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八下)13、《中国的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土地资源(第1课时)精品教案
《土地资源》教学方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土地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3.认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策略土地资源是人类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础。
中国人口众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所以,在学习了自然资源分类及其特点等基础知识之后,教材把土地资源作为第一个自然资源种类进行介绍。
为了便于区分各类土地资源,把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景观图入手,以增强其对我国“土地国情”的好奇心。
之后,运用数据资料同类对比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情况,以利于学生顺理成章得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特点。
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进一步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其中,尤为强调农业用地的分布特点。
最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课时分配上为2个课时。
此为第1课时。
在教学策略上,以“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之所以爆发,多数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土地资源的分类和意义,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四、教学流程1.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类型是()A. 林地B. 草地C.工矿、交通和城乡建设用地D.永久积雪和冰川2.下列有关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林地比重大B.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合理C.难以利用的土地多D.后备土地资源充足3.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描述错误的是()。
A.国土面积大,耕地面积少B.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分布最多C.耕地总体质量较差,后备资源严重不足D.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各类土地占有量小答案:D;C;B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中国的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概况1.分类:农业用地、建设用地、难以利用的土地2.意义: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二、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总量丰富2.人均占有量少3.类型齐全,耕地比重较小,后备耕地不足八、课后作业说出家乡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主要特点:1.根据你的观察,家乡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2.参照图3.9,查阅资料,绘制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第23课全民族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中国历史》(同课异构)(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23课全民族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了解中国人民14 年抗战的基本史实,认识全民族团结一致、抵抗侵略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第十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课时,在结构上既承接第一课时“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建立,阐释全面抗战的历史进程,又为第三课时“人民解放战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介绍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东方主战场”论述了抗日战争的世界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论述了争取抗战最终胜利的经过,以及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中职学生,在心理特点上,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在已知方面,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抗日战争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未知方面,学生对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地位没有形成深刻认识,需要更多的史料来引导学生探究。
教学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史料、图片等方式,在深度挖掘历史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引导学生思考,以期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史料实证:能够利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将《论持久战》文本与抗战相关史实相比照,结合表格、视频多种材料,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从史实中提炼出“中流砥柱”的认识;(2)历史解释:能够在史料和史实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概念解读,对“中流砥柱”的地位做出自己的解释,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3)家国情怀: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通过全民族抗战的学习认识到精诚团结、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值得传承的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
3.2 土地资源(导学案)-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3.2 《土地资源》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学习目标】1.学会阅读图文资料,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3.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的分布特点。
4.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
【学习重难点】1.重点: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的分布特点。
2.难点:记住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存在地区差异的成因;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
【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类型齐全,耕地比重较小(1)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农业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以利用的土地:沙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资源的特征①特征:我国的幅员辽阔,土地资源________,但是由于人口众多,________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优缺点:我国土地利用类型______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全面发展____________、工矿业和城乡建设,但是______少,荒漠、石山等______土地多,____________资源匮乏。
2.地区分布不均(1)我国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在__________区和__________区。
(2)南方的耕地主要以_______为主,北方的耕地主要以_______为主。
(3)草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区,主要用于_______业,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主要分布在_______。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尤为重要。
初二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初二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设计篇一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生:(思考并讨论)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土地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土地资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5.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学生齐唱环保之歌《我爱您,妈妈》“我悄悄献上一束鲜花,献给您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我生命,您把我从小养大,妈妈啊,我爱您亲爱的妈妈……”(师问)歌中的“妈妈”指的是谁?(生答)歌中的“妈妈”指的是养育我们的土地。
教师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二、新课教学(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教师:多媒体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这些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承转)我们身为中华儿女,祖国的土地资源有何特点呢?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
(屏幕显示)教材P68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师问)这些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生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八年级课本历史教案【五篇】
【导语】初⼀新⽣刚刚⼊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起,经常搞错。
下⾯是为您整理的⼋年级课本历史教案【五篇】,仅供⼤家学习参考。
【篇⼀】第1课鸦⽚战争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领⼟完整、⾃给⾃⾜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教学难点分析鸦⽚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过程 导⼊新课1、组织学⽣回顾初⼀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阅读第1页“导⼊框”。
组织学⽣学习和探究新课 ⼀、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阅读本⽬以及第5页“⾃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私鸦⽚?(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业品、掠夺廉价原料⽽侵华,为牟取暴利⽽⾛私鸦⽚。
)2.英国⾛私鸦⽚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民⾝⼼健康,削弱军队战⽃⼒。
)3.⾯对着鸦⽚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鸦⽚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会产⽣⼤量毒烟,造成⼈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灰与海⽔化合反应产⽣的⾼温来熔化鸦⽚,避免污染。
)⼩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贩⼦的嚣张⽓焰,挫败了英国⽤鸦⽚打开中国⼤门的美梦。
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炮轰开中国的⼤门。
⼆、中英《南京条约》学⽣阅读本⽬,思考回答: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引起?(不是。
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贸易,推⾏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段都耍得出来。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教师专稿)(人教版高二选修)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教师专稿)(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师专稿)【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明确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3、把握诗歌鉴赏的步骤过程。
4、抓住诗歌鉴赏的核心:意象、情感、手法、语言。
【学法指导】1、自读品味法、导读提升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从写作背景入手,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课前导读】1、作者: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他写的诗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著有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
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中国国内也民不聊生。
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
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3、整体感知: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
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的困厄。
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
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
第二幅画面,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第三幅画面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遭凌辱,土地受蹂躏。
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雪落神州,寒凝大地。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5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5篇八班级上册地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湘教版八班级上册第三章其次节的内容。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学问,无论是在学问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③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三种基本类型的比较,培育同学的读图分析、比较力量。
②通过组织同学探究活动,培育同学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育同学通过地图猎取地理信息的力量。
③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学问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育同学学问迁移的力量,并熟悉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同学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消失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同学正确熟悉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爱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同学的实际状况,我将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实行的措施。
教学难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
二、说教法新教材以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为重点,以促使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同学的实际,因此我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状况主要实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法:1.讲授法:信息量大,敏捷性大,适应性强,利于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实行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关心同学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中国的土地》教学教案
汇报人:
2023-12-24
目录
CONTENTS
课程介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解析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课程介绍与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祖国土地的辽阔壮美,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实践应用建议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土地资源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如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学习建议
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土地资源的相关知识,如阅读相关学术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提升专业素养。
跨学科学习建议
建议学生积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土地资源问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促进课堂交流和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进步。
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解析
中国的土地制度
土地利用与保护
土地市场与地价
土地法律与政策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地价评估方法以及土地税收等相关知识。
土地资源利用
深入分析中国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土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等。
土地利用问题与挑战
介绍中国土地利用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让学生了解土地利用的规范和管理。
土地利用政策与法规
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理论。
课堂讲授
选取典型的土地利用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土地改革》与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相连接,共同构成这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认知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这部分历史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学习时会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采用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内容、结果、意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查阅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同时通过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回忆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2、导入新课我打算以播放《新中国档案之50年土地改革》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直接感知历史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
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辬】一、知识目辬: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2、商周时期的农业(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高中语文-诗歌5【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一对鸳鸯在水溶溶的池塘里漂游,小船儿往来于池塘南
北两岸。梯子横斜搁着,画阁亭台渐渐淹没在寂静暮色之中,人
教
清冷的月光斜斜照射着窗棂。深深怨恨,细细思量,我自己
版 语
文
还不如桃花杏花。她们尚且能在青春快要凋谢时嫁给东风,
我却只能形单影只,耗尽青春!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3.了解背景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 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诗篇。 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家乡浙江来到了武汉。但 人
教
在这座当时被称做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 版 语
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 文 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 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 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 灵也将要度过更为艰辛的日子。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三、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情感、比喻、意象的
外壳,是诗意存在的家,也是诗歌阅读的唯一媒介。诗人通
过语言,把饱含情思的意象组织固定下来,读者也通过语言 人
的阅读,引起对意象的联想和想象,进行理解和再创造。对
教 版
语
于学生来说,仅会一般地了解字义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诗歌 文
想象力重新带入到诗歌的话语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
把握。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1.特定情境的设置
感受诗歌的形象美,欣赏者不仅要把握诗歌的社会背景,
品味情境,还要观照诗人的情感、社会经历、气质、个性,
川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川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全册教案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程标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课程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西藏的和平解放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插图,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讲述史实。
提供思考的方向,讨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解放西藏,认识问题的复杂性,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一届政协的召开及其内容(,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与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经过。
从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步骤】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课程标准】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课程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
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
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巩固政权时期内政外交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通过观察地图,学习战争的过程;通过讲述、归纳,学习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教师指导下讨论、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学习辩证地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及引用资料,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三、知识与能力:抗美援朝的原因、指挥者、简要过程、战斗英雄、结果。
《土改法》的颁布,土改的意义。
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从史实中归纳概括、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课程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
初中的学习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也与小学截然不同,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1)三、小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点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设计理念:【画龙点睛,明确问题,理清学生思路】四、出谋划策活动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分析课本上的材料,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毋庸置疑,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大量优质价廉的进口品种冲斥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请你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1.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萌芽阶段)──黄金时期──萧条破产阶段洋务运动甲午战后一战期间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发展原因发展原因发展的障碍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艰难曲折、落后、不平衡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2)一、学生分析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大全
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大全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大全(精选篇1)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
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06年12期。
一首深沉而悲怆的歌--艾青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解读
:黧教材新探一首深沉而悲怆的歌——艾青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解读●陶晓跃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I著名的诗人。
他“作为个悲莆的种放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艾青《诗论-诗与时代》)『n1蜚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诗坛。
特别是}亢日战争初期,诗人奔波十武议、临汾、西安之间,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北方农民带来的日益深重的苦难。
.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挣扎流徙的难民.无不激起诗人沉痛情感的回旋。
于足诗人写下了一组关于北方的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这组诗巾极为重要的一首,存这t'4满是辛酸、苦楚和沉郁的诗中,诗人以自己减挚的悲哀.以自己那“农人的后裔”的“流浪与临綮”的身世和“憔悴”的生命,向着“中国的农夫”、“十地垦植者”、“少妇”和“母亲”倾诉内心的悲苦。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寒冷在封锁着巾国呀……”涛人落笔,就“阴冷的自然景色,创造了。
种悲凉凄苦的氛嗣:小难想象,抗战初期.在日本帝幽主义铁蹄蹂躏下的北方.是怎样一幅凄惨的景象。
弗时,连“缸【”也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这一比喻.无疑包孕了北方所遭受的·切苦难。
失去家园的。
流离颠沛的人流.就像没有了根的浮萍,就像秋灭的落叶,漫无目标地浮沉、飘零。
追随着他们的只剩下“风”.“用着像土地~样古老的话”在耳边絮聒。
以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却不得不离开那片熟士,“古老”的乡音.似乎也-F子变得那么遥远.这恢是一种怎样的苦痛?在“风”不停的“絮聒”中,m现在诗的面面巾的是“赶着马车”的“中国农夫”,这是~个典型的北方农民的形象,这也是个将生活形象加以集中提炼『f琦艺术形象。
在沦亡r的国土f一,早已到处为“寒冷”所“封■锁”。
“你要纠哪儿去呢?”这一发问的潜台词.实在是“你能NIlll儿去呢?”这里没有仰天长啸之悲,却让人悲痛之极。
诗人没有忘记“我也是农人的后裔”,他也有着农民~样的情感,这一情感就是对古老土地的挚爱。
诗人曾因爱圈之举,被诬陷入狱.因“监禁”而失去了“青春的最可贵的El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八(
)班 姓名________
课题:《中国的土地》 一、示标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学习重难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二次备课案
二、导学
(一)情景体验:1.播放住过山河旖旎风光,营造氛围 2.背景介绍: 《中国的土地》这首诗写于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 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品味诗歌 1. 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 “ 中国的土地 ” 是 “ 神奇 ” 的?神奇在哪些方 面?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3.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4.作者用“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这两个比喻,赞扬了 什么? 5. 如何理解 “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 的含 义? 三、展示交流。
三、反馈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课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 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八(
)班 姓名________
“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 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 《我爱这土地》 比较一下, 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四、巩固:
背诵两首诗
五、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