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训练展示课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授课人:刘世科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可见,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要靠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

二、文本研讨(一)诵读、鉴赏第4段师: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来描写月下荷塘的?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师:找出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请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1: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

师:这样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生1: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荷花的?生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用有什么好处?生2:“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师:荷花又是什么样的呢?生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3:比喻师:既然是比喻,我们不妨用比喻的手法找找本句的本体、喻体。

生3:“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比喻都是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个“比喻”有形似之处吗?生:没有。

师:那么这还是比喻吗?生:是或不是师:其实不是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新的修辞手法--通感,其实这个修辞手法也不陌生,我们在学《应和》时就给大家讲过了。

那什么是通感呢?)通感: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师:那咱们再看这句话,“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是把哪两种感觉给连通起来了?生:嗅觉和视觉师:很好,也就是把清香这种感觉转化为了歌声。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2024/1/29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2024/1/29
14
04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2024/1/29
15
荷塘月色中意境的营造过程
2024/1/29
描绘荷塘的自然景色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描绘荷叶、荷 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烘托月色的朦胧美
运用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月色的朦胧美感,将荷塘与月 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幽美、静谧的画面。
会。
18
05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自然观念
2024/1/29
19
中国古代自然观念概述
尊重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29
崇尚自然美
古代文人墨客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自然 美的热爱和追求。
感悟自然
古代士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 内心情感,寻求人生真谛。
12
独特句式结构和表达效果探讨
句式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长短句结合等。课件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句 子进行句式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探讨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色彩等因素,探讨句式结构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 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作者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审美愉悦,《荷塘 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 读者。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散文的美。

(3)模仿课文中的写作风格,进行写作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

(2)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散文写作技巧的掌握。

(3)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美景描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风格,描写自己身边的自然景色。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关注自然美景,培养创新精神。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实例,掌握散文写作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美景,激发创作灵感。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柔力球荷塘月色第三节分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柔力球荷塘月色第三节分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柔力球荷塘月色第三节分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柔力球荷塘月色这个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柔力球荷塘月色是一种以柔力球运动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常在夏季的荷塘举办。

这一活动以其独特的艺术体验和独特的环境优势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参与者的关注。

首先,柔力球是一种结合了舞蹈、表演和健身元素的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优雅的动作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它通过细腻的手指动作和柔软的球体控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其次,荷塘作为中国传统的美丽景观之一,在夏季特别具有吸引力。

游人可以在荷塘边欣赏到婀娜多姿的荷花和倒影,这为柔力球的表演提供了独特的舞台和背景。

此外,柔力球荷塘月色活动还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音乐、舞蹈和戏曲等,使得整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参与者可以在赏月的同时,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柔力球荷塘月色活动对文化传承和社区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经济、促进文化交流,并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放松身心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综上所述,柔力球荷塘月色活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意义,通过将柔力球艺术与荷塘景观相结合,为参与者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和文化体验,同时也对文化传承和社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文章结构2.正文2.1 第一个要点在讨论柔力球荷塘月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方式,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引言部分作为文章的开端,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研究的问题。

在柔力球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引言部分来介绍柔力球和荷塘月色的背景,概述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用于论述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要点。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探讨柔力球和荷塘月色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个要点将深入探讨柔力球的历史和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在文化交流和身体锻炼中的作用。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这一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2)能够描述荷塘月色美景,发挥想象力,创作相关的描绘性文字。

(3)学会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了解荷塘月色的相关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荷塘月色图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运用想象力,以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现荷塘月色。

(3)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荷塘月色相关的文化资料,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荷塘月色”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2)能够描绘荷塘月色美景,创作相关的描绘性文字。

(3)了解荷塘月色相关的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地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

(2)如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与荷塘月色相关的文化资料。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荷塘月色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

(3)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荷塘月色的基本含义。

(2)准备绘画或写作的素材。

(3)学会使用网络,具备初步的搜集资料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成语:(1)讲解“荷塘月色”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2)举例说明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创作实践:(1)邀请学生以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现荷塘月色美景。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细致描绘荷塘月色的细节。

4. 分享作品:(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引导学生互相欣赏、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完成一幅荷塘月色的绘画作品,要求细节丰富,富有想象力。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要求文字优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 利用网络搜集与荷塘月色相关的文化资料,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5.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生词短语测试:进行生词短语的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荷塘月色》的文本。

2. 图片资料:荷塘月色的图片。

3. 写作纸张:供学生写作使用的纸张。

4.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的课件。

2024年《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2024年《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2024年《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领会其描绘荷塘月色的艺术手法。

2. 掌握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散文语言特色的分析,尤其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文章情感线条的把握,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色笔、课文打印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回顾(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

3. 语言特色分析(15分钟):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分析,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4. 情感线条解读(15分钟):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文章中的美句,并分享各自的感受。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修辞手法,现场创作一段描绘荷塘月色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3. 情感线条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修辞手法及作用。

(2)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绘荷塘月色的短文。

答案:(1)答案示例: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与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静谧与温柔。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和情感线条,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散文的魅力。

课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朱自清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学会用心感受并表达美好。

初中荷塘月色舞蹈教案

初中荷塘月色舞蹈教案

初中荷塘月色舞蹈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舞蹈课时:2课时教材:《荷塘月色》舞蹈视频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现代舞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现代舞的兴趣。

2.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创编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舞蹈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加深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现代舞的基本动作和风格特点。

2. 舞蹈创编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1. 现代舞的动作技巧。

2. 舞蹈创编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荷塘月色》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舞的风格特点。

2. 教师简要介绍现代舞的历史和发展,引导学生对现代舞产生兴趣。

二、基本动作学习(15分钟)1. 教师示范《荷塘月色》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表情动作。

2. 学生跟随教师模仿,体会现代舞的动作特点。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三、舞蹈片段学习(20分钟)1. 教师挑选《荷塘月色》舞蹈的一段片段,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

2. 学生跟随音乐,分组进行舞蹈片段的练习。

3.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现代舞的基本动作和风格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播放《荷塘月色》舞蹈视频,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舞蹈片段。

2. 学生跟随音乐,自主进行舞蹈片段的练习。

二、舞蹈创编(20分钟)1. 教师提出舞蹈创编的要求和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创编。

2. 学生根据要求和主题,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和练习。

3.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舞蹈创编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课堂展示(15分钟)1. 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创编的舞蹈作品。

2. 教师对学生的舞蹈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舞蹈创编的重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__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__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__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__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荷塘月色》拓展课堂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荷塘月色》拓展课堂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130 I教学素例I《荷塘月色》拓展课堂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虞建军一、 设计意图本设计主要表现为一种拓展性课堂方案,安排 为常规教学两课时后的第三课时。

方案试图从选文 的特殊背景及选编意图出发,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践 行一种“‘赏’‘析’结合”思维和一种严密的“论证 式”思维,进而初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阅 读境界。

二、 导入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它是一篇美文吗?可余光 中觉得它算不上,唐锼觉得它缺“灵魂”,庄周觉得 它“恶俗”……由此看来,如不能直面这些质疑,它始终成不了真正的美文。

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这 篇文章一直被“质疑”裹挟着“成长”,教材选编了一 些评论,除了尊重我们的独立意识外,还充分考虑 了以上情形。

实际上,很多读者和老师就发出过这样的感 慨:我们该爱它什么,又该教它什么?要想囬应这些 问题,陶渊明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书方 式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其实,陶渊明已将读 书上升到了一种境界,下面,我们就一起在本节课 中进入这种“陶氏”境界吧。

三、入课(以相关“评论”为切人点展开)(1)疑义:作品缺少一个“灵魂”欣赏:“灵魂”s r富有作者个性的情味”,而抒 情散文最大的灵魂莫过于有一个鲜明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

有关评论说本文塑造了一个“带着淡淡的 喜悦与忧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那么,是否真的 可以这样理解呢?活动:再读李贺《乐游原》,尝试对照完成下表:作品缘起 寻求寄托结果《荷塘月色》颇不宁静荷塘月色迫回现实《乐游原》意不适 古原夕阳迫向黄昏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结论:(作品“带着淡淡的喜悦与忧愁”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凸显无疑,更令人惊奇的是,这还是个 经典的形象。

如果我们要否定的话,那只能将鬼才 诗人李贺一并否定了。

)(2)疑义:句法变化少,(用词)俚俗、烦琐、欧化。

欣赏:“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 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而代表成员 朱自清的散文被定位为“在深厚古典文学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 与风格”,由此看来,他的散文是一种吸收古今中外 文学养分的新文体。

中职教育《荷塘月色》教案

中职教育《荷塘月色》教案
2、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风致:情态、样子。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二、作者朱自清“这个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什么?
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说法,并没有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这不仅体现出名篇《荷塘月色》的耐人寻味,也体现出了创造性阅读带给读者的乐趣和无穷的潜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3、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展示学习目标
5、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6、把我本文的感情脉络,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生活的思想感情。
月下荷塘
2、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荷叶、荷花、流水;荷叶多,出水高;荷花香,姿态多样;流水缓缓显情谊。
3、作者描写的顺序和角度是怎样的?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并说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远→近,上→下,静→动;多角度描绘;感官角度。体现了素淡,宁静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③“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微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通过微课形式,展示《荷塘月色》的全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作品。

2. 重点词语:讲解并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静谧”、“朦胧”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 句子解析: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等,理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看微课:组织学生观看《荷塘月色》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作品。

3. 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知作者的情感。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5. 练习写作: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如描述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色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作业: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五、教学资源1. 微课视频:《荷塘月色》微课视频。

2. 图片:荷塘月色的图片。

3. 练习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一个宁静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从作者的角度、从荷塘月色的角度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多元性和创新性。

2024年统编版语文《荷塘月色》优质课件2

2024年统编版语文《荷塘月色》优质课件2

2024年统编版语文《荷塘月色》优质课件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荷塘月色》。

详细内容包括:荷塘月色的描绘、作者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结构解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荷塘月色的美;2. 分析并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表达;重点:荷塘月色的描绘、文章结构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3. 精讲课文:a. 分析荷塘月色的描绘,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b. 讲解文章结构,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4. 随堂练习: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让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仿写;5. 小组讨论:讨论文章中的美句,分享自己的感悟;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3. 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荷塘月色的赞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荷塘月色”为题,写一篇描绘性的短文;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背影》、《春》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精讲课文环节,特别是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情感表达的理解;2. 作业设计,尤其是作业题目的具体要求和答案的指导;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精讲课文环节1. 修辞手法的分析:通过具体例句,详细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3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38)

荷塘月色知识与技能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引入宋代杨万里有一首诗,开头两句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下来的两句是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周敦颐《爱莲说》里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

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勾起了人的思乡之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表达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闲静幽美, 恬淡宜人。

)那么大家见过荷塘月色没有?那么让我们走近朱自清,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1、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

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14.2《荷塘月色》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 荷塘月色——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

这从大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成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那首汉乐府《江南》,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C.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二是因为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D.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因为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十岁那年,我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我们来时,戏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锣鼓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我只觉耳畔有流莺啼啭、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伏,亦是五花八门,有喜的,有嗔的,有怒的,有时,比台上还出彩。

4.说说文中加粗的“一阵阵”和“一阵一阵”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哪种表达效果更好。

5.文中画框部分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都有“热闹”,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②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6.下列对《荷塘月色》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的流水”中,“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人的情意。

B.“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 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 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 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 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 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 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 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 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 的真情实感。著有《朱自清全集》。代 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等。
内容
一、1 一、2 二
展示
9组 4组 2组
展示要求: 1.书面展示要注意标好题号,认真书写。 2.展示同学直接到黑板做,不允许浪费时间,其 余同学可以讨论,准备补充、质疑。
内容
一 、1.2 二、
点评
1组 6组
点评要求:
先点评答题的规范性(书写、步骤),再判 断对错,然后讲解补充,打分,最后质疑。
教师寄语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 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 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 界上的智者!
处: chù(①地方②单位其余读chǔ )教育处(chù ) 处所 (chù )妙处(chù )独处( chǔ) 曲:qū(弯曲)曲折(qū) qǔ(歌曲)歌曲( qǔ)
采: cǎi(名词,精神,神色) 没精打采 神采奕奕 (彩:各种颜色交织;称赞、夸奖的欢呼声 ) 张灯结彩 满堂彩
疑难突破二——整体感知
文章结构
出家门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不宁静 寻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踱 小 路
得宁静 观荷塘
朗诵四五段
比较阅读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 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 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 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 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
一、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二、领略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 荷 塘 月 色
疑难突破一——字词
霎时 ( shà ) 刹那(chà) 负荷(hè ) 颤栗(zhàn) 颤动( chàn ) 炮制( páo ) 脉脉( mò ) 脉络(mài ) 如椽(chuán)大笔 点zhuì (缀) chuò(辍)学 拾duo( 掇) chuò(啜)泣
自学质疑反馈
教材自学情况: 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学案提示和要求进行教 材的自学和完成学案。 问题:1.部分同学未进行课文的解读,直接 做学案。 2.对教材的诵读重视不够,未能根据自学质 疑案的设计品读文本。 看微课情况:观看微课时间合理,注重整理 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问题:不注意平板待机使用。
训练目标
精讲点拨
一、1.运用拟人的手 法, “袅娜”“羞 涩”,赋予荷花以一 女子形象,写出了荷 花婀娜多姿、颔首微 倾的景象。 又运应博喻,写出了 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 剔透、不染纤尘的美 质。
2.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 似的。 运用通感,由嗅觉向 听觉转移,写出了荷 香那种时断时续、若 有若无、清淡缥缈沁 人心脾的特质。
训练展示
一、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 的美人。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 歌声似的。 二、品味精妙的用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 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 的语言氛围。 “轻轻”、”悄悄”、“曲曲 折折”、“田田”、“脉脉”、 “静静”、“薄薄”、“淡淡”、 “弯弯”、“远远近近”、“高高 低低”、“重重”、“阴阴”、 “隐隐约约”等。
总结反思
要求: 1.整理、完善学案,找出疑难点; 2.总结本文写景的艺术手法,并举 出例子。
二、 “泻”,照应“流水”这个喻体, 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 无余的情景。 “浮”,写出了水汽轻轻上升,慢 慢扩散、弥漫的情态,以动写静, 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以及 月下叶子与花鲜艳欲滴的特点。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 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 胧柔和。
自学互查
对桌互查学案上的 基础知识。
导入语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 之陶醉,留下了千古上头”是她清新 可爱的一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 多姿的一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 的一面。 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 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 色好了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 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 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