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小论文题)汇总及评分标准
全国卷历史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十自拟论题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 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十、自拟论题类2016 年全国卷第41 题继续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从1 卷的“制度构想题”、2 卷的“玄奘和鉴真出游题”到3 卷的“自开商埠题”,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
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真题示例】1.(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 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 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
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1新课标卷(精校版+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试卷及答案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注意事项: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对应的位臵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于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臵。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来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19.15.B.£9.15C.£9.18.答案是B。
1.What does the man like about the play?A. The story.B. The ending.C. The actor.2.Which place are the speakers trying to find?A. A hotel.B.A bank.C. A restaurant.3.At what time will the two speakers meet?A. 5:20B. 5:10C.4:404.What will the man do?A. Change the planB. Wait for a phone callC. Sort things out5.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do?A. See a film with the man.B. Offer the man some help.C. Listen to some great music.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请听下面5段对话。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虎门外语学校储涛)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
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
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
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
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
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一题型又可细分为三类:观点评述类、观点论证类以及半命题小论文。
观点评述类与观点论证类的不同在于前者要求考生对特定观点表态,后者就不需要,只要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即可,与半命题小论文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围绕特定主题自行拟题然后加以论证。
全国卷41题解题策略
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1.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 “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
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 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 从2015年河北省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体得分偏低。
特色四、学术成果入题“爱你没商量”
2011年---“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4年--- “教科书目录修改说明” 2015年——“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 进行探讨。”
特色五、开放方式“千树万树梨花开”
开放角度:
设问开放;答案开放.
二、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素养立意“随风潜入夜” 2、学科能力考查“润物细无声” 3、考查层级目标“大珠小珠落玉盘” 4、学术成果入题“爱你没商量”
5、开放方式“千树万树梨花开”
6、难度控制上“它的地盘它做主”
特色一、素养立意“随风潜入夜”
1、高考立意的变化:
知识立意 → 能力立意 → 素养立意(41题相当明显)
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规律巧答题
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2012-2015高考全国一卷历史开放性试题(41题)
河南省平均分统计表
年份
材料
图示
地图 书目
类型
观点类
信息类 观点类
平均分
6.85
2.775
2.68
总分
12
12 12
2012
2013 2014
2015
公式
观点类
3.05
12
一、近5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高考真题 小论文41题精讲精练
上图是一幅破损了的中国古代文人画作品。若 对该绘画作品进行修复,请提出两点修复建议,并 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修复建议一:在破损处围绕画中主题画面 增加一首诗词。 修复建议二:在破损处增加篆刻落款。 理由:古代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 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 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从画面中所保留的鸭子 看,整幅作品可能是一幅明清时期的花鸟画, 因此,按照文人画特点,破损处应该是文学 (诗词)和篆刻(落款),故予以修复补偿。
答案: 示例一: 不同: 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官修史书 (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小说 阐释:《三国志》是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较为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具有史料价值,但史 书中的古汉语晦涩难懂,不利于大众阅读;而 《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基础上,经过作者 的艺术加工后形成的文学作品,书中有许多故事 情节系作者虚构,且文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符合大众口味,但史料价值却偏低。
变式练习题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面是一幅不完整的中国近代化(1840~1949) 探索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此示意图在内容上 的两个明显缺陷并说明理由。
41.答案: 示例1: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戊戌变法(2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 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促 进了思想解放,激发了民族意识,具有思想启蒙 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分) 示例2: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 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 现近代化和国家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4分)其它 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不同:目录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过程,而目录 B既关注了西方, 也关注到东方;既 关注政治斗争,也 关注经济变化与思 想文化。
高中历史题型专练:全国卷41题小论文
题型专练1:图文信息提取类小论文一、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根据表格,可以分为宏观上、微观上(具体到每个要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如下:一、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二、读表格(标题、项目、数字等),分析变化趋势。
1995 年后增加星期六为法定假日(形成双休日);2000 年劳动节、国庆节法定假期增多;2008 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
三、联系所学,多角度分析。
与1950 年比较,1995 年-2008 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这与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等有关。
【答案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 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 分)二、强化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下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2 分)示例:信息:中国网民人数和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且发展迅速。
(3分)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需求的提升,人民思想得到巨大的解放;中国政府不断深入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
(9分)。
高考全国卷2011-2015试卷分析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阅读
A篇:记叙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旨在与城市涂鸦斗争的壁画艺术组织的诞生,并对其发展以及前景进行了描述。41题为主旨大意题,42题为推理判断题,43题为细节理解题。44题为归纳总结题。(简单)
B篇:议论文,文章通过实验说明能意识到自身形象的动物具有高智商。45题为细节理解题,46,47题为推理判断题。(简单)
第48题:考查形容词辨析及语境理解
第49题:考查短语词义辨析及语境理解。
第50题:考查名词词义辨析及固定搭配。
第51题:考查动词词义辨析及语境理解。
第52题:考查形容词词义辨析及语境理解
第53,54题:考查名词词义辨析及固定搭配。
D篇:记叙文,记录学者们努力记录濒临消失的语言和文化,拯救这些语言。1题为细节理解题,2题为词义猜测题,3,4题为推理判断题。(简单)
短文填空:记叙文,讲述如何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技能。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简单)
A篇:广告类短文,主要介绍伦敦运河博物馆每个月的讲座安排。三题均为细节理解题。(简单)
B篇:记叙文,讲述作者在体验纽约寒冷冬天后,到达Sarasota ,Florida一周时作者的体验。24,26和27题为推理判断题,25题为细节理解题。(简单)
A篇:记叙文。本文介绍一些博物馆可以激发孩子兴趣。56,57题为细节理解题,58为词义猜测题,59为推理判断题。(简单)
B篇:说明文。文章介绍了Honey guide独特的掠食方式,帮助人和动物找到蜂蜜。60题为细节理解题。61题为词义猜测题。62题推理判断题。63题主旨大意题。(简单)
C篇:记叙文,文章讲述了作者作为一次群演的经历。64,65题为细节理解题。66题为推理判断题。(简单)
2015年全国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2015年高考试题甲卷)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
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
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高考文科试题分析2015年版)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
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
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方法⑾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4)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新”为重点。
2011年新课标高考各科评分细则
17、“平凡”写的好的扣1分。句子长短不限,只要整齐。
作文
材料分析
一、审题难度降低
第一则材料是第二则材料的补充,第二则材料是同学一则材料的具体体现。
二、对学生对现实的考察更加关注
以往的热点问题是冷处理,现在的是热处理。
思辨能力要求有所加强。
四等文20分为切入点11-29偏离题意不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如不谈中国崛起,只谈崛起。
五等文10分没有一点关系,如学习雷锋。
残文:轻残扣2-5分,重残,缺一半不能给及格分,只开头不超过10分。
其二、图片版
二.数学
三.英语
四.理综
五.文综
1楼
三、大阅读
11、
2)
(1)表明乘凉会上的人的身份的。给分,写揭示背景的不给分。
(2)揭示中心,表明主题,阐明中心都给分。
(3)照应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都给分。
3)抄文不可,要有分析,与观点一致,观点不一致的控制在4分以下。
12、
2)3点给6分,多点不扣分
三、作文的题干要求变了
1、提法变了
审题难度降低
选准---选好
符合材料的内容和要求的范围,在许许多多的符合题意的角度中存在好和不好。
2、自选---明确文体
说明命题人对考生文体意识要求加强,写文章“四不像”。
文体不好:表达上相应扣分,要求文体明确。
四、审题的基本原则
1、表面看口子很大,但要用细致的思维把握这个口,选好立意的角度,依据材料,第一段材料的重点是“崛起”“第一位”“最大新闻”“三亿次”,核心词是“中国崛起”。第二则材料的重点是“最大变化”“最值得展示”“突出”“六个方面”对中国的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中的“这些”指“那些”。六个方面和中国崛起的关系,六个方面是列举,不是限制关系。
历史题论述题(小论文)解答一般步骤
历史题论述题(小论文)解答一般步骤历史论述题(小论文)一般回答模式为“三段式”,即:1、是什么(观点明确、准确、正确)观点(主题)要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
——阅读材料,明确观点(提炼观点)2、为什么(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迁移(熟能生巧)如果涉及原因类,就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7要素寻找: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等。
若需要分析条件,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个人等角度分析。
3、怎么样(结尾进行总结)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总结语言也切记简明扼要,避免口水话语言。
一般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所以说…”结尾。
注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例1(2011年课标全国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历史评述题答题方法
历史观点评述(论、价)题综合专题设计人:赵爱玲时间:2015-5-18纵观近两年的新课标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第41题均为多角度评述题,单题总分均为12分,因其要求考生以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作答,故俗称历史小论文题。
初遇此类题型,许多考生常常发怵,有的考生甚至在考试中放弃作答,从而痛失12分,留下了诸多遗憾。
其实,此类题型并非难不可破,只要掌握了方法和技巧,凭借扎实的历史学科素养和作文基本功,照样可以获得高分甚至满分。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
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对象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因为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借古鉴今,历史观点就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只有正确的历史观点能发挥借鉴作用,如果是错误的历史观点,很可能导致谬种流传。
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对于考生而言,掌握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是有必要的。
二、特点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
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对象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因为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借古鉴今,历史观点就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只有正确的历史观点能发挥借鉴作用,如果是错误的历史观点,很可能导致谬种流传。
三、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2)年高考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稳派考试41小题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2、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2011-2015高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考点分析
√
必 修 一 分 子 与 细 胞
细胞呼吸
Ⅱ
√
细胞的生长 和增殖的周 Ⅰ 期性 细胞的无丝 Ⅰ 分裂
√
√
细胞的有丝 Ⅱ 分裂
2 .能解释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矿质 选3 6 中 元素Mg)等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简29 8 中 1.能描述细胞呼吸的概念 简40⑴ 2 易 2.能阐明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3.会举例说出厌氧呼吸的类型 4.进行可行性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5 .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细胞呼吸原理 的具体应用 1. 能举例说出生物体的生长与细胞的生长和 增殖的关系 2.会说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3.能简述细胞周期的概念 1.会描述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2.会举例说出进行无丝分裂的细胞 1.会识别并描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 点 2.能概述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数目和 DNA数量的变化规律 3.会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4.能阐明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1.能概述细胞分化的概念 2.能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意义 1.能概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会举例说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 3.会解释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举 例说出其应用 4.关注有关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应用 1.能简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2.会说出细胞凋亡的含义 3 .讨论简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 关系 1.能描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能举简述细胞癌变的原因 3 .交流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知识,关注恶性 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7 .能运用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解 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推断性状的显、隐 简32 8 难 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进行相关计算 1.能简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体验类 比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2.会列举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 .能从基因型与表现型的角度,举例说明基 因与性状的关系 1.能概述伴性遗传的含义 2.会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位于X、Y染 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规律) 3.会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因重组及 Ⅱ 其意义 基因突变的 特征和原因 Ⅱ 。 染色体结构 变异和数目 Ⅰ 变异 生物变异在 育种上的应 Ⅱ 用 √ √ 能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含义、类型、意义 1. 能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含义和特点 √ 2.能说出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3.能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原因 1.能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2. 会举例说出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 倍体、多倍体 1.能描述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育种方式的 原理、方法及特点 2.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3 .讨论生物育种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技术 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1.能描述转基因技术的大致过程 转基因食品 的安全 人类遗传病 的类型 人类遗传病 的监测和预 防 Ⅰ √ 2.收集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事例 3 .讨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 题 会列出人类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包括单 基因病的特点、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及危 害 1. 会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监测和预防的措施 2.讨论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对预防遗传病的 作用 3. 模拟为具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提供遗传 咨询 1.会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人类基因组 计划及其意 Ⅰ 义 √
研究试题方向,坚持常态教学——对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41题评析及思考
研究试题方向,坚持常态教学——对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
第41题评析及思考
李树全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2011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以下简称第41题)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形式灵活,命题角度新颖,命题思路开放、命题立意高远,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考试的功能,同时也彰显了对历史学习者的要求,符合新课程考试评价要求和方向。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李树全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74
【相关文献】
1.高中历史能力的培养须细化——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第25题的教学启示
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培养教学寤示--2015年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英语试题作文对比评析
3.基于课标理念的物理试题评析——2014年全国卷新课
标Ⅰ卷25题的多种解法与评析4.研究试题特点,把握高考方向——2017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评析及教学建议5.2012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历史)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材料论证题即小论文题
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提升小结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
“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
(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 “若何”(怎么样)
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维观点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 时空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因此,运用材料论证时,必须对材 料进行时空上的甄别,以免出现论证逻辑错误。如2015年全 国Ⅰ卷第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 如果考生采用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实,就会出现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 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
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 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 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 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 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 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 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 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 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 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 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 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试题汇总及评分标准整理:黄凌(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1.(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例一:5—6分观点:西方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内因。
评论:①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②工业革命。
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议制的确立。
④新航路的开辟。
例二:9—10分观点:西方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吸收其他文明的成就。
评论: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源于古希腊文明;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大多源自于古希腊的思想,如智者运动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芝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②政治方面:雅典的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改革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③法律方面,近代西方的法律很大程度上受了罗马帝国时万民法的影响。
④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
故西方近代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吸收其他文明的成就”。
例三: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
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
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
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
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
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2.(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评分细则】湖北省41题评分细则1、满分3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2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有具体内容(“冲击—反应”模式)(3分)。
2、满分7分;基本照录材料,有简单分析(5分);材料全面,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论证,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等(7分)。
赞成观点等须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评析;反对观点所用材料应为19世纪中期以后,如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等材料,可酌情给2分。
3、满分2分;归纳总结,“冲击-反应”是渐进式的,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2分)。
说明:按照评分标准确定给分等级:一等(12-10分);二等(9-5分);三等(4-0分)。
依据评分标准应分为三个层面:(1)观点层面: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2)史实层面: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实阐释。
反对:侧重于中国反应中的自我能动性,即从中国社会内部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
赞成:侧重于西方冲击与中国学习或对抗西方的对应或相应性。
片面:侧重于中国社会变迁是西方冲击和中国各种人物、政治斗争、思想文化相融合碰撞的产物,两种角度都涉及。
(3)论证层面:要有一定高度,不是对史实观点的平行总结。
反对:该模式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是为西方对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辩护。
赞成:运用事物普遍联系关系和内外因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独立衍生出近代化。
【参考答案】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
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吉林评卷组比较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
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
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随之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的转变。
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
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
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体。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
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
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3.(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
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化,并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予以说明变化的原因。
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我们认为,除“参考答案”提供的两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作答:信息1:汉代各州范围较大,唐代长江流域各道范围较小;说明1:唐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中央对长江流域控制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