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颐和园∣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颐和园》(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颐、耸、阁、舫、眺、堤、态”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金碧辉煌、葱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记叙的顺序,了解移步换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美景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阅读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师出示颐和园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画上的美丽景色是哪里吗?(颐和园)
2.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就是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18.颐和园)学生齐读课题。

简单介绍颐和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
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3.质疑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呢?(生自由提问)
师总结典型问题:颐和园有哪些景点呢?作者是怎样去写颐和园的景色的?颐和园的景色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带音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3.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颐和园耸立佛香阁画舫眺望堤岸姿态
(1)各种形式读词语。

(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词语理解。

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4.理解重点词语: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

耸立:高高地矗立。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葱郁:青翠茂盛,本课用来形容树丛。

5.学习多音字:杆:gān (旗杆)gǎn(笔杆);佛:fó(佛像)fú(仿佛)
6.把生字带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吗?同时思考课题质疑问题:颐和园有哪些景点呢?作者是怎样去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课文以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美丽的景色。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去描写颐和园的美丽风景的。

三、精读领悟
(一)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写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大和美。

第二部分(第2-5段):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段。

师生评价。

2.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既点出了颐和园所在的位置,又写出了它给人的总的印象,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过渡:作者用美和大简洁的概括了颐和园,那么,颐和园到底有多美呢?让我们一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第2-5段,师生评价。

2.(1)整体了解:作者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三处景观?(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找出这部分的4个过渡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从过渡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移步换景,即游览的顺序来写的。


3.学习游览“长廊”部分。

(1)作者从哪两个大方面去写的长廊?(长廊内部和长廊外部。


(2)概括长廊内部有什么特点?(长、间数多、有五彩的画)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去说明长廊的特点?(“700多米,273间”,作者用翔实的数据具体说明长廊的长和间数多。


(4)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来表现长廊里画的哪些特点呢?(“每一间”强调了画的数量多;“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侧面表现了横栏上的画内容丰富多彩。

)(5)哪句话描写的是长廊的外部?用一个四字词语描叙长廊外部的特点?(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鲜花竞放)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学习游览“万寿山”部分。

(1)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去写的万寿山呢?(从山脚仰视,从山顶俯视)
(2)从仰视的角度,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了什么景物?(自上而下的描写了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景象。


(3)从哪些词语中能看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哪些特点?(“耸立”说明佛香阁很高,“闪闪发光”又写出了它的壮观;“一排排”表明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写出了排云殿十分雄伟。


(4)从山上俯视颐和园,景色更迷人,从第4段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白塔。

)色彩的突出有什么好处?(五彩斑斓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有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5)“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

突出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6)“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中的“滑”字用得好不好,具体好在哪里?(好,“滑”与前面的比喻相照应,一静一动,更突出了湖水的“静”。

)(7)有感情地朗读3、4段。

5.学习游览“昆明湖”部分。

(1)作者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三处景点?(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2)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由近及远的写作顺序,这样可以开阔视野,也使文章内容丰富,错落有致。


(3)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十七、上百根、姿态不一”等词语可以看出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从侧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4)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

(四)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

2.最后一段与文章的开头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丽的颐和园景色吧。

(播放视频)
2.你能结合视频内容,当个小导游,根据课文,给视频配上画外音吗?(例文选段: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xx。

我们的颐和园到处有美景,瞧!那不就是佛香阁吗,那下面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以前古代皇帝的亲人就住那。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
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感受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了解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懂得了写文章要按顺序去表达。

五、课堂练习
1.补充词语。

金碧(辉煌)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姿态)不一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画舫)
(2)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掩映)
(3)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隐隐约约)
六、作业布置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逐一介绍景点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作者的每一段开头都有过渡句,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找出过渡句,从而明白课文的写作思路,然后再按景点逐一分析学习。

在学习每一处景点时,我先让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然后再去抓具体地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表达,最后再进行朗读加以巩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