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叶解剖结构

合集下载

肺亚段命名法

肺亚段命名法

肺亚段命名法肺亚段命名法是指根据肺部解剖学结构的不同亚段进行命名,以便于临床医生准确地描述和定位肺部病变。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亚段命名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肺亚段概述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

每个肺叶又分为数个亚段,共有10个亚段。

肺亚段命名法根据肺的解剖结构,将肺分为上、中、下3个叶,然后再将每个叶分为不同的亚段。

这种命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肺部病变,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肺亚段命名法根据肺的解剖结构进行命名,每个亚段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编号。

具体命名方法如下:1. 上叶:上叶包括尖前段、尖后段、舌段、顶段、下舌段、前段和后段。

其中,尖前段和尖后段位于上叶前缘,舌段位于上叶内侧,顶段位于上叶顶部,下舌段位于上叶下缘,前段位于上叶前部,后段位于上叶后部。

2. 中叶:中叶包括内侧段和外侧段。

其中,内侧段位于中叶内侧,外侧段位于中叶外侧。

3. 下叶:下叶包括背段、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内段、外段和前底段。

其中,背段位于下叶背部,内基底段位于下叶内基底,外基底段位于下叶外基底,内段位于下叶内侧,外段位于下叶外侧,前底段位于下叶前底部。

三、肺亚段命名法的应用肺亚段命名法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诊断:通过肺亚段命名法,医生可以准确地描述和定位肺部病变,有助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

例如,肺部结节位于肺的哪个亚段,肺炎病变累及了哪些亚段等。

2. 手术规划:在肺部手术中,肺亚段命名法可以帮助医生规划手术范围和切除部位。

通过明确病变所在的亚段,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手术操作,减少手术风险。

3. 影像学检查:在肺部影像学检查中,肺亚段命名法可以帮助医生阅读和理解影像学报告。

通过了解肺亚段的命名规则,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报告中描述的肺部病变。

4. 临床研究:肺亚段命名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肺部疾病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肺亚段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亚段的解剖特点和功能,为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脑部解剖结构

人类脑部解剖结构

人类脑部解剖结构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

脑部解剖结构可以被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不同的功能。

本文将介绍大脑、小脑和脑干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1. 大脑大脑是人类最为复杂的部分之一,被分为两个半球。

大脑中央深处有一个称作丘脑的区域,丘脑和亚丘脑组成了大脑的中央灰质,这些区域控制着心理过程,比如注意力、情绪等。

大脑半球表面有很多褶皱和沟壑,这些褶皱和沟壑形成了更多的表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大脑的功能。

大脑半球被分为几个叶状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

第一叶负责视觉信息处理,第二叶负责听觉、味觉、嗅觉信息的处理,第三叶负责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第四叶控制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控制。

最复杂和最高级别的认知功能,比如言语、推理和决策,都由第五叶和第六叶处理。

2. 小脑小脑位于脑干的下方,控制着平衡、姿势和运动。

它通过监控身体的控制和反馈来协调肌肉的运动。

小脑的表面被称为小脑齿状体,长有许多细小的“分叉”结构,这些结构被认为是小脑所处理的信息源。

小脑齿状体有三个主要的区域: 前叶、后叶和中叶。

前叶主要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姿势,后叶主要控制平衡和姿势,中叶则控制平滑地协调运动。

小脑和大脑之间有很多连接,它们实现了在运动控制中大脑和小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协调复杂的运动。

3. 脑干脑干是连接大脑和小脑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桥梁,是控制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呼吸、心跳等基本功能的一部分。

脑干中有三个主要的区域: 中脑、桥脑和延髓。

中脑控制视觉和听觉功能,桥脑控制呼吸和昏迷反应,延髓控制心跳和血压。

脑干与大脑、小脑之间拥有相互联系的纤维束,不仅把来自大脑和小脑的指令传递到身体各部位,也把来自身体的外部刺激传递回大脑和小脑进行协调和作出控制反应。

总结本文介绍了研究的三个主要部分: 大脑、小脑和脑干,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大脑是思维、注意力等高级生理功能所在,小脑则负责协调运动,通过连接将其与大脑功能进行融合。

医学解剖颅骨实验报告(3篇)

医学解剖颅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颅骨的组成、形态和功能。

2. 掌握颅骨的解剖结构,包括颅骨的骨性标志、骨缝、孔洞及其相互关系。

3. 认识颅骨的骨性标志在临床诊断和手术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颅骨是人体头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23块骨头组成,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

脑颅骨位于颅顶和颅底,主要保护大脑;面颅骨位于颅面部,构成面部轮廓。

颅骨通过骨缝、骨桥等结构连接,形成坚固的颅腔。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成人颅骨标本、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镊、解剖镜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颅骨整体形态,注意颅骨的骨性标志,如颅骨的顶、底、侧壁等。

(2)用解剖刀沿颅骨的骨缝切开颅骨,观察颅骨的骨性标志、骨缝、孔洞等结构。

(3)用解剖剪剪开颅骨,观察颅骨的内部结构,如颅腔、脑膜等。

(4)观察颅骨的骨性标志在临床诊断和手术中的应用。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 颅骨的组成:颅骨由23块骨头组成,包括脑颅骨和面颅骨。

- 脑颅骨:包括额骨、顶骨、颞骨、蝶骨、枕骨,共8块。

- 面颅骨:包括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颌骨、腭骨,共15块。

2. 颅骨的骨性标志:- 颅顶:包括额骨、顶骨、颞骨。

- 颅底:包括蝶骨、筛骨、颞骨、枕骨。

- 面部:包括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颌骨、腭骨。

3. 骨缝:颅骨之间通过骨缝连接,常见的骨缝有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等。

4. 孔洞:颅骨上存在多个孔洞,如眶上孔、眶下孔、筛孔、蝶窦、颅后窝等。

5. 骨性标志在临床诊断和手术中的应用:- 骨性标志有助于定位颅骨的解剖位置,为手术提供参考。

- 骨缝和孔洞的解剖结构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验讨论1. 颅骨的形态和功能:颅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大脑,防止外力损伤。

颅骨的形态与功能密切相关,如颅骨的顶骨和枕骨具有较大的面积,有利于分散外力。

2. 骨缝和孔洞的意义:骨缝和孔洞是颅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颅骨的形态、功能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骨性标志的应用:骨性标志有助于颅骨的定位和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临床诊断和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
• 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胆盐形成微胶粒,将脂肪酸、甘 油等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加速了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
医药交流PPT
38
④ 胆汁的其它功能
•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 防止胆固醇沉积; • 胆红素、药物激素的转化与排泄; • 参与脂类、蛋白质、糖类和维生素的代谢;
• 吞噬、防御及造血
医药交流PPT
18
窦内皮细胞:为有孔内皮,细胞扁而薄,腔面可见少量微 绒毛,部分细胞因有窗孔而成筛状
肝内巨噬细胞(枯否细胞,kupffer 细胞):是定居肝内的 巨噬细胞,位于血窦内或血窦璧上,来源于 血液单核细胞
肝内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曾被认为是肝内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称为“pit”细胞,证实具有NK细胞活性和 表面标记的大颗粒淋巴细胞
医药交流PPT
3
肝脏形态
• 肝脏由于血液丰富,固活 体肝呈现棕红色,质地柔 软而脆弱
• 肝略呈现楔形,右端园钝 而厚,左端逐渐变窄而薄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膈面、 脏面),前后左右4缘
• 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 带
医药交流PPT
4
肝脏膈面
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 肝右叶、肝左叶
医药交流PPT
5
肝脏脏面
终末门微静脉(行于小叶间)
入口微静脉(穿过肝板与肝血窦相连)
入肝
肝动脉
பைடு நூலகம்
与门静脉并行分支成小叶间动脉 终末微动脉 终末微动脉并入肝血窦
肝血窦的血液从小叶周围流向小叶中央
小叶中央静脉 小叶下静脉(单独走行于小叶间)
很快汇入下腔静脉
汇集成肝静脉从干后面出肝
医药交流PPT
31
肝内胆汁分泌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胆小管从小叶中央 流向 小叶周边

女人腹部解剖实验报告(3篇)

女人腹部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女性腹部解剖结构,包括器官位置、形态和相互关系。

2. 培养观察和识别女性腹部器官的能力。

3. 了解女性腹部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二、实验内容:1. 女性腹部器官的组成与位置。

2. 女性腹部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3. 女性腹部器官的生理功能。

4. 女性腹部器官的病理变化。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准备:提前了解女性腹部解剖知识,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解剖模型、标本和图谱。

2. 实验步骤:1. 观察女性腹部解剖模型,了解器官的组成与位置。

2. 观察女性腹部器官标本,观察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3. 结合图谱,进一步了解女性腹部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4. 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答。

四、实验结果:1. 女性腹部器官的组成与位置:- 女性腹部器官主要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 消化系统包括:胃、小肠、大肠、肝脏、胆囊等。

-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

- 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

- 内分泌系统包括:甲状腺、肾上腺、胰腺等。

2. 女性腹部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胃:呈囊状,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四个部分。

-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

- 大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 肝脏:位于右上腹部,分为左叶、右叶和尾状叶。

- 胆囊:位于肝脏下方,呈梨形。

- 肾脏:位于腰部,左右各一。

- 输尿管:连接肾脏和膀胱,左右各一。

- 膀胱:位于盆腔,呈梨形。

-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呈倒置的梨形。

- 输卵管:左右各一,细长弯曲。

- 卵巢:位于子宫两侧,呈扁卵圆形。

3. 女性腹部器官的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 泌尿系统:负责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

- 生殖系统:负责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 内分泌系统:负责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4. 女性腹部器官的病理变化:-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肠炎、肠梗阻等。

医学-大脑解剖结构1

医学-大脑解剖结构1
间脑:丘脑和下丘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中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由小脑
半球和蚓部构成。
不 同 动 物 的 大 脑 比 较
灰质 白质
早 期 颅 相 学 对 头 骨 的 分 区
大 脑 - 叶 的 划 分
Broc a区的 发现
的 功 能 性 分 区
Brodmann
褶皱 产生 的沟
回 与 分区
大脑新 皮质可 细分为: 感觉区 皮质、 运动区 皮质和 联合区 皮质
感觉区和运动区
额叶的运动区 :包括M1区、 Brodmann的第6区 的 SMA区和 PMA 区还有前额叶大片区域(背侧区 ,额眼 区和前扣带-额中区 )
顶叶的感觉区:包括S1区、S2区和顶叶 后部皮质。
SMA: 辅助 运动 皮质
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的功能性认知
主要内容
我们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大体 认识
脑中各个成分的功能性介绍 脑中的腔室和血液供应系统 视觉产生神经机制的一般性研究
神经系统的大体认识
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的组成 脑中方向的确定
人 体 神 经 系 统
脑 神 经
脊 神 经
植物 性神 经系

递质差异:交感 神经系统使用去 甲肾上腺素作为 神经递质,而副 交感神经系统使 用乙酰胆碱作为 神经递质。
Optic nerve
Optic Tract
Optic Radiation
Optic Chiasm
LGN
Primary Visual Cortex
From eye to V1
网膜的视神经机制
感光细胞 水平细胞 双极细胞 无长突细胞 神经节细胞
从网膜到LGN
两只眼睛接收的信息传到的是 LGN的不同细胞层:颞侧信息 到2、3、5层,鼻侧信息到1、 4、6层。

人体内脏最全解剖结构图

人体内脏最全解剖结构图

01[医学普及] 人体内脏构造散布图(学术模仿图片).02[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03[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04[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消化体系概述消化体系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消化管是包含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临床上,平日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这段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消化管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是排泄消化液的器官,包含口腔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和肠腺等,它们都启齿于消化管.05[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06[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07[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08[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09[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10[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11[医学普及](学术模仿图片).12人体心理器官内脏剖解图13人体內脏构造图(医学图谱)14人体內脏构造图(医学图谱)15人体內脏构造图(医学图谱)16人体內脏构造图(医学图谱)17人体內脏构造图(医学图谱)18人体內脏构造图(医学图谱)医学图谱(剖解学,骨学,人体构造学,生殖器学,性病学)人体内脏构造男女人体-心窒-内腔-静脉-淋巴管-淋凑趣-绝妙黑色图谱71心窒内腔及空距离.72心肌的走行.73心窒底.74心脏传导系.75心包.76心脏辫膜的体表投影.77头劲部静脉.78板障静脉.79椎静脉丛.80门静脉及其属支.81门腔静脉吻合模式图.82胎儿血液轮回模式图.83淋巴体系模式图.84体腔后壁的静脉,淋巴管和淋凑趣85头颈部琳巴管和淋凑趣86颈部和舌的淋巴管和淋凑趣87乳腺的淋巴管和淋凑趣88气管,支气管及肺的淋巴管和琳凑趣89胸前壁及膈的淋巴管结.90胃的淋巴管结.91大肠的淋巴管和淋凑趣92女生殖器淋巴管结.93脾膈面.94脾的脏面.95胸廓前壁内面不雅.96胸自动脉及其分支.97胸壁局解.98纵隔(右侧).。

颅脑基本解剖医学PPT课件.ppt

颅脑基本解剖医学PPT课件.ppt
正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28
29
30
松果体
31
正常解剖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61
正常解剖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 缘之间
62
正常解剖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 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 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63
64
正常解剖 脑池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6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 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正常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脑的组成
1
2
端脑(大脑)
3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禾本科植物的泡状细胞_cropped

禾本科植物的泡状细胞_cropped

泡状细胞体积多明显大于普通表皮细胞 ; 细胞富 含水分 ,液泡较大 , 无叶绿素或有少量叶绿素 , 径向壁 薄 ,外切向壁较厚 ;在叶片横切面上 ,排列成扇形 ,中间 的细胞最大 ,两侧的较小 。

泡状细胞一般作为泡状细 胞组而被研究 。

泡状细胞是禾本科植物细胞结构的重 要特征 ,但并非所有禾本科植物都具有泡状细胞 。

研 究发现假俭草 ( E r e m och l oa oph i u r oides ) 上 表皮 就 无明 显的泡状细胞 ,其上 、下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气孔 度上反映出 植物 抗 旱 能力 的 大 小 。

植 物 在 遭受 干 旱 时 ,可利用泡状细胞失水 , 细胞外壁向内收缩 , 引起整个叶片向上卷起成筒状以减少蒸腾作用 , 降低水分丧 失 ;当有水分供应时 , 细胞充水膨胀 , 使叶片展平 。

正 是由于其这种功能 ,泡状细胞又称运动细胞 。

可见 ,泡状细胞作为禾本科植物叶的上表皮所具有的一种特殊 结构 ,是这类植物重要的旱生特性体现 。

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

小花碱茅 ( Puccinellia tenu i f lo 2ra ) 属禾本科碱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 ,是目前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植物 。

研究表明 高盐胁迫下 , 这 种 植物 的 泡 状细 胞 数 量增 多 、体 积 变大 、下陷更深 ,使碱茅在水分缺乏时可以迅速将叶片卷起 ,大大减少水分散失 ,有利于防止叶片缺水萎蔫时造 [ 1 ]的数目极为相似 , 是典型的等面叶 。

同种植物泡状 细胞的形态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 , 如不同地域的丝 茅 ( I m pera t a koen i g i i ) : 江苏启东丝茅叶片横切面中的 泡状细胞较发达 ,由 3 ~6 个细胞组成 ,居中的 1 ~2 个 细胞最大 ,可占叶片厚度的一半 ;河南丝茅叶片上表皮 泡状细胞也较明显 , 但山东丝茅叶片上表皮泡状细胞 [ 4 ]成机械 损伤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