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纤维_镍管复合材料的制备_王传新
碳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及其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 , 乙醇溶液中 , 浸渍 1 经烘干箱8 C o NO 0m i n 0ħ 3) 2) , , 烘干 1 0m i n 后 由收丝机收取 工艺过程如图 1 所示 ,
维的纵向 与 横 向 抗 压 强 度 分 别 提 高 了 4 3% 与 9 4% . 提高了 2 现存的一些难题制 0% , 7 5% 与 6 6% . 然 而 , ( 约着该技 术 的 发 展 , 主 要 体 现 在: 1)碳 纤 维 表 面 能 低, 活性基团少 , 导 致 其 与 催 化 剂 的 润 湿 性 较 差, 催化
天㊁ 国防军工 ㊁ 汽车工业 ㊁ 风力发电 ㊁ 体育休闲等诸多领 域 . 然而 , 碳纤维表面能低和活性基团少 , 呈现憎液性 而不利于基体树 脂 浸 渍 , 导致其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
] 2 , 粘结性能差 [ 难以实现碳纤维增强相的增强作用 .
, 广泛应用于航空航
电 解 液 为 质 量 分 数 5% 的 NH4 H2 0. 2, 0. 4 和 0. 6 A, 由聚四氟乙烯导向辊 P O 4 溶液 . 碳纤 维 经 过 阳 极 辊 , , / 导出浸入 0. 5m i n 1 2 0 ħ 烘干 1 0m i n后, 0 5m o l L的 催化 剂 前 驱 体 ( 这里为 F e( NO N i( NO 3) 3㊁ 3) 2 与 ( ) 改性设备如图 1 所示 . a 碳纤 维 被 导 入 水 洗 槽 , 经去离子水洗涤纤维表面
范汶鑫 等 : 碳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及编号 : 1 0 0 1 G 9 7 3 1 2 0 1 5 2 0 G 2 0 0 9 7 G 0 5
2 0 0 9 7
碳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及其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2 2 , ,陈纪强2,袁 ㊀ 燕2,李爱国2, 范汶鑫1, 王延相1, 王成国2
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作者:范雨娇王海雷苑晓洁姜茂川王犇来源:《新材料产业》2017年第06期复合材料因其比强度、比模量高的特点在汽车、船舶、以及飞机制造工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其面内的抗拉强度与刚度较高,而层间性能较差。
碳纳米管(CNTs)超强的力学性能为改善复合材料层间性能提供了新途径。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因为其比强度、比模量高以及质量轻的特点在汽车、船舶、以及飞机制造工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复合材料层板的性能存在着各向异性的特点,其面内的抗拉强度与刚度较高,而抗压缩性能以及层间性能较差。
例如复合材料层板吸收冲击载荷的能力十分有限,冲击后材料的性能会明显的下降,其原因是它的塑性较差并且界面相对薄弱。
界面决定载荷从基体向增强体传递的效率,对于复合材料强度特别是偏轴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复合材料的损伤累积与裂纹传播历程起一定影响。
因而改善纤维复合材料层间性能也是提高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有效途径。
CNTs是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大的长径比、超高的强度和模量、韧性好、密度低、更兼具特殊的电子学性质,是复合材料的优秀改性剂和理想的功能、增强材料。
其超强的力学性能可以极大地改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相比于传统纤维,碳纳米管与树脂之间的应力传递效率要高出传统纤维10倍。
并且碳纳米管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因此,在传统复合材料中引入碳纳米管,借助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大长径比、各项同性等特点,成为了改善传统复合材料层间性能的有效途径。
碳纳米管存在于裂纹前缘还可以通过架桥作用、碳纳米管的断裂以及碳纳米管的拔出吸收能量以减缓裂纹的扩展。
从而提高其层间的断裂韧性以及使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目前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3类:通过碳纳米管对于树脂基体的改性,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碳纳米管对于纤维进行改性,从而增加纤维与树脂界面性能以及层间性能,从而综合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通过碳纳米管对于预浸料进行改性,从而改善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及其他性能。
碳纳米纤维/镍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1 实 验
1 . 1 中空纤维 管 的制备 实验 中采 用 含 6 0 涤纶和 4 0 腈 纶 的化 纤
电极 材 料[ 5 ] 、 复 合 增 强 材 料[ 7 ] 、 高 性 能 吸 附 材
料 、 储 氢 材 料 、 催 化 剂 及 催 化 剂 载 体m 等 领 域. 碳纳 米纤 维 制 备 工 艺 简 单 , 制作成本低廉 , 因
于化学气相沉积装置 中, 通 过 调 整 合 适 的 氢 气 和 甲烷 流 量 比 及 气 压 条 件 制 备 了 以 中 空 微 米 镍 纤 维 管 为 主 体
结构 、 碳纳米纤维( C NF ) 以 及 金 属 管 体 结 构 为 存 储 介 质 的碳 纳 米 纤 维 / 镍 管复合 纤维材 料. 运 用 扫 描 电子 显
碳 纤 维尺 寸较 小 , 且 不 易 溶 于水 或 有 机溶 剂 , 生 长 过 程 产生 的相 互 缠 绕 易 发 生 团 聚 , 严 重 制 约 它 的 应用. 为解 决碳 纳米 纤 维 应用 上 的不 足 , 可 将 纳米
第 3 5卷 第 1期 2 0 1 3年 O 1 月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01 .3 5 No.1
J . Wu h a n I n s t .
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复合材制研究进展
为 : 环 氰 树 脂 的 黏 度 随 着 碳 纳 米 管
含量 的增 加而 增 力 u 。 表 件将 壁碳纳 米管通过 化 学 键 与 树 脂 连 接 再 将树 脂 灌 注列 预 成 型 体 中 化 成 型 , 最 终 制 得 的 复 合 材 料 层 板 的 冲 击 压 缩 强度 提 ・ 岛
碳 纳 米 管 分 散在 溶 剂 中再 加 入树 脂 基 体进 行混 合 。 原 位复 合法 是 指将 碳
了新 途径 。 纤维增 强复 合材 料 因为其 比强度 、 比模量高 以及 质量 轻 的特点 在汽车、 船舶、 以及 飞机 制 造 工业 得
到 了广 泛的 应用 。 但 复合 材料层 板 的
效率 要高 出传统 纤 维 1 0 倍。 并且 碳纳 米 管 具 有各 向 同性 的特 点 。 因此 , 在 传统 复 合材 料 中引入 碳 纳米 管 , 借 助
其 优 良的 力 学性 能 、 大 长 径 比、 各 项
较差 。 碳纳 米 管( CNTS ) 超 强的力 学
性 能为 改 善 复 合材 料 层 间 性 能提 供
同性 等 特点 , 成为 了改 善传 统复 合 材
料层 间性 能的有效途 径。 碳 纳 米 管
存 在 于 裂 纹 前 缘还 可 以通 过 架 桥 作 用、 碳 纳 米管 的 断裂 以及 碳纳 米管 的 拔 出吸收 能量 以减 缓裂 纹 的扩展 。 从 而提 高 其 层 间 的 断 裂韧 性 以及 使 其 具有 一定 的功 能性 。 目前 碳纳 米管 改
合材 料具有 各 向异性 的特 点 , 其面 内 的抗 拉强度 与 刚度 较高 , 而 层 间性 能
想 的功 能 、 增强材料。 其 超 强 的力 学 性 能 可 以极 大 地 改 善 聚合 物 基 复 合 材料 的强度和韧 性。 相 比于 传 统 纤
碳纳米管增强高性能纤维生产工艺
碳纳米管增强高性能纤维生产工艺碳纳米管增强高性能纤维生产工艺近年来,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简称CNT)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因其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成为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碳纳米管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之一就是在纤维生产中增强纤维的性能。
本文将介绍一种碳纳米管增强高性能纤维的生产工艺。
首先,碳纳米管的制备是整个工艺的关键步骤。
目前,常见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弧放电法和化学液相沉积法等。
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碳源气体在高温下分解,产生碳纳米管。
这些碳纳米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处理。
接下来是将碳纳米管与纤维材料进行混合。
传统的方法是将碳纳米管与纤维材料一起进行机械混合,但这种方法往往无法实现碳纳米管的均匀分散。
因此,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方法,即功能化碳纳米管。
通过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功能基团,可以增加其与纤维材料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实现碳纳米管的均匀分散。
此外,还可以利用电磁场或超声波等物理手段促进碳纳米管与纤维材料的混合。
然后是纤维的成型工艺。
传统的纤维生产工艺包括纺纱、织造和纺织等步骤。
在碳纳米管增强高性能纤维的生产中,需要将碳纳米管均匀地分散在纤维材料中,以确保纤维的性能得到增强。
因此,在纺纱和织造等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以保证碳纳米管和纤维材料的均匀分布。
最后是纤维的热处理工艺。
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导电性能,但与纤维材料的界面粘接力较低。
为了加强碳纳米管与纤维材料的结合,可以通过热处理的方式实现。
热处理过程中,碳纳米管与纤维材料之间的界面结合更加牢固,从而提高了纤维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
综上所述,碳纳米管增强高性能纤维的生产工艺包括碳纳米管的制备、碳纳米管与纤维材料的混合、纤维的成型和纤维的热处理等步骤。
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控制,可以实现碳纳米管与纤维材料的均匀分散和良好结合,从而获得高性能的纤维材料。
一种碳纳米纤维增强镍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碳纳米纤维增强镍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文懋,齐金磊,于文倩,王龙鹏,张侃,郑伟涛
申请号:CN202010742416.6
申请日:20200729
公开号:CN111850498A
公开日:
2020103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新型防护涂层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碳纳米纤维增强镍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甲烷和氩气存在的条件下,以镍靶和碳靶为靶材对衬底进行溅射镀膜,镍原子、碳原子和碳氢化合物融混形成等离子体,利用金属镍对C‑H和C‑C键具有高度催化能力的特性,以及氢原子对碳原子石墨化生长的促进作用,使镍原子周围的碳原子原位自组装生长为碳纳米纤维,从而使碳纳米纤维均匀分布在镍基涂层中。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重复性高、产率高、可大批量工业生产。
以本发明的复合涂层作为材料的防护涂层,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硬度、降低材料摩擦系数、提升材料的耐磨损性能,从而大大提升材料的应用范围。
申请人:吉林大学
地址: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马小星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含镍碳纳米管铜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含镍碳纳米管/铜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李会芳,金赫华,郭蕾,勇振中,刘丹丹,李清文申请号:CN202210197278.7
申请日:20220302
公开号:CN114481606A
公开日:
202205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镍碳纳米管/铜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对原始碳纳米管纤维进行致密化处理,在获得致密化碳纳米管纤维的同时在高致密化碳纳米管纤维的表面形成锯齿结构形貌;在具有锯齿结构的致密化碳纳米管纤维表面沉积镍纳米颗粒;以及,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在致密化碳纳米管纤维表面继续沉积铜层,获得含镍碳纳米管/铜复合纤维。
本发明利用致密化工艺和镍纳米颗粒的协同效应,制备得到含镍碳纳米管/铜复合纤维,能够实现复合纤维延伸率、模量和抗拉强度等综合力学性能的提升,还可提高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并且没有引入新的物质,进而保证了碳纳米管纤维的纯净化,有利于碳纳米管纤维本身优异性能的发挥。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地址: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若水路398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1期2013年01月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J. Wuhan Inst. Tech.Vol.35 No.1Jan. 2013 收稿日期:2012-12-1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11CB20160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07ABA006);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7)作者简介:王传新(1965-),男,湖北荆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文章编号:1674-2869(2013)01-0031-05碳纳米纤维/镍管复合材料的制备王传新,谢秋实,汪建华,谢海鸥(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采用化学镀法在化学纤维布表面覆盖均匀镍层,通过热处理去除基体后获得中空镍纤维管;将其置于化学气相沉积装置中,通过调整合适的氢气和甲烷流量比及气压条件制备了以中空微米镍纤维管为主体结构、碳纳米纤维(CNF)以及金属管体结构为存储介质的碳纳米纤维/镍管复合纤维材料.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中空镍纤维及复合纤维管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XRD)对复合纤维管晶相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模版法制备出的中空镍纤维管孔径在10μm左右,管壁厚约0.5μm;化学气相沉积制备过程中,当微波功率500W,氢气和甲烷流量比100∶6,气压4.0kPa,沉积时间5min时,复合纤维管外壁和端口内壁均匀沉积长径比较大且直径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纤维,碳纤维直径约50nm;复合纤维成分为碳纳米纤维、镍和三镍化磷合金相,其中碳纳米纤维表现为石墨相.表面覆盖有碳纳米纤维的镍管复合材料,增加了材料自身的吸附存储和导电性能,可应用于多相催化、电容存储和电极材料等领域.关键词:碳纳米纤维;镍纤维管;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沉积中图分类号:TM91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869.2013.01.0070 引 言自1991年碳纳米管(CNT)被Iijima发现以来[1],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2];同时随着研究的持续进行,也促进了纳米尺度上碳纤维(CNF)的研究和发展[3-4].碳纳米纤维不仅有着一般碳纤维(CF)高比模量、耐腐蚀和热稳定性好等特性外,同时还有着与碳纳米管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体现出高机械强度、大比表面积和优良导电性等优点,能够应用于电池电极材料[5-6]、复合增强材料[7]、高性能吸附材料[8]、储氢材料[9]、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10]等领域.碳纳米纤维制备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针对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方法有电弧法、激光蒸发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11-12].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所得碳纤维由于纯度和产量高,且通过反应参数的调整可进行不同尺寸和结构的控制,方法简单易行,是理想的纳米碳纤维制备方法.但纳米碳纤维尺寸较小,且不易溶于水或有机溶剂,生长过程产生的相互缠绕易发生团聚,严重制约它的应用.为解决碳纳米纤维应用上的不足,可将纳米碳纤维负载在具有宏观形貌结构的载体上构成复合增强材料,不仅可以将纳米碳纤维固定化,又可较好的发挥其吸附性强和导电好等特点.为此,本文利用化学镀及前驱体处理法制备出中空金属纤维管;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以中空镍管为主体,沉积上致密的碳纳米纤维,从而制备出可用于电极材料的CNF/Ni复合纤维管材料.1 实 验1.1 中空纤维管的制备实验中采用含60%涤纶和40%腈纶的化纤布为前驱体,其纤维直径约为10μm,按以下步骤进行制备:a.前驱体预处理:将前驱体放置于乙醇溶液超声处理15min,干燥后用体积比为4∶1H2SO4和HNO3混合溶液对基体进行粗化20s,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得到表面预处理后的前驱体;b.敏化-活化:将上述预处理后的前驱体浸入浓度40g/L SnCl2和80mL/L HCl混合溶液中,2min后取出,滤干后放入质量浓度0.25g/LPdCl2和60mL/L HCl混合溶液中进行活化,15min后取出,滤干,得到活化后的纤维前驱体;32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5卷c.化学镀镍:将表面具有催化中心的基体放入化学镀液(主要成分为20g/L NiSO4·6H2O、15g/L NaH2PO2·H2O、25g/L NaAC和15g/L络合剂等)中进行化学镀,温度为84℃,pH在4.6~4.9,时间10min,得到镍/化纤布复合材料;d.前驱体去除:将制备的复合纤维置于氧等离子体装置中,处理时间1h,再通入氢气进行还原,冷却后制得中空纤维管.1.2 碳纳米纤维/镍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将上述制备的中空纤维镍管置于微波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装置(PECVD)中,以氢气(纯度为99.99%)为还原性气体,甲烷(纯度99.99%)为碳源,进行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其各种工艺条件如表1所示.表1 CNF/Ni纤维管制备工艺条件Table 1 Conditions in the preparation of CNF/Nihollow fiber样品功率/WH2/CH4流量比/(mL·min-1)压力/kPa时间/mina 300b 400 100/8c 500 4 5d 600a 500 100/4b 100/61.3 表征与测试采用日本产JSM-5510LV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制备样品表面形貌,采用德国Bruker产D8Advance X射线衍射仪对CNF/镍复合纤维管进行晶相结构分析,使用CuKα射线,范围20~80°.2 结果与讨论2.1 中空纤维表面形貌图1为所制备中空镍纤维管表面形貌图,从图1(a)中可以看出纤维成粗细均匀管状,有部分沿管壁呈开口状纤维,其长度可达到300μm以上;图1(b)中可观察到管壁表面较粗糙,管径约10μm,壁厚在0.5~1μm之间.2.2 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碳纤维形貌的影响图2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单根中空镍纤维上沉积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图.从图中可看出,在一定的气体体积流量比、压强和反应时间条件下,随着微波功率的不断提高,中空镍管表面碳纤维逐渐增加.图2(a)表明,当功率为300W时,镍管表面沉积有大量非碳纤维杂质,部分区域有少量无取向性碳纤维生长.功率较小时低温使得镍催图1 中空镍纤维管表面及端口SEM图Fig.1 SEM images of surface and inner port ofhollow nickel fiber化活性较低,在CH4碳源裂解后,大量无定形碳沉积在镍管表面,使镍催化剂快速失活,只能在表面覆盖上一层含有无定形碳和少量碳纤维的碳质层;图2(b)表明,当功率为400W时,镍管表面出现纳米碳纤维的沉积,生长有致密度较高的碳纤维,直径在80nm左右,直径分布均匀,但纤维长径比较小;图2(c)表明,当功率为500W时,碳纤维生长趋势明显,有较大长径比,纤维出现明显粗细差别,部分区域出现碳纤维团聚现象,碳纤维尺寸分布在50~200nm之间;图2(d)表明,当功率达到600W时,碳纤维出现明显团聚现象,且单根碳纤维直径达到200nm以上.由于温度的进一步提高,碳原子活性高,使得碳原子形核率下降且部分碳原子过剩,镍催化剂在高温下易出现团聚现象而导致碳纤维间生长出现团聚现象.因而在一定的气体体积流量比和压强条件下,当微波功率在500W时,碳纤维有较明显的生长趋势和长径比.图3为一定的压强和沉积时间下,功率500W时,不同碳氢比下镍管表面生长碳纤维形貌图.从图3(a)中可以看出,当H2和CH4的体积比流量为100/4时,镍管表面部分区域有少量碳纤维生长,局部放大图可以看出表面分布的镍催化剂第1期王传新,等:碳纳米纤维/镍管复合材料的制备33图2 不同微波功率下沉积碳纤维的SEM图Fig.2 SEM images of carbon fiber depositedwith different microwave power基体较明显,但并未生长碳纤维.这是由于流量比中CH4的浓度较小,对应等离子体气氛中原子H含量较高,对镍管表面有较强刻蚀作用使得表面碳纤维无法正常生长.图3(b)为H2和CH4体积比流量为100/6时碳纤维的生长,可以明显地观察到镍管表面完全包覆有一层均匀碳纤维,局部放大图可看出碳纤维生长趋势良好,直径分布在50nm左右且分布均匀,形成网络状缠绕的碳纤维膜层,纤维顶端有颗粒状物质为镍催化剂,其生长与纳米碳管类似属于顶端生长模式[13].在合适的实验反应条件下,镍管自身表面催化性能较高且活性碳原子浓度适宜,使得管壁表面镍催化剂吸附、溶解、沉积碳原子过程较快有序进行,形成直径较小的碳纤维结构.图3 H2与CH4不同体积流量比时沉积碳纤维的SEM图Fig.3 SEM images of carbon fiber with differentvolume flow rates between H2and CH42.3 CNF/镍管复合纤维的表征从图4(a)中SEM图可以看出,在微波功率500W,气压4.0kPa,H2与CH4为100/6下沉积生长时,镍管外壁和管状端口内壁均沉积生长有形貌和直径良好的纳米碳纤维网络结构,外壁沉积碳纤维厚度在3~5μm左右,镍管端口内壁沉积生长的碳纤维厚度约3μm.局部观察发现表面未生长碳纤维,可能是因为处于样品底部位置,碳原子无法有效扩散导致.图4(b)为CNF/镍管复合纤维的XRD衍射谱图,可看出在2θ=26.5°处34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5卷出现衍射峰,对应2θ=26.4°石墨特征峰(002晶面),但该峰衍射强度较弱且衍射角度较宽,表明产物的石墨化程度相对较低,与表面沉积碳纤维含量有关;在2θ=44.5°、51.8°和76.2°处分别为Ni(111)(200)和(220)的衍射峰,表面催化以镍为基体进行.其余衍射峰为Ni3P,主要为化学镀制备纤维过程中使用的磷酸盐形成的Ni-P合金所致.图4 CNF/镍管复合纤维端口SEM图及XRD图Fig.4 SEM image of inner port of CNF/Ni hollowfiber composite and XRD pattern of it3 结 语采用化纤布前驱体及化学镀法制备出中空镍纤维管,纤维管表面粗糙且管径在10μm左右,制备出微米级镍管催化载体材料;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管上沉积生长碳纤维,碳纤维生长直径随着微波功率的提高逐渐增加,随着H2和CH4的体积流量比的下降而降低.当微波功率为500W,气压4.0kPa,时间5min,H2与CH4体积流量比100/6时,镍纤维管表面和端口内壁可形成形貌良好的纳米碳纤维网络结构,其中纳米碳纤维的直径在50nm左右,纤维厚度约为3μm.采用中空纤维镍管为材料基体,与纳米碳纤维生长结合形成复合纤维材料,可以发挥其优良的导电吸附性能,应用于电极材料、储能复合材料和电容材料等方面.致谢本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的资金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 Iijima S.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J].Nature,1991,354(6348):56.[2] Baughman RH,Zakhidov AA,de Heer WA.Carbonnanotubes-the route toward applications[J].Science,2002,297(5582):787-792.[3] Rodriguez N M.A review of catalytically growncarbon nanofibers[J].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1993,8(12):3233-3250.[4] Randall L,Vander Wal,Thomas M.Ticich,et al.Substrate-support interactions in metal-catalyzedcarbon nanofiber growth[J].Carbon,2001,39(15):2277-2289.[5] Mao-Sung Wu,Yang-Hui Ou,Ya-Ping Lin.Electro-deposition of iron oxide nanorods on carbon nano-fiber scaffolds as and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batteries[J].Electrochimica Acta,2010,55(9):3240-3244.[6] 赵春荣,余仲宝,王维坤,等.纳米碳纤维-硫正极电化学性能[J].电化学,2009,15(1):88-90.[7] Mohammed H Al-Saleh,Uttandaraman Sundararaj.A review of vapor grown carbon nanofiber/polymerconductive composites[J].Carbon,2009,47(1):2-22.[8] Jiuling Chen,Qinghai Chen,Yongdan Li.Characte-rization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porous carbonnanofiber granules[J].China Particuology,2006,4(5):238-242.[9] Jun Yeon Hwang,Sang Ho Lee,Kyu Sung Sim,etal.Synthesis and hydrogen storage of carbon nanof-ibers[J].Synthetic Metals,2002,126(1):81-85.[10] Jun-Sheng Zheng,Ming-Xia Wang,Xin-Sheng Zhang,et al.Platinum/carbon nanofiber nanocompositesynthesized by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as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J].Journal of PowerSources,2008,175(1):211-216.[11] Ikuno T,Ryu J T,Oyama T,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growth carbon nanofiberssynthesized by using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vapor deposition[J].Vacuum,2002,66(3-4):341-345.[12] Soonil Lee,Seungho Choi,Kyung Ho Park,et al.第1期王传新,等:碳纳米纤维/镍管复合材料的制备35Hot-filament CVD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carbon nanostructures[J].Thin Solid Films,2008,516(5):700-705.[13] Baker R T K.Catalytic growth of carbon filaments[J].Carbon,1989,27(3):315-323.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fiber/Nickel hollow fibercomposite materialsWANG Chuan-xin,XIE Qiu-shi,WANG Jian-hua,XIE Hai-ou(Hubei Key Laboratory of Plasma Chemistry and Advanced materials,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Abstract:Uniform nickel layer on chemical fiber cloth was prepared by electroless Ni plating,hollownickel micro-fiber was got by using heat treatment to eliminate fiber structure.Carbon nanofiber(CNF)were deposited on hollow nickel fiber at appropriate H2/CH4ratio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device to gain the CNF/nickel composite fiber material,in which the hollownickel fiber acting as major structure,CNF and nickel tube structure as storage reservoir.Morphologyof hollow nickel fiber and composite fiber material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he structure of composite fibers were measured by X-ray diffraction.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ameterof hollow nickel fiber which was prepared by template method is about 10μm,thickness of tube fiber isabout 0.5μm;When the microwave power is 500W,H2/CH4ratio is 100/6,the pressure is 4.0kPa anddeposition time of 5min a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rocess,carbon nanofibers which have largelength-to-diameter ratio and uniform distribution diameters are uniform deposited outer and inner portof the hollow nickel fiber,the average diameter of fiber is about 50nm.The composition of compositefibers includes CNF,Ni3P,Nickel and the structure of carbon nanofiber is graphite phase.The compositematerial which is covered with carbon nanofiber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own adsorption andconduction,can be used in heterogeneous,electrocatalysis,energy storage and electrode materials.Key words:carbon nanofiber;nickel hollow fiber;composite material;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本文编辑:龚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