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变迁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调整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权限的通知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调整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权限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2.28•【字号】渝建〔2022〕7号•【施行日期】2022.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节能与科技,基本建设正文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调整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权限的通知渝建〔2022〕7号各区县(自治县)住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1〕10号)等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的部署要求,优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房屋市政工程项目)审批,提升监管效能,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调整房屋市政工程建设管理权限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坚持“简政放权、重心下沉”“属地管理、权责统一”的基本原则,提高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含金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区县更大的建设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区县属地管理的优势,增强区县统揽当地建筑业发展的能力。
突出市和区县履行职责的重点,市级层面侧重于行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和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区县层面侧重于政策的贯彻落实和项目具体监督管理,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建设管理格局。
二、权限划分市和区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职责对房屋市政工程项目实施建设管理。
本通知所称建设管理是指房屋市政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消防审查验收、施工许可、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造价、建筑执法、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一)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新建轨道交通工程(不含大修和技改项目)、跨两江(长江和嘉陵江)的桥梁项目、穿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的隧道项目、机场项目、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等特别重要项目以及市委、市政府等上级部门要求市住房城乡建委直接监管的房屋市政工程项目,由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实施建设管理。
天崭变通途——建国七十年重庆交通的嬗变
天崭变通途——建国七十年重庆交通的嬗变随着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七十年,重庆这座山城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重庆的交通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建国七十年来,重庆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坡地小道到立体交通网络,从水路交通到高速铁路,重庆的交通建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展示建国七十年来重庆交通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1. 道路交通的嬗变建国初期,重庆的道路交通主要是以坡地小道和独木桥为主,交通条件十分艰苦。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重庆的道路交通开始蒸蒸日上。
1965年,开通了中国第一条跨江大桥——嘉陵江大桥。
这座大桥连接了沙坪坝和南岸,成为了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而1966年,又通车了重庆至成都的复线铁路,进一步促进了重庆与外界的联系。
19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道路交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市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
1996年,重庆正式启动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标志着重庆交通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轻轨的建设,重庆的内部交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市民出行更加便利。
2000年后,重庆的道路交通迎来了一个新的飞跃。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进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
2010年,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通车,成为了西部地区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此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多条线路通车,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2. 水路交通的发展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水路交通一直是其重要的交通方式。
建国初期,重庆的渡船以及长江航运是重庆主要的交通工具。
然而随着汽车的普及,长江水路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
1979年,重庆至宜昌的长江上游航道通航,重庆至上海的长江下游航道也陆续通航。
2000年后,随着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长江水上交通重新成为了热点。
重庆市政府在长江上游一带积极推动港口建设,加大对长江水运的投入。
重庆的变化发展趋势
重庆的变化发展趋势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以及城市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变化。
以下是重庆的发展趋势:一、经济转型升级:重庆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呈现出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的趋势。
过去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逐渐转变为由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随着重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高技术产业增长迅速,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重庆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经济的多元化将进一步提高重庆的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加速。
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重庆积极推进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保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交通建设方面,重庆已经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人民群众的出行得到了极大的方便。
在文化建设方面,重庆大力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了文化交流与传播,提高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三、城市功能全面提升:重庆积极推进“一核一城一带”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重庆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周边区域的经济要素向其集聚。
重庆还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在产业方面,重庆将加大对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四、区域合作与开放发展:重庆紧邻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
重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周边及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与此同时,重庆加快推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的渠道和方式,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进入重庆,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生活质量持续提升:重庆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和城镇化进程。
重庆的发展历程
重庆的发展历程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作为一个直辖市,它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下面将简要介绍重庆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前,重庆是中国临时首都,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
在这个时期,重庆的工业基础开始建立,成为了当时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1949年后,重庆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重庆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重庆钢铁厂、重庆化学工业集团等。
此时期是中国军工和航天工业的发源地,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成为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城市之一。
特别是2000年以后,重庆政府提出了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三峡旅游、温泉、奢侈品零售等领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同样,重庆的制造业也在继续发展,汽车、电子、化工等行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此外,重庆还是中国唯一的直辖市之一,政府在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
重庆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面积扩大,基础设施完善,使得市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服务业
的发展,重庆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历程,展现出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潜力。
重庆的未来发展趋势
重庆的未来发展趋势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结构升级重庆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布局,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
同时,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着高端、现代化和创新型方向转变。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投资,加强城市交通网的建设,完善轨道交通线路,提高城市规划和纵横交通能力。
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城乡一体化程度。
三、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重庆将加快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四、加大对教育和人才的投入重庆将加大对教育和人才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保护重庆将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保护,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
同时,加大对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的投入,推动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率。
总之,重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加大对教育和人才的投入以及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保护。
这些方面的发展将为重庆的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重庆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市。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重庆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重庆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重庆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悠久,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还有着令人瞩目的疆域漂变。
在这些漂变中,重庆地区的变迁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本文将以清晰的文字和整洁的排版,探讨中国历史疆域的变迁以及重庆地区的重要性。
一、中国历史疆域漂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疆域漂变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地理边界不断发生变化,这一切都与历史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1. 古代中国疆域漂变在古代中国,疆域漂变是常态。
从夏朝开始,中国的疆域就不断扩张,国土不断扩展。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战争和国家兼并导致了边界的调整和漂变。
2. 外族侵略与疆域变化中国历史上的外族侵略也直接导致了疆域的变化。
尤其是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外族政权的加入导致了中国的疆域缩小。
3. 现代中国的疆域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的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中国的疆域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使得中国的疆域进一步缩小。
抗日战争后,中国的疆域再次扩张,战后的边界固定至今。
二、重庆地区的变迁重庆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域之一,其地理位置和疆域漂变凸显了重庆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1. 古代重庆地区的变迁在古代,重庆地区处于巴国和白帝国的统治下。
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巴蜀和巴渝两大文化,为重庆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清朝时期的变迁清朝时期,重庆地区成为西南边疆的中心。
这一时期,重庆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对中国边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现代重庆的发展近代以来,重庆地区经历了巨大的漂变。
从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解放战争,重庆成为了中国国民党政权的行都。
解放后,重庆改由中国共产党掌控,并通过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使得重庆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三、重庆地区的重要性重庆地区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重庆地区扎根于巴蜀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庆江北发展历程
重庆江北发展历程重庆江北作为中国重庆市的一个重点发展区域,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
下面是一篇关于重庆江北发展历程的700字的文章。
回顾重庆江北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从经济落后到繁荣发展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江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然而,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加大扶持力度,江北地区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1992年,江北区成立,成为重庆市的一个行政区域。
当时,江北的重点发展领域主要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
江北区积极引进外资,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进驻,如长安汽车、华为等。
同时,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和航空物流业,打造了江北机场和江北港两大交通枢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北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修建了大量高楼大厦,改善了人民居住条件。
此外,江北区大力发展商业和旅游业,建设了重庆的商业中心和旅游景点。
2005年,重庆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江北区成为了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大力推动江北区的产业升级,发展以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江北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了重庆市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2009年,江北区成功举办了重庆国际博览会,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博览会之一。
此外,江北还积极招商引资,大量外资企业进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如今的江北区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拥有了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市政服务,成为了重庆市民生活的核心区域。
在重庆江北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总之,重庆江北发展历程是一个从农业区域到现代化城市的转变过程。
在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努力,江北区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繁荣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高起点推进重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入实质性建设 阶段 ,提高项 目的开工率对于拉动投资回升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作 用 。今 年 以来 ,在 全 市 上 下 的共 同努 力
新方法 ,努力从上下、内外、左右全方位拓展融资的渠道。
上 ,就是 要 向上争 取 。加强 同 各大金 融机 构 的联系 和 沟通 , 积极 争 取 获得 更 大 的 支持 。 下 ,就 是 要 紧 盯地 方 。发 挥地 方银 行 及在 甬 国有 银 行 的潜 力 ,积 极 开展 多 种形 式 的银 企 合 作 ,采取 政 府牵 头 、项 目搭 桥 的方 式 ,促 进建 设 责 任 单 位 、建设 企 业 与各 家 银行 进 行 项 目联 姻 ,更 好地 推 进一 批 重点 基 础设 施 项 目建设 。 内 ,就 是 要 挖掘 民 间力量 。推 进 城市 基 础设 施 有 偿使 用 、股 份 化 、冠 名等 途 径 ,吸 引 民 间 资金 投 入基 础 建设 。外 ,就 是要 包 装 引资 。放 宽 基 础设 施 建 设准人 限制 , 特别 是一些环 保设 施 、 利设施 等公 共项 目, 水 要加大 项 目策划 ,有 针对 性地 开展 向世 界银 行 、基 金 组织 、 大 财 团 的 引资 工作 。同 时 ,还 要 重视 内资 引进 工 作 ,吸 引 国内其他地 方 的资 金投资 基础设 施建 设 。
应。“ 活存量 ” 盘 ,就是要对全市 闲置土地尤其是批而不用 的土地进行全面清理 ,探索研究旧厂房等转让机制,下大 力气盘活存量 ,优先保障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使潜
在 的发展 空 间变 成现 实 的 发展 空 间 。“ 约发 展 ” 集 ,就 是要 严 格 实行 对 项 目建筑 容 积率 、投 资 强 度 、用地 结 构 比例 的 定额 控 制 ,提 高工 业 用地 供 应和 利 用 的集 约 化 ,挤 出指标 供 应基 础设 施建 设 项 目,努力 提高 土地 利 用效 率 。“ 新机 创 制” ,就 是要 抓住 土地 利用 总体规 划调 整 的契 机 ,探 索 建立 全 大市 范 围内统筹 安 排耕地 和 农保地 占补平衡 的协调 机制 , 改 善供 地 结构 和 方法 ,超 前做 好 重大 基 础设 施 项 目的土地 供 应规 划 ,努 力使 重 大基 础 设施 建 设 不 因土 地 问题 而 停滞
重庆的城市发展历程
重庆的城市发展历程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城市发展历程可追溯到秦代,但真正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初。
以下是重庆的城
市发展历程:
1. 秦代至明清时期:重庆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起步,并逐渐发展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其在水运和山地交通方面的地理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成为了中央政府暂时驻扎的地方,这使得重庆成为了整个中国战时经济的支撑点。
然而,由于战争破坏和经济困境,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成为重要的军事和工业基地。
然而,由于长期遭受工业发展不均衡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重庆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发展滞后的问题。
4. 1990年代至今:在经济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重庆开始实施
一系列开放政策和城市发展战略。
特别是在工业、贸易、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重庆逐渐崛起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
5.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近年来,重庆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激励,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庆力争成为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和金融中心,同时也在促进城市文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随着重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其城市发展历程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典范。
重庆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国内外各地进行合作交流,积极探索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相信随着未来的发展,重庆将继续在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重庆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原因
重庆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原因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针对重庆市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引起这种发展的原因。
首先,重庆市作为国家级重要的内陆港口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是连接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的重要通道。
此外,重庆还拥有丰富的水陆运输资源,包括长江、渝中港等。
这些优势使得重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第二,重庆市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吸引力和发展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些努力使得重庆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前来投资和发展。
第三,重庆市注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
重庆市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近年来还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通过扶持发展新兴产业,重庆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重庆市还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加强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这些举措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然而,重庆市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重庆市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交通运输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其次,重庆市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最后,重庆市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
展望未来,重庆市的发展仍然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首先,重庆市将继续沿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道路前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
其次,重庆市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互动合作,提升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水平。
天崭变通途——建国七十年重庆交通的嬗变
天崭变通途——建国七十年重庆交通的嬗变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交通领域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重庆的交通变化更是令人瞩目。
70年前的重庆是一个因山地地形而交通不便的城市,如今的重庆已经成为了立体交通体系的典范城市。
本文将从道路、铁路、水运、航空几个方面来介绍建国七十年来重庆交通的嬗变。
一、道路交通嬗变建国初期,重庆的道路基础十分落后。
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形使得道路建设非常困难,山路崎岖,交通不便。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重庆的道路建设逐渐迎来了昌盛时期。
城市道路建设逐步完善,高速公路、立交桥、隧道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
如今,重庆已经建成了蜿蜒的高速公路网,连接了重庆与周边各地,使得交通更加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的立交桥建设也相当发达,成为了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立交桥和隧道的建设,不仅让城市交通更加便捷,也给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70年前的重庆,虽然已经有铁路贯通,但是铁路交通的功能十分有限。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重庆的铁路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80年代,重庆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枢纽性铁路交通中心。
逐渐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铁路干线,连接了全国各个地区。
更为重要的是,重庆成为了"西部大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了连接西南地区与全国各地的重要桥梁。
2010年,重庆成为了中国第四大铁路枢纽城市,重庆铁路交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重庆的铁路交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重庆是长江上游城市,水运交通在重庆的交通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70年前,重庆长江港码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旧港地段的限制,水运仍然不够便捷。
70年来,重庆的水运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重庆新港码头建成,成为了内陆最大的港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实现了重庆至长江下游城市的便捷运输。
重庆与长江下游城市之间的航运便捷,极大地促进了物流运输的发展。
重庆加快推进九大基础设施十大城市片区建设
加快推进九大基础设施十大城市片区建设黄奇帆调研有关项目建设情况据重庆日报消息 6月7日,市长黄奇帆在调研九大基础设施和十大城市片区建设时指出,九大基础设施是推动重庆城市化进程的脊梁骨,十大城市片区是主城的脸面,要按照中央稳增长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进一步加快推进九大基础设施、十大城市片区建设。
昨天下午,黄奇帆与副市长童小平、凌月明率市级有关部门考察了化龙桥片区在建项目、江北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果园港二期扩建工程和江北嘴片区建设情况,召开九大基础设施和十大城市片区建设专题会议。
市发改委和市城乡建委介绍,九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总投资6225亿元,今年计划投资971亿元,1—5月完成投资295亿元。
十大城市片区规划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估算约6800亿元。
目前除九龙半岛片区处于规划阶段、朝天门片区拆迁基本完成尚未动工以外,其余片区均已开始开发建设。
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黄奇帆说,按照“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赋予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是重庆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
而重庆推进城市化一个总概念就是要发展好主城、大城市、区县城和乡镇组合在一起的城市群。
就像人的五脏六腑,要有血管、神经把它们联络起来,城市群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需要通过基础设施进行有效沟通连接。
机场、港口、高速公路、铁路、轨道、电网、通信、水利、油气管道等九大基础设施,就是沟通连接城市群的血管、神经,是重庆城市群的纽带和脊梁骨。
未来几年,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城市群的脊梁骨就建起来了。
黄奇帆说,今天调研的十大城市片区,是主城进入“二环时代”以后,在原有的解放碑、南坪、观音桥、沙坪坝、杨家坪几大商务集聚区外,新增的十大商务集聚区。
重庆按照中央赋予的任务要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
而这十大城市片区加上原有的几大商务集聚区,将集中体现重庆城市的脸面形象,并且成为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功能完备的城市载体。
重庆10年大变化
[重庆10年大变化]到如今短短十年,重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重庆10年大变化。
虽然年龄小,了解的历史知识也很少,但是我还是有很深的体会。
重庆是座山城,山高地不平,历史欠帐多。
十年前,重庆交通非常落后。
没有条件骑自行车,人们上班、上学除了步行,只有公交车,然而当时车少,路少,有人说重庆乘坐公交车是“几内亚”(挤、累、压)。
记得一次妈妈带我乘车我被挤哭了。
好不容易上了车,又会经常堵车。
原来当时重庆长江、嘉陵江上只有两座大桥与江北、南岸连接,渝中区也只有两条道路与外界相连。
马路狭窄,过江很多地方还要靠轮渡和车渡。
出门也是一件难事。
建筑也很落后。
主城区当时随处可见吊脚楼,破破烂烂,大刹风景。
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原来当时重庆长江、嘉陵江上只有两座大桥与江北、南岸连接,渝中区也只有两条道路与外界相连。
马路狭窄,过江很多地方还要靠轮渡和车渡。
出门也是一件难事。
建筑也很落后。
主城区当时随处可见吊脚楼,破破烂烂,大刹风景。
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改革开放、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重庆人民奋发图强,以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今日的新重庆。
如今环城高速、渝涪高速、渝黔高速、渝合高速相继建成,渝怀铁路也于近日通车,中学生作文《重庆10年大变化》。
一条条金色的大道将重庆和全国、全世界连接得更紧密。
市内交通也今非昔比。
轻轨较新线的开通使公交车压力大为减轻。
无数立交桥、天桥、地下通道使人、车通行更加快捷、安全。
而且重庆在十年间新建、扩建了几十座大桥。
据桥梁专家介绍,重庆桥梁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重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桥都”。
如今的重庆,每一天,增加的机动车很多辆。
如今的公交车不仅数量多了,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重庆已经有了许多中级车,还有不少高级车。
坐车非但不象以往那样拥挤,反倒成了享受。
重庆能够在十年里迅速建起大批高楼大厦,一座座10层、20层、30层的楼房拔地参天,人民的居住环境迅速改善。
最难忘的是我们学校的变化,十年里我校新建了漂亮的塑胶球场,添置了电脑和许多电教设备。
重庆发展变化
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为重庆经 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的引领
科技创新的引领
重庆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 化
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等高校为依托,一批批 科技型企业崭露头角, 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在智能制造、新材 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 破,成为全国科技创新 的重要一极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重庆也高度重视生态 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 态工程,如长江防 护林、退耕还林等, 重庆的森林覆盖率
逐年上升
如今,重庆已成为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典范城市
01
02
03
04
文化旅游产业的 繁荣
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
重庆历史悠久,文化 底蕴深厚
未来,重庆将继续发挥自身 优势,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 发展
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重庆 将进一步加强内陆开放高地 建设,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 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 展
同时,重庆将继续致力于改 善民生福祉,提高城市治理 水平,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 的生活环境
-
感谢您的莅临
重庆发展变化
目录
CONTENTS
-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PART 05 PART 06 PART 07
经济领域的突破 科技创新的引领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 社会事业的进步
展望未来
重庆发展变化
A
重庆,这座 位于中国西 南部的山城, 近年来经历 了翻天覆地
Step.01
近年来,重庆充分利 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 源,大力发展文化旅
游产业
2024年重庆市发展重庆在交通和城市建设方面的突破
交通拥堵治理: 优化交通规划, 提高交通效率
环境保护:加强环 境监管,提高城市 空气质量和生态环 境质量
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 加强历史文化 保护,提升城
市文化品位
社会服务设施 建设:完善教 育、医疗、养 老等公共服务
设施
城市交通建设: 优化城市交通 网络,提高交
通效率
城市环境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 打造宜居城市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城市安全保障:加强城市安全管理,提高市民安全感
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交通便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提高了生活质量 城市环境改善:绿化、美化、亮化等措施提升了城市形象 经济发展:交通和城市建设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市民收入水平 社会和谐:交通和城市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提高了市民幸福感
智能城市技术: 运用大数据、物 联网等技术,提 高城市管理效率 和服务质量
历史文化保护: 注重历史文化遗 产的保护和传承, 打造具有地方特 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更新改造: 对老旧城区进行 改造升级,提升 城市形象和居民 生活质量
城市环境和品质的提升
城市绿化:增加绿地面积, 提高城市绿化率
空气质量:加强空气污染 治理,提高空气质量
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 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交通设施:完善交通设施, 提高交通便利性
城市文化:保护和传承城 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 质
城市安全:加强城市安全 管理,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优化
智能化管理:利用 大数据、云计算等 技术,提高城市管 理效率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增加公共设施数量, 提高服务质量
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
天崭变通途——建国七十年重庆交通的嬗变
天崭变通途——建国七十年重庆交通的嬗变一、水上交通:摇橹渡船到长江大桥建国初期,重庆交通的主要形式是水上交通。
重庆作为山城,地形陡峭,狭长的城市地理使得陆地上的交通十分不便,而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使得水上交通成为了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选择。
重庆最早的交通方式是渡船,船工们摇起橹子,穿梭于江面之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
到了五十年代,轮渡就成为了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它们穿梭长江,将两岸相连。
轮渡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城市的标志之一。
随着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轮渡的运力已无法满足需求。
1980年代,重庆市政府着手规划长江大桥的建设。
长江大桥的建成,标志着重庆水上交通的新时代的到来。
长江大桥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重庆的交通状况,成为了连接两岸、化解交通问题的一项重要工程。
它不仅将两个江岸连接在一起,也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二、地面交通:山城独具的特色重庆的地面交通一直是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
重庆独特的山地地理特征,使得城市的道路交通极具挑战性。
山城的狭窄道路、陡峭的坡道、曲折的街巷,给城市交通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建国初期,重庆的交通是以动脚为主,尤其是山城的各种阶梯和小巷,成为了人们的必经之地。
到后来,城市的交通逐渐完善,但由于山地地形的限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重庆开始了大规模的道路改建工程。
原本的狭窄道路被拓宽,坡道被修建成了平整的道路,城市的交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地铁的建设也为重庆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给重庆的交通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的重庆,地面交通逐渐完善。
宽阔的城市道路、高效的道路系统、便捷的公交线路,使得重庆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地面交通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因此成为了重庆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
三、空中交通:立体交通网的建设重庆的地形复杂,交通曲折,因此要想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交通方式,就需要拓宽交通的空间维度。
重庆特色和重庆近几年的发展情况
-
感谢の观看
xxxxxxxxxxxx
Please enter the relevant text content here. Operation method: select all the text in this paragraph with the mouse, and enter the text directly to replace it. The text format will not change.
重庆特色
历史文化
重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是巴蜀文化的中心。抗战时期,重 庆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里的磁器口古镇、洪崖洞老街等都是历 史的见证,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重庆特色
美食
重庆的美食是其最鲜明的特色之一。重庆火 锅、麻辣烫、小面等都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特 色小吃。特别是重庆火锅,以其麻辣鲜香而 闻名天下,是每一个到访重庆的游客必尝的 美食
重庆近几年发展情况
旅游产业
作为一座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重庆的旅游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洪崖洞、磁 器口等传统景点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重庆还积极发展 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推动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食而闻名于世,近年来在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和旅游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 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重庆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成为内陆地区的重要中心展情况
2 -
目录
CONTENTS
1 重庆特色 2 重庆近几年发展情况
CHAPTER 1
重庆特色
重庆特色
重庆,这座山城,坐落在长 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以其 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 史文化和美食而闻名
重庆十年的变化300字
重庆十年的变化300字
过去十年里,重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城市在经济、文化和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重庆的经济发展迅速。
十年前,重庆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城市,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许多国内外大型企业在这里设立了总部,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重庆的GDP也在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重庆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十年前,重庆的文化产业相对较弱,但现在已经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重庆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
重庆的文化创意园区也不断涌现,为艺术家和创意人才提供了展示和创作的平台。
重庆的城市规划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十年前,重庆的城市规划相对混乱,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但现在,重庆的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新建的道路和桥梁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状况,地铁线路的不断延伸也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此外,重庆还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公园和休闲场所,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过去十年里,重庆在经济、文化和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让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让重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未来的到来,相信重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和宜居的城市。
天崭变通途——建国七十年重庆交通的嬗变
天崭变通途——建国七十年重庆交通的嬗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这七十年的历史长河中,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其交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水路交通,到如今的高速公路、轻轨、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并存,重庆的交通发展不仅让这座城市更加繁荣,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为大家呈现建国七十年来重庆交通的嬗变。
一、水路交通的辉煌时代重庆,因地处长江上游而得天独厚的水路资源。
在建国初期,由于陆路交通的不便利,水路交通成为了重庆交通的主要方式。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商业水道,而重庆作为长江上的一个重要港口,水路交通一度是重庆最快捷的交通方式。
在水路交通的辉煌时期,重庆港口繁忙,码头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货物,忙碌的码头工人穿梭在货物之间,船只来来往往,场面热闹非凡。
人们通过长江,可以快速到达上游的四川、贵州等地,也可以顺流而下,通往长江下游的湖北、江苏、上海等地。
长江水路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重庆的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成为了当时重庆的交通支柱。
二、道路交通的新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重庆的道路交通也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交通方式。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是重庆道路交通的新生时期。
在这个时期,城市开始修建许多的道路和桥梁,将各个区域连接在一起,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首先是桥梁的建设。
随着长江大桥,嘉陵江大桥等一系列大型桥梁的建成,重庆的各个城区得以连接,交通更加畅通。
而道路的修建也为城市的通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人们可以通过公交车、小轿车等多种方式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这一时期,道路交通的新生,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公共交通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公共交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地铁的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
2001年,重庆地铁开始规划和建设,随后相继开通了多条线路,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变迁——建国60周年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综述1949年,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也吹响了民族复兴的号角。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勤劳勇敢的重庆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抓三线建设、计划单列、直辖市建立、三峡移民迁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重大历史机遇,负重前行,励精图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交通、水利、邮电、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一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崭新直辖市昂然崛起在祖国的中西部。
起步——百废待兴谋发展解放前连年战争对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毁灭性的破坏,1949年的重庆可谓满目苍荑、百废待兴。
道路、河道、房屋、给排水管道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住房难、行路难、通讯难、生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
解放初期的重庆住宅大多十分简陋,结构简单,年久失修,除繁华地段有少量较好的砖木结构房以外,大多数是简易木结构、土墙和竹木捆绑的棚房及抗战时修建的临时性建筑,无房户、拥挤户数不胜数,居民居住条件极其恶劣。
两江环抱、坡陡弯多的特殊地形为解放初期的重庆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渡江困难、路面狭窄、人车混行、交通堵塞等问题十分突出。
与此同时,城市给排水、供气、邮电通信建设、城市绿化、市政环保等方面的发展也是极度落后,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亟待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不但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严重制约了重庆经济的发展。
发展——道路曲折求突破面对战后遗留下来这个破旧不堪,极度落后的城市,重庆人民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用了近六十年的时间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全面恢复期(1949年—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民经济濒临全面崩溃的境地。
为了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重庆在积极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强了交通、邮电通信及公用设施的建设,以缓解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从1953年开始,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迈入建国以来的第一高速发展期,众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等标志性建筑相继落成;当时市内等级最高的两杨公路顺利建成通车,市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徘徊停滞期(1958年—1978年)。
从1958年到1962年的“二五”时期,盲目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上当时肆虐的自然灾害,城市建设受到极大的影响。
整个“二五”时期,重庆用于交通、邮电及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投入呈下降趋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处于停滞阶段。
1963年开始,“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方针得以顺利实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1963到1965年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所加大。
进入“十年动乱”时期,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抑制了社会的前进步伐,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心不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重庆的城市建设又一次搁浅。
在这十年时间,交通、邮电及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逐年递减,并于1976年跌入了城市建设里程的又一个谷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城市建设开始逐步复苏,但当时百废待兴的社会经济现状制约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
高速发展阶段(1979年—1996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迈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重庆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在这十多年的建设期,重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城市面貌迅速改善,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都市。
改革开放初期,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更多的是用于弥补历史欠帐,确保城市基本的功能恢复。
自1982年起,重庆基础设施投入掀起新的发展高潮,当年即新建完工嘉陵江客运架空索道一座,并在交通、城区改造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城市空间,增加城市容量,使城市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其西南重镇的作用,经国务院批准,重庆于1983年6月制定了新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及城市结构、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城市防洪、电力工程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划和部署,同时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总体规划的实现。
在这一战略部署的实施过程中,重庆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面貌迅速改变。
1983年起,相继建成凯旋路电梯、牛角沱立交桥、两路口地下人行通道、上清寺人行天桥、解放碑人行天桥,实现了人车分流,提高了车辆通行能力。
同时,在城市房屋综合开发和住宅建设上亦取得较大进展。
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分片、分点改造的原则,完成了旧城中多条线、多个片的房屋更新改造,主城区内大坪、观音桥、南坪三个新区建设亦初具规模。
1989年,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缓解市民“行路难、乘车难、吃水难、住房难”的压力。
这期间,我市翻修和改造了牛角沱到菜园坝等主城区多条主要干道;新建了红石路、沙中路、长江、嘉陵江滨江路等重要道路;大规模修补了坑凼及破损的路面;新增大批公共汽(电)车,还建设多条架空索道。
城市交通状况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另外,还相继建成和尚山水厂一、二期工程、梁沱水厂一期工程,并加强了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城市居民用水、用气也得到较大程度的保证。
迅猛增长阶段(1997年—2008年)。
直辖以来的12年,是重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全市紧紧抓住设立直辖市、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这三大历史机遇,以交通、通讯、市政基础建设为重点,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从直辖之初的59.17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1203.38亿元,扩大了19.3倍。
直辖之初至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54.49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2.8%,年均增长28.5%,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5.0个百分点。
直辖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单位:%8.6% 政业37.7% 应业21.1%业32.5%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构成看,交通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大主体,直辖以来交通运输及邮政业累计完成投资2284.93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37.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以1966.54亿元的投资位居第二位,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32.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280.22亿元)以及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522.80亿元)分别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21.1%和8.6%。
突破——城市旧貌换新颜经过六十年的长足发展,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重庆人民勤劳勇敢的双手,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交通“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城市公共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鉴于重庆两江环抱的特殊地形,重庆特别制定了建桥与铺设滨江路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在嘉陵江和长江上广建桥梁,使之成为联结各大城区的纽带,促进城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两江边分别铺设滨江路,缓解城区内部的交通压力。
目前仅主城区内就相继建成嘉陵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和石门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黄花园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高家花园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朝天门大桥等大型桥梁十余座;嘉陵江和长江滨江路通车里程逐年攀升。
2004年重庆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轻轨较新线建成通车后,重庆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拥有轨道交通工具的城市。
围绕主城区的内环滨江路、轻轨与多座桥梁相交的新型交通格局,极大地改善和畅通了主城区的交通状况。
交通枢纽功能初步显现。
为有效发挥交通枢纽功能,重庆制定了“水、路、空”多维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发展规划。
公路建设方面,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65公里,渝长路、长涪路、渝黔路、渝合路、上界路、长梁路、梁万路、渝邻路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初步形成了绕主城区环线和以主城区为圆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呈放射状的“一环七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
“8小时重庆”工程全面完工。
通过高速公路和区县二三级公路的有机衔接,实现了重庆最边远的区县能够在8小时以内到达主城区外环路口。
成渝、渝黔桂穗、渝湘闽、渝汉沪、渝包5大对外通道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重庆交通枢纽功能的发挥。
铁路建设方面,成渝、渝遂、渝襄、渝怀、渝黔等“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铁路网初步形成,营运里程达到1258公里,按照全市的铁路发展规划,在建的1000公里铁路顺利建成通车后,铁路运输“8小时出海”的发展目标可望顺利实现。
航运建设方面,作为长江上游和西部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重庆的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已达到9700万吨,已逐步发展为长江的航运中心。
航空建设方面,江北国际机场站扩建工程和跑道延长工程的建成投用,大大地提高了机场的航运能力,目前已与国际国内65个城市开通航线,2008年的旅客吞吐量达到1126万人次。
二、通信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重庆邮电通信网络在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通邮能力持续提高。
目前重庆邮政通信网已初步建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以周边次中心城市为辅助的,连接广大城乡、星罗棋布、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
尤其是随着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成渝、渝黔、渝武、渝邻、渝遂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村村通”建设的推进,带动了邮路总长度的不断增加和邮路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截至2008年底,全市邮路总长度已经增加到88116公里,200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424.75亿元。
通信水平不断加强。
为顺应信息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邮电通讯成果的需要,重庆持续加大对邮电通讯设施建设力度,全市邮电通讯网络迅速扩大,形成了以光缆为主,微波通信、载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相结合的大容量、高速度现代化通讯网络,区域性通信枢纽的作用日趋突出。
2008年末,全市本地电话用户达688.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281.7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89.57万户。
三、公用设施建设成绩斐然电力供应体系更趋完善。
为缓解缺电局面,直辖以后,重庆开始了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建设。
武隆江口水电站、华能珞璜电厂、彭水水电站等大型电力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效地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的压力。
2007年底,500千伏张(家坝)隆(盛)线‘日’字型环网的建成,标志着重庆电网结构水平全面升级,重庆初步实现了骨干网架由220千伏到500千伏的升级转型,重庆电网主网架得到加强,电网输送能力不断提高,电网的落后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