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墩上的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跳墩上的歌教案设计

跳墩上的歌教案设计

跳墩上的歌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跳墩游戏的起源和发展,掌握跳墩的基本技巧和规则。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参与跳墩游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节奏感。

1.3 情感目标:通过跳墩游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跳墩游戏的基本技巧和规则的讲解与实践。

2.2 教学难点:学生对跳墩游戏技巧的掌握和团队协作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物质准备:跳墩器材、音乐播放设备、教学课件。

3.2 心理准备: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放松心情,积极参与跳墩游戏。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部分:通过播放跳墩游戏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基本技巧学习:讲解跳墩的基本技巧,如跳跃姿势、落地姿势等,并进行示范。

4.3 规则讲解:阐述跳墩游戏的规则,如跳跃顺序、犯规判定等。

4.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跳墩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4.5 团队协作训练:组织团队比赛,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协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5.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跳墩技巧。

5.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跳墩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组织跳墩比赛:在班级或学校内组织跳墩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6.2 邀请专业人士讲座:邀请跳墩游戏的专家或优秀选手进行讲座,分享经验和技巧。

6.3 制作跳墩文化墙:让学生收集跳墩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制作成文化墙,展示跳墩的魅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7.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7.3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网络资源:收集与跳墩相关的视频、文章等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课后学习。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朗读本课文;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情节;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4.了解“跳礅上的歌”在民间的传统。

二、教学重点1.听懂、朗读本课文;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情节。

三、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2.课本及复合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口播朗读文言文《礅礅而鸣,昊天不吊,《诗经·圣人之峻》。

2. 自主探究1.教师播放音频,全班听读课文;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情节;3.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兔子和小猴子为什么会赛跑?3. 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2.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各自的朗读效果,并讨论如何改进。

4. 自主探究1.拿出复合材料,绘制“跳礅上的歌”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图表;2.个人或小组研究图表,发现有关“跳礅上的歌”的信息并用彩笔圈出。

5.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讨论“跳礅上的歌”在民间传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提问:•“跳礅上的歌”在民间传统中有什么意义?•我们从本课文中学到了什么?6. 实践输出1.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将小组分为兔群和猴群,每个组选出一名代表,在教室或校园内展开赛跑活动;2.后续补充:将跳礅上的歌作为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完成报告或者进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欣赏、讨论、设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教材中的文化与历史遗产的深度,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

跳墩上的歌

跳墩上的歌

跳礅上的歌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结尾句的含义,懂得“跳礅上的歌”指的是什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见过跳礅吗?知道什么是跳礅吗?2.在农村,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在河中铺上条石。

过河时,踏着条石过河,这些条石又叫跳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跳礅上的歌》。

(师板书:跳礅上的歌)二、复习生字、词语1、指名读词语。

2、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跳礅的?找出有关句子画上“~”。

3、跳礅上的歌是一支什么样的歌?用“—”画出来。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教师出示课件:。

跳礅上的歌是一支。

5.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快乐的歌。

跳礅上的歌是一支友爱的歌。

赞美的歌。

四、再读课文,解决重点1.为什么每一段跳礅上的歌不一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和小组同学讨论。

2.学生分组活动3.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话有几句话?哪句话具体描写了跳礅的样子?2、学习第二句话,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做什么?(课件展示,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读读句子,仿说比喻句。

★第二段(出示图片:小学生微笑着踏着跳墩上学)①小组读②教师示范读,注意突出“踏着、跳过、走向、快乐”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上学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③学生练习读★第三段:(出示大哥哥、大姐姐牵手围成栏杆的图片)①指名读②大哥哥和大姐姐看到水涨了,怎样说的?怎么做的?过了小溪,孩子们会说什么?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③学生有感情地练读第三段★第四段:(出示老师背学生的图片)①全班齐读。

理解“渡”的意思,并与“蹚”作比较,从这两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哪个自然段的水还要深?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更深)②你从第四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③全班有感情地齐读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突破难点1.朗读第五段,思考哥哥、姐姐和老师帮助孩子们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2.“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阴晴雨雪”是什么意思?六、总结课文,升华感情1.跳墩上的歌到底是什么歌?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跳墩上的歌,不仅是孩子们路过跳墩时唱的欢歌,更是师生团结互助的赞歌。

【优质】语文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跳礅上的歌》精编学案第2课时

【优质】语文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跳礅上的歌》精编学案第2课时

《跳礅上的歌》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明白“跳礅上的歌”是什么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品质。

3.激发兴趣,导入情境,从“快乐”引申帮助理解课文,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思想教育。

二、学习过程
(一)细读课文,合作交流
1.为什么每一段跳墩上的歌不一样?
2.大哥哥和大姐姐看到水涨了,怎样说的?怎么做的?
3.过了小溪,孩子们会说什么?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从第四段中感受到了什么?
5.哥哥、姐姐和老师帮助孩子们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6.“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阴晴雨雪”是什么意思?
7.跳墩上的歌到底是什么歌?
8.学习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当堂测验
1.读拼音写词语
tāng guò dòng tīng qín jiàn huā huā cóng cóng lán gān
()()()()()()
2.填空
水()的时候,老师好像一艘(),一次次()我们,()水下的跳墩,一步一个(),渡过()。

溪水(),唱着一支()的歌。

(三)使用“手机”录像山区孩子上学的视频,分享给全班同学。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培养学生观察图片,大胆想象的能力。

3.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2.培养学生观察图片,大胆想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生字词卡片3.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二、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理解课文大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要在跳礅上唱歌?三、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理解并记忆。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

四、深入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句是什么?它们分别比喻了什么?3.教师提问: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小动物们的歌声吗?五、观察图片,大胆想象1.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小动物们在跳礅上唱歌的场景是怎样的?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七、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跳礅上的歌》,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了学生观察图片,大胆想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认读生字词,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小动物们唱歌的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对话示例: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变成小动物,在跳礅上唱歌呢?生:想!师:好,那我们就来模拟一下小动物们唱歌的样子吧,谁愿意来试试?2.学习生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忆和书写生字词。

跳墩上的歌教案设计

跳墩上的歌教案设计

跳墩上的歌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跳墩音乐的魅力。

引导学生参与跳墩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通过对跳墩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跳墩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分析跳墩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欣赏和学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跳墩歌曲。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跳墩音乐的基本知识。

采用示范法,让学生聆听和模仿跳墩音乐的特色。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交流对跳墩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章:跳墩音乐的特点与风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跳墩音乐的特点,如节奏、旋律、歌词等。

引导学生理解跳墩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跳墩音乐的节奏特点,如重复、变化等。

探讨跳墩音乐的旋律特点,如升降、跳跃等。

研究跳墩歌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如爱情、劳动、自然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让学生聆听不同跳墩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析并分享对跳墩歌词主题的理解。

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表达对跳墩音乐的感受。

第三章:跳墩音乐的演奏技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跳墩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

培养学生对跳墩乐器的熟悉度和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跳墩常见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如手鼓、笛子等。

学习跳墩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如击打、吹奏等。

探索跳墩音乐中的即兴演奏和创作。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让学生观看并模仿跳墩乐器的演奏。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分组练习跳墩乐器的演奏技巧。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共同创作和演奏一段跳墩音乐。

第四章:跳墩音乐与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跳墩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跳墩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讨跳墩音乐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分析跳墩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跳礅上的歌教学设计.doc2

跳礅上的歌教学设计.doc2

《跳礅上的歌》教学设计笆篱乡中心小学谭利霞教学内容:《跳礅上的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结尾句的含义,懂得“跳礅上的歌”指的是什么。

3.体会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体会结尾句的含义,懂得“跳礅上的歌”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体会结尾句的含义,懂得“跳礅上的歌”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5课的生字,也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欣赏《跳礅上的歌》。

(板书课题)师:《跳礅上的歌》到底是一支支什么样的歌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完成填空:—————。

跳礅上的歌是一支—————。

—————。

(二)再读课文,突出重点师:跳礅上的歌是发生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自然段读一读。

(分析:跳礅是什么颜色?抓住“黑色的琴键”领悟比喻句)师:正是因为这些琴键才弹出了一支支快乐的、友爱的、赞美的歌。

那你最喜欢支歌呢?为什么?生:我最喜欢快乐的歌。

(找出相关段落自由读)师提问:1.这支歌是孩子们什么时候过小溪时弹奏出来的?(指名读)2.小朋友们怎样过小溪的?(男女比赛读)3.小朋友们走过小溪结果怎样?心情怎样?(齐读)师:为什么说这是一支快乐的歌呢?从哪里体会到快乐?(抓住动词理解,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师总结、归纳出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步骤:1.什么时候过小溪?2.怎样过小溪?3.结果怎么样?师:你还喜欢哪支歌?(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步骤分组自学3、4自然段。

)(生汇报自学情况)(三)突破难点师:大哥哥、大姐姐和老师在帮我们过小溪的时候,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会怎样克服困难帮助我们呢?师:是啊,小朋友们过小溪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天气,各种各样的困难。

大哥哥、大姐姐和老师是不是只帮他们一次下次就不帮了呢?(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是啊,他们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阴晴雨雪都一如既往地帮助小朋友们过小溪。

(理解: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阴晴雨雪。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之《跳礅上的歌》教案分享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之《跳礅上的歌》教案分享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之《跳礅上的歌》教案分享1.教学背景《跳礅上的歌》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传统习俗——跳礅。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习俗,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跳礅的起源及发展过程;②掌握《跳礅上的歌》的基本内容;③掌握一些课文中的常用词语和短语。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文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认真、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①激发学生学习民间习俗的热情,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和传承它;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跳礅起源及发展过程,掌握《跳礅上的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主旨,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教学过程(一)热身通过引入神话故事《打鱼岛》,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起源有初步认识。

(二)复述老师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图片,复述跳礅的起源、历史变迁及其现状。

通过说故事,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及总结。

(三)阅读课文导读,让学生了解跳礅的文化价值、传统习俗及其发源地。

引导学生,掌握《跳礅上的歌》的基本内容。

(四)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围绕“跳礅的文化价值”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并理解民间习俗、人文价值等内容,提高他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五)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找资料,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地方传统习俗,或者介绍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

(六)评价与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把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展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及表达能力。

5.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PPT、影片等。

6.教学建议(1)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3)加强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优质】语文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跳礅上的歌》优质课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优质】语文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跳礅上的歌》优质课教学设计第2课时

《跳礅上的歌》教案教学目标1.明白“跳礅上的歌”是什么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品质。

3.激发兴趣,导入情境,从“快乐”引申帮助理解课文,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明白“跳礅上的歌”是什么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方法想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圈点勾画法。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依据学案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复习生字(1)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卡片认读生字:礅键淙浑浊旋涡哗朝映踏涨更深渡船(2)认读生词卡片:朝阳踏着涨了更深渡船跳礅琴键淙淙浑浊旋涡哗哗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跳礅上的歌》,板书课题:二、新课(一)质疑1.跳墩上的歌到底是一首什么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教师出示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跳墩上的歌是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快乐的歌。

跳墩上的歌是一支友爱的歌。

赞美的歌。

(二)再读课文,解决重点1.为什么每一段跳墩上的歌不一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和小组同学讨论。

2.学生分组活动3.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相机点拨第二段(出示图片:小学生微笑着踏着跳墩上学)①指名读②教师示范读,注意突出“踏着、跳过、走向、快乐”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上学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③学生练习读第三段:(出示大哥哥、大姐姐牵手围成栏杆的图片)①指名读②大哥哥和大姐姐看到水涨了,怎样说的?怎么做的?过了小溪,孩子们会说什么?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③学生有感情地练读第三段第四段:(出示老师背学生的图片)①自由读②你从第四段中感受到了什么?③全班齐读(三)默读课文,突破难点1.默读第五段,思考哥哥、姐姐和老师帮助孩子们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2.“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阴晴雨雪”是什么意思?3.跳墩上的歌到底是什么歌?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跳墩上的歌,不仅是孩子们路过跳墩时唱的欢歌,更是师生团结互助的赞歌。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课件【三篇】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课件【三篇】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课件【三篇】一、教学要求1、认识17个生字,其中会写“朝、映、踏、涨、更、深、渡、船”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结尾句的含义,懂得“跳墩上的歌”指的是什么?三、教学准备生字卡、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见过跳墩吗?知道什么是跳墩吗?2、在农村,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在河中铺上条石。

过河时,踏着条石过河,这些条石又叫跳墩。

今天,我们学习《跳墩上的歌》。

(师板书:跳墩上的歌)(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画记生字词。

2、学生自由读课文。

①一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记生字。

②二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

③三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对易出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①读准字音★翘舌音:朝、涨、浊、筑★后鼻音:映、涨、更、淙、★多音字:zhāo(朝阳)zhǎnɡ(涨水)朝涨cháo(朝鲜)zhànɡ(发涨)②重点指导字形渡:注意右边“廿”的笔顺更:先写“一”,再写“曰”,最后写撇和捺。

3、指名逐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4、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记叙了不管在什么样的天气里,孩子们经过跳墩都能得到大哥哥、大姐姐和老师的帮助。

(四)自由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质疑,导入新课1、跳墩上的歌到底是一首什么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教师出示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跳墩上的歌是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跳墩上的歌教案设计

跳墩上的歌教案设计

跳墩上的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演唱歌曲《跳墩上的歌》。

(2)能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并用适当的声音、表情、动作表现出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2)运用集体合作、分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会演唱歌曲《跳墩上的歌》。

(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并用适当的声音、表情、动作表现出来。

2. 教学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准和节奏。

(2)如何运用声音、表情、动作表现歌曲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跳墩上的歌》乐谱。

(2)音响设备:录音机、音响、音乐CD。

2. 教学环境:(1)宽敞的教室,有利于学生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跳墩上的歌》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谈论对歌曲的初步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教授:(1)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

(2)教授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指导学生正确演唱。

3. 练习:(1)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演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运用声音、表情、动作表现歌曲的情感。

4. 展示:(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教学:(1)教师分别播放《跳墩上的歌》和其他民族风格的歌曲,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歌曲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代表了哪些民族的文化特色?2. 民族风情体验:(1)教师介绍跳墩这一民族乐器,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演奏方法。

课堂互动,分享成长——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教案一

课堂互动,分享成长——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教案一

一年级的《跳碰上的歌》是一篇优秀的语文课文,不仅文字清新,而且富有激情。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这篇课文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分享成长。

一、课文背景《跳碰上的歌》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描写了一只小蛤蟆通过跳跃来成为了金蟾。

文章中出现了很多生动的细节描写,如“五指紧握,笔直着身子,全身的肌肉紧张着”等,使得读者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小蛤蟆在跳跃时的姿态和气息。

二、语文精选教案我们可以根据《跳碰上的歌》这篇语文课文,设计一些语文精选教案,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分享成长。

1.情感把握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感,进行情感把握。

比如,小蛤蟆跳跃时的紧张和激动,进而变成了金蟾的欣喜和兴奋。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情感表达,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诠释小蛤蟆成为金蟾的心路历程。

2.语言运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运用,来理解课文内涵的深层意义。

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小蛤蟆的成长和进化?如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

3.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增强互动和协作能力。

学生可以结成小组,针对课文进行阅读、剖析、讨论,来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深度。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协作能力,还能让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思维角度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更加深入的理解。

4.精彩演讲让学生进行精彩演讲,强化表达能力和语感。

学生可以自己阅读、剖析、理解课文,然后进行个人演讲。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5.创意分享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分享,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情感和体验,进行创意写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积极地培养学生写作和表达兴趣。

三、总结《跳碰上的歌》这篇语文课文,深深的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课堂互动和分享成长的重要性。

简单易懂的《跳礅上的歌》教学教案解析

简单易懂的《跳礅上的歌》教学教案解析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易懂的《跳礅上的歌》教学教案解析。

本教学教案适合初学者,可以通过本教学教案学习并掌握这首歌曲的跳礅动作和节奏感。

教学目标:1.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感;2.掌握跳礅动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3.了解跳礅这种动作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1.跳礅动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2.歌曲的基本节奏感。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掌握跳礅动作的节奏感;2.如何有效地融合跳礅动作和歌曲的节奏感。

教学准备:1.《跳礅上的歌》的音乐录音或者视频;2.一只跳礅。

教学步骤及方法:第一步:了解跳礅的起源和文化背景1.1 介绍跳礅的起源和历史由来。

跳礅起源于中国明朝时期,起初是一种娱乐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了歌舞表演的一部分。

据历史记载,跳礅曾经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在礅上跳舞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放松身心,增进健康。

1.2 给学生展示跳礅的演出视频。

在介绍完跳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后,给学生放一段跳礅的演出视频。

让学生感受一下这种充满节奏感的跳舞形式。

第二步:学习歌曲的基本节奏感2.1 引入歌曲并播放。

放一段《跳礅上的歌》的音乐录音或者视频让学生先熟悉一下歌曲的基本节奏。

2.2 教授歌曲的基本节奏感。

通过唱、跟、打、拍的方式教授歌曲的基本节奏感。

学生可以先跟着老师一起唱一遍歌曲,再模仿老师的动作打拍子,学生可以自己尝试跟着节奏摇摆身体。

第三步:学习跳礅动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3.1 介绍跳礅的基本动作。

跳礅的基本动作有两个,分别是上礅和翻礅。

上礅是指跳上跳礅,翻礅则是指在跳上礅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翻腾、侧身等腾挪动作。

3.2 教授跳礅动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老师可以利用一只跳礅进行教学。

要求学生穿上跳舞鞋,站在跳礅前,将脚掌向内侧收紧,保持平衡,并轻轻跳上跳礅。

跳上礅后,身体要保持挺直,并注意保持平衡。

上礅跳完后,可以加上一些跳舞动作,例如旋转、侧身等等。

要求学生用双手扶住跳礅边缘,轻轻跳下礅。

第四步:融合跳礅动作和歌曲的节奏感4.1 融合跳礅动作和歌曲的节奏感。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式;2、学习抒情的表达技巧;3、掌握重读、抑扬等基本韵律;4、培养学生爱好诗歌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对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特点进行重点讲解;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3、教授抒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并理解诗歌抒情的表达;2、如何教授抒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2、示范法3、唱读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背景介绍老师给学生介绍这首《跳礅上的歌》诗歌的背景,如: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农村小孩骑着毛驴,跳跃着在青翠的秧田间唱歌的情景,这青涩、自由、诗意的场面,总令人感到深深的惬意。

(2)导入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先看一下这首诗歌,询问学生是否觉得诗歌中隐含了一种无法名状的美好情感,需要引领让学生第一步进入诗歌的抒情艺术状态。

2、讲解抒情诗歌的特点(1)语言的选择和处理方式老师可以讲解抒情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如采用豪放、生气勃勃的语调,以及感受、思考和悲喜之情,让学生了解到情感的表达方式。

(2)韵律的特点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诗的韵律,如何让情感通过韵律的特点表达出来,例如节奏、抑扬顿挫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

3、教授抒情的表达技巧(1)语言的处理方式老师可以让学生参考抒情诗歌,通过对诗歌中语言的处理方式进行模仿,如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抒情的表达技巧。

(2)韵律的体验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发出一些声音,通过体验韵律的节奏,加深对韵律的理解,例如反复唱和“跳春花,唱秋月”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韵律的特点。

4、课堂练习(1)朗读练习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韵律的节奏,掌握重读、抑扬等基本韵律。

(2)写作练习让学生自己写一首抒情诗歌,并加上适当韵律,推荐采用清新的语言,诱导学生感性地写出心中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布置学生要写一篇与《跳礅上的歌》相似的诗歌或短文,可选用动物或植物等作为诗的主题,要求用诗歌特有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掌握韵律特点。

趣味教学,快乐学习——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教案二

趣味教学,快乐学习——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教案二

趣味教学,快乐学习——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优质教案二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的认识和运用还比较初步,所以如何进行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一些老师通过多媒体和互动课件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而本文就是针对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跳礅上的歌》这一课进行的探讨。

一、课题分析《跳礅上的歌》是一年级语文课程中比较常见的教材,通过课文的阅读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顿学制度以及礅列,同时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文学课程比较枯燥,很难让他们感到有趣和快乐。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和表演等多种方式,使《跳礅上的歌》这一课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的顿学制度以及礅列的构成方法,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科的成绩。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演和音乐能力。

三、教学内容1、新词汇的学习通过一些具有生机和趣味性的课堂游戏,让学生能够学会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如礅列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交流能力。

2、主题内容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阅读《跳礅上的歌》这一课的内容,并为本组准备一份课文梗概。

3、了解古代礅的制作方法加强学生对古代礅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礅的制作方法,包括采石、运石、切割等。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手工制作的兴趣。

4、学生表演让学生分组准备一场表演,每个小组根据《跳礅上的歌》的内容进行阐述,可以适当加入音乐和舞蹈元素。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工合作,例如一些是负责课文梗概的撰写,一些则负责表演准备等,使学生在协作互助充满信任和友爱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任务。

运用多媒体,引入情境——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教案一

运用多媒体,引入情境——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教案一

运用多媒体,引入情境——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优质教案一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它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

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一年级的《跳礅上的歌》这节语文课,如何通过运用多媒体,引入情境,使得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一、教材背景介绍:《跳礅上的歌》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种,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在大团结,和睦相处的年代里,《跳礅上的歌》成为人们庆祝丰收,喜迎春光的重要活动,它不仅具有健身、娱乐等功能,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情境引入:1.背景音乐在引入《跳礅上的歌》之前,播放一段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们尝到回荡在大地之上的乡村味道,并且能够让学生无意识地进入情境,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

2.集体表演让3-4名学生在前台展示跳礅上的歌的精彩表演,让全体同学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

并通过学生们唱歌、跳舞的方式,让学生们体会跳礅上的歌这个传统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魂魄。

3.图片展示在引入《跳礅上的歌》的时候,可以辅以图像,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给学生们呈现出繁华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每一幅图画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同时也可以对比现代都市和跳礅上的歌的场景,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明的对比。

三、教学目标再探基于情境引入,让学生们知晓学习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引导学生了解或体验的同时,着重关注学科知识的习得,这样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立体感受力和历史感知力。

在传授《跳礅上的歌》这一主题内容的过程中,不仅要着重讲解其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还要加强其对于学科知识的逐步理解。

四、语言循序渐进1.知识点难度分解针对一年级学生,我们不会过分强调深度和难度,而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其文化内涵。

教材变为实践,教案助跳板——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教案三

教材变为实践,教案助跳板——一年级《跳礅上的歌》语文教案三

《跳礅上的歌》是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一篇很好的文章,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但是,如果仅仅是让学生阅读篇章,很难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要分享一下一年级语文优质教案三,也就是如何把教材变为实践,如何通过教案助推学生的学习。

让我们来看一下《跳礅上的歌》这篇文章的一些特点。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跳礅上跳舞时的故事。

这篇文章不仅涉及到了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语文教学资源。

如何运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我想提供一篇优质的教案作为参考。

这个教案是基于《跳礅上的歌》这篇文章撰写的,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文章。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一些语言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会给学生介绍这篇文章,让他们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师可以从故事情节、主要角色、时间、地点等方面介绍这篇文章。

接下来,教师会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一些重要层面。

例如情节发展,人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会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问题涉及到文章中表达的一些主题和意义。

例如那个小女孩为什么要在一片翠绿的竹林里跳舞,她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等。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还会让学生学习一些语言技巧。

例如常见的词组、句型,在文中的用法等。

这些语言技巧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会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在这个阶段,教师会通过点评和反馈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更多机会去应用他们学到的语言技巧。

通过这样一个教案,我们可以看出如何把教材变为实践,如何通过教案助推学生的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把教材变成实践,通过教案助跳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跳墩上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其中会写“朝、映、踏、涨、更、深、渡、船”8个生字。

2、明白“跳礅上的歌”是什么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激发兴趣,导入情境,从“快乐”引申帮助理解课文,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思想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跳礅上的歌”的含义。

2.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有一群农村小朋友,他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一条小河。

小河上没有桥,经过这条河只得踏着河里的条石排成的跳墩儿。

今天我们和小作者一起来看看,他所说的跳墩上的歌,是怎样的一支歌。

(板书:跳墩上的歌)
二、自由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跳墩上的歌到底是一首什么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教师出示课件:
()
跳墩上的歌是一支()的歌
()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快乐)
跳墩上的歌是一支(友爱)的歌
(赞美)
三、品读课文,突出重点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跳墩在哪里?小溪在哪里?
2、教师范读。

注意抓“浅浅的、悄悄流淌、青青的、黑色的琴键”等领悟“跳墩”给孩子们留下的美好记忆。

3、请找出这段的比喻句读读,为什么把青石条比喻成琴键?(青条石在形状和颜色上和琴键很相似,这样能够让我们很容易明白跳墩的样子。


4、指名用“……像……”说话。

5、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结合板书提问:为什么每一段跳墩上的歌不一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和小组同学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

2、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跳墩像琴键,谁弹琴?唱着什么歌?为什么是快乐的歌?(因为小朋友很高兴很快乐)为什么小朋友很快乐?(他们要去上学校、学知识)2指名读,评议。

突出“踏着、跳过、走向、快乐”体会上学时孩子们的轻松愉快。

3全班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三、四自然段
1、齐读三、四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中,跳墩唱了什么样的歌?为什么叫友爱的歌?谁和谁友爱?为什么叫赞美的歌?赞美什么?为什么要赞美?(老师在水深的时候,保护学生安全过河,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河水的声音好像是在赞美教师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所以说是“唱着赞美的歌”。

)
2、小组讨论:说说你喜欢跳墩上的那一首歌,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默读课文,突破难点
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大哥哥、姐姐和老师帮助孩子过小溪时会遇到
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阴晴雨雪”是什么意思?
2、跳墩上的歌到底是什么歌?(跳墩上的歌不仅是孩子们路过跳墩时唱的欢歌,更是师生团结互助的赞歌)
3、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自豪感、幸福感,并试着背下来。

4、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课文中的大哥哥、姐姐和老师说什么?
5、小结:课文记叙老师、大同学帮助、保护小同学过河的故事,赞美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和老师对学生的爱护。

五、朗读成诵
1、小组比赛读。

2、交流背诵经验。

3、同桌互背。

六、板书:
(快乐)的歌
跳墩上的歌(友爱)的歌我们在歌声中成长
(赞美)的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