温病学第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温病学》讲义 PPT

《温病学》讲义 PPT
一、温病的治则 P78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P81 (一)泄卫透表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1 (二)清解气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2 (三)和解祛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3 (四)祛湿泄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五)通下逐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六)清营凉血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5
第十四章 烂喉痧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 2、每有与烂喉痧病人密切接触史。 3、临床特征是:起病急骤,发热、咽喉肿
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舌红绛起刺如杨梅。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毒侵肺卫: P214 2、毒壅气分: P215
第十四章 烂喉痧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3、毒燔气营(血): P216 4、余毒伤阴: P217
1、形态和分布:P64 2、成因:为湿热郁阻气分,蕴蒸于卫表。 3、诊断意义: (1)辨病证性质:为诊断湿热之邪在气分
的重要依据。
(2
四、辨常见症状
(一)发热 P65 (二)口渴 P66 (三)汗出异常 P67 (七)神志异常P70 (八)痉 P70 (九)厥脱 P71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八章 春温
3、热燔气营(血) (1)气营(血)两燔:P129 (2)热盛动血:P130 (3)热与血结:P130 4、热盛动风:P131 5、邪陷正衰:P132 (1)热闭心包:P132 (2)内闭外脱:P132 (3)阳气暴脱:P133
第八章 春温
6、热灼真阴 (1)真阴亏损: P133 (2)阴虚风动: P134 (3)阴虚火炽: P135 7、邪留阴分: P136
第十章 湿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2、湿热并重证治: (1)湿热蕴毒: P171 (2)湿热中阻: P172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P172 3、热重于湿证治: P173

2温病学(概念)--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2温病学(概念)--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 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还可对人体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 反应性的差异. 反应性的差异.如: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 变以上焦为主; 变以上焦为主;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易导致湿热病邪侵犯脾 病变以中焦为主. 胃,病变以中焦为主. 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 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病 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 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
(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温病中 实质上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 实质上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因而多数 温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 温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 传染性的记载: 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 刺法论》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素问 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 病状相似" 小,病状相似".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 疫气盛行,所患者重,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 最能传染" 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3,季节性 , 温病的发生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 温病的发生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有四时温病之 所谓季节性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 分.所谓季节性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有 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这主要是温病的发生与四 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时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时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 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因而在其特定气 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温邪也就各不相同: 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温邪也就各不相同: 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 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 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 热病邪, 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易形成暑 热病邪,故多暑 热为病; 热为病; 长夏天气虽热,但湿气亦重,易形成湿热病邪, 长夏天气虽热,但湿气亦重,易形成湿热病邪,故多 湿热为病等. 湿热为病等.

温病学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

温病学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

(5)湿蒙心包证:
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
心包络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 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热,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 间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色不绛,脉濡滑 数等。
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2、中焦证:
中焦所包括的脏腑主要是胃、脾、
肠等,温邪传入中焦一般属温病的中 期或极期。
二是卫分或气分的病邪直接传入血分;
三是血分的伏邪自里而发,直接出现血 分证。
(2)主要证候:
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 质深绛。 辨证要点: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绛。
病理特点:热盛迫血,热瘀交结。
(3)发展趋势:
一是血分证病情虽然危重凶险,但经积极而 恰当的救治,血分邪热渐衰,正气逐渐恢复,病 情可望获得缓解,病渐向愈。 二是血分热毒极盛,而正气不足,正不敌邪, 可因血脉瘀阻、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 而死亡。
(1)邪犯肺卫证:
主要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
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等。该证候又称为邪袭肺卫证。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肺热壅盛证:
主要症状: 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
脉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3)湿热阻肺证:
主要症状:
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苔白腻。
3、营分证
(1)概念: 营分证是温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 神而产生的一类证候。
营分证的形成: 一是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 邪化燥化火,进而传入营分; 二是肺卫之邪乘虚直接内陷营分; 三是内伏于营分的伏邪自内而发出; 四是温邪不经卫气分而直接深入营分。

温病学 PPT课件

温病学 PPT课件
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萎蕤汤、 大青汤及犀角地黄汤等。
(6)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 “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
防 备之”。
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 中。
《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甚大,被称为“温热大师”,是建立温病其主要贡献有: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pei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 此外,还撰有“三时伏气外感篇”,论述了主要四时温病的
由此可看出,温病学到这个阶段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完整的 体系,因而可以说温病学至此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简介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为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病学家 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
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
从上可见,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及著作大量出现, 对各种温热病都已有专著问世。如裘吉生对此概括说: “ 叶天士之温热,张凤逵之伤暑,喻嘉言之伤燥,吴又 可之温疫,陈耕道之疫痧,余师愚之疫疹,陈平伯之风 温,薛生白之湿热。”
此外,还有章虚谷的《医门棒喝》,雷少逸的《时 病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戴北山的《广温疫 论》,杨栗山的《寒温条辨》等。

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四时温 病”
温病的概念
13
春季
• •风热病邪
夏季
•暑热病邪
温病的概念
15
秋季
• 燥热病邪
温病的概念
16
冬季
• 风热病邪
4、地域性
含义: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 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 则少见。甚至仅在某一地区发生。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温病的概念
32
病因 病机特点 初起证候
初起治法
风温 风热病部 邪犯肺卫,继则致肺 胃热盛,终易伤阴
表热证:发热重,恶 寒轻,口渴,咳嗽痰 粘,咽喉疼痛,舌边 尖红,苔薄白,脉浮 数 辛凉解表
伤寒 风寒病邪 病初为寒束于表,继 则表寒化热传里,终 易伤阳 表寒证:恶寒重,发 热轻,头痛身疼,无 汗,咳嗽痰稀,舌质 正常苔薄白,脉浮紧
局部表现
红、肿、
热、痛
温病的概念
36
三、温病与温毒
• 温毒实际也属于温病的 范畴,是温病中具有肿 毒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
温温 毒病
指导临床治疗
温病的概念
37
复习思考题
• (1)什么是温病?温病有哪些特点? • (2)温病的命名原则有哪些? • (3)温病根据什么分为温热与湿热、 新感与伏邪的不同类别?
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概念
1
• 第一节 温病的特点 •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温病的概念
2
第一节 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二、有传染性、流行性、 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规律 性 四、临床表现有特殊性
温病的概念
3

《温病学》总论PPT课件

《温病学》总论PPT课件

医学课件
30
叶桂,字天士,清代康熙五 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 十年(公元1745年),号香岩, 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 清代杰出医学家。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
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 通医术,尤以儿科闻名。叶 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 父死,拜其父门人朱某为师, 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 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 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 有专长,就拜其为师,十年 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且能 融会贯通,故医术突飞猛进, 名声大震。
医学课件
15
小结
• 成绩
—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
• 不足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 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 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
《素问》“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 战国-晋唐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萌芽阶段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作 为温病诊治的依据“衛之後, 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丰富了诊断学内容-辨舌、验 齿,辨斑疹、白陪
提出了温病治疗大法,“在衛 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 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 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留下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证 指南医案》
医学课件
33
薛雪,(1681-177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 生白,号一瓢,苏州南园 人,气宇洒落,风度俊雅, 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颇有 声望的大方家,秉性孤傲, 工八法,诗画俱佳,因母 多病,而究心岐黄之学, 博览群书遂精于医术。著 有《医经原旨》、《湿热 病篇》等,晚年尚著有 《扫叶庄医案》四卷,今 已刊入《珍本医书集成》
医学课件
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仙根:“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易于夹湿兼寒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叶天士:“暑必兼湿”; 王孟英:“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
恣食生冷,贪凉露宿-夹湿兼寒
温病学第二章
12
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温病学第二章
8
• (3)致病特点
➢多从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
风热病邪侵袭人体多先犯及上焦肺系和肌表 病位-肺卫(风性轻扬,升散、疏泄) 病机-肺卫失宣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苔干燥。
➢ 易从火化 耳鸣,目赤,咽痛。
温病学第二章
15
5.温热病邪 (1)定义 是一种致病后即有里热炽盛证候的外感温邪,可导致春温。 (2)形成条件 发生与春季,里热偏盛,不兼有四时主气为特点-春温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 发病初起即现里热证候,且郁热难透 热在气分→高热、烦渴、口苦、溲赤、苔黄 热在营分→身热、躁扰、谵语、斑疹隐隐
➢暑性酷烈 易于损伤津气
里热耗损,汗泄太过-津气俱损,甚至津气欲脱 →烦渴自汗,倦怠少气,呼吸 浅促,脉虚而无力,甚至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虚大。
《内经》“壮火食气”,“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 泄。”
温病学第二章
11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
浮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易化燥伤阴
风与热两阳相合,极易劫伤津液 →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 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温病学第二章
9
➢变化迅速
风性“善行数变”;“热变最速” -致病后变化较为迅速→来势较急,传变较快而 消退亦较快。
2.暑热病邪 (1)定义 是由火热之气化生,发生在夏季的一种温邪。 (2)形成条件 在炎夏盛暑的高温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致病温邪,
(2)形成条件 长夏之季,气温犹高,加之此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 故易形成湿热病邪-湿温
(3)致病特点:
➢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 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初期,内外合邪,卫气(表里)同病→恶寒、身重、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念对温病病因学说有着深刻影 应能力,或是机体适应外界影响的能力下降,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前人在阐述其病因时,联系自然界一年四季的不同气候变化来加以论 证,从而形成了“四时六气”的病因理论。
陈平伯:“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
具有典型的火热性质-暑温。
• 朱丹溪:“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火也。” • 雷少逸:“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
温病学第二章
10
(3)致病特点
➢伤人急速 先入阳明气分
暑为纯阳,炎热酷烈-传变极速→初起即见阳明气分证-壮热、大汗、头晕面 赤、心烦口渴、脉洪大等 。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温病学第二章
13
➢易于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重浊、腻滞-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恶寒、身重、身热不扬;头重 如裹、神情呆顿 ;脘痞腹胀 。
病至后期,湿困日久,阳气受损-阳气衰微→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 小便短少、苔白舌淡、脉象沉细。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易伤血络,闭窍,动风
温病学第二章
16
➢易耗伤阴液 ➢初起→烦渴显著,小便短赤、舌红而少津 ➢后期→易耗损下焦肝肾之阴,导致真阴耗竭
温病学第二章
6
4. 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揭示发病特点
区分证候类型 指导立法制方
温病学第二章
7
二、“六淫”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 (1)定义 风邪从热而化或与热相合,既有风邪的特点,又有温热的性
质,是导致风温病的主要原因。 (2)形成条件
◆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第二章
1
一、温病的病因
(一)概述 1.概念 • 致病原因-温邪
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六淫温邪(各有其主令):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杂气(非六淫邪气):疠气和温毒 伏寒化温病邪(温热病邪),与时令邪气致病不符,从辨 证求因而来。
温病学第二章
2
• 2.温病病因---温邪的共性: • ①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
温病学第二章
4
3.温病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
(l)以“辨证求因”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温病病因学说主要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
• 钱天来:“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
➢“辨证求因”既是建立病因理论的基础,又是临床认识病因的方法 ➢与现代病原生物学以实验观察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截然有别
温病学第二章
5
(2)从“天人相应”观念出发,联系四时气候变化推求病因。
温病学第二章
14
4. 燥热病邪
(1)定义 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
(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3)致病特点:
➢ 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胸 满胁痛、咽干舌燥→肺胃阴伤
➢ 易致津液干燥
《素问》:“燥盛则干” 燥与热俱能消耗津液-津液干燥→口鼻唇咽干燥,干咳无痰→呛咳无痰、鼻咽干燥、口干作渴、舌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温病学第二章
3
• ④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由此而 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
•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如风热病邪侵犯 的部位主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邪则多犯 足太阴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