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情感世界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对世界的痛苦和欢乐,对人生的冷暖和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感情体系。
首先,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
他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都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苏轼生活在一个封建统治下的社会,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统治的不公感到愤怒和失望。
他用毒辣的笔锋揭露了朝政的黑暗和官吏们的贪婪,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其次,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爱。
苏轼深知人生短暂,对人性的复杂和无常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都有智慧和情感,但也容易受到欲望和烦恼的困扰。
他以“天下才子人情至”来反映人情世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际关系的探索。
此外,苏轼的思想感情充满了矛盾和矛盾。
他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忧郁的一面。
苏轼的豪放不羁体现在他钟爱山水和美食,崇尚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在他对官僚体制的不屑和自由思想的追求。
然而,苏轼也往往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处于生活的困境和政治的迫害之中。
他对人生的消极和对世界的失望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最后,苏轼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他以属于人自然观,注重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对画和诗的追求和创造,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的思考。
他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综合理解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苏轼的思想感情既具有现实意识,又具有人文主义关怀;既有豪放不羁,又有深沉忧郁;既寄托于自然和艺术,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他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的爱情故事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除了名正言顺的三个女人外,苏轼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对象就是他的堂妹,是在祖父的葬礼上相见的,并有机会一同相处。
两个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到后来,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流放归来途径靖江之时,虽然正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堂妹和她丈夫的坟上致敬,第二天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着里面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
苏轼一生为情所重,有着极好的女人缘。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
(1054年嫁)众所周知,古代的婚姻都有父母包办,自然王弗与苏轼的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他十八岁,王弗只有十五岁,也可说是小夫小妻了,在他还够成熟老练之时,他需要旗子的忠言箴劝,苏夫人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更远胜过丈夫。
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个年轻英俊的诗人。
性格直爽甚至有些急噪的性格之后,还是要多细心照顾他,才是尽自己身为贤妻的本分。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
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但是太太则有知人之明,苏东坡与来访客人谈话之时,太太总是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
待客人走后,总能告知丈夫客人的品行好坏,是否值得交往,然而红颜薄命,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根据《苏武传》的内容,写一则苏轼的人物短评
根据《苏武传》的内容,写一则苏轼的人物短评1.引言1.1 概述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苏轼生于宋代,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也经历了个人的风波与起伏。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社会的关切,成为当时文坛的璀璨明星。
苏轼的文学才华早在年少时期就显露无疑。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包括诗歌、散文、文论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既有独创性,又兼具古典传统的影响。
他的诗以其豪放洒脱、寓情于景的特色而闻名,能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人物的内心变化和社会的不同侧面。
同时,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他还在政治和思想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曾担任过重要的政府职位,并通过其政治才华和改革思想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
他注重实际,力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深受人民的爱戴。
然而,苏轼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多次因言论和行为触犯当时的政治权势而遭受打压和流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其被贬谪到黄州时的苦难经历。
尽管如此,苏轼始终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事业的追求。
他以坚韧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继续创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化巨人,他的文学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使他在历史上地位独特。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采用三部分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介绍。
首先,简要概述《苏武传》的内容,即苏武传奇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其次,说明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对苏轼进行人物短评。
正文部分主要围绕苏武传的内容要点进行展开。
其中,要点1可以深入探讨苏武传中苏武被困中原草原的遭遇和决心,以及他在使命和忠诚之间的坚持。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表达自由、语言优美著称。
本文将从苏轼的浪漫主义和人生哲思两个方面对他的诗词进行鉴赏。
一、苏轼的浪漫主义苏轼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寄托。
在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几乎是写实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把火照在芰荷上,泛然灯影弄晴河。
”通过这样的描写,苏轼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他强烈的浪漫情怀。
苏轼对个人感情的表达也是他浪漫主义的体现。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是具有柔美婉约、温柔细腻的特点。
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可怜未央杨柳堤,呜呜咽咽十三丝。
”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情感寄托,同时也展现出了他浪漫诗人的特质。
二、苏轼的人生哲思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思,对于人的生存、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写诗的目的是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苏轼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
他的《后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通过这样的诗句,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痛苦与遗憾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痛苦不仅来自外界的风与月,更源自于人性中的情感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怀和拷问。
苏轼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是他人生哲思的一部分。
他在诗中对友谊、亲情、爱情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样的诗句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的友谊的思念之情。
苏轼对亲情和爱情的描写也同样充满了哲思,他在诗中表达出对家庭温暖与幸福的向往。
总结起来,苏轼的诗词作品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定风波的诗歌表达情感
定风波的诗歌表达情感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它不仅体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造诣,更深入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
这首词中,苏轼通过描绘自己在野外的路途之中偶遇风雨的情景,传达出了一种超凡脱俗、旷达不羁,且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词的上片可以看出,苏轼在雨中赶路,但他并没有因为风雨的突然袭击而显得惊慌失措。
相反,他选择了坦然面对,继续前行。
这种处变不惊、安然自若的态度,正是苏轼旷达超脱胸襟的体现。
他不仅在人生路途上遭遇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更能在风雨中展现出自己的倔强和潇洒。
此外,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将风雨中的自然景色与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这种意境不仅表现出苏轼对自然的热爱,更反映出他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即使在困境中,他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再者,苏轼在词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他通过描绘自己在风雨中不受干扰、继续前行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的决心。
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苏轼个人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定风波》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蕴,展现了苏轼超凡脱俗、旷达不羁且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它不仅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词作,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今天看来,《定风波》依然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时,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一、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
1.1 奋发向上苏轼在中年期间曾经历了几次官员地位变动和贬官之窘境,但他从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1.2 热爱自由苏轼崇尚自由,在平凡民众中寻找灵感并倾听百姓疾苦。
他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触动与思考,并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的腐败与权贵阶层的虚伪。
1.3 忠诚于理想尽管苏轼多次遭受流放和监禁,但他始终保持对理想信仰和忠诚。
他视文化传统为珍宝,倡导文风复古,致力于推动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二、苏轼作品的特点分析苏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以下是对苏轼作品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2.1 情感充沛苏轼的作品深情款款,情感充沛。
他在写诗时借助自然景物和人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并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2.2 文笔纯美苏轼的文笔纯美雅致,行云流水。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对仗、比喻、夸张等技巧,使得他的文字充满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2.3 对现实关注苏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他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批评。
他以尖锐而敏感的眼光剖析社会弊病和人类困境,呼吁社会改革和正义。
2.4 歌颂自然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赞颂为人类的良师益友。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
2.5 个人情志苏轼作品中充满了个人情志之写。
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等方面的真切感受,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与个人思想。
结语苏轼一生秉持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和忠诚于理想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待个人命运的坚韧和乐观,也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和文学艺术的关注和担当。
其作品以其情感充沛、文笔纯美以及对现实与自然深入观察而脍炙人口,至今仍广受欣赏与传颂。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范文一: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在我心中,苏轼是一个与时俱进又积极向上的文化名人。
他的诗词文学不仅令人心向往,而且更是充满了智慧和启示。
他的作品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谛,让我看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风格、人品,更成为了我人生的榜样。
苏轼的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自信、率真、独立、顽强、乐观和开放的人格魅力。
我从中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他的作品中,从对人生的生离死别到对爱情和家庭的关注,从每个人生命短暂的体会到宏观的历史感受,他的文字都充满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苏轼总是信心满满,勇气十足。
他笔下的人物终究走向了自己的境界,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道路,想到了走向命运的关键。
读完他的作品,受到了无穷的启示和鼓舞,更让我意识到了勇气的重要和信念的力量。
苏轼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他在遭遇了种种困境和磨难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达观和洒脱,令人敬畏。
他总是能够在艰难和严峻的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翅膀,飞翔在蓝天之间。
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振奋,也成为了我成长的强大动力和模范行为。
总之,苏轼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验和文化智慧的偶像。
他不仅令我意识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更让我明白了人生路上的重要和前进的意义。
我将以他为榜样,不断学习和进步,用自己的力量奋斗出人生的精彩。
要点分析:此文重点围绕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生经历,对其文学价值及人生品质进行了探讨。
此外,文章反复强调了自信、率真、独立、顽强、乐观和开放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佩和感慨。
这些关键信息,被用词精准地表达出来,填满了文章的情感内涵,也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范文二:感受苏轼的人生智慧苏轼,一名诗人、书法家,更是一个用人性情感反映社会美丑的人。
他在文学作品中启发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人生智慧。
从这些智慧中,我们不仅收获了人生哲理,更学会了成长和坚韧。
苏轼的人生观,表现为乐观、积极和进取。
他用平和、真挚、温馨的情感,对待生命的穿梭。
东坡诗词的情感世界
关 键词 : 东坡 ; 词 ; 性 ; 苏 诗 女 品格 中图分类号 :228 I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8 64(090— 06 0 10- 7920 )4 04- 3
由女乐发展而来 的歌妓制度到唐宋 时 ,已较 盛行 , 北宋时文人士大夫挟妓游玩蔚然成风。在此
光明磊落, 在地方官任上的赈灾救荒、 兴修水利 、 整
情况下, 苏轼持什么态度呢? 东坡乐府}0 多篇 , 《 30
收稿 日期 :09 0 — 3 20 — 2 2
作者简介 : (9 8 詹颖 17 一
“
s i e n h soy” h n s i itr .
Ke r s:S n p po ms;e l pe o a i y wo d u Do g o; e f ma e; r n t s l y
苏轼(0 7 10 ) 13— 1是才华横溢的旷世奇才, 1 他
在文学上的成就史称 “ 苏海” ,历来获得很高的赞 誉。近代理论批评家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 , “ 无过于屈子、 渊明、 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 学之天才, 其人格亦 自足千古。” 里不仅列苏轼 【 这
第 3 卷第 4期 1
Vo . 1 No 4 13 .
丽 水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LI HU 0F S IUNI VERS TY I
20 0 9年 8 月
Au . 0 9 g2 0
东坡诗词 的情感世界
/ I 詹 颖 口
(贵州财经 学院 宣传部, 州 贵阳 5 00 贵 5 04)
On Em o i n l o l u Do g o’ e s to a rd i S n p S W n Po m
多情苏轼的情感世界
多情苏轼的情感世界作者:陈芯芸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4期摘要:苏轼爱自称多情,其真实性格也是如此。
他为人至情至性,对待妻妾长情且专情,对待歌儿舞伎多情且富有同情。
他看重情义的同时,也喜欢并欣赏重情义、忠贞不贰的女性。
蘇轼这种女性观影响其词的创作,在对女性的描写中,语言上多有节制而无意淫之心,内容上真实呈现女性自然可爱的一面,挖掘她们的个性与思想。
苏词的这些特征与其重情的可贵品质密切相关,由此可知其多情不是虚假之情,而是其品性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苏轼;专情;忠贞;语言节制在苏轼的词中,有十几处出现“多情”二字,用以写人、拟人、饰己,如“无情流水多情客”“明月多情来照户”“破帽多情却恋头”“多情多感仍多病”。
所谓文如其人,苏轼喜欢用“多情”二字恰与他为人重情义的性格密不可分,因而其自诩多情不会让人反感。
苏轼为人与为文是一致的,从其诗、词、文可知他是一个才情横溢、洒脱不羁、重情重义的人,特别是其真实多情的一面受当时许多女性喜欢并乐意亲近,这为其传奇波澜的一生增添了许多明艳色彩,同时他这种真实可贵的品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其文学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苏轼的多情有很多面,本文主要探讨其对女性的态度、对女性某些品质的看重以及在词作中的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1 苏轼对女性的态度苏轼的多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滥情,而是真心诚意的专情与长情,主要体现在他对自己两位夫人以及侍妾王朝云这三位女性身上。
苏轼与第一位夫人王弗是少年夫妻。
在这段婚姻中,王弗扮演的是贤内助角色,她聪明能干,精通人情事理,既侍奉翁姑又辅佐丈夫,虽然只有十年的婚姻生活,但在苏轼心中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同时,王弗和程太夫人有许多共同特点,不仅贤惠能干,而且颇识诗书,把苏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
苏轼对她是满心喜欢和爱惜,所以她死后十年苏轼依旧对其念念不忘,写下《江城子》诉说深情厚谊。
苏轼对王弗的深情,不是爱得有多炙热、有多轰轰烈烈,而是润物细无声般地深入骨髓,正如词中所说的“不思量,自难忘”,对王弗的思念已经成为他人生回忆的一部分。
探究《赤壁赋》中的文学语言与苏轼的情感抒发-教案
教案探究《赤壁赋》中的文学语言与苏轼的情感抒发-教案一、引言1.1文学背景介绍1.1.1《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概述1.1.2苏轼的时代背景: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1.1.3文学地位:《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1.1.4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的生平及文学贡献概述1.2教学目的与意义1.2.1理解《赤壁赋》的文学价值:通过学习,理解其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1.2.2探索苏轼的情感世界:深入分析苏轼在文中的情感表达1.2.3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1.2.4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3教学方法与策略1.3.1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1.3.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增强体验感1.3.3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版本的《赤壁赋》,深入理解文本1.3.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二、知识点讲解2.1《赤壁赋》的文学特点2.1.1语言风格:讲解《赤壁赋》的语言风格,如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等2.1.2叙事手法:分析苏轼在文中的叙事手法,如历史与想象的结合2.1.3想象力丰富:探讨苏轼如何运用想象力构建文学场景2.1.4情感表达:解析苏轼在文中的情感抒发,如对英雄人物的敬仰2.2苏轼的情感世界2.2.1对历史的感慨:苏轼对赤壁之战及历史人物的感慨2.2.2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文中对人生、命运等的深刻思考2.2.3对自然的赞美:苏轼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2.2.4对英雄的敬仰:苏轼对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2.3《赤壁赋》的艺术价值2.3.1文学价值:分析《赤壁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3.2历史价值:探讨《赤壁赋》对后世历史观念的影响2.3.3美学价值:赏析《赤壁赋》中的美学元素,如意象、意境等2.3.4思想价值:解读《赤壁赋》中的思想内涵,如人生哲理、家国情怀三、教学内容3.1文本解读与分析3.1.1文本结构分析:讲解《赤壁赋》的结构特点,如章节划分、内容组织3.1.2语言风格分析:分析《赤壁赋》的语言风格,如修辞手法、词汇选择3.1.3情感表达分析:深入剖析苏轼在文中的情感抒发,如情感变化、情感深度3.1.4艺术手法分析:探讨苏轼在文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3.2苏轼的情感抒发与文学表达3.2.1情感抒发方式:分析苏轼在文中的情感抒发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3.2.2情感与文学的关系:探讨苏轼如何通过文学表达情感,以及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3.2.3情感抒发的艺术效果:赏析苏轼情感抒发的艺术效果,如感染力、表现力3.2.4情感抒发的时代意义:解读苏轼情感抒发的时代意义,如对当时社会的影响3.3教学活动与练习3.3.1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赤壁赋》中的文学语言和苏轼的情感抒发展开讨论3.3.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苏轼,体验其在文中的情感抒发3.3.3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苏轼的风格,抒发自己的情感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4.1.2掌握苏轼的情感抒发方式和文学表达技巧4.1.3能够分析《赤壁赋》中的文学语言和艺术手法4.1.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文本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2.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2.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4.2.4通过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4.3.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4.3.3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4.3.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赤壁赋》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5.1.2苏轼的情感抒发和文学表达5.1.3文本解读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5.1.4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5.2教学重点5.2.1《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5.2.2苏轼的情感世界和文学创作的关系5.2.3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5.2.4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展示PPT6.1.2教学课件:包括《赤壁赋》的文本、图片和背景资料6.1.3教学辅助材料:如地图、时间线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6.1.4教学示范视频:展示苏轼的情感抒发和文学表达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和笔记6.2.2文学作品集:提供《赤壁赋》的不同版本和译本6.2.3写作材料:如稿纸、笔等,用于写作练习6.2.4小组讨论材料:如卡片、贴纸等,用于小组活动和讨论七、教学过程7.1导入与背景介绍7.1.1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7.1.2背景介绍:介绍《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7.1.3作者介绍: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7.1.4教学目标说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7.2文本解读与分析7.2.1阅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的文本7.2.2分析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7.2.3探讨情感抒发:让学生讨论苏轼在文中的情感抒发和文学表达7.2.4小组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7.3教学活动与练习7.3.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苏轼,体验其在文中的情感抒发7.3.2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苏轼的风格,抒发自己的情感7.3.3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和体验八、板书设计8.1章节8.1.1《赤壁赋》的文学语言8.1.2苏轼的情感抒发8.1.3教学内容与方法8.2重点概念与关键词8.2.1文学语言:对仗、辞藻、修辞8.2.2情感抒发:感慨、思考、赞美、敬仰8.2.3教学方法:互动、情境、比较、合作8.3教学流程与活动8.3.1导入与背景介绍8.3.2文本解读与分析8.3.3教学活动与练习九、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9.1.2分析苏轼在文中的情感抒发方式和文学表达技巧9.1.3讨论苏轼的情感抒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9.2写作练习9.2.1模仿苏轼的风格,写一篇短文,抒发自己的情感9.2.2分析自己的写作与苏轼的写作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9.2.3讨论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9.3研究性学习9.3.1选择一个与《赤壁赋》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9.3.3分享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10.1.2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10.1.3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如苏轼的其他作品、相关的研究论文等10.2.2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文学讲座、戏剧演出等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文本解读与分析: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赤壁赋》的文学语言和苏轼的情感抒发。
对苏轼诗句的看法
对苏轼诗句的看法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苏轼诗句的一些看法:
1. 情感表达:苏轼的诗歌中,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
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友情等方面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2. 语言运用:苏轼在语言运用上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自然、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格式,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现代感,又有着古典的美感。
3. 意象塑造:苏轼的诗歌中,意象塑造十分出色。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加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明月意象等。
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4. 哲理思考:苏轼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表达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题西林壁》中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表达出对人生曲折和困境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之,苏轼的诗句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意象塑造和哲理思考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宋词名篇解读:苏轼的豪放与情感表达
宋词名篇解读:苏轼的豪放与情感表达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宋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其中以苏轼最为著名。
苏轼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他的著作中尤其以豪放与情感表达闻名。
本篇将着重解读苏轼在宋词中富有豪放气息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和魅力。
第一节:苏轼与豪放精神1.1 生平概述苏轼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化名人,他才华横溢,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并且以其旷达豁达、激昂爽朗的性格深受后世推崇。
他的生平及创作经历为其营造了浓郁的豪放气质。
1.2 豪放在词作中的体现苏轼出色地将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真实而直接的感受融入到他的词作当中。
他以宏大宣示胸襟之势,将内心的臆想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豪放不羁之感。
他对于生命、爱情、理想等主题的描绘更是丰满性感,真切动人。
第二节:苏轼与情感表达2.1 表达自由的情感苏轼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他的词作中,毫不掩饰地展现了对于父母、亲友、社会风俗等方面真挚而火热的情感。
他用细腻而动人的文字表达出内心世界所产生的复杂和真实的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共鸣。
2.2 对立与冲突的情感描绘苏轼在词作中经常将对立和冲突两个方面的情感并存颠覆传统创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他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使得他的词既有张扬激愤之声,又有柔媚温馨之意。
结论苏轼以其卓越文学才华和奇特气质成为了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豪放气息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得他的词作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家们学习和追求的对象。
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澎湃不羁、直抒胸臆、真挚动人的情感力量,这也是他作品魅力所在。
通过对苏轼豪放与情感表达两个方面的解读,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的创作风格,并为后世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苏轼的情感抒发与理想追求》
《苏轼的情感抒发与理想追求》1. 引言1.1 概述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以他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情感抒发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并体会到他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与不懈。
本文将探讨苏轼情感抒发与理想追求之间的密切关系,旨在揭示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为文章整体框架提供了一个总览。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重点讨论苏轼情感抒发方面的内容,包括他作品中情感表达的特点、与生活经历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将转向苏轼理想追求方面,并着重探讨他作为一位文人墨客所具有的理想化追求以及与现实冲突之间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将探究苏轼情感抒发与理想追求交融之处,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和成长也将得到阐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并进一步探讨苏轼情感抒发与理想追求的深刻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情感抒发与理想追求的研究,展示他作品背后丰富的内涵和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同时,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巨擘的情感世界和理想主张,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此外,通过对苏轼情感与理想之间相互关系的剖析,希望能够启示读者寻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与追求理想之间的关联,并勉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2. 苏轼的情感抒发: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以其深刻的情感抒发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歌、散文和书信中,人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爱情、友情和社会现实等方面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
2.1 诗文中的情感表达:苏轼以其独特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许多不同的情感,包括忧愁、欢乐、思乡、悲伤等。
在《赤壁赋》中,他描绘了战争时期壮士们的英勇与牺牲,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自己对乱世变迁的忧虑之情。
在《水调歌头》中,他抒发了人生短暂和离别之痛苦,令人感触颇深。
这些作品充满了个人真实而深沉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苏 轼《江城子》的豪放与柔情
苏轼《江城子》的豪放与柔情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以其豪迈奔放的词风与深情婉约的笔触,在词的领域留下了诸多璀璨的篇章。
其中,《江城子》一词,更是将他的豪放与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之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开篇便以一种豪迈不羁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时的苏轼虽已步入中年,却依然有着少年人的壮志豪情。
“狂”字,统领全篇,尽显其洒脱豁达。
他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头戴锦帽,身着貂裘,率领着众多的随从,风驰电掣般地席卷过平坦的山冈。
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又是何等豪迈的气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以孙权自比,希望能够像当年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展现自己的英勇无畏。
这种自信与豪迈,不仅是对自身才能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饮酒至酣畅,胸怀更加开阔,胆气更为豪壮。
尽管两鬓已微微染霜,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渴望朝廷能够像汉文帝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起用自己,让他能够为国家效力。
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豪迈的气概相互交融,使整首词的境界更为高远。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最后一句,苏轼表达了自己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决心。
他想象着自己拉满雕弓,如同满月一般,朝着西北方向,射向侵扰边境的敌人。
这种壮志豪情,充满了力量和勇气,令人热血沸腾。
整首词通过描绘出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了苏轼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现了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广阔的胸怀。
然而,苏轼的《江城子》并非只有豪放这一面,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尽显其柔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开篇便直抒胸臆,道出了对亡妻王弗深深的思念。
十年过去了,生死相隔,即使不去刻意回想,那份思念也难以忘怀。
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苏轼的豪放情怀
苏轼的豪放情怀苏轼,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以才情横溢、文采飞扬而闻名于世,其作品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情怀,为后世赞誉和模仿的对象。
本文将从他的作品中探讨苏轼的豪放情怀。
苏轼的豪放情怀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诗、文还是书法,都能感受到他豪情万丈、不拘一格的个性。
他在诗歌中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独立、豁达的人生态度。
例如他的《赤壁赋》一文,以雄浑的笔墨描绘出黄河九曲、群雄争霸的英雄壮丽场面,凸显出历史的悲壮与人生的无奈。
而他的诗歌《江上吟》则表达了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与向往,歌颂了自由自在、豪情洋溢的江南风光。
苏轼还是一位宏观世界、洞察人心的政论家。
他的政论文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以雄辩的语言、犀利的笔触,剖析时政,对贪官污吏进行痛斥。
他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的愤懑,体现了他不畏权贵、敢言的勇气和坚定的正义感。
但与此同时,他又能审时度势,以智慧洞察时局,并提出建议和改革思路。
他的政论作品不仅具有时代性的表现,也有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和启示。
在书法上,苏轼也展现了他的豪放情怀。
他的书法作品大多富有浑厚、自然的气韵,不拘泥于规矩,形态自由、线条流畅,力度雄健、灵动自如。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犹如他的人生态度一般,充满了自由与豪情。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卷》卷首,他以豪放的笔墨,将自己对壮丽赤壁的心境、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沉感悟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幅气势恢宏、富有诗意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豪放情怀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人生境遇和处世态度中。
他为人直率、不拘小节,不畏权贵,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他曾因直言得罪权贵而多次被贬谪,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保持着独立不羁的人格。
正是他的个性与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狂放、豁达的艺术魅力,给后世带来了无尽的启发和追求。
总结起来,苏轼的豪放情怀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中。
苏东坡:纵使虐我千万遍,我仍以赤子之心待这世界
苏东坡:纵使虐我千万遍,我仍以赤子之心待这世界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北宋都城东京上空彤云密布,纷纷扬扬的雪花,被朔风卷入沉浸在浓郁节日氛围中的京城。
时年44岁,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达一百零三天的苏轼,遍体鳞伤地走出“乌台”黑狱,在大儿子苏迈的陪同下,于漫天风雪中离开京城,踏上被贬往黄州的路途。
二十三年前,苏轼随父进京应试,“天地的际遇”,他遇见了欧阳修,名列第二,进士及第,以才气纵横而名动京师。
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落寞失意的戴罪犯官,朝野风雨凋零,他不再是当年那个风华少年,眼中看到的,也不再是他青年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当时的黄州天高地远,一路走来,从光州翻越大别山,遥望烟笼青山,长江如练,梅花飘零,他无法预见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他不知道,在那一片萧索之地上,摆脱人世间所有浮躁与诱惑的他,在经受千锤百炼后,终将获得终极的智慧,心如止水,悟彻天地。
初到黄州的苏轼,一时没有落脚处,定慧院的方丈把一间尘封已久的小房子借给他。
他在给李端叔的信中说:自从被贬来到黄州后,基本和外界断绝了往来,只能寄情于山水,与渔樵一起厮混,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
平生亲友,没有一人来信慰问,即使我写信给他们,也收不到任何回信。
感知自己的生命犹如旋风中的羽毛,午夜梦醒之时,在凄凉压抑与思无所归的情绪中,他写下了内心深处的幽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定慧院,每天都能听见附近安国寺里传来的晨钟暮鼓。
苏轼走进安国寺,结识了寺里的方丈继连和尚。
此后,每隔几日他便去安国寺,除与继连谈禅、下棋外,还会念佛经、读禅义,在困境中,生活慢慢变得有了趣味。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随着禅宗随缘自适人生态度的深入、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复归,身处逆境的苏轼,内心日趋安宁沉静。
《东坡先生笠履图》张大千由于苏轼到黄州只是挂名,没有实际收入。
为了解决其生活上的困境,太守徐君猷把城内一块荒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
这是一片无名高地,因为位于城东,苏轼便以“东坡”命名,自称为“东坡居士”。
苏轼的关于感情的诗
苏轼的关于感情的诗感情的力量1.1 感情的表达方式苏轼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感情的表达。
他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他自身体验的喜怒哀乐。
苏轼运用丰富的比喻、修辞手法,将他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相融合,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他的情感真实性和强烈的内心体验。
1.2 感情的抒发对象苏轼的诗作中,他对感情的抒发对象非常广泛。
有些诗作中,他表达出对亲人、朋友的深厚感情;有些诗作中,他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还有些诗作中,他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无论是对人、对物、对社会的感情,苏轼都以真诚的情感去表达,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感情的多样性2.1 悲伤与忧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南楚江头寒风起,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苏轼的诗作中,悲伤与忧愁的情感是常见的主题。
他将自己的失意、失落、悲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过对外部景物的描写,加深了悲伤情绪的烘托。
诗中的梨花和流入海流的黄河,都象征着时光无情的流转,以及人生中无法逆转的遭遇,带给读者深深的伤感。
2.2 快乐与欢愉《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寻僧院,入长松径深。
山水如画,钟声何处临?”除了悲伤与忧愁,苏轼的诗作中也充满了快乐与欢愉的情感。
他用轻快的语言和欢乐的意境,将自己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
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一幅山水如画的景象,引来了钟声回响的快乐场景,传递出一种欢愉与畅怀的情感。
感情的成长3.1 感情的起初苏轼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感情的起初,他用浪漫而细腻的文字,抒发出最初的相遇与相知之情。
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世界相结合,将爱情的花朵与美丽的自然景物相呼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2 感情的经历苏轼的诗作中,也包含了感情的经历和历程。
他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出感情的曲折和变幻。
有时他会表达出对曾经的遗憾和惋惜,有时他会表达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忧虑。
这些诗作蕴含着他对人生和感情的思考,给予读者以启示和共鸣。
对苏轼孤独的理解
对苏轼孤独的理解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和书法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独立和坚持,展现了孤独的一面。
苏轼在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多次的贬谪和流放,这使得他在一段时间内与家人和朋友分离,独自面对外界的困境。
尽管他身处囹圄,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仍然保持着对理想的信念。
他通过写诗、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抒发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苏轼在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了孤独的一面。
他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不愿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独自创作。
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借鉴,并将其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诗文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也表达了他对世俗功名的冷漠和追求真理的坚持。
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离也体现了他的孤独之感。
他喜欢独自游山玩水,凭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体验,创作出了许多描绘自然美的诗歌。
他在自然中找到了安慰和寄托,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减轻了内心的孤独感。
与此同时,他对世俗的疏离也让他与人群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更喜欢独自沉思和思考,寻找人生的真谛。
苏轼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立精神也是他孤独的体现。
他不受传统观念和规范的束缚,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
他的书法作品独树一帜,风格独特,被誉为“苏体”。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展现了对艺术的独立追求和对个性化表达的坚持。
总的来说,苏轼孤独的一面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文学创作、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中。
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行动,不受外界干扰和压力的影响。
尽管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自由和真理的坚守,展现了他对孤独的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苏轼的情感世界
【摘要】苏轼不仅作为一个文人令人敬仰,更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感动着无数的人。
他的一生爱国忧民,胸怀乐观旷达,特别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深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至情至性;亲情;友情;爱情
苏轼,其嘉祐年间考取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他终生从政,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尤其是自59岁时开始谪居岭南惠州以至海南儋州,到元符三年(1100年)才被赦北归,次年就在常州病逝。
无论自身的生活多么窘困,仍能用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世界。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展现了一个至情至性的情感世界。
苏轼自小生长在一个十分和睦的家庭里,跟父母和姐弟的感情都很好,尤其是和弟弟子由(从他的诗文中观察得出)。
苏轼和弟弟同年中进士,在给母亲守孝完毕后同时外出为官。
从此聚少离多,只能常以诗词相和。
即便不见面,但通过诗词已足以表达对彼此的关怀和思念。
这中间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水调歌头》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简单几句话却清楚地交代了写作的背景。
中秋节到了,苏轼远离亲人在贬谪地密州。
浓重的孤独感笼罩着他,唯有“欢饮”可以暂时让热闹驱散孤寂。
但“欢饮”之后却更思念亲人.。
望着天空的明月?对弟弟子由地思念就热烈。
“我欲乘风归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可以理解为,向着理想冲击,却到处都碰壁“高处不胜寒”。
无人能理解,则更显得寂寞。
这似乎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既便于自己没有什么仇怨的月亮,也在自己与弟弟分别的时候才显得特别的圆。
诗人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只能问苍天。
词写到这里,无处不充满着忧伤苦闷和对子由的思念。
词的基调似乎有点消极,但此时,作者话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马上转消极为积极,悲伤氛围一扫而空。
乐观心绪涌现:自己先自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人生常态。
只要我们都还活着,还在共同享受着一片月光就好。
在这首词中,作者对弟弟的真挚的思念和感情,以及他的乐观豁达的心态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直到如今还感动着许多人。
前人曾有“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的说法。
这不仅把“情”的范
围局限于“粉脂”之间,理解得过于狭隘,而且全然不符合苏词的实际。
其实东坡词是笃于情的。
他不仅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之情,有兄弟互相思念、关怀之情,还有许多关于夫妇、朋友之性之情。
苏轼为人心胸坦率,与友人能开诚相待,对朋友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所以,当他处于困厄中时也能深得友人的支援和安慰。
他与许多朋友,如陈季常,道潜(参寥),巢谷等人的深厚友情更成为文坛佳话,流传千古,甚至遭到当时一些人的嫉妒而加以破坏,比如勒令参寥还俗。
但这只是更增加了东坡故事的传奇性。
如《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翠娥羞黛怯人看。
掩霜纨,泪偷弹。
且尽一尊,收泪听阳关。
谩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创近孤山。
曲阑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
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陈襄,字述古,是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的太守。
他们俩虽然常因政见不同而起争执,但感情还挺好,甚至可以说十分投契。
后来,陈襄被调离杭州,苏轼就写了这首词来送别。
苏轼写过的送别词都能自出机杼,真切的表现出对将要远离的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词的上片借歌女的情态和心情,表达出留下的人对离开的友人的无限依恋之情。
“天易见,见君难”,此时一别,不知能否再见。
不舍之情满怀。
下片写友人已离开,则里只剩下“孤山画堂”,虽然好景和春光如旧,却再也找不到旧时人。
“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惜别之情写得细致精微而且深浓,还
不落俗套,从而反映出作者友情的深笃。
自古英雄多风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见证了他的一身浩然正气。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一首《春宵》又道出了他的儿女情长。
爱情是东坡成就一生辉煌的必需品,而王弗则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女人。
代表作品当然就是那首非常有名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东坡十八岁那年,“父母指定,媒妁之言”把温柔体贴,美貌绝伦的王弗,送进了苏东坡的生活。
在封建婚姻制度下,拆散了多少对生离死别。
嫁给苏东坡,苏夫人无疑是幸福的;同时娶了一个如此得体的夫人,苏东坡又是幸运的。
苏东坡是一个愤世嫉俗的诗人,性情刚烈,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所以在官场上难免会树敌如林。
可是贤惠的“苏夫人”却是一个知书达理,明辨是非的人。
她在苏东坡的一生中扮演了“踩刹车”的角色,从传统五行的角度来讲,东坡是火,而苏夫人便是水。
柔化了东坡心中过分的激进,也为苏东坡的诗中添加了必要的柔水情怀。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对于苏东坡来讲应该是她此生最痛苦的一年。
“苏夫人”终究没能陪她的东坡走完生命的辉煌,因病在开封去世。
一个男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了自己的挚爱,突然间
丧失了全部的生活秩序,“恍恍惚惚,不得终日”。
一生追求精神崇高的苏东坡,在爱情上再受打击,以至十年的岁月都洗刷不掉他心中的苦楚。
苏东坡与王弗快乐的生活了十年,之后却又痛苦的十年。
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刚刚过完年。
在喜庆之后,随之而来的平淡生活,家庭琐事。
不由得使苏东坡想起了那与王弗朝夕相伴的十年。
如若东坡不笃于情,他是绝对不会在妻子去世十年后,仍对其深深地怀念,情真意切写的感人肺腑。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妻子已经离去整整十年,但十年来,东坡从没忘记过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妻子。
生与死都不能阻隔两人之间的感情。
妻子已经十年未见,却还是那样生动地出现在梦中,在眼前。
如果不是对妻子用情至深,又怎能做到如此地步?
苏轼一生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
苏轼的一生是面对现实的一生,也是超脱现实的一生,同时也是情感充沛的一生。
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诗集卷八[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361.
[2]苏轼.苏东坡全集·文集卷十一[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24.
[3]赵爱梅.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作看其人生态度[j].青海社会科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