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目录摘要---------------------------------------------------------3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1交通枢纽作用-----------------------------------------------31.2增长极作用-------------------------------------------------4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4.2时间错位差异------------------------------------------------64.3生态位扩充差异----------------------------------------------7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5.1发展水平----------------------------------------------------85.2发展能力----------------------------------------------------86.总结-----------------------------------------------------------8附录:参考文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摘要一国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
地理位置
经济资源
GDP年均增长16.9%
珠三角
为当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GD P
占全国总量旳19.5%
长三角
2023年后快于珠三角
珠三角旳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档发达国家水平。从老 式农业社会到1979 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旳区位优势、 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旳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明显 ;从1980—2023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 广东(13.8%) ,2023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 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23年旳69.6%和65.8% ,人均 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旳3.85倍, 全省水平旳2.16倍 ,跨过中档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当代化建设奠定 了厚实基础。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江三角洲地域与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旳两大区 域.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旳作用.本文对两个 三角洲旳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要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旳差别,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旳差别.
从综合实力分析
从产业构造上分析
电子 信息 产品
高新
技术
珠三角
企业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 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 16%,高于全省旳14.7%;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比较分析对象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比较分析对象

要趋 向。城 市土 地扩展 是城 市形 成发展 的基 本属 性 , 国 民经 济现 代化 发展 的客 观需求 , 同时这 是 但
种扩 展也必 然会 带来 优质耕 地 的损失 , 使城 市建设 用地与 耕地 保护 之 间的矛 盾越发 突 出。因此 , 摸
清城 市土地 扩展 的影 响 因素 , 利于从 根源 上控 制城市用 地规模 的无序 扩张 , 有 有利 于提 高土地利用 效率 , 缓解 F益 突 出的土地供 需 矛盾 。 t
N . O r o 62 07 G n rl e i o 1 4 e ea r lN . 8 S a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影响 因素的实证研究
— —
以长江三 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比较分析对 象
唐 礼 智
( 门 大 学 经 济 研 究 所 , 建 厦 门 310 ) 厦 福 60 5

许多学 者的研 究成 果都 表 明城市人 口规模 是 城 市用 地 规模 扩 展 的 最重 要 影 响 因素 之一 。 8 - J
周倩认 为城 镇建设 用 地规模 等 于城镇 人 口规模 与人 均 建设 用 地 面 积 的乘 积 。 梁 进社 、 曼 从城 J 王
市位 序一 规模 法则 出发推 导 出城 市用 地规模 与城 市人 口呈 异 速增 长 的关 系 , 即城 市 用地 增长 率 和 人 口增长率 之 比是 一个 不 变的 常数 。 u 等 人 的研 究 结 果 显示 , 口密 度 是 城 市 规模 扩 张 的 内部 J 人
收稿 日期 :07 8 3 2 0 —0 —1
作者简 介 : 唐礼智 ( 7 一 , 安徽和县人 , 1 0 ) 男, 9 厦门大学经济研 究所副教授 , 经济学博士。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要素分析-PPT精选文档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要素分析-PPT精选文档

设计要求
研究内容
选取两个三角洲的交通网(公路、铁路)进行分析。 选取两个三角洲主要基础设施分析(包括港口、航线等) 选取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指标属性分析 选取两个三角洲的辐射范围,主要铁路、高速公路、机场、高 新技术区以及主要港口的辐射范围。
数据的选择
两个三角洲主要范围shape格式图 两个三角洲shape格式主要道路线状图(包括铁 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 两个三角洲shape格式机场、主要港口、海运航 线图 两个三角洲shape高新技术开发区图
速度,而且高 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 长速度。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 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 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珠三角的高速公路网、铁路 网以及主要的港口、航空线路和高新技术区等也是珠三 角的重要经济发展指标。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布局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我 国“T”字型生产力结合部,通 江达海,产业密集,在交通布 局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 公路以沪、宁、杭三个中心城 市为结点,构成一个大三角, 三个中心又各自成为放射状向 外延伸,伸向各自的引力范围, 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 形成一种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的 发展格局。
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港口
珠三角也有黄埔港、 深圳港、惠州港、珠海港、 南沙港、香港港等诸多大 型海港, 无论是货物吞吐量, 还是港口数量上“与 长三 角”相比都有过而无不及 在空运方面,在珠三角香 港、广州、澳门、珠海、 深圳都有大型国际机场; 在 陆路方面,广州是华南地区 铁路、公路交通枢纽, 香港 是国际交通枢纽, 广东省内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转型的制度变迁模式比较——兼谈西部地区走向市场经济的对策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转型的制度变迁模式比较——兼谈西部地区走向市场经济的对策
dsr t o rai t e o o c t n i o a d v l mp n . i i e l e i c n mi r s i n l e e tc t z s a l o et Ke yW o d :n t u i n lC a N ; c n mJ T a s i ; r e c n my r s I s tt a h n e E o o e rn i o Mak tE o o i o t ̄
. .
C mp rt ey t e e o o c t n i o a rc s fte w sel dsr t d e t n o aai l , c n mi r s in lp o e s0 h e tr i i , u o ma y ̄ t n ,sv r lw. t a v h a t l tc A o ¥ i ey so I h s s
型过程相对缓慢 , 市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 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提 出 , 展西部 市 场经济 已刻不 容缓 。本 文 旨在 通过 总结 比较珠 江三 角 洲 和长 江 三角 洲走 向市场 经 发 济的经 验和不 同的制度 创新模式 , 为西 部经济 实现 转 型发展寻找 一条 道路 。 二 、 国地 区经 济转型 的两种 制 度创新模 式研 究 我 ( ) 一 长江 三角 洲 : 内生渐 进式 制 度创新模 式 内生 渐进 式制 度创新模 式 , 是一 种依靠 系统 内部 变量 的边 际创新 、 际演 进来 促进整个 系统 实现 边
C mp r o fh si t nl h g MoesnteE oo cT asin l o ai no eI tui a o  ̄ s t n t o Cn dl i cnmi rnioa h t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2、珠江三角洲历来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素有“鱼米之乡” 之称。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 足,农作物可全年生长。良好的水热组合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相结合,加上 充裕的劳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本区成为广东省稻米、甘蔗、蚕桑、塘 鱼和水果集中产地之一。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1060多公里, 滩涂面积715.51多平方公里,对围垦和发展海水、淡水养殖及捕捞十分有 利。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 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地和残丘,在其东、西、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 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 秋多台风和暴雨,仍有洪涝威胁。
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
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 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 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 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 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 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 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 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 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 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经济发展比较

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经济发展比较

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经济发展比较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一、长江三角、珠江三角是全国经济的增长极1、经济总量方面2003年1-3季度,两大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87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2%,比去年全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从增速上看,长三角15城市和珠三角9城市中,增速最高的达到18.8%,最低的9.8%,都远远高于全国8.5%的平均水平。

2、三大需求方面2003年1-3季度,两大三角洲地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5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8.7%,其中长三角投资迅猛,占全国的21.4%。

利用外资方面,全国利用外资前列的城市几乎都集中在这两大三角洲,1-3季度到位外资接近300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

两大三角洲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1-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8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4.1%,比上年度提高了0.1个百分点。

两大三角洲对外开放程度较高,1-3季度实现出口近2000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4.8%。

3、居民生活方面2003年1-3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47元,从两大三角洲23个城市(缺江门数据)情况看,仅有两个城市略低于全国水平,超过10000元的城市达到10个。

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比较(一)2002年全年经济指标比较1、GDP规模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28%。

2002年两地GDP总量29402.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19983.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

历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课题

历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课题

历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大学生实证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及获奖作品(一)(2007-11-05 00:31:01)标签:校园生活苦求往年博文杯的一些资料,百度了一两个小时,才找出下面的东西。

过程中深感信息时代信息泛滥的痛苦,将本人收集的资料整理下,希望能对有兴趣的同学带来便利。

部分资料不全,大家方便的话帮我补上、注:首届“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立项一览表资料没找到:第五届(07暑假)项目资料不全,优秀成果还在评选,结果未出来(不过应该快了):我们小组的丽江市古城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项目也在评选中首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大学生实证创新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获奖成果公示获奖成果名单如下:一等奖:5名经济学院樊云关于农民工收入及相关情况的调查报告金融学院刘占雄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率法学院黄昌锋湖北省农村食品安全调查总结报告杜洪波湖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调研工商学院商艳冬湖北省民工回流的调查与思考二等奖:10名人文学院张静宇从社会转型和大众文化看大学生生存状态经济学院杨文大学生贫富差距及其影响财税学院郝少佳灵石县农村义务教育考金融学院曾晓安武汉市购物中心布局调查研究法学院李仁明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新闻学院张贵红都市类报纸市场定位比较研究工商学院韩艳宾武汉市民绿色消费观的调查报告会计学院陆晓华财务软件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与推广――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用情况调研报告公管学院刘鑫宏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决策的经济分析信息学院龚文丽大学校园BBS改革现状调查三等奖:20名人文学院张培培全球化与中国的全球治理经济学院代志新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调查与思考唐静芳关于对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报告财税学院李英杰农村经济发展断层问题研究刘昊武汉市艾滋病人群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金融学院裴少毅甘肃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蔡瑞琪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信用行为分析法学院李育科中国地方商事立法(深圳上市条例)的发展及现状金飞劳动者权利救济机制的实证分析公安学院钱秋娟广西现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及运行调查与分析尼玛央珍关于西藏边防工作中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新闻学院徐邱晓武汉传媒业的经营状况及其发展探索工商学院李东成关于武汉市本土超市与洋超市的差异分析毕超乡镇企业生存发展管理状况调研会计学院陆沛沛人力资源会计在高新企业中的应用史明晓中国农村社会医疗现状调查公管学院蒋冬青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王栋栋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建设调查信息学院孙晓忠武穴市龙潭宾馆电子商务网站系统的建设成教学院刘春茂关于农村环境问题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社会调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届“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立项一览表重点项目:20项1 经济学院陈哲海南省琼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2 夏小华湖北农民收支状况调查与分析3 财税学院刘乡思税务代理行业在我国中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4 宋尚恒关于西部县乡财政危机的成因及对策思考5 金融学院孙健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实效研究6 潘方德农村民间借贷实证调研分析7 法学院杜洪波高校网络媒体发展中的法律问题8 杨博湖北省湖泊萎缩及污染调查9 秦小建关于武汉街头乞讨现象治理现状的调查10 公安学院康云村际关系之于农村社会治安的影响11 外语学院郭文静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对汉语的影响研究12 新闻学院牛波当代传媒发展对云南少数民族原始传播方式的影响13 工商学院孔新彦管理层收购在武汉国企改制中的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14 万菁菁多极电子商务在“农户+协会+公司”模式中的应用研究――以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例15 会计学院陆沛沛当代大学生就业成本调查研究16 王俊琦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17 公管学院周斌武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意向实证分析18 靳晓曼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农民的参与意向分析――以河北省正定县农村为例19 信息学院邱慧手机规范收费及垃圾短信拦截的方案分析与研究20 李攀峰武汉南湖水质评价及预测和相关治污方案一般项目:78项1 人文学院刘伟湖北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影响研究2 王勇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3 经济学院张宪强关于节约型校园若干问题研究4 陈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转型的调查研究5 孙京菊地摊经济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模式探索6 张卉教育成本及其降低途径的研究7 方翔从我校周边环境的建设情况看“城中村”改造8 佟美玲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9 财税学院孙亿地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现状个案调查与对策研究10 陈天银男、女性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11 郝娜对公共事业民营化的典型分析12 陈暄武汉市民营企业发展及其财税政策研究13 黄宗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高中的知名度14 潘睿武汉市公共厕所现状及投入与产出15 王文夺武汉高校后勤“商品消费市场”经济税源调查16 金融学院单超上市公司信息虚假披露的不诚信行为研究:基于股民的信息甄别与信息评价17 戴婵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中国有股地位研究18 王舒宣中部、东部风险企业融资状况比较研究19 王瑭韵武汉CBD及金融街的建设对武汉金融行业的影响与展望20 裴少毅欠发达地区民间借贷规模与结构的实证研究21 雷宁对武汉中国光谷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22 陈里达湖北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实证研究23 苏进喜适合武汉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空间规模研究24 法学院李华围从个案看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25 冯莹城市建设征地和房屋拆迁过程中的补偿制度26 岳新宇如何从法律角度规制网吧行业27 邵婷婷由退休年龄引发的有关法律问题之研究28 李娟商务调查公司发展现状的调查29 杨治平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30 徐宁对征地补偿及与其相关的农村土地问题的法律探讨31 黄昌锋深圳市建筑工情况调查32 凌昕网络隐私权的保护33 武瑛之从我国禽流感疫情及防治措施论我国公共安全立法社会法化34 公安学院李沙沙商业医疗保险诈骗及其侦破对策35 康达蕴春节期间犯罪规律研究36 骆秋林警察职业心理调研37 王晗新型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探究――恩施州推进治安中心户建设新型管理模式调查与分析38 张伟乡镇改革后政府职能变迁对“综治”工作影响的探析39 王丽君高校及其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40 外语学院胡文琦“渐入式”学习方法在提高日语语言能力作用中的实证研究41 新闻学院彭珊武汉高校校园报纸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42 宁莉当前农民信息需求变化及报纸对策研究43 工商学院吴洋武汉市城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的调查研究44 孙冬玲经济型酒店的成长与管理模式45 甄亚春关于浙江各类规模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46 许双兴武汉市汉派服装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研究47 谢晶晶武汉地区零售业物流技术现状的调查研究48 杨姝武汉本土乳业发展研究49 唐耀明中式快餐发展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武汉掉渣儿烧饼为个案研究50 李胤发展蔬菜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重庆江津市吴滩镇为例51 许英杰乙醇汽油的市场推广问题调查52 会计学院张心如中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后的社会效应调查53 孙鑫生态效率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54 杨辉春节返乡过年农民工的消费状况55 王清萍关于我国中小股民信息利用与权益保护的实证调查56 张鹭个人理财在当代经济环境下的现状与发展57 孙燕杰湖北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会计处理的调查58 桑悦武汉市邮政系统物流管理调查――从作业成本视角分析其模式59 张征EV A对企业业绩评价的有效性研究60 公管学院王路铭城市外来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实证研究61 郑远霞农垦企业养老保险问题――以钦州市国有农场为例62 谢小燕武汉市农民工灵活就业状况调查63 洪旭群农民工培训的供求分析64 李海波湖北省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以襄樊市襄阳区为分析样本65 沈亦周民族地区民间组织与民主管理案例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66 李永久“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实施现状及分析67 信息学院刘婧珏中南大全日制助学班学生管理系统68 刘会一种无线网络安全技术(WEP技术)的研究与改进69 赵镔校园二手交易网站70 陈新优化武汉公交590路的调度71 肖云从农村低学历青年生存状态看职业技术培训前景72 李双军工程投标书自动生成系统73 许迪武汉市交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基于不同时段不同地点车辆通过情况的统计与分析74 李扬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与就业调查研究75 成教学院潘芳关于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与提高农村经济农民素质的调查76 陈豪杰公务员法的实施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77 刘春茂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的社会调查78 人武部宁洁高校军训对大学生影响的浅析第二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大学生实证创新基金项目获奖成果公示2006年6月1日获奖成果名单如下:一等奖:5名经济学院孙京菊地摊经济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模式探索金融学院陈里达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实证研究公安学院王晗恩施州治安中心户制度建设新型管理模式的调查与分析工商学院许英杰乙醇汽油市场推广问题调查报告公管学院周斌中部崛起的人才战略研究――武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意向实证分析二等奖:10名经济学院方翔从我校周边环境的建设情况看“城中村”改造财税学院黄宗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各地高中的知名度金融学院单超信息不对称下上市公司信息虚假披露问题分析法学院冯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公安学院李沙沙浙江省东阳市商业医疗保险诈骗案件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工商学院甄亚春关于浙江各类规模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研报告杨姝武汉市本土乳业的发展研究会计学院王俊琦在校大学生利用学术资源现状及原因探究公管学院谢小燕武汉市农民工灵活就业状况调查信息学院邱慧手机规范收费及垃圾短信拦截方案的研究及实施三等奖:20名人文学院王勇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经济学院陈哲关于海南省海口市土地流转制度研究的调查报告张卉教育成本及其降低途径的研究财税学院陈暄武汉市民营企业发展及其财税政策研究金融学院潘方德农村民间借贷实证调研分析王瑭韵武汉金融街及CBD建设调查研究法学院秦小建武汉流浪乞讨治理现状调查杨治平弱势群体法律保护问题公安学院康云村际关系之于农村社会治安的影响康达蕴春节期间犯罪规律调查新闻学院彭珊武汉高校校园报纸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工商学院吴洋武汉市城郊农村合作医疗调查许双兴武汉市汉派服饰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研究会计学院杨辉春节返乡过年民工的消费状况调查公管学院靳晓曼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农民的养老意向分析――以河北省正定县农村为例洪旭群农民工培训的供求现状李永久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实施状况调查信息学院许迪武汉市交通现状调查报告李扬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培养与就业调查研究继续教育学院刘春茂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的社会调查二○○六年七月四日重点项目:20项序单位姓名项目名称1 人文学院邱凌全球化时代中国大学生对国防时事的关心程度的调研2 经济学院康珂从江夏区中小企业的现状看武汉县域经济的发展走向3 谭婕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4 财税学院刘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研——以武汉市江夏区曙光行政村为例5 薛泽彬关于湖南郴州农村养老模式现状的调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6 金融学院陈里达信用担保对中小企业融资作用的实证调查7 姚达浙江民间资本对接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研究8 法学院黄崇望新荣辱观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诚信度调查9 何卿源农信社小额贷款调查10 公安学院闫岩劳务输出对农村治安状况的影响11 外国语学院吴维东当今“英语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12 新闻学院李鹏武汉市媒体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调查13 工商学院张松山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的湖北农村市场发展状况调查研究14 郭少华“万村千乡”政策的微观分析——武汉八地农村超市现状分析15 会计学院宋宛蓉关于GEF山西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PDF-B的实证调研16 孙燕杰五省市各类企业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及应用准备情况调查17 公管学院安博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广州、沈阳、武汉四城市的对比分析18 吴莹武汉市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证调查与分析19 信息学院马晶鑫网络银行在中小城市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20 李国俊关于武汉城区残疾儿童教育模式的调查分析一般项目:75项序单位姓名项目名称1 人文学院刘昌乾书籍走向边缘化的反思—大学生读书状况调查2 马利华改变人生的选择—影响大学生人生选择和规划的因素分析3 经济学院翟桂飞武汉市武昌区“城中村”居民子女教育状况调查4 靳姝婧知名纺织品品牌的“仿冒品”的需求与供给分析5 叶开元税费改革前后农民家庭生活收支状况抽样调查6 李啸宇武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7 孙京菊影响专利产业化的制度因素及对策研究8 郭峰农产品物流市场与新农村建设--任村乡农产品物流市场调研分析9 财税学院刘祁西部贫困地区“劳务输出难”的调查研究10 潘盛杰从边缘向中心的艰难跋涉——聚焦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11 徐子时我国基础教育公平性研究——以黄冈地区各中学抢夺生源现象的调查12 孙亿重庆万州区三峡移民适应状况调查及后期扶持对策研究13 马书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效果调查14 胡菲菲拾荒群体对垃圾处理产业优化的影响15 罗长林对我国山区水利设施存在问题及治理方案的调查研究——亿湖南省宁乡县为例16 金融学院刘瑜居民购置商品房维护权调查17 罗鹏区别化证券交易制度的博弈分析18 张虎湖北省枝江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可行性研究19 侯玲玲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商品住房价格上涨特点对比分析20 张慧三亚产权式酒店赢利能力的实证调查21 周黎黎贫困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调查22 赵鹏探求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瓶颈”问题的破解之道23 刘冰关于武汉周边农村小额贷款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24 法学院贺丽萍关于营利性场所背景音乐的付费情况及其著作权保护现状调查25 徐成宝城市长期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26 彭双龙武汉市NEC(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27 吴显鹏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的现状调查28 秦小建大学生消费维权调查29 唐娜娜武汉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调查30 谢军留守儿童的人格、心理困境调查31 肖平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现状调查32 李娟对当前商业贿赂现象的调查研究33 上官成凤巴土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文化融合中的继承与流失34 公安学院周子璇农村向社区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治安现状调查与防控体系的构建探索35 景建亮对河南省周口市交通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36 王铎关于湖北省咸宁市中小学周边网吧治安管理中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37 甘涛桂林旅游发展与治安状况的探究38 外国语学院何苗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39 钱芳芳视频辅助功能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影响的调查分析40 新闻学院徐邱晓武汉市大众传媒营销方式的调查报告41 李石平“国八条”和“国六条”出台前后武汉市报纸房地产报道调查分析42 工商学院李伟3G浪潮下我国通讯企业运营的新规则及营销模式研究43 江淑媛恩施招商引资模式及成果探究44 刘策中国垂直搜索引擎市场发展前景分析45 覃辉湘鄂两省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联合开发调查研究46 陶新关于武汉市各类规模企业员工招聘方法与渠道的调查47 姜宁对农村文化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48 勒艳魁武汉泛区域物流运输市场的调查研究49 周昕皓“新农村建设”下中部地区支教制度化的实证研究50 刘亚洲“两免一补”政策下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一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为例51 会计学院施东“国十五条”实施中税收对房地产宏观调空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52 李慧由权责发生制在财政预算中的应用看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解决前景53 金晶新农村建设需要深藏“地下”的民间金融吗?54 陈希羽中关于中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55 陈忠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调查分析56 周宝银乡镇企业会计实际情况调查研究57 张心如环境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58 庄园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现象的分析59 公管学院王洪健新型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型——汉川市沉湖镇福星村“以企带村”发展模式60 蒋冬青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61 刘水寅社科类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实证研究——以武汉高校学生为视角62 韩雪当前大学生就业后负资产现象社会隐忧及对策问题调研63 孙雅静武汉女性创业现状的实证分析64 李立伟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潜江市市政府为例65 钱杨武汉市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66 信息学院邱慧“绿色”助学贷款还贷信用跟踪评价体系设计67 肖华学生课外学分管理系统开发68 王智闻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童年—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透视69 代严中部崛起大潮中的中、东部省级政府网站影响力比较评价70 安金龙农民眼中的新农村问题研究71 何旭辉钟祥市农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72 方琳娜关于贫困生就业问题的调查73 肖云用实证分析方法构建武汉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74 继续教育学院程丹“生命终点站”—殡葬业的现状调查及未来的预测分析75 刘春茂麻城市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实证分析第三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大学生实证创新基金项目获奖成果公示二○○六年十一月六日获奖成果名单如下:一等奖:5名金融学院刘瑜居民购置商品房维权情况的调查分析法学院黄崇望“新荣辱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调查彭双龙武汉地区NGO(非政府组织)一般现状的实证研究与分析工商学院覃辉湘鄂两省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研究项目公管学院李铭武汉市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报告二等奖:10名经济学院康珂从江夏区中小企业的现状看武汉县域经济的发展走向财税学院薛泽彬关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报告潘盛杰从边缘向中心的艰难跋涉――武汉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金融学院姚达浙江民间资本对接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研究新闻学院李石平“国六条”出台以后武汉市报纸房地产报道实证调查工商学院张松山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的湖北农村市场发育状况调查研究会计学院孙燕杰五省市各类企业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及应用准备情况的实证研究报告周宝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公管学院韩雪当前大学生就业后负资产化现象社会隐忧及对策调研信息学院肖云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综合评价探讨三等奖:20名人文学院刘昌乾书籍走向边缘化的反思――大学生读书状况调查经济学院李啸宇关于武汉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郭峰构建农产品物流市场促进新农村建设财税学院刘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研刘祁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情况调查金融学院陈里达信用担保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作用的实证研究张慧三亚产权式酒店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法学院何卿源农信社小额贷款调查徐成宝城市长期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公安学院王铎关于湖北省咸宁市中小学周边网吧治安管理中突出问题的调查研究外国语学院钱芳芳视频辅助功能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影响的调查分析新闻学院李鹏武汉地区媒体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实证调查工商学院郭少华湖北省“万村千乡工程”实施状况调查报告姜宁对农村文化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会计学院宋宛蓉关于山西省IFAD/GEF旱地退化综合治理项目的实证调研公管学院蒋冬青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孙雅静武汉市女性创业现状的实证分析信息学院马晶鑫我国网络银行使用状况及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李国俊关于武汉城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模式的调查代严中部崛起大潮中的中东部省级政府网站影响力比较评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立项一览表。

中国经济两大“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掠影

中国经济两大“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掠影

体 化 和 区 域 经 济 集 团 化 的 趋 势 , 迎 接 学 研 究 机 构 、 成 多 的 科 技 人 员 。凭 借 里 已 经 形 成 了 一 个 以 上 海 为 中 心 的 现 八 新 一 轮 的 世 界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所 带 来 的 机遇 和 挑 战 , 两 大 三 角洲 都 制 定 了符 合 自 身 情 况 的 战 略 政 策 , 正 以 良好 的 着 毗 邻 港 澳 的 优 越 地 理 位 置 , 珠 江 三 代 化 综 合 运 输 网 。此 外 ,被 称 为 “ 阳 朝 角洲 的改革 开放 比其他 地 区先行 一步 , 该 地 区在 整 个八 十 年 代 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优 越 地 理 位 置 , 珠 江 三 角 洲 由 二 十 发 展 势 头 得 到 了世 界 的 认 可 。 19 年 越 来 越 完 善 。 仅 99 年 前 河 网 如 织 、鱼 塘 遍 布 、果 木 成 荫 、
这 一 地 区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就 达 l 7 0亿 4 3
作 物 繁茂 的农 业 区转 眼成 了商 贾云集 、 元 , 占全 国 比 重 为 2 .6 08 %。
开 发 区 遍 布 、 产 繁 忙 、 路 畅 达 的 工 生 公 从 宏 观 上 来 看 , 长 江 三 角 洲 的 成
珠 江 三 角洲 :时 代的 宠儿
地 处 广 东 省 中 南 部 的 珠 江 三 角 洲
活 最 富裕 的地 区, 也 是 中 国最 早 跨 入 开 发 开放 作 为 整 个 长 江流 域 开 发 开放
“ 康” 的地 区之一 。 小
的 龙 头 。 9 0 ,中 国政 府 决 定 加 快 开 19 年 发 和 开 放 上 海 浦 东 的 步 伐 , 进 而 带 动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 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长三角的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与珠三角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
正在缩小;而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的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开始超越珠三角,并且差距有进
一步扩张的趋势
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发 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所 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 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崔功豪等 区 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对于区域 竞争力的评价,目前国际国内通 用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 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和SWOT 分析法等。
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 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现状
主要现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江浙沪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 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绍 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 。长三角的崛起是在珠三角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 发为龙头,以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 州模式”相伴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了一个新台阶。 GDP现状: 2012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到4.2万亿元, 占全国比重达到18.7%,超过一季度1个百分点。同时,其GDP 增速实现回升,均值达9.4%,高于一季度0.4个百分点,与 2011年的GDP增速持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
件 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
毗邻,靠近东南亚 。 2.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 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
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增长后劲乏力 2、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 时代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升级受限 4、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不足,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小结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 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别很小,尤其是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更为相似,但三大经济圈与全国平均状况 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 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在将 来的经济发展中,三大经济圈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 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 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 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机构效应。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 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 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 程度任务迫切。
(3)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 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 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 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 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 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 、三大经济区的区域范围 (一)环渤海经济区 (二)长三角经济区 (三)珠三角经济区
二、三大经济圈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 (一)环渤海经济圈 (二)长三角经济圈 (三)珠三角经济圈 三、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1)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较大 统计数据显示(表3), 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都比较大,其总合约占全国第三 产业总产值的62%,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2)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速度最快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杨俊涛摘要:近年来,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对他们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比较他们的差异之处。

本文简单介绍一下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就FDI投资环境,产业结构,核心城市经济辐射力,服务业发展,人才,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对三大经济圈进行分析关键词:发展经济圈比较一.三大经济圈的简单介绍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大城市经济圈是指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具有紧密经济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覆盖的区域所组成的,经济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能够达到并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一般来说,大城市经济圈内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①。

众所周知,中国有三大经济圈,首先简述一下三大经济圈的范围,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指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徐州、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丽水,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共30个城市。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境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县,四会县等14个市县。

京津唐地区:一般指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唐山,保定为双翼,包括北京,,天津以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两个直辖市,三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②。

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征1.长三角经济圈—投资拉动型,民资主导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正在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

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及成长路径分析——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研究

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及成长路径分析——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研究
20 1 1 年第 21期 ( 总第 2365 期)
区域经济
� 金融发展的差异及
*
成长路径分析
� � �基
于 长 三 角 和 珠 三 角 的 比 较 研 究
段军山 王金定 李 朋
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政府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 发展战略, 财政� 税收� 信贷� 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 策首先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倾斜, 资金� 技术� 人力资 本等生产要素在这一区域的迅速集聚使珠江三角
放门户, 是经济发展最快� 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本部分从经济规模� 经济发展结构� 收入水平三个 方面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进行比较� ( 一) 两个地区的增长极" �经济的高速发展也 1 9 78 20 0 9 年间长三角区域 统计数据显示, 带动了金融的发展, 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的建 设格局对珠三角整个金融业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带 动效应�为了寻求更好地广东省发展壮大的战略 思维, 需要分析自身的差距以及借鉴好的经验�本 文首先利用 1 9 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 对长 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进行比较, 接 着对两个区域的经济成长路径进行对比, 最后得出 结论�考虑到统计资料的收集� 省级行政区划的相 对稳定性以及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 " ) 包括 响, 本文所指长江三角洲( 以下简称 长三角" 江苏� 浙江和上海, 即大长江三角洲的概念, 珠江三 角洲( 以下简称 " 珠三角" ) 经济区则指广东省� 经济总量发展十分迅速, 20 0 9 年该地区生产总值 为 72 494.1亿元, 比1 97 8 年的 6 45 .7 7 亿元提高了 1 1 2.2 6 倍�上海� 浙江� 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使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总水平也大幅上升�由于改 革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也较快, 因此, 该地区生产 总值占全国 GD P 的份额波动变化幅度不大, 200 0 年前基本保持在 1 7% 左右, 200 0 年之后则略有上 % �而以广东为主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 升, 约占 21 展也较快, 该地区 1 97 8 年的生产总值为 1 8 5 . 8 5亿 2 0 0 9 年增加到 3 94 8 2 .5 6 亿元, 9 78 年增加了 元, 比1 21 2.4 4 倍, 8 .8 7% , 年均增长速度约为 1 超过长三角 增长速度约 2. 42 个百分点�在此期间, 珠三角生产 9 78 年的 5 .1 % 增 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 由1 长到 2 0 09 年的 1 1 .6% �如图 1 � 图 2 所示�

长三角与珠三角

长三角与珠三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 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 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 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 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本文档支持任意编辑, 下载使用,定会成功!
齐头并进?平均?
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珠三角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于长三角 近几年,双三角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2005年长三角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前 者是后者的2.2倍。而2000年前者只是后者的2倍。2005年珠三角 城乡差距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47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331元,前者是后者的2.8 倍。
发展前景
• (一)个例:南京
• (二)整体:长三角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
南京
• 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 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 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 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 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 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 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 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 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 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 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 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 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 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
长三角与珠三角 的 发展前景对比
发展背景
同:
(1)改革开放大背景
同在1985年被定为经济开发

(2)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时推进
发展背景
• 异: 工业发展: 珠三角起步更早,历时更久,多阶段发展
城市发展: 同步发展的城市珠三角更多 开放程度: 珠三角开放时间更久,程度更深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一)行政区划和城市等级序列的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江苏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浙江省的东北部地区,面积99688平方公里,全部人口为7504.78万人(2000年底),人口密度为753人/平方公里。

城市群主要包括直辖市上海,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3座;地级市有苏南的常州、无锡、苏州、镇江,苏中的扬州、南通、泰州和浙江东北的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1座,2000年底城市人口2596.29万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在我国广东省境内,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全部人口为2306.56万人(2000年底),人口密度为553人/平方公里。

城市群主要包括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2座,地级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以及惠州和肇庆的部分地区共计6座,2000年底城市人口1198.27万人。

从城市等级序列上看,目前两大城市群都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集镇组成的七个层次等级,各类城市数量呈现出“宝塔型”特点(见表1)。

第一层次是国际性或全国性中心城市,第二层次为副省级的区域中心城市,第三层次为人口在20-100万的中小城市,第四层次为其他小城市和卫星城市。

(二)城市群发展的轴线与经济发展腹地比较从发展轴线上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轴线是沪宁、沪杭和杭甬三条铁路。

在这三条总长不超过660公里的铁路沿线,密布着20座城市,占全区总数的37%,其中沪、宁、杭为三大节点城市。

除轴线外的次级圈层中,逐步形成上海大城市区、宁镇扬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通泰城镇群和杭州湾城市群这五个二级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发展轴是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顶点的“金三角”发展轴心,三座城市间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纽带加以联系,同时深圳和珠海又分别与香港和澳门毗邻,在这一轴心的周围,分布着该区的其他城市。

由于该区其他城市的发展历史均不长,次级城市群的发展相对较慢。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从人均GDP来看,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1665元,珠江三角洲为18058元。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

总第 4 期 第 6期 8

经济探 求 ・
我 国 三 大 都 市 圈 的 发 展 比较
刘 欣
( 中共 哈尔滨市委党校 , 哈尔滨 108 ) 500

要 : 市圈是 中国城 市化 最有效 率和效益 , 都 最切 合 实际的模 式。它有 利于社会主 义 市场经济 建设和促 进
地 区之 间共 同发展 。 目前 , 在我 国主要形成 了珠 江三 角洲 、 江三 角洲和京 津唐 三大都 市圈, 长 各都 市圈都形成 了各 具特 色的发展模式和竞争优势 。
关键词 : 江三角洲都 市圈 ; 珠 长江三 角洲都市 圈; 京津唐都 市 圈; 发展模 式; 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0 15 1 6 .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8—82 (0 60 3
些都不 同程度地影响了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发展 。 2 竞争优 势。( ) . 1 自然资源 禀赋优越 , 界 区 边 狭义珠 江三 角洲都 市 圈即指 原广东 位 于东南 沿 位条件独特 。面向南海 , 具有天然的港 口资源 , 促成 海 的珠江三 角洲 都市 圈 , 广义 珠 江三 角洲都 市 圈( 简 这 一 地 区海 运 业和对 外 贸易 比较发 达 。珠 江三 角洲 在 称“ 大珠江 三角洲 ” 包 括 狭义 珠 江 三 角 洲都 市 圈 和 也是我 国最 大 的侨 乡 之 一 , 广东 珠 江 三角 洲 发 展 ) 华侨在资金、 技术 、 才等方面都做 出了 人 香港 、 门两 个 特别行 政 区 , 澳 区内 的深 圳 、 广州 、 海 的过程中, 珠 主要 贡献 。 同时 , 港 和 澳 门的并 人 将 推动 两 种 制 香 等是 作为我 国开放较早 、 放度 较大 的地 区 , 开 已形 成 2 协调 机 制 成 熟 , 展 制 度 领 先 。 发 了相 对完善 的市 场经 济发 展制 度 。而香港 是 国际金 度之 间 的互动 。( ) 融、 贸易 、 航运 、 信息 、 旅游 中心 , 门则是一个具有 原珠 江 三角洲 是三 大都市 圈 中唯 一 的在 同一个 省行 澳 省 特色的中小城市, 旅游博彩 、 出口加工 、 地产建筑 、 银 政 区划 的都市 圈 , 内各 城市 间发 展协 调较 为容 易 , 利益 共享 机制 容易 形成 。 区内 的深圳 、 广州 、 珠海 等 行保 险是其 主 要支柱 产业 。 开放度较 大的地区, 目前 已形 1“ 小龙” .四 发展 模 式 。珠 江 三角洲 都市 圈 的形 市作为我 国开放较早、 培养出了 良好 成和发展 , 主要是来 自我国香港 、 台湾和澳 门的资本 成了相对完整的市场经济发展制度 , 的经济运行环境 。相对成熟的市场经 济制度 , 是珠 推 动 , 江三角 洲 经 济 是典 型 外 向型 经 济 。我 国 出 珠 3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 口前四位的城市有三个在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江三角洲发展 的重要优势。() 经 济主要靠 外 贸 , 产业 以家 电等 轻化 工 业 和新 型服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 已成为全 国市 经济 发 展 最快 的 地 区之 一 。尤其 务贸易的第 三产业为 主。由于其 发展模式类似于 场 经济最 为活 跃 、 为珠 江三 角 洲 的发 展 注 人 了新 “ 四小龙” 发展模式一一外向型的出 口加工, 因此通 香港 和澳 门的融 人 , 的活力 。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已高于亚洲其他地 常称珠 江三角 洲都 市 圈发展模 式 为“ 四小龙 ” 式 。 模 也 但是 , 由于受 到南 岭阻 隔 , 济 腹 地狭 小 , 周 区经 济增 长速 度 , 是世 界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最 快 的 地 经 对 区。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的同时 , 珠江三角洲也在 边地区辐射带 动能力还 不够 强; 尤其 在加人 WT O 产业 结 构也 不 断得 到调整 。 后, 随着 内地 尤其 长江 三角洲 的市 场化 进程加 快 , 国 加 速经 济增 长方 式转 变 , 金 贸易 、 咨询 、 游等第 旅 际资本流向已有所改变 , 市场 因素将代替地缘和人 高 新技 术产 业迅 猛发展 , 融 、 三产业的比重也迅速提高 , 尤其是香港和澳 门在贸 缘因素, 一些外商异地搬迁 ; 2 世纪 8 年代后主 在 0 0 金 旅 4经 要依靠 国家 的优 惠政 策发展 的优 势也逐 渐 减弱 。这 易 、 融 、 游 等服 务 业具 有较 大 能 量 。 ( ) 济 国 际化水 平较 高 。珠 江三角 洲 已成 为 我 国外 向型经 济 最 发 达 的地 区。实 际利用外 资 总额 居全 国各大 经济 收稿 日期 "06 7 9 20 —0 —0 区首 位 。进 出 口地 区 已遍 及世界 10多 个 国家 和地 0 作 者 简 介 : 欣 (99一) 女 , 龙 江 哈 尔 滨 人 , 济 刘 16 , 黑 经 区 , 广东珠 江 三角 洲 进 口额 和 出 口额 就 分 别 占全 仅 ( 工商) 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金融可得性测度及差异研究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金融可得性测度及差异研究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金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了解,本文从金融可得性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测度,并对其差异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概述中国的八大综合经济区分别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冀地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西部开发、东北振兴。

中国政府在发展这八大综合经济区时,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方向。

二、金融可得性的测度金融可得性是指公众获得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难易程度,它是金融市场的重要指标。

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金融可得性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来自于金融资源、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金融产品种类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下面将从金融资源、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金融产品种类三个方面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金融可得性进行测度。

1.金融资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的两个重要经济带,拥有不菲的金融资源。

其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金融资产总额达59.57 万亿元,金融资源较为充裕;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资源总量也在30 万亿以上,金融资源优势明显。

其他经济区的金融资源总量相对较小,但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资本投入,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源。

2.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各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同样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机构数量众多,金融市场发展动力明显,金融创新能力强;而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振兴等经济区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金融创新缺乏。

3.金融产品种类各地区的金融产品种类同样存在差异。

其中,京津冀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金融产品类型不够丰富;而成渝经济区、中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经济区,则有较多的金融产品种类,金融创新能力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8996181762146918.1
双三角合计占全国的比重(%)24.225.824.2
(六)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国比较
单位:亿元
地区 2001200420052005年比上年增长%
珠三角占全国比重(%)33.029.237.328.929.827.8
双三角合计占全国的比重(%)60.153.367.764.266.062.1
长三角101321076212087137951560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珠三角1479914653160331668117477
全国686077038472942210493
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文实名:统计 中国统计 国家统计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统计分析 >> 分析报告 >> 正文
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10-26 10:34:11
全国37213704778860425.7
长江三角洲6449136331617218.6
珠江三角洲25474544529716.6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比较
单位:元/人
20012002200320042005
(七)财政收入再创新高
2005年双三角财政收入总额为4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占全国的比重为13.9%,比上年的12.7%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财政收入为3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3%提高到9.3%;珠三角为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提高到6.7%。
(四)实际利用外资进一步增加
2005年双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7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5亿美元;占全国的59.3%,比上年的53.6%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占全国的41.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17.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双三角地区仍是我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
总额进口
总额
长三角1381641740502427592265
珠三角1684776908410722701836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比较
单位:元/人
20012002200320042005
长三角48865195560462907109
珠三角 582762106331
全国23662476262229363255
二、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地区比较
全国1638618904217152639631628
双三角合计占全国的比重(%)12.612.313.012.713.9
对外贸易
总额出口
总额进口
总额对外贸易
总额出口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与全国的比较
(三)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
2005年,长三角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实现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增长20.2%。对外贸易均迈上新台阶。双三角贸易总额达9131亿美元,占全国的64.2%。其中出口额占全国的66%,进口额占全国的62.1%。
长三角13221553196024133174
珠三角7367698639361211
双三角合计20582322282333484385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全国比较
单位:亿美元
2001年2005年
(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健增长
2005年,长三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珠三角完成5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虽然受宏观调控和基数较大的影响,投资增幅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回落,增速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双三角固定资产投资仍比上年新增3293亿元,占全国新增额的18.1%。
2005年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5年两个三角洲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珠三角为17477元,比全国高出66.6%。两个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
凡个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作者文责自负。转载或引用时务请遵守本网“版权声明”。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作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简称双三角),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其在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区域资源整合与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梯度开发不够等问题。
2001-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总量比较
(二)经济增长稳中趋缓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财政收入与全国比较
单位:亿元
地区20012002200320042005
一、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高
受宏观调控的影响,2005年双三角经济增长率均比上年有所减缓。其中,长三角经济增长13.5%,比上年减缓1.9个百分点;珠三角增长15.8%,减缓0.3个百分点。但两个三角洲经济增长仍均高于全国10.2%的平均水平。
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比上年的2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继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后,再迈上新的台阶。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双三角合计306514171648913150294100
全国5097266124361421976206600
长三角占全国比重(%)27.124.130.435.336.23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