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美国人眼里的四类华人形象

属 于 南 方华 人 , 多半 身材 矮 小 、 尖 瘦
前 至 少 有三 四百 万。 就 拿洛 杉 矶 来说 ,
华人在 美国 人 ( 格说 来是 其他 美 脸 、 面 灰 黄 、深 眼 窝 、厚 嘴 唇 、 小 鼻 严
它 可 称 华 人 最 大 的 聚 集 区 。 有 人 说 洛 杉 国 族 裔 , 如 白 人 、 黑 人 以 及 拉 丁 裔 人 头 ,动作 快捷 ,说话 声音 大 ,而 且喜 欢 矶 有华人 8 O万 ,也 有 人 说 是 9 O万 ,甚 等 )眼里是 什么 样子 的? 美国人对 华 人 拖长 音 ( 据 有 关 书籍 的刻 板 描 绘 ] 根 ; 至还 有人说 有 1 O多万 。到底 有 多 少 , O 的 印 象 , 大 致 有 四 个 主 要 来 源 : 旧 中 国 2 )很 能 吃 苦 耐 劳 , 但 文 化 不 高 、 眼 光 谁 乜 说 不 清 , 连 美 国 政 府 也 是 一 笔 糊 涂 城 、 新 中 国 城 、 校 园 、 高 科 技 行 业 ( 其 不远 ,大都 从事 餐馆 、洗 衣店 、杂货店 账 。 据 美 国 官 方 统 计 ,有 65万 。 不 过 他还 包括 遍布 美 国各个角 落 的中餐业 ] 。 等 各 种 分散 型小 买 卖 ;3 )法 治观 念 不
旧 中国 城 ( 唐 人街 )的华 人 纽 带 ;8 ) 建 帮 会 起 着 很 强 的社 区控 制 老 封
作 用 ,不 少 人 喜 用 非 经 济 手 段 牟 利 , 甚
旧中国城 ( 唐人街 )的华人 ,不 至 有 一 些 人 处于 黑 白道 买 卖 之 间 ;9)男 老
中叶来北 美淘 金、修 铁路 、做 苦力 的广 管 他们 是什 么时 期来 美的 ,永远是 移 民 性 的 大男子 主义 观念较 浓厚 ,但 对家庭 东 台 山 人 。 这 些 华 人 有 从 中 国 大 陆 、 台 的第 一代 , 因为新 来 的移 民不 懂英 文 , 有 很 强的责任 感 ,相对 的 ,女性 则 多处 不 懂 美 国 文 化 ,无 法 融 于 主 流 文 化 ,只 于 依 附地 位 ;1 湾 、香港 来的 ,也 有从 日本 、韩国 、越 O)善于趋 利避 害 ,往 往 可 以在不张扬的情况下保护 自己并获得利 南 以及 东 南 亚 地 区 来 的 ,还 有 从 世 界 其 能 聚 集 在 传 统 的 华 人 区 。 他 们 最 早 来 自 它国 家和地 区转道 而来 的 。这其 中 ,大 广 东 沿 海 ( 潮 汕 和 台 山 地 区 )或 福 建 益 ;1 如 1)比较 信奉佛道 或 “ 大仙 ”一 黄 沿 海 (如 闽 南 )一 带 。 至 今 已 有 大 约 类 的 某 种 地 方 传 统 宗 教 , 多 数 相 当 迷 陆客主 要是 改革开 放 以后来 的。 这些 华
外国人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例子(一)

外国人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例子(一)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引言外国人对中国常常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源自历史、文化和媒体等多方面因素。
虽然这些印象不一定准确,但它们却对外国人理解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误解一: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外国人常常认为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与世隔绝。
这种印象可能源自中国历史上的长城和闭关锁国政策。
•实际上,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快速的开放与改革,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如今,中国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误解二:中国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一些外国人常常将中国人视为一个单一的集体,认为他们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都是相同的。
这种印象可能源自中国庞大的人口和主流文化的传播。
•实际上,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包括56个不同民族和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误解三: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外国人有时候会认为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这种印象可能源自中国发展的艰辛和发展中的一些贫困地区存在。
•实际上,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基础建设发展迅速,在一些大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误解四:中国人只吃米饭•一些外国人可能认为中国人只吃米饭,这种印象可能源自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大米的重要性。
•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菜肴。
除了米饭,面食、馒头、饺子等也是中国人常见的主食。
误解五:中国人不讲卫生•外国人有时会认为中国人不讲卫生,这种印象可能源自一些中国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
•实际上,中国人的卫生观念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一样,亦有讲究。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卫生环境的改善力度,改善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论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虽然存在,但并不一定准确。
只有通过亲身了解和深入交流,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国。
希望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能够逐渐被打破。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一、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一)19世纪至20世纪间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中,出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最早是在19世纪时期,中国以本土华人劳工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作品当中。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对中国形象进行了丑化和抹黑。
19世纪至20世纪间,中国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
主要原因为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其后大量的中国人进入加州做劳动力,但由于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和排华运动正在进行等多种原因,中国形象被严重黑化。
比如有作者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华人劳工形象,对其描述为使用阴谋诡计和没有时间观念的中国佬。
(二)20世纪以后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如此黑化与不堪的中国形象直到20世纪左右开始得到改善,中国的形象在美国以及世界发生了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人民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西方人民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被严重打击。
此时美国作家为了安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试图从神秘的东方和中国文化中寻找希望。
比如,在1925年厄尔.比格斯创作了一系列的侦探类小说,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正是一名中国人,该主人公被赋予了聪明睿智、正义凛然和幽默风趣等特质。
该系列书出版后,得到了较为不错的反馈和美国人民的喜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一部分美国作者怀着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再次抹黑中国形象。
但其中,也有客观全面描写中国形象的美国作家。
他们在作品中,客观描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因此整体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彼得海斯勒是美国文学界的代表,他深入中国生活了数十年,对中国有较多的接触与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所描述的中国也较为客观与全面。
他笔中的中国既有善良团结和包容的一面,但也存在排外和消极的一面。
二、不同类型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美国文学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游记以及戏剧,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表现中国形象的描述。
美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十大特点

美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十大特点
钱是上帝美国人,尔虞诈勾心斗角;性方面非常开放,无家庭观念冷漠。
以下述十个特点,美人眼里的中国:省吃俭用穿土气,人人争想当劳模。
这是华人老一辈,如今个个把钱夺。
裸官家属谋私利,花钱犹似雪花落。
在美喜欢房地产,顺手就赚一楼廓;掏出现金使人跳,大肆铺张与挥霍。
人人是烹调能手,餐馆当厨不会饿;人参必用高丽产,酱油要买日本货。
官员是国家干部,千里挑一当主角;千元与总统照相,吹虚己为宾上座。
扎堆来美国混居,爱钱胜过爱老婆;多挣美金寄回家,劳苦打工养老婆。
爱穿同样的衣服,穿戴与权力结合;新人爱日本款式,气质尤是学韩国。
讲关系不信法律,宪法经常修改作;样样关系通党政,钱色把官员贿赂。
美人咽不下这气,党派官员无人磨。
华人读书为利禄,儒家千年熏陶着;原当律师与医生,勤苦奋斗拿位学。
讲情义也讲信誉,美人讲法无信用;华人借钱有借还,美人借钱还不着。
夫妻关系效牢靠,搁浅有名无实壳;穷人取亲不容易,夫妻关系情义合。
家庭是精神动力,过苦日子也凑合;感情支持根所在,山盟海誓唱主角!。
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中国古代女性永远白脸。
《花木兰》的首支预告片中,木兰被带去相亲的情节中,刘亦菲和郑佩佩的脸以白粉打底,配以浓重的红黄大色块的妆容,有点类似脸谱,被网民吐槽“无法接受”“像日本艺妓”。
其实,在好莱坞电影《末代皇帝》中,也有相同的情节。
有一个片段是溥仪在睡梦中被接到了皇宫,醒来后发现面前瘫坐在龙椅上的慈禧。
导演贝托鲁奇为了表现慈禧对溥仪造成的心理阴影,在电影中,慈禧皇太后的脸也被涂上了又厚又白的铅粉颜料,凸显了人物的可怕。
李小龙打开好莱坞大门后,中国功夫就深深地烙印在了老外的脑海里,以致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国人以为中国人个个都是武林高手。
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貌似都会给人一种好学勤奋的印象,甚至在好莱坞影视剧中,典型的华尔街金融天才都是美国名校数学系毕业的戴着眼镜的中国人。
摄影师是二代移民,父母完全不会英文,全家只有他一个人是生下来的时候就在美国了。
他上学后注意到很奇特的一件事,大家有不会的数学题都愿意找他,他一问,美国人说:你长得很像数学很好的样子。
说起中国人对于热水的热爱,真是说好几天都说不完,从小就知道,肚子疼了喝热水,脑袋疼了喝热水,感冒了喝热水,月经那天亲戚来了男
朋友还是让你喝热水……而出过国的同学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每当你问外国服务员要一杯温水时,他们总是一脸无辜的这样看着你。
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

中国国际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ﻪ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描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显著差别。
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不同的西方价值观念。
从历史上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始终是西方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于13世纪来到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在中国为官和游历17年。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了中国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
对我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举世闻名的发明均有不少记载。
这部游记传达出的中国文化是高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
尽管《马可·波罗游记》对这个“世界之冠”的国家充满故弄玄虚的溢美之词,但却是第一次向西方定格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马可·波罗游记》的人都无限神往。
马可·波罗笔下天堂一般的中国一直在后世作家中延续,如英国的曼德维尔爵士在《曼德维尔游记》中描绘的中国仍是一个神奇瑰丽的国度,国土广大,统治严明,拥有无数的金银财宝。
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等。
这些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ﻪﻭ十七到十八世纪。
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进而吸引了西方。
中华文化的精神和繁荣社会连同其精美器物一道引起西方人的浓厚兴趣。
他们用景仰的口吻在著述里讲到,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孩子从幼年开始接受教育。
成年人凭好文章获得官职,以政绩得到升迁。
这与实行贵族世袭制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比。
孔夫子是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儒教治国使得中国繁荣富庶。
安定开明,是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
伏尔泰在《哲学通讯》、《风俗论》等著作中常以钦慕的口吻谈到中国文化、孔子学说、中国人的道德与智慧,称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
试论美国人的中国观及其影响因素

[5]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00-2002)[J].美国研究,200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2003(6)
1
除了美国商人,美国传教士也是19世纪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传教士们于1830年后陆续来华传教,但是却受到了清政府严厉的禁教政策和中国人民对“福音”持冷漠态度的阻碍,这令他们非常愤怒。于是,他们发表许多有关中国负面消息的文章,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国内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比如由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主编的《中国丛报》(The ChineseRepository)在1832年10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人的主要特征是“虚骄”、“傲慢”、“绝对的自私”以及“偏爱貌似有理的谎言”。1.P189
二、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因素:
美国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看法和认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国际环境影响美国人的中国观,尤其是国际间的战争使国家阵营产生非友即敌的泾渭分明的界线,最易激起一个民族的爱憎情感。3.P19珍珠港事件使得中国在美形象到达了历史上最美好的时期,其原因是中美两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并且结成战时联盟。两国政府战略上的合作有利于美国人正面中国观的形成。然而,朝鲜战争使中美双方成了事实上的敌人,中国在美形象跌入低谷,不仅成了苏联的“傀儡”,而且“侵略”、“好战”。
正如伊萨克斯所说:“19世纪的中国渐渐被西方人看作是劣等民族、牺牲品和臣民、可以获取利润的源泉、蔑视和可怜的对象,最后,被美国人看作是受监护的人。”1.P126
到了20世纪,1905年至1944年期间,中国被美国人视为是“有吸引力的民族”。具体表现在:1911年爆发的推翻清政府、创立共和制的辛亥革命,让美国人对中国产生好感,其中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开始“走美国之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没落”这一疑虑出现,西方社会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东方。到了30年代,宁静、纯朴的乡土田园的中国形象和勤劳、诚实、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文艺作品和新闻报道中,这对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37年爆发的中国抗日战争使中国人获得了美国人的普遍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形象在美国人心中树立起来。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在美国人眼里,中国是一个和平文明的国家,中国人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而且是与其共患难的的战友。
外国人眼中的四种中国形象

外国人眼中的四种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世界各国对中国越来越关注。
中国在国际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皮尤全球态度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对22个国家公众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中国在国际上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形象。
中国在国际上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形象:不好不坏、坏、好、超好。
事实上,西方国家未必就一定对中国没有好感,而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有许多是中国的邻邦。
中东国家:“不好不坏”的中国在皮尤全球态度项目2010年的民意测验中,中东国家对中国的评价褒贬各半。
虽然参加民意测验的中东三国有超过半数的人对中国有好感,也有接近半数的人对中国没有好感。
黎巴嫩的公众56%对中国有好感,而42%没有好感。
在约旦,53%对中国有好感,而46%没有好感。
埃及的公众52%对中国有好感,但43%没有好感。
中东各国对中国的暧昧态度或许与中国在中东的政策有关。
自从1992年与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在中东的政治争端上一直基本保持低调。
当问到中国是合作伙伴还是敌人的时候,中东国家大都选择“两者都不是”。
当然,在“合作伙伴”和“敌人”之间,中东国家更倾向于把中国当作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敌人”。
在埃及,28%的公众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15%认为中国是敌人。
在黎巴嫩,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的占35%,认为中国是敌人的占10%。
在约旦,47%的公众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13%认为中国是敌人。
中东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态度与对中国军事崛起的态度截然相反。
大多数人欢迎中国的经济崛起,但对中国的军事崛起普遍表示担忧。
埃及和黎巴嫩人中认为中国的经济强大对他们国家是一件好事的都占54%,而约旦人有71%持有类似观点。
但三国都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强大对他们本国是件坏事。
具体说来,这样的人在埃及占55%,在约旦占56%,在黎巴嫩占59%。
在中东地区,埃及对中国的态度值得注意。
埃及不仅是一个中东国家,也是一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