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2(2) 精品
初中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执教者: 教材版本:【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课将采取情境导入、目标导航—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探究合作、拓展提升—小结回顾、当堂检测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将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建构历史人物和事件。
尝试用可靠的史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辅之以视频等手段重现历史并适当加以简单的推理论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进而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一课时,它主要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通过前三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学习,知道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古老的中国屡战屡败,而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挽救民族危机。
那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能不能改变这种面貌呢?并由此设疑进入新课。
虽然八年级学生初学历史,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老师在课内加以充分调动和利用,适当辅之以视频、图片、音乐、史料,相信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代表人物、著作、标志、基本内容及历史意义。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4
第11课新文化运动(一)内容主旨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带给中国的点滴光明却与现实造成了极大的落差。
袁世凯欲复辟帝制,民众思想面对种种国内形势犹如隔岸观火。
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认为唯有在思想领域中发起一场革命才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让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找到了新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内容(人物、历史史实)以及重要历史意义。
通过历史油画《宽容》的解读以及使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以及事件有深刻把握,并了解历史图画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材料(文字、图片)的解读,培养对于材料的历史信息的提取水平以及自主学习的水平。
通过对于“文言文是否是一种已死文字”的探讨,了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准确态度、培养历史的思辨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对象。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PPT表现梁启超关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三个阶段的理解,从器物、制度再到思想的学习,并出示油画《宽容》指明此历史油画包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设计意图:引出对于中国救亡图存道路中从器物以及制度方面对于西方的学习不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导入新课“新文化运动”,唯有从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才可走向光明。
《宽容》的出示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历史图画,增强学生的历史画面感与生动性。
环节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提问,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政治处于何种状况。
设计意图:请同学们回顾历史,对于前面所学历史知识的复习,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出示“袁世凯复辟帝制”、百姓对联以及戴季陶与农民的对话。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刻了解辛亥革命后,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光明。
袁世凯即将复辟帝制,民众的愚昧无知终究促成新文化运动的展开。
环节三:陈独秀与《新青年》1、出示陈独秀以及其对于中国民众当时思想的评论。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课件+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4.意义: (1)进步性:动摇了 封建道德礼教 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 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 五四运动_ 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 中国传统文化 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 性。
图2人物是
图1人物是 陈独秀 ,
鲁迅 ,他创
他在 上海 创办了
作的白话小说
《 青年杂志 》,
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 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根据材料,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以什么为旗帜,掀起 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分析他们认为阻碍中国近代 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4分)
材料所说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 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 束缚所致”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仅有 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 害,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掀起 了新文化运动。依据材料“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可知,他们认为阻碍中国 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 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 政治制度 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
一场 思想文化 领域的革新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 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
起改名为《新青年》)。 3.阵地:《新青年》和 北京大学 。 4.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 李大钊
材料中没有反映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 文学改革不能遏制列强侵略,逻辑混乱 文学改革与民主共和政体没有直接的联系
白话文通俗易懂,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精品(2022版) (3)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学过程➷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剧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答复: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开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根本要素?学生答复: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动的认识?学生答复:省略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翻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4.教师展示材料:“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开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根底,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学生讨论后答复:省略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课件49640geo2k
自主学习
代表人物
胡 适
陈 独 秀 鲁 迅
文章
观点或特点 以新文学代替 旧文学
《文学改 良刍议》
《文学革 命论》
形式
以白话文代替 内容 文言文
把反对封建内容同新文 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 《狂人日记》 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作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看杂志作者群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 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一切 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 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
科学
为什么说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 提倡民主是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建立资 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 提倡科学是要传播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精 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和盲从。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张裕葡萄酒巴拿马获金奖
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 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1915年张裕葡萄酒在巴拿马万国博 览会获金奖。
全国注册厂矿数量大增
? 从这两则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概况
时间
年均投资
年均办厂
1895-1911 687万
17家
1912-1918 2300万
79家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1916年以后《新青年》部分文章标题: 《孔子评议》 《宪法与孔教》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再论孔教问题》 《袁世凯复活》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复辟与尊孔》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2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内容;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论著;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作用与影响的分析,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和评价历史现象。
②分组学导,加强学生合作交流。
③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收集更多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材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同时感受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何肩负历史使命,冲击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思路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①重点:a.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b.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②处理方法:a.组织学生讨论,加深理解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的内涵;b.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即其历史意义,论从史出。
③难点: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④处理方法:由浅入深,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讨论。
课前导学①查找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相关资料;②准备“袁世凯祭孔”历史丑剧;③作历史小报;④自制投影片。
教育渗透①阅读提供的《新青年》杂志文言文、白话文的材料,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②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进行自我教育,如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反对“法轮功”痴迷练习者,树立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世界观。
●○板书设计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资料①投影②历史学习网站:中国历史教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③《中学历史教学》2003.1—2 《2003年高考历史综合复习导航》第一部分历史专题讲座——李栋山编④《胡适散文集》(林呐、徐柏容、郑法清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⑤《对历史的宏观思考》(丁伟志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⑥《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我们已学习了《辛亥革命》,谁能做今天的复习小导师,带领大家复习一自制复习题,争做小导师调动学生情绪若有必要教师可补充。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知识梳理】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逆流到处泛滥。
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两面旗帜(两位先生):民主和科学5、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代表:李大钊7、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地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8、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9、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重点、难点讲解】一、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知识链接:1.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3.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北洋政府的统治等。
2. 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1915年至1921年,北京大学,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兴起。
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4.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民众思想,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等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事件,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
3.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观念: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4.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心得。
5. 总结课堂: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新文化运动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如《新青年》杂志、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著作。
2. 图片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如北京大学校园、重要人物照片等。
3. 网络资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文章等资料。
《新文化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新文化运动》作业设计方案一、引言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这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摩登年轻人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这个运动旨在倡导个性解放、思想独立和创新精神,从而改变旧有社会的文化形态。
二、主题设定本次作业的主题是"新文化运动",其主要任务是理解并应用这个运动的核心理念,并在实际生活中将其付诸实践。
三、进修方法对于如何理解和应用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我们将采用深度进修的方法进行教学。
起首,我们会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其次,我们会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进修效果,互相讨论并交流;最后,我们会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文化运动的情景,体验其中的精神内涵。
四、作业要求1. 课后自学:请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自行完成自我预习,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请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钻研效果,同时听取其他同砚的观点和建议。
3. 角色扮演:请参与到新文化运动的角色扮演中来,体验其中的精神内涵,同时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是否符合这种精神。
五、时间安排本次作业时间为一周,每天分配三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进修和活动。
六、评分标准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每个方面都将占总分的一定比例。
七、作业形式将本作业分为三个部分:自学报告、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
自学报告将在课后提交,小组讨论将在一天后举行,角色扮演则将在一周后的最后一天举行。
八、作业预期结果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中去,以此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九、作业说明此作业仅为个人作业,不做任何形式的抄袭或作弊行为。
请确保在写作过程中恪守学术诚信的规定,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十、结束语希望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中来,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但在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和影响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需要引导他们运用客观、理性的眼光看待历史。
在此基础上,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于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4.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事例,如白话文的推广、新文学的诞生等,说明新文化运动在各个领域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2.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核心思想等知识点。
3.能力提升:强调辩证分析、独立思考等能力在本节课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4.价值观引导:强调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课堂辩论,培养辩证思维:针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组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联系现实,提升价值观: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6.多元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12 课新文化运动》
称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教材分析
应重点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斗争,必须从他 学生学习能
突出“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以情
课例研究综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统帅,在直观形象的历史背景中将
述
‘中国梦’作为课魂贯穿始终,达到以情导学,以情促
学之效果。
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 力分析
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提升学生的民族
择与设计 自豪感,深刻领会青少年肩负的历史使命。
学生甲的活动:阅读-------------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归纳---------分析思考------感悟升华
七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鲁教版
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教材虽然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但不能孤立地去记这些内容,必须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如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某某思想的传播进行分析和理解这些背景。
1.政治方面:①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②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此局面寻找新出路。
2.经济方面: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
②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某某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文化方面:①随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②辛亥革命使某某某某思想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兴起从标志、代表人物、阵地和基地四个方面掌握。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某某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
其编辑部后迁往。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阵地:《新青年》。
4.主要基地:大学(蔡元培任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要注意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把握不同时期的内容、影响和特点。
1.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
2.前期:①内容:“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某某,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某某主要是指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
②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③作用: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去追求某某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④特点:前期以宣传某某与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国为目的。
3.后期:①内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
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初中历史》课件——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第二卷5号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第二卷6号
蝶李商隐
蝴蝶胡适
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年年芳物尽,来别败兰荪。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方便传播新思想
8第一段,思考胡适和陈独秀如何反对旧文学?结果怎样?
——彭明《五四运动史》
评价新文化运动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
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意
义
(2)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结合所学的知识,探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及特点?(从器物、制度和思想)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历程: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自强求富 君主立宪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特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课堂总结
(1)背景(2)兴起
标志
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口号
(3)内容: ① ② ③
意义: ① ② ③
(4)评价
局限
度的旧礼教。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PPT课件64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帝制,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文化上主要表现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 博爱等思想观念广泛传播; 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先进 知识分子思想活跃; 袁世凯尊崇孔教,实行 专制独裁,使新旧思潮发生 激烈冲突。
新文化运动
二、“新世纪的曙光”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积极: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 大解放运动; 宣扬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 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消极: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 或绝对的否定,影响到后来。
新文化运动
北大红楼
影响: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成为 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武器; 推动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 新的时期。
新文化运动
二、“新世纪的曙光”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积极: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 大解放运动; 宣扬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 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消极: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 或绝对的否定,影响到后来。
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鲁 迅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
二、“新世纪的曙光”
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内容;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论著;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作用与影响的分析,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和评价历史现象。
②分组学导,加强学生合作交流。
③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收集更多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材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同时感受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何肩负历史使命,冲击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思路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①重点:a.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b.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②处理方法:a.组织学生讨论,加深理解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的内涵;b.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即其历史意义,论从史出。
③难点: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④处理方法:由浅入深,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讨论。
课前导学①查找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相关资料;②准备“袁世凯祭孔”历史丑剧;③作历史小报;④自制投影片。
教育渗透①阅读提供的《新青年》杂志文言文、白话文的材料,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②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进行自我教育,如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反对“法轮功”痴迷练习者,树立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世界观。
●○板书设计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资料①投影②历史学习网站:中国历史教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③《中学历史教学》2018.1—2 《2018年高考历史综合复习导航》第一部分历史专题讲座——李栋山编④《胡适散文集》(林呐、徐柏容、郑法清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⑤《对历史的宏观思考》(丁伟志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⑥《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我们已学习了《辛亥革命》,谁能做今天的复习小导师,带领大家复习一自制复习题,争做小导师调动学生情绪若有必要教师可补充。
小导师表现出色则加星下? 同组或异组的同学补充、订正两颗,基本完成任务加星1颗,进行补充的同学加星鼓励。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板书课题:第9课新文化运动各小组争相导入新课导入方案:①联系已学知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②使用投影:《〈青年杂志〉封面》或“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图片,结合课前提示导入。
如学生能自行导入新课,教师要予以鼓励,酌情加星。
根据课前了解,学生若准备不足,教师则还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和实际行动,认识到辛亥革命以后,一部分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探索中国的前途,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关于新文化运动谁能讲一讲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分组自学,竞相讲述:(根据教材,大部分学生能分析到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而袁世凯颁布了《中此外,还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有的组将新旧思潮的冲突加以表演。
②有的组可能分析社会背景更深刻: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华民国约法》,规定“民国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目的是实现独裁和专制,于是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针对学生所说,提出“孔子之道”是指什么?打出投影——“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的有关内容”接着提出:为什么袁世凯认为倡导孔子之道就能实现独裁和专制?教师评价: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说明大家对中国文化思想掌握得比较准确。
阅读投影片提供的材料,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代表,陈述观点,能认识到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从而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主要围绕儒家学说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尊孔就是复古,袁世凯倡导尊孔就是要恢复封建社会的政治、礼教和道德,实现个人独裁和专制。
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
无论学生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要注意引导学生。
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
如不完整,同组或不同组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注意引导。
面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的文化逆流,中国该往何处去?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思考,认为以往救国斗争之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隔岸观火是根本原因。
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板书)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谁能告诉大家书中讲述了哪些问题? 自学回答:①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③新文化运动高举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
④主要阵地——《新青年》。
⑤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列举知识点,难度较小,可让学习相对一般的同学回答,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板书。
学生总结知识点后,提出:为什么《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哪个组的同学能迅速讨论把结果告诉每组同学迅速交换意见回答,能说出《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号角作用和阵地作用。
请做好准备的同学讲解(如果需要,学生可以利让学生迅速交换意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能围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在新文化大家?我看有很多同学收集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活动?学生在谈到胡适时,可在此时解决课后的“活动与探究”。
教师接着打出胡适文章《贞操问题》的部分段落。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的精彩回答,由于大家的精心准备,让我们了解了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许多事情。
那么,他们所主张的“四提倡、四反对”具体是指什么?哪个组的同学能来解释一下? 用自制或教师提供的投影片,配合讲解,增强直观性)讨论得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即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
各组争相发表见解,通过争论,共同认识到“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思想,反对封建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就是学习、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反对神鬼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就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反对模仿古人和言之无物。
运动中的主要事迹搜集材料、进行讲述,教师要予以鼓励,酌情加星。
并对学生准备的各种材料要注意收集和保存。
通过阅读胡适的文章,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胡适的主张。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引导。
在处理“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时,最好启发学生谈谈个人的看法。
如学生能够主动或在老师的帮助下联系“法轮功”痴迷练习者,教师则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世界观。
从而学习陈独秀等人反封建斗争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指导各组学生出题,组织学生提问。
快速记忆,当堂消化。
每组准备5道题目,抽其中一组向全班同学提问,及时巩固。
题目能体现以下要点:教师指定的组提问完后,其他组可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处理完练习之后,拿出讨论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①新文化运动兴起于哪一年?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③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什么?④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⑤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能肯定的回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并能说明理由。
学生能运用知识做出回答。
若回答不充分,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一战的爆发,使中国先进请一学生回答。
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来。
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开始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
那么,什么事件使他们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这道曙光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宣传它的呢?这会使新文化运动发生怎样的变化?讨论: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自学,回答: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使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变化: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新时期,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学生通过自学,相互补充,基本能回答出这些问题。
若答不周全,教师进行启发引导或补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引导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联系近代中国几股进步思想潮流:①鸦片战争后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学生能运用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虽然出现了几股进步思想潮流,但都没有触及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而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如此设计,目的是使问题由浅入深,易于理解掌握。
思想。
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革命思想。
思考它们对封建思想的冲击力,然后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论从史出。
新文化运动意义之重大,犹如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但它也存在着局限性。
(打出投影——《对历史的宏观思考》有关段落)请同学们思考“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继续组织、指导学生出题、提问。
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催化剂。
从而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分组讨论,阐述观点。
快速记忆,当堂消化。
各小组出题,互相提问,及时巩固。
①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的杂志是什么?②李大钊颂扬十月革命发表了哪两篇文章?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理解这句话时,可能联系到“全盘西化”的观点。
如果没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国内一些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提出的“全盘西化”口号的错误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找一学生对出题小组的题目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本课小结哪个组准备好了本课的小结?下面,大家一起看教师各组把准备的小结分别进行展示——歌谣、历史小报或者有机地将本课知识点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