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维的窗口——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主题

合集下载

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窗口

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窗口

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窗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认真践行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并积极付诸实践的课题。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可进行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巧点拨,激起创新思维课堂点拨是一门艺术。

巧妙的点拨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扩散出一圈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涟漪。

教师要善于发现思维的发散点,找准思维的切入点,抓住关键,妙用点拨,帮助学生摒弃思维定势,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再如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重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可紧抓题目这个关键点来点拨学生:课文为什么将两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语言用“和”连在一起作题目呢?以此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朗读、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通过主动探究,学生对父母目的一致而形式不同的爱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点拨,学生就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二、设悬念,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悬念,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神秘感,激起好奇心。

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创新思维的动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文时,开课便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安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左边的李燕娥是谁吗?她为什么能安葬在宋氏陵园,跟堂堂的国家名誉主席并列呢?想知道她们之间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吗?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世说新语》二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世说新语》二则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使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缺乏自信。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次的课堂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文人的风雅情趣和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很好的见解。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时,我的问题设置还略显单一,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设计更多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学习并理解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
-重点细节:词语的古今异义,文言文的倒装句、省略句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难点,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难点细节:词义辨析、句式理解、文本寓意。
-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文人的交往方式和礼仪习俗感到陌生,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咏雪》一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谢安、子侄辈等人物形象,理解古代文人的风雅情怀。
-重点细节:谢安的才情与胸怀,子侄辈的机智与敏捷。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的道德观念:探讨陈太丘的行为所体现的诚信、友谊等道德观念。
-重点细节:陈太丘对友情的重视,以及他守信、独立的个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它是研究古代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多维度解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多维度解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多维度解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多维度解读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拓宽视野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多维度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其深层次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多维度解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文本背景知识要进行多维度的文本解读,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本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先导式教学、课前导学等方式,让学生事先了解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例如,在阅读一篇历史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该历史时期的背景,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对文本的多维度解读需要有兴趣和动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解读的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觉得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文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常理?”等。

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展开探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多维度解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多维度解读。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推理等。

另外,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多角度的阅读文本多维度解读文本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例如,在阅读一篇小说时,学生可以从情感、人物塑造、主题等角度进行思考;在阅读一篇议论文时,可以从论证、观点支持等角度进行思考。

通过鼓励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培养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的能力。

五、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进行多维度解读离不开对文本的细致分析。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包括对词汇、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的分析。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文本探究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比较、文本对话、文本想象打开语文教材文本,激发学生的文本探究意识。

文本中蕴藏着妙不可言的意蕴,文本探究能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智慧。

此外,教师要懂得探究不应只是理科学习的专利,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样需要探究。

探究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想象,能促进学生对语文文本的感悟。

一、在比较中“打开”文本引导学生探究式解读,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主题思想、表达意趣、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生发“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等思维,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真正将文本“打开”。

比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笔者就引入了学生已经学习的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示儿》,唤醒学生的文本解读经验。

首先,重读诗歌《示儿》,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的诗,知道杜甫和陆游一样,都是爱国主义诗人。

接下来,学生会思考两首古诗的不同。

为此,学生会积极地查阅资料,会积极地观察插图,会积极地联系自我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深入解读文本。

学生发现两首诗歌在表达爱国情感上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不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

在文本的比较阅读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诗人的内在思想情感,提升了语文阅读素养。

探究是学生解读文本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文本比较,能誘发学生的文本探究思维活动。

学生在探究中欣赏文本,在探究中感悟文本,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二、在对话中“打开”文本在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以文本作为媒介。

文本就是沟通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教师要充分运用文本,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高品质的对话活动。

比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是一篇小小说,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一位老船长用手枪逼小男孩从桅杆上跳海从而救了小男孩的故事。

小学语文打开思维的窗户

小学语文打开思维的窗户

小学语文打开思维的窗户语文是我们小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仅是教会我们阅读、写作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打开思维的窗户,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下面从阅读、写作和讨论三个方面,探讨一下小学语文如何打开思维的窗户。

一、阅读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事物和观点,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同时,阅读也是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手段。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寓教于乐的读物,如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学生们阅读故事情节、了解故事背景,不仅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另外,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趣的阅读任务,如读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写作写作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整理思绪,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写作练习,如写日记、写作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选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些思考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写作比赛或者写作交流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和借鉴,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讨论讨论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交流观点、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边界。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些讨论题目,如社会热点、人生哲理等。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或者班级里进行讨论,思考问题的不同方面和解决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老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辩论活动,让学生们以辩论的方式探讨问题,锻炼他们的辩证思维和辩论能力。

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思维品质作者:彭雪琴来源:《江西教育B》2021年第08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指出,思维教学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思维高手,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

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而教师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

一、品词析句,于平凡处培养思维的敏感性蒋军晶老师说:“读懂文章,有一些通用的方法,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

”学生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读到的就是字词句的表面组合,但是由于年龄小,阅读积累和经验的不足,他们往往只能读到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大意,并不能读出更深刻的东西,对于教材里那些看起来很普通、很一般的遣词造句,他們更是直接忽略,完全没有感觉。

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字词句,他们就能关注到许多文章深层次的东西,诸如用词的准确性、上下文的逻辑性、作者的良苦用心等。

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好,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敏捷。

《一夜的工作》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写的文章,文章非常朴实,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这几句话,就像房子的“室内陈设”一样“极其简单”,没有特殊的句式,也没有用任何的修辞;有的只是“高大”“宫殿式”这样非常朴素的描绘性词语,外加“一个”“两张”“一盏”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数量词和“写字台”“转椅”“台灯”三个名词。

这样的一段话,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就一掠而过,读一读就算了。

王崧舟老师却在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字词上大做文章,先告诉学生这房子以前是清代摄政王住的地方,再引导学生想象以前的陈设该是多么的豪华昂贵,而现在是周总理工作的地方,只有“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真是“极其简单”!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会到周总理的高贵品质,对总理的钦佩和爱戴油然而生。

如何运用主题思维解读课文

如何运用主题思维解读课文

如何运用主题思维解读课文主题思维是一种解读课文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主旨和主题。

通过主题思维,我们能够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作者要传达的核心观点。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主题思维解读课文。

一、了解主题思维的概念和作用主题思维是指通过思考和分析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来揭示出课文的核心主题。

它能够帮助我们捕捉到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意图,进而深入理解文本。

二、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在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些与文本有关的背景知识。

包括作者的背景、作品的背景,以及该作品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等。

这样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三、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与内容在阅读课文时,可以先大致浏览一遍,了解整体的结构和内容。

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的开头:通常会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引出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 文本的中间部分:通过事实、论证和例子等详细阐述主题,并逐步展开讲述。

3. 文本的结尾:通常会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给出一个观点或者观点的呼应。

四、剖析课文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一些核心句子和段落。

这些内容通常会揭示出作者要传达的主题和观点。

可以做如下的分析:1. 关注关键词:注意课文中一些核心概念和关键词,这些词汇往往会是作者在表达主题时的重点。

2. 分析句子结构:分解句子,找出其中的关键成分,明确作者的叙述方式和论证思路。

3. 解读比喻和隐喻:注意文中的比喻和隐喻语言,尝试理解其深层意义,进一步把握主题。

五、思考与感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思考与感悟。

思考一些问题,如:1. 该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境或者问题?2. 你对于这个主题有什么个人的观点和感受?通过思考和感悟,我们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六、总结与归纳在完成主题思维解读后,我们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通过主题思维,你是否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和观点?2. 主题思维对于你的课文解读有何帮助?3. 在以后的阅读中是否可以继续运用主题思维,并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以上的步骤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主题思维解读课文。

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如何利用好这些教材来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是每个家长和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孩子通过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创新思维。

一、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兴趣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文字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解故事、朗读文章、引导阅读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家长和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文章,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让孩子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二、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在阅读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一些问题,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可以问孩子“你认为主人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者“你如果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孩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是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孩子进行创作除了阅读教材,孩子还可以通过写作来培养创新思维。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写一些小故事、作文或诗歌,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

写作可以帮助孩子整理思绪、锻炼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写作中感受到成就和乐趣。

四、让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分析一篇文章时,可以要求孩子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对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在写作文章时,可以给孩子提供不同的题材和观点,让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全面性思维。

五、提供机会让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家长和老师可以为孩子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感受到成功和自豪。

可以组织一些展示活动或比赛,让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更多地参与到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未来人才。

打开思维窗口

打开思维窗口

打开思维窗口提高表达质量作者:***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4年第03期【摘要】写话是低年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属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思考组织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文章写得有条理、有重点、有感情,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的能力习得。

统编版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文章拟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编排中的思维训练特点,探究提升学生单元习作思维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写话思维训练统整信息观察想象写话,是低年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

学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呈现出来。

但这些语言不是文字的杂乱堆砌,而是学生思考行为的一种展现。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其著作《思维与语言》中指出,不存在没有思维的语言,即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的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就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同时,他还指出,言语不能像穿上一件现成的外套那样套在思维外面。

思维在转化成语言时经历了很多变化。

它不仅仅在语言中发现了它的表述;它还找到了它的现实和形式。

可见,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发展,是与其思维发展互融共通的。

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于以往的教材,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设计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写话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语言表达运用的体现,更是学生思维统整及思维运用能力的训练。

因此,写话教学应是全面的、多角度结合的。

在过去的写话教学中,教师往往偏向于语言组织的教学,容易忽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没有真正将习作的思维训练功能发挥出来。

统编版语文教材已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融合到了教材的各个角落。

教师在落实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也务必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有迹可循,初探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思维训练特性双线结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编排的一个鲜明特点,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并举,且在语文要素中,又清晰地罗列了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

拓展思维边界高中语文教案中的作品解读教学

拓展思维边界高中语文教案中的作品解读教学

拓展思维边界高中语文教案中的作品解读教学教案目标: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中,我们将选择一部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并解读作品中的语言、形象、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可通过引用文学作品中的一句警句或有趣的段落来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于作品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步骤二:选择作品教师在预先准备的作品集中选择一部适合高中生阅读和解读的作品。

建议选择一部既有一定文学价值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步骤三:分析作品1.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提取主题,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2. 语言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艺术性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如章节安排、情节展开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脉络。

4.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性格、形象刻画等,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作用和作品的主题。

步骤四:解读和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作品的解读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思考作品的不同解读方式。

步骤五:延伸拓展教师可提供一些与作品相关的延伸材料,如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和更全面的解读。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表现、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同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一份关于作品解读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拓展了自己的思维边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收获。

引导六年级学生进行文本的解码与理解

引导六年级学生进行文本的解码与理解

引导六年级学生进行文本的解码与理解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中,文本的解码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通过对文本的解码与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为六年级学生提供一些解码与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文章的结构与组织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文章的结构与组织。

一篇文章通常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在正文部分,作者会通过各种手段(如描写、对比、列举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这些段落,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论述思路。

二、关注文章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要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关键词通常代表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而关键句则是对关键词的进一步解释和论述。

学生可以通过标记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学会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词汇是常有的事情。

这时,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来推测词义。

上下文通常会提供一些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该词的意思。

比如,在下文中出现类似的词汇,或者通过逻辑关系可以推测出该词的意义。

四、掌握主旨大意的提取方法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提取文章的主旨大意:首先,读题目或文章的标题,了解大概的主题;然后,快速浏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接下来,仔细阅读文章的首尾段,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最后,通过概括这些观点和论述,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五、培养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文本解码与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辨别作者的论述思路;可以通过提问自己,梳理文章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总结主题关键词,锻炼归纳概括的能力。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本的解码与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二:拓展思维视野,丰富表达技巧

语文教案二:拓展思维视野,丰富表达技巧

语文教案二:拓展思维视野,丰富表达技巧。

一、拓展思维视野说到拓展思维视野,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思维视野是由个人知识背景、经验积累和记忆构成的。

而如何拓展思维视野呢?1.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们描绘了各种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而且是对思维方式和精神关怀的深入探究。

因此,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拓展思维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了解丰富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对人生、社会以及自身成长的深刻思考能力。

2.学习跨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范围很容易被限制在某一领域内,这会阻碍思维和认知的全面发展。

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展思维视野。

比如,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学习某一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科学和社会知识等,以此丰富学生的思维视野。

3.拓宽视野、走出舒适区很多时候,思维的僵化和发展的瓶颈都是因为学生过于舒适,沉浸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愿意去接触和了解新的事物。

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区,了解和接触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丰富表达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视野,更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表达技巧。

1.加强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就是打开我们思维的黄金钥匙,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其他人的表达方式,领悟到对不同层次的写作方式和思考方式,进而丰富自己的表达技巧。

2.教学生多写作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准确、优美、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因此,作文是最基础的语文教学环节之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多写作。

通过写作的实践,学生可以不断地磨练自己的表达技巧。

3.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人教版初三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与思维培养

人教版初三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与思维培养

人教版初三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与思维培养人教版初三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文本解读的教学。

通过对课文、文章的深入解析和思考,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文本解读和思维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人教版初三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师在解读课文时,不仅要呈现故事的情节,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含义和主题。

在解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课文,比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寓意等方面。

例如,在课文《范进中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范进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与范进的形象对话,学生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思维培养思维培养是人教版初三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课文《目送》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用‘目送’这个词来形容送别?”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文字、意境、情感等,思考诗人的用意和目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除了发展思维能力,人教版初三语文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讨论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范文,引导他们进行创作。

通过对范文的解读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段落衔接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综上所述,人教版初三语文教学注重文本解读和思维培养,通过对课文的解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023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2023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2023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2023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1【教学依据】读书、求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除了特殊情况,一个人平均要在学校度过人生的大约五分之一的时间。

因此,对于求知,人们已是司空见惯了。

然而,人们在求知时常常走进误区,其实应归咎于我们追求知识的不良习惯。

读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怎么样获取知识,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诉了我们:“格物致知”,“第一,寻求真正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作者开宗明义地给我们指出了追求真知、增益不能的正确的方向和途径。

不仅如此,课文的针对性很强。

作者在一开头就说“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作者深知,在他们身上维系着民族的命运,未雨先绸缪,可见作者丁肇中的一份良苦的用心。

作者这样面对面似的指点,严肃而真诚,语重而心长,能从内心去振撼学生。

不仅如此,作者还联系了自身学习求知的实际,这样,不但缩短了作者同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倍感熟悉和亲切,而且,还使广大学生真实地、更快速地享受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好处,更直接地让学生们结合自身实际,反省过去,设计未来,惩前毖后。

因此,课文在内容上具有强大的启发和诱导作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主要采用了议论这一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式,要求作者的立场坚定、观点明确,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有一丝含混模糊。

比较起来,它的确不具备记叙描写那种特有的欲言而不言的含蓄美,但是,它的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鲜明而准确的语言,能使读者顿时豁然开朗,其内心即刻“分野中峰变,阴阳众壑殊”。

议论所具备的这种能快速梳理思维、高效地提高鉴别力的优势,应该说是为含蓄的叙述描写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作者选择议论行文,其用意也是十分明确的。

他考虑到了自己的__最应该看的是哪样的人,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过。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者:***来源:《新课程》2023年第25期本文以冀教版英语八年级上Unit 1 Lesson 4教学为例,探讨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阅读文本,以便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教学文本之间的关联性,设计出符合教学目的的问题和教学环节。

其次,在教学思维方面,任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讨论和推理,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设问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

最后,教学语言上,教师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语境适应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一、说教材,巧设文本理解本篇教学文本为记叙文,讲述了一对好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和最终解决问题的故事。

作者通过分析语言特点以及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文本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作者采用叙事和对话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两位主人公Grant与Patrick的互动,使用了丰富的词汇、短语、形容词和副词,并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画面。

任课教师需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创作背景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策略等,并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综合课标、学情设定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课标内容,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以及思维品质四个方面设置了对应的教学目标(如表1)。

本次教学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辨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角色情绪的变化。

(3)根据故事结构进行故事复述和角色扮演。

三、课程教学过程第一步:互动交流,热身导入(3分钟)T:Hello!My name is ××. I am so happy today. I hope you enjoy your lesson. Don’t forget the time we’ve been together. You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 Will you help me?(边说边向同学们展示PPT内容)S:Yes.T:Do you understand what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S:Friend.此时学生并未关注到PPT展示的内容,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竖列字母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创建阅读思维路径。

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创建阅读思维路径。

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创建阅读思维路径1.确定阅读目的: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应该先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以便在阅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寻找信息和思考。

2.深度理解文本: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应该尝试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字面意思。

这可以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实现。

3.创建思维路径: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应该尝试创建一条清晰的思维路径,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这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制作笔记等方式来实现。

4.反思和评估:在阅读文本后,学生应该反思自己的理解程度,并评估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路径是否有效。

这可以通过写作反思日记、与他人讨论等方式来实现。

5.提供支持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指导来帮助学生创建阅读思维路径。

这可以包括提供阅读材料、解释复杂文本、指导阅读技巧等。

6.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文章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要让学生了解不同部分的作用,以及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

7.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例如,教学生如何快速浏览文章,如何细读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短语和句子等。

8.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文本时,要让学生思考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是否有逻辑漏洞等。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9.提供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包括小说、散文、论文等,以便学生练习阅读技能。

10.建立阅读思维路径:鼓励学生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出发,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可以让学生先浏览文章,再细读正文部分,最后理解结论部分。

11.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开拓指南

语文思维开拓指南

语文思维开拓指南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语文思维开拓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语文学科。

一、阅读拓展思维广度阅读是开拓思维广度的重要途径。

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各类文学作品、历史书籍、科普读物等,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世界。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写作提升表达能力写作是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通过不断地写作,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辩论锻炼思辨能力辩论是一种锻炼思辨能力的有效方式。

通过参与辩论,我们可以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证据、提出论点和反驳观点。

辩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在辩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能够有力地辩护。

四、课外拓展丰富知识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拓展语文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参加语文社团、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参加语文比赛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文学科,与其他热爱语文的同学交流思想,共同进步。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了解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五、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思维导图是一种整理知识的有效方式。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层次清晰的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践
言文行远
湖北教育·2019-01
阅读的过程是体验、理解、评价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解构文本主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是开放和无终止性,而文本主题本身也是多元的,这就为打开学生思维的窗口提供了契机。

一、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法是指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

人们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即采用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固然重要,但实践中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无须教师引导,从文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主题,并能很准确地给菲利普夫妇打上“唯利是图、自私冷酷、虚伪世故”的烙印。

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深度思考人性和社会呢?比如,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与于勒相认,故事会怎样?”实际教学中,当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后,几乎没有学生认为会“从此一家人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大家通过讨论得出“小人物命运的无奈和悲哀”这一深刻主题。

讨论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思路,使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也教会他们辩证地看待人物,培养了他们逆向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突出特点是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全方位地。

发散思维对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1.克服思维定式影响
同一个文本,不同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不同的。

A 教师可能从字词句段的分析入手,B 教师可能先设疑,让学生预习找答案,再总结释疑;C 教师可能是让
学生自主批注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小结归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处在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用发散思维的广阔性、开放性,克服定势思维的负面影响。

以教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

笔者运用破题法,让学生说说“生活欺骗过你吗”。

学生开始的答案是“数学考试得到满分,结果第二天被告知老师改错了一题”“爸妈说给我买苹果手机,结果没兑现诺言”等等。

由此可见,学生初步理解的“欺骗”是肤浅的。

教师紧接着问:“在文学作品中,你认识过被生活欺骗的人了吗?”学生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是被生活欺骗的人,他学习优异,但由于家境贫困,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不得不回家务农;被聘为乡村小学代课教师,由于没有背景,被学校辞退;和没有门第观念的田晓霞相爱,晓霞却在洪水灾害中永远地离开了他。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被生活欺骗的人,祥子本来是一个善良诚实、朴实厚道、勤劳上进的青年,但他三次买车,分别遭遇被大兵抢走、被孙侦探骗走买车钱、为安葬虎妞不得不卖掉车子等情况,最后堕落成行尸走肉。

”看到学生举起的小手和顿悟的眼神,我想作品的主题——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已植根于这些小书迷的心里。

2.变换主体多角度思维
变换主体多角度思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归纳主题思想或分析原因时特别需要它。

如在教学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主体来分析作品的主题。

从“那树”的角度,这棵大树对人类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

大树通人性、讲人情,直至最后“绿着生,绿着死”。

由此可以看出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

这里的大树不仅是一种人的代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打开思维的窗口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主题
文/曾凡梨
30
言文行远
教育实践
2019-01·湖北教育
从作者的角度,虽然文章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客观描述,但文章中带有倾向性的字词语句更能表达作者命意、文章主旨。

大树被锯竟起因于醉汉驾车发生车祸,判定大树是罪魁祸首本身就显得滑稽悖理。

从蚂蚁王国的角度,书写蚂蚁王国的意义何在呢?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与人类形成对比,从而揭示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主题。

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角度。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文化感,而文中反复出现的人类活动及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进步无疑与那树形成了矛盾冲突。

孰是孰非,实难取舍。

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不断地变换主体思考问题,正是思维不断发散,由既定思维辐射成若干个新的思维点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由一般读者向理想读者过渡。

三、立足整体
多角度解构文本主题,绝不是断章取义、哗众取宠。

如从《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一节,有人提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从《愚公移山》中愚公祖辈移山,有人提出“愚公浪费资源,没有环保观念”……
这些解读是局部的、片面的,而理想读者的多角度解读应该是既兼顾局部又兼顾整体的,是科学可信的。

立足整体的多角度解读指无论从何种视角解读文本,其意义都必须是覆盖全篇的,而不是断章取义、节外生枝的误读和乱读。

也就是说,立足整体的多角度解读出来的意义应该符合文旨,而不能偏离主题。

不过,有偏离主题的局部解读,也有符合文旨的局部解读。

同样以《背影》为例,立足整体的多角度解读就包括:从父亲的角度,叮嘱茶房、买橘子,无一不体现了为人父者深沉细腻的爱;从儿子的角度,反思自己那时的“太聪明”、泪眼中望背影、家书中再忆背影,体现了为人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深挚的爱。

教师在教学中立足的整体应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浓浓父子亲情。

语文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有关语文方面信息的过程,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新的认识成果不断涌现,语文教学应该以开拓精神在课本和学生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开拓思维新天地。

(作者单位:随州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陈殷
《湖北教育》创刊70周年征稿启事
《湖北教育》创刊于1949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教育期刊之一,在全国教育期刊中有较大影响。

2019年是《湖北教育》创刊70周年。

70年来,刊物秉持“推进教育改革,引领教师成长”的办刊理念,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读者对象,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关注课程改革、服务课堂教学、推广教育典型为主要宣传内容,尽心尽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70年来,一大批教师借助《湖北教育》在省内外崭露头角;70年来,一大批校长借助《湖北教育》走出湖北,走向全国;70年来,一大批区域借助《湖北教育》在省内甚至于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每一次接触都是一段难舍的情缘,都是一个难忘的故事。

值《湖北教育》创刊70周年之际,编辑部决定开展《湖北教育》创刊70周年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一、作品内容及要求
1.我与《湖北教育》的故事。

讲述教师成长过程中与《湖北教育》发生的故事,2000字左右。

2.《湖北教育》创刊70周年摄影、书画作品。

作品要求原创,并切合“创刊70周年”主题,每名作者限报2件作品。

二、截稿时间:2019年8月31日三、其他1.参赛作品要详细写明作者单位、姓名、联系方式(电话、QQ )。

2.书画作品要求报送原件和电子版。

作品邮寄至:武汉市
洪山区桂元路67号《湖北教育》教师期刊中心308室张敏收。

电子版发送至469232419@ 。

联系人:张敏编辑部电话:
(027)87156637
3.我与《湖北教育》的故事发送至2412832771@ 。

联系人:孙爱蓉
电话:(027)87153373
4.优秀作品将在《湖北教育》刊发。

作品征集结束后,编辑部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奖选,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获奖证书。

《湖北教育》编辑部2018年12月4日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