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上帝的矛盾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上帝的矛盾态度尹少贤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诗人约翰•弥尔顿(1608-1674)生活在英国社会巨变时期,经历了社会革命、新旧思潮冲突、新旧势力斗争以及宗教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同这个时代一样,他的思想也极为复杂矛盾,这一点很好的体现在《失乐园》(1667)中。
《失乐园》是在王朝复辟和弥尔顿失明后口述完成的,它的风格气势恢宏独树一帜,它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它的主题思想寓意深刻。
诗歌中上帝复杂的人物形象更使它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英国文学史家威廉•J•朗评论说弥尔顿的上帝:“不是宇宙的仆人,而是暴君”。
学者谢芳敏认为“《失乐园》中的上帝并不是一位专制主义的君主,他是一个宣扬权威与仁爱的君主,它代表着整个宇宙的终极意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给了人们选择的权利。
”上帝复杂的形象实际上反映诗人对上帝矛盾的态度。
本文拟从上帝复杂的形象分析弥尔顿对待上帝矛盾的态度。
关键词:矛盾态度;反抗;顺从;复杂形象
一、上帝复杂的形象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上帝形象十分复杂,这和弥尔顿对待上帝矛盾复杂的态度是不可分割的。
下面主要论述专制的上帝、仁慈的上帝以及无所不能的上帝。
(一)专制的上帝。
上帝的专制主要体现在对自由意志的压迫,他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
他虽然创造了万物,却要求人类所有生灵都要对他抱有无限的感激和绝对服从。
他独断残暴,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对于反抗自己意志的生灵,他都会认为是自甘堕落,不知感恩。
撒旦由于不满他对自由意志的压迫和任人唯亲,便联合众天使进行反抗。
他便残忍将撒旦和反抗的众天使打入地狱,让他们生不如死备受煎熬,“他和他那一伙可怕的徒众,沉沦辗转在烈火的深渊中。
虽属不死之身,却像死猪一样横陈;”(Milton 5)而这严厉惩罚只为树立他的权威。
他创造人类,却禁止人类获得知识,他需要的是只对他赞颂和服从的人类而不是拥有了自由意志的人类。
人类被撒旦诱骗偷尝了禁果,他便将人类逐出伊甸园。
弥尔顿在《基督教教义》中曾说:“知善恶树并非象人们称呼的那样是一种圣物,因为圣物是一种应该被利用的东西,而不应该被禁止;知善恶树实际上不过是顺从的象征与纪念物。
”(qtd.in Wang 93)面对上帝专制的一面,渴望自由意志的弥尔顿是反对的,正如马丁•凯瑟琳•吉梅利(Martin,Catherine Gimelli)所说:“弥尔顿要反抗的是像国王一样专制的上帝”。
(352)但是上帝除了专制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这让弥尔顿的内心十分矛盾。
(二)仁慈的上帝。
上帝的仁慈主要表现在他创造了人类,在人类堕落后他甘愿牺牲自己的圣子给了人类救赎机会。
诗中描述,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上帝是以自己的形象创造的,这足以证明上帝对人类的慈爱。
“他把生命的气息吹进你的鼻孔,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你,你正像他,于是你成为一个活的人了。
”(259)虽然上帝对撒旦的反叛处罚极其严厉,但是对于人类的背叛,却给予了救赎的希望。
在人类绝望的时候,他并没有将人类抛弃,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圣子来救赎堕落的人类,并且给予人类永久的祝福。
“坠落的天使,是自甘堕落,诱惑自己,而人的坠落是受骗于前者,所以人可以蒙恩,前者则不能。
我将施慈惠和正义,使我的荣光得彪炳于天地之间,尤其是慈惠将始终一贯地,永古光华四射。
”(86)上帝将自己的慈惠永远地遍布世间,这足以体现上帝对人类巨大的恩惠,人类不应忘记。
上帝在人类堕落时,不曾放弃人类,对人类施恩,拯救了绝望的人类,“人类应该发现上帝的慈惠。
”(马174)。
对于上帝的慈惠,人类应该感激。
仁慈的上帝值得人崇敬。
其实上帝值得人崇敬的地方,还有他的无所不能。
(三)无所不能的上帝。
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他不仅可以成功地创造另一世界,还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并且建立了一个人类的救赎的系统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关于创世,心骄气傲的撒旦以为他的反抗给上帝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却不知上帝可以在转瞬间另造一个世界,一个能够产生无数量人类,生生不息的世界。
“另一个天,就是这个新的宇宙。
它的广袤可说是无限的,其中有无数的星辰,每个星...地球,被她的下水,海洋包围着。
”(263)除了创世,上帝还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撒旦的反叛和人的堕落都在他的预测当中。
“人将受骗,因为人将听了那些谄媚的谎言,很容易违犯他所必须谨守的唯一禁令,他和他不忠的子孙从此坠落。
”(85)上帝的无所不能还体现在他建立的救赎系统,使他的统治更加稳定。
J.Allan Mitchell说:“上帝建立了一个极权主义的救赎系统。
”(79)人类在救赎的过程中将上帝的恩泽传遍世间,使所有的生灵对上帝感恩戴德。
面对上帝的无所不能,弥尔顿是怀有崇敬之心的。
然而上帝的形象是复杂的,他对人类的态度也是复杂的。
正如弥尔顿自己所说,“他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评判上帝对待人类的方式。
”(qtd.in Liu 130)诗中上帝对待人类既有专制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因此弥尔顿对待上帝的态度也很难单一。
对于上帝,作为清教徒的弥尔顿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是恰当的,是反抗还是顺从。
弥尔顿将自己对于上帝复杂矛盾的态度借助撒旦和亚当表达了出来。
下面将结合撒旦和亚当对待上帝的态度来分析弥尔顿对待上帝
作者简介:尹少贤(199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文学硕士,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复杂矛盾的态度。
二、弥尔顿矛盾的态度
弥尔顿通过撒旦与上帝,亚当与上帝这一分为二的两个部分来表达他对上帝的矛盾态度。
正如林荧娇所说:“撒旦和亚当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弥尔顿。
”(28)不同时期,弥尔顿对待上帝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面对上帝复杂的形象,弥尔顿的态度主要经历了从反抗到顺从。
(一)反抗上帝。
面对上帝复杂的形象,弥尔顿最初是反抗的,他认为上帝专制限制自由意志。
他将自己的意志通过撒旦和亚当对上帝的背叛表现了出来。
撒旦渴望自由和公平,对上帝的压迫和任人唯亲很是不满,就起了反抗之心。
但是他的反抗非但没使他获得应有的自由,却使他彻底的堕落了,他被上帝打入地狱。
他虽是为了自由意志而反抗上帝,但是他却丢失了理性,变得邪恶。
他嫉妒圣子和上帝的权势,任由嫉妒控制他,而抛弃理性的指导,忽略上帝善的一面。
而他反抗过程中,又过于傲慢,而轻视上帝的能力。
“傲慢是撒旦易犯的罪,他的行动总是被傲慢决定,”(Rigter 310)这也是他反抗失败的原因。
他过于渴望权势,变得不分善恶,“恶呀,你来作我的善;依靠你,我至少要和天帝平分,国土,依靠你,将要统治过半的国土;过不久,人和新世界都会明白。
”(119)权势使他迷失了自己,丢失了善良和理性彻底的堕落了。
和撒旦对上帝的反抗一样,亚当的背叛同样丢失了理性,变得堕落。
亚当渴望知识,渴望通过知识来明辨是非善恶。
这其实是他内心自由意志的觉醒。
自由意志的觉醒,让他不满上帝的权威和压迫,起了反抗之心。
然而他却通过偷吃禁果这一不理智的行为来反抗上帝,导致了人的堕落。
偷吃禁果实际上是亚当对妻子的感情战胜了他的理性,在明知会被处罚的情况,他还是选择了背叛上帝。
“亚当在吃知识树的果子时,行使了自由选择,但他选择的是夏娃,而非遵守上帝的命令。
这一事件的后果之一便是正当理性被蒙蔽,亚当从此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Cui 204)亚当的理性被蒙蔽,善也随之而去。
正如亚当堕落后所说:“自从我们开了眼以后,我们的确知道了善和恶,但善失去了,而恶却到手了。
”(334)堕落后的亚当夏娃互相埋怨,被欲望控制,失去了以前的纯净,也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撒旦和亚当的堕落和失去自由,是背叛上帝的结果。
失明后的弥尔顿,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能离开理性的约束,’“真自由总是和真理结合而同居,离开她就不能单独生存了。
人的理性暗淡了,或不服从了,违法乱纪的欲望,向上爬的情绪便马上袭取理性的政权,把本来自由的人降到奴隶的地位。
”(431)反抗上帝,只会招致堕落,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背叛后,弥尔顿希望通过服从上帝来获得救赎。
下面将结合亚当的救赎,来阐述弥尔顿对上帝的服从和皈依。
(二)顺从上帝。
弥尔顿将自己对上帝的顺从,通过亚当的忏悔和赎罪来获得救赎表达了出来。
亚当在偷食禁果,背叛上帝后,内心被欲望折磨控制,意识到在没有理性的控制下,人只会变得堕落,爱是需要理性
控制的。
“爱可以净化思想,扩大心胸,以理性为基础贤明的爱,是你上升为天上圣爱的阶梯,不致坠落为肉体的快乐。
”(287)他劝夏娃和他一起去审判他们的地方真心的向上帝忏悔,获得上帝的原谅。
此时的亚当认识到上帝是慈善的,正如他自己所描述:“在他盛怒到极点时,也不过面带庄严;在他高兴时,除了光辉的善意,恩惠、慈悲之外还有什么呢?”人在堕落后,上帝并没有完全地放弃人类,而是通过牺牲圣子给了人救赎的机会。
面对上帝的恩惠,亚当意识到信仰上帝的重要性。
在最后一卷中,亚当下定决心说:“我将从此出发,抱求知识,满载而归;此外再有所求,便是愚妄。
因此我知道顺从最好,爱慕、敬仰唯一的神,”(446)亚当意识到失去对上帝的信仰,只会导致人的彻底堕落。
人应该通过爱慕和敬仰上帝,来忏悔自己的过错。
斯陈雁认为:“爱是人唯一可以向上帝忏悔的精神。
人与人之间、人与上帝之间应该以爱报之爱。
”(133)弥尔顿在失去光明后,认识到背叛上帝的错误,希望可以通过顺从上帝来获得救赎和幸福,“只有保持顺从,才能保持幸福;没有其他保证。
”(182)人类不应该忘记上帝的恩惠,应该顺从上帝。
总之,面对上帝复杂的形象,弥尔顿对待上帝的态度也是十分矛盾的,从反抗到顺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上帝信仰和皈依。
弥尔顿希望通过宗教信仰来获得救赎,“对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这是永远赐福的救赎主用他自己的榜样所教导的。
”(447)上帝和人之间不应该对立,人要爱慕和敬仰上帝,只有这样,人才不会堕落,人世间才会充满欢乐。
“踏进纯粹光明的天,那是充满着爱的理智的光明,那是充满着欢喜的真善之爱,那是超越了一切甜蜜的欢喜。
”(240)
参考文献:
[1]Cui, Mengtian.On Adam’s right reason and choosing in Paradise Lost[J].J.Cent.South Univ.(Social Science)1(2015):204-210.
[2]Dante, Alighieri.The Divine Comedy-Paradise[M].Trans. Zhu Weiji.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4.Print.
[3]Feng, Li.The Image of God in Paradise Lo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tan[J].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25.12(2009):59-62.Print.
[4]John, Milton.Paraise Lost[M].Trans.Zhu Weizhi.Nan Jing:Yinlin Press,2013.Print.
[5]Lin Yingchiao.God’s Two Sons, Milton’s Two Selves: Rebellion and Reconciliation in Paradise Lost[J].Journal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1(2012):28-51.
[6]Liu, Yi.Free to Fall: The Theme of‘Free Will’in Paradise Lost and Milton’s Religion[J].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cademic Research 16(2008):130-132.
[7]Martin, Catherine Gimelli.The Tyranny of Heaven: Milton’s Rejection of God as King(review)[J].Renaissance
下转(第81页)
等发展,和谐共处的生态景象。
三、生态意识的延伸
《哥萨克》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所描述的生态理想,也体现在这种生态理想对于托尔斯泰往后的写作生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对战争观的阐述,在早期的《哥萨克》就有一定的体现。
《战争与和平》中在对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的开篇描写道:“6月12日,西欧的军队越过了俄国的边界,战争由此开始了,也就是出现了反对人类理智和整个人类天性的事”。
作品中安德列•鲍尔康斯基称这场战争为“可怕的必然性”同时想与彼耶尔•别祖霍夫共谋“永久和平”。
托尔斯泰透过这部作品表达出对侵略战争的强烈抵制和满前愤慨,同时也歌颂了俄国人民拥护和平热爱生命的优良品质。
托尔斯泰身为一个拥有强烈使命责任感和尊重生命反对战争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家,其对残害生命,破坏生态的行为
有着发自内心的痛恨。
在《哥萨克》中,托尔斯泰便通过对哥萨克村民与山民之间的战争碰撞的描绘,进而批判战争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的摧残,在这些战争情景的描绘与构建中,正是作者自身对战争的反思与考虑。
他深刻描述了战争对于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也对那些战争侵略者进行强烈谴责。
《哥萨克》山民与哥萨克的战争破坏了原本属于这个原始世界的安宁。
鲁卡莎因为杀死了山民而成为哥萨克村村民讴歌的对象,成为了“最棒的小伙”,但后来却被山民重伤。
冥冥之中,托尔斯泰只是想告诉人们:战争只会带来灾难。
从《哥萨克》到《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的生态理想一致贯穿在它的创作生涯中,以《哥萨克》中奥列宁“城市习气”与玛利亚娜“自然之美”的结合碰撞为源头,作者一直都在传递一种人与人相亲相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远离战争,世界和平的生态理想。
而这不仅仅是托尔斯泰的生态理想,也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王安石奏疏的第三个显著艺术特色是警策透辟,旁征博引。
就警策透辟这一特点的具体分析来看,其《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体现的十分突出。
对《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做具体的研读可知,文章的重点并不是对大宋开国百年以来无事的正面总结,而是透过“无事”这一表象进行积弊指陈,进而强调变法的迫切性。
王安石在奏疏中借助对宋太祖政治的赞颂提出了施政的纲领以及原则。
从文章的具体分析来看,王安石表面是在赞颂太祖的仁慈,实际上却是对仁宗软弱的指责。
王安石的奏疏无论长短,都特别善于用材料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这使得王安石的奏疏中拥有了大量的素材。
借助这些素材,不仅实现了王安石文章警策之意的增加,更真实的表达了王安石的想法。
比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当中,王安石引用了大量《礼记》、《尚书》、《周易》当中的内容,同时还有孟子的对话等等,这些论据的利用使得王安石的观点表述更加的强烈。
再比如在《上时政疏》当中,王安石将《尚书》当中的话进行化用,不仅准确的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使自己的想法等表现的更加强烈。
总而言之,王安石的奏疏利用大量的素材进行自我观点的论证,增加了奏疏的丰富性,同时也提高了奏疏的警策之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奏疏作为一种我国古代的上书文种,利用十分的广泛,古代名臣大都有奏疏留世。
王安石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奏疏不仅针砭时弊,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更有显著的艺术性,是研究王安石艺术特色的重要载体。
王安石奏疏本身的艺术特征明显,所以为了更加深入的认知王安石的奏疏艺术特征,文章从奏疏这种文种出发对王安石的奏疏做具体的分析,最终获得了王安石奏疏在文章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佚名.民国时期的王安石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8.
[2]郑辰.浅议王安石的咏史诗艺术特色及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8):192-193.
[3]郑玲.王安石的女性观——以女性墓志中的女性形象为论述中心[J].黄山学院学报,2017,19(4):35-38.
[4]佚名.王安石诗文言志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7.
[5]聂济冬.北宋《盐铁论》接受特征与学术倾向[J].齐鲁学刊,2017,No.261(6):119.
[6]李哲.论王安石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创变[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3):102-108.
Quarterly 58.1(2005):352-354.Print.
[8]Ma, Yana.“Man Shall Find Grace”: A Biblical Reading of the“Eternal Providence”in Milton’s Paradise Lost[J].Overseas English 2(2011):174.Print.
[9]Mitchell, J.Allan.Reading God Reading“Man”:Hereditary Sin and the Narrativization of Deity in Paradise Lost, Book 3[J].Milton Quarterly 2(2001):72-85.Print.
[10]Rigter, ton’s treatment of Satan in Paradise Lost[J].Neophilologus 42.1(1958):309-322.
[11]Si, Chenyan.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God from Milton’s Paradise Lost[J].World Literature Review(Higher Education Version)3(2016):129-134.
[12]Wang, Xin.Reading the“Two-Faced”God of Paradise Lost[J].Time Literature 2(2010):93-94.Print.
[13]Xie, Fangmin.Christian Humanism in Paradise Lost[J]. Home Drama 18(2014):323-324.Print.
上接(第59页) 上接(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