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桥问村侗族传统酿酒工艺及其传承因素调查研究
酿酒技术可研报告
酿酒技术可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酿酒技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技术。
自古以来,人类就开始使用各种材料进行酿酒,并不断改进技术,以提高酿酒质量和口感。
酿酒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仅是一种饮品的制作过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酿酒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对酿酒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为酿酒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酿酒技术的研究,提高酿酒质量,保护和传承酿酒文化。
三、研究内容1.酿酒原料的选择和处理酿酒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是酿酒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研究将对不同酒类的酿造原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其处理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酿酒质量。
2.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是酿酒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发酵过程的控制可以直接影响酿酒质量和口感。
本研究将对不同酒类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探讨最佳的发酵条件和方法。
3.酒精浓度的控制酒精浓度是酒类产品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本研究将对酒精浓度的控制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酿酒质量和增加产品的适用性。
4.酒类的保质期和储存方式酒类在储存和保质期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研究将对酒类的储存方式和保质期进行研究,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延长保质期。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探讨酿酒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对酿酒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对酿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相应建议和改进建议。
同时,预期可以提高酿酒质量,保护和传承酿酒文化,为酿酒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六、研究意义酿酒技术可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酿酒质量和保护酿酒文化。
通过对酿酒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进行酿酒,提高酿酒质量和口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也可以保护和传承酿酒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而又独特的文化。
七、结论本研究对酿酒技术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酿酒原料的选择和处理、发酵过程的控制、酒精浓度的控制以及酒类的保质期和储存方式等方面。
侗族文化保护传承问题调查与探究——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
被称 为 “ 天 下第一侗 乡” 。在历史及 地理等 诸多 因素 的共 同 作用下 ,传 统的侗族文化得 以较好地保 留 ,并成为众多 民族 学家 、人类 学家研究侗族文化 的理想基 地。侗族文化之瑰宝 乃鼓楼 、花 桥和大歌 ,三者被誉为侗族 三宝。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迅速 发展和文化 日益多元化 的今 天 ,原生态 的侗族文 化 以其独有 的魅力闻名遐迩 ,侗 乡黎平 的旅 游资源亦 因此得 到 了相应 的开发 ,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当地经 济的发展。
【 关键词 】 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 主义文化 包含着少 数 民族 的优 秀文化 ,我 国 5 6个 民族 的文化 共同构成 了光辉灿烂 的中华 文化。侗族有着悠久 的历史 ,其 居住 区主要在贵州 、湖南 和广西的交界处 ,湖北 恩施也有部分侗族 。 贵州省 黎平 县是 我国侗族 人 口最多的县 ,
对 缓慢 ,同时也 由于贵 州本地现 有法律 、法规 的本 身缺 陷 , 故而侗 族传统文 化 的保 护与传承 缺少法律 依据和 制度保证 。 如知识产权 问题 、民族关 系问题 、政府职责 问题 、条件保 障 问题 、传承人 的权利 与义 务问题等等 ,这些 问题 的存 在 ,直 接导致侗族传统文化在保 护与传承 的过程 中时常发生 无法可 依 的现 象 ,从而使 文化 主体 的利益 受到损 害且得不 到赔偿 。 长此以往 ,越来越多 的优 秀民族文化 即使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 名录 ,也会 因保护不力而将走 向消失 的边缘 。
须突出重点 ,明确核心 。 ( 一 )政府应加 大重视 力度 ,科 学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侗族生 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建设 社会 主义文化 强国的 重要组成部分 ,对侗族生态文化加 以保 护 ,是政府文 化职能 的体现 ,政府必须发挥 主导作用 。但是政府 在掌 控全 局 ,主
酿酒工艺调研报告
酿酒工艺调研报告酿酒工艺调研报告酿酒是指以谷物、水果或者其他植物为原料,通过发酵、蒸馏等过程制作成酒的工艺。
酿酒工艺是指酿酒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包括原料的选择与处理、发酵过程的控制、酒液调配等。
通过对酿酒工艺的调研,可以了解到不同酿酒方法的特点和优劣,对于提升酒的质量和口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酿酒工艺调研中,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的酿酒方法进行研究和比较。
分别是传统工艺、现代工艺和合成工艺。
传统工艺是指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进行酿酒,注重原料的天然和纯度。
在原料的选择上,传统工艺注重使用天然的谷物、水果等作为基础原料,以保证酒的口感和品质。
在发酵过程中,传统工艺注重对温度、压力等参数的精确控制,以促进酒液的发酵和发酵物质的生成。
传统工艺的优点是酒体丰满、风味独特,但生产效率较低,工艺周期长。
现代工艺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手段。
现代工艺中,原料选择广泛,不仅包括谷物和水果,还可以使用化学合成的原料。
酿酒过程中,现代工艺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等参数,保证酒的质量和口感。
现代工艺的优点是生产效率高,工艺周期短,但有些酒体较薄,风味相对较单一。
合成工艺是在现代工艺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创新,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作酒。
合成工艺可以使用大量的人工合成酿酒原料,并通过合成反应生成酿酒物质,达到制作酒的目的。
合成工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精确控制酿酒物质的生成和结构,从而获得理想的口感和风味。
但合成工艺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合成酿酒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而且与传统工艺相比,合成工艺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通过对这三种酿酒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工艺在原料选择、发酵控制和风味呈现等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工艺强调天然和纯度,适合喜欢原汁原味的人群;现代工艺注重效率和稳定性,适合大规模生产;合成工艺则注重精确控制和创新,适合追求个性口感的消费者。
综上所述,不同的酿酒工艺方法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工艺方法进行酿酒。
侗族民歌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侗族民歌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摘要: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民歌和民俗文化。
本文通过对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了它们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对侗族社会的影响。
研究表明,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既体现了侗族的民族自豪感,也承载了他们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对于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侗族、民歌、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一、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千年历史,深深地影响着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本报告通过对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特点,探讨其对侗族社会的意义及其传承与发展。
二、侗族民歌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侗族民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形式,早在侗族的创世传说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侗族民歌通常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歌词直观简洁,抒情而含蓄,多以平仄句式演唱。
侗族民歌的音乐伴奏方式丰富多样,主要以竹笛、竹箫、滑唢呐等传统乐器为伴奏。
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工编织的饰物。
侗族女性善于手工编织,在民歌演唱时身上的服饰和头发上会配有各种精美的饰物,如花边、银珠等,使整个形象更加美丽动人。
2. 声律优美,婉转动听。
侗族民歌曲调优美,节奏流畅,动人心弦。
歌词中寄托了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爱情等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表现出其灵魂的深度。
3. 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侗族民歌以真挚的情感抒发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融入了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寓意深远,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侗族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侗族民俗集中体现在节日庆典、婚嫁习俗、祭祀活动等方面,是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民俗文化的形成与赣江流域地区与福建山地民族的交往有着密切关系。
侗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侗族酒文化研究
侗族酒文化研究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酒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从人类酿造出了酒之后,酒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也就成了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又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酒在每个民族文化生成、运行和功能当中各不相同。
酿酒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这项技术发明遵循的是自然规律。
侗族在认识、掌控、消化、吸收、承接、换代这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酿酒工艺。
而侗族在长期制酒、饮酒和用酒的过程当中,就形成了具有侗族特色的酿酒技术和富有趣味的酒俗、酒礼,创造出了具有侗族特色功能的“酒文化”,也为我国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以贵州省州黎平县黄岗村,这一侗族社区的酒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黄岗侗族地区关于当地酒文化的传说、酿酒过程、制酒原料等方面进行了描述,还查阅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著作中相关资料。
以便与增强田野调查资料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更好地了解侗族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本课题认为侗族的酒文化既蕴含着侗族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又对研究侗族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变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再说明所运用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对黄岗侗族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村落布局的状况进行介绍。
第三章分析制酒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黄岗社区独特的酿酒过程。
第四章从人生礼仪和社会交往这两方面来说明侗族酒文化的内涵。
第五章主要从身体、心理、社会、精神这四个方面说明侗酒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宗教信仰等方面重要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进行总结以及归纳笔者的一些主要观点。
贵州锦屏县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传承与变迁
贵州锦屏县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传承与变迁1. 引言1.1 贵州锦屏县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起源贵州锦屏县瑶白村摆古文化节起源于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传说,瑶白村的先祖们曾在遥远的古代受到神明的启示,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以感谢神灵的恩赐和保佑。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摆古文化节,成为当地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起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密不可分,是该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古文化节逐渐演变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参与者。
通过这一活动,当地居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起源不仅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节点,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一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和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起源也将继续影响和激励着当地民众,传承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意义瑶白村摆古文化节是贵州锦屏县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个节日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重要文化活动,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意义在于,首先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传统,让当地群众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通过这个文化节,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乡村振兴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瑶白村摆古文化节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贵州锦屏的独特风俗和传统文化。
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意义在于传承历史,促进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盛会。
2. 正文2.1 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传承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侗乡武术调研报告
侗乡武术调研报告侗乡武术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为了进一步了解侗乡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武术的发展状况,本次调研团队前往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侗乡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深入了解侗族武术的历史渊源、技艺表现和现代发展,我们旨在推广侗乡武术,传承侗乡文化。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观察:参观侗乡的武术表演,并观察训练场地、器械等设施。
2. 采访调查:与当地武术爱好者、传统武术传承人、志愿者等进行深入交流,收集他们在侗乡武术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报告和记录,对侗乡武术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侗乡武术的历史渊源:侗族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融合了侗族的思想、宗教和生活方式,并且与民族舞蹈和民俗活动密切相关。
2. 技艺表现:侗乡武术以柔和的力量为主,注重内外相结合、快慢相济、攻防兼备。
其中较为常见的拳法有“侗拳”和“八仙拳”。
3. 现代发展:尽管侗乡武术传承至今,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出现,传统武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目前,侗乡武术在当地的发展非常有限,且缺少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推广平台。
四、存在问题1. 传承困难:由于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武术的兴趣较低,导致侗乡武术的传承困难。
2. 缺乏推广渠道:对于侗乡武术的推广来说,缺乏专门的公共媒体和推广平台,以及相应的宣传和推广策略。
3. 培训机构不足:在侗乡缺乏专业的武术培训机构,无法提供系统和全面的训练课程,培养专业的武术人才。
五、建议与对策1. 提高传统武术的宣传:通过开展公益活动、举办武术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并提高对侗乡武术的认知度和兴趣。
2. 建设培训机构:在侗乡地区建立专业的武术培训机构,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侗乡武术人才。
3. 建立推广平台:开发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侗乡武术的资讯和活动,为侗乡武术提供更广泛的宣传渠道。
4. 文化振兴计划: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侗乡武术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投资,推动侗乡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白酒酿造的工艺流程,调查研究报告
白酒酿造的工艺流程,调查研究报告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原料处理1.1 选材:选用优质的高粱、小麦、大米、玉米等粮食作为酿酒原料。
侗族地区乡村酒宴的人类学研究——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寨为例
近年来, 人 类学界 对 “ 礼物 ” 的探 讨 热度 不 减 , 但 不论 是礼 物 的经济 价值 还 是 其 内在 所 包含 的功 能意 义都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得到 进 一步 的更 新 。莫 斯 及 马林诺 夫斯 基等 学者 都 曾对“ 礼物” 做过不 同 角度 的论述 , 莫 斯 在《 礼物》 中展 现 了一 个 社 会 是 如何通 过礼 物 交换来 维持 其秩 序 的 , 他 在 书 中“ 对 原始 社会或 古式 社会 中 的交 换现 象和 契 约现 象 加 以描述 ” … , 并 通过 对夸 富 宴 的分 析提 出了 “ 总体 性呈现 ” 的概念 。而 马林诺 夫斯 基 的《 西 太平 洋 上 的航 海者》 则是通 过考 察 “ 库拉 ” 这 种 交换形 式 , 提 出 了互惠原 则 。 此外 , 阎云 翔 在 《 礼 物 的流 动 》 书 中亦 阐述 了礼物 交换 体 系 中 互惠 原 则所 发 挥 的重要 作 用 。众多对 于礼 物 的分 析 与讨 论 还 在 不 断 的进行 着拓 展与 深化 。 在 中国 , 礼 物 的 交 换 最 常 发 生 在 酒 宴 当 中。 千百 年来 , 旦 逢 大 事 宴请 宾 客 已 逐 渐 发 展 成 为一 种 习俗 , 在 以利 益 至 上 为 中心 的 经 济 活 动 日益 繁 盛 的今 天 , 传统 习俗不 断受 到冲 击 , 但 宴 客 习俗 作 为文 化 的载 体在 乡村 地 区依 旧保 存 完好 。宴 客 习 俗 在 不 同文化 的规约 下 展现 出 了其独 特 的意 义与 价值 , 其 间所 呈 现 的 不 仅 是 对 少 数 民 族 文 化 的传 承。 而且还 可 以展 现 出地 方 制 度 的 有 序 化 场 景 与 地 方 文化 之网 编织 的历程 。 黄 岗侗 寨“ 酒 宴” 的个案调 查 黄 岗村 是 一 个 传 统 的侗 族 村 寨 , 民族 特 色 显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侗族为例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
平县侗族为例
潘登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中国侗族聚居于黔、湘、桂三省交界的毗邻区域,总人口有296.03万人(2000年“五普”数据),被誉为中国侗乡。
而贵州省黎平县就位于这方钟灵毓神奇疆域的中心腹地,其侗乡府级建制历史最早,至今已有595年的历史。
它以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民间文学艺术文化和区位优势而成为侗乡腹地。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潘登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73
【相关文献】
1.侗族文化保护传承问题调查与探究——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 [J], 张强;
2.侗族文化保护传承问题与对策调查研究——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 [J], 陈平;杨小冬
3.侗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与对策调查研究--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 [J], 陈平;杨小冬;王银凤
4.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及生存现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大歌调查为例 [J], 谢琛;孙凡
5.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以黔东南州岜扒侗族大歌为例 [J], 张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侗族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南部,以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为主,在地域分布范围内基本连成一片,与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多个民族构成大杂居的和谐共生的局面,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侗族文化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侗族聚居地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环境和和美美,自然环境绿色生态和谐,民族饮食习惯多样化,民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
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问题研究一.侗族文化概况(一)锦屏县自然生态景观1.自然生态景观锦屏县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东临湖南省靖州县,西靠剑河县,南毗黎平县,北以天柱县为界,境内海拔高度一般为400-800米,最高海拔1344.7(固本乡龙于山)全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高坡陡全县面积1596平方千米。
锦屏县享有“杉树之乡”,“高原翡翠”的美称,历史上,“锦屏以林业生产而驰名省内外,郁郁葱葱的杉树,覆盖着全县的层峦叠嶂,杉树的生长周期短,密而集中,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水土流失,如今,锦屏民间还流传这样的民谣:“十八杉,十八杉,姑娘生下就栽它,姑娘长到十八岁,跟随姑娘到婆家”,侗族人民不仅善于种树,人人都爱树,形成了人人种树、寨寨种树、年年造林的良好风尚,杉树材质好、用途广泛,被运用于各行各业,是房屋建筑制造家具的首选木材,除出产杉树之外,还产松树、楠、樟树等优质木材,林副业生产也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桐油、樟脑油、松香油和药材等,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际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构成锦屏县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
2 .非物质文化侗族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寨建筑别具一格,村寨与村寨之间隔山而建,保持着原生态的韵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城堡,不少侗族居民以杉树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瓦,尽是杉树家族,全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屋檐稍稍翘起微微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明显翘起,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这样既可以使阳光可以充分照入室内,让屋内房间看起来宽敞明亮,屋檐的设计使雨水沿着屋檐的抛物线流向远处,很好的避免了雨水滴落到室内,对防止潮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设计不仅可以采光避雨,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
贵州黔东南米酒酿造方法,
贵州黔东南米酒酿造方法,贵州黔东南米酒酿造方法黔东南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节目刚刚结束,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尝到了侗家米酒都赞不绝口,因此侗家米酒在一夜之间出名了近年来,随着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黎平侗乡”独特的民族风情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黔东南第一次品尝到了甘甜淳美的侗家自酿米酒。
侗家米酒采用传统的酿造制作方法,口感甘甜淳美。
下面来介绍一下侗家米酒的制作方法。
1.先用水将米泡半天,漂洗干净,然后蒸熟成米饭: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纱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
将糯米捞放在布上蒸熟,(约一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尝一尝糯米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蒸好后盛到发酵用的容器中(电饭锅、汤盆或者塑料、玻璃容器),用勺搅几下,凉至不烫手的温度(30左右利用中温发酵,米饭太热或太凉,都会影响酒曲发酵的)。
2.拌酒曲:用勺将糯米弄散摊匀,将酒曲均匀地撒在糯米上(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然后用勺将糯米翻动,目的是将酒曲尽量混均匀。
3.保存:用勺轻轻压实。
抹平表面(可以蘸凉开水),作成平顶的圆锥型,中间压出一凹陷窝,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里面,倒入一点凉开水(目的是水慢慢向外渗,可以均匀溶解拌在米中的酒曲,有利于均匀发酵),但水不宜多。
4.发酵:将容器盖盖严,放在适宜的温度下(30℃左右),如果房间温度不够,可以用厚毛巾等将容器包上保温);发酵。
5.中间可以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
1天后就可以尝尝。
完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时间长,酒味酸味就浓,但太冲也不好),大约发酵24-48小时,将容器盖打开(有浓郁的酒香就成了),加满凉开水,再盖上盖后,放入冰箱(为的是终止发酵)或直接入锅煮熟(也是停止发酵)。
6.后面就是蒸酒了,注意,在蒸的时候千万别蒸糊了。
这时蒸出来的米酒香甜可口。
侗族与传统农作物品种相关的传统知识调查
侗族与传统农作物品种相关的传统知识调查前言:2013年10-11月,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2012FY110200)项目,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传统地方品种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通过咨询、访谈等方式,发现侗族人民对香禾糯、蔬菜、果树等传统农作物地方品种都有其独特的利用方式,不仅用于制作各种传统食品,而且创造性的制造生产生活用具,同时也是侗族节日庆典、文化礼仪的必备品。
可见,传统地方品种是侗族文化习俗形成的物质基础,而这些传统知识的传承也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的保留和应用。
例如,侗族最具特色的糯稻品种——香禾糯,已经不仅仅是当地人的粮食作物,更在其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黎平、黔东南乃至贵州省侗族的文化价值符号。
1. 与食品相关的传统知识(1)糯米人糯米饭在侗族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侗族人对糯米有着很深的感情,并自称为“糯米人”。
侗家人不论是上山劳动或出远门,都用饭钵、笋叶、树叶或手帕包着糯米饭当午饭。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口增加,食用不足,大部分都改种粳米,杂交水稻问世后更是普及籼稻种植。
只有在节庆和兜饭上山劳动时,才食用糯米饭。
侗家人好客,不论是谁家蒸糯米饭,主人家都会掬一小团热乎乎的糯米饭外加少许腌鱼、腌肉或酸菜送给左邻右舍以及来访或过路的客人。
此外,来访的客人离开时,主人家还会给客人准备一坨糯米饭和腌鱼、腌肉带到路上吃或带回家,以表心意。
侗族一般是把热气腾腾的糯米盛在瓜钵或木盆里,食用时,备有洗手、润手的清水,将手洗净直接用手抓饭吃。
一手捏饭团,一手拿腌鱼,视之粗俗,食之有味,是侗族独有的食俗。
另外,糯米饭还有一种独特的蒸法,人们上山劳作时,带上几把糯米,到山后砍来楠竹,将竹节打孔盛入米适量的水,放进火堆里,待竹外衣由青变黄,里面的糯米也蒸熟了,配上几条烧烤鱼,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上山劳作的百姓在吃饭:糯米饭、腌鱼、腌韭菜根享用糯米饭的侗家妇女(2)侗族建房,糯米饭和糯米粑是少不了的。
黔东南侗族米酒中物质的对比分析
黔东南侗族米酒中物质的对比分析杨姗;杨明辉;刘亚玥;杨涛;蒋坤丽【摘要】以地方性特色酒———黔东南侗族米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常规连续滴定法对黔东南地区四种代表性米酒(党义、孖生、乐里和清水河米酒)中几种典型矿物质元素含量、糠醛和总酸总酯等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清水河酒和乐里酒糠醛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孖生酒和党义酒各种指标显示正常,适合于消费者选择饮用。
%Choosing the local wine-rice wine from Southeast of Guizhou as research object, and several typical mineral element content were measured, furfural and total acid content of four typical rice wine ( Dangyi, Masheng, Leli and Qingshui river) were detected by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 ICP-AES) ,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and conventional continuous tit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rfural of Qingshui river and Leli wine exceeded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the various indicators of Dangyi, Masheng wine showed normal, suitable for consumers to choose to drink.【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6(044)008【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侗族米酒;总酸总酯;糠醛;矿物质【作者】杨姗;杨明辉;刘亚玥;杨涛;蒋坤丽【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黔东南侗族米酒是地方性的低度数的蒸馏型白酒,有着独特的味道,香醇却不烈辣,酒精度比之普通的白酒要低,比之普通的米酒要高,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是当地人民喜爱的饮品。
酿酒调查报告
酿酒调查报告酿酒调查报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酿酒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工艺,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酿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的制作过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探讨酿酒的历史渊源、现代酿酒工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酿酒的历史渊源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利用野生果实和谷物酿制酒精饮料。
这些原始的酿酒方法主要依赖自然发酵,通过果实或谷物中的天然酵母菌将糖分转化为酒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更加精细的酿酒技术,如培育特定的酵母菌、控制发酵条件等,使得酿酒工艺得以不断改进和发展。
二、现代酿酒工艺的特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酿酒工艺变得更加精细和高效。
首先,酿酒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酵母菌来调整酒的风味和口感。
不同的酵母菌会产生不同的化合物,从而赋予酒不同的香气和风味特点。
其次,现代酿酒工艺注重控制发酵条件,如温度、氧气供应等,以确保酵母菌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并保持酒的稳定性。
此外,现代酿酒工艺还采用了先进的过滤和储存技术,以确保酒的品质和口感。
三、酿酒对社会的影响酿酒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方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酿酒文化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酿酒的过程中,人们会相互分享经验和技巧,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酿酒文化也成为了一种旅游和观光资源。
很多地方以其独特的酿酒传统而闻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品尝当地的美酒。
此外,酿酒业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酿酒的健康影响适量饮酒对健康有一定的益处。
研究表明,适度饮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红酒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于保护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此外,适度饮酒还可以促进消化和增加食欲,但过量饮酒则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肝脏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
因此,合理控制饮酒量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总结酿酒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工艺,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现代酿酒工艺变得更加精细和高效。
侗族文化小镇调研报告
侗族文化小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侗族文化小镇一、调研目的侗族文化小镇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地,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侗族文化小镇的现状、特色和发展潜力,并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侗族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 小镇概况:侗族文化小镇位于贵州某县,占地面积约500亩,围绕着侗族特色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和侗族民俗文化展开。
2. 特色建筑:小镇内保留着大量侗族传统建筑,如侗族木楼、风雨桥等,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装饰物展示了侗族精湛的建筑工艺和审美观念。
3. 手工艺品:小镇内的手工艺品制作工坊展示了侗族特色的纺织、陶瓷和木雕等技艺。
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这些技艺,例如学习染色技巧、制作陶器等。
4. 民俗文化:小镇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侗族传统节日庆典,如苗族花山节、侗族花山节等,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侗族的舞蹈、音乐和风俗习惯等。
5. 展示馆:小镇内设有侗族文化展示馆,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了侗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展示馆还定期举办侗族文化讲座和展览,增加了游客对侗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三、调研结论1. 侗族文化小镇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小镇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制作工坊,在展示侗族文化的同时,也提供了游客与文化互动的机会。
2. 小镇面临的挑战是游客数量有限,缺乏宣传和推广力度。
目前,小镇的游客主要来自国内,国际游客较少。
因此,需要增加对小镇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侗族文化。
3. 小镇发展的机遇在于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侗族文化小镇,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为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发展活力。
4. 建议加强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
例如,增加停车场、改善公共厕所设施等,为游客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5. 建议加强对侗族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培训内容可涵盖侗族文化知识、文化传承技艺、文化教育等方面。
四、参考文献1. 罗勇娜. 全球侗族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M]. 南京师范大学, 2015.2. 沈乐金. 侗族文化小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大连民族学院, 2019.3. 张楠. 侗族文化小镇旅游的探索与实践[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7(4): 173-174.。
传统米酒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传统米酒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传统米酒的市场概况传统米酒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传统酒类之一,历史悠久,口感独特。
然而,受到现代技术和市场的冲击,传统米酒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需求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酒类产品,如葡萄酒、啤酒、洋酒等,与传统米酒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传统米酒的特点和酿造工艺传统米酒是一种用大米、酵母和水等原料发酵而成的酒类,口感酸甜浓厚,具有独特的风味。
传统米酒的酿造工艺较为复杂,需经过酵母发酵、糖化、过滤、熟化等步骤,历时较长。
三、传统米酒的消费人群和市场需求传统米酒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和农村居民中,他们对传统米酒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然而,随着消费升级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年轻人和城市居民对传统米酒的需求在下降。
四、传统米酒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传统米酒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酒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和健康饮食的追求,传统米酒在未来仍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因此,如何创新传统米酒的酿造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将是传统米酒发展的关键。
五、传统米酒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和风险分析传统米酒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传统制作、品牌推广、线上线下销售等环节。
然而,传统米酒的生产环节受传统工艺和原料限制,存在灵活度不足和成本较高的问题。
同时,传统米酒市场的竞争激烈,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构建的挑战也需要克服。
六、对传统米酒发展的建议和展望为了促进传统米酒的发展,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酿造工艺,提高产品品质和口感;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拓展,拓展传统米酒的市场份额;三是深入挖掘传统米酒的文化底蕴,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吸引更多消费者。
综上所述,传统米酒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酒类产品,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
只要借助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口味,传统米酒仍有可能在现代酒类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苗乡酿迎简历
苗乡酿迎简历(实用版)目录1.苗乡酿迎简历的背景和意义2.苗乡酿迎简历的主要内容3.苗乡酿迎简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4.苗乡酿迎简历的传承与创新5.苗乡酿迎简历的未来发展正文苗乡酿迎简历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苗族乡亲们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
这项技艺以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从苗乡酿迎简历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传承与创新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苗乡酿迎简历的背景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价值。
苗族乡亲们通过世代传承的酿造技艺,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融入到酿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乡酿迎简历。
这不仅是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苗乡酿迎简历的主要内容包括酿造原料、酿造工艺、酿造工具等方面。
原料以优质糯米、酒曲等为主,酿造工艺则包括泡米、蒸米、摊凉、酒曲接种、入坛发酵等环节。
酿造工具则有蒸桶、摊凉席、酒坛等。
这些环节和工具共同构成了苗乡酿迎简历的独特韵味。
谈及苗乡酿迎简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我们可以追溯到千年前。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苗族地区的酿造技艺就已经相当成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乡酿迎简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苗乡酿迎简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方面,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对这项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
另一方面,乡亲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将苗乡酿迎简历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这一传统技艺。
展望未来,苗乡酿迎简历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下,相信苗乡酿迎简历将会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同时,通过与现代科技和产业的融合,苗乡酿迎简历也将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苗乡酿迎简历是一份承载着苗族千年文化的珍贵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屏县桥问村侗族传统酿酒工艺及其传承因素调查研究
作者:汤启香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3期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介绍了锦屏县桥问村的传统酿酒工艺,并结合民族学功能理论的相关学理思想,对这一工艺得以较好传承的原因做了讨论。
【关键词】侗族;酿酒工艺;传承因素;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由于侗族居住分散,各地区的酿酒工艺及其相关酒文化的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别,锦屏县平秋镇桥问村的酿酒工艺及其酒文化就深具个性特点。
文化功能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马凌诺斯基认为文化的意义在其功能;认为文化是一个功能性的主体,包括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社会组织这四个方面;认为文化归根结底是在于满足人的生物性需要,强调生物需要是文化最基本的动力。
从理论中我们得知文化要从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履行的实际功能中去加以理解,任何文化都要放到整体中去考察,文化其实是人类满足需要的一种手段。
酿酒工艺是桥问村侗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酿酒工艺的掌握是该村酒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酒文化成为了当地日常生活需要的手段之一。
一、桥问村基本概况
平秋镇位于黔东南锦屏县西北部,全镇居住的人口99%以上都是侗族,2009年,平秋镇总人口15955人。
桥问村作为平秋镇所管辖村之一,居住的也大部分是侗族人口。
该村处于平秋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3千米。
桥问村坐落于盆坝边缘,其东面的田坝是平秋镇最大的田坝,南面和西面有高山作靠,北面溪壑纵横,三条溪水流经田坝间往北注入圭威溪;从锦屏县城通往平秋镇、彦洞乡的锦彦公路经过其境,因此,桥问村具有地理环境优越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我本人也持相同的观点。
于是,我以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1],酒文化就是桥问村侗族生活的一张网,该村饮食文化中有一个特点:家家户户都要酿制蒸馏“烧酒”,结婚成家了的女性基本上都会酿酒,男性一日多餐均吃酒。
该村现在主要是酿制米酒,米酒的原料即大米。
二、桥问村传统酿酒工艺流程
桥问村的传统酿酒是蒸馏“烧酒”,酿制烧酒的材料虽然有很多种,但是现在该村酿制烧酒主要用大米,大米酿制的酒在当地俗称为“米酒”。
“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泉水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
”[2]这是周代先人总结出来的酿
酒必须遵循的六大要求,至今仍然是酿酒必须遵循的要领,除了湛炽必洁,其他的五大要求同样也在桥问村的传统酿酒过程中体现出来了。
以下是对该村传统米酒的酿制工艺流程的简述。
酿制烧酒的第一个流程就是制作酒药,首先掺水浸米,把大米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把浸泡米的水滤干,然后把米打成面粉,把适量的水和面粉混合和面,把和好的面揉成汤圆大小的面团,之后把面团放在木甑里发酵,能发酵成功的必要因素是一定要有酒药,所以要撒少量旧的酒药在面团上。
通常一个星期就形成新的酒药。
酿制烧酒的第二大流程就是捂酒饭,其中包括煮酒饭、晾酒饭、拌酒药、装甑捂酒饭、掺水泡酒,当地的人把这一系列过程都称为“捂酒饭”。
酒饭发酵好之后就可以进行烤酒了。
桥问村将烧酒的蒸馏过程叫作“烤酒”,烤酒是酿制烧酒的最后一个流程,也是烧酒形成的关键一步。
烤酒的器具有大小铁锅各一口,木质酒甑、酒渠各一个,软胶管一根,长纱布带子两条,短纱布带子一条,酒坛一个,大小适中的塑料一张,绳子一根。
当地烤酒时,试酒的方式是直接喝,用一个碗接出一点酒品尝,如果酒入口时很难下咽,说明酒还很好,还可以再烤一些酒,之后试酒要不断地进行,当觉得比较淡就要停止加热。
酒烤好之后就放在坛子里,把酒坛密封好放在房间阴凉的地方贮藏。
三、桥问村侗族酿酒工艺得以传承的原因
马琳诺斯基在《文化论》中说:“要满足这些生物上的需要,每个社区都一定得备下一种可谓文化…军需处‟及一种传种的安排:一防御的机关及一居住的体系。
人体首要的需要得到有效的满足,它迫着任何文化产生种种基本的结构:营养方面的…军需处‟,两性交接及传种的制度、防御的组织及日常生活的设备。
于是,我们可以说,人类有机的需要形成基本的…文化迫力‟,强制了一切社区发生种种有机组织的活动。
”[3]所以说桥问村的酿酒工艺就是侗族人民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一种手段。
酿酒工艺满足了该村日常饮食结构需要、医疗保健需要、信仰文化需要、社会互动需要等。
桥问村的侗族人民形成了这些“文化迫力”,使得该村的酿酒工艺得到较好的传承。
(一)日常饮食结构需要
桥问村侗族日常饮食结构中,酒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米酒是桥问村成年男性一日多餐必“吃”的食物,当地的成年男性每次吃饭之前都要喝两小半碗的米酒,如果家里有人陪伴喝酒,喝酒的兴致就更高,男性喝酒之后干活更有劲,而且也不会感觉很累,在当地有“盐气酒力”的说法,意思就是吃盐和吃酒都能增加力气,但是也不能喝得不省人事,喝酒的量一般是让自己感觉舒服就是合理的。
酒除了人们一日三餐喝外,还用来制作腌肉、腌鱼等,酒在这里起到的作用让肉保持新鲜和防腐防臭。
因此,酒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
(二)医疗保健需要
在桥问村,酒还以“药”的合理身份而得以存在,当地人认为“酒”可以起到驱风除湿、舒筋活络的作用,有渲泻发散、益气补中和消毒的功能。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俗名酒精。
“人饮用酒精后会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白酒能反射地发挥刺激胃液和唾液分泌,适量饮酒能提高消化能力;烈性白酒还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在痢疾流行地区,人们有取饮白酒预防其传染的实践经验。
”[4]用米酒泡制一些当地野生的草药(即中药),如玉术、叶交藤、牛克膝、一支蒿、血筋藤、五加皮、十万错、大救架、贝母、草乌、仙人架桥、大伤药、鸡草莲等,称为“药酒”,泡制十天就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病、关节痛、头痛、腰痛、肩周炎、颈椎病等,可以直接喝也可以涂抹在患处。
当地的人,特别是老人如果患有以上的病,家里都会备有药酒。
(三)信仰文化需要
桥问村传统酿酒工艺得以较好的传承,还在于“酒”在当地信仰文化中的至高地位。
“酒在宗教信仰中的运用与作用反映在:用酒做供品、自古就有宗教祭祀的专用酒、有直接用酒供奉祖先和神灵的祭仪,以及酒在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宗教的各种崇拜和信仰形态中均被广泛运用几个方面”[5],“酒也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帮助巫师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6]。
在桥问村,酒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祭品。
无论是祭山、祭千年古树、祭大石碑(天然形成的具有年份的石头),还是清明节、七月半、春节等各个节日祭祖先神,都少不了自家酿的“烧酒”。
所以家家户户都必须酿酒备酒,以备时节来临时能及时地奠上酒,以达到酬神娱神之目的。
(四)社会互动需要
酒还是桥问村村民间良好关系得以维持和不断加强的黏合剂。
“在人际交往中,酒常常是人们联系友谊和沟通感情的桥梁。
”“侗族自古就有…无酒不成礼‟的习俗,而且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米酒,他们常用酒来消除疲劳,在各种节日喜庆、亲友交往的时候,总以酒为礼,以酒为乐。
”[7]在桥问村,婚礼、新房落成要喝上马酒、回坛酒等,老人生日要喝高寿酒,孩子落地三天要喝汤饼酒,孩子满周岁要喝周岁酒;过节要邀请家族里的人来喝酒,有春节酒、元宵酒、三月三酒、端午酒、尝新酒、七月半酒、重阳酒等,这些酒都可以称为同心酒,都是为了增强家族内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而喝的酒;在当地,每年的大年初一或初二去舅娘家拜年,必须带上自己家酿制的米酒去,每家最少也是两斤,拜访其他的亲朋好友也要捎上米酒。
所以,酒是桥问村侗族民间社会互动的需要,有此需要,其传统酿造工艺自然也就会得以很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克利福·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马琳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秦含章.酒文化小品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5]萧家成.中华民族酒文化[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6]吕萍.满族萨满祭祀与酒[J].《满族研究》,2007,1.
[7]《中国酒文化趣谈》编写组.中国酒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