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03第三单元-01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教案06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诗中展现的美丽画面。
3. 学生能够感悟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及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3.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诗中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感恩亲人、朋友。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三首》《元日》《清明》的内容及背景。
2. 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3. 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描绘诗中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4. 描述画面:学生分组讨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学生齐背、分组背,巩固记忆,感受古诗的魅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2. 诗句:重点诗句及其含义。
3. 画面:诗中描绘的主要画面。
4. 情感:诗人的情感及学生感悟。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2. 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元日、清明》(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和《清明》。
2.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学生能够识记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并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活动,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2. 学生通过比较两首古诗,发现它们的异同,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
2.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1. 朗读《元日》和《清明》。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3. 学习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4. 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5. 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和《清明》。
2. 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3. 学习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难点1.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
2. 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3. 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音机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春节和清明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节日的习俗和气氛。
2. 教师简要介绍《元日》和《清明》的作者和背景。
二、初读1. 学生自由朗读《元日》和《清明》。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解释《元日》和《清明》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 学生通过讨论、想象等活动,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学习生字词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2. 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等方式,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比较两首古诗1.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2.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等方式,发现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描述画面1.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元日》和《清明》中的画面。
2. 学生通过想象、绘画等方式,展现古诗中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词:元宵、元日。
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元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元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节日的习俗,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元日》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三首元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传统文化。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意,感悟作者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代节日的习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元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析诗意,感悟传统文化。
4. 交流分享:各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点评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解答疑难。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元日》2. 作者:王安石3. 诗意: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传统文化:了解古代春节的习俗,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家庭作业:背诵《古诗三首元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传统文化。
2.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古诗鉴赏水平。
总计:约800字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①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②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2、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旧符(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符“日+丨=旧”(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清明》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清明》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清明》这首古诗的意境和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学习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歌全文朗读及节奏感知3. 词语解释与句意理解4. 诗歌意境的探讨与感受5. 诗歌背后的文化知识拓展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清明》的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意境。
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抽象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节的图片和习俗,引入古诗《清明》的学习。
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杜牧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3. 诗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4. 词语解释: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句意理解:逐句解释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6.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7. 拓展活动:介绍清明节的其他习俗和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诗歌《清明》作者:杜牧关键词语:清明节、行人、欲断魂、酒家诗歌结构:四句一首,押韵格式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清明》。
2. 用自己的话描述《清明》的意境,并画一幅与之相符的图画。
3. 搜集有关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知识,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参与程度,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用性。
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节奏,增加互动环节,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同时,注意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反馈,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节扫墓、踏青等传统习俗的图片和短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清明节的气氛和文化意义。
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都描述了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寄托了作者的感情。
《元日》描写了农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寄托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清明》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重阳日诗人自己在异乡的孤寂,抒发了想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并不陌生,但客观、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传达的感情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以此为指导重点。
【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4.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
【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一组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文化。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元日》,认识“屠,苏”两个字,会写“旧、符”两个字。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元日》。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趣意导入解诗题二、1,看图片,猜节日。
出示图片,学生猜诗句。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猜猜他们是哪些节日。
(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的图片,生猜)2,聊节日,谈习俗。
师:我们在过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都会做什么呢?生答。
3,揭诗题,解题意。
很多诗人都曾在这些传统节日里留有美好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节的古诗。
师板书“元日”,一起读诗题。
借助注释解析“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设计意图:本课采用“图片导入法”,让学生依次猜一猜有关节日的图片,再揭示诗题,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清明》( 教案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清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内容:全文共四句,分别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气候、景色和人们的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知诗意,画出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
5.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清明2. 作者:杜牧3. 诗意: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古诗《清明》。
2. 想象古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 搜集其他描写清明节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中的生字和新词。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一些典故和意象,如“屠苏”、“插茱萸”等。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1.准备教学PPT,包括古诗的背景、诗句的解释、诗歌的意境等。
2.准备一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诗句: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典故和意象。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
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背诵默写: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元日》和《清明》,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掌握生字词,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古诗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元日》和《清明》分别描绘了春节和清明节的景象,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2. 诗歌内容:《元日》描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清明》则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诗歌形式: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韵律优美,富有音乐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日》和《清明》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背诵两首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春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节的经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元日》和《清明》,注意诗句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解析:教师讲解古诗的韵律特点,分析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5. 背诵: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熟读成诵。
6.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古诗,比较不同节日的习俗和氛围。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传统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学设计)2. 课题:《元日》和《清明》3. 板书内容:《元日》- 春节- 热闹- 祝愿《清明》- 清明节- 悼念- 思念七、作业设计1. 背诵《元日》和《清明》。
2. 搜集其他节日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3. 以《我眼中的春节》或《清明时节忆亲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9古诗三首《元日》(教案)
《元日》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元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全新的热闹景象,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
诗人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既表现出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也抒发了作者力图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选编意图:本首诗作为本单元第一课中的第一首,应指导学生细致学习。
它既承担着“指导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后两首古诗的学习上由扶到放”的作用,又承载着“引导学生收集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使命。
二、设计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
在本课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我尝试打破以往古诗教学的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以《元日》为例,指导学生细致学习,本课后面的第二、第三首诗则可以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只需在旁进行点拨指导。
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理解感悟、多层次的吟诵,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建立情感连接点,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三、学情分析:《元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读通读顺并不难,重点是里面一些词汇离学生生活较远,需要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收集资料等方法来进行理解,对于此阶段孩子来说,借助注释已经基本掌握,而收集资料是本课,乃至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一项重要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想象画面则是学习古诗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以上的实际情况和知识起点,结合现代过年时的风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四、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符”。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元日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元日》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元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元日》的作者王安石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内容:详细解读《元日》的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3. 诗歌意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元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用于记录和标记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春节的热闹场景,引导学生回顾春节的传统习俗,激发他们对《元日》的学习兴趣。
2. 新授:介绍《元日》的作者王安石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3.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元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元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板书设计1. 《元日》2. 作者:王安石3. 诗句解读:详细解读每句诗的意思和意象。
作业设计1. 背诵:《元日》2. 理解与应用:用自己的话解释《元日》的诗句,画出自己心中的《元日》意境。
3. 拓展阅读:推荐与《元日》相关的其他古诗,让学生自主阅读。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元日》的诗句和意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和理解诗歌,如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魅力。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再现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时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
三首诗中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元日》描写了春节有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人们上坟祭扫时的愁苦情绪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戴茱萸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一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读懂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是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的前提。
在这一课中,“除”“屠苏”“新桃换旧符”“曈曈日”“异”“倍”等词语较为生僻,可结合注释、演变过程和象征意义进行诗句的理解;古诗言简意赅,常常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在后两首古诗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兄弟们遍插茱萸时又少了谁?当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或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发挥想象进行诗句理解。
二、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三、教学重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四、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揭题,理解诗题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课件出示“元”字的字形演变过程)生:这是“元”字。
师:“元”是什么意思呢?生: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师:那么“元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师:是的,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课前预学单第4题的第(1)小题,你做对了吗?生:做对啦!师: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诗题。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元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元日》,使学生了解古代春节的习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王安石及其创作《元日》的背景。
2. 诗歌内容:解析诗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诗歌鉴赏:从修辞、意象、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人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元日》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王安石及其创作《元日》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内容。
3.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4. 诗歌鉴赏:从修辞、意象、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
5. 朗读感悟: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赞美之情。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美好画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元日》2. 诗歌背景:王安石、春节3. 诗句解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 诗歌鉴赏:修辞、意象、情感5. 课堂小结: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背诵《元日》,并用诗歌中的美好画面编一个故事。
2. 拓展阅读:推荐其他描写春节的诗歌,如《除夜》、《守岁》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元日》,使学生了解了古代春节的习俗,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美好画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清明》部编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清明》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清明》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导入新课的问题,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到清明节的氛围中,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明》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清明节的古诗,反映了诗人在清明节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尊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清明时节的心情变化,以及如何运用景物描绘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含义及其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如“烟雨”、“断魂”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清明》相关的文化现象或情感表达。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古诗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清明》诗句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发现生活中的类似情感体验。
部编版三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元日》
部编版三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元日》一、教学内容古诗《古诗三首元日》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2.熟悉诗歌的语音、音韵、韵律等基本要素;3.掌握关于元日的传统文化和习俗;4.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2.掌握古诗的基本语音、音韵、韵律;3.掌握有关元日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四、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2.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
五、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三年级下册;2.水果、糖果、灯笼、喜字等元日相关物品。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点燃小盆景和蜡烛,营造节日氛围;2.出示《古诗三首元日》原文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内容,梳理元日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第二步:朗读诗歌1.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2.学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以感受诗歌韵律和语调。
第三步:理解诗歌意境1.提问: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表现在哪些语句和词语中?2.集体探讨,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3.学生自己想象和表达诗歌意境,以图片、文字、表演等形式呈现。
第四步:分析古诗语音、音韵和韵律1.指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口形、声调和抑扬顿挫;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句式,理解古诗的特点和美感。
第五步:学习元日相关知识和习俗1.放映有关元日的视频或图片,了解元日相关知识和习俗;2.分工合作制作元日相关物品,如灯笼、喜字等。
第六步:课堂展示1.展示学生制作的元日相关物品;2.比赛选出最佳表演或作品。
七、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着重强调古诗的基本语音、音韵和韵律;3.梳理元日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八、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三首元日》;2.制作一份元日相关物品并拍照上传班级相册;3.了解更多元日的相关知识和习俗。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元日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元日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元日》,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会用诗中的字词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元日》,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元日》,使学生体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元日》2. 作者:王安石3. 时代背景:北宋4. 诗歌内容:描绘了春节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会用诗中的字词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进入《元日》的学习。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注意停顿、语气、语调。
3. 解读: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检查背诵效果。
6. 拓展:介绍作者王安石,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和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元日》2. 作者:王安石3. 时代背景:北宋4. 诗歌内容:描绘了春节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元日》,注意书写规范。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元日》描绘的春节景象。
3. 搜集王安石的其他诗作,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有何收获。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适。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元日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元日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元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元日》,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文学欣赏技巧,如对比、联想,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元日》的作者王安石,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诗歌内容:详细讲解《元日》的字词句,解释难懂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元日》,如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元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诗歌学习,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元日》的背景和诗歌内容。
2. 学具:学生自备《元日》的文本,用于朗读和背诵。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春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元日》的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元日》的字词句,解释难懂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元日》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1. 《元日》2. 作者:王安石3. 背景:春节4. 内容:详细讲解《元日》的字词句,解释难懂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作业设计1. 背诵:《元日》2. 写作:写一篇关于《元日》的感受和理解的文章。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元日》的意境和情感,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1. 导入生活经验联系:询问学生春节期间的习俗和活动,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多媒体展示:播放春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贴春联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节日的气氛。
问题引导: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知道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春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9 古诗三首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元日、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热闹景象,抒写了作者对元日到来的喜悦之情。
《清明》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复杂情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本课除了学习这三首诗,还引导学生开展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借助活动了解节日里的习俗。
学生都有过节的经历,而且在二下课文中也接触过传统节日,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课后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及组织能力,通过合作也能完成。
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
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
2.诗的右边提供了一些词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这三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学习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自身体会出发,想象一下过节的情景。
4.请学生按照活动提示,自主策划、组织、协调、实施,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知识与技能】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综合性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师:课文插图,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三首古诗的资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03第三单元-01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教案01
《元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
3.感受诗中辞旧迎新的愿望。
教学重点:明诗意,悟诗韵。
教学难点: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解诗题1.同学们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春节会有哪些民俗活动吗?A.放鞭炮。
(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酒庆祝。
(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
(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就是写春节的,题目是《元日》。
(板书课题)3.能结合预习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吗?(板书:解诗题)“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板书:正月初一,春节)像元始、元旦、元年、纪元这些词语中的“元”都表示开始、第一的意思。
元旦是公历新年,如2013年的第一天,而元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结合课前预习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诗人?(板书:知诗人)5.是的,每到春节我们总会感受到这样的欢乐场面。
那么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到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一起来读读古诗。
二、读古诗,明诗意任务呈现: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自主学习: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展示交流。
(一)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第一个展示朗读?(指名读)2.你读得真响亮!音真准确!谁还想读?(第一次读就读出了诗的节奏和韵味,真了不起!谁还能像他一样读?)3.不仅字音准确还读出了诗的韵味,很欣赏你!我们像他们一样一起读。
读准,读响,读出节奏。
(生齐读)这么短的时间就把古诗读正确了,真不错!不过学习古诗仅读正确还不行,还得理解诗意!你们平时都有哪些理解诗意的好方法呢?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改怎么办呢?(二)理解生词,学习生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识记“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生字。
2.创设情境,引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读出节奏和停顿,默写《清明》。
3.通过借助注释和画面,读懂三首古诗,知道所写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情景,激发学生积累有关节日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2.指导背诵,默写《清明》。
【教学难点】
1.通过借助注释和画面,读懂三首古诗。
2.读中想象古诗所写的节日情景,激发学生积累诗词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题,释题明主题
1.谈话导入,读题释题。
导语: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人笔下的节日是什么样的?请读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要弄懂诗题,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1)指名交流,老师相机补充相关节日知识,释题。
课件出示:
①元日: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即春节。
古人过年要燃爆竹、饮屠苏、换新桃。
②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认为可以避灾。
③清明: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肆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变成一家人团聚、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清明节
一般是指农历的4月4日或5日。
2.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看这三首古诗全部是写古人过传统节日的情景。
诗人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这些古诗的呢?谁知道?请来说一说。
老师相机补充资料。
(1)依次出示王安石、杜牧、王维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2)诗人和古诗对号入座,学生初读诗词。
二、诵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导语:读懂古诗的第二步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下面,请同学们先自读古诗,读通读顺读熟古诗。
1.自读诗词,读通读顺。
自读,同桌相互听读。
指名读,相机集体正音。
过渡:同学们,古诗又叫诗歌,在古代都是唱出来的,词也是根据一定的音律填写的,类似于现在的歌词。
所以,这些文字读起来就很有美感,下面根据老师划好的停顿符再读,体会一下古诗的节奏美。
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1)根据停顿符练读。
(2)指名读。
(3)师范读。
(4)比赛读。
(5)打着节拍读。
三、理解诗意,想象诗境
导语:古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文字,一首古诗词就是一幅画,是一个故事。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这三首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节日的情景。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再读诗词,看注释,理解诗意。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测字意,理解诗句。
出示诗中重点词,集体交流理解。
全班交流,大致理解诗意。
3.抓诗眼交流,情景朗读,促升华。
(1)《元日》一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这暖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快乐、热闹。
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请同学们圈画出来。
①感受“暖”。
“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
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
②谁“暖”?
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出示相关资料。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
[请男生齐读前两诗句]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请女生齐读后两诗句]
读者“暖”:(文字的传递)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
(齐读全诗)
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齐背全诗)
(2)《清明》一诗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感受?(“欲断魂”)路上行人指谁?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学生说理解,老师相机分享,引导情景朗读。
①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照例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而此时却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生对读)
②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
这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生接着对读)
③此刻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祛祛寒,也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所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生对读)(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哪个字给你的感受最深?(“独”)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一下: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
________。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由此,引导情景朗读。
3.图文对照,检测效果。
出示画面,根据画面诵读诗词。
我说你对,说诗句描绘的场景,对答诗句。
小结过渡:你们看,学习古诗其实很简单:先是读正确,读通顺,再是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读着想象着情景,再借助注释,古诗的意思自然就懂了。
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自学一首写中秋节的古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四、拓展阅读,巩固学法
1.自学《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学生自读。
出示自学提示:
①初读,读正确、流利。
②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③三读,思考:诗中哪些字眼给你的感受最深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释疑。
全班交流,随机点拨。
①冷:“冷露无声湿桂花”,作者怎么会发现露水沾湿了桂花,怎么会知道露水是冷的?“冷”是一种触觉,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诗人是如何接触到那清冷露水的过程。
一个“冷”字,不仅是在说露水,也在说当时整个的环境,清秋的深夜,似乎连空气都是冷的。
可见中秋月夜是多么寂静、冷清!
②落:当诗人说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时候,其实这个谁他知不知道是谁?对,就是自己。
不过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诗人并非一人独自对月,有诸多好友相伴,为什么他还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我们经常要借助于这种方法,才能弄懂诗歌中的丰富含义。
王建:唐朝诗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开始写乐府诗。
30岁左右,离开家“从军走马十三年”。
而后离开军队,居住在咸阳乡间,“终日忧衣食”,后来才又作了个县丞小官。
很显然,从他早年的经历看来,也并不是幸福安康的,而且那么早就离开家乡漂泊他方。
当你了解到这点的时候,你能不能理解诗人虽有好友在身边,却仍然掩不住内心的那种思乡情绪?可见中秋月夜诗人内心无比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2.小结:大家在课下继续搜集有关写传统节日的诗词,借助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体会更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读准字音借助注释
读通诗句借助图画
读出节奏边读边想象
读出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