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知识分享
高考作文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
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一、作文素材:苏轼的一生。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苏轼为人耿直,他不懂得官场中的圆滑世故,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乌台诗案”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他因为诗文中被政敌曲解为讽刺新法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
这一事件几乎要了他的命,但他在狱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据说他还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了诗,其中那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既有对生死的坦然,又有对兄弟的深情。
苏轼的一生多次被贬,后来又到了岭南。
岭南在当时是偏远之地,条件十分艰苦。
可是苏轼却能发现岭南的美好,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把岭南的荔枝当作是上天对他的馈赠。
这种在逆境中依然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心态,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适用主题及范文。
(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他曾经是朝廷上备受瞩目的新星,可转眼间就成了阶下囚,然后又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偏远的地方。
要是换做一般人啊,早就被这些打击给击垮了。
但是苏轼呢?他就像是一颗怎么也压不弯的翠竹。
在黄州的时候,他穷得叮当响,还得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可他一点也不哀怨,反而悠哉游哉地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名号。
他泛舟在赤壁之下,对着那滔滔江水和皎洁明月,思考着宇宙和人生的大道理。
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你看,他把人生的坎坷看作是那瞬息万变的东西,而自己内心的豁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比如考试没考好,工作不顺利,如果能像苏轼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把这些当成是暂时的,而我们内心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直存在的,那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到了岭南,那可是个当时被认为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可苏轼呢,他看到荔枝就高兴得不得了,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就像是一个在沙漠里还能找到绿洲的旅行者,总是能在逆境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议论文写作素材一材多用
采用人物事迹的铺陈加上合理的 推测使材料表现出新意;表述上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如临其境.
例三 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 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 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 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 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 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 留下了什么 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 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2005年高考天津优 秀作文留给明天
点拨作者从屈原忠心耿耿的角度,写出 屈原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代的 精神财富.采用场景对话和设问.
小结: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
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 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 面.
注意
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
1.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 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一材多用的技巧
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话题上 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 但不是强扭
尽量找出材料与话题的联系
一材多用三步骤
1.你所要写的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2.你所熟悉的材料可以怎样与观点契合 3.材料和观点融合后,怎样深入下去
——用材料就观点进行提问:是什么 为什么 意义或作用怎么样
举例1
话题:不敢忘记
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因为投身 报国,为民请命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是什么因此,即使是流放到黄州,他也能 忘却贬谪之痛,心系百姓,造福于民.为此, 他成立了救儿会,捐出节衣缩食的钱物, 帮助贫穷的百姓脱离困境.怎么样人民 因此感激他,纪念他,铭记他的大恩大德. 如果东坡的眼中没有百姓的温饱,
议论文一材多用方法指导
观点:要学会选择 袁隆平他是中国科学艺苑里一棵梅,默默中散 发着芳香。他选择了贫穷落后的农村,他选择了那 片土地,经过12年的苦心研究,第一代杂交水稻终 于研制成功了,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当功名利 禄加身,本可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之时,他依然选 择奋战在他的科学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成绩—— 超级杂交水稻的成功,海水稻的试种成功。 选择属于你的位置,安于自己的位置,如滴水 滋润幼苗,如梅绽放在雪中,如袁隆平根植于土地, 爱我所爱,宠辱不惊,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选材的同: 同是选用了苏轼这一人 物
选材的异: 针对不同的话题,选取了苏轼这一 人物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写作启发: 1.一个材料,可以变换多个角度, 论证不同观点。 2.关注课内外,积累素材;
第一步:明确写作的观点。 第二步:找准材料与观点的契合点。 第三步:用材料对观点进行论证分析: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意义或作用?
话题作文二: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
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 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 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 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 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一.学一学:用“一材多用”三步骤
来分析下面两则文段如何做到一材多 用。
观点一:在生命的历程中奔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为了解 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年入古稀 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为了杂交水稻,他 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 心血。尽管他已经作出了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成绩,但袁隆 平还是给自己制定了新的计划,并向这个新的目标前进。 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著的 步伐。对于他来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一、素材:苏轼的一生。
(一)素材内容。
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
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文章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大家的赏识。
他初入仕途,心怀壮志,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的讨论。
但他对变法中的一些激进举措提出异议,结果遭到新党排挤,被贬到黄州。
后来,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
可是他又不满旧党全盘否定新党的做法,再次被贬到岭南的惠州。
在惠州,他依然能苦中作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就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的心态。
他被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在那个偏远之地,他还致力于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不少当地的学子。
(二)适用主题及范文示例。
1. 主题:乐观豁达。
苏轼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从朝堂之上的意气风发,到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坎坷流离。
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被这接二连三的打击给击垮了。
但是苏轼呢?他就像一个不倒翁。
到了岭南,那地方在当时可是很偏远落后的,他却能因为有荔枝吃就说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话。
就好像他不是被流放到那里受苦的,而是去度假享受美食的。
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就能在风雨中找到彩虹。
他就像一盏明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感觉自己快被黑暗吞噬的时候,只要想想他的故事,就会觉得有了希望和力量。
2. 主题:坚守自我。
苏轼就像是一棵屹立在北宋官场的松树,不管风雨如何吹打,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
他刚进入仕途的时候,王安石变法搞得轰轰烈烈。
新党那是风头无两,很多人都跟着潮流走,不管变法是好是坏,先站对队伍再说。
可苏轼不一样,他有自己的思考。
他看到变法中的一些弊端,就大胆地提出来。
他才不管什么新党旧党呢,他只在乎真理,在乎老百姓的利益。
结果呢,他就被新党当成眼中钉、肉中刺,被贬到黄州去了。
后来旧党上台,按说他该高兴了吧,毕竟旧党把他召回京城了。
可是他又和旧党杠上了,因为旧党把新党的政策全盘否定,他觉得这样也不对啊。
高三作文指导之一料多用讲解
灵犀一点:上面四个文段都以“屈原”为素材,分别论证了四个
不同的话题:例一论证的是“选择”,例二是“敬畏” ,例三是
“拒绝诱惑”,例四是“坚守寂寞”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
助“屈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选择”“爱国”“悲壮”“一瞬
间”“品德”“善良”等主题。
运用这一方法必须注意两点:
1、要有扣题意识。一个经典片段一般要在 段首扣题;中间阐释分析时也应紧紧扣住 观点,时时点题;结句的分析引申更要回 扣观点。
——《在生命的历程中奔跑》
(话题“跑的体验” )
片断二:
袁隆平是一位大智大勇者,他没有固守前人的经验 , 而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走出了传统科研的圈子 。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发明了杂交水稻,该 科研成果被誉为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如 果袁隆平固守于已有的研究圈子,墨守于前人的科研 成果,那么,他还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吗?正是因 为袁隆平敢于突破自我,走出圈子,才能够有如此的 创新,从而使人类远离了饥饿 ,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例三:三闾大夫放弃了在楚怀王前争 宠的机会,选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 操。朝廷上,你拂袖而去,但你的 眼神却无法掩饰你的爱国心。你不 忍心离开,但你还是拒绝了高官厚 禄的诱惑,坚持自己的“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你是伟大的。
《拒绝诱惑》
例四: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是寂寞的,也许是耐不住那份寂寞,他沉
——《学会选择》
(话题“选择” )
思考: 这一组高考作文都选用了关于
袁隆平的材料,同时写得各不相 同。它们是如何做到材料与观点 契合的呢?
作文题
观点
变
库存材料
通
契
合
段首扣题 提出观点 新材料 中间点题 重现中心
一材多用
初极狭,才通人, 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圆形与星形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 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 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 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 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 他渐臻圆满。 他渐臻圆满。 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 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 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 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 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 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 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 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 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 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 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不是抵抗,不是愤怒, 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 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 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 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 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 是人生的大境界。 是人生的大境界。
立变通观念 写天地文章
—— 一材多用:考场作文的启示 一材多用:
苏 轼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 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 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 官印更可贵。 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 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 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 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 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 风雨,唱一句: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 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 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 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 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 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 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之苏轼:一材多用(学生版)
写作素材积累·苏轼——学会一材多用2015.6.12一、生平事迹1、名震京都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在策论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可用话题】2、仕宦风云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任上革新除弊,修建苏堤,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寻求解脱,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1085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宋词作文素材
宋词作文素材《宋词作文素材》素材一《苏轼的豁达——从乌台诗案到定风波》说起苏轼,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就像我曾经自己创业失败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天塌下来了一样。
我当时满脑子都是自己投入的那些钱打了水漂,朋友的期待都辜负了,整个人特别消沉。
而苏轼呢,他遇到的乌台诗案可比我这严重多了,啥叫乌台诗案呢?就是那些人给他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因为他写的诗。
苏轼从一个风光的大才子,一下子就沦为阶下囚,面临着杀头的危险,这换谁不得哭天喊地啊。
可苏轼不,他被流放黄州之后,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样豁达的词句。
就好像他在淋雨的时候,别人都躲得远远的,他呢,反而慢悠悠地走着,还放声歌唱。
我就想,要是我能有他那心态,我那创业失败算得了什么呢。
他能从那种黑暗的境地走出来,看着山坡上那些寻常的春雨,那些普通的竹林,心中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我后来也尝试像他一样,把失败当作一次淋雨,重新振作起来去找工作,慢慢的也走出了低谷。
素材二《柳永的才情与无奈——看柳永的一生》柳永啊,这个人很有才情。
他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可是命运就跟他开玩笑。
这不就很像我的一个朋友,他特别喜欢唱歌,梦想着当歌星。
柳永呢,他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希望能为官,但是他的词写得太好,太有风情了,那些老古板的考官觉得他的词浮艳,总不让他通过科举。
比如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样深情的词,在那些保守的人眼里就不顺眼。
我的朋友也是,那些所谓的评委觉得他的曲风太另类,不适合大众市场,把他拒之门外。
柳永没办法只能在烟花柳巷中写词度日,他也结识了很多卖唱的女子,像虫娘之类的。
他看着这些女子的生活,感同身受,就把自己不得志的状态也写进词里。
我的朋友也是,在被拒绝后只能在那些小酒吧唱歌,看着身边那些为生活奔波的小歌手,他也唱出了自己内心的心酸。
可是柳永就算是这样的境地,他的词还是那么动人,才华就是遮盖不住的啊,就像我朋友,在小酒吧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粉丝。
用苏轼事迹写作文素材
用苏轼事迹写作文素材
苏轼的一生可波折啦。
他老是被贬官,被赶到一个又一个偏远的地方。
就像乌台诗案后,他被贬到黄州。
那黄州可穷啦,住的地方破破烂烂的。
苏轼是个超级厉害的大文学家。
他的诗词文章可多啦。
他写的诗,有的很豪迈。
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起来就感觉有一股很大的力量。
好像能看到长江的水奔腾而去,那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在脑海里不断浮现。
他的词还能写很细腻的感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家都知道这是思念亲人的。
在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又亮又圆,人们就会想起远方的亲人,苏轼就用这几句词把这种思念写得那么美。
苏轼很热爱生活。
他走到哪儿,都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特别偏远,而且很炎热,很多人都觉得那是个苦地方。
可苏轼呢,他看到岭南的荔枝又大又甜,就高兴地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觉得只要有美味的荔枝吃,住在岭南也很好。
他还特别喜欢交朋友。
不管是当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都能和人家玩到一起。
他在黄州的时候,和邻居们关系可好了。
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喝酒,他能从这些平常的交往中感受到快乐。
而且他很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看到西湖的美景,他就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在他眼里就像美女西施一样,不管什么时候看都那么美。
苏轼就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东西。
苏轼一材多用
1、怀想天空苏轼,一只孤舟,两个模样模糊的朋友,赤壁下,夜色中,山很高,天空一轮满月如点如豆。
他的思绪飘到何处?当年他还年轻,和父亲、弟弟,还有美丽的妻子,开开心心地上京,赶考!远离故乡眉山,一路颠簸走来,抬头发现:那京城的天空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明净,生平第一次看到那么的蓝,那么的亮。
皇城是那么的堂皇,那么的庄严。
一代文宗欧阳修,对他是多么的赏识惊叹;高高在上的皇帝,对他又是多么的欣赏喜欢。
登上皇城,天空高旷,他看到前面路途是那么的通畅,他感觉到一只雄鹰展翅那么的自由,心潮激荡。
离愁更行更远。
曾经是那么受欢迎的诗歌,皇帝也很喜欢的诗歌呀!朋友们都争着看第一眼的诗歌,居然成了我的罪,成了我的百年孤独。
有的朋友拿着我的诗歌去换了背叛,有的朋友藏着我的诗歌变成了囚徒。
而我却一走再走,渐渐远离了那皇城的天空,那理想的天空。
父亲去了,妻子去了,弟弟也在遥远的月亮的另一边厢。
从此的天空好像没有过晴朗。
人前,我的笑声依然是那么肆无忌惮,那么辽阔漫长。
人后谁看见我心里的天空黯然。
赤鼻矶,如此一个狭小的地方,水是那么浅,山是那么低矮。
我的世界为什么,跟着我的路,一步步缩小?我的天空为什么冲不出丛山,就象被一个手掌紧握?是人性的嫉妒?是权力的魔掌?是命运的嘲弄?山上的栖鹘,收起翅膀,在龌龊的巢穴中,冷冷的哀叫。
酒模糊了我的眼,浮起的礁石间,我看到了年轻英俊的周瑜,是的他刚刚成亲,娶了美丽的小乔,是的他笑着轻摇羽扇,而百万曹军就在他的眼前——灰飞烟散,仿佛不曾存在过。
江风吹过我的胡髭,江水溅上我的眉梢,周瑜和曹操忽然没有了踪影。
豆点的月光中,天空好像突然亮了,好像在一瞬间变得深邃悠远。
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在飞向高处。
一只白鹤在头顶飞转曼舞。
噢,原来雄鹰化做了白鹤,之后,天又宽阔了。
我又拾起了枯干的笔,醮上滋润的浓墨,黑白之间,鹤舞九天。
我创造了一个苏轼的赤壁,我自己开辟了一个无边的天空。
后记我看着藏在无边高楼里的天空,怀想……2、诗意的生活我想,没有人会不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
四.作业
多角度分析材料四《陈情表》,挖掘出不同的观 点,至少三个,并运用《陈情表》作为素材来论证。
要求:合理取舍素材,叙述有侧重;叙述后有精 当评析;每一个观点的论证不少于150字。
郑伯: 责己恕人,宽容待人。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丝毫不满,而 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看材料二《廉颇蔺相如列 传》:它可以论证哪些观点? 分组讨论,每组至少找出三 个。在黑板上展示,并解说 从材料哪个地方找出此观点。
蔺相如:1.位卑未敢忘忧国。2.口才也是才。3. 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
学海无涯。苏轼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 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 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书有 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又有 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这太多太多字组成太多 太多书,有人敢说读尽了吗?后来,一位老者拿出 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囧得满脸通红,忙 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用以自勉。显然,苏轼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 致力于读书学习,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文豪。 是啊,学海无涯,只有“苦作舟”,才能获得成功 的希望。
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不
能慌,莫乱自己的阵脚。就像张良在鸿 门宴上,看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立 即出去招樊哙进账,借其勇气征服项羽, 使刘邦化险为夷。镇静是突发事件的敌 人,只要冷静头脑,想清楚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沉稳地走好每一步,就算 处于劣势,也可保全自我。
例二:苏轼对联------学海无涯。
练习:请从下面三个观点中
任选一个,以《归去来兮辞》为 素材,展开论证。 1.坚守精神家园。 2.放弃的智慧。 3.崇尚自然。
高考议论文作文人物素材之苏轼
高考议论文作文人物素材之苏轼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苏轼是很多考生写高考议论文作文时常用的素材之一。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我们今天学习的重要素材。
首先,苏轼的文学成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深受唐诗宋词的影响,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的诗词多为抒发情感、描写自然和祖国风景的,表现出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反映出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既表现了人生短暂易逝的感慨,又表达了他对爱国精神、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这样的文学精神和风范,值得我们在今天的文学学习中去领悟和借鉴。
其次,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苏轼的书法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他的字体独具特色,气势宏伟,非常有气魄。
他的绘画风格则多为写意,不拘泥于形式,尤其精于山水画。
他的画风自由奔放,富有想象力和创意,充满了生命和动力。
他的书法和绘画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艺术精神和技巧。
最后,苏轼的思想和政治观点也是我们可以思考和借鉴的。
苏轼的思想开放、多元,他重视人性、追求自由、尊重个性,主张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思想。
他在政治上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对民主政治的推崇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对我们在今天的政治学习和思考也有着启迪作用。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书法、绘画以及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素材。
在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苏轼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材多用苏轼
善提取,巧运用——议论文苏轼“一材多用”写作指导学案【学案设计目的】近几年,一些材料连续多年频繁地出现在众多高考佳作中。
如兵败乌江的项羽、归隐园田的陶潜、以月为伴的李白、赋诗赤壁的苏轼、精忠报国的岳飞、怀沙投江的屈子……其实“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要善于捕捉,勤于思索,手头的有限素材也可以多次使用,写入不同的话题,让你快速成文。
只要用得好,同样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学案设计内容】一、课前热身:事例----高考。
思考:从“高考”这个事例可以论证什么观点(或表现什么样的主题)?1、2、3、4、二、范例展示1、[苏轼解读]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
他长于散文创作,他的诗,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
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2、赏读下面几个高考优秀作文片段:片段一: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曾经说过:“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定会受到天然的淘汰”以肯定白堤、苏堤对西湖的重要意义。
一材通用苏轼
善于变通,一材多用简单说,变通,就是联想想像,多向思维,激活两头,借题发挥。
什么是“两头”?这是说,一头是作文题目,一头是观点和材料。
有句话说得好:“借他人之酒杯,浇自身之块垒。
”何为“块垒”?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
推而广之,内心聚积之气,骨鲠在喉之语,不吐不快之事,皆可称之“块垒”。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身之块垒。
”认真想来,天下文章皆如是也。
愈是好文章,就愈是把“酒杯”用得灵活,把“块垒”挥洒得十足。
这恰是我们要说的“变通”。
“变通”,就是指既要激活题目,又要激活观点和材料,而这靠的是联想和想象,靠的是多向思维。
事实上,吃透一则材料,展开丰富联想,正是获得高分乃至满分的一条秘径。
纵览历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新颖还是质朴,是形象还是抽象,归根结底还是在探讨人生,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榜样是不少的。
这些杰出的人物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他们的人生何以如此辉煌?他们有哪些过人之处?命运为什么总是垂青于他们?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源泉。
以榜样人物作为写作的源泉一忌浅,二忌泛。
那么,怎样才能又深入,又精到呢?我看不妨仅抓住一两个榜样人物,对他们进行比较深如,比较全面得了解。
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参透他们的成功密决,我们就会发现应对高考考场作文我们也可以游刃有余。
下面以苏轼为例,解说如何“善于变通,一材多用”。
【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
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
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到范滂,我难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亲吗?”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名人作文写作素材之苏轼
一、苏轼生平简介1、作家简介◆人物导语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苏轼:1037年——1101年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时代:北宋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
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2、成名缘由▲贡献概述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写喜欢苏轼的作文
写喜欢苏轼的作文要说我最喜欢的古人,那苏轼肯定得排在第一位。
这家伙就像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那是璀璨得不行。
苏轼这人可太有趣了。
你看他的名字,苏轼,苏大学士,听起来就特别有文化范。
但他可不是那种只知道整天摇头晃脑念书的书呆子。
他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就说吃的方面吧,他可是个超级吃货。
被贬到黄州的时候,那地方穷得叮当响,一般人估计都愁得吃不下饭。
可苏轼呢?他看着那黄州的猪肉,就琢磨出了一道东坡肉。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你听听,这多洒脱。
他把这普普通通的猪肉做出了美味,还写成诗来“炫耀”,感觉就像是在说:“看,我就是这么厉害,即使生活给了我一堆不咋地的食材,我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而且啊,他还吃荔枝吃到停不下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为了吃荔枝,都愿意一直待在岭南那偏远的地方了,这简直就是吃货的最高境界啊。
他的朋友也特别多,而且他对朋友那是真心实意。
他和黄庭坚、佛印和尚的那些趣事,让人听了就想笑。
他跟佛印和尚互相调侃,斗智斗勇。
有一次,他觉得自己在禅机上赢了佛印,就赶忙回家跟妹妹苏小妹炫耀,结果还被苏小妹嘲笑一番,这画面感,简直太好玩了。
他的诗词文章也因为有这些朋友的参与,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苏轼的诗词更是让人着迷。
他的诗词就像一个大宝藏,什么风格都有。
有时候豪放得不得了,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起来就感觉有一股豪迈之气从心底涌起,仿佛看到了那奔腾的江水和历史的沧桑变迁。
有时候又细腻得像个小姑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如此深刻,让人忍不住为之落泪。
他的诗词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苏轼在我眼里就是一个集才华、乐观、有趣于一身的超级偶像。
他就像一个老朋友,虽然生活在千年前,但他的故事、他的诗词,却能穿越时空,给我们这些现代人带来无尽的乐趣和启示。
陶渊明素材运用——一材多用
适用角度6:出世和入世
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 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大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 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 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 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 静美。
湖南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
其他运用角度
《义利之辨》
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
箪食瓢饮,亦作能品论自述得的是其义乐利之;别梭,罗我们居应于该屈湖从畔于外之在上,一泓 净水,便是物欲心的灵诱惑充,实还是的遵源从心泉灵;的陶需要潜,居寻找于属东于自篱己之间,浊
酒一杯,便的生能活幻?作化者出将陶无渊穷明的的诗诗文意内容。作我了展们开虽式的居解于尘世樊 笼,不能在读作,者世而根外这据样 自桃的身源文需字要中有做自些了是合得从理其原的乐作想化象,用性但而处出理亦,,能有让的陶修是渊身正心,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 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 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 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 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 脱、无羁。)
4、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翻阅素养的 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泪洒江东岸, 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随项王去,化作矛尖花;张骞扶着驼 铃走,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魏武 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与采 菊;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寥,佳 作不间断;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记……回眸历史 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 发着素养的光芒。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材多用之苏轼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方方《喜欢苏东坡》一、考场作文中的运用[例文1]我们一直都拼搏在充满坎坷的小径,为了平稳,为了安全,我们需要一把坚强的拐杖。
它不需要多么华丽多姿,只需要在我们迷茫的时候能引领我们前进。
正如“竹杖芒鞋”的苏轼,他并不在乎雨的瓢泼,只因为他手中有把拐杖。
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亦有一把坚强的拐杖,正是这把拐杖的存在才能使他走完这命途多舛的人生。
一把坚强的拐杖,使得我们的拼搏之路不再坎坷,让我们到达胜利的终点。
——四川资阳《拐杖》[例文2]升起心中的太阳,需要感悟可敬的生命。
文天祥告诉我,当你跌落人生低谷时,没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苏轼告诉我,当你内心充满阴霾时,无所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李白告诉我,当你满心惆怅时,笑一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漫漫人生路上,总有一束曙光照耀着你,如风如雨,让你升起心中的太阳,感悟自己可敬的生命。
——山东潍坊《我心中的太阳》[例文3]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
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例文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
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全国丙卷《忘记与铭记》[例文5]“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广东卷《纪念》[例文6] 重庆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薄、豁达和开朗的苏大学士。
认识自我就是苏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例文7] 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
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例文8]亲情不仅是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长长牵挂,它也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沉感叹,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天伦之乐……二、诗词名句1、写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2、写杭州西湖美景,怡然自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3、写暮春时节芳草连天,洒脱豁达: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4、写被贬黄州的悲愤孤独: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5、写时光飞逝,顺适自然的态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6、写对亡妻深切的悼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7、写坎坷崎岖的仕宦经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寺画像》)8、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素材活用(一)生平事迹1、名震京都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在策论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运用】2、仕宦风云熙宁四年(1071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任上革新除弊,修建苏堤,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寻求解脱,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1085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但是,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诬告陷害,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见谅于旧党,再度自求外调。
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运用】(二)真题回放1、15年中考作文题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
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
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
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2、16年四调作文题科研人员以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来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与感受到的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由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志愿者从一面小镜子看到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化妆师又以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的名义,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此时,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结果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显得粗鲁无礼,极不友好。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