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_中医诊断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
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
“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
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
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
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
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
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
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
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
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
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
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
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
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
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
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假神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一)面部色诊原理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
上于面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二)面部色诊的意义
1、判断气血的盛衰:
2、识别病邪的性质:
3、确定疾病的部位:
气色正常:脏腑未伤,正气未挫
预后较好,其病易治
气色不正常:脏腑已伤,正气已虚,
预后不佳,其病难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
(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
青--肝
赤--心
黄--脾
白--肺
黑--肾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三)望色十法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
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
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常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
“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
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
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素问五脏生成篇》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
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
枯骨、黑如炲
(2) 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
4、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恍白──阳虚水泛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大失血证
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
瘀血
肾虚:阳虚──面黑暗淡
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眼眶黑
瘀血:黧黑,肌肤甲错
(五)色、脉、证合参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小结
1、神的含义、得神、失神、假神
2、常色:主色、客色
3、病色:五色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