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实在

合集下载

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讲 病句修改练习题

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讲  病句修改练习题

【对点精练】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我对于题什么词,倒不难。

只是实在是难以下笔,因为拙腕管不住顽笔,轻毫控不了重墨,只要一落笔就满纸云烟,不,就乌烟瘴气了。

A. 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我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题什么词,我倒难不了。

B. 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对于题什么词,我倒不难。

C. 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题什么词,对于我来说倒不难。

D. 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在登临之余,我常邀请题词,对我来说题什么词,倒难不了我。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

特殊地质长出来的狗轱脑茶,茶芽叶嫩,富含氨基酸、咖啡碱、天然芳香质等元素,其香醇沁人心脾,甘甜经久不去,是绿茶中的上品。

A. 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乃是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

B. 遂川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全境长年云雾缭绕,是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

C. 遂川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全境长年云雾缭绕,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

D. 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天然是适合茶生长的故乡。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影片《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A. 一个敢于为祖国的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觉醒了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讲(道德讲堂)

第二讲(道德讲堂)

亲爱的战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来到道德讲堂,本期道德讲堂由我来主持,主题是“坚定理想信念”。

首先,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让我们来一起唱消防组歌《红红的警营红红的我》。

同志们,我们来到的消防部队,来到这红红的警营,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人生,都变成了红色,这红色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红色,是无数消防先辈用血汗换来的红色,这颜色喝国旗一样鲜艳,和朝霞一样灿烂,正如歌词中所说:为了祖国大地平安祥和,我们消防战士时刻准备着!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二个环节,大家一起观看短片《白银市公安消防支队正规化建设宣传片》。

观看了短片之后,我相信同志们一定是很激动的,近几年,我们白银消防部队在部队建设上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这与平时大家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没有全支队全体官兵的辛勤付出,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成果,坚定信念,筑牢警魂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给人以奋发进取、建功立业不竭的力量源泉。

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始终保持人生的正确方向。

坚定的理想信念,好比指引航船前进的灯塔,照耀人生道路的火炬。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就能在人生道路上经受住艰难曲折的考验,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否则,就会像戈壁滩上的迷路人,迷失前进的方向;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

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使人始终保持奋斗不息的前进动力。

伟大的目标必然产生伟大的动力和无穷的力量,崇高的追求必然带来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诵经典。

第一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句话出自《弟子规●信》意思是“见到他人的优点或善行,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现在相差很远,也要下决心,逐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躬自省,有就改正,没有类似的问题,就加以警惕。

”第二句“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第二讲 世界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二讲 世界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现代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
爱因斯坦的大脑 名人精子库 ‚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 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 是分工掘成的。‛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24页。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的结论。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的提法,不仅坚持 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而且准确深 刻地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划清 了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 质观
物质=具体的 物质形态
个性 部分 共性 共性
物质=原子
物质=客观 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 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 •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知论。 •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
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
意识
人脑的机 能和属性
社会劳动 的产物
物质世界 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意识依赖于物质 我们的意识和思维, 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 超感觉的,总是物质 的、肉体的器官及人 脑的产物。物质不是 精神的产物,而精神 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 物。
• 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 •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 是相对的
• 静止是物质运动中相对稳定状态。 • 1、否认事物的运动——? • 2、否认事物的静止——?

第二讲 认识自我 塑造自我

第二讲 认识自我 塑造自我
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叫做奥林匹斯山,众 神的主神叫做宙斯,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块石碑, 碑上刻着一句箴言。宙斯想把这句箴言告诉给人 类,于是他派了斯芬克斯来到人间。斯芬克斯把 这句箴言化作了一道谜语给人类猜。斯芬克斯来 到了古希腊著名的城堡拜森克,守候在这座城堡 的一个悬崖上,向过往的行人猜这句谜语,凡是 没有猜中的,斯芬克斯马上把他吃掉。这句谜语 给当时的拜森克城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 课堂活动: • 1. 观看“生之爱”FLASH
作为人,要认识自己,因为认识 自己的人,才能分辩什么是自己能 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能清 楚的知道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 自己无用的,这样做事才能事半功 倍。 寻找自我的过程是艰辛的,有时 候会是孤单的、痛苦的,但执着追 寻是值得的!
• 课题活动: • 2.姑娘和水手的故事
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认识自我
• “我是谁?”
在10分钟内写出关于自己特点的20句话:
这是一个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心理测试。由于这是自 我分析材料,所以以第一反应为准,不要有所顾虑。 在10分钟内写出关于自己特点的20句话: 我是________。
分类
• 从知情意可分为: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 高估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易 固执己见和偏执。
• 自尊心过强,极关心自我形 象,渴望表现自己,对自尊 的情感反应强烈。
• 行动目标过高,对困难估计 不足
自我评价偏低——自卑
• 对批评敏感
• 渴望奉承或赞扬 •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 多有防御行为
• 自我中心 • 从众
大学生中常见的非理性认知
我有哪些不合理的认知呢?
(1)对自我的不良认知
“我来自农村,什么都不如城里来的同 学。” “十二年寒窗苦读,我好不容易上了大学, 学校、社会应该尊重我,使我的前途一片 光明,否则就太不公平了。” “我为什么没有考到第一名,我付出了努 力,就应该得到。” “我在别人眼中毫无价值。”

第二讲 A Psalm of Life翻译鉴赏

第二讲 A Psalm of Life翻译鉴赏

第二讲 A Psalm of Life鉴赏·相关背景·亨利·沃兹渥斯·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

《人生礼赞》这首诗写于1838年,很快成为一首极富盛名的诗篇。

此诗长达9节,以四步抑扬格写成。

它是一首训教诗,哲理深刻,作者感叹生活的艰辛,劝勉人们要坚韧不拔,不要气馁,要振作,要奋斗,要有所追求,要有所作为,从而使人生的小舟在经过风暴的洗礼之后抵达理想的彼岸。

《人生礼赞》这首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广为传诵,直到2000年还被当年的美国桂冠诗人与他人经广泛调查后选定,编入《美国人喜爱的诗》。

本诗还是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欧美诗歌,最早的译文距今已一百多年,赢得了无数中国读者的心。

"A Psalm of Life" is a poem written by American writer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and was published in October of 1838. It is a poem of encouragement, telling the reader not to waste life. Longfellow is sure to establish that life is real, and it will end soon. He wrote this poem at a fairly young age, yet he has a deep and accurate insight of life.The content of the poem is not especially unique. The speaker is involved in the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where he is directly addressing the reader. The tone is neither positive nor negative, but is strictly honest. The tone remains the same "encouraging" style from beginning to end, and there is no change of tone. The only tension found in the poem is tha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 Longfellow writes about how every living thing is affected by both conflicting states of being.The word choice in "A Psalm of Life" was obviously carefully picked. An adjective is never repeated, yet the poem reads perfectly. Each word has its own meaning, and its own unique take on life, and every word adds something important, even vital, to the "life" of the poem. The rhythm also flows flawlessly. The rhythm scheme is an eight syllable line followed by a seven syllable line. The poem does not stray from that simple rhythm once.Imagery is the sole method of expression in the poem. Longfellow paints a word picture in each stanza that allows the reader to see more clearly what he is describing. Metaphors and Symbolism is rampant - in fact, the poem is almost entirely comprised of these things.The form of the poem is very basic. Each stanza is four lines long, making the poem a quatrain, and the rhyme scheme follows the pattern "ABAB, CDCD, EFEF..." etc. for each of the nine stanzas. Each stanza also has a recurrent rhythm pattern: 8 syllables, 7 syllables, 8 syllables, 7 syllables. Analyzing the poem even deeper, you will notice that even the punctu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Exclamation points are used to establish emphasis on a particular line. There is no pattern to the punctuation, which makes it even more beneficial to strengthening the meaning of a phrase. Overall, it is very obvious that "A Psalm of Life" is a well thought out poem.词语注解:Psalm:The Book of Psalms, commonly referred to simply as Psalms, is a book of the Hebrew Bible and the Christian Bible. Taken together, its 150 poems express virtually the full range of Israel'sreligious faith. 《诗篇》(《圣经·旧约》中的一卷。

第二讲答案马原

第二讲答案马原

第二讲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产生的意义简述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怎样理解意识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疑难问题世界的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讨论话题熵定律与时空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人工智能能超过人类意识吗?你对宗教和无神论有何见解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产生的意义①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②重大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第二,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a)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b)物质也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c)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1)静止是运动的尺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把握运动。

六年级语文 第二讲

六年级语文 第二讲

六年级语文第二讲文言文学习及阅读方法诵读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再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果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文言文阅读训练孔子游春(节选)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

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1、“息”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_画,它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A.呼吸时进出的气; B.消息; C.停止; D.休息; E.滋生; F.利钱、利息。

“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息息相关”的“息”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

(将正确的解释的序号填在横线上)2、孔子讲到水的德行,我会自然想到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讲水有志向,我会自然地联想到一句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讲水“流必向下”,我又会自然想到一句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本段文字后,我在做人上受到的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孔子借水喻人,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人深思,他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于此可见一斑。

哲学大问题敢于知道,因为真理使你自由。

哲学大问题敢于知道,因为真理使你自由。

哲学大问题敢于知道,因为真理使你自由。

“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Ludwig Wittgenstein「这篇文章是关于什么的?」这是一篇关于课程「哲学大问题」的笔记总结和脉络梳理,以关键词提示、文字简述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文章将探讨「何为心灵」、「何为真实」、「何为科学」、「何为艺术」、「何为终极实在」、「何为美好生活」和「何为自由」。

对应哲学领域是:心灵哲学、认识论、科学哲学、艺术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

(建议:图片可以在横屏模式下放大观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难以给出理想答案的,但探讨哲学的特性是可行的。

哲学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学科,但可以教你如何提问和探索。

哲学不是速成的「人生智慧」,是对于智慧的追求。

学习哲学不是为了掌握必胜的诡辩技巧,打赢对手,是用脑子「举铁」,使自己的思维更强健。

哲学不是靠诉诸情感和堆砌辞藻来说服他人,是系统且理性化的思考方法。

哲学不是与普通人无关的玄奥学问,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可能想明白的学问。

「为何讨论哲学?」一部分出于听课以来的经常悸动,越来越认识到哲学的有趣,以分享讨论为义。

一部分出于听课后的些许兴趣,做阶段性记录和输出,以促进知识落地为要。

觉得「有趣」比讨论「有用」意义大太多了。

第一讲 | 何为心灵关键词:心灵的、物理的、心灵哲学;灵魂不朽、身心二分问题;一元论、二元论;笛卡尔、波西米亚公主伊丽莎白;唯心主义、贝克莱;唯物主义、莱尔、逻辑行为主义、同一性理论、功能主义;斯宾诺莎、平行主义;莱布尼兹、前定和谐简述:要理解「心灵的」这一概念,需要与「物理的」作对比理解。

二者是理解自身存在形式的不同层面,性质不同。

「物理的」部分占据空间,是有广延的,必然有朽的;「心灵的」部分不占据空间,是无广延的,有可能不朽的。

「物理的」部分是服从机械定律的,是被决定的,可被其他人观察到的;「心灵的」部分似乎是拥有自由的,至少直觉上是这样的,是私密的,他人只能间接推测。

第二讲 了解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二讲 了解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二讲了解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在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核心主题,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努力,包括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义和团运动。

分析这两次农民运动爆发的原因,把握其历史意义,深刻认识农民阶级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的历史贡献,明确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同时,正确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它不可能领导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但是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尝试,为其后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历史经验和逻辑前提。

教学重点、难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2、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局限性4、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5、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6、科学评价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教学设计: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经过(二)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篇》(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二、义和团运动(一)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进过(二)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三)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四)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三、科学评价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学时安排:4课时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侵略、压迫的过程。

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

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

近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斗争,其中包括农民阶级的反侵略斗争。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自古以来农民就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农民阶级首先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反侵略和反封建的主要力量。

在英国侵略者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就进行了顽强抵抗,如三元里抗英斗争。

第二讲 柏拉图文艺思想

第二讲  柏拉图文艺思想

第二讲柏拉图文艺思想一、柏拉图生平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涉及文艺学美学的著作主要有:《大希庇阿斯》、《会饮》》、《伊安》、《斐德若》、《法律》《理想国》卷十等篇。

柏拉图著作:对话体的典范。

二、“美是什么”——美是理式1、“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

2、大希庇阿斯的回答和苏格拉底的辩驳:(1)美不等于美的东西;(2)美与质料与形式相关,但不决定于质料和形式;(3)美与物质上的满足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相关,但不决定于满足;(4)美与实用功利相关,但美不等同于善(实用性、功利性)结论:美是难的;美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美是一个悖论。

进一步的结论:美是理式柏拉图:“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美本身”是一种理想化的设定,柏拉图称之为理式,它是一切美的根源,也是美的本质。

关于“理式”(Idea):柏拉图的“Idea” 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理式自身构成一个理式世界。

理式是分层次的:(1)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2)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等(3)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4)“最高理式”相当于造物主、神——事物的本质、普遍规律、绝对真理、绝对美在柏拉图看来,理式世界是一个本体的世界,由一个无生无灭、永恒存在的理式体系构成,虽然无色无形,却可以凭理智去把握。

它是万事万物所由生成的最后的依据和最高的范本,它“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 。

“如果真的发生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你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潦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

马原理演示文稿2课件

马原理演示文稿2课件

- 近代唯物主义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
的哲学革命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物质结构的最 小层次——原子

严重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局限性
机械性
人 是 机 器
拉 美 特 里
人 关节 心脏

齿轮
发条
神经
游丝
局限性
形 而 上 学 性
形而上学的错误恰似刻舟求剑者
脑容量35.-45.立方厘米
人脑的容量为1200—1500立方厘 米
②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
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 展的根本动力

-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 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劳动使猿脑进化为人脑 - 劳动导致语言产生,语言促进了意识 的发展
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物 质 和 意 的识 关、 系思 维 和 存 在
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世界是否可以认识
不同回答产生: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行反思
-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反思,是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 思维对存在的反思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作为问题(对象)来思考。 - 只有在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做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
个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上,是世界的本原。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陆九渊
宇 宙 便 是 吾 心, 吾 心 即 是 宇 宙

第二讲 实证主义

第二讲   实证主义

(2)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 思想。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自由幻想, 企图探索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但这是办不 到的,于是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 解释; 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上神学阶段的变相,人 们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 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 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
四、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学》(1851); “综合哲学”十卷,即《第一原理》 (1862),《生物学原理》(2卷,1864- 1867),《心理学原理》(2卷,1870- 1872),《社会学原理》(3卷,1876- 1896),《伦理学原理》(2卷,1879- 1893)。
2、实证主义社会学
1)对“形而上学”社会学的批判: “形而上学”社会学是从
抽象原则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这些原则只有破坏性, 没有建设性。
2)社会学和物理学在本质上一致,因而它们的研究方法也一 样。物理学有动力学和静力学之分,社会学也一样。
社会静力学:静态地研究社会横断面、社会的组织结构及 它们的相互关系。因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其中每个部分 都和其他部分密切相关,这些部分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得 以发展的基础。
4、功利主义伦理学
主张经验主义的善恶观,认为善恶观念是经验的, 是快乐或痛苦的感觉在人的心理上所构成的联想 而已。
对善恶行为的评判不应看动机,而应看效果 社会扬善制恶的手段有法律制裁和道德制裁(道 德制裁有外力制裁和内心制裁) 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实用主义有直接影 响,实用主义把它的功利主义扩大了。

现象学导论七讲

现象学导论七讲

现象学导论七讲现象学是一门研究人们观察、概括和认识世界的深刻学科。

它不但深刻检视了人与物的联系,也深刻阐述了人的思维会影响实际的结果。

本文旨在介绍现象学的范畴,并从七种角度来探究它的概念。

第一讲:实在性现象学认为实在性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概念,它强调了客观实在性,即个体当我们观察它们时,其本质确实存在。

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事物及其质量,属性和行为的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因此,实在性是现象学的基础,且用于确定人们观察实体时可能发现的本质属性和这种属性的概念化表征,以及它们在现实环境中的发展状态。

第二讲:哲学方法现象学采用哲学方法来研究客观实在性,该方法的特点是深入思考、统一的概念,分析正确的概念,比较和调和它们之间的矛盾,以及追求理性的真理。

现象学的关注点是理解人们对事件、过程以及逻辑结构等概念的看法;它在研究实体时也会采用一定的哲学方法,包括概念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比较等。

第三讲:意义意义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它强调了客观实在性的意义和目的,即事物的实际意义,以及包含在概念中的意义。

现象学研究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现实进程,同时也涉及到了关于意义、景观和人们的情感经验的分析。

有了这些基本要素,现象学就可以开始从宏观和微观上揭开真正的实在性。

第四讲: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认识客观实在性的过程。

现象学着重研究人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也研究由此产生的知识,也就是如何认识客观实在性并形成准确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认知是现象学中最重要的方面,它为研究实体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第五讲:决策决策是现象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它着眼于人们如何从理论角度出发,发现问题的根源,并以正确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

它着眼于通过认知和行动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它考虑了人们如何在实际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决策中。

因此,决策是现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

第六讲:行为行为是指任何类型、形式和程度的行为。

第二讲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以数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为例

第二讲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以数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为例

(体论问题和语义学问 题,当代数学哲学界出现了两种不 同的、相互对立的解释策略,这就 是著名的数学实在论和数学反实在 论,它们构成了当代数学哲学的两 大阵营。
第一、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
“本体论实在论”(也称“柏拉图主义”)认为, 数学对象存在,并且客观地存在着,独立于数学 家的心智、语言、约定、构造和数学家共同体, 它们是抽象的、不可观察的、在在时空中的、永 恒的、不可改变的、因果内在的。 “本体论的反实在论”认为,数学对象根本不存 在,数学没有对象;或者即使数学对象存在,它 们的存在也依赖于数学家。前一种观点是强的本 体论反实在论,“唯名论”是典型代表 ;后一处观 点是弱的本体论反实在论,其典型代表是直觉主 义。
(四)定域性与非定域性
定域性假设是指在测量时,曾经相互作用过 的两个粒子,当它们分离后,对一个粒子的 测量,将不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非定域性是指,在空间中彼此分离的两个系 统之间存在着相互纠缠。
谢谢
第二、直觉主义的策略
主张只有构造的才是存在的,否定数学中的 实无穷,只承认潜无穷。它可以归结为:① 一个关于无限结构——比如由0和1组成的无 限序列——的陈述如果得到证明,便可视为 真,如被反驳,则为假,但在所有其他场合, 则非真非假。②由于这结构并不被认为是明 确定义的,因此一个关于它的陈述,仅当它 对于一个大得多的结构类被证明了,才能被 证明。
第二、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
数学真值实在论者认为,数学陈述具有 真值,这些真值具有独立于数学家的心 智、语言、约定以及数学家共同体的客 观性。 数学真值反实在论者认为,数学陈述的 真值依赖于数学家。
(四)实验数学革命
所谓实验数学,简言之就是以计算机为 工具,通过大量的个例归纳、搜寻和检 验来获取数学结论的一种新的数学分支。 它不再像传统演绎数学那样通过逐步的 逻辑演绎的办法来研究数学。计算机已 经酝酿出了进行数学研究的一种全新手 段——计算机实验。

第二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发展

第二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发展
生命世界演化发展的动力:生物和环境的矛盾
同化、异化,遗传、变异而不断变化着的物种及 个体与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世界 演化发展的动力。(人类?)
自然界循环发展的周期性及其周期循环的无限性
气候发展
宇宙发展
植物生长
种子
植株
种子
周期性与无限性
“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 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这 里的‘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和功能并非外界强 加给系统的,而且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 的。”
自组织实现的条件:
• 1、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平衡状态; • 2、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 3、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形相互
ý (一)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ý 1、宇宙、天体的起源与演化 ý 2、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ý 3、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
l ý (二)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ý 1、不可逆性 ý 2、自组织性 ý 3、对称性的破缺
ý (三)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
ý 1、矛盾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 ý 2、自然界运动转化的普遍性与守恒性 ý 3、自然界循环发展的周期性与无限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 觉主体而独立的外 在世界,是一切自 然科学的基础。
• 相信世界在本质上 是有秩序的和可认 识的这一信念,是 一切科学工作的基 础。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 当然,在实际过程中,这三种过程总是呈现交互作用的 情形。

第二讲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讲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致的体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我国,自古至今,爱国主义佳话代代相传。朝鲜战争时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爱国作用的表现,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是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认同,人民群众同心捐献飞机大炮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大爆发。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亦如此。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它以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我们的主心骨。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道次第略论第二讲内容整理

道次第略论第二讲内容整理

道次第略论第⼆讲内容整理第2讲序论如济迦⿇罗喜罗寺说法之轨则序论的主题是说法轨则。

宗喀巴⼤师依照的是印度济迦⿇罗寺的说法轨则,当时印度说法⽐较著名的有济迦⿇罗寺和那烂陀。

不同的寺庙有不同的宗风、有⾃⼰的⼀套教育,说法轨则也代表着⼀种教育⽅式。

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说听彼法之三事说法的轨则,在讲法之前需要讲明三点:⾸先要说明作者的重要;其次要考察法的重要性——就是要说的这个法的重要;第三点就是说听的规则。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

⼆、为于教授⽣敬信故,释法之重要。

三、于具⾜⼆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

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之次第。

第⼀点就是讲作者的重要,为什么重要呢?主要是要考察法的来源问题,法是从哪⾥来的?源头清净不清净?所以说作者重要主要是要说明法源的清净,传承的法来源是正的,我们现在学⾃然也就是正的。

《菩提道次第论》的作者是宗喀巴⼤师,可是我们现在这⾥所讲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

为什么呢?因为《菩提道次第⼴论》主要是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作的。

所以宗喀巴⼤师在介绍作者的时候就介绍阿底峡⽽不是介绍⾃⼰,这也体现了宗⼤师的谦虚。

关于作者的重要从⼏个⽅⾯来说:第⼀讲他的⽒族、家族,阿底峡尊者的家族;第⼆讲阿底峡尊者的求学经历,求学经历也就是他所接受的教育;第三就是阿底峡尊者所成就的功德;第四就是阿底峡尊者所做的事业。

共有四个⽅⾯。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以别依《菩提道炬论》,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其名燃灯吉祥智⼤阿闍黎,别号具德阿底峡。

《道次第》总依是《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解释般若经的。

《道次第论》的建构就是把下⼠道、中⼠道都作为上⼠道的⽀分,作为菩萨不仅仅要学习菩萨道,同时也要学习声闻道、解脱道,这种思想就是来⾃于《现观庄严论》——般若经的思想。

别依,就是特别地依,《道炬论》在西藏的历史上是⼀部⾮常重要的论典。

钱氏家训第二讲读后感

钱氏家训第二讲读后感

钱氏家训第二讲读后感
这一讲里提到的很多观念,让我感觉既新鲜又熟悉。

新鲜的是,原来一个家族可以把这些道理梳理得这么清晰,一代一代传下去;熟悉的是,这里面很多价值观,其实是咱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从小听到大的那些道理,但钱氏家族把它们进行了细致的规范。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

它说做人要厚道、诚实,不能偷奸耍滑。

这在现在这个社会可太重要了。

就像在一个大团队里,如果每个人都耍心眼儿,那这个团队肯定乱成一锅粥。

而要是大家都像钱氏家训里倡导的那样,诚实厚道地相处,那合作起来得多顺畅啊。

我就想起我身边有个朋友,他做事情特别实在,虽然有时候感觉他有点“傻”,但是时间久了,大家都特别信任他,有什么好事儿都愿意找他一起做。

这就说明啊,这种好品德,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能给人带来好运的。

还有关于对待财富的态度。

家训里可不是让大家盲目地追求金钱,而是要取之有道。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钱,什么歪门邪道都走,坑蒙拐骗的。

钱氏家训就像是给那些被钱迷了眼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告诉他们财富得靠自己的努力、靠正当的手段去获取。

我想,如果大家都能按照这个标准来,那些什么金融诈骗之类的坏事儿肯定会少很多。

而且这一讲也强调了家族成员之间要互相扶持。

这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有困难一起扛,有好事儿一起分享。

在我们现代社会里,家庭关系有时候变得很脆弱,大家都各忙各的,亲情好像变得有点淡了。

但是钱氏家族能一直坚守这样的家族观念,让家族长长久久地兴旺下去,真的很让人钦佩。

第二讲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讲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界的作用;
•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 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 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1、规律及其客观性
• 规律含义:规律是事物事物发展中本身 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 规律特点: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客观 性
意识而存在。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而不能制造、更改、消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 律。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世界的物质 本原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
本原.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拉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 约在前570年)
他用多元和运动来解释宇宙:一切物质都由微粒组成, 这种微粒无限小,世上没有比它再小的东西,因此它是不可再分的。
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或“虚空”中运行; 原子是永恒存在的,没有起因,“不可分”,
也看不见,相互间只有形状、排列、位置和大小之区别。
古代抽象意义的物质观
毕达哥拉斯---数是万物之源
老子-----道,万物之母
一个残废!
有伤风化! 真美!
5、 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地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 的性和计划性;
•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 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 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 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 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
观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实在本讲关键词:实在、实在论、现象学的方法、反实在论、语义上溯1、表象与实在(Representation and Reality)实在:其存在不依赖于其他事物或人类心灵,具有独立自存性和行而上的必然性。

表象:是事物对一个主体呈现的东西,也即再现。

它既可能依赖于事物本身的实在结构和特性,也可能依赖于主体的意识结构、心理构成和先天认识形式等。

因此,不具有独立自存性和行而上的必然性。

在认识论的范畴中,它曾被解释为先验形成的,也曾被解释为后验形成的。

从古希腊哲学以来,哲学家一直试图在这样两个系列的语词之间作出区别,古希腊哲学中的知识与意见、中世纪哲学中的启示与思辩、近代哲学中的天赋观念与经验知识,其中不乏哲学与神学、科学与常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混乱。

总的说来,实在首先是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它与必然性、偶然性的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请判定哪些是实在,哪些是表象:这朵花是红色的。

这件衣服很好看。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这张桌子是一米长。

一战中,德国入侵了比利时。

不可滥杀无辜。

红色的旗子是红色的。

1+1=2。

A=A。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借用了印度哲学的概念,把作为表象的世界称为“摩耶之幕”,也就是欺骗的帷幕,它遮盖了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仅仅是对我们呈现出的假象。

真实的世界,也就是作为实在的世界就是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克尔凯郭尔的“个体生存”、柏格森的“绵延”。

其实这个实在的世界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奥古斯丁的“上帝-道”、笛卡儿的“自我”、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生产”。

笛卡儿的主体哲学在心灵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划下了界限,但是更大的问题出现了,实在世界既然并不是呈现给主体的东西,那么主体是怎么认识实在世界的呢?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的转机在于另一个思考维度的引入,那就是语言。

2、语言与实在语言转向被称为哲学史上三个划时代的转折之一。

语言不仅仅是心灵与世界的桥梁,而是它同时界定和构造了心灵与世界。

语言的出现打破了心灵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僵局,使得这样的简单划分无法应对语言的本性,必须组织新的概念范畴来解释实在的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通过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就可以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难题。

所有有意义的知识被分为这样两种命题形式: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

前者通过语义分析判断真值,必然为真或必然为假,后者通过经验事实判断真值,偶然为真或偶然为假。

例如:红色的旗子是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红色的。

与实在相关的问题既不属于分析命题,也不属于综合命题,故而是没有意义的东西。

(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对于另一些哲学家来说,“存在着什么”的问题现在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我们说或承诺存在着什么”。

蒯因将分析哲学的这一特性称之为“语义上溯”。

“存在就是成为一个约束变项的值。

”“‘有些狗是白的’是说有些是狗的东西也是白的,要使这个陈述为真,‘有些东西’这个约束变项所涉及的事物必须包括有些白狗,但无需包括狗性或白性。

但是,当我们说有些动物学的种是杂交的,我们就做出承诺,承认那几个种本身是存在物。

”(《本体论的相对性》)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能言谈的动物,而且是唯一能言说者,这把人与物区分开。

言谈、情绪、领会是此在展开的方式。

他还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

他在“诗人何为”(《林中路》)中提出了这个命题,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信”(《路标》)中得到进一步阐发。

没有语言就没有敞开,就没有存在者的敞开。

言谈总是就某事而谈、某物而谈。

“言词破碎处,无物存在。

”3、现象(Phenomenon)胡塞尔反对我们对于存在、实在、对象等概念不假思索的使用,因为“显现”或“现象”先于我们对对象存在及其客观性的设定。

“如果对象不对认识者‘显现’出来,如果他没有关于这事物的‘现象’,那么这些事物对于认识者来说完全就是无。

”这里的现象就是纯粹意识本身。

要还原到纯粹意识本身,首先要对对象的存在进行“悬搁”。

悬搁也就是将我们对于对象存在的任何设定都先“放在一边”。

“将所有有关的超越都贴上‘放在一边’的标记,或贴上‘无关紧要’的标记,认识论上‘无效’的标记。

这样的标记表明:所有这些超越的东西的存在,无论我是否相信它,在这里与我无关,这里不是对这个问题作判断的地方,完全不要插手去管它。

”再考察意向内容和意向活动的结构,从而发现对象是如何存在的。

在意识的每一个当下都有一个仿佛彗星光圈的“内核”,同时还有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组成的“晕”。

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当下,过去都并未完全消失,而将来也不是完全未来。

这样的“内核”被综合为同一个对象,这就是实在的事物。

“同样,相分隔的行为,如两个知觉或一个知觉和一个记忆,可以联合成一个统一体。

对于这样的联合我们是并不陌生的。

借助于它我们发现一会儿表现出这样的规定性、一会儿又表现出那样的规定性的那些初看起来分开的内核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说是同一个‘对象’。

因此在每一个意向内容中存在着一个作为一致性的极的、纯粹的、对象性的东西。

同时我们看到,应该区分意向内容方面的两种对象的概念:这种纯粹的一致性的极,即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和在它的怎么样的规定性方面而言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那些被附带以为的、规定性尚不确定的东西。

”(《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4、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实在论认为存在着一个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世界,真就是我们的陈述、信念等与实在世界相符合。

这里的要点有三:第一,实存性,即实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确实存在的。

第二,独立性,实在世界不依赖于我们的概念框架、语言、认识、文化、习俗等。

第三,符合性,我们的认识要想为真就要符合于这个外在的实在世界。

具体的说来根据实在领域划分,有不同的实在论形态,语义实在论、指称实在论、科学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数学实在论、道德实在论、美学实在论、心理实在论、意向实在论(塞尔)、关系实在论(罗嘉昌)、结构实在论(索绪尔)、过程实在论(怀特海)、模态实在论(刘易斯)、信息实在论(崔斯基)、虚拟实在论(海姆)等等。

在一个领域持实在论观点,并不意味着也在另一个领域坚持实在论。

反实在论则在以上三个方面反对实在论的观点。

第一,质疑实在世界的实存性,逻辑实证主义者试图取消实在界的问题,存在主义用活生生的当下的生存选择取代实在。

第二,质疑实在世界的独立性,罗蒂的种族中心主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库恩的“范式”。

第三,反对符合论的真理观。

整体论、融贯论、、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真理观。

5、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虚拟实在这个概念看似包含着一种矛盾,迈克尔·海姆认为“虚拟实在中的虚拟这个词……所指是一种不是正式的、真正的实在。

当我们把网络空间称为虚拟空间时,我们的意思是说这不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空间,而是某种与真实的硬件空间相对比而存在的东西,但其运作则好像是真实空间似的。

”(The Metaphysics of Virtual Reality,1993,Virtual Realism,1998)那么把虚拟实在当作一种实在事物是否是错误的呢?举个例子,据说米开朗基罗曾经与拉斐尔比赛画艺。

两位大师技艺高超。

拉斐尔画了孩子和葡萄,这幅画是如此逼真,以至于引来了贪吃的麻雀。

而米开朗基罗画了一个被布蒙住的画板,他不仅骗了围观的众人,也骗了拉斐尔。

可以想见,人们会说,原来是假的。

言下之义:虚拟实在不是实在。

比如:我在虚拟银行中有100元钱,那么是否代表我就真的有100元钱呢?翟振明的回答是否。

他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虚拟世界实现现实世界的一切,因此如果我们把现实世界称之为实在的话,虚拟世界也具有同样的实在性。

理由有三:“ 1.任何我们用来试图证明自然实在的物质性的理由,用来证明虚拟实在的物质性,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或无效性;2.任何我们用来试图证明虚拟实在中感知到的物体为虚幻的理由,用到自然实在中的物体上,照样成立或不成立;3.任何在自然物理世界中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完成的任务,在虚拟实在世界中我们照样能够完成。

”(“实在论的崩溃——从虚拟实在谈起”,《求是学刊》,2005,1)前两个理由与认识论相关,第三个理由则与实践相关。

前者意味着即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差异我们也无法发现,后者意味着即使存在差异对于我们的日常实践来说也没有意义。

翟振明认为上述论证足以证明实在论的崩溃。

我们不妨先来考察一下虚拟实在是如何获得其实在性的。

虚拟实在其实依赖于其他的实在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系实在、数字实在与信息实在,通过数字计算和信息处理的方式将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再现。

于是现实事物的实在就被还原为了数字和信息。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将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归结为数字、信息,那么虚拟实在也就恰恰抓住了被现实的表象所掩盖的行而上存在。

因此,所谓虚拟恰恰是虚中有实。

(“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肖峰)同时也可见,虚拟实在必须参照现实世界才能获得其实在性。

而现实世界的实在性是独立自存的,这与人们是否能发现这一点无关。

虚拟实在的极限状态是可以完美地激发人的实在感,而实在感与实在本身是两码事。

就独立自存这一点而言,虚拟实在不可能具有现实世界这样的本体论地位。

本讲延伸阅读: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第一节”,《纯粹现象学通论》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路标》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蒯因,“本体论的相对性”,《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