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三碟

合集下载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本文是关于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感谢您的阅读!【温柔敦厚】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

“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

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

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变风变雅】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

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

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

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讽喻】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

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

《毛诗序》中所说“风,风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考察的。

从容观作用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错误而改过。

《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样,主客观都要求这样的创作手法。

【缘情】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作者将“诗”“赋”明确分界。

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

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

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应感】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

“若夫应感受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这是指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

他主要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张的“心物感应”的理论,运用到文艺创作领域。

【声调声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将这划分运用到诗歌格律中。

《诗教流芳,古韵悠长》阅读及答案

《诗教流芳,古韵悠长》阅读及答案

《诗教流芳,古韵悠长》阅读及答案诗教流芳,古韵悠长【论诗品艺】论诗①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②。

南窗白日羲皇上③,未害④渊明是晋人。

注:①《论诗》一共30首,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诗歌鉴赏理论。

②真:真实。

淳:朴实,淳朴,醇厚。

③陶渊明曾自称“羲皇上人”,但一直关注现实,忧国忧民。

④害,妨碍。

【学诗习艺】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

一日,业师外出,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一册,到馆求售,留札致师云:“适有亟(急切)需,奉上《古诗选》四本,求押银二星(“一星”约合一百文钱),感非言罄。

”予舅氏章升扶见之,语先母曰:“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辞哀如此,急宜与之。

”予年九岁,偶阅之,如获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

伺业师他出,及岁终解馆(学馆放假)时,便吟咏而摹仿之。

呜呼!此余学诗所由始也。

自南先生其益我不亦多乎!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诗国忧思】身边的现实:不少儿童喜用低俗口语“恶搞”唐诗,洋洋得意,而父母不以为意:“现在孩子可不都这样吗?唐诗这种老古董谁还当回事学啊?”身边的调查:你喜欢阅读、欣赏古诗吗?喜欢无所谓不喜欢很讨厌人数26507230百分比14.61%28.09%40.45%16.86%【诗教访谈】解放周末: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将诗歌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钱理群: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

诗教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行为:一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诗歌经典教材,二是注重指导学生背诵、涵咏诗歌,三是学习诗歌以达到提升、净化心灵的重要目的。

解放周末:但是,我们远离诗歌已经很久了。

21世纪的当下,还有提倡的必要吗?钱理群:诗歌的价值是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转变。

可以说,诗歌伴人成长。

除了智力、情感和创造力开发等作用外,还能起到语言开发的作用,因为诗歌有最优美、最精粹的语言。

诗歌凝聚了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精髓,也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2020-2021学年语文下册教师用书:第8单元 古诗词诵读含解析

2020-2021学年语文下册教师用书:第8单元 古诗词诵读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8单元古诗词诵读含解析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诗人已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巨大痛苦的名篇。

[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诗.全诗共8句,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五言诗一般按“二一二”节拍读,但有些地方也不尽相同。

这首诗各层的停顿、节奏如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在诵读基础上感知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读这两联语气要舒缓,读出气势。

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该联时要低沉,读出内心的抑郁与忧愁。

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读这一联时要沉郁,把内心的无限愤慨之情表达出来。

[古文今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吴楚大地被洞庭湖分割为东南、西北两面,日月星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只有年老多病的自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上。

北部边境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文本深读]1.全诗在思想情感方面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全诗突出了一个“悲”字.这首诗写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在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衬托下更加突出,更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教师招聘考试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师招聘考试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按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孔子《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论语》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有“至圣”之称。

4、孟子《孟子》孟子,名轲,子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由其及其弟子共同编写了《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

5、庄子《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高中语文_古诗词诵读_精品课件_统编版3

高中语文_古诗词诵读_精品课件_统编版3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六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朝天 子·咏 喇叭》 课件( 共19张P PT)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六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朝天 子·咏 喇叭》 课件( 共19张P PT)
讨论: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 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六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朝天 子·咏 喇叭》 课件( 共19张P PT)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六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朝天 子·咏 喇叭》 课件( 共19张P PT)
写作背景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 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 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 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 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 揭露宦官的罪行。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六七十年间 的事情。曲在中国各种古典诗歌体裁之中,产生最晚, 地位也最低,无论散曲还是戏曲,歷来为封建街道者所 歧视,长期被当作小道末技而“薄之”!
散曲在元代经历了她的兴旺时期以后,到了明代,作家 和作品的数量都远远地超过元代。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六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朝天 子·咏 喇叭》 课件( 共19张P PT)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六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朝天 子·咏 喇叭》 课件( 共19张P PT)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六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朝天 子·咏 喇叭》 课件( 共19张P PT)
• 喇叭呀,唢呐, • 别看你吹的曲子虽短,调门却很响亮。 • 来往的官船穿梭如织,杂乱如麻, • 全仰仗你这喇叭来抬高声价。 • 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 • 老百姓听了担惊受怕。 • 哪还顾得分辨大官小官,是真是假? • 眼见得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了产, • 吹得那家糟了殃, • 直吹得河水流干鹅飞跑,黎民百姓家破人亡啊!

诗教:在诵读中会意感悟

诗教:在诵读中会意感悟

诗教:在诵读中会意感悟作者:刘海妹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0年第11期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刘海妹我们现在提倡“诗教”,也是为了传承诗歌承载的优秀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当然,更多的,还是帮助学生回归民族文化之根,积淀民族文化基因,打好语文素养底子,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教学中,笔者围绕课程标准关于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就古诗的诵读、想象、会意、感悟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熟读涵味,各得其乐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学段目标非常明确,如第一学段的目标关键词是“正确、有节奏”,第二学段是“读出理解”,第三学段“读出情感”。

本着这样的目标,笔者充分利用优美的诗词富有和谐押韵的音韵之美、隽永凝练的语言之美这两大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走进诗歌描述的意境,感知诗歌节奏、语言之妙。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典型的爱国诗篇,弘扬民族统一的家国情怀。

教学中,笔者首先安排学生围绕“读正确、读出节奏”的目标,让学生在预习中反复诵读三首诗。

而后通过预习检查,展示学生的自由吟诵情况。

事实证明,这种不受外界干预的学生自我诵读,更能读出学生“本我”。

如一学生在诵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时,语调舒缓、悠长,而下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语速较快,一字一顿。

笔者好奇地问他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式。

他说:“从秦朝到汉朝,时间很长,所以我觉得要读慢一点,这样才能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第二句中的‘人未还’,是说打仗的人都没回来,这是很痛苦的事,所以要读得伤感一些。

”这就是孩子对文字的有温度的理解。

笔者肯定了他,并追问:“古人往往用‘千’和‘万’来说明数量多,这里的‘万里长征’是不是可以和第一句一样,通过慢节奏地朗读体现征途的遥远?”学生在尝试诵读以后,很认可老师的建议。

同样,这三首诗都非常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观点,对于这样的诗句诵读,学生在对比、归纳中,很快就能融会贯通。

诗教中国诗词讲解

诗教中国诗词讲解

诗教中国诗词讲解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中国,诗词就像空气一样,无形却无处不在,滋养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灵魂。

那咱就来说说这诗教中的诗词讲解。

讲诗词啊,就像是带着朋友去参观一座神秘又美妙的花园。

咱先得让朋友知道这园子的大概模样。

就拿李白的来说,简单的二十个字,那可是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思乡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一上来,就得让听的人能想象出那月光洒在床前,白晃晃像霜一样的景象。

可不能干巴巴地说这是描写景色,得把那种清冷、静谧的感觉讲出来。

就好比你自己大晚上一个人在外地,突然看到这么个场景,心里会是啥滋味。

再讲讲这诗词里的情感,那可真是五味杂陈。

像杜甫的诗,好多都是写民生疾苦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两句诗啊,你要是讲解,就把那贫富悬殊的画面直接给描述出来。

让听的人能感受到杜甫当时那种又愤怒又无奈的心情。

这就跟你看到不公平的事儿,心里堵得慌是一个理儿。

你得把自己代入到诗人的角色里,然后再把这种感觉传递出去。

讲诗词的用词也很关键。

诗词里的字啊,那都是精挑细选的。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里面的“淘”字,那可真是妙啊。

你得把这个字拿出来好好琢磨琢磨,就像把玩一件精美的古董一样。

给听的人说,这个“淘”字就像是江水这个大筛子,把那些英雄人物都筛了一遍,只剩下那些真正厉害的,名垂千古的。

还有啊,诗词背后的故事也很吸引人。

就说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这里面可有个浪漫又有点遗憾的故事呢。

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就像是在给诗词注入灵魂。

听的人就会觉得这诗不再是干巴巴的几句话,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你可以像讲故事大王一样,绘声绘色地讲崔护怎么遇到那个姑娘,后来又怎么找不到了,再念出那句诗,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诗教中讲解诗词,还得让听的人能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的平仄、对仗,那可都是有讲究的。

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念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韵律的魅力。

你可以让听的人多读几遍,感受那种节奏,就像跟着音乐打节拍一样。

诗教的力量

诗教的力量

诗教的力量作者:万蓉平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年第04期(一)我们学校是国学特色学校,每天都有20分钟特色课程《可亲的经典》,内容是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三百篇》,分低、中、高三个版本,短小的诗词一般课内能熟读成诵。

因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比较长,我用三节诵读课进行讲解与背诵。

上周五检查后有12个人不会背,要求各自课后诵读练习,到本周一会背。

结果,检查时,还有10人不过关,所以这几天我就将他们组成“春江俱乐部”,每天放学后留下来到图书室或办公室背《春江花月夜》。

同学们的态度都还不错,只有小李同学每次拿着书像拿着隐身符,要不缩在一旁假寐,要不神气活现,惹是生非。

所以,我总是让他坐得靠我最近。

三天坚持下来,“俱乐部”只剩下三人。

效果挺好,我暗自得意,意欲乘胜追击。

昨天跟三个同学发狠:今天是周四,再不会背,不许他们上体育活动课,留在教室里背会了才准许下楼。

其实,与这几个孩子死磕的过程中,我也明显感到他们对我不满。

特别是前一天晚上,集团内学校的一位老师来找我交送“五个一百工程”材料,这三个学生正歪歪倒倒,一边半遮半掩地打闹,一边小和尚念经。

这位老师离开时,笑着对我说:“没想到你们学校竟也有这样的宝贝!”我有些挂不住了,怒气满腹,转身把三个宝贝狠批了一顿,说他们坐没坐相,学没学样,不但丢了万老师的脸,还丢了学校的脸。

望着窗外背着书包陆续穿过操场的孩子,我不禁冷静下来。

我的行为之所以激起了这几个孩子的反感,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喜欢古诗文,上课混时间,在我面前也是消极对抗,致使十天都背不会36句诗。

现在,一个对我动之以情,采取委婉求情的方式,给我写了封信,一个准备采取极端的方式扬言要投诉我,目的都是想不再背了。

孩子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学作品能像经典古诗词一样言简意赅,意蕴深长。

千百年来,无数骚人墨客,英雄豪杰,在这寥寥数字之间,寄托他们的智慧、理想与追求。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普世的情怀,适用于一切人,超越历史与时代;是因为她有极深的内涵与力量,会让人百读不厌,心灵安静;是因为它有一种可敬的品格,宽厚而不张扬的意蕴。

关于描写教师的诗句

关于描写教师的诗句

关于描写老师的诗句
1.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郑燮《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3.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6. 佚名 《天净沙六首·王本成》:“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
7.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 刘商《酬问师》:“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9. 佚名:“教子教女,辛勤半辈。

满头白发,甘乳一生。

10.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作者:杨晓平王联仁张润华来源:《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第05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教”之称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在《礼记》的语境中,“诗”指《诗经》。

《诗经》三百篇,一向被赋予政治教化的功能。

《诗大序》中说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又将《诗经》之六义的“风”解释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指出了学诗多方面的作用。

孔子又曾提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印证了春秋时期赋诗外交的传统。

通过梳理早期的诗教理论,我们看到诗歌可以具有讽谏刺上、教化人心、感发共鸣、纾解心绪、了解人事、洞明学问等功用。

学诗、作诗贯穿我国古代教育的始终。

后世广义的诗教当然不仅就《诗经》而言,各体诗歌乃至晚出的词、曲均体现着我国诗歌“吟咏情性”的传统。

汉儒探寻最早的诗歌《诗经》的来源便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清人方东树也认为“诗之为学,性情而已”。

时移世易,唯一不变者乃在人心,人的情感类型、情绪反应是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发生根本变化的。

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虽与古代不同,但诗歌与心灵之关系却并未改变,因此根植于人心的诗教仍有其现实意义。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继承传统文化不能不考虑它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除去其自身的美学价值以外,对当代社会意义最大的便在于那些有助于社会文明的要素。

中华诗词学会诗颂三部曲

中华诗词学会诗颂三部曲

中华诗词学会诗颂三部曲第一部曲:《诗经》《诗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它是由华夏先民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一部集中民歌、祭文、赋诗为一体的诗歌总集,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后世诗歌的源头和灵感之源。

其中的《关雎》、《桃夭》、《蒹葭》等篇目是世人熟知的诗歌名篇,它们透露出浓郁的田园情调和深远的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部曲:《唐诗》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不朽的诗作,其中包括了《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精致而美妙,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抒发了诗人对生活、自然、爱情、友谊、历史等方方面面的思考与感悟。

无论是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白的《将进酒》等,都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这些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意蕴,给后世的文人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和借鉴。

第三部曲:《近现代诗歌》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动荡和变革,诗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五四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诗歌体裁丰富多样,既有现实题材的诗歌来反映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也有独立人格的抒情诗歌来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例如,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雪峰的《春天的诗情》以其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描绘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无奈和焦虑;北岛的《波兰雅歌》以其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

中华诗词学会诗颂三部曲以《诗经》、《唐诗》和《近现代诗歌》为主线,展现了中国诗歌在不同时代的纵深发展和变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三个部曲的诗歌既让人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也折射出了现代人的思考和追求。

中华诗词学会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诗教语文”:吸纳诗教品质,精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诗教语文”:吸纳诗教品质,精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诗教语文”:吸纳诗教品质,精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作者:***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0年第12期诗教,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

最早倡导诗教的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他认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

两千多年来,诗教培养出了一批批有影响的“大家”和“普众”。

诗教能使人修炼德行、明理学文、熏陶心志、启迪智慧。

语文课程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诗词是最具中华语言特色的文体,统编本教材中大量增加了传统诗词,在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吸收“诗教”的精髓。

温儒敏教授曾说:“所谓‘诗教’或者诗歌教学,扩大一点,则是文学教育,现在都是比较受重视的。

”“要改变我们语文课的文学教育,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沉闷局面,有必要从中国传统的‘诗教’中汲取智慧。

”其实,“语文”和“诗教”更好地融合,并荡漾开去,能创造出新时代语文学科育人风景的新天地。

一、崇尚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做有“根”的人刘士林教授在《中国诗学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诗词”为文本形式、以“中国诗学”为理论系统,以“诗性智慧”为哲学基础的一种诗性文化形态。

诗教启示着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母语教育,首要任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最大化发挥诗歌的母语教育作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统编本教材有一个明显特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六年12册共选入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多篇,占课文总数的30%。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诗词,夯实学生积累运用母语的基本功,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古诗词诵读的数量。

温儒敏教授提醒,学习一篇课文,在课中或课后推荐阅读与之相关的诗,既是本课教学任务,又是丰富学生素养,更是亲近中华传统文化。

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对古诗词理解运用的“量”和“质”上下大功夫。

诗词教学三部曲

诗词教学三部曲

诗词教学三部曲作者:刘殿臣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6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词浩如烟海,名篇佳作卷帙浩繁。

诗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已经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渗透到了炎黄子孙的灵魂深处。

诗词以其语言精练、语意含蓄、节奏明快、意蕴丰富、跳跃性强而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但由于历史文化积淀、审美角度取向的差异,一度使最具赏析韵味的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毫无引力的技术课。

学生只停留在对诗词浅层的理解上,未能把握作家浓郁深厚的情感基调和深含在情感背后的意蕴指向,更无法体验到诗词文字承载出的智慧和灵性的美感。

教师如何有效进行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中寻找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协调学生的手脑眼耳鼻,结合诵读、争鸣和再创让学生去领悟诗词本身蕴含的智慧,寻觅诗词的另一番风景。

一、在诵读中体察音韵美诗源于劳动人民的口语,最初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是配乐演唱的。

诗词自然就带有了音乐的特质,其韵律之感、简约之美需要借助抑扬顿挫、疾徐有致、嘹亮多情的声音来表现。

诵读诗词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班车。

只有大胆大声地诵读,才能体味到那种特殊的音韵感,才能领略到作品蕴涵的精神和风采,感知诗人高低起伏的情感脉动和灵魂深处的悸动和悲喜。

学生诵读诗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索的过程、抒情的过程、静心的过程和审美的过程。

静心潜心的诵读,诗词的清香味才会飘忽而至、扑面而来、怡人性情、沁人心脾。

因此,诵读成了打开文学大门的金钥匙,是踱步诗词殿堂的敲门砖,是语文课堂上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是教师时刻抓牢的一条教学生命主线。

只有在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诵读中,才能把握狂放不羁的李白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壮诗句中倾吐走出翰林后的郁闷愤激之气;伤时忧民的杜甫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画卷中叹惋高歌;豪迈洒脱的苏轼在“大江东去”的壮丽山河前奏响生命的最强音;婉约缠绵的柳永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温柔缱绻中挥洒离别的泪水。

【初中议论文阅读】《诗教流芳,古韵悠长》阅读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诗教流芳,古韵悠长》阅读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诗教流芳,古韵悠长》阅读答案诗教流芳,古韵悠长【论诗品艺】论诗①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②。

南窗白日羲皇上③,未害④渊明是晋人。

注:①《论诗》一共30首,系统地阐发了作者诗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魅力【论诗品艺】论诗歌①袁浩文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②。

在南窗,Emperor Xi③ 白天没有伤害④ 袁明来自晋国。

注: ① 《论语》共有30篇首,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诗歌鉴赏理论。

②真:真实。

淳:朴实,淳朴,醇厚。

③ 陶渊明曾自称“西帝”,但他始终关注现实,忧国忧民。

④ 伤害,阻碍。

【学诗习艺】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很穷,除了四书五经,我不知道什么是诗。

有一天,大师外出时,他的朋友张子南先生带着一本书到博物馆出售,并给大师留了一张便条:“如果有紧急需要,我提供四本古诗选集,并索要两颗银星(“一星”约为100文)。

我觉得我并不疲惫。

”母亲对张胜福大叔说:“张胜福先生因为这两颗星而伤心,急需处理。

”当我九岁的时候,如果我偶尔读一读,我会得到一个宝藏:《古诗十九首》的开头,最后是盛唐。

当他从学校出来时,他在年底吟诵并模仿它。

哇!此余学诗所由始也。

自南先生其益我不亦多乎!(摘自袁枚随园诗第六卷)【诗国忧思】你周围的现实:许多孩子喜欢用粗俗的语言“戏弄”唐诗,自鸣得意,但他们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现在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吗?谁会认真对待唐诗?”身边的调查:你喜欢阅读和欣赏古诗吗?喜欢漠不关心的不喜欢很讨厌人数26507230百分率14.61%28.09%40.45%16.86%【诗教访谈】解放周末:早在2000孔子说,如果你的教育水平不高的话,你就不能说一句诗了。

钱理群:中国是“诗歌王国”,历来有“诗歌教学”的传统。

诗歌教学是一种美育行为:一是有目的地引导大量学生阅读二是引导学生背诵和吟诵诗歌。

三是学习诗歌,达到提高和净化心灵的重要目的。

解放周末当前位置但是我们已经远离诗歌很长时间了。

唐诗三首ppt优秀课件八下

唐诗三首ppt优秀课件八下

唐诗三首ppt优秀课件八下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

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

于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

乾隆九年(1744)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

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

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

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产生后不久,南方的楚地又出现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

之后,楚辞逐渐向接近散文的赋体演变,魏汉诗坛上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诗体———“乐府”,乐府民歌清新刚健,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这对后世的“乐府古题”和唐代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宝藏欧北诗钞阅读

中华宝藏欧北诗钞阅读

中华宝藏欧北诗钞阅读欧北诗话。

十二卷。

清赵翼撰。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又字耘松,号瓯北。

阳湖(今江苏武进)人。

官至贵西兵备道。

晚年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并以诗名。

著有《廿二史劄记》、《陔余丛考》、《欧北诗钞》和《瓯北诗话》等。

《瓯北诗话》分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各一卷;宋代苏轼一卷,陆游两卷;金代元好问与明代高启合一卷;清初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

卷十一论众家,卷十二论诗体。

如此论列,为诗话中创格,也反映出作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诗)的诗学发展观。

赵翼认为唐诗“自身已有初中晚”之分,千百年后又怎能将汉唐奉为极则。

在明清诗坛模唐仿宋的风气中,将明代高启、清初吴伟业、查慎行与李白、杜甫并列,充分体现了他与“荣古虐今”的复古派根本不同的理论胆识。

《瓯北诗话》最重要的观点为创新论。

这同他的诗歌随时代而发展进化的观点是一致的。

他的宗旨是“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卷四)。

他说:“‘新’岂易言。

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

诗家之能新,正以此耳。

若反以新为嫌,势必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否则,抱柱守株,不敢逾限一步,是尚得成家哉?尚得成大家哉?”(卷五)赵翼肯定李白、杜甫,是因为李杜之诗前无古人。

他批评元遗山《论诗》诗“苏门若有功臣在,肯放坡公百态新”为“以新为嫌”,而肯定苏轼诗风的新创。

他欣赏明代高启诗“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卷八》),奉为大家,而鄙薄七子为“优孟衣冠”而“笑齿已冷”。

注重诗歌的时代现实内容,是赵翼创新理论的核心。

赵翼一反一般“震于东坡之名”而以为“苏胜于陆”的陈说而提出陆游诗胜于苏轼的论断。

他的根据是两人反映现实的深广度不同:东坡“乌台诗案之后不敢复论天下事”,及“绍圣远窜,禁锢方严,又不敢出其不平之鸣”。

而“放翁则转以诗外之事尽入诗中。

时当南渡之后,和议已成……于是以一筹莫展之身,存一饭不忘之谊,举凡边关风景、敌国传闻悉入于诗……因得肆其才力,或大声疾呼,或长言永叹,命意既有关系,出于自觉沉雄”(卷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教三题
凌培松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随着中学语文教材的改进,诗歌体裁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诗歌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高。

那么,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诗歌教学该怎样教,诗歌教学的实用技术问题该怎样处理,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必然面临的新课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多所感悟,想通过这篇小文章,就教于大方之家。

第一题中学诗歌教学的目标探究
诗歌体裁与其他文章体裁一样,只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文本,一个载体,通过它,教给学生什么,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

其一是由新课程理念即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来决定。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三个维度来看,诗歌教学最适宜培养学生的情感(高尚美好的情操和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

其二是从中学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看。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情感最丰富,精力最充沛,对诗歌学习兴趣最高的年龄段,而诗歌又是最具抒情性的文学体裁,因此,中学诗歌教学理应主动承担起陶冶学生性情,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

其三是从诗歌的文本特征看,诗歌是抒情言志的体裁,是最具意境美的体裁,是最具语言技巧美的体裁,因而在诗歌教学中就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和联想能力,根据诗歌语言捕捉诗歌意象,进而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再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学习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学习诗人匠心独运的巧构,锤词炼句的功夫。

通过对诗歌文本的反复吟诵,反复感悟,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得到审美能力的培养,获得语言运用和修辞技巧的训练。

综上所述,美情、美感、美语是中学诗歌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诗歌教学的诸多目标任务中,美情教育是主线,美感养成是重点,美语训练是关键。

唯情唯美是诗歌教学的本色,唯读唯悟是诗歌教学最好的过程,也是最好的教法。

第二题中学诗歌教学的策略考量
诗歌教学的常态是唯读唯悟,但,怎样读和怎样悟,却有很多讲究。

首先我们来谈谈诗歌教学中的“读”字。

我认为诗歌教学中的“读”和散文教学中“读”因要求不同而内含有异。

诗歌教学中的“读”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会读诗歌。

散文的读,只要求能读出句式特点和“句读”就行了,即使这方面做得差一点也不影响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而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必须让学生“会读”诗。

即正确鲜明地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来,并要求学生能逐步体会诗歌的这种音乐美。

这一点很重要,却常常被不少语文教师和中
学生忽视。

“会读诗”是品味和鉴赏诗的入场券。

第二层是悟诗。

悟诗,从教学过程上又分为品味诗、理解诗、鉴赏诗三个层级。

品味诗歌就是通过诗歌的关键词、诗眼、意象、意境初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过程。

理解诗歌又分为文本之外的“知人论世”和文本之内的通过诗歌语言捕捉诗歌意象,形成完整意境,进而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

特别是对诗人当时当地的思路、情路,甚至是创作过程对对象进行感悟和体验的过程。

鉴赏诗,是指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品味和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对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作出恰如其分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因此,诗歌鉴赏活动是诗歌教学中的最高境界。

由以上分析可见,“悟诗”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我们反对诗歌教学中过多地“讲诗”,而提倡“悟诗”。

点拨而悟之,启发而悟之,设问而悟之,讨论而悟之,这些都是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反复实践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最后,我们要强调两层意思,其一,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我们强调读与悟,并不是排斥其他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通过多媒体,配乐、配画、配精彩的分析鉴赏等。

其二,“读与悟”分开说是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

二者是读中有悟,悟中有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的活动,很难截然分开。

第三题中学诗歌教法管见
本节中,我们想探讨一下诗歌教学的基本教法问题。

所谓基本教法,就是对一类文本可以普遍使用而又行之有效的主要教法。

同时,对一些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如诵读法、感悟法,我们觉得操作简单,比较常见,故在本文中就不再探讨了。

下面,我们将对三种不被普遍使用而又十分重要的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产生引玉之效。

(1)、复原再生法。

大凡谈诗歌教学,就避不开意象、意境、诗眼等概念。

因为,这是由诗歌体裁的性质决定了的,是深入到诗歌内蕴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高效率地让学生迅速深入到诗歌优美的意境中去,领悟到诗歌的美呢?捷径就是复原诗歌的意境。

一首诗歌的意境,是由一个或多个意象复合构成的。

意境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所以,指导学生迅速复原诗歌的意境,是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当然,在复原诗歌意境的过程中,是允许读者加入一些主观因素的,这是诗歌文本的艺术空间所决定的,也是诗歌鉴赏所允许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诗无达诂”的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把“锦瑟”。

而这一个复原意境的“再生”特点,更能激发读者鉴赏诗歌的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因势利导则可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方法有想象联想法(可在反复诵读中进行)、绘制意境法、口述意境法、品味讨论意境法、鉴赏意境创造法等。

(2)、比较鉴赏法。

凡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两首诗都可以进行比较赏析。

比较的具体内容有主题的比较,体裁的比较,意境创造的比较,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的比较,谴词造句,锤炼诗魂词眼的功夫等等都可以比较。

当然,比较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高效率地全面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都是为了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3)、写作熔铸法。

学习写诗应该成为中学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新课程标准中没有写作诗歌作品的具体明确的要求。

但是,把写作简单的诗歌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手段,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从理论层面分析,诗歌的抒情性言志的特质与青少年多情多梦立志生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相吻
合,诗歌的篇幅可长可短,尤其是抒情短章,其创作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易教易学,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实际;诗歌的写作,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创造美的活动,她的唯美的意境,新颖的语言运用,精益求精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再从实践层面来看,从骆宾王、白居易、晏殊、夏完淳,再到当代的少年诗人,少年时代能写诗并且能写出好诗,都是不争的事实。

诗歌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可繁复可单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可复杂可简单。

学生在写作中可以随心所欲。

写诗,无论长短,只要能表达一种见解、抒发一种情绪,表现某种情思,寄寓某种感悟,都是一次完整的创作。

这种要求,可以让中学生普遍接受和普遍完成。

诗歌写作的实践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综合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汉语修辞运用的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加抒情短诗的写作目标,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的,是符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的,是符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实际的,是符合新世纪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的。

结尾
中国要在21世纪重新崛起,就必须造就既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有异想天开的浪漫诗情的一代代新人。

要培养这样的新人不能不恢复诗教的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教,迎来了诸子辈出、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汉代的诗教造就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卫青霍去病们的豪情逸兴;唐宋的诗教铸成了唐宗宋祖的博大胸襟和李杜欧苏们的卓越才华,使我中华文明远播世界。

今天,伟大的改革时代呼唤诗教传统再度焕发青春,我辈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指导学生诵读诗歌、鉴赏诗歌、创作诗歌,可以为他们筑就一座座走出心灵困扰、休憩身心、欣悦灵魂的精神家园。

要用诗歌把我们的子孙后代培养成大国国民,诗教不可或缺。

诗歌让我们诗情常在,青春永驻。

学诗如此,教诗不也是如此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