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朝统治稳固后的汉族知识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清朝统治稳固后的汉族知识分子
作者:朱晓菲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5期
【摘要】1644年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于此后的数年间先后灭掉各南明小朝廷和农民起义军,一统江山。
康熙帝即位后,在政治文化上都做了诸多调整,有效地缓和了满汉关系,收拢了诸多汉族有识之士,让他们为清政权建下了汗马功劳。
而李光地是这些人中的典型代表。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政权统治成熟后,汉族知识分子的心态和思想倾向。
这对我们研究满汉民族关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更好的处理当前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李光地;清朝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
生于崇德七年(1642年),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7年)。
“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此后,李光地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步步高升,近五十年内一直在为康熙王朝服务。
康熙帝对其评价极高,赞其为:“久任讲幄,简任纶扉,谨慎清勤,始终如一。
且学问渊博,研究经籍,讲求象数,虚心清益。
知之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亦无有过于李光地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光地实为康熙朝一代名宦。
作为汉族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处身于文字狱频繁的清王朝时期,能够做到皇恩不衰,这同李光地个人的能力有着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康熙皇帝确立的汉族政策的转变,对以李光地为代表的汉族士子群体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1644年,满清地主驰向关内,并于此后的数十年间,先后铲除掉明王朝政权、大顺政权以及数个南明小朝廷和起义军残余,建立政权一统中原。
此时的清政府在政治上尚未成熟,在处理满汉关系问题上存在误区,企图利用武力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
强烈的手段刺痛了汉族知识分子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原本就抵触异族统治的心理更为坚定。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三大家之一。
明朝灭亡以后,他致力于抗清复明斗争。
抗清无望后到江南归隐,至死不仕清,是典型的前明遗民。
时人大多推崇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证明此时满汉民族矛盾极其尖锐。
1661年,爱新觉罗·玄烨继位,定年号为康熙。
康熙帝汉学程度极高,通晓满、汉、蒙三种语言又涉及西方科学技术,在思想上兼容并包。
康熙帝意识到对待文人只可智取、不可强夺,纯粹的武力镇压只会加大难度,得不偿失。
他亲政后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政治和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譬如亲自祭祀孔庙,开设博学鸿儒科,重修《明史》等。
康熙皇帝的这些施政手段,对汉族知识分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对汉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在感情上努力与汉族士子们接近,弱化了满汉对抗的激烈程度,加强了文化的凝聚力,网罗了大批人才。
此时涌现出的大批汉族官僚俨然已经是新朝臣子,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这些人中较为著名的主要有:李光地、陈廷敬、熊赐履、施琅等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李光地为例,探析清朝统治稳固后汉族知识分子总体的心态和地位。
康熙九年(1669年),28岁的李光地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李光地为人甚是谨小慎微,在其长达的四十八年中的政治生涯中,始终能够做到进退有度、常伴于君侧,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光地的成就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献策平三藩之功。
李光地真正得到重用,是在献蜡丸策平三藩之后。
康熙十三年(1673年)三藩叛乱,耿精忠起兵造反,李光地被困于福建,叛军邀其一同造反,其力辞不受。
李光地亲书平乱之策,谋划平乱方法,放置于蜡丸之中。
从此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李光地自称为“臣”,称郑氏为“贼”,称康熙为“圣”,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拳拳之意,表明了自己的忠君之情爱国之心。
皇帝有感于李光地的忠心不贰,任其为侍读学士,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还有,荐贤举能之功。
李光地荐举贤能之心并非只是体现在收复台湾时举荐施琅一事上,他曾经荐举过不少名家大儒,包括杨名时、梅文鼎、方苞等名动一时的精英,在他们的辅佐下康熙朝满汉关系进展迅速,满汉一体化进程加快。
从内阁大臣的角度来看,李光地不遗余力的为朝廷选贤举能,符合一个大臣应有的胸襟和见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为民作出了实事,不枉费康熙帝对其的深深眷顾。
李光地出生于明王朝灭亡的前两年,成长在清政府的统治下,至其成年,清政府的统治已臻成熟。
从李光地这样一个杰出人物为清政府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本人对清朝统治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汉族士子可以跳出历史局限,冷静地看到清王朝的几代统治者如多尔衮、顺治、康熙治世之才以及胸襟气度,是明代末期昏庸无度的正德、嘉靖、万历、天启远不可及的。
加之一系列合理的施政政策,使汉族知识分子的心态发生极大的改变,对满清的统治不再有极端的抵制心理,而是愿意出仕,为国为民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清史稿·李光地传》.中华书局.1986.9895.
[2]《清史列传》(卷10).中华书局.1987.718.
[3]《清史稿·李光地传》.中华书局.1986.9896.
作者简介:朱晓菲,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研究方向: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