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化学 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课程教学设计
课题: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苏教版)【教材分析】:本节是新课标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的内容。
原电池原理是对前面所学的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的丰富与延伸;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深入;是对电解质溶液相关知识和能量转化方式的体现和运用;也为后面学习化学电源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做好了铺垫,为后续金属腐蚀原因的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还为以后选修中的原电池改进装置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充分体现了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另外,原电池本质上是一种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装置,使学生牢固树立能量不能创生,只能彼此转化的观点,也为后面的电解池装置池埋下伏笔。
这部分知识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点,是历年高考和会考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结合点之一,因此,学好原电池原理在整个中学化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知识方面]通过前面有关对金属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学习原电池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因此,本节课从金属与酸反应的视频导入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通过初中及高中的化学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探究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进行的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的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作为高一的学生,由于还未明确高考报考方向,学生总的来说对各学科还算比较重视。
但是,这部分是抽象的理论知识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兴趣感和较强的求知欲,利用学生乐于实验,关注实验现象的心理特征,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 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铜锌原电池实验动画,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2、掌握原电池的应用,利用原电池原理判断金属活泼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抓住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
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问题,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提升的认知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实验、评价试验等综合试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的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生关注能源、环境等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分析
(一)学生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电池的种类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电池的基本条件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进行探究。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化学实验和动画首先进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然后利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知识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适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设想是利用学生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分组对比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形成条件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从氧化还原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动画,学生完成学案的预习。
高中化学 专题二第三单元 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教案 苏教版必修2
1、定义
2、阴阳极
3、构成条件
课
后
反
思
(2)电解池由组成,其中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的极板叫____极,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的极板叫_____极。
(3)原电池是把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装置。电解池是把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装置。在能量转化过程中,都发生了__________反应。
3、下列说法或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2)电极命名:
外接电源正极的极---------------------叫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外接电源负极的极---------------------叫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3)其中电极材料:按作阳极考虑分为:
惰性电极:石墨、铂、钛(此类电极仅起导
体作用)(上述实验便是)
活泼电极:除上述材料之外如铁、铜等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电解
[过渡]什么叫电解?下面我们完成两个探究性实验P44
C(石墨) C(石墨)
[探究1]
CuCl2溶液
现象:无任何明显现象
[探究2]
+ -
C C
CuCl2溶液
现象:
(1)外接电源正极的碳棒上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且此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2)外接电源负极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3)实验后溶液的颜色:由深变浅
(4)两碳棒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即两碳棒本身即没有被氧化,又没有被还原)
产物分析:
(1)红色物质铜
(2)气体氯气
结论:
通电
CuCl2====== Cu + Cl2↑
通电
教案:必修2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3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1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
模块
必修2
命题人
金烈南
审定人
高一化学备课组
时间
2012.4
知识点范围
原电池、化学电源、电解池
教学重、难点及主要突破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
共分7课时;原电池1课时,化学电源1课时,电解池1课时,练习讲评2课时。
二、原电池1课时
(一)教学重难点
实验准备:水果(柠檬、番茄、桔子、葡萄或其它水果)、金属(铁丝、铜丝、锌片或铝片)、石墨电极、电铃、灯泡、微安电流计、导线若干、小刀、pH试纸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自备的水果、金属片制作电池,用微安电流计或耳机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比较电流的大小。若用小刀切开水果,使两个极板分离,观察电流是否消失,将水果重新合拢是否又产生电流?探究其原因。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见PPT6)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介绍】这一现象早在1799年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特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池,即原电池。(PPT7、8、9)
[利用多媒体软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PPT10)
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从较活泼的金属一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板(或石墨电极),溶液中易得电子的阳离子在不活泼的金属极板上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5]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高中化学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3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2.3.3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导
高中化学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2.3.3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2.3.3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2.3.3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3课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目标导航】1.知道电解的原理和电解池的形成条件,会分析电解的应用.2.能熟练书写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方程式.【自主学习】一、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1.实验探究: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按图示装置连接好仪器,在U形管内加入CuCl2溶液,用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电源数分钟,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阳极上放出的气体实验现象阴极阳极原理分析通电前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电后移向阴极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移向阳极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阴极反应式阳极反应式反应CuCl2错误!Cu+Cl2↑2。
电解(1)电解原理:使______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__________反应。
(2)电解池[议一议]1.从装置上比较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是什么?2. 你怎样判断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3。
电解质溶液是如何导电的?4.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一定会有化学反应发生吗?二、电解原理的应用1.制备Na、Mg、Al、F2等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如电解熔融的氧化铝获得铝:2Al2O3(熔融)错误!4Al+3O2↑。
高中化学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2、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技能、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实验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教学设计思路]由于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设想采用“启发引思-----探究深思-----归纳理思-----实践反思”的教学模式,通过上述四个环节组织教材内容及学生活动,这种模式从问题出发,经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媒体]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软件、实验仪器[教学过程]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导入新课] 学生列举电池的种类。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电池中的电流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 水果电池:在西红柿上插入锌片和铜片,串联上灵敏电流计,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学生分析] 指针偏转,说明电路里有电流通过。
(通过水果电池实验架设探求的桥梁,暗示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电池中电流的产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系。
)[提出问题]电池中电流与电解质溶液有什么关系,电流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活动] 同学们分组讨论,对电流的产生原因进行猜想,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活动] 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电流产生原因的理论假设: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
(指出要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要动脑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投影] 实验步骤:1、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分别插入锌片和铜片,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相连,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在电路中串联上灵敏电流计,观察指针有无偏转;4、用废干电池确定电流的方向与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课程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本节课以氧化还原为主线,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得出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同的是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原电池原理,从而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子移动的方向。
通过可乐纸杯的实验,让学生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展示各式电池,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原电池概念及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2)判断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设计原电池。
(4)判断一些复杂的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极方程式书写
2.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2)探究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
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A教案:
课后反思:本节课尝试采用启发和实验并存的探究法,以“问题驱动”式教学,把本源的,固定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变化的,个性的,直观的知识深入发现原电池原理。
重点放在原电池工作原理,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作简单介绍。
此外,这节课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有效的调动和保持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较好地落实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然而,过于注重本节课的完整性,耗时超过了几分钟,但从学生的巩固练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思路清晰,整体效果较好。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含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单元规划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具体来说,包括: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本单元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系可以表述如下:研究氧化还原与电能之间关系的化学被称为电化学。
不管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还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其实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和高中的《化学1》中都已接触学习过,有了这些氧化还原的知识作基础,学生在判断化合价的升降、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电子的得失和转移时是不成问题的。
难点在别处,分别是:在原电池课时中,难点是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比如,判断金属性的强弱、根据氧化还原反应选择两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来设计原电池、根据原电池原理来考虑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等等。
在化学电源课时中,难点是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在电解原理课时中,难点是理解电解原理以及铜的电解精炼中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电解产物的判断。
这些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运用活动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从探索中获取知识。
课时安排: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课时化学电源1课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容说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在本节课的开头,首先通过2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房顶上的白铁皮瓦楞板,或白铁皮烟囱,只有在它们的镀锌面完全腐蚀掉以后,铁皮才开始锈烂、穿孔。
而马口铁罐头盒锈蚀的情形刚好相反,只要镀锡的表面产生破口,里面的铁皮就迅速腐蚀。
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出“活动与探究”的问题1:原电池的原理。
接着就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列出实验仪器和实验所用试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导出结论:原电池的原理实质上就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正极)。
必修二化学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有效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设计理念】传统的化学教学是以讲授为主,实验为辅(实验又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独创性、变通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淡化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精神。
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主动而生动地学习。
同时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从而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各有所得的好课,让每位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以便他们能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成了每个化学教师应该努力的目标。
【教学策略】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为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知识信息和资料,在课堂上达到信息整合的目的。
同时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把那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而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铜片、锌片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时为何气泡从铜片上面产生)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
学习者在—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时的引导学生对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引导学生采用探索法、观察法、推理法建构知识的意义;协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电池的使用,电流的流动,电子的流动),并尝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复习课) 课程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课型:复习课【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会书写简单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过程】[背诵][听写]1.原电池: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锌/铜/稀硫酸)(1)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锌是、铜是极(2)外电路电子流向:电子由极流向极(即由流向)(3)内电路阴阳离子流向:电解质溶液中,Zn2+和H+向极移动,SO42-向极移动。
(4)现象:负极,正极(5)电极反应:正极反应类型:)负极(反应类型:)总的反应可表示为:。
(6)C(H+),PH(7)燃料电池:做负极;做正极2.原电池构成条件①原电池反应必须是反应;②具有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③两电极均插入中;④电解质溶液、电极、导线形成3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1)A电子流出的极是(2)C 较活泼电极是(3)发生氧化反应是(4)质量减小的极是【学生】改错【师生】总结、【交流与讨论】1、2【练习】[活学活用] 1、2、3、4【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右图所示原电池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铜片是负极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2.氢氧燃料电池可以使用在航天飞机上,其反应原理示意图如右下图。
下列有关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该电池中电极b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外电路中电流由电极a通过导线流向电极bD.该电池的总反应:2H2+O2=2H2O( )3.将锌片和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柠檬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下列针对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B.电子由铜片流出C.锌片是负极D.铜片逐渐被腐蚀( )4.X、Y、Z三种金属,X、Y组成原电池,X是负极;把Y放在Z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Z析出。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化学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归纳提升课件 苏教版必修2
【解析】 氯铝电池中,通氯气的一极是正极,连接铝 的一极是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所以由 Al 极流向 Cl2 极。
【答案】 (1)正 (2)负 (3)Al Cl2
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 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编号
1 2 3 4 5
电极材料
Mg、Al Al、Cu Al、石墨 Mg、Al Al、Zn
【解析】 设 H2、CH4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y。则 x+ 571.6x y=5, +890y=3 695, 解得 x≈1.25 mol, y≈3.75 mol, 2 x∶y=1∶3,故选 B。
【答案】 B
Hale Waihona Puke 3.(2012· 大纲全国)反应 A+B―→C(ΔH <0)分两步进 行:①A+B―→X(ΔH>0),② X―→C(ΔH<0)。下列示意 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
【解析】 因为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①为吸热反应, 反应②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②放出的热量比反应①吸收的 热量多。A 项错误,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反应②为吸热反应, 且总反应为吸热反应;B 项错误,反应①和反应②均为吸热 反应;C 项错误,反应①和反应②均为放热反应。
【答案】 D
4 .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Zn + Cu2 ===Cu+Zn2+,该反应的原电池的正确组成是( )
-
ΔH = - 571.6 ΔH=-890
kJ· mol 1,CH4(g)+2O2(g)===CO2(g)+2H2O(l) kJ· mol-1。
现有 H2 与 CH4 的混合气体 112 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 燃烧生成 CO2 和 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 3 695 kJ,则 原混合气体中 H2 与 CH4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 C.1∶4 B.1∶3 D.2∶3 )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课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观察几种常见电池的图片,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
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本节课主体采用“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
电解原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原电池原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电化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它可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中有旧知识作基础,缓解学习困难,体现知识梯度的合理性。
学生已经知道一些重要的电解反应,如电解H2O、NaCl溶液等,但对电解反应还只有宏观、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进一步认识电解反应,为选修4《电解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一学生有一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能力,但上述思维能力、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不够完备。
三: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化学能不仅可以转化为热能,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为电能;2.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学会判断原电池3.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电池形成的基础,理解原电池构成的基本原理,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4.通过活动探究认识原电池,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四:重点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学习目标定位]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知道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特点。
3.会书写简单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并填表:实验步骤①②③④现象锌片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铜片表面无气泡锌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有气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两锌片逐渐溶解且表面都有气泡,电流计指针不偏转无现象解释或说明锌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2,而铜则不能锌与稀硫酸反应,但氢气在铜片上产生,导线中有电流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但导线中无电流乙醇是非电解质,与Zn、Cu都不反应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②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具备这种特点的装置名称是什么?答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该装置称为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①分析下图并填空:原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②能量转化过程:原电池在工作时,负极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溶液中氧化性物质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这样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断发生,闭合回路中不断有电子流产生,也就形成了电流,即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高一化学《专题二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案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
化》教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原理和一般构成条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
维和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抓住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工作
原理的本质。
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
化的本质。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自学质疑】
考点1 原电池的感念和原理
(1)特点: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构成条件:
④
(3)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
正极:电子的极,电极(活泼或不活波),
发生反应
负极:电子的极,电极(活泼或不活波),
发生反应
电子流向:电子在外电路眼导线从极流向极【实例1】 Zn一Cu 一稀硫酸原电池
正极材料是;正极反应式为;反应类型
负极材料是;负极反应式为;反应类型
电池总反应为。
【互动探究】
【例1】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部分。
教材主要介绍了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
电解属于电化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学生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溶液导电、氧化还原理论、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电解原理在分析问题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对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微观想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学生求知欲较强,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逐渐形成。
三、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理解电解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初步形成电解池工作原理的理论模型。
过程与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家探究过程的艰辛,提升对科学家的敬仰,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揭开伪科学的面纱,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教学难点:形成电解池工作原理的思维模型。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分析讨论,比较对比,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实验探究据实验,讨论回答问题概念形成实验原理分析与讨论概念形成为生成物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在U形管中加入饱和氯化铜溶液,用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电源,通电数分钟后,观察现象。
1.上述实验装置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上把具备这种特点的装置称为。
2.电解池的构成条件是①②③④构成闭合回路。
1.电解池概念:我们把将___________的装置称为电解池。
2.构成电解池的条件:(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3.电极名称:阴极:与电源_____相连的电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及其应用。
2.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课标解读1.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2.会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教学地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现在高科技产品所用电能的来源,也是现代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
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在我们生活中,手机用的电池,机动车上的铅蓄电池、干电池等,这些电池的电能是如何转化来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本课时将给出答案。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完成“课前自主导学”并讨论。
⇒步骤1:导入新课,分析本课教学地位。
⇒错误!⇒错误!⇓步骤6:5至6分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教师明确答案并给予适当点评或纠错。
⇐步骤5:回顾本课堂所讲,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课堂小结】。
⇐错误!(1)装置:(2)现象: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3)电子流向:由锌极流向铜极。
(4)电流方向:铜极→导线→锌极。
(5)离子流向:电解质溶液中,H+、Zn2+移向铜极, SO2-4移向锌极。
(6)电极反应①负极(Zn):Zn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式为:Zn-2e-===Zn2+。
②正极(Cu):H+在铜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式为:2H++2e-===H2↑。
③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2.原电池的原理(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理:①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②电子流向:从负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入正极。
③离子移向: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1.什么类型的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提示】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的腐蚀。
2.钢铁的腐蚀(1)条件①电极:铁和少量碳形成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水中含有少量H+和OH-及氧气等气体。
(2)电极反应(以吸氧腐蚀为例)①负极反应式(Fe):2Fe-4e-===2Fe2+。
②正极反应式(C):2H2O+O2+4e-===4OH-。
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Fe2+,Fe2+与OH-结合成Fe(OH)2,Fe(OH)2被氧化,其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Fe(OH)3进一步脱水生成红色铁锈(Fe2O3·x H2O)。
制造原理:原电池原理。
2.优点:能量转化率高。
3.化学电源的分类(1)一次电池:用过之后不能复原,如锌锰干电池等。
(2)二次电池:充电后能继续使用,如银锌钮扣电池、铅蓄电池、镍氢电池等。
2.氢氧燃料电池的反应为2H2+O2===2H2O,则此燃料电池中正、负极上反应的物质分别是什么?发生什么反应?【提示】正极:O2,发生还原反应。
负极:H2,发生氧化反应。
①反应:Zn+Cu2+===Cu+Zn2+,设计成原电池,写出正、负极反应式。
【提示】正极:Cu2++2e-===Cu,负极:Zn-2e-===Zn2+。
②铅蓄电池反应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该电池中负极材料是什么物质?【提示】Pb。
1.原电池原理2.原电池正、负极判断方法(1)从材料上判断一般来说,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
(2)从电子流向上判断电子流出的极是负极,电子流入的极是正极。
(3)从电流流向上判断电流流入的极是负极,电流流出的极是正极。
(4)从反应类型上判断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5)从反应现象上判断溶解的是负极,有气泡产生或固体析出的是正极。
(6)从离子移动上判断阴离子移向的是负极,阳离子移向的是正极。
原电池的组成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活泼的金属是电池的负极,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是电池的正极。
(2)有电解质溶液,且负极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3)构成闭合回路或接触。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关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上有气体放出B.M为负极,N为正极C.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解析】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为负极,失去电子,即M为负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为H2,则N为正极。
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应由正极(N)流向负极(M)。
【答案】 D一般来说,活泼金属是负极,注意特例:Mg—Al—NaOH溶液形成的原电池,Al作负极;Cu—Al—浓HNO3形成的原电池,Cu作负极。
1.(2013·湖北孝感一中月考)下列装置能形成原电池的是( )A.①②③⑦⑧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⑦【解析】装置④不能形成闭合回路;装置⑤没有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只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装置⑥中酒精不是电解质溶液。
【答案】 A①实验室用稀H2SO4与Zn反应制H2时,用纯锌快还是粗锌快?【提示】粗锌。
②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的原理是什么?【提示】发生了原电池反应。
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或稀HCl)反应制H2时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硫酸形成原电池,加快了锌的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判断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负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正极。
例如,有两种金属A 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A>B。
3.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形成原电池后,活泼性强的金属加快了腐蚀,活泼性弱的金属被保护,减弱了腐蚀程度。
4.设计原电池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例如:利用Cu+2FeCl3===2FeCl2+CuCl2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由反应式可知:Cu失去电子作负极,FeCl3(Fe3+)在正极上得到电子,且作电解质溶液,正极为活泼性比Cu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
利用反应Zn+2FeCl3===ZnCl2+2FeCl2设计一个原电池。
在图中方格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指出正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将已知的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即失去电子和得到电子的反应):Zn-2e -===Zn2+,2Fe3++2e-===2Fe2+;然后结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可知,该电极的负极应用锌作材料,正极要保证Fe3+得到负极失去的电子,一般可用不能还原Fe3+的材料(如铂、碳棒等)作正极,电解质溶液只能用FeCl3溶液。
【答案】装置如图Pt(或其他合理答案) 2Fe3++2e-===2Fe2+Zn Zn-2e-===Zn2+在设计原电池正极材料时,能导电但活泼性一般比负极活泼性弱。
2.把a、b、c、d四块金属板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形成原电池。
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c溶解;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极上有大量气泡。
四块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a>c>d>b B.c>a>b>dC.a>c>b>d D.c>a>d>b【解析】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被氧化溶解;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冒气泡或析出金属。
所以,四块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c>d>b。
【答案】 A【教师备课资源】原电池的两个问题解释1.为什么构成原电池后反应速率会加快?纯锌在稀硫酸中反应,Zn表面既有Zn2+进入溶液,又有H+运动到Zn表面得到电子生成H2,而在Cu-Zn原电池中,Zn失去电子变成Zn2+进入溶液,H+在Cu上得到电子生成H2。
比较两种形式的反应,就会发现前者Zn 表面“拥挤不堪”,Zn 2+对H +有排斥作用,而后者“畅通无阻”。
因此粗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明显快于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就是这个原理。
2.电极判断的几种特殊情况原电池的两极称正、负极,两极判断除考虑两极的活动性外,还应注意电极能否与电解质溶液反应。
如图甲中,电解质溶液是稀硝酸,Fe 作负极,电极反应:Fe -2e -===Fe 2+;但图乙中,电解质溶液是浓硝酸,Fe 发生钝化,Cu 作负极,电极反应:Cu -2e -===Cu 2+;图丙中,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Mg 较活泼作负极,电极反应:Mg -2e -===Mg 2+;但图丁中,电解质溶液是NaOH 溶液,Al 参与反应作负极,电极反应:Al +4OH --3e -===AlO -2+2H 2O 。
甲 乙 丙 丁原电池定义:化学能―→电能组成:①两电极;②电解质;③闭合原理⎩⎪⎨⎪⎧正极:还原反应负极:氧化反应电子:负极→导线→正极离子:阴离子→负极,阳离子→正极应用:①加快反应;②判断活泼性;③腐蚀; ④原电池设计1.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极附近的SO 2-4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 .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 .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c (H +)增大 D .铜片发生的反应为:2H ++2e -===H 2↑【解析】 用导线连接的Zn 片与Cu 片放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Zn 作负极失去电子变为Zn2+进入溶液,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阴离子SO2-4、OH-等移向负极,阳离子H+、Zn2+等移向正极。
H+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H2;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H+浓度减小,故A、B、C错误,D正确。
【答案】 D2.(2013·江苏南京高一检测)李明在学完了原电池的知识之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柠檬水果电池,观察到外电路上的电流从电极X流向电极Y。
已知他选择了铁为X极,则Y极应该是( )A.锌B.石墨C.银 D.铜【解析】电流从电极X流向电极Y,可知X为正极,Y为负极,故Y应比Fe活泼,即选A。
【答案】 A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B.用导线连接锌片、铜片,一起浸在硫酸铜溶液中,铜片表面析出单质铜C.把铜片插入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解析】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符合构成原电池的条件,铜片作正极,表面出现气泡;用导线连接锌片、铜片,一起浸在硫酸铜溶液中,锌比铜活泼,铜作正极,表面析出单质铜;把铜片插入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Cl3===CuCl2+2FeCl2,铜片被氯化铁溶液腐蚀而逐渐溶解,不会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所以选项C不正确;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氯化铜溶液,锌粒与氯化铜溶液发生反应:Zn+CuCl2===ZnCl2+Cu,锌、铜与盐酸形成原电池,所以气泡放出速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