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视角,多角度解读课文的主旨
关于课文的叙述视角评析
关于课文的叙述视角评析课文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本文将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析,旨在探讨叙述者的选择对故事发展和情感表达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又称为内部叙述视角,通常由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扮演叙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视角和经历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视角能够使读者与叙述者产生更紧密的情感联系,加深对角色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的理解。
例如,在某篇课文中,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描绘了自己儿时的一次悲伤经历。
通过叙述者的视角,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叙述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的情感变化。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作为故事的旁观者,通过客观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这种叙述方式常见于叙事类作品,它能够为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故事情节和不同角色的视角。
在一篇课文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描写多个角色的情感和行动,展现出更为宏大的故事背景和发展。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思考方式和感受,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三、描写细腻的叙述视角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一个好的课文都应该具备描写细腻的特点。
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描写和感情的生动表达,叙述者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情感。
例如,在一个描述大自然景色的课文中,叙述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春天的花开、夏日的阳光和秋天的落叶。
通过对色彩、气味和声音的描写,读者可以仿佛置身于故事中的场景,感受自然的美妙和魅力。
四、叙述视角与读者情感的共鸣一个好的课文不仅要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叙述方式,还应该能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叙述视角的选择对于读者情感的产生和共鸣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读者与叙述者产生情感联系时,就会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加投入,更容易被故事情节所感动。
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使读者更加愿意去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高阅读的体验和理解力。
从“我”的视角关注生命——《散步》一文主旨解读
从“我”的视角关注生命——《散步》-文主旨解读夏友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221116)摘要:对《散步》一文的主旨,解读历来多元。
撇开预习提示和教学用书的观点,深入文本仔细研读,抓住“我”这个叙述主体,应该能够发现该文的主旨一一关注生命。
全文共用27个“我”字,“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反复在文中出现。
作者深情款款地写出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写出了对生命的关注。
关键词:《散步》;主旨;生命莫怀戚的《散步》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祖孙两人因走大路和小路产生分歧,最终母亲同意走小路,在走不过去的地方,“我”便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继续散步的故事。
对该文的主旨,解读历来多元,如亲情、孝道、生命等,不一而足。
预习提示说:“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
”从以上提示可知,文章的主旨应该是亲情。
教学用书上提到,应该允许读者从中读出多样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
比如,可以读出“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选择—担当”等。
这看似应验了大家平时所说的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短短七百字的一一文章,是否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主题?撇开预习提示和参考书的观点,我们深入文本仔细研读,抓住“我”这个叙述主体,应该能够发现该文的主旨——关注生命。
全文共用了27个“我”字,“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反复在文中出现。
这样的叙述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说的亲情,而是上升到对生命的敬畏。
例如,文章开预的一句话为: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教材教法77这个开头除了开篇点题、交代事件、交代人物、为下文做铺垫外,其实还暗含着一份浓浓的生命感悟。
此处用了三个“我”字:“我的母亲”是给我生命的人,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生命,她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我的妻子”是“我”一生的伴侣;儿子是“我”和妻子生命的延续,这两者同样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
深度解读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题
深度解读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题语文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教材,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解课文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主题是课文中的核心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的用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课文。
一、通过标题和副标题把握主题在阅读语文课文之前,学生可以通过标题和副标题来判断文章的主题。
标题通常是作者对文章的总括,起到提醒读者的作用,而副标题则进一步说明主要内容或角度。
通过仔细阅读标题和副标题,可以大致得知文章主题的方向和范围,为后续的阅读做好准备,同时能够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例如,一篇标题为《春天的故事》的课文,副标题是《燕儿回家了》,那么学生可以初步判断主题可能是关于春天和燕子的故事,从而在阅读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寻找与此相关的内容。
二、仔细阅读开头和结尾部分在阅读语文课文时,开头和结尾部分通常蕴含着作者对主题的提示和引导。
开头一般会点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结尾则会对主题进行总结或深入阐述。
通过仔细阅读这两个部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抓住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一篇课文的开头写到:“在那片寂静的夜空中,星星们沉默了。
”结尾则写到:“而此刻,我却有了对星星的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夜空中点点闪烁的亮点,更是启示我的智慧之光。
”通过阅读开头和结尾,学生可以推断这篇课文的主题可能是关于星星的美丽与智慧。
三、分析关键词语与修辞手法在解读语文课文的主题时,学生可以留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关键词语通常与主题紧密相关,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的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同时,修辞手法也是作者表达主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的内涵。
例如,一篇描述大海的课文中,关键词语可能包括“浩瀚”、“无垠”、“波涛汹涌”等。
通过这些关键词语,可以推断主题可能是关于大海的壮丽和浩渺无垠。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留意作者如何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来描绘大海,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案:理解课文的主旨
小学语文教案:理解课文的主旨一、引言理解课文的主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文章或作品的核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案中设计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本篇文章将从任务名称所提到的“理解课文的主旨”出发,分享一些在小学语文教案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的具体方法。
二、明确任务:什么是课文的主旨在讲解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课文的主旨。
简单来说,主旨指的就是作品或文章所要表达或需要读者从中得到启示和思考的核心内容。
它可以通过作者运用各种叙述手法、情感表达以及对人物、事件等进行描述来实现。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年级和能力层次上有不同程度的难度与复杂性。
三、提供多样化素材:扩展视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视野扩展至多种来源的案例、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
通过从多角度和多维度思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核心意义。
四、预读导引: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始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采用预读导引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短视频或者故事,制造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为他们后期理解主旨提供基础。
五、精确定位:弄清关键信息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主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他们聚焦于关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让学生寻找重点段落、情节高潮以及人物心理变化等元素,并向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问题来激发思考。
例如:“故事中人物遭遇了什么困境?”或者“作者通过怎样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他对某个话题或现象的看法?”。
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内容,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用意。
六、情感共鸣:发现内在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不仅仅是了解事实和信息,并要求我们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等方面寻找出与自身经历或情绪相关的线索。
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在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中,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掌握了课文的主旨大意,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一、仔细阅读课文首先,在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之前,我们需要仔细地阅读课文。
阅读时要注意细节,理解每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通过对课文的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为理解主旨大意打下基础。
二、分析课文结构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分析课文的结构。
课文结构可以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开头通常是对故事的背景进行介绍或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间部分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心理活动等。
结尾部分可以是故事的高潮或总结。
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的主要线索,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三、运用上下文推理在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时,我们可以运用上下文推理的方法。
上下文推理是指通过上下文中的信息推断出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中的其他词语、句子或情节来推测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四、注意语言特点在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作品可能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有些作品可能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要善于抓住这些语言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五、归纳总结最后,在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之后,我们需要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通过总结每个段落或章节的内容,概括出整个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并将其应用于其他文本的阅读中。
总之,在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中,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是培养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运用上下文推理、注意语言特点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叙事视角有哪些
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叙事视角有哪些在九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多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这些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情节和主题。
首先,常见的一种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视角。
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作者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我”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贯穿始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第一人称视角使得读者能够与“我”产生共鸣,更能理解“我”在面对故乡变化时的种种情绪。
再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
“我”作为一个孩子,用纯真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
通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了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弱点。
“我”的善良和单纯与成人世界的功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其次是第三人称视角,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叙事方式。
在第三人称视角中,叙述者仿佛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观察者,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
比如《智取生辰纲》,作者以客观的角度讲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过程以及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计谋。
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各方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视角使故事更加完整和清晰,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整个情节的发展。
还有一种特殊的第三人称视角,即有限第三人称视角。
叙述者并非全知全能,而是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故事。
例如《范进中举》,主要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展开,通过对范进、胡屠户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读者的视角被限制在与范进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上,更能集中地感受范进命运的起伏和周围人的态度变化。
此外,在一些课文中还会出现多重视角的交织运用。
比如《变色龙》,既通过奥楚蔑洛夫这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来展现他的见风使舵,又通过周围群众的视角来烘托出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
文章的主旨与观点的阐述
文章的主旨与观点的阐述主旨与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主旨,顾名思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而观点则是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或议题的看法或立场。
在撰写文章时,准确地表达主旨并清晰地阐述观点对于传达作者意图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文章的主旨与观点的阐述,以及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它们。
一、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准确地表达主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在撰写文章时,作者需要明确确定主旨,并通过全文的论述和结构来体现。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主旨的表达方式:假设文章的主题是“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主旨可以是“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文章的开头,可以通过引用专家研究的数据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引出主旨。
接着,作者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各个方面的好处来进一步支持主旨。
在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强调饮食习惯的核心作用和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主旨得到了贯穿整篇文章的呈现,并且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
二、观点的阐述观点是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或议题的看法或立场。
在撰写文章时,准确地阐述观点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立场,并从中获取思考和启发。
下面是一些准确、清晰地阐述观点的方法:1. 使用明确的表达方式:通过使用直接、简明的语言来表达观点,避免使用含糊或模棱两可的措辞。
例如,“我强烈支持/反对……”或者“根据我的经验/研究……”。
2. 提供支持性论据:为了加强观点的可信度和可接受性,可以提供支持性的论据或例证来支持观点。
这些论据可以包括事实、数据、案例研究或者专家的观点。
3. 对相关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加深读者对观点的理解。
这种对比和分析使得观点更具说服力,并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4. 引用权威观点或研究:引用权威的观点或研究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旨
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旨语文课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素材,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语文表达和阅读能力。
而理解课文的主旨则是有效把握课文的关键内容,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本文将通过分析、总结和实践等方式,探讨如何有效地理解语文课文的主旨。
一、了解课文背景首先,在阅读和理解课文之前,了解课文的背景情况是必要的。
这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文化和社会环境等。
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因此,在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教师提供的背景说明来对课文进行铺垫。
二、注意课文的结构其次,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课文的结构。
通常,课文的结构包括引子、起承转合、高潮、结论等部分。
观察课文的结构有助于把握课文主线,找到作者要表达的重要信息。
例如,在记叙文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故事的开头、介绍人物和背景、发展情节以及结尾等部分来理解故事的主旨。
在议论文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引言、论据和结论等部分来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三、理解课文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课文的主旨通常通过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展现。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需要仔细研读作者的运用的词汇、句式以及修辞手法等细节,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例如,在诗歌中,诗人通过运用押韵、格律、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夸张手法或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些语言和修辞手法,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四、注重细节分析除了关注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修辞手法,我们还需要注重细节分析。
有时候,主旨信息可能隐藏在一些细节之中。
因此,在阅读课文时,我们要仔细分析重要句子、对话、形容、描写等细节,从中推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在分析细节时,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作者使用了哪些关键词汇或短语?这些句子或段落与整个课文的连贯性有哪些关系?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强调或凸显某个观点?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
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在阅读一篇课文时,理解其主旨和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主旨是指文章的核心思想,而观点则是作者对于某个问题或者主题的看法。
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增进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
首先,要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观点,我们需要精读文章,并掌握文章的结构。
文章通常由引言、正文和结尾组成。
引言部分往往是作者提出问题或者引入主题的地方,正文是对主题进行论述和阐述,结尾部分则总结全文并表达作者的观点。
通过仔细研读这些部分,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段落和关键词来了解主旨和观点。
标题通常可以在简洁的词语中传递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段落是文章的组成部分,每个段落往往呈现一个独立的思想或者论述。
通过分析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和支撑句,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和观点。
关键词是文字中具有特定重要意义的词语,通过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其含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结合背景知识和作者的语言风格来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
背景知识是我们对于某个话题或者主题的预先了解和了解,在阅读时可以通过将课文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指作者在表达思想时所使用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通过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读者可以揭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在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要带入个人的偏见或者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观点来构建自己的认识,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总之,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需要我们进行精读和深思熟虑。
通过掌握文章的结构、分析标题、段落和关键词、结合背景知识和作者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
这种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课文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技巧
课文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技巧课文是学习和阅读中常见的文本形式之一,而课文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技巧对于读者的理解和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叙述视角和叙事技巧两个方面来探讨课文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叙述视角对课文的影响1. 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课文借助主人公或其中一位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视角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同时,第一人称视角还能够增加读者与主人公的情感共鸣,使阅读更加身临其境。
2. 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则是课文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此时,读者可以客观地观察故事中发生的情节,了解各个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与第一人称视角相比,第三人称视角更具客观性,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3. 多角度视角有些课文可能会采用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视角的运用可以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多个视角的交替运用,读者可以对同一事件获得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二、叙事技巧对课文的影响1. 时间顺序的运用叙事中的时间顺序是课文表达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课文中常常运用回溯、跳跃或者交叉叙述的技巧,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技巧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促使读者思考故事中的发展和转折。
2. 对话的运用对话是课文中常见的叙事技巧之一。
适当插入对话可以让故事更加生动,增加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对话的运用,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情感和关系等方面。
3. 描述的运用课文中的描述是对环境、人物和事件等进行详细描绘的手法。
准确而生动的描述可以帮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阅读的视觉感受和感官体验。
4. 现实与虚构的运用有些课文会将虚构的情节和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运用可以使得故事更具想象力和吸引力。
同时,通过虚构情节的插入,也可以引发读者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所述,课文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技巧对于读者理解和欣赏课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从叙述视角,多角度解读课文的主旨-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从叙述视角,多角度解读课文的主旨--《我的叔叔于勒》微课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引入“叙述视角”概念,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人物的视角解读人物关系,从而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并初步认识到“叙述视角”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我”是谁?明确:小说中的“我”,也就是若瑟夫,是讲述故事的角色。
这是作者莫泊桑有意的选择。
在小说中,我们把这样的角色称作叙述者,他观察人物和事件的视角,就叫做叙述视角。
2、引入“叙述视角”概念[投影展示]叙述视角——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叙述故事的人,带领读者去经历故事,让读者通过他的目光观看其他人物,同时也被读者们所审视。
那么,我们通过“若瑟夫”的眼光来读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独特效果呢?这个故事讲述了菲利普一家人与亲人于勒的关系史。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在若瑟夫眼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菲利普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兄弟于勒的。
二、在“我”看来,父母如何看待于勒设计意图:这个部分借鉴了程红兵老师的经典设计,抓住“称呼的变化”这一文本理解的切入口,迅速梳理主要情节脉络,从而初步理解小说主旨。
1、找称呼:“称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那么,在若瑟夫看来,他的家人,主要是菲利普夫妇,是怎么看待于勒的?请在文中找出他们对于勒的称呼。
2、请同学们把这些称呼分分类, 分类的标准是哪些称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
要求按时间顺序说。
设计意图:学生可拟“人不如钱”“金钱之上”“世态炎凉”等等横批,在此过程中初步理解并提炼小说主旨。
主旨理解(一):表现世态炎凉,展现金钱所主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是小说写作的基本手法。
小结和过渡:透过若瑟夫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是如何凉薄。
评析课文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
评析课文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课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通过对课文的评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其中,课文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方式是评析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评析课文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为主题,探讨其在阅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叙述视角的选择与作用叙述视角是指叙事者在描述事物时所采用的角度和立场。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观察和理解方式。
课文中,叙述视角的选择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叙述视角可以影响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和情感投射。
如果叙述视角选择第一人称,读者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如果选择第三人称,则读者更多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客观观察。
这种选择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或者呈现更为客观的叙述。
其次,叙述视角还可以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理解和解读。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呈现不同的事件细节和线索,读者通过对这些线索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
例如,如果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者可以呈现更全面、客观的事件描述,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描述进行推断和理性思考。
最后,叙述视角的选择也会带来文本的情感色彩和风格特点。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赋予作品不同的语气和情绪,进一步塑造作品的氛围和形象。
这种选择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投入到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
二、叙事方式的多样性与效果叙事方式是指叙事者在叙述事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技巧。
不同的叙事方式会为读者呈现不同的叙事效果和阅读体验。
课文中,叙事方式的多样性与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叙事方式可以影响读者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
如果使用直接描写的方式,叙述者可以通过详细描述事物的外貌和特点,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存在感和真实性。
相反,如果采用间接描写的方式,通过一些暗示和象征手法,读者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想象来理解文本的含义。
其次,叙事方式还可以影响读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运用插叙、回溯、闪回等手法,叙述者可以调整时间顺序,改变事件的安排方式,创造出一种非线性的时间和空间感。
课文解读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课文解读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课文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素材之一,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并且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不仅要理解其中的情节,还要把握其中的主题,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一、情节解读情节是课文中故事的发展过程、事件的发生顺序。
理解课文的情节有助于我们把握故事的主题和思想。
在课文中,情节有时是线性的,即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这种情节常常用于叙述故事的整个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
例如,在一篇课文中,故事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然后描述他的成长经历,最后展示他达到目标的过程。
有时,情节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即按照不同的角度或者时间跨度进行描述。
这种情节常常用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并给予读者更多的信息去推测故事的背后含义。
例如,在一篇课文中,作者可能会以不同的时间顺序给出多个事件,并从中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故事。
我们在解读课文的情节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 注意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局,了解故事的整体框架;2. 理解每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找出故事中的转折点和高潮部分;3.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细节和情节线索,了解人物的特点和动机;4. 总结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二、主题解读主题是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它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理解课文的主题有助于我们把握故事的深层含义,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在课文中,主题可以是明显的,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主题通常是通过课文中的对话、描述和人物行为来体现的。
例如,一篇关于环保的课文,主题可能是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倡导可持续发展。
主题也可以是隐喻性的,需要读者通过细致的阅读和思考来理解。
这种主题常常通过课文中的象征意义、联想和暗示等手法来传递。
例如,一篇关于友谊的课文,主题可能是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来表达人与人之间友情的重要性。
我们在解读课文的主题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 分析课文的情节和细节,寻找课文表达的主题线索;2. 总结课文中的关键词和表达方式,把握主题的核心内容;3. 关注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思考课文的深层含义;4. 将课文的主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课文对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从叙述视角解读小说——以《社戏》一课为例
㊀2021年第4期㊀总第57期㊀ʌ课堂聚焦·特设专栏:三层级阅读教学微课设计(之七)ɔ从叙述视角解读小说以‘社戏“一课为例许雯静(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江苏南京㊀210004)ʌ摘㊀要ɔ‘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式小说㊂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为读者展开了一段非常神奇的平桥村之旅㊂研究者通过小说中 我 的叙述视角,从释义㊁解码㊁评鉴三层级来完成解读,加强学生对第一人称 我 的叙述视角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读写迁移㊂ʌ关键词ɔ‘社戏“;三层级阅读理论;小说阅读;第一人称叙述视角ʌ作者简介ɔ许雯静,一级教师,薛城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㊂ʌ基金项目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 十三五 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社戏“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式小说,被统编语文教材收录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㊂对于这篇文章,孙绍振先生认为,读懂文章的关键在于理解最后一句话: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㊂ 那夜的豆真的好吗,戏真的好吗?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 我 在这里拥有了最独特的生活体验㊂小说以第一人称 我 的叙述视角,为读者展开了一段神奇的平桥村之旅㊂本文抓住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从释义㊁解码㊁评鉴三层级来完成对小说的解读,旨在强化学生对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实现读写迁移㊂一㊁释义:平桥村这样一个 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为什么于 我 是乐土呢?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做批注㊂ʌ思考路径ɔ1 我 在平桥村受到优待,感受新鲜有趣的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在文中圈点勾画出 我 所受到的诸多优待,抓住具体语言感受 我 的乐 ㊂在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 轶轶斯干幽幽南山 了 这一关键句中, 但 字的前面交代平桥村地处偏僻,人口稀少,只有一家杂货铺的特点, 但 字的后面则详细地讲述 我 在平桥村受到的各种优待以及不用念书的快乐㊂文中的 我 受到了哪些优待呢?通过圈点勾画,学生不难找到:钓到虾 照例是归我吃的 ,伴我来游戏,小伙伴们对 我 无微不至的体贴㊁照顾,尤其是在看社戏的前后,这种体贴与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㊂ 我 在平桥村成为孩子们的中心人物,可以免念经书,可以亲近大自然,如掘蚯蚓㊁钓虾㊁放牛等,相对于城镇宅院中被束缚的生活而言,这无疑是新鲜有趣的㊂民风淳朴的乡村,确实是 我 快乐自由的天堂㊂2 看戏前后最是 乐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人称 我 的叙述视角,找到关于 我 心理的议论或描写的语句,圈出 我 在平桥村生活的真实感受,确定 乐 的主旋律㊂其次,引导学生找到 我 的另一句议论: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㊀2021年第4期㊀总第57期㊀赵庄去看戏㊂ 据此,圈画出看戏前后最让 我 快乐的情节:夏夜行船㊁停船吃豆㊁深夜返航㊂看戏前后所发生之事给了 我 从未有过的体验,是一段奇妙的经历㊂ʌ设计意图ɔ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是学生读懂小说的重要突破口㊂ 我 这样一个在平桥村做客的小孩子的感受,能最真实地反映平桥村的民风民俗㊂一方面, 我 在平桥村生活得越久,这里的生活风貌便展现得越清晰;另一方面,小说中 我 对平桥村人或物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㊂因此在寻找 我 快乐的原因时,学生会发现 我 的一些议论,找到这些议论后学生便能理解为什么平桥村是 我 的乐土,为进一步解码做好准备㊂二㊁解码: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㊂ 那夜的豆未必好吃,那夜的戏也未必好看,可 我 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呢?ʌ思考路径ɔ1 我 眼中的戏和豆 意境美在 我 看来,戏好不好看,豆好不好吃,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戏的这一来回的过程中实在是乐趣无限, 我 欣赏到了月下美景,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气㊂去时, 我 的心在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与笛声的悠扬中 沉静 自失 , 我 在充满诗意的乡间夜景中沉醉㊂归来时,虽然没有看到期待中的好戏,但 我 的情绪并不低落, 我 眼中的月色皎洁,耳边的横笛声很悠扬㊂ 我 眼中的赵庄戏台居然是仙山楼阁㊂戏是让 我 昏昏欲睡的戏,但偷豆一定是最过瘾的㊂小伙伴们一起生火㊁剥豆㊁煮豆㊁撮着吃,吃完还 毁尸灭迹 ,甚至连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都是可以不怕的㊂可见戏好不好早已被忘却了,重要的是能够和伙伴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意境与过程㊂2 我 眼中的平桥村人 人情美在平桥村的短暂日子里,最让 我 觉得美好的还是这里的人情美㊂从善解人意㊁为 我 写包票帮助 我 最终得以踏上美好的月下航程的双喜,到 往来的摸了一回 决定偷自家豆的阿发,他们的每一句话㊁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如此直爽率真,憨直可爱㊂当六一公公发现自家的豆被偷了,不但没有骂,反倒很高兴,因为 我 觉得豆子好吃, 竟非常感激起来 ,还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在 我 眼中,这是何等的人情美㊂淳朴热情的平桥村人,是 我 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即使在后来的人生中也很少见㊂鲁迅通过 我 的视角,感受生活的充盈和人际交往的亲密与和谐,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幅生动鲜明的人情美之画面㊂3 我 眼中的好戏 民风淳课文‘社戏“是小说的节选㊂原文开头部分,还交代了 我 在北京两次看戏的挫败经历㊂在一次又一次 令人恐怖的生命挤兑与逃亡中 , 我 迎头看见的是麻木而愚昧的看客㊂这不由令 我 反思中国的戏剧, 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 [2],不适合剧场观看,使 我 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看过的社戏㊂将 我 眼中的京戏与儿时的社戏对比起来写,更能衬托社戏的美好㊂其实,京戏未必难看,社戏也未必好看,主要是儿时的风物与人情给 我 留下的美好回忆让 我 神往, 我 得以在当时的情境下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自然本色㊂在 我 的心里,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㊁对乡民的爱㊁对乡村淳朴民风的爱㊂‘社戏“正是通过儿时的 我 展现鲁迅记忆中最理想的农村风貌 自然㊁自由㊂解码环节抓住小说最为重要的核心句,重点引导学生在 我 的带领下,体会 我 在平桥村看戏经历中所感受的自然意境美和人情美㊂特别是原文未被课文选进的部分,与课文结合起来看,两者构成了 我 在看戏过程中完整的心理反应,这全都折射在小说的叙述者 我 的上面㊂可以说鲁迅写看戏,其意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通过看戏这面镜子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㊂从剧场向野外生命空间的转移恰恰表明,在 我 的心目中, 好豆 和 好戏 已经成为一种美好㊁沉静㊁和谐的生命形态与生命境界的象征㊂㊀2021年第4期㊀总第57期㊀ʌ设计意图ɔ在教学‘社戏“时,教师都会将小说的最后一句作为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研讨,但这种研讨往往只停留在对文章写景语句或人物形象的感知上㊂如果将学生的阅读视角引向小说的叙述视角上,我们就会发现,‘社戏“中的风物人情,恰恰都是从 我 的视角看到㊁感受到和想到的㊂ 好戏 和 好豆 究竟好在何处?全在于 我 的心理世界㊂因此,从 我 的视角探求小说真正要表达的世界,会是比较有效的路径㊂三㊁评鉴:总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特点,仿写一段类似的经历㊂ʌ思考路径ɔ总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写作技巧,其特点有二:一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恰当表达人物的心理反应,推动情节发展;二是通过看戏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折射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主题㊂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一段与课文中的 我 经历类似的片段,重点通过 我 的视角推动情节发展,表达情感㊂ʌ设计意图ɔ第一人称是学生惯用的写作叙述视角㊂正因为习惯了,所以在写作时随意性比较大,学生往往容易将文章写得平铺直叙㊁立意平平㊁情感单调㊂学习‘社戏“中的写作技巧,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地推动情节的发展,逐步将所要传达的情感融入到 我 所看到的人㊁景㊁物㊁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落入 立意平平㊁情感单调 的怪圈㊂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对‘社戏“做三层级解码阅读,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㊂㊂参考文献:[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等.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责任编辑:蒋素利)(上接第26页)三㊁评鉴: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 请以 这样的人让我㊀㊀㊀㊀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㊂ʌ思考路径ɔ写作提示: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文的立意,确定题目中要补充的词语㊂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情境,选择典型事件突出人物精神,运用多种写作技巧,如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精神等㊂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关注并运用课文中穿插抒情㊁议论的艺术技巧,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升华文章主旨㊂ʌ设计意图ɔ只有在释义层和解码层中,学生掌握了有效阅读的解码工具,才能真正做到读写结合㊂ 写出人物的精神 是本课所在单元的写作训练点㊂单元写作指导指出,写出人物的精神需要选取典型的㊁能够表现人物精神的细节㊂这些细节的剪裁排列,详略取舍,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范本㊂另外,还可以写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点缀于段落的首尾或中间,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深化文章主旨㊂参考文献:[1]黄伟,梅培军.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9.(责任编辑:蒋素利)。
课文的主旨与中心思想
课文的主旨与中心思想课文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本文将探讨课文的主旨与中心思想,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课文。
一、课文的主旨课文的主旨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归纳,体现了文章的核心观点。
主旨通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能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主旨来引导读者抓住文章的重点,深入了解文章的意义和思想。
例如,假设我们阅读一篇名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的课文,主旨可能是:“提高环保意识,共同构建绿色家园。
”这一主旨表达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强调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保护环境。
二、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指作者想要通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主要思想或理念。
中心思想通常贯穿于整个文章,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读者通过理解中心思想,可以深入探讨文章所涉及的主题,并从中获取启发和教益。
不同类型的课文可能包含不同的中心思想。
下面以故事类、议论类和科普类的课文为例,具体探讨其中心思想。
1. 故事类课文故事类课文往往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达中心思想。
作者通常借助故事的情节来表达一种价值观念或人生哲理。
例如,一篇关于勇敢的故事类课文可能以描述一个小男孩面对困难时勇敢坚持不懈的经历为主线,中心思想可能是:“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希望鼓励读者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并始终保持对梦想的追求。
2. 议论类课文议论类课文通常通过陈述事实、论证观点和提出建议来传达中心思想。
作者会选取一个具有争议性或普遍关注的话题,通过不同的论述方式阐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例如,一篇关于网络安全的议论类课文可能会陈述网络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的建议。
中心思想可能是:“保障网络安全,共建和谐的网络空间。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引起读者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并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初中语文教案二:如何正确理解课文?
初中语文教案二:如何正确理解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正确理解课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真正掌握课文的内容,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考试。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发现理解课文并不容易,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难的文章。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课文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掌握课文的基本信息理解一篇课文,首先要了解其基本信息,例如作者、篇名、出处、内容概要等等。
掌握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题,整体框架和大意,为后续的理解奠定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通过提问、带领学生查找,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学生获取基本信息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精通阅读的人。
二、注意阅读方式正确的阅读方式对于理解课文也很重要。
在阅读时,要有目的性,侧重点不同,阅读方式也不同。
比如寻找主旨,要更加关注文章的中心思想;寻找细节,要更加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寻找语言技巧,要更加关注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
另外,在阅读时,还应该适当地进行推测。
如果理解有难度的句子,可以通过上下文和文字背景进行推测,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理解文章的难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些就是文章的难点。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加深理解,比如:1、查阅辞典,了解生词的意义;2、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成分,辅助理解;3、理清段落结构,抓住段落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四、多角度分析文章理解一篇课文,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有很多层次,有背景、有经历、有人物、有情感、有议论,等等。
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分析文章,推测作者的目的、态度、性格等。
这样有利于发现文章中的内在联系,透彻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仅能让我们更快地掌握知识,还能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课文解读与主旨把握
课文解读与主旨把握课文是学习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课文进行解读与理解,并把握其主旨。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课文解读,并有效把握主旨。
一、课文解读1. 阅读课文前的准备在开始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应该对背景知识进行了解。
这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作品的主题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主旨。
2. 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每一个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确保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查找相关资料等方式,来理解生词和课文中的专有名词、典故等。
同时,切勿孤立地理解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而是要将其与上下文进行联系,以获得更深入的意义。
3. 掌握课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每篇课文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这些都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方式。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应该注意把握这些语言特点,包括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往往能够增强课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4. 分析课文结构和段落组织课文通常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立的主题和结构。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段落中的重要细节和关键词语,以便准确地理解课文意义。
二、主旨把握1. 找出中心思想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我们需要把握其中的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义。
通过分析课文的全文,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从中归纳出主题。
这个主题往往是贯穿全文的核心思想,我们需要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和总结,以准确把握主旨。
2. 注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阅读课文时,我们还应该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作者的用词、叙述方式和表达手法,我们可以判断出作者对待所述问题的态度。
这些观点和态度往往会与课文的中心思想相呼应,并对我们把握主旨产生重要影响。
课文深度解读揭示作者的意
课文深度解读揭示作者的意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将深入解读其中的内容,揭示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首先,课文中的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一个人物的背景和经历。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接下来,课文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细节的剖析和对话的呈现,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主题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这种呈现方式让读者对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和有逻辑性。
此外,课文还运用了一些修辞和比喻的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
通过对意象的运用,作者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为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在课文的最后部分,作者通过简短的总结和回顾,再次强调了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这种总结和回顾的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加深对作者意图和观点的认识。
同时,这样的结构也使文章看起来更加圆满和统一。
总之,这篇课文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巧妙运用的修辞手法和紧凑
的结构,成功地揭示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通过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这篇课文的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够启发我们对生
活和人生的思考,使我们成为更加有思想的人。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课文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多角度阅读理解课文主旨,欢迎阅读与收藏。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1《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自己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从中感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以上就是这篇课文的主旨。
为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多角度理解课文,我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上,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笔,要求是:“假如你是下面的人物,仍然用第一人称,你怎样改写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人生启示一样吗?⑴ 父亲,⑵ 杰利,⑶ 其他四个朋友之一,如内德。
”为完成这次训练,我这样提示学生:①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② 怎样评价杰利?③ 又怎样评价四个朋友,如内德。
学生对这个训练议论纷纷,讨论得很热烈。
有的说:“父亲善于教育孩子,不亲自把孩子从悬崖上抱下来,而是教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有的说:“父亲不溺爱孩子。
”对于杰利,同学们能从友谊这一角度来分析:“杰利这样的朋友还是可以交的,是他把父亲找来,帮我脱险的。
”“对于内德,这样的朋友不可交,这样的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等等。
练笔完成得非常好,学生从不同的方面重新诠释了文章的主题,通过这样一个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训练了推理判断能力,可以说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这一方法。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2一、从船的大小写:先交待孔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接着写:“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作者如果只说“孔隙很小”,就很抽象,使人无法想象小的样子;用那样小的船才能通过写孔隙,由此把那孔隙小的`程度,写得具体可感了。
一、从船的进出写:为了把孔隙恰好只有小船那么大(宽),作者又进一步从船的进出来写:“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绳子,船就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叙述视角,多角度解读课文的主旨
--《我的叔叔于勒》微课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引入“叙述视角”概念,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人物的视角解读人物关系,从而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并初步认识到“叙述视角”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我”是谁?
明确:小说中的“我”,也就是若瑟夫,是讲述故事的角色。
这是作者莫泊桑有意的选择。
在小说中,我们把这样的角色称作叙述者,他观察人物和事件的视角,就叫做叙述视角。
2、引入“叙述视角”概念
[投影展示]叙述视角——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叙述故事的人,带领读者去经历故事,让读者通过他的目光观看其他人物,同时也被读者们所审视。
那么,我们通过“若瑟夫”的眼光来读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独特效果呢?
这个故事讲述了菲利普一家人与亲人于勒的关系史。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在若瑟夫眼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菲利普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兄弟于勒的。
二、在“我”看来,父母如何看待于勒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借鉴了程红兵老师的经典设计,抓住“称呼的变化”这一文本理解的切入口,迅速梳理主要情节脉络,从而初步理解小说主旨。
1、找称呼:“称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那么,在若瑟夫看来,他的家人,主要是菲利普夫妇,是怎么看待于勒的?请在文中找出他们对于勒的称呼。
2、请同学们把这些称呼分分类, 分类的标准是哪些称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
要求按时间顺序说。
设计意图:学生可拟“人不如钱”“金钱之上”“世态炎凉”等等横批,在此过程中初步理解并提炼小说主旨。
主旨理解(一):表现世态炎凉,展现金钱所主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是小说写作的基本手法。
小结和过渡:透过若瑟夫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是如何凉薄。
那么,若瑟夫自己作为参与故事的人物,又是如何看待于勒的呢?
三、“我”怎样看于勒
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从“我看了看他的手”至“我的亲叔叔”)。
这段话只有三句,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三句话都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若瑟夫的形象品读,初步理解作者选择若瑟夫作故事叙述者的对比效果。
1、前两句写若瑟夫眼中于勒的样子。
请同学来读读这两句。
你能读出若瑟夫的内心活动吗?明确:饱含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2、最后一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为何要反复?
明确:“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3、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若瑟夫”作为叙述者?
明确: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深化: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对待于勒的态度,一方以金钱为标准,一方以亲情为标准。
这是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差别。
过渡性问题:父母的“冷酷”从何而来?是菲利普夫妇的本性吗?
为什么“我”和“父母”处于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家庭,“我”却没有以金钱为标准来判断叔叔呢?
三、“我”怎样看父母这样看于勒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中交代性描写的再读分析,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从而深化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投影展示]“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
1、读完这部分内容,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很晚”、“非常痛苦”、“样样都要”、“计较半天”等分析)明确:对于菲利普夫妇的交代性描写,让读者体会到钱对于这样生活拮据的家庭的重要。
因此,在下文谈到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父亲的一份,因而遭到谴责时,若瑟夫说到“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显然怀有一种理解的同情。
这样看来,父母的“以钱论人”,绝非个人的道德缺陷,而是生活环境所逼。
主旨理解(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心酸与无奈。
2、作为叙述者的若瑟夫,在生活中和父母的不同在哪儿?
明确:若瑟夫涉世未深,而他的父母菲利普夫妇饱经生活的沧桑。
我们不妨大胆揣测一下:若瑟夫之所以能用不受利害关系污染的视角来看待于勒,也是因为父母家人用辛勤劳作,庇护他没有像《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一样,早早地体会挣钱的辛苦。
四、总结本文所选叙述视角的作用,理解叙述视角的重要性
1、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对比,批判以金钱为标准的人际关系。
2、通过涉世未深的我和饱经世事的父母的对比,体现社会生活中菲利普夫妇
这类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让读者深入思考塑造冷酷人性的社会根源。
莫泊桑对叙述视角的高明选择,让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没有停留在对拜金人性的简单批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