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地理高一同步系列课堂讲义人教版(浙江)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版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 第三节寒潮
)
解析Biblioteka 第 1 题,由寒潮定义可知,降温、大风、暴雪等天气
现象是由寒潮引起的。第 2题,寒潮的产生与强冷空气的集
聚与快速移动有关。 答案 1.D 2.A
课前 预习新知
课堂 探究重点
课堂 综合演练
3.寒潮若在春季暴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暴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课前 预习新知
课堂 探究重点
课堂 综合演练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 1 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阅读教材 P90~ P91“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填写下列知识。 1.寒潮的含义
冬半年 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_____ 降温 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 _______ 雨雪 等天气。 _____
课前 预习新知
区
课前 预习新知
课堂 探究重点
课堂 综合演练
3.寒潮的成因
高纬 地区向_____ 低纬 地区移动形成寒潮。 冬半年强冷气团从_____
课前 预习新知
课堂 探究重点
课堂 综合演练
【思考感悟】 联系第二章内容,寒潮常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
提示
寒潮即强冷空气过境,常形成冷锋。寒潮源地为高压
(反气旋)控制。
(
)
③暴雨洪涝天气
解析
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暴发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
气,而春季的华北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降水很少,又有沙 源,往往产生沙尘天气。不可能产生暴雨现象,干旱是由降 水少、用水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导致的。
答案
A
课前 预习新知 课堂 探究重点 课堂 综合演练
4.寒潮有“功”也有“过”,寒潮带来的益处可能有 ①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2024(人教2019版)地理必修1 第四章 地貌 教材解读课件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自然景观如土壤、植被、地貌等,人文景观如 农田、矿山、道路、实用性建筑、纪念及艺术类雕塑或建筑物等。本模块主要涉及自然景 观。
解读:关于上述的地貌两种分类,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同时出现,表现为不同层次。 即使仍使用“五种地形”的概念,也会更深入地从成因的角度去讲授。例如,山地地貌, 可以从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种不同成因的地貌类型去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 所用地貌类型的分类标准。掌握地貌的概念,包括地貌的含义、一些主要的地貌类型、次 级地貌类型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日常阅读中遇到的景观描述和野外活 动中所见的地貌景观,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实地考察法
实地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 助科学观察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本章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 带领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就近进行野外实地观察(或结合学生的游 学旅行开展活动),在观察中识别主要地貌,记录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通过资料分析及小组合作,简要推测地貌的形成过程。
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地貌观察的内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主要概念 地貌指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特征,与“地形”通用。初中地理课程中有“五种地形” 的内容,主要以外部形态为指标将地形划分为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这是 地貌的一种分类方式。由于初中地理对这五种地形已经有了较深入的学习,所以高中 地理会更多地用到另一种分类,即根据成因划分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 地貌、海岸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等。 “地貌”的概念与“地理2”“区域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 景观”“区位因素”“内外力作用”等概念有联系。
2018-2019版同步系列课堂讲义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必修一讲义:2-4水循环和洋流 Word版含答案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考试标准】一、水循环1.水循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①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成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②太阳能及地球重力作用构成水循环的能量和动力条件,是水循环的外因。
3.意义(1)水循环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并塑造了多种③地表形态;(2)水循环伴随着④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3)水循环使水成为洁净的⑤可再生资源。
4.人类的影响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⑥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1.概念: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⑦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分布(1)图中A 为⑧副热带环流⎩⎨⎧中心:南北纬25°~30°的海区方向:北半球⑨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洋流性质: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⑩暖流(2)图中B 为⑪副极地环流⎩⎨⎧中心:以60°N 为中心方向:⑫逆时针洋流性质: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⑬寒流(3)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
一、水循环(必考a 、b)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提示: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降水(人工降水);下渗(破坏植被等);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
[探究归纳]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列图表所示:[学以致用]读“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的箭头是( ) A .a、b 、c 、d B .b 、c 、h 、e C .d 、e 、f 、gD .e 、f 、g 、h(2)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B .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 C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 .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水径流的循环解析 第(1)题,海陆间循环包括海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从图中看出,a 、b 、c 、d 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第(2)题,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径流输送来实现的。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教案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A.让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视频、图像等途径辨别地貌,并描述其特点;B.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地貌的分布;C.让学生掌握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课标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课标强调,地貌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地貌景观特征。
针对前者,课标要求教师在处理地貌类型时,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但不建议教师从成因入手构建教学体系,这取决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难度区别;针对后者,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
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
教材分析: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貌”与接下来地理2“区域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
教材中没有出现“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需要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学情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
版地理高一同步系列课堂讲义人教版(浙江)必修一课件:第一章 行星地球 14
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由各种水体组 成的外部圈层
地表水、地下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水、大气水、 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
生物水等
运动之中
地球表层生物 生物圈 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
生物及其生活 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
环境
相互影响,是最活跃
的圈层
[学以致用]
地球的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
(2)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 10 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 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 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 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波。 答案 (1)如下图所示:
(2)横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⑩_地__核__之间的圈层。地幔上 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 叫做⑪_岩__石__圈__,平均厚度为 100~110 千米。⑫_软__流__层__一般认 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讲课稿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和作用。
•3. 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4.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1.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
3. 表现形式⑴风化作用⑵侵蚀作用⑶搬运作用⑷堆积作用举仞—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 ;冰斗和角峰: ___________ ; 沙滩:___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 ; 黄土高原地貌: 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 ;冲积扇(洪积扇): ___________ 等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B ______ 、C岩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_ 。
技巧点拨:(1) 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
(2) _______ 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 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__ ;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 ___________ ;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 _________ 。
2018-2019版地理高一同步系列课堂讲义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3)地貌(4)板块构造学说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 的褶皱山系2.断块山(1)断层的形成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断层(如上图)。
(2)位移⎩⎪⎨⎪⎧水平方向:错断原有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其中相对下降部分形成谷地或低地(图 中乙处),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部分成为山岭或高地,又叫断块山(图中甲处), 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3.火山(1)形成: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火山口: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火山锥: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 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思考】1.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不对。
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
但由于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因此,判断背斜、向斜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2.地质构造就是地貌吗?简述理由。
提示不是。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可简单地理解为:地质构造是岩层的形态,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地貌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
3.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2018年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文档资料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当高中倒计时的钟声开始响起,一段全新的旅程也即将开启。
那是一个新的环境,那更是一座新的高峰!等着你去攀登!你准备好了吗?现将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整理如下。
【重点讲解】1.影响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是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强调】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地表形态影响两者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运动结果也相互渗透、叠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有主次;全球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使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强调】挤压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张裂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而垂直运动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2019-2020版地理高一同步系列课堂讲义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2.岩石圈物质循环中的地质作用 序号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②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 外力作用(风化、 已生成的沉积岩 侵蚀、搬运、堆积)
③
④
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作用(高温、 已生成的变质岩 各类岩石 高压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3.表现形式及影响
(1)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 喷出地表 才能直接影响地表
形态。
(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基本形式
岩层的运
水平运动
平行 于地表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表
动方向
岩层变化
岩层发生 水平位移 和 岩层发生大规模
弯曲变形
巨大的 褶皱山脉 .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
以其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搬运。
课堂探究重点
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
探究点一 材料一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
【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了风化作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解析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
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2 .关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
A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地震等
B .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
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试标准】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
括①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
的各种②设施
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③城市和④乡村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表现:主要影响聚落的⑤类型、⑥分布、规模和发展。
(2)典型⎩⎨⎧
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⑦团聚型、
棋盘式的格局
丘陵和山地: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
对⑧分散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⑨地形、气候、⑩水文,其中地形的影响最为深刻(如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⑪资源、城镇分布(如道路通过小村庄)、⑫工农业生产水平、
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的影响
(1)平原: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⑬较少,一般呈⑭网状分布。
(2)山区:地形起伏⑮较大,对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⑯较多,为减缓道路坡度,多建成“⑰之”字形。
3.影响交通线路选线的因素
自然、经济、⑱社会、交通、⑲技术、生态等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⑳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21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必考a、d)
我国古代的村落遗址为什么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
提示:河谷阶地既靠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同时河流还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作用。
[探究归纳]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村落形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下图为西藏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
A.宽阔的平原地区
B.深切的河谷地带
C.平坦的高原面
D.凉爽的高山地区
(2)影响图中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与水源B.植被与土壤
C.土壤与降水D.日照与海拔
解析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因为河谷地形平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且有丰富的水源。
答案(1)B(2)A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必考c)
下图中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哪一个相对合理?说明理由。
提示:C 方案合理。
A 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很大困难,工程造价高;B 方案线路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 方案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
相比较而言,C 方案合理。
[探究归纳]
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方法点拨:公路线的区位选择方法
[学以致用]
(浙江省2016年4月选考科目模拟考试)历时五年多建设的汉孝高铁,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通车,汉孝高铁始自汉口火车站,终到孝感东站,全线共设9个车站。
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汉孝高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
A.气候严寒B.喀斯特地貌广布
C.高寒缺氧D.河流密布
(2)汉孝高铁建成后()
①有利于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迁移③促进沿线地区大宗货物的运输④有利于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第(1)题,汉孝高铁经过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流密布,需要建设的桥梁多,工程量大。
第(2)题,汉孝高铁建成后有利于完善全国快速客运网,有利于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有利于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答案(1)D(2)C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南方有一些村落规模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口也较少。
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
C.传统文化D.风俗习惯
2.我国许多古村落遗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
这表明,当时人们选择居住地时,已经充分考虑到________对聚落的影响()
A.河流B.气候
C.地形D.资源
解析第1题,我国南方地区河网密布,地块狭小,乡村聚落沿河发展。
第2题,河
谷阶地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河流还有军事防御作用。
答案 1.A 2.C
3.浙江某山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拟新建带太阳能屋顶的房子。
下图为“该地地形剖面图”,读图,判断房子最适宜建设在()
A.①B.②C.③D.④
解析带太阳能屋顶的房子应朝向阳面,浙江在北半球,北岸向阳。
②地坡度太大,不利于建房。
答案 A
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到B城的铁路。
据此完成4~5题。
4.在图中所示的四条备选线路中,最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一般来说,影响现代铁路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因素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D.经济因素
解析第4题,四条线路中,①②坡度太大,④距离太长,综合考虑,③最合适。
第5题,一般来讲,影响现代铁路布局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
答案 4.C 5.D
6.右图为某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形条件来分析,D城市到B城市之间公路没有修建成直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图示区域山地东、西两侧交通线路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导致这种分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早期城市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地形、河流)影响,A城市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第(2)题,图中可见B、D城市间有山脉。
第(3)题,影响交通线路密度的自然条件是地形、河流等。
答案(1)A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山地地形的限制
(3)东侧东侧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而西侧沙漠广布,且有山脉阻隔
活动
教材P89
~90
提示 1.(1)图4-3为山区的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
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
从图文资料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
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教材P93活动
提示 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地形崎岖,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