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突发事件看教师的心理素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从突发事件看教师的心理素质

数学科学学院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 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 教师心理素质, 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教师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量研究结果证明,教师的心理素质尤其是个性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性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教师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实质内容,它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也决定其能否胜任教师职责。教师心理素质的制止内容大致由四种基本“元素”构成,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四种心理能力。

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

作为教师,要首先很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教育学生。而教育学生最先要明确和认同自己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你会有不同的角色。在学校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时候,身为长辈,教师就是学生的依靠。2008年的汶川地震,范美忠当时正在学校上语文课,发现是大地震后,他舍弃学生先一步跑到了操场,这就是著名的“范跑跑事件”。这位教师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忘了自己还是个教师的角色,忘了自己身为教师的责任,忘了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不顾学生安危只想自己,引发众怒。当你处于教师角色的时候,你有保护学生不受伤害的责任,此时你就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中以路人的姿态冷眼旁观。

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学会“察言观色”。观察学生的声调、手势、面部表情,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特别是发生突发事件后,教师更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在辅导时,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缓解。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厘清和安慰。教师运用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教师强悍的心理素质在突发事件上更显得重要。

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作为教师,教学中,教师的积极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掌握知识有很大帮助;教师的消极情绪,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压抑和紧张感,使学生形成学习情绪障碍,对学习内容失去信心,缺乏学习热情或过分紧张影响个体正常学习行为和活动。有些教师上课突然遇到学生的恶作剧,会大发雷霆,咆哮着不找到主谋不罢休。最后不仅课不能按计划上完,这个教师还给学生留下了易激怒的印象。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不能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这样在日常同学生的交往中才会保持平和的态度,在课堂上才能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

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教师要协调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学生状况、教育环境、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

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作为教师,他会受到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压力,学生要求教师讲课生动易懂,家庭要求教师空出时间照顾家人,学校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社会要求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改革。以突发事件学生恶作剧为例,教师首先需要尽快平息怒气,上完课后在私下解决恶作剧事件,课上只能隐忍不发。突发事件更加考验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从而不影响上课进程。

由此看出,教师的心理素质从广义上来说,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师行为和教育效果的个性心理因素, 泛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和水平, 狭义的教师心理素质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控制、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