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精选2篇(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作品之一,是一首热爱家乡长沙、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祖国前途的美好愿景的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和教学改进。

首先,要注重背景知识的讲解。

由于这首诗是毛泽东在法国留学时写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解中国近代史、法国留学生活等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这首诗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意象描写、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

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挖掘其中的美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好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赏戏剧、赏析绘画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审美领域,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背景知识、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沁园春·长沙》这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了解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唐代的政治社会环境。

2. 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高中语文_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树立勇敢追梦的理想信念。

二、学习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意象特点;理解下阕抒发的表达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活动一】诵读《沁园春·长沙》——感受壮志豪迈(一)诵读指导:1.读出激情,读出气势。

2.仔细体味词中情感。

(二)技巧指导:1.学生展示诵读。

2.听名家配乐朗诵,仔细感受学习诵读技巧。

3.学生整体感知之后,齐读。

【活动二】品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意象情感(一)学生思考1.从上阕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提示:可从手法、意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角度入手。

2.下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哪些句子有所体现?3.上阕与下阕什么关系?(二)学生展示成果。

(三)难点解读1.赏析“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写景艺术。

(1)多角度描写:由远及近、俯仰结合、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3)色彩感强烈。

(4)运用精当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自由自在。

2.下阕关于“同学少年”的形象以及志趣的描写对抒发情感的效果。

同学少年形象:一群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傲然自信、蔑视权贵的有志革命青年。

词人:胸怀博大、意气风发、满怀豪情的青年革命者。

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情感:自由奋发的豪迈之情,傲然自信的凌云壮志。

【活动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升华情感体验(一)学生思考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深层次的涵义是什么?2.分析词中运用到的对比手法。

3.能够主宰大地沉浮的人,应当有哪些条件呢?(二)小组交流讨论(三)学生展示(四)难点分析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深层次的涵义是什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现代诗歌和散文”,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现代文学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词中意象壮美,意境开阔,语言富有表现力,是一首经典的词作。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词,但对于现代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深层内涵可能认识不足。

此外,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牌、词题、词的分类等。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3)理解词中描绘的意象,感受其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词的意象,理解词的意境。

(2)领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壮志豪情。

2、教学难点(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这是我当新教师的第一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应该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至少是自己还算满意的一节课。

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

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当然最为上岗的第一节课,可能缺憾会更多,我无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可能语速会太快,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

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

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沁园春·长沙》近期,我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引入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由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以长沙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民族主义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引入这首诗,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和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在这篇教学反思中,我将回顾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我认为教学目标明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这次教学中,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并探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我设立这些目标的原因是,这首诗语言简练凝练,意境深远,非常适合学生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通过研读这首诗,可以进一步了解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和思想理念,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确了这些目标,并将它们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其次,我认为课前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通过阅读和分析这首诗,深入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接着,我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相关的背景介绍和解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此外,我还准备了一些讨论问题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我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研读这首诗,并提供给他们一种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我认识到我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我过多地以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主动参与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较为被动,缺乏思考和讨论的机会。

其次,在课堂组织上,我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下次课堂教学中,我打算采用更多的互动授课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我会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同时,在组织上,我会安排一些引人入胜的课堂活动,如图片展示和诗歌朗诵等,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高中语文_《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规范试题答案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能够准确掌握字词含义,能够准确把握意象、意境;能够体会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通过练习题,学生存在着答题不规范,不能准确把握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教学难点】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新设计本节课是课后习题讲评课,设计1课时完成。

通过文本训练,学生简单校对课内双基、课内文本默写、课内文本阅读的答案;通过对比讲解《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准确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通过课外四首诗歌延伸阅读,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同写“秋天”,情感不同的内在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讲授】《沁园春•长沙》之讲评教学设计一、导入:背诵《沁园春·长沙》二、讲评试卷分析:1、本卷由课内双基训练、默写、课内文本阅读、课外能力提升,及课后拓展演练组成,试卷容量较大。

2、题型涉及选择、默写、问答等,试卷试题灵活。

3、试题的信度较高三、试题分析:1、课内双基的试题答对率较高,有较好的语文功底。

2、文本阅读没有审清题意,不能规范答题。

3、课外训练的答题的随意性较大,不能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四、学生自主更正试题答案(检测学习效果)。

(一)、双基训练1、字音:沁qìn峥嵘zhēng róng舸ɡě橘jú携xié侣lǚ怅寥廓chànɡliáo kuò遒qiǘ遏è2、字形:C(A轻歌曼舞;B沧海桑田;D周密详尽。

高中语文_优质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优质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式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富有表现力、韵律优美、抒情强烈是其主要特点。

结合教材单元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知人论世、联想想象,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昂扬奋进的壮志豪情,增强使命感并树立远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各种形式地、反复地诵读,把握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领会词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设想:1.以读带讲,以读带赏,以赏促读。

2.启发学生抓“词眼”,抓纲拉网,理清思路。

3.以文学欣赏为纽带,带动字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

4.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情感共鸣,并以艺术再创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展示毛泽东图像,导入。

我们继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之后,今天再来学习一首以“沁园春”为词牌的词作《沁园春·长沙》。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知人论世、联想想象,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昂扬奋进的壮志豪情,增强使命感并树立远大抱负。

(三)以读带赏,以赏促读金克木《文化卮言》谓:“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

”诗歌是诵读的艺术,要鉴赏诗歌,更要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来体会其美。

通过诵读,感知语言,感受形象;通过品读,赏析意境,感悟人文精神。

学习活动一:初读感知——正音通意,读出韵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知识撷萃:格律——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

高中语文_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树立勇敢追梦的理想信念。

二、学习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意象特点;理解下阕抒发的表达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活动一】诵读《沁园春·长沙》——感受壮志豪迈(一)诵读指导:1.读出激情,读出气势。

2.仔细体味词中情感。

(二)技巧指导:1.学生展示诵读。

2.听名家配乐朗诵,仔细感受学习诵读技巧。

3.学生整体感知之后,齐读。

【活动二】品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意象情感(一)学生思考1.从上阕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提示:可从手法、意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角度入手。

2.下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哪些句子有所体现?3.上阕与下阕什么关系?(二)学生展示成果。

(三)难点解读1.赏析“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写景艺术。

(1)多角度描写:由远及近、俯仰结合、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3)色彩感强烈。

(4)运用精当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自由自在。

2.下阕关于“同学少年”的形象以及志趣的描写对抒发情感的效果。

同学少年形象:一群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傲然自信、蔑视权贵的有志革命青年。

词人:胸怀博大、意气风发、满怀豪情的青年革命者。

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情感:自由奋发的豪迈之情,傲然自信的凌云壮志。

【活动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升华情感体验(一)学生思考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深层次的涵义是什么?2.分析词中运用到的对比手法。

3.能够主宰大地沉浮的人,应当有哪些条件呢?(二)小组交流讨论(三)学生展示(四)难点分析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深层次的涵义是什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

高中校本课程_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校本课程_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执教高二年级建筑班和动漫班,这首诗在两个班都讲过,关于这节《沁园春·长沙》录课,我思前想后选了建筑班。

课前我让课代表分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展示不同的理解内容。

动漫班男生偏多,女生较少,但入学成绩都不错,素质都偏高,课下课堂表现都令我出乎意料。

虽然他们跟普高学生在学习成绩和积极性上有些差距,但是这节小组探究鉴赏诗歌的课,还是极大程度调动了他们学习积极性,让我看到了他们努力、合作的一面。

效果分析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1、学习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来表现人物性格和诗歌风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基本都能掌握。

2、诗人写壮景、抒豪情,作为本文线索贯穿始终,将文章串成一条线,学生对这条线索脉络掌握清晰。

3、也正因为前两个目标的实现,正确积极向上的青春梦想才能更加凸显出来,学生对现阶段爱国情怀的理解更加深刻,实现既定目标。

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编制多彩的梦想。

本课选自《毛主席诗词》,讲述的是毛泽东南下开展革命活动,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充满生机的绚丽秋景,追忆往昔岁月而写。

教材分析如下:一、主题思想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编制多彩的梦想,《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表达出昂扬的革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在此开展革命活动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宽广的胸怀、乐观的精神,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立志改造旧中国的伟大抱负和激昂豪壮的气势。

《沁园春·长沙》作为中职学生的必读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内容分析。

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

下阙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写壮景,抒豪情。

高中语文_《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寒秋美景,学习描写景物的手法和角度。

2、品壮志豪情,领略伟人的气度和风范。

★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写景诗句,掌握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和写景的角度,初步领略词人豪迈。

难点:深入把握词人豪迈情感的具体内涵,领略伟人气度和风范,争做有为青年。

★教学方法朗读体味、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手段上,除了板书之外,还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他是我们的开国领袖;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他的诗词作品时曾这样说:其诗词以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沁园春长沙》,去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目标展示(齐读)1、赏寒秋美景,学习描写景物的手法和角度。

2、品壮志豪情,领略伟人的气度和风范。

三、浅味本部分包括三个小环节。

环节一:朗读正音。

一生范读,其余同学纠正读音,在此过程中,掌握正确读音。

环节二:文意质疑。

学生就字、词、句中不明白的地方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面上的疑问集中处理:PPT呈现,学生集体回答。

环节三:本首词情感基调的把握,并且初步进行示范朗读,把握朗读技巧。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排除本首词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障碍,初步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初步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四、品味本部分包括三个小环节。

前两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上台展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完成。

环节一:通过赏析写景部分,初步领略词人的豪迈气概。

举例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学生上台展示: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词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寒秋景色的绚丽壮美,表达了自己的奋发昂扬的情感。

点评:赏析得非常规范。

从内容、手法、效果、情感等方面进行了赏析。

教师追问一:壮美,可以解释一下吗?使用了“万山”“层林”“漫江”等宏大的意象。

高中语文_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结合单元要求、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①品味诗词,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重点)2、能力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学习毛泽东同志敢于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难点)常态,极力渲染秋天的壮美,学生对伟人情2、课前准备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教学的前移、课堂的翻转。

我会编写“课前案”,指导学生掌握字音、词义;会录制微课,让学生了解词的知识、创作背景、湘江风光。

课前的自主学习,无疑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3、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浏览一组萧瑟的秋景图,问: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给人什么感受?哪些诗句抒写了类似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导入新课:悲秋,是中国诗歌中的常见主题,但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完全是另一番样子,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板书)第二环节:整体感知,预计用时8分钟1.个别读,其他学生正音、点评。

2.范读,学生思考: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状秋景、忆往昔。

第三环节:品读赏析,预计用时20分钟1.自读上阕,自主探究:“看”领到何处?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顺序是怎样的?让学生试绘《湘江秋景图》。

展示学生的绘画,明确: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写了山、林,江、舸,鹰,鱼;视角分别是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沁园春长沙》学情分析方案

《沁园春长沙》学情分析方案

《沁园春长沙》学情分析方案
首先是诗歌的语言特点。

《沁园春长沙》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
四句,一共十四首,总计五十六句。

整首诗字句平铺直叙,语言朴实而富
有感染力。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描绘性词语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结构,使得
整个诗篇活泼生动,富有音乐感。

例如,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形容词,如“控弦悲歌”、“鳞鳞雨骤”、“秋色渐入人心”等,使得诗中的形象
显得更加生动。

另外,诗中还使用了反问句和排比句等修辞手法,如“含
笑千万”,“天马行空”,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最后是艺术风格。

《沁园春长沙》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描绘长沙
的美景来展示其情感和思考。

诗中所描绘的每一幅画面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特点和独特的意境,如“杨柳青青,杨花漫融,杨花漫融,雪白雪白。

”、“映波秋月,环樱烂漫,百花争妍,府又风雨凄凄”。

这种鲜明的艺术形
象和诗人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魅力和力量。

此外,诗中还包含了一些隐喻和象征的意味,如“塞垣镇河”,“天马行空”,
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沁园春长沙》通过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主题内容和艺术
风格,展现出了诗人对长沙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对家国前途的思考。

诗中的
音乐感和形象描绘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在阅读
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该诗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长沙的美丽景色,
又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思考。

因此,《沁园春长沙》不仅仅是一首描绘家乡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关于人生和命运的哲思
之作。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品味诗歌言语的表现力,体会诗的宏阔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笼统,提高诗歌鉴赏才干。

2、进程与方法:重复运用进而掌握朗诵的方法,自在发扬想象并协作探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开阔广博的心胸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熏陶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联想、想象体会并掌握诗歌笼统,了解诗的意境。

2、难点:体会诗中所运用的情形关系并掌握普通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朗诵法、联想法、协作探求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同窗们跟我来一次穿越,(多媒体播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的片段,炮火连天,山河破碎;然后画面转入一座山顶,其下可见河流树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此刻你就站在山顶,秋日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高远,远处有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漫山火红的树林,山下是滚滚而去的长河,河面千帆相竞……而你就站在山巅,你会有何感想?请先生畅谈,教员稍作评价并总结。

如今我们回到课本,经过一首词,走进1925年的那个秋天,看看毛泽东在我们刚才所体验的情境中都看到、想到了什么,都生收回了怎样的慨叹。

这首词就叫«沁园春长沙»板书2、简明解题(可依据先生状况简化)词,因句式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最后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别,称为诗的一种别体,有人将它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或称词调,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称号,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作者依照不同的规格去写,又叫做〝填词〞。

词按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

«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阙,也叫双调。

本课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攫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规范试题答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能够准确掌握字词含义,能够准确把握意象、意境;能够体会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通过练习题,学生存在着答题不规范,不能准确把握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
【教学难点】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
新设计
本节课是课后习题讲评课,设计1课时完成。

通过文本训练,学生简单校对课内双基、课内文本默写、课内文本阅读的答案;通过对比讲解《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准确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通过课外四首诗歌延伸阅读,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同写“秋天”,情感不同的内在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讲授】《沁园春•长沙》之讲评教学设计
一、导入:背诵《沁园春·长沙》
二、讲评试卷分析:
1、本卷由课内双基训练、默写、课内文本阅读、课外能力提升,及课后拓展演练组成,试卷容量较大。

2、题型涉及选择、默写、问答等,试卷试题灵活。

3、试题的信度较高
三、试题分析:
1、课内双基的试题答对率较高,有较好的语文功底。

2、文本阅读没有审清题意,不能规范答题。

3、课外训练的答题的随意性较大,不能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四、学生自主更正试题答案(检测学习效果)。

(一)、双基训练
1、字音:沁qìn峥嵘zhēng róng舸ɡě橘jú携xié
侣lǚ怅寥廓chànɡliáo kuò遒qiǘ遏è
2、字形:C(A轻歌曼舞;B沧海桑田;D周密详尽。

)
3、词语:C(A指点:评论; B来:衬字,无义; D粪土:视……如粪土。

)
4、成语:D(A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属望文生义。

指现在有些人做人或处事不相信自己身边的人,而盲目的信奉外人的话,贬义
B遇人不淑:指遇到不善良的人,多指女子嫁了个不好的丈夫。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推波助澜:推动、助长波浪的兴起。

比喻从中煽动、助长其声势,扩大影响。

有贬义,属感情色彩不当。

D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

符合语境。

)
5、病句:C(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内容”。

B项语序不当,“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应当放在“从现在至2017年这段时间内”之前。

D项“尽管”应改为“即使”,关联词语误用;去掉“开始的”,“开始”与“初衷”重复。

)
6、文本理解:D(“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不当。

)
7、常识:B(毛泽东的词应属于现代诗歌。

)
(二)、课内默写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注意:桔,州)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注意:竟)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意:苍莽)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注意:义气)
五、文本阅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试题再现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击:漫:翔:霜天:
2、“看”字引出的意象?组成了怎样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3、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是。

4、“怅”的愿意是,这里用来表
达。

●答案校对:
1、满江鹰飞得矫健有力鱼游得轻快自由秋天
2、山林江舸鱼;组成了一幅壮美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以此引出设问,抒发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错题分析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等;湘江秋景图;喜爱之情-------张亮
思考:意境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六、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
●教师讲授
借助《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讲解分析意象、意境与情感间的关系:
课题《沁园春·长沙》《天净沙·秋思》
物象山、林、江、舸、鹰、鱼藤、树、鸦、桥、风、马、夕阳、人等
意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瘦马、断肠人等
意境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一幅孤独凄楚羁旅图
情感抒发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抒发了游子漂泊他乡时的苦楚乡愁
【试题再现】-------规范答案
1、两者选择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提示:问了几个问题?A都有什么意象?B意象的不同点在哪?
●学生答案:A:前者:满山红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雄鹰、水底游鱼;
后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鹿清华
B:前者选取的意象是绚丽多姿的,充满生机的。

后者选取的意象是萧索、寂寥的。

------吴东晓
C:长沙: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秋思:萧索、寂寥、悲伤 -------王晨
●标准答案:《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有万山、层林、百舸、鹰等等;
《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有枯藤、小桥、瘦马、夕阳等等。

前者意象峥嵘,生机勃勃,充满生机;而后者意象多趋静态,寥寥落落,渲染了一种凄楚、感伤的氛围。

●小结:意象-------从形式上看加上了修饰语的物象即意象,从内容上看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意境是有意象组合而成,烘托作者主观感受。

【试题再现】-------规范答案
2、两者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案:A:前者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

后者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之情。

-------鹿清华,王晨
B:前者表达了作者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后者萧条、寂寥、悲伤、孤独游子的思乡之情。

----郑梦瑶
C:前者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旺,充满主宰国家命运的豪情壮志。

后者游子思念故乡之情。

-----------李作盟
●标准答案:前者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对革命时代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后者通过对凄凄古道、脉脉夕阳的景物描写,并以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作对比,烘托了游子漂泊他乡时的苦楚乡愁。

●小结:情感表达---------通过……的描写(意境),抒发……(特点如悲怆、凄楚等)的情感。

3、做做练练:同是描写秋天,为什么情感截然不同?
●教师总结做题方法
提示:注意事项
1、注意背景
2、关注课后提示
3、看清题干
4、有问必答,非问不答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
1、找意象
2、析意境
3、体情感
4、悟手法
●合作探究:
登高秋词
作者:杜甫作者:刘禹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以上两首诗关注的是什么方面?
送瘟神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陀无奈小虫何。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思考:以上两首诗关注的是什么方面?
●答案要点:相同点:都是描写秋天的意象。

不同点:马诗关注的更多是个人的愁苦。

毛诗关注的更多是国家的命运,展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两者境界不同,情感也就不一。

七、板书(情感教育)
思考:做一个怎样的人?
1、有理想的人。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2、有敢当的人。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3、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沁园春·长沙》讲评课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能够准确掌握字词含义,能够准确把握意象、意境;能够体会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通过练习题,学生存在着答题不规范,不能准确把握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为选修的《唐诗宋词》的学习做好铺垫,这种学习的安排,符合了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牢记基础知识,能够正确把握物象与意象的区别,能够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