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讲课资料
8古代木构建筑特征教学讲义
要高度的短柱; 角柱: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柱子;
梭柱: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 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 式》中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栔 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 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 短长,以下檐柱为则”。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移柱法:将若干内柱移位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柱色 金色的级别最高, 其次为红色, 再次是黑色。
天坛祈年殿内
紫禁城乾清宫南立面
三、 枋
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为保持建筑物正中开 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在间数中,往往以 “九五”象征帝王之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
金厢斗底槽 双槽
分心槽 单槽
满堂柱
副阶周匝
■宋、清大木作名称对比:
清
宋
举 架—举折
庑殿顶—四阿顶
歇山顶—九脊顶
面做法;
面阔间数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以“间”作为计数单位。在建筑 物的平面上,就是由四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 一间的宽度,叫面阔。而整个建筑物正面若干间加起来的 宽度,叫通面阔,一般简称面阔。如10根柱子就是面阔9 间,6根柱子就是面阔5间。建筑物侧面间的深度叫进深。 若干间合起来的深度叫通进深,简称进深。
寻杖绞角造:木寻 杖在转角望柱处相 互搭交而又伸出的 做法。
寻杖合角造:木寻 杖止于转角望柱处 不伸出的做法。
清式勾阑
栏杆抱鼓石 构成和式样
四、铺地
铺地
室内铺地 室外铺地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古代木构建筑的虚拟修复和展示 ,再现古代建筑的原貌和历史风貌,为学术研究、文化 交流和公众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化保护策略
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古代木构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策略,包 括数字化保存、数据共享、虚拟展示等方面,推动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在历史上的意义
政治和社会
古代木构建筑在政治和社会上具有重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木构建筑,体现了封 建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特点。
经济和贸易
古代木构建筑对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有影响,如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商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都与木构建筑密切相关。
文化和艺术
古代木构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其建造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 发展历程,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保护和传承
古代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重 视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价值。
创新和发展
古代木构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对于现代建筑也有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在传统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05
古代木构建筑的实例分析
实例三:福建土楼
建造年代
建筑规模
建筑风格
木构特点
福建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建 筑,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
福建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其中 以圆形土楼最为独特。
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墙体 采用生土夯筑而成,屋顶采用石 板或瓦片覆盖。整个建筑注重防 御性和居住功能的结合。
榫卯连接
02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 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 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 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征吉祥 如意。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建筑学会将抽象的斗拱作为会徽。
• 房舍的室内地面为了 防潮及减少起沙,一般都要铺设水磨方砖 • 。室外月台大多使用条石铺地取其平坦。 • 而在园路、走廊、庭院、山坡蹬道等处为防止积水或风雨浸蚀则常以砖、瓦、
条 石、不规则的石版、卵石以及碎瓷、缸片等材料,或单独使用,或相互配 合,组成丰富多彩的各种精美图案,极具装饰效果。
• 明清园林中的铺地充分发挥了匠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出变幻无穷的铺地 图案,其中以江南苏州一带最为著名,被称作花街铺地。常见的纹样有:完 全用 砖的席纹、人字、间方、斗纹等。砖石片与卵石混砌的六角、套六方、 套八方等。砖瓦与卵石相嵌的海棠、十字灯景、冰裂纹等。以瓦与卵石相间 的球门、套钱、芝 花等,以及全用碎瓦的水浪纹等。还有用碎瓷、缸片、砖、 石等镶嵌成寿字、鹤、鹿、狮毽、博古、文房四宝,以及植物纹样的。其他 地方的园林中各种形式的铺地 也都有使用,但样式不如苏州地区丰富。明清 时皇家苑囿在大量使用方砖、条石铺地的同时,受着江南园林的影响,也在 园径两旁用卵石或碎石镶边,使之产生变 化,形成主次分明、庄重而不失雅 致的地面装饰。
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2.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3.辇道: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4.单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单勾阑即一层阑板。
5.重台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重台勾阑即两层阑板。
6.寻杖绞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寻仗交接的一种做法,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撘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7.寻杖合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交接的一种做法,寻仗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为寻仗合角造。
8.花街铺地: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等。
可用单一材料或者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为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大力继承推广的优秀建筑传统做法。
9.梭柱: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10.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1.生起:屋宇檐柱的角度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则是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12.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和两山均向内倾斜,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如为楼阁建筑,则楼层与侧脚上再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简述一、结构形式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明清官式建筑: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
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 。
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
二、结构类型抬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
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
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三、用材制度:1、宋式: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
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
3)梁断面高宽比3:2。
2、清式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
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 20:10;3)梁断面高宽比10:8。
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
第一节大木作详述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1、分类:形状:直柱、;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
2、: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
3、名词: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二、枋: 柱头或柱脚之间,以及斗拱和斗拱之间,起水平拉接作用的构件。
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和承重的构件。
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尺寸:变高变窄;:雀替(绰幕枋):花牙子、骑马雀替随梁枋:明清时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称跨空随梁枋(顺伏串)。
9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〇
第三节
2. 柱
〇
大木作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檐口呈一缓和曲线, 在《营造法式》中称“生起”。
〇
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 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 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称“侧脚”
柱的设置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第三节
大木作
(斗拱组装图)
⑵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华栱(清翘):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
瓜子栱(瓜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慢栱(万栱):第二层横栱 令栱(厢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栱 泥道栱(正心瓜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慢栱(正心万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⑶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⑷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称踩(宋铺作) 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 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 不超过九踩(九铺作)
〇
〇
慢道: 是在斜道上用砖石 露棱侧砌,可以防 滑,一般用于室外。
第二节
3. 栏杆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第三节
大木作
1. 大木作与小木作
〇
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 分,如柱、梁、枋、檩、斗 拱等 装修
〇
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建筑
〇
指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主要殿堂。开间五至十一间, 进深多至十一檩,可用围廊、单重檐庑殿顶、歇山顶、琉 璃瓦屋面、斗拱 用于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开间三至五间,进深不多于七 檩,用单檐悬山、硬山顶,不用琉璃斗拱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03页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03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 演变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的重要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细部特征也在不断演变,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和风格。
研究成果总结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对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演变过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更多的实证 研究和考古发掘来证实和补充现有理论。
2023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 部演变 Nhomakorabea目录
• 引言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 结论
01
引言
古代木构建筑的定义
古代木构建筑是指采用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梁柱和榫卯 结构为承重体系的建筑物。
古代木构建筑不仅包括房屋、宫殿、寺庙等建筑物,还包括 桥梁、堤坝等木结构设施。
建造工艺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选材和加工工艺
古代木构建筑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非常考究,不同时期对于木 材的选择、加工和连接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早期的榫卯连接 、后来的铁钉连接等。
彩绘和装饰
古代木构建筑非常注重装饰和彩绘,不同时期的装饰和彩绘 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如唐代的富丽堂 皇、明清的精细繁琐等。
3
研究古代木构建筑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02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结构特征
木构架
以木材为主构架,利用榫卯结构连接各个构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抬梁式
抬梁式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由“栿”(梁)和“檩” (檩条)等构件组成。
形式特征
三间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间”为单位进行组合,通常为三开间 或五开间,这种形式在住宅和宫殿建筑中都非常常见。
古代木建筑概论
斗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 升,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斗拱详细组成解析
❖ 斗,升:位于一组头拱最下的构件是坐斗(宋称栌斗),可单独使用位 于挑出的翘(宋称卷头)头上的叫十八斗(交互斗),位于里跳与外跳横 拱二端上的叫三才升,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拱二端上的叫槽升子(散斗)。他们 外观相似,形体有大有小开槽有不同。 ❖ 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口两侧凸 起部分叫斗耳,,斗口下平直部分叫斗腰,下面倾斜部分叫斗底,没有斗 耳的叫平盘斗,常用于角科上。 ❖ 斗与升在斗耳,斗平,斗欹之间高度比,宋代以规定为4:2:4,后来大多 沿用此制。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 征与详部演变
❖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 大木作 ❖ 墙壁 ❖ 屋顶 ❖ 装修 ❖ 色彩与装饰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台基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
❖普通台基最早是为了防潮防水,后则为外观 以及等级制度的需要,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 用于高级建筑(宫殿,佛殿的主殿)。
栏杆:7000余年前就已发现木构的直棂
其他构件
❖ 瓜柱:最早只用在脊槫下 ❖ 驼峰:形如骆驼之 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拱承 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 ❖ 叉手和托脚: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托脚是支撑平槫的 斜向构件 ❖ 替木:为支撑在栌斗或令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
❖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 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 法。
❖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 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 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 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与庞大, 但引起了结构上的变化。
❖ 庑殿 ❖ 歇山 ❖ 悬山 ❖ 硬山 ❖ 攒尖 ❖ 单坡 ❖ 平顶
屋顶种类
梁(宋称梁或栿)
❖ 按它在结构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抱头梁),双步梁 (乳栿),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梁),七架梁(六 椽梁),顺梁,角梁等。 ❖ 宋梁栿的名称按椽数定,清代按檩数定。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
• 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垛的做法,一
般用于住宅和园林。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 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的用天然石块作 成不规则的形状。
– 2、坡道;
• 慢道(礓碴)——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
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 辇道(御路)——坡度平缓,用于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垛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 水浪,其实用功能被装饰化所替代。
宋元时期砌成
象 逐层内凹的形 眼 状,明代以后
则用平砌。
踏步两边,由阶台至地上斜 置之石
中国古代建史——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祥部演变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
一、台基 二、踏道
– 1、阶级形踏步;
• 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的半穴居建筑中已经使用,
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 • 后来使用了夯土,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
址中使用土坯; • 在踏垛两边放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
的画像砖;
单勾阑与重台勾阑;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 瓜楞;
柱头式样有莲花、狮子、卷云、 盘龙等;
(1)两望柱间只 用一块阑板;
(2)阑板全部用 单勾栏形式
(3)望柱头变化 很多,柱身相对缩 短;
(4)栏杆结束处 都用抱鼓石;
(5)阑版用整石 凿成,以榫嵌插在 望柱和地木伏内。
(5)阑板装饰极 少用人物或花草, 大多素平或仅雕刻 简单的海棠纹样。
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 2.不同做法的类别: • (1)两踩斗栱:没有昂和翘,只有栱。 • 分为: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 • 这种斗栱主要用于外檐和隔架,只在大斗上安 瓜栱与正心枋两材。
• (2)翘昂斗栱:有翘有昂。是外檐斗栱中最常 用的一种。分三踩“斗口单昂”;五踩“斗口重 昂”、“单翘单昂”;七踩“单翘重昂”;九踩 “重翘重昂”、“单翘三昂”等几种。
• • • • • • • • • •
1~3等:未见实例; 4~5等:用于城楼; 5~8等:用于殿宇; 8~11等:用于小建筑。 雀替 一、雀替的作用 1.增加挤压面 2.减少净跨 3.改善节点构造 4.取得艺术上的过渡。
二、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 1.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2.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 清式构架形制 一、抬梁式与穿斗式木构架: 抬梁式的使用最广,全部官式建筑及北方民间 建筑常用抬梁式构架;穿斗式则主要用于南方 民间建筑。 抬梁式是梁柱支承体系,由层层叠起的梁和柱 来传力。 梁是受弯构件,用材较大,空间可做得大,空 间相对灵活。
•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 1.柱:角柱 檐柱:檐下最外一列称为檐柱。 中柱:在纵中线上,不在山墙内,上面顶 着屋脊的是中柱。 金柱:檐柱以内的称为金柱。 山柱:山墙正中一直到屋脊的称为山柱。 瓜柱:立在梁上下不着地,作用与柱相同 的称为童柱,也称瓜柱。
• 2.梁:檩子数量的不同,出廊方式的不同,屋顶 起脊的不同和中柱落地情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 的梁架形式。 • 梁架的大小是以承受檩子的数目来区分的, 承受几个檩子就叫几架梁。三檩叫做三架,五檩 叫做五架,较大的殿宇可以做到十九架。 • 梁的名称也是以其上承受檩子的数目来定的, 最下面的长梁俗称大柁;向上类推为二柁、三柁 等。 挑尖梁(大式做法,有斗栱):檐柱和老檐柱之 间的短梁称为挑尖梁。作用:加强廊子的结构。 抱头梁(无斗栱)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演变上63页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 演变上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 《营造法式》中规定,柱径与柱高间的比率有一个从大到小变化过程。 古建筑内外柱有等高的和不等高的,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裁的 大小来选择长度和断面不同的柱子,因此内外柱不等高和不等径的出现 是结构上一个进步。
2、大木作
了解:(1)柱(2)枋(3)斗拱(4)屋架(5)多层木建筑
3、墙壁 了解:(1)土墙(2)砖墙(3)木墙(4)偏条夹泥墙
4、屋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掌握:(1)屋顶种类 了解:(1)屋顶做法
5、装修(宋称小木作) 了解:(1)门(2)窗(3)天花、藻井、卷棚 (4)其他装饰(5)家具陈设
6、色彩与装饰 了解:(1)色彩(2)装饰
沈阳故宫崇政殿侧面
(一)柱
类型: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 形制演变: ➢ 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后用土填塞柱穴.再夯实。 ➢ 商代时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 ➢ 秦代已有方柱。 ➢ 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栱式柱础,柱身 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 ➢ 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蓬瓣柱础和束莲柱和印度、波斯、希腊 式柱头,但外来的形式后来没有得到发展。 ➢ 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的,《营造法式》中已有梭 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 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 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故宫保和殿 后踏道、陛石
(三)栏杆
➢ 距今六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已发现木构的 直棂栏杆; ➢ 周代铜器如春秋的方鬲也有卧棂栏杆的表示; ➢ 而战国铜匝上的纹饰则刻划为实心的矮墙。 ➢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 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 ➢ 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 唐代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 ➢ 宋代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营造法式》中 有.用二层阑版的,称为“重台勾阑”。 ➢ 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 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 极多。除了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室外铺地:
❖ 新石器中期已有卵石铺砌的室外路面。 ❖ 西周中期,有了以卵石竖砌室外散水 。 ❖ 秦、汉时又在卵石两侧砌砖,使散水不易被冲散。 ❖ 唐代就全用预制的地砖了。 ❖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为
此,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 ❖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无论室内或室外,历来重视地面排水。
天坛圜丘石阶
故宫外三殿 第一层台基
(二)踏道
踏道: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踏道类型:阶梯形和斜坡式两种。 (1)阶梯形踏步 ➢ 始于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 ➢ 初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使用了夯土。 ➢ 在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 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2)坡道 ➢ 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 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在唐宋壁画中, 已将辇道置于二踏跺之间,后来在荤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 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1)普通台基
❖ 至少在商代早期已出现,全部由夯土筑成。 ❖ 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巳外包砖石,而且还具备了压阑石、角柱和 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 南北朝至唐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 样的饰面砖,或作成连续的壶门。 ❖ 宋式做法可参阅《营造法式》卷三;在宋画中也有不少表现,大抵以 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古代建筑某些局部形制与构造的演绎变化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2、大木作
3、墙壁
4、屋顶
5、装修(宋称小木作)
6、色彩与装饰
(三)考核要求
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了解:(1)台基(2)踏道(3)栏杆(4)铺地
第二节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构成:柱、梁、仿、檩等组成。 意义: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开间: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通面阔:各开间的总和。 开间数:在汉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以后多用11以下的奇数。 各开间的名称:明间(正中一间);次间(明间左、右侧);梢间(次间
故宫钦安殿石栏杆
(四)铺地
类型:分为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室内铺地: ❖ 原始社会已烧烤地面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 ❖ 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 ❖ 晚周已出现铺地砖, ❖ 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 ❖ 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长边留子母唇供搭接。 ❖ 汉墓中铺地形式有数10种,一般为方砖或条砖,也有用石板或空心砖。 ❖ 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 ❖ 而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辨不出灰缝。 ❖ 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使防水性和粘着力都大有提高。 ❖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
再外) ;尽间(最外的房间);
故宫皇极殿
各间面阔:夏、商宫殿中是相等的,后中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 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间阔有相等的; 有当心间稍宽,次间较窄的;也有各间不匀的。
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则排列的。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一)台基:
台基:房屋下面的底座,是整座建筑物的基础部分。 台基作用:御潮防水,后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发展演变:
夯土台基(新石器晚期) 高台建筑(周代,是台基发展的顶峰)。 台基分类:
根据使用功能和外形(自南北朝起 ), 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根据台基的层数,分为单层(一般房屋)、2或3层(隆重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