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须掌握的10类文化常识--礼俗常识、历法常识、刑罚常识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必背文化常识(精华版)一、名字号出生取名,成年定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岁、女 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二、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汇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谥号、庙号、年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用于后人祭奠的牌位上的名号。

【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在位时的纪年方式。

区分:庙号:祖宗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明清科举制度臣)二甲:若干三甲:若干五、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高考高频文化常识

高考高频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高考文化常识必备

高考文化常识必备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着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臣、仆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如家父等;“舍”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阃对方妻子;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古代职官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三、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东曦东曦指初升的太阳;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传,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四、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江左即江东;江表长江以南地区;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淮左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州参见“郡”条;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阴阳五行说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五行中土为尊,因土代表黄色,故黄色为皇帝专用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或榕城,成都称锦官城或芙蓉城;五、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一般在县或府考试,考中着称为秀才或相公、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着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着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后成为学官名;汉唐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六、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唯一既是24节气又属于传统节假日;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高考作为我国选拔高中毕业生的重要考试,对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养有着相对高的要求。

其中,文化常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本文将针对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展开介绍和讨论。

一、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点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强调仁爱、孝道、礼法等。

例如,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追求宇宙自然的真理,主张无为而治。

例如,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强调超脱红尘,追求解脱和涅槃。

例如,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

4.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发明在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帝王:如夏、商、周等朝代,以及秦始皇、汉武帝等重要帝王。

2. 中国古代的古代科技和制度:如农业、纺织、建筑、科举等。

3. 中国古代的战争和外交:如楚汉战争、三国鼎立、唐朝的丝绸之路等。

4.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如诗经、古乐、绘画、戏曲等。

三、中国现代历史知识点1. 近现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

2. 近现代中国的重要人物: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3. 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如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建交、一带一路倡议等。

4.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如中国的航天事业、电视剧、电影等。

四、世界历史知识点1. 世界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知识: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2. 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

3. 世界重大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4. 世界人文、科技和艺术:如莎士比亚、达芬奇、爱因斯坦等。

五、其他文化知识点1. 世界各地的节日和民俗:如春节、圣诞节、万圣节等。

2. 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

3. 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如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红酒等。

高三必背知识点文化常识

高三必背知识点文化常识

高三必背知识点文化常识高三必背知识点——文化常识在高三备战中,文化常识是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掌握了文化常识,不仅可以在各科目的答题中获得更高的分数,还可以提高综合素质。

下面是一些高三必背的文化常识知识点:1. 名著名著是文化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熟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典文学作品。

比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还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精神。

2. 文化符号文化常识中有很多符号和象征,我们需要熟悉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比如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等,它们都是中国的国家象征。

此外,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在这些节日中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3.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高三必备的文化常识。

我们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杂技等。

此外,还有传统的书法、绘画、茶道、武术等文化艺术形式,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加深文化修养都非常重要。

4. 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文化常识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孔子、屈原、李白、杜甫等,以及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同时,也要了解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邓小平、周恩来、五四运动等。

5. 地理知识地理知识也是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地理特点、自然景观等。

比如中国的大江大河、重要山脉、自然资源等。

此外,还要熟悉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了解各省的特点和地理位置。

6. 国际文化交流了解国际文化交流也是高三必背的文化常识。

我们应该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包括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

同时,也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以增加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上是高三必背的文化常识知识点,通过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能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高考常见文化常识

高考常见文化常识

高考常见文化常识
高考常见文化常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歌赋、易经、孔子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 中国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3. 世界历史:包括古希腊、罗马帝国、欧洲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等。

4. 地理知识: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口统计、气候地带、河流湖泊等。

5. 文学作品知识: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论语》等经典文学作品。

6. 艺术知识:包括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相关的艺术家、作品和流派。

7. 自然科学知识: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等基础科学知识。

8. 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

9. 中外习俗和礼仪:包括婚礼、葬礼、节日、宴会等各种传统习俗和礼仪。

10. 时事热点:包括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动态、科技进展、文化演变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化常识,具体内容还要根据具体考试科目和要求而定。

高考常考的文化常识

高考常考的文化常识

高考常考的文化常识
高考常考的文化常识概述:
1. 中国历史:高考中常考的中国历史知识包括: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汉朝的文化发展和丝绸之路等。

2. 中国传统文化: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道教和佛教的基本信仰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代表作品等。

3. 中国地理:在高考中常考的中国地理知识有:中国的主要山脉和河流,包括长江、黄河、珠江等,中国的主要自然地理区域,如北方平原、西南高原等,以及中国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保问题。

4. 世界古代文明:高考中常考的世界古代文明有: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和主要成就,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古印度和古巴比伦的宗教信仰等。

5. 世界现代历史:高考中常考的世界现代历史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以及美国和苏联的对峙和解决方法等。

6. 文学名著:高考中常考的文学名著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以及近现代文学名著如《活着》、《围城》、《边城》等。

7. 艺术和音乐:高考中经常考察的艺术和音乐知识有: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特点,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和作曲家,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特色等。

8. 科学和技术:高考中常考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和影响等。

9. 世界地理和国际问题:高考中常考的世界地理和国际问题有:世界各大洲的位置和特征,国际组织和国际冲突,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等。

综上所述,高考常考的文化常识涵盖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地理、世界古代文明、世界现代历史、文学名著、艺术和音乐、科学和技术、世界地理和国际问题等领域。

高三常考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三常考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三常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在高三阶段,文化常识作为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出现在各科的试卷中。

掌握一些文化常识知识点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数,还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加对世界的了解。

一、古代文化常识1. 中国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论语》:这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派的言行记录,被视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3. 《道德经》: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由老子所作,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二、世界文化常识1.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被誉为“戏剧之王”,作品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 蒙娜丽莎:达·芬奇的作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具知名度的艺术品之一,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

3. 雅典卫城:位于希腊雅典市中心的一座古代城堡,是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历史事件与人物1. 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是现代欧洲最重要的政治与社会革命之一,标志着封建专制统治的瓦解。

2. 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被尊称为“国父”。

3. 乌托邦:指一个理想的、理论上不存在的完美社会,由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提出。

四、科学与技术知识点1.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被认为是生命的基础。

2. 基因编辑技术:一种可改变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技术,近年来在基因治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3. 人工智能:指通过计算机和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能力,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

五、文学艺术知识点1.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2. 瓦妮莎·威廉斯:美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品有《欲望号街车》等。

3. 卡拉瓦乔:意大利巴洛克画家,擅长塑造强烈的光影效果,作品《冲突与暴力》等被广为赞赏。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历法和刑罚》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历法和刑罚》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历法和刑罚》(一)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而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循环。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和干支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 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仲秋(8月)”。

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孟冬..(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12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荒村建子..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序数纪日法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初八..(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 (《阎典史传》)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

(《与妻书》)..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高考风俗文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风俗文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风俗文化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是每位学生所期待的一场考试,不仅仅代表着对学业的总结,更体现了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待和评判。

除了学科知识外,高考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其中风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之一。

风俗文化,是指与生活中各种习俗、礼仪、礼节以及民风民俗相关的文化内容。

掌握和理解风俗文化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可以培养我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对高考常见的风俗文化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婚俗文化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一个方面,在高考中常常涉及到对婚俗的理解。

例如,婚姻的含义、婚礼程序、新娘新郎的仪表要求等等。

另外,还会考察一些婚姻习俗的起源和演变,如古代婚姻习俗、地区间的婚俗差异等。

2.节日文化中国拥有丰富多样而独特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风俗文化内涵。

高考中常常要求考生了解各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重要食品和传统活动等。

例如,春节的祭祖、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的赛龙舟、食粽子等。

3.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也会考察宗教文化方面的知识。

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起源、发展、核心理念,以及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寺庙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4.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

高考中会考察到各种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如宴会礼仪、商务礼仪等。

此外,还会考察到一些传统节日、重大活动中的礼仪要求,如大型婚礼、讲座开幕式等。

5.服饰文化服饰是风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服饰的了解,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俗特点。

高考中也会考察到一些传统服饰的名称、特点、由来等知识点。

例如,汉服的特点、旗袍的起源、唐装的风采等。

6.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饮食习俗。

高考中会考察到中国传统美食的名称、制作方法、食用规矩等内容。

另外,还会考察一些与食物相关的传统习俗,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中高考必考文化常识分类汇总

中高考必考文化常识分类汇总

中高考必考文化常识分类汇总五礼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1)吉礼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2)嘉礼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高考必须掌握的10类文化常识清单

高考必须掌握的10类文化常识清单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10类文化常识清单1.人物姓名称(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中山狼传》)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并序》)(2)敬称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

语文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六部职责①户部:主要负责文官的选举.任用、考试、分封。

②户部:主要负责全国人口、财政、税收、粮食和土地、民生事务。

③礼部:主要负责礼仪、祭祀、大型活动、科举考试、学校礼仪管理。

④兵部:主要负责武官的选举任用、战争等军事政务。

⑤刑部:主要负责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工匠、水利、屯田、交通等。

科举制度①院试:各童生(儒生)在各府、县参加考试,中者称为生员或秀才。

(三年内两次)主考官为各省学政。

②乡试(秋闱):各生员及监生在京城和各省城贡院参加考试,中者称为举人。

主考官为中央政府特派官员③会试(春闱):各举人在京城贡部(礼部)参加考试,中者称为贡士。

主考官为礼部侍郎或钦差大人④殿试:各贡士在皇宫参加考试,中者称为进士。

主考官为皇帝。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

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花朝: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寒食:农历清明前两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

屈原投江日。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

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

江:指长江。

河:指黄河。

崤:指崤山。

函:指函谷关。

岱:指泰山。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又称玉门。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在玉门关的南边。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

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中国:指中原地区。

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近几年年高考中出现的文化常识

近几年年高考中出现的文化常识

近几年年高考中出现的文化常识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如下:1、古代官职与爵位:包括爵位的名称和等级,例如公、侯、伯、子、男等。

同时,也考察了古代官职的名称和职责,例如丞相、太师、太傅、少保、尚书和学士等。

这些官职和爵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设置和权限。

2、古代称谓:古代人的称谓也属于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他们有各种不同的称谓方式,包括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和称籍贯等。

例如对男子的尊称“子”,国君的谦称“寡人”,以及敬称对方的“执事”等。

3、“齿龀”指儿童换牙,借指7~8岁的儿童。

4、五礼: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这些古代的礼仪制度,涉及到祭祀、冠婚、宾客、军旅和丧葬等重要场合。

在“吉礼”中,古人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在祭祀时,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嘉礼”是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包括婚冠礼等。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

5、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6、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7、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8、闰月:在农历中,每逢闰年增加一个月,这被称为闰月。

闰月的出现是为了协调农历年与回归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

9、辎重:指的是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10、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11、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

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12、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出自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1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文化常识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一环,广泛涉及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掌握文化常识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在考试中得分,也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修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建造于公元七世纪初唐代。

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群众性革命运动。

二、文学知识点1.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曹雪芹。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三、艺术知识点1. 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标志着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的转型。

2. 莫奈是法国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睡莲》、《日出印象》等。

3.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剧种之王,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四、哲学知识点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文化名人,被尊称为“圣人”,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教育观念。

2.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以快乐为目标的伦理学理论,强调心灵的安详和人的愿望的追求。

3. 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的《物种起源》提出了物种的演化和自然选择的理论,对生物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宗教知识点1.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由释迦牟尼创立,主张超越苦难,追求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2.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主张信奉独一的上帝,相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强调爱和仁慈。

3.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强调五功(信仰、祷告、斋戒、天课、朝觐)和涵养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必须掌握的10类文化常识--礼俗常识、历法常识、刑罚常识高考必须掌握的10类文化常识--礼俗常识、历法常识、刑罚常识礼俗常识1.礼俗即礼仪习俗。

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六礼有两种解释:(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

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

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粤行。

5.笄(j)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

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

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6.合卺(jn) 指结婚。

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x)(用酒漱口),就叫合卺。

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7.妻男子的配偶。

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

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女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但地位仍极其低贱。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9.姬原是古代的显姓。

如周王族姓姬。

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

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后来又成为富贵人家婢妾的美称。

10.媵(yng) 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

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

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从。

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

但这些被称为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

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

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11.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12.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

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13.朝(cho) 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王制》:五年一朝天子。

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

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

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

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

如《左传·隐公九年》:宋公不朝,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

14.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

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如《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15.聘(1)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

如《礼记·王制》疏: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诸侯之礼。

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

如《左传·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

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来见鲁隐公。

(2)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

如《左传·襄公元年》:九月,邾(Zh,即邹)子来朝,礼也。

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

邾是小国,所以叫朝;卫、晋是大国,就叫聘。

(3)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

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

《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

《左传·隐公七年》: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所以《左传》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

(4)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戍之聘也。

季武子自鲁去宋,叫作如。

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时,宋派向戍来鲁国,就说成宋向戍来聘。

也就是由彼国来此国,叫作聘。

所以说: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

意思是: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16.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

《曲礼》:约信曰誓。

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7.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

《曲礼》:涖牲曰盟。

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

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如《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结盟以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

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宋国在五月间遭特大火灾,冬,与宋同盟的十一个诸侯会于澶渊,共同以财货来援助宋国。

18.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的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

如《左传》疏云: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

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

如《左传·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19.免胄胄,盔。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如《殽之战》:左右免胄而下。

20.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21.封禅(shn) 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

《白虎通》云: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作封禅。

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

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

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

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禅梁父。

22.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3.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钟、鼓等)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

如《殽之战》:不以累臣衅鼓。

衅鼓在这里是处死的意思。

24.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五人墓碑记》: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5.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

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

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6.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27.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如《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28.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如《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9.薨(hn)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30.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31.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

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32.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

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随同埋葬。

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时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饮食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作为随葬物品。

33.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

也叫入殓。

34.殡古代指殓而未葬。

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35.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36.丧礼古代凶礼之一。

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37.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

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38.合葬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39.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

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

《促织》:日将暮,取儿稿葬。

40.庐冢也作庐墓。

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庐,房屋;冢,坟墓。

如《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1.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

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

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跽(j)。

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42.跪与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

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

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论语》:‘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这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从席地而坐到耸身直起腰来,与跪着相同,表示尊敬。

43.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44.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如《鸿门宴》中写樊哙进帐,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