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融合、发展——屠冶九《三天路程两天到》民歌钢琴伴奏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z M u s ic

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围。据调查,目前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对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专门和详细地研究。民族音乐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民族几千年的沉淀。所以了解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音乐,不仅能根据形势推动本民族的音乐发展,还可以认识到本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位置。

从目前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向来看,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已经呈现了一个鲜明的民族音乐融合的趋势。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我国民族音乐融合的范围将更加广阔。适当地了解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则会使国内的研究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五、正确认识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中的危机

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我们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还是学科方法论的建立、课题的研究等,都需要百分之百的真实性,因而许多学者会选择采风的形式进行实地的探讨。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管理部门却搞形式主义、贪图俭约简便,将原始的音乐形式及文化变得十分程式化——使通过考察和采集得到的都是一样的内容,甚至一些地区的人们在传唱音乐研究者整理过后的音乐,其音乐文化管理部门将其民族音乐改编的十分艺术化,以求提高音乐艺术性。可是这样的工作却给学者带来了困扰,使学者无法采集真正的民族音乐,严重破坏了研究的目的性。为此,研究民族音乐的学者必须采取措施来保障采风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使民间正宗的民

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也开始重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必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在研究过程要把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放在首位,遵守其研究过程中的原则,真正地为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寻求一条健康、有利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郑峰.浅析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现状及发展[J ].青年文学家,2011年(10).

[2]周显宝.西方民族音乐与中国音乐研究——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的几点思考[J ].音乐研究,2002.12.(04).

[3]薛俊敬.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魅力中国,2010(10).

[4]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 ].中国音乐,2006(04).

[5]李诗原.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M].上海音乐学院,2004.07.(01).

[6]向乾坤,陈娟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及发展[J ].当代文坛,2008(03).

作者:

芦旭,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继承、融合、发展

——屠冶九《三天路程两天到》民歌钢琴伴奏分析

■文/张宏

【摘要】带有钢琴伴奏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作品体现了创作者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民族民间音乐要素,借鉴欧洲传统调式理论和作曲技法的多重音乐实践价值。

【关键词】爬山调;屠冶九

从中国第一首获奖的钢琴作品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开始,中国的作曲家们开始探索对中国器乐作品的创作,尤其是对钢琴作品的创作,怎样借鉴西方创作手法又汲取民族民间音乐要素完美体现中国韵味,这一创作目标使作曲家们至今为此不懈努力着,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编配钢琴伴奏也是作曲家探索的结果之一。

1956年由北京的音乐出版社出版,屠冶九先生编曲的《爬山调三首》中,作曲家给原民歌配了丰富的钢琴伴奏,这三首爬山调分别是《三天路程两天到》、《阳婆里抱柴瞭哥哥》、《你把妹妹心搅乱》,民歌配上钢琴伴奏,更加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

爬山调是山歌的一种,是流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爬山调的调式以徵调式和商调式为主,宫调式和羽调式为辅,曲调十分丰富。爬山调的曲调是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曲式结构是简单、朴素的单乐段

结构一般都是下句重复上句,只是下句的最后一个音回到调式主音结束。上下句的终止音一般构成四度或五度关系,像是欧洲大小调体系当中的属、主或下属、主关系,也有八度关系的,个别还有同度关系的。

配有钢琴伴奏的民歌《三天路程两天到》(原名《苦了骏马王爷四条腿》),是一首爱情生活类的爬山调,这是

一首比较典型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爬山调。

旋律由两句构成,上下两句只有最后一个音不相同,其余旋律完全一样。上句结束在升F 羽音上,下句结束在B 商音上。这首民歌旋律以完全重复和连续跳进为特色。旋律创作在上下两句的重复性正突出了这首爬山调的典型性。这首民歌的跳进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小节当中,在第二小节升C 音与升F 音之间下行五度跳进后,紧接着进行上行八度的跳进,到第三小节E 音与A 音又形成了下行五度的跳进,随后升F 音与B 音又进行了上行四度的跳进。这种连续的跳进使旋律具有了弯弯转转的艺术特色。

ag a ine

44

M z 5

《爬山调三首》是屠冶九先生于1956年出版发行的谱例,在当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者都在运用民歌主题创作中国钢琴作品的时代里,作曲家选择了给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的歌种之一爬山调配钢琴伴奏的新视角,来寻求中西音乐结合的最佳点,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又通过借鉴欧洲传统调式理论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钢琴音乐达到最佳的融合。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更注重伴奏的音乐织体和和声色彩是否能够带动演唱者的情感表达,这里钢琴伴奏的音乐织体类型要与歌曲的歌词内容和演唱的风格相匹配,和声要与民歌的旋律贴切。钢琴伴奏在整首作品的表现中虽然占从属地位,但却对一首声乐作品的成功表达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天路程两天到》,原名《苦了骏马王爷四条腿》,这首民歌的歌词内容描述的是男主人公骑着马儿在赶路,女主人公站在远处看着自己的心上人,用歌声嘱咐着心上人,同时在歌声中寄托着对自己心上人的爱意。因此可以想象这首民歌的演唱情境应该是妹妹伴着哥哥骑马的马蹄声放声演唱为哥哥送行。作曲家为民歌配的钢琴伴奏所选用的织体,左手基本上是十六分音符的等时值流动,像是对马蹄声的模仿,可以使演唱者真正进

入到歌词内容所描述的情境当中。这段歌曲的伴奏可以

分成四个部分,前奏(四小节)+第一段(十小节)+间奏一(二小节)+第二段(十小节)+间奏二(五小节)+再现段(十一小节),B 商调式,用三个升号记谱。前奏一共四小节,左右手的织体类型完全相同,从民歌当中提取了升F 、E 、升C 三个关键音,主要运用密集型的音乐织体类型,前两小节以相距两个八度的相同音符奏出,两小节中第一拍的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地结合在音乐效果上起到了很好的重音强调作用。前奏的进行方向呈波浪状,音乐从高音区下行到低音区,又从低音区上行到中音区。歌曲的第一段共十小节,钢琴伴奏左手采用分解和弦式的均分十六分音符,这里十六分音符不光制造演唱情境,同时分解和弦起着重要的和声铺垫作用。右手是民歌旋律的低八度进行,像是民歌旋律的低声伴唱,当民歌旋律在第一段的四、五小节用长音停顿时,钢琴伴奏的左右手声部运用前奏当中的织体类型起到了对民歌旋律和唱式的补充作用。第一段后五小节仍然采用与前五小节相同的伴奏模式。这一段钢琴伴奏和弦的使用,主要是中国式的特色和弦,第一段第一小节使用的是省略三音、重用根音的B 商调式的V 级和弦的分解形式,典型的中国式和弦。第二小节和声在持续的升F 羽音上进行。第三小节第一拍运用V 级的六和弦,第二拍运用II 级七和弦第三转位,四、五小节仍然在V 级和弦上进行。后五小节的和声走向基本与前五小节相同,只在最后一小节为了迎合旋律声部B 商音的出现,伴奏和声运用了省略三音I 级和弦的分解形式,这里三音是调式当中的偏音,为了使伴奏尽量迎合歌唱旋律的五声性,所以省略。这段和声运用的是传统和声双持续音的写法,主要是羽音与角音的持续。第一段结束后是两小节的间奏,间奏采用了省略三音的II 级和弦与省略三音的V 级和弦,为的也是在和弦的结构中形成四度或五度音程,间奏的织体类型与前奏的相同,双手以相同的节奏相同的音在两个八度上

演奏。

钢琴伴奏的第二部分是复调式的伴奏织体,共十小

节。左手仍以均分的分解和弦式十六分音符模仿着马蹄声,同时也是伴奏和声的支柱,右手由音程构成了民歌旋律的副旋律,像是特性音调与陪衬音调的对比性复调

音乐。当旋律进行到第二段的四、五小节用长音停顿时,钢琴伴奏的右手配以器乐式的补充,主要是体现上静下动的原则,从而达到调动演唱者演唱激情的目的。钢琴伴奏右手旋律音程的结构主要以左手分解和弦的和弦音为基础,与和声的走向密切联系。第二部分结束后是五小节的间奏,除了一小节的铺垫以外,剩余四小节与前奏完全相同。

最后一段伴奏音乐像是第一段的再现形式,共十一小节。前五小节与第一段的前五小节完全相同,伴奏进行到第九小节作结束处理,这时旋律声部是一个长达三拍半的B 商音,钢琴伴奏配以省略三音I 级七和弦分解和弦的形式,省略三音I 级七和弦成为B 升FA 三音组成,主音的出现除了迎合旋律声部的B 商音以外,AB 两音组成的大二度音程在配合爬山调时也有独到的效果,分解和弦由低到高在三个八度上作相同的进行,最后以升F 羽音结束。这首民歌的钢琴伴奏各种织体、和弦的使用,以及和声的走向,都是为了使民歌在演唱时有更加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前奏、间奏的使用,一方面是对演唱者的演唱有预示和情感铺垫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整首声乐作品的完整性起到必要的补充和连

接作用。

这首作品和声上都采用欧洲传统大、小调体系与五声调式体系结合的方式。虽然在创作中不强调欧洲传统和声体系的功能序进性,但在和弦的选择和构建上突出中、西结合的特点。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有着黄河文化的巨大魅力,同时又散发着草原的泥土芬芳。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集晋、陕、甘、蒙民歌于一体,其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具有不可估量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带有钢琴伴奏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作品体现了创作者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民族民间音乐要素,借鉴欧洲传统调式理论和作曲技法的多重音乐实践价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使得这些宝贵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传承和传播。

参考文献:

[1]连萍:《在中西文化的坐标上——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创作的美学取向》,星海音乐学报,1997年第3期

[2]郭立红:《从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

[3]徐彩虹:《二十世纪中国钢琴作品简述》,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8月第四期

[4]陈南宏:《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发展沿革》,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0月第五期

[5]田艺苗:《陈铭志复调钢琴作品研究》,《音乐研究》,2003年第一期

[6]樊祖荫:《传统大小调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7]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内蒙古西部民间歌曲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

[8]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北京:人民音乐

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9]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作者:

张宏,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ag a ine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