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1(20份) 人教版(1)17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的相关参考内容如下:1.单元一:古代文明与人类进化•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人类起源和进化;古代文明的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图片展示等。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古代巴比伦文明。
2.单元二:古代中国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成果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王朝的变迁。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的文化成果、王朝的变迁。
•教学方法:图文解析、小组研讨、视频展示等。
•教学内容:中国的文化成果,如文字发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王朝,如夏、商、周等。
3.单元三:古代印度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和发展过程,掌握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文明特点。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
•教学内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文化(婆罗门教、佛教等)、行政制度。
4.单元四:古代希腊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和政治制度,掌握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教学重点:古希腊的文化成就、政治制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
•教学内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奥运会、哲学和艺术成就等。
5.单元五:古罗马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罗马的文化传承和政治制度,掌握古罗马的行政制度。
•教学重点:古罗马的文化传承、政治制度。
•教学方法:图文解析、小组研讨、角色扮演等。
•教学内容:古罗马的帝国制度、法律制度、道路建设和建筑艺术等。
6.单元六:古代埃及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埃及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制度,掌握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
•教学内容:古埃及的法老、金字塔、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等。
7.单元七:古代阿拉伯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代阿拉伯的文明成就和科学发展,掌握阿拉伯的数学和医学知识。
•教学重点:古代阿拉伯的科学发展、文明成就。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是针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编写的历史教材。
本教材包含了七个单元,分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中国的成立、古代中国的变革、文化交流与融合、世界古代文明、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二、教学目标1.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 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古代中国的成立- 了解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了解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掌握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3. 古代中国的变革-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章制度;- 掌握战国七雄的兴衰变迁;-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4. 文化交流与融合-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唐朝时期的开创性举措;- 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世界古代文明- 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兴衰变迁;- 掌握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 了解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变迁。
6. 世界近代史- 了解欧洲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7. 世界现代史-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掌握二战时期的重要事件;- 了解当代世界的格局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与概念;- 设计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展历史展览和观摩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历史的魅力;-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其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教学评估- 采用阶段性测验和小组项目评估,掌握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进展;- 定期进行组织性评估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注重课堂表现的综合评价,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思考质量等方面。
五、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每周进行两课时的历史课程,共需约16周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授课进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 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复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时,学生将会了解到中国是一个悠久而丰富多元的历史文明古国,掌握初步的历史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小组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历史概念。
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6分钟)a. 利用多媒体呈现古代中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想古代中国的历史。
b. 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预测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
2. 展示(15分钟)a.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呈现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的发明、历史事件等。
b. 引导学生分析图片中的文明特征,并进行讨论。
3. 知识讲解(20分钟)a. 通过讲解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解释中国历史的概念,并介绍课程的教材架构。
b.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或教材内容的阅读和理解,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深化(25分钟)a.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情景模拟演练,模拟古代历史事件或情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 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互动讨论,解决问题。
5. 归纳总结(8分钟)a. 整理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和方法。
b.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6. 作业布置(1分钟)a.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引导学生多媒体进行在线学习和参考资料的查找。
四、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每一个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1)大统一的汉朝[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案包括了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全册内容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要点。
初一历史上册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等内容,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3.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信息获取能力。
教学安排第一节:《起源部落与母系氏族》-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起源,母系氏族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兴起》- 教学目标:掌握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奴隶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兴起,奴隶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奴隶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封建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封建制度的特点。
第四节:《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内容: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过程。
第五节:《古代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 教学内容:古代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过程。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安排,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把握好教学要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起点课时一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2. 掌握人类早期迁徙的路线和原因。
教学重点1. 人类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 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
教学难点1. 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2. 早期人类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演化树,简单介绍人类起源的历程。
2. 讲解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通过PPT介绍人类化石、考古文物等证据,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判断。
3. 讲解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介绍人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以及迁徙的原因。
4. 梳理知识点:通过练题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迁徙进行简单梳理和巩固。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课时二古代文明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点;2. 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时间和地点;2. 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2. 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古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通过PPT介绍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3. 讲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4. 比较不同文明:通过练题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课时一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掌握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1. 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 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奴隶社会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图片展现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和场景。
2. 讲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通过PPT介绍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根源和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学习目标:1、了解元谋人生活的年代、发现的地点以及发现的意义;2、知道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发现过程、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3、了解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发现的地点以及生产生活;4、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元谋人的特征。
难点: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导入新课:(通过神化故事“女娲造人”和“上帝创造亚当、夏娃”来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称,但是在五千年之前的远古时期,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神话只能是神话,那么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对,很多同学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
而英国学者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也论证了人类的起源。
(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板书)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请同学们观察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引出话题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展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p2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学生展示成果,老师明确板书要点,强调知识点)(展示“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除了元谋人,往北在北京市还发现了一处人类遗址---北京人遗址,引出北京人的发现。
2、自主学习p3北京人的发现(学生展示成果,老师明确板书要点,强调知识点)(展示“北京人头盖骨、牙齿化石”和“北京人头像复原图”)根据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仔细观察,引出北京人的特征。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5篇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1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自主预习】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
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
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2【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的更替。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实用10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实用10篇)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教学突破】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
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案(7篇)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案(7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案1【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奇,了解传奇和史实的区分。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奇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奇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力量和方法:培育从传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力量、帮忙学生把握以传奇印证历史的根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育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奇和华夏族的形成。
禹治水的传奇。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预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历史讲究真实牢靠,传奇难免夸大虚构。
但不少传奇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开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奇来熟悉农耕文化。
看看那些流传长远的传奇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听,集中留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奇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奇(或抽学生来讲)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调动参加兴趣听或自己讲清楚明白,便于把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奇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
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简洁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奇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
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奇。
要求学生叙述大禹治水的传奇。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时:学科与科普:历史学的意义(1课时)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 掌握历史学的定义;
- 理解历史学的意义。
教学准备
- PowerPoint 简介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教材和教辅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研究了解人类的过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 历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成长、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讨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口述资料等多种信息来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 重视对多种史料的比对和核实,避免主观臆断。
4. 小结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并进行简要的问题回答。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科学地研究历史事件。
这一课时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的核心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其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大航海时代1. 探索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欧洲人的航海探险活动。
3. 理解大航海时代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第二单元:封建社会与农耕文明1. 认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探索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3. 了解封建社会和农耕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单元:希腊罗马的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了解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 探索古希腊罗马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研究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英雄故事。
第四单元:亚洲的风华绝代1. 了解中亚、南亚、东亚各个地区的历史文明。
2. 探索亚洲古代文明对各国的影响。
3. 研究亚洲古代文明的传统艺术和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传授历史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团队合作和思想交流。
4. 观察法: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清理笔记:学生每节课需要整理并提交当堂课的笔记。
2. 小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相关历史项目,进行展示和评价。
3. 阶段测验: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阶段性测验,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
4. 口头问答: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研究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 PPT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 历史文物、图片和视频素材。
4.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相关材料。
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的主要内容,通过该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并培养相关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教案教学
设计
第一章东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特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亚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了解亚洲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了解亚洲地区人类聚居的分布特点。
3. 了解亚洲主要文明古国的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
1. 亚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影响。
2. 亚洲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及文明发展。
3. 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发展和变迁。
三、教学重点
1. 掌握亚洲地理环境和人类聚居分布的基本特点和变化。
2.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变迁。
四、教学难点
1. 掌握亚洲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2. 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兴衰变迁。
五、教学方法
1.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亚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发展和变迁。
3. 问答式探讨法: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讲述来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高度参与,带有主动性。
2. 能够了解亚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影响。
3. 掌握亚洲主要文明古国的发展和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历史教案第一章: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教学目标- 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 理解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 掌握挖掘和研究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渔猎和农耕。
- 探索远古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如原始共产主义和原始私有制。
2. 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理解石器时代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 了解石器时代的演化过程,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 挖掘和研究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 掌握挖掘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 了解考古学中的主要科学方法,如碳十四测年法和DNA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想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2. 研究: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不同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3. 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不同远古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4. 总结:归纳总结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石器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2. 研究:通过图片和文献资料介绍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演化过程。
3. 练:利用图表和时间轴,让学生总结石器时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4. 总结:归纳总结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小结。
第三课时1. 导入:激发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探讨挖掘考古遗址的重要性和困难性。
2. 研究:介绍挖掘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挖掘考古遗址并记录所得到的文物和资料。
4. 总结:总结挖掘和研究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小结。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对远古时期人类生活方式和石器时代的理解程度。
- 收集学生参与挖掘考古遗址实践活动的成果和思考。
- 针对学生的研究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2. 总结石器时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初中七上历史教案人教版
初中七上历史教案人教版
课程:历史
年级:初中七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案一:原始社会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原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
3. 能够解释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 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学习:讲解原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并对比不同地区的原始社会特点。
3.讨论: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展示讨论结果。
4.总结:带领学生总结原始社会的特点和演化过程,并展示知识结构图。
5.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原始社会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并写一篇小结。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学用具:图片、PPT等。
2. 教学资料:相关历史资料和教材内容。
五、教学评价:
1. 检查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方面的表现。
3. 收集学生作业,进行评分和反馈。
初一历史上册课程教案
初一历史上册课程教案初一历史上册课程教案【精选5篇】下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课程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3初一历史上册课程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学期七年级历史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
本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0课。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二、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
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具体思路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教案一:古代人类的迁徙与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迁徙史;2.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人类的起源和迁徙史;2.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2.跨学科综合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4.地图、图片等教具。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和迁徙,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展示(15分钟)1.介绍人类的起源和迁徙史,简要概括古人类的发展过程;2.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古代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分布情况;3.讲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如狩猎、采集、农耕等。
三、学习活动(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就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展开思考和交流;2.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展板,展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展板可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呈现;3.学生互相参观其他小组的展板,进行交流和学习。
四、梳理与总结(10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对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人类的迁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与地理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古代人类迁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探讨古人类生活方式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3.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古代人类迁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的短文,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通过此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人类的起源和迁徙史,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初中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
初中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和重要事件,认识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资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画卷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厚重与悠久。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与传说,介绍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和变迁。
2.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盛行。
3.讲解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盛,介绍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得失及特点。
三、教学活动(20分钟)
1.分组进行历史小组讨论,让学生们结合教材内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2.展示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们通过观看图片资料等,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遗产和发展成果。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历史题目,让学生们在书面上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总结与反思(5分钟)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梳理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与事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小论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概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有了初步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探究历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2.识读《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4.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5.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
2.借助图片等资料,通过归纳整理,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内容和作用,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同学们好!请大家一起分享同学讲述的小故事。
(出示漫画“立木为信”)学生讲故事:商鞅起草了一份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于是他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
一位士兵手持赏金大声喊道:“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
”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地问道:“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地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有一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一位士兵把看到的情景,禀告了商鞅。
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
百姓议论着:“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上前问明事情后,扛着木头向北门走去。
结果他真的拿到了50金。
百姓们惊讶地议论起来:“天哪!真的赏他50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
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教师总结:这就是“立木为信”的典故。
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
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1.韩、赵、魏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学生活动:(观察教材第32页《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历史角度:齐、楚、秦、燕(春秋时期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
地理角度: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教师过渡: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这两场大战发生在齐魏两个国家,同时也是孙膑与庞涓两个人的战争。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
学生讨论:桂陵之战时,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围魏救赵。
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40多万人被坑杀,只有200多个不满13岁的未成年人被放回去报信。
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过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师生互动: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春秋的争霸战争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而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争。
春秋的特点是争霸,战国的特点是兼并。
通过争霸和兼并,中国逐渐走向统一。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强国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那么,为秦国最终能够完成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的事件就是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教师过渡:请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哪些农具?比如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等?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学生回答: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等。
铁制农具,原因是……(各抒已见)选“铁制农具”。
教师过渡:铁制农具的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但新问题是:当时人们仅靠人力耕作相当费劲,该怎样解决呢?学生回答:解决人力耕作费劲的办法是牛耕的推广。
教师归纳: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于是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了。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如: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等。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看教材第33页“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方面(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全国共建有31个县,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免,加强了国家集权。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必然引起贵族的不满,他们一定会破坏变法的。
商鞅也考虑到地方上的反对势力,所以才有上面的这条法令。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
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个人户籍。
轻罪用重刑,还增加了连坐法,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
“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
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严惩私斗的做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2.经济方面(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是商鞅变法所公布经济方面的第一条法令。
同学们,能发现其“变”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吗?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实际上是通过法律手段,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是为了使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变法。
这项法令的“变”体现在经济制度上,有利于促进本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国实现富国奠定了基础。
秦国迈出了走向富国的第一步,再看下面的告示,变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这条法令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获得更多的“私田”,同时,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这是秦国实现富国的重要一步。
(3)统一度量衡。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的强者,商鞅用什么样的法令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变化呢?3.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
规定斩敌首级一颗赏爵一级(首级的来历),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
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
宗室、贵族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
有利于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强兵的重要措施。
商鞅通过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建立起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奖励生产实现富国;通过奖励军功实现强兵;通过建立县制实现加强中央集权。
总之,经过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封建国家。
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说明当时的社会变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低潮和阻碍的。
尽管商鞅死了,但是他的新法却保留了下来,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结论: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尽管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商鞅被处死,但是,他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止,正是依靠商鞅变法,秦国才走上了强国之路,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前人总结历史经验时曾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教师归纳:各诸侯国都先后通过变法,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于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大变革的时代,真正体现“变”的,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变害为利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改造自然,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典型的代表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作为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赞颂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甚至超越了长城。
(请学生根据教材和都江堰相关的历史资料,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师生互动:都江堰是哪国、谁负责修筑、一个怎样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地形地貌:四川的地形:四面高山,中间是成都平原,除了长江从西向东横贯而过,还有好几条大江大河从四面的高山上横冲而下汇入长江。
其中一条,就是都江堰所在的岷江。
岷江在四川偏西,从北向南汇入长江。
岷江从北向南进入平原的出山口在灌县(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是700米,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的海拔高度只有500米,在这个扇形的冲积平原上,都江堰扇柄这个位置可以死死地扼住岷江的洪水,使它不至于泛滥成灾,而且还能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也就是后来修建都江堰的地方。
在江的东岸有一个玉垒山,这个山向西伸出来了一块,结果导致这个地方,一个是水流湍急,容易引发洪水;另一个是水流偏西,把东面挡住了,造成下游西涝东旱。
都江堰三个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第一,李冰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即宝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