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题解答技巧.
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
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一、"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课外古文解题技巧(一)、实词解释技巧1、首先得找到这个词所在文中出现的位置。
2、理解其所在句子的意思,如果有难度可以把这一句和前后句比照,甚至关注这一段的主要意思以及和前后段的联系。
(以境解题)3、如果还没有思路就要在我们的记忆中搜索,看课内学过这个词没有,如果有就可以把你知道的义项带入句子中看能否说通,如果不通再推测。
4、从题目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启发,结合不可多得的注释理解,结合主旨推测,借助语法结构来作推断。
(二)虚词解释技巧1、排除法(因为对虚词的考察,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2、多借助语法结构来推断,如“之”有时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3、要特别注意记住课内重点虚词的用法,这样才可能与所考文章中的虚词比较。
4、在复习中,对于重点虚词,应该整理其各种义项,做到大致了解,方能运用自如。
常用的虚词有:之、以、为、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其中要特别注意“之、以、而、其、于”(三)、翻译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解如何理解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中”强调的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
这里就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翻译技巧。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2、转换角度,求助于左邻右舍,辨析句子的句式特点。
(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格式)3、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中考要求直译。
实在翻译不通才借助意译。
直译应注意:(1)、字字落实。
(句子中的每个词在译文中能找到解释,译文中的词语在原句中能找到依据。
)(2)、译出原文的用词特点。
(主要是指词类活用)(3)、译出原文的造句的特点。
(四)、综合运用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选文的中心,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对文中的某一方面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理解评价人物,另外课内外对比阅读会受到更多命题人的青睐。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文言虚词是研究古代文化和文言文的重要一步。
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语言成分和表达情感、语气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
1. 多读经典文本:研究文言虚词的最好方法是多读经典文本。
经典文本中的句子和篇章往往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虚词。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本,可以帮助您熟悉不同虚词的使用方式,把握其语义和语用特点。
2. 注意上下文:文言虚词的意义常常与上下文相关。
在研究文言虚词时,需要注意其所处的语境和句子结构。
通过仔细分析上下文,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对比现代汉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运用方式有所不同。
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相似与差异,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避免使用错误。
4. 制作词汇表:将研究到的文言虚词整理成一个词汇表,包括
虚词的释义、用法和例句。
通过反复查阅和运用这个词汇表,可以
逐渐记忆和掌握这些虚词。
5. 练写作:通过练写作古文,可以锻炼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题材,尝试用文言虚词表达思想和情感,逐渐
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研究文言虚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实践。
希望以上方法和技
巧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研究和运用文言虚词,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和欣赏能力。
祝愿您在研究过程中取得好成果!。
高考中的文言虚词破译四法_
高考中的文言虚词破译四法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 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
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数学代入法2002 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四、语境推断法2001 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① 以残年余力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其 如土石何? 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 其 表反诘语气, 可译为“难道” 可译为“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 其 表商量语气,可译为“ 是”。 与尔三矢,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 定”。
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以何” 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曹刿论战》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 司马迁《鸿门宴》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后面省略了宾语“ 是介宾短语, “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 的意思。 “和、跟”的意思。 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提醒: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 介宾短语, 是介词“ 的意思。 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关于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3、“删” “换” “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言虚词。
这些虚词与汉语的实词不同,它们不像汉语中的语气词、副词等,有明确的实际用途,而是起到了一种衔接句子、表达语气、增强修辞效果的作用。
如果不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含义,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介绍几种解答文言虚词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虚词。
一、看上下文在解答文言虚词的含义时,考虑到上下文是十分重要的。
简单的虚词,如“乎”“之”“者”“耳”等,它们的含义常常会因上下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比如,“乎”在句中可以起到疑问的语气作用,也可以是用来衔接句子的虚词。
在襄阳太守的檄文中,“若夫人能以贤士之德御百姓,廉明宽惠,慎于受赂,则人人骨肉,皆愿为之,天不绝其后者乎?”中,“乎”就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表达的是一种自问自答的语气。
二、分析句子结构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子中的虚词,需要我们根据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比如,“兴之所至,情之所向,人自不觉。
”中的“之”字,就是典型的文言虚词。
在这里,它们的作用是指示前面的“兴”和“情”,使得这两个词可以作为名词使用。
三、考虑语气文言虚词中有些虚词,如“兮”“啻”“焉”等,主要起到表达语气的作用。
在解答这类虚词时,我们要注意句子的语气,从而推知这些虚词所蕴含的含义。
例如,“吾衰矣,兮其可知也!”中“兮”的作用是强调前面的话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感慨的语气。
四、了解常用结构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是特别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常用结构,而进一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例如,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中,“奈何”和“之”都是典型的虚词,但是由于其出现在常见的“奈何……之”这一结构中,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其含义,表达出一种“如何、怎么”的意思。
综上所述,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不仅需要对虚词本身的含义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考虑上下文、分析句子结构、注意语气及了解常用结构这几个方面。
对于文言虚词,我们需要多加练习,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理解能力,从而完成对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答题模板
文言文答题模板一、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之四个方法1.文言文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文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文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文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技巧是,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二、文言文的万能解题模板帮助考生作答做好“换、留、删、补、调“。
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猜读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技巧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再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 ”“若……何? ”“奈……何?”(“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 “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技巧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技巧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字表达形式,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著称。
其中,虚词作为连接其他词或短语的枢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虚词既不具有实际意义,也没有完整的语法功能,但对于准确把握句子结构和理解篇章意义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虚词的常见使用技巧及注意事项。
二、“之”的灵活运用在文言文中,“之”是具有丰富含义和广泛用途的虚词之一。
它既可以在动宾关系中起连接作用,表示所动作对象或所指代对象;也可以在名词前起连接作用,表示所属关系或领属动作。
如《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其中,“之”连接“习”,使得整个句子具备了明确的对象。
但需要注意,《论语》中同样有一句话:“拜蔡恒者。
”这里“者”充当了引导主题内容并完成谓语动作含义的虚词。
“者”往往出现在倒装句中,引导出某一特定的行为或状态。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对虚词的准确理解是关键。
三、“乎”与“者”的巧妙运用除了“之”外,《左传》中常用的虚词还包括“乎”和“者”。
这两个虚词在形式上相似,但却具有不同的功能。
主要从句中使用“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而“者”则加在动词后,代表行为者或状态、属性等。
例如,《左传》中一句话:“毕公高髌者庶绩,辂车以班。
”这里,“者”引导作为“毕公高髌”的主体身份,并完成谓语动作含义。
“庶绩”表示普通百姓的生产成果。
四、“若干”的重要意义在文言文中,“若干”不仅可以用来表示约数或数量多少,还有其他一些特殊含义。
例如《尚书·周书·周官解》中载:“昔高明聪敏而大帝矣……君子视其若干。
”这里,“若干”并不是数字含义上的存在,而是强调暗喻感慨之情。
对于理解这种潜在含义和运用方法,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其他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五、虚词的变体使用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虚词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变体,并具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之”还可以变成“其”、“其所”。
而“乎”则可以变成“呜”,表示强调、感叹或描写等效果。
文言文虚词定义与答题技巧
文言文虚词定义与答题技巧文言虚词的定义•什么是实词?–有实际含义的词–代词?•什么是虚词?–没有实际含义的词?–充当句法结构文言虚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是谁赋予的?–猿猴之首级–微臣之壮也–句读之不知–与“字数”无关–与“字结构”无关•虚词的意义,由前后实词决定文言虚词的答题技巧•第一防御–熟知AB词义:基本功•第二防御–知A不知B:代入•第三防御–判断AB前后词性/成分:风险•第四防御–……例题精讲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
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
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
内一婢,乘小驷,容光绝美。
稍稍近觇之,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
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
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
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扬生。
生眯目不可开。
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
惊疑而返。
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凝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
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
闻《光明经》能解厄。
持一卷,浼人教诵。
初犹烦躁,久渐自安。
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
持之一年,万缘俱静。
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
”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
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
又言曰:“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生素喜香兰,园中多种植,日常自灌溉,自失明,久置不问,忽闻此言,遽问妻:“兰花何使憔悴死?”妻诘其所自知,因告之故。
妻趋验之,花果槁矣,大异之。
静匿房中以俟之,见有小人自生鼻内出,大不及豆,营营然竟出门去。
渐远,遂迷所在。
俄,连臂归,飞上面,如蜂蚁之投穴者。
如此二三日。
又闻左言曰:“隧道迂,还往甚非所便,不如自启门。
”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
文言文翻译与答题技巧及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文翻译与答题技巧及文言虚词用法01十种方法1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3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4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 、标志识别法 • 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 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 “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 “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 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 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 “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 (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 “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 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 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 军吧?”。
• 三 、语法切入法 •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 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 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 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喜悦。 • 如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 如因持璧却立。 •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 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 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 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 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5 题。 •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 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 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 "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 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 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 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 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 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 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 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 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 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 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 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 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 可以谕大也。
• 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C项:此 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 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 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 可迅速进行排除。 •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 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 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 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 积月累。
• 谈高考文言虚词的解答 •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 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 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 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 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 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 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 根据2002年版《考试说明》的相关表 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二十个:而、 何、乎、乃、其、且、然、若、所、 为、焉、也、以、矣、因、于、与、 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 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 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那么,除了掌握这二十个虚词的常见 用法外,是否有辅助答题的技巧呢? 我们应该肯定的回答:有!现归纳如 下几点,供您参考。
• 二 、数学代入法
•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 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灵活加以应用, 往往会受到奇效,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 • 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 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 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 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 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 项。
• 一 、词性界定法 •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 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 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 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 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以”既可作 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 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 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 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 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 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 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 四 、语境推断法 •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 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 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 如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 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 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 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 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 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 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 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 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