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通信原理培训

合集下载

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教材

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教材

课程 RA100001 CDMA通信原理目录课程说明 (1)课程目标 (1)课程容 (1)相关资料 (1)第1章 CDMA发展简史 (1)1.1 主要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2)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的制定 (3)1.4 3G三种制式的比较 (4)1.5 WCDMA和cdma2000的演进策略 (4)第2章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6)2.1 多址技术 (6)2.1.2 频分多址 (6)2.1.3 时分多址 (6)2.1.4 码分多址 (7)2.2 RAKE接收机 (8)2.3 多用户检测 (8)2.4 功率控制 (8)2.5 软容量 (10)2.6 软切换 (11)2.7 地址码的选择 (12)2.8 分集技术 (14)第3章 CDMA系统结构 (15)3.1 CDMA系统结构 (15)3.1.1 系统的基本特点 (15)3.1.2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5)3.2 移动台(MS) (16)3.3 基站子系统(BSS) (17)3.4 网络子系统(NSS) (18)3.5 操作子系统(OSS) (20)3.6 接口和协议 (21)3.6.1 主要接口 (21)3.6.2 网络子系统部接口 (22)3.6.3 CDMA系统与其它公用电信网的接口 (23)3.6.4 CDMA系统与智能网的接口 (23)3.6.5 各接口协议 (24)第4章区域定义与编号计划 (27)4.1 区域定义 (27)4.1.1 服务区 (27)4.1.2 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 (27)4.1.3 MSC区 (28)4.1.4 位置区 (28)4.1.5 基站区 (28)4.1.6 小区 (28)4.2 移动用户簿(MDN) (28)4.2.1 组成 (28)4.2.2 H0H1H2H3中国联通分配方案 (29)4.2.3 拨号程序 (29)4.3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与移动台识别码(MIN) (29)4.4 临时本地用户(TLDN) (31)4.5 电子序列号(ESN) (31)4.6 系统识别码(SID)和网络识别码(NID) (31)4.7 登记区识别码(REG_ZONE) (31)4.8 基站识别码(BSID) (32)4.9 与GT有关的 (32)4.9.1 HLR (32)4.9.2 其他网元 (32)4.10 GT的使用 (32)4.11 特服 (33)4.12 短消息中心 (33)4.13 MSCID和扩展MSCID (33)4.14 UIM ID (34)4.15 LAI(Location Area Identification--位置区) (34)4.16 GCI(Global Cell Identification--全球小区识别) (34)第5章网络功能 (35)5.1 支持业务的网络功能 (35)5.2 支持蜂窝运行的网络功能 (35)5.2.1 漫游 (35)5.2.2 切换 (36)5.2.3 登记 (36)5.2.4 移动台去活 (36)5.3 安全功能 (36)5.3.1 鉴权 (37)5.3.2 用户信息加密 (42)5.3.3 电子序号(ESN)的管理 (42)5.4 呼叫处理功能 (42)5.4.1 呼叫连接功能 (42)5.4.2 存储和译码能力 (44)5.4.3 释放控制方式 (44)5.4.4 时间监视和通话强迫释放 (45)5.4.5 路由选择功能 (45)5.4.6 回声控制 (45)5.4.7 过负荷控制 (45)5.5 其它功能 (46)5.6 VLR具备的功能 (47)5.7 HLR支持的功能 (48)5.8 AC具备的功能 (50)第6章业务功能 (51)6.1 电信业务 (51)6.1.1 普通业务(Telephony) (51)6.1.2 紧急呼叫业务(Emergency Calls) (51)6.1.3 短消息业务(SMS) (51)6.2 补充业务 (52)6.2.1 呼叫前转类补充业务 (53)6.2.2 识别显示类补充业务 (54)6.2.3 呼叫完成类补充业务 (55)6.2.4 业务控制类补充业务 (55)6.2.5 多方会话类任务 (55)6.2.6 用户呼叫控制类补充业务 (56)6.2.7 语音业务 (56)6.2.8 优选语言业务 (56)6.3 智能业务 (56)6.3.1 入呼筛选(ICS)业务 (57)6.3.2 预付费(PPC)业务 (57)6.3.3 移动虚拟私网(MVPN)业务 (57)6.3.4 被叫集中付费(FPH)业务 (57)第7章 CDMA移动通信网 (58)7.1 中国联通CDMA网的话路网网络结构 (58)7.1.1 话路网网络结构 (58)7.1.2 移动本地网结构 (60)7.1.3 中国联通CDMA网与中国联通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 (60)7.2 中国联通CDMA网的信令网网络结构 (60)7.2.1 网络等级结构 (60)7.2.2 各级信令点的职能 (61)7.2.3 中国联通七号信令网和话路网的对应关系 (61)7.2.4 信令网结构和网络组织 (62)7.2.5 寻址方式 (63)7.2.6 SSN (63)7.2.7 信令点编号 (64)7.2.8 信令网的网间互通 (65)附录 A缩略语 (66)课程说明课程目标●了解移动通信发展简史●了解CDMA的关键技术●熟悉CDMA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熟悉CDMA的区域定义及编号计划●熟悉CDMA网络功能●了解CDMA移动网络结构及信令网结构课程容本文主要介绍CDMA有关的基础知识,诸如:CDMA发展简史、CDMA关键技术、CDMA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CDMA的区域定义及编号计划、CDMA系统功能、以及CDMA移动网络结构和信令网结构等。

CDMA通信原理(基础)

CDMA通信原理(基础)
50个GSM载波 个 载波(10MHz/200KHz) 载波 每载波8个时隙(包括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每载波 个时隙(包括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个时隙 每站点3个扇区 每站点 个扇区 频率复用系数(通常) 频率复用系数(通常)=4 可配置的站型为S444 可配置的站型为 支持有效话音信道数= × 支持有效话音信道数=48×7.2/4=87 =
加扰前向CDMA信道 信道 加扰前向 控制功率控制比特的插入 在反向,区分出不同的 在反向,区分出不同的MS
短码
CDMA 核心技术
短码为一周期2 短码为一周期 15 的M-序列 序列
每个扇区在短码中指配一个时间偏置(相位) 每个扇区在短码中指配一个时间偏置(相位) 系统利用PN短码的时间偏置来区别( 系统利用 短码的时间偏置来区别(BTS)扇区 短码的时间偏置来区别 )
CDMA与GSM同属于2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GSM是欧洲标准,全球都有应用,中国称为全球通,向 3G演进的方向是WCDMA CDMA是北美标准,主要在北美洲。南美洲、亚洲。澳洲 也有运营商。向3G演进的方向是CDMA2000
三种3G制式的比较 三种 制式的比较
现在总共有3中 制式存在 现在总共有 中3G制式存在
移动通信的发展与CDMA技术的出现 技术的出现 移动通信的发展与
第 一 代 80年 代 模拟
第 二 代 90年 代 数字
第三代 IM T-2000
AM PS 模 拟 技 术 数 字 技 术
G SM GSM
需求驱动
TA C S NMT 其它
CDMA CDMA IS 95 IS 95 TD M A TD M A IS -136 IS -136 PDC PDC
在相同频谱利用度情况下, 容量是GSM的4~5倍. 在相同频谱利用度情况下,CDMA容量是 容量是 的4~5倍

《WCDMA专题培训》PPT课件

《WCDMA专题培训》PPT课件
• 提供可靠的传送信号消息的信令链路
F CK SIF SIO LI FIB FSN BIB BSN F
8 16 8n 8 2 6 1 7 1 7 <a> 消息信令单元MSU
F CK SF LI FIB FSN BIB BSN F
8 16 8或16 2 6 1 7 1 7 8 <b> 链路状态信令单元LSSU
• ISUP消息格式
1010 F CK SIF SIO
LI FIB FSN BIB BSN F
8 16 8n 8 2 6 1 7 1 7 8
87654321
路由标记 电路识别码 消息类型编码 必备固定部分 必备可变部分 任选择部分
• ISUP基本呼叫
用户
交换局
交换局 交换局 用户
SETUP
IAM
参数1 参数2
参数n
DPC OPC SLS
参数1 参数2
参数n
指针 参数1
参数n
• SCCP地址参数结构
必备可变部分
指针 被叫用户地址 主叫用户地址
..
地址长度 地址指示语
SPC GT SSN
• SCCP地址参数结构
地址指示语
备用 选路指示 GT指示 SSN指示 SP指示
0000 0001 0010 0011 0100
• 随路信令

用于传递话音信息的通道用来传送该话路有关
的各种信令,或某一信令通路唯一地对应于一条话路 〔信道〕.中国一号就是典型的随路信令.
• 共路信令〔公共信道信令〕

将传送信令的通路与传送话音的通路分开,将信
令集中在一条双向的信令链路上传递,NO.7信令属于
公共信道信令.

CDMA入门培训资料精品文档118页

CDMA入门培训资料精品文档118页

目录1.CDMA系统的主要优点 (5)1.1. 大容量 (5)1.2. 软容量 (7)1.3. 软切换 (8)1.4. 采用多种分集技术 (9)1.5. 话音激活 (10)1.6. 保密 (11)1.7. 低发射功率 (11)1.8. 大覆盖范围 (12)2.CDMA的信道 (14)2.1. CDMA中使用的地址码 (14)2.2. 反向CDMA信道 (15)2.2.1. 接入信道 (15)2.2.2. 反向业务信道 (16)2.3. 前向CDMA信道 (16)2.3.1. 导频信道 (17)2.3.2. 同步信道 (18)2.3.3. 寻呼信道 (18)2.3.4. 前向业务信道 (19)3.功率控制 (20)3.1. 介绍 (20)3.2. 前向功控 (20)3.3. 反向功控 (21)4.链路预算与容量估算 (23)4.1. 介绍 (23)4.2. CDMA链路分析举例 (23)4.3. 容量估算 (28)5.呼叫处理 (30)5.1. 空闲状态 (30)5.2. 接入状态 (30)5.3. 登记 (34)5.3.1. 介绍 (34)5.3.2. 系统和网络 (34)5.3.3. 漫游的类型 (35)5.3.4. 登记的类型 (36)5.4. 导频搜索及切换 (41)5.4.1. 切换过程 (41)5.4.2. 切换的类型 (42)5.4.3. 切换信令 (42)5.4.4. 软切换要求 (49)5.4.6. 移动台的搜索窗口 (51)5.4.7. 软切换过程中的呼叫处理 (51)5.5. 硬切换 (53)5.5.1. IS-95中不同厂商设备间的硬切换 (53)5.5.2. CDMA2000中的硬切换 (55)6.影响网络性能的有关参数 (64)6.1. 功率分配 (64)6.2. 主要的接入参数 (64)6.2.1. PAM_SZ (64)6.2.2. MAX_CAP_SZ (65)6.2.3. PROBE_PN_RANDOM (66)6.2.4. PROBE_BKOFF (67)6.2.5. NUM_STEP (68)6.2.6. BKOFF (68)6.2.7. ACC_CHAN (69)6.2.8. ACC_TMO (69)6.2.9. MAX_REQ_SEQ (70)6.2.10. MAX_RSP_SEQ (71)6.3. 系统参数(登记参数) (71)6.3.1. PAGE_CHAN (72)6.3.2. MAX_SLOT_CYCLE_INDEX (72)6.3.3. BCAST_INDEX (72)6.3.4. PARAMETER_REG (73)6.3.5. REG_PRD (73)6.3.6. REG_DIST (73)6.4. 功率控制参数(开环功控) (73)6.4.1. NOM_PWR (73)6.4.2. INIT_PWR (74)6.4.3. PWR_STEP (74)6.5. 切换参数 (75)6.5.1. NGHBR_PN/PILOT_PN_OFFSET (75)6.5.2. SERACH_WIN_A (75)6.5.3. SEARCH_WIN_N (77)6.5.4. SEARCH_WIN_R (77)6.5.5. NGHBR_MAX_AGE (78)6.5.6. PILOT_INC (79)6.5.7. NGHBR_CONFIG (79)6.6. 导频检测参数 (79)6.6.1. T_ADD (79)6.6.2. T_DROP (80)6.6.4. T_COMP (82)6.7. 硬切换参数 (84)6.7.1. T_COMP (84)6.7.2. GUARD_LEVEL (84)6.7.3. GUARD_TIME (84)7.CDMA系统性能分析的具体步骤 (85)7.1. 了解系统 (85)7.2. 确认系统是否稳定 (86)7.2.1. 稳定性的定义 (86)7.2.2. 检查系统的稳定性 (86)7.3. 初始化邻集列表 (87)7.4. 导频扫描 (88)7.5. 更新邻集列表 (88)7.6. 数据采集(路测) (89)7.7. 性能分析 (89)8.CDMA系统的性能评估路测方法(以QUALCOMM的CAIT为例) . 918.1. 前向导频覆盖测试 (91)8.1.1. 描述 (91)8.1.2. 测试过程 (91)8.2. FER误帧率测试 (91)8.2.1. 测试过程 (92)8.3. 接入失败率测试 (92)8.3.1. 描述 (92)8.3.2. 测试过程 (93)8.4. 掉话率测试 (94)8.4.1. 描述 (94)8.4.2. 测试过程 (94)8.5. 可以接受的参数值 (95)9.CDMA系统的性能分析 (97)9.1. 接入失败原因分析 (97)9.1.1. 呼叫发起的定义 (97)9.1.2. 系统接入状态定时 (97)9.1.3. 呼叫发起过程概述 (98)9.1.4. 典型的接入时间 (98)9.1.5. 呼叫发起过程中激活的进程 (99)9.1.6. 呼叫发起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约束限制 (99)9.1.7. 各种情况的分析 (100)9.2. 掉话原因分析 (105)9.2.1. 移动台的掉话机制 (105)9.2.2. 基站掉话机制 (106)9.2.3. 掉话分析模版 (106)9.2.4. 接入/切换掉话模版 (107)9.2.5. 前向干扰掉话(长时干扰) (107)9.2.6. 前向干扰掉话(短时干扰) (108)9.2.7. 前反向链路不平衡导致的掉话 (109)9.2.8. 覆盖不好造成的掉话(长时覆盖不好) (110)9.2.9. 覆盖不好造成的掉话(短时覆盖不好) (110)9.2.10. 业务信道发射功率受限造成的掉话 (111)9.3. 切换失败原因分析 (112)9.3.1. 导频强度的指示功能 (112)9.3.2. 切换过程 (113)9.3.3. 切换失败 (113)9.3.4. 软切换失败情况1:资源分配问题 (113)9.3.5. 软切换失败情况2:切换信令问题 (114)9.3.6. 利用Pilot Beacon指示硬切换 (115)9.4. FER分析 (115)9.4.1. 前向链路高FER原因分析 (115)9.4.2. 反向链路高FER原因分析 (117)1.CDMA系统的主要优点CDMA系统采用码分多址的技术及扩频通信的原理,使得可以在系统中使用多种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为系统带来许多优点。

CDMA培训

CDMA培训
CDMA培训
CDMA发展历史和现状
• 1993年7月, 第一个CDMA标准IS _95发布。 • 1995年 香港开通世界第一个CDMA商用移动网。 • 1996年, CDMA技术在韩国得到大规模商用。目前, 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一
些国家都建有CDMA商业网络。 • 1997年, 中国北京、西安、上海、广州等地建有CDMA实验网 • 2000年2月, 联通与QUALCOMM签署知识产权框架协议,开始建CDMA网。 • 2000年11月, 全世界已有7000万CDMA用户。
鉴权中心
MC(Message Centre):
消息中心
SME(Short Message Entity):
短消息实体
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共用电话交换网
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综合业务数字网
CDMA培训
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的不足:
A、频带太窄,不能提供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的各种宽带信息业 务,无法满足新业务的需要。
B.无线资源频率紧张,采用小区裂变方式引起切换频繁,干扰严重,降低了通话 质量。有限的频率资源利用率低。
而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业务的发展,需要的将是一个 综合现有移动电话系统功能和提供多种服务的宽带、 综合、数据、多媒体网络。
英国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北欧NMT(北欧移动电话)
CDMA培训
模拟移动通信的缺点
A) 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 B) 无法与固定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 数字承
载业务很难开展。 C) 频率利用率低, 无法适应大容量的要求。 D) 安全利用率低, 易于被窃听, 易做"假机"。

CDMA网络培训资料

CDMA网络培训资料

CDMA网络培训资料一、CDMA 网络概述CDMA 即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一种扩频通信技术。

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使得其在现代通信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CDMA 网络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同一频段上同时传输多个用户的信号。

这是通过为每个用户分配特定的代码序列来实现的,这些代码序列相互正交,从而使得不同用户的信号能够相互区分,而不会相互干扰。

二、CDMA 网络的工作原理CDMA 网络的工作原理基于扩频技术。

在发送端,将要传输的信息与一个高速的扩频码进行相乘,从而将信号的频谱扩展到很宽的范围。

在接收端,通过与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运算,将有用信号恢复出来,同时抑制其他用户的干扰。

这种方式使得 CDMA 网络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保密性。

因为即使敌方截获了扩频信号,如果不知道扩频码,也很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另外,CDMA 网络还采用了功率控制技术。

由于不同用户到基站的距离不同,信号到达基站的强度也不同。

为了避免近处用户的信号对远处用户的信号造成干扰,CDMA 网络会根据用户的信号强度动态地调整其发射功率,使得每个用户的信号在到达基站时具有大致相同的强度。

三、CDMA 网络的关键技术1、软切换软切换是 CDMA 网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当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它可以同时与两个或多个小区保持连接,直到确定新的小区信号更好时,再断开与原来小区的连接。

这种切换方式减少了掉话的概率,提高了通话的质量。

2、 RAKE 接收技术由于多径传播的影响,接收端会收到多个不同路径的信号。

RAKE接收技术通过对这些多径信号进行分离和合并,有效地提高了接收信号的强度和质量。

3、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和方向,动态地调整天线的波束方向和形状,从而提高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效率,减少干扰。

四、CDMA 网络的优点1、大容量CDMA 网络可以在同一频段上容纳更多的用户,相比其他通信技术,其容量有显著的提高。

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

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

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近年来,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中,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无线网络技术占据不可忽视的位置。

作为某一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华为公司不仅拥有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和卓越的产品,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高素质的人才。

为了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华为公司实施了CDMA通信原理培训。

以下是关于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的详细介绍。

一、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的主要内容1、CDMA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点:讲解CDMA技术的背景和发展历程,CDMA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CDMA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功能:对CDMA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功能进行阐述,包括信道编码、扩频信号的形成、信道分配方式、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过程等。

3、CDMA网络的结构和组网方式:介绍CDMA网络的组网方式、组网结构、物理地理布局、基站选址原则、小区划分等,同时还讲解了CDMA系统中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星状网络、网状网络和链式网络等。

4、CDMA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和基本应用:讲解CDMA通信系统的基本技术指标,包括信噪比、误码率、电平衰耗等方面,并对CDMA通信系统的基本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二、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的培训模式在华为公司内开展的CDMA通信原理培训,既可采用面对面授课方式,也可以采用线上培训模式,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至两周之间。

在培训过程中,会通过讲解基本理论、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深入培训。

往往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便让学员更加深入地学习CDMA通信原理和应用知识。

三、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的评价机制1、笔试考试在华为公司的CDMA通信原理培训中,会安排笔试考试,进行基本知识的检验和巩固。

2、评分机制华为公司还建立了评分机制,每一位员工参加完CDMA通信原理培训后,需要通过掌握知识、实践操作、完成任务等方面评分,每位员工需要达到及格分数线之上才能获得成功。

CDMA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CDMA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Page 5
第五页,共86页。
课程(kèchéng)目录
第一局部:移动通讯基础知识 移动通讯展开历程(lìchéng) 移动通讯基本组网 移动通讯编号方案 移动通讯呼叫流程
Page 6
第六页,共86页。
移动通讯展开(zhǎn kāi)历程
频谱资源(zīyuán)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频谱中接入更多的用户,多址技 术不时向前开展:FDMA TDMA CDMA
蜂窝组网 小区、扇区、载频(zǎi pín)的表示图
三扇区散布 (sànbPùa)ge 19
定向天线
第十九页,共86页。
S3/3/3〔9扇区载频〕
课程(kèchéng)目录
第一局部:移动通讯基础知识 移动通讯展开历程(lìchéng) 移动通讯基本组网 移动通讯编号方案 移动通讯呼叫流程
Page 20

音 需求驱动
业 务
宽 带 业 务
UMTS WCDMA
cdma 200
T0D-
SCDMA
Page 8
第八页,共86页。
课程(kèchéng)目录
第一局部:移动通讯基础知识 移动通讯展开历程 移动通讯基本组网 移动通讯编号方案 移动通讯呼叫(hū jiào)流程
Page 9
第九页,共86页。
移动通讯(tōngxùn)基本组网〔一〕
运用01,移动GSM运用00和02。 MSIN: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移动用户识别码,是10
位十进制的数字。
Page 22
第二十二页,共86页。
移动通讯编号(biān hào)方案〔三〕
移动通讯编号方案
ESN:移动终端的电子序列号,每个移动台分配一个独一(dú yī)的ESN。ESN由终端 制造厂商分配,在终端出厂时就确定了。

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

华为CDMA通信原理培训

课程RA100001 CDMA通信原理目录课程说明 (1)课程目标 (1)课程内容 (1)相关资料 (1)第1章CDMA发展简史 (1)1.1 主要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2)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的制定 (3)1.4 3G三种制式的比较 (4)1.5 WCDMA和cdma2000的演进策略 (4)第2章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6)2.1 多址技术 (6)2.1.2 频分多址 (6)2.1.3 时分多址 (6)2.1.4 码分多址 (7)2.2 RAKE接收机 (8)2.3 多用户检测 (8)2.4 功率控制 (8)2.5 软容量 (10)2.6 软切换 (11)2.7 地址码的选择 (12)2.8 分集技术 (14)第3章CDMA系统结构 (15)3.1 CDMA系统结构 (15)3.1.1 系统的基本特点 (15)3.1.2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5)3.2 移动台(MS) (16)3.3 基站子系统(BSS) (17)3.4 网络子系统(NSS) (18)3.5 操作子系统(OSS) (20)3.6 接口和协议 (21)3.6.1 主要接口 (21)3.6.2 网络子系统内部接口 (22)3.6.3 CDMA系统与其它公用电信网的接口 (23)3.6.4 CDMA系统与智能网的接口 (24)3.6.5 各接口协议 (24)第4章区域定义与编号计划 (27)4.1 区域定义 (27)4.1.1 服务区 (27)4.1.2 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 (27)4.1.3 MSC区 (28)4.1.4 位置区 (28)4.1.5 基站区 (28)4.1.6 小区 (28)4.2 移动用户号码簿号码(MDN) (28)4.2.1 号码组成 (28)4.2.2 H0H1H2H3中国联通分配方案 (29)4.2.3 拨号程序 (29)4.3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与移动台识别码(MIN) (29)4.4 临时本地用户号码(TLDN) (31)4.5 电子序列号(ESN) (31)4.6 系统识别码(SID)和网络识别码(NID) (31)4.7 登记区识别码(REG_ZONE) (31)4.8 基站识别码(BSID) (32)4.9 与GT有关的号码 (32)4.9.1 HLR号码 (32)4.9.2 其他网元 (32)4.10 GT号码的使用 (32)4.11 特服号码 (33)4.12 短消息中心 (33)4.13 MSCID和扩展MSCID (33)4.14 UIM ID (34)4.15 LAI(Location Area Identification--位置区) (34)4.16 GCI(Global Cell Identification--全球小区识别) (34)第5章网络功能 (35)5.1 支持业务的网络功能 (35)5.2 支持蜂窝运行的网络功能 (35)5.2.1 漫游 (35)5.2.2 切换 (36)5.2.3 登记 (36)5.2.4 移动台去活 (36)5.3 安全保密功能 (37)5.3.1 鉴权 (37)5.3.2 用户信息加密 (42)5.3.3 电子序号(ESN)的管理 (42)5.4 呼叫处理功能 (43)5.4.1 呼叫连接功能 (43)5.4.2 号码存储和译码能力 (44)5.4.3 释放控制方式 (45)5.4.4 时间监视和通话强迫释放 (45)5.4.5 路由选择功能 (45)5.4.6 回声控制 (46)5.4.7 过负荷控制 (46)5.5 其它功能 (46)5.6 VLR具备的功能 (47)5.7 HLR支持的功能 (49)5.8 AC具备的功能 (50)第6章业务功能 (52)6.1 电信业务 (52)6.1.1 普通电话业务(Telephony) (52)6.1.2 紧急呼叫业务(Emergency Calls) (52)6.1.3 短消息业务(SMS) (52)6.2 补充业务 (53)6.2.1 呼叫前转类补充业务 (54)6.2.2 识别显示类补充业务 (55)6.2.3 呼叫完成类补充业务 (56)6.2.4 业务控制类补充业务 (56)6.2.5 多方会话类任务 (56)6.2.6 用户呼叫控制类补充业务 (57)6.2.7 语音邮箱业务 (57)6.2.8 优选语言业务 (57)6.3 智能业务 (57)6.3.1 入呼筛选(ICS)业务 (58)6.3.2 预付费(PPC)业务 (58)6.3.3 移动虚拟私网(MVPN)业务 (58)6.3.4 被叫集中付费(FPH)业务 (58)第7章CDMA移动通信网 (59)7.1 中国联通CDMA网的话路网网络结构 (59)7.1.1 话路网网络结构 (59)7.1.2 移动本地网结构 (61)7.1.3 中国联通CDMA网与中国联通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 (61)7.2 中国联通CDMA网的信令网网络结构 (61)7.2.1 网络等级结构 (61)7.2.2 各级信令点的职能 (62)7.2.3 中国联通七号信令网和话路网的对应关系 (63)7.2.4 信令网结构和网络组织 (63)7.2.5 寻址方式 (64)7.2.6 SSN号码 (65)7.2.7 信令点编号 (65)7.2.8 信令网的网间互通 (66)附录A缩略语 (67)课程说明课程目标●了解移动通信发展简史●了解CDMA的关键技术●熟悉CDMA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熟悉CDMA的区域定义及编号计划●熟悉CDMA网络功能●了解CDMA移动网络结构及信令网结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介绍CDMA有关的基础知识,诸如:CDMA发展简史、CDMA关键技术、CDMA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CDMA的区域定义及编号计划、CDMA系统功能、以及CDMA移动网络结构和信令网结构等。

CDMA网规网优客户培训教材---原理篇-76

CDMA网规网优客户培训教材---原理篇-76

CDMA网规网优客户培训教材---原理篇-76CB_001_C1 CDMA基本原理篇课程目标:●了解CDMA-95系统、1x系统发展历史、一般特点●掌握码在CDMA系统中的应用●理解CDMA信道分类以及各信道功能●掌握CDMA关键技术原理参考资料:●ZXC10-BSS 1X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子系统现场培训指导手册(V2005-01)●CDMA 空中接口技术●CDMA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目录第1章CDMA概述 (1)1.1 引言 (1)1.2 移动通信发展史及CDMA标准 (1)1.2.1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1.2.2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1.2.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CDMA标准 4 1.3 ZTE和cdma2000 (11)1.3.1 中兴cdma2000研发历史 (11)1.3.2 中兴cdma2000产品概述 (13)1.4 复习题 (14)第2章CDMA基本原理 (15)2.1 引言 (15)2.2 扩频通信技术 (15)2.2.1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16)2.2.2 扩频与解扩频过程 (16)2.2.3 处理增益与抗干扰容限 (18)2.2.4 扩频通信技术特点 (19)2.3 多址技术 (21)2.4 CDMA系统的实现 (22)2.4.1 CDMA扩频通信原理 (23)2.4.2 CDMA扩频码的选择 (24)2.5 语音编码技术 (31)2.6 信道编码技术 (34)2.6.1 移动通信信道特点 (34)2.6.2 循环冗余校验 (39)2.6.3 卷积编码 (40)2.6.4 块交织技术 (40)2.6.5 Turbo码 (42)2.7 复习题 (48)第3章IS-95系统原理 (49)3.1 引言 (49)3.2 IS-95系统概述 (49)3.3 IS-95系统空中接口参数 (50)3.4 前向信道 (51)3.4.1 信道种类及功能 (51)3.4.2 信道帧结构 (52)3.4.3 信道编码、调制 (54)3.5 反向信道 (64)3.5.1 信道种类及功能 (64)3.5.2 信道帧结构 (64)3.5.3 信道编码、调制 (65)3.6 反向信道与前向信道的比较 (70)3.6.1 主叫流程 (71)3.6.2 被叫流程 (73)3.6.3 挂机流程 (75)3.6.4 登记流程 (76)3.7 复习题 (77)第4章cdma2000 1x系统原理 (79)4.1 引言 (79)4.2 系统概述 (79)4.3 空中接口参数 (81)4.4 前向信道 (81)4.4.1 信道种类及功能 (81)4.4.2 信道帧结构 (84)4.4.3 信道编码、调制 (90)4.5 反向信道 (97)4.5.1 信道种类及功能 (97)4.5.2 信道帧结构 (99)4.5.3 信道编码、调制 (103)4.6 技术特点 (109)4.7 复习题 (112)第5章ZXRDAS系统综述 (113)5.1 概述 (113)5.2 总体结构 (114)5.3 工作原理 (117)5.4 复习题 (120)第1章CDMA概述:知识点●介绍移动通信发展的来龙去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交织编码 交织编码主要用来纠正突发差错,即使突发差错分散成为随机差错而得到纠 正。交织编码与纠正随机差错的编码结合使用,从而具有较强的纠正随机差错和 突发差错的能力。交织编码不像分组码那样,它不增加监督元,即交织编码前 后,码速度不变,因此不影响有效性。 在交织之前,先进行分组编码,如采用(7,3)分组码,其中信息位为3比 特,监督位为4比特,每个码字7比特。第一个码字为A11A12A13A14 A15 A16 A17 ,第 二个码字这 A21A22A23A24 A25 A26 A27 ……第m个码字Am1Am2Am3Am4 Am5 Am6 Am7 。 写入顺序 读 A11 A12 A13 A14 A15 A16 A17 出 A21 A22 A23 A24 A25 A26 A27 顺 …… 序 Am1 Am2 Am3 Am4 Am5 Am6 Am7 即读出为A11 A21 …… Am1。假如传输中有突发差错(长度为b,如图中选中部分), 只要突发差错不大于m,则差错被分到每个码组中,而且每个码组最多只有一位 差错。可以用卷积编码纠错。
卷积编码器由上图可看出,它是由移位寄存器(SR)和模2加法器组成。在 卷积码中,每个码字除了与本组信息相关之外,还与前面的1个信息有关。所以 每个码字共与相邻的2个信息相关,因而称这个卷积码的约束长度为4。约束长度 决定了移位寄存器的数目,移位寄存器长度加1即为约束长度。上图中的(2,1) 卷积码,其码率为1/2,监督位1位,是最简单的卷积码。下面我们就以它为例介 绍卷积码的编码和解码过程。 由上图知,每输入一个信息(mj),编码器输出两个信元mj、 pj,其中pj= mj⊕ mj-1。假定输入信息序列为100(1先输入),经过编码器输出为110100。 编码过程如下:一开始,移位寄存器复位(为0)。输入mj=1, pj= 1⊕ 0= 1,输出为11;输入mj+1=0, pj= 0⊕ 1=1,输出为01;输入 mj+2=0, pj= 0⊕ 0=0,输出为00;所以输入为100时,输出为110100 。 译码器: SR + + SR + +
信息论

香农公式
前面提到扩频将信号带宽扩宽了,但频谱资源却是宝贵的,为什么 还要用宽频信号传输窄带信号呢?目的就是为了安全可靠。 香农公式表示了带宽与信噪比互换关系: C=Blog2(1+S/N)。C为信 道容量,单位为b/s;B为信号频带宽度,单位为Hz;S为信号平均功率,单 位为W;N为噪声平均功率,单位为W。 公式表明:在给定信号功率和白噪声功率N的情况下,只要采用某种 编码系统,就能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以接近于C的传输速率来传送信息。 反过来,在保持信息传输速率C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用不同频带宽度B和 信噪功率比(信噪比)来传输信息。即如果增加信号频带宽度,就可以在 较低的信噪比的条件下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来传输信息。所以扩频能够以 大的带宽来换取低的信噪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码分多址技术基础

扩展频谱通信的主要特点
1、抗干扰能力强。 扩频系统扩展的频谱越宽,处理增益越高,抗干扰能力越强。因其信号频 带展宽了,干扰方也必须在更宽的频带上去干扰,就必须提高干扰功率。如 果频带变宽100倍,则干扰功率必须提高100倍! 2、隐蔽性好。 扩频系统扩展了频谱,所以其功率密度很低,甚至湮没于噪声中,所以别 人很难发现有信号存在,而且对其他窄带系统干扰很小。可在原有窄带的频 段内进行扩频通信,提高频谱利用率。 3、可以实现码分多址。 扩频通信提高抗干扰性能,但占用了频带宽的代价。但是,如果让许多用 户共用这一宽频带,则可极大提高频带的利用率。在扩频码序列中利用正交 或准正交的扩频码序列之间的相关特性,给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扩频码,可
由译码器图可得出下面式子:sj= pj⊕ pj’ ; s0= sj⊕ sj-1; Mj= mj⊕ s0。 S0为 校正信号, Mj为输出码。输入端开关是码元速率的两倍。假定输入为之前编码 器的输出{110100},开始时,移位寄存器均为0,则mj pj=11时, pj’ = mj⊕ mj-1= 1⊕0=1; sj= pj⊕ pj’ =1 ⊕1=0; s0= 0⊕ 0=0; Mj= 1⊕ 0=1。同理, mj+1 pj+1=01时, pj+1’ = mj+1⊕ mj= 0⊕1=1; sj+1= pj+1⊕ pj+1’ =1 ⊕1=0; s0= 0⊕ 0=0; Mj= 0⊕ 0=0。mj+2 pj+2=00时, pj+2’ = mj+2⊕ mj+1= 0⊕0=0; sj+2= pj+ 2⊕ pj+2’ =0 ⊕0=0; s 0= 0⊕ 0=0; Mj= 0⊕ 0=0。即输出为{100},与编码前 一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传输中出现差错时,译码的自动纠正。假如收到的是{111100} 即第3位由0变为1了。译码: mj pj=11时, pj’ = mj⊕ mj-1= 1⊕0=1; sj= pj⊕ pj’ =1 ⊕1=0; s0= 0⊕ 0=0; Mj= 1⊕ 0=1。同理, mj+1 pj+1=11时, pj+1’ = mj+1⊕ mj= 1⊕1=0; sj+1= pj+1⊕ pj+1’ =1 ⊕0=1; s0= 1⊕1=1; Mj= 1⊕1=0。mj+2 pj+2= 00时, pj+2’ = mj+2⊕ mj+1= 0⊕0=0; sj+2= pj+2⊕ pj+2’ =0 ⊕0=0; s0= 0⊕ 0=0; Mj= 0⊕ 0=0。 输出还是{100}!这就是卷积码的功效!如果使用较长的约束长度,则既可 以纠正突发差错,也可以纠正随机差错。
数字信号调制

PSK
用基带数据信号对正弦波的载波相位进行控制的方式称为移相键控 (PSK)。即用二进制基带数字信号来控制载波的相位。 移相键控分为绝对移相键控和相对移相键控。 绝对移相键控即用相位0代表信号码元“1”,用相位1800代表信号码元“0”。 相对移相键控即把前一码元的相位值作为后一个码元相位取值的参考。在 二进制中,基带数字信号为“1”时,载波的相位相对于前一个码元的相位的相 对相移为0。基带数字信号为“0”时,载波的相位相对于前一个码元的相位的相 对相移为1800。
数字信号扩频原理
由上面三个图可看出,脉冲重复周期增加一倍,基频降低一半,谱线间隔减 小一半,谱线密度增加一倍。所以,脉冲信号的谱线间隔决定于脉冲序列的周期 脉冲信号的谱线带宽决定于脉冲信号的宽度。 因此,为了扩展信号的频谱,可以采用窄的脉冲序列去调制某一载波。采用 的脉冲宽度越窄,扩展的频普就越宽。如果脉冲的重复周期为脉冲宽度的2倍, 则脉冲宽度缩窄对应于码重复频率的提高。直接序列扩频正是应用这一原理,直 接用重复频率很高的窄脉冲序列来展宽信号的频谱。

抗干扰容限
通信系统要正常工作,还需要保证输出端有一定的信噪比(如CDMA要求 为7dB),并需要扣除系统内部的信噪比的损耗,因此需引入抗干扰容限Mj。 Mj=Gp-[(S/N)0+Ls]。其中, (S/N)0为输出端的信噪比,Ls为系统损耗。 如:一个扩频系统Gp为30dB, (S/N)0为10dB, Ls为2dB,则Mj为18dB。它表 明干扰功率超过信号功率18dB时,系统就不能正常工作,而小于18dB系统仍 能正常工作,即使信号在一定的噪声湮没下也能正常通信。
抗干扰性理论

柯捷尔尼可夫公式 。
信息传输差错概率公式:Pe≈f(E/n0) (1-1) 公式表明,差错 概率Pe是信号能量E与噪声功率谱密度n0之比的函数。设信息持续时间为T, 或数字信息的码元宽度为T,则信息带宽为Bm=1/T (1-2)。信号功率则为 S=E/T (1-3)。设扩频信号的带宽为B,则噪声功率为N=n0B (1-4)。将式(12)~(1-4)代入到(1-1)中,可得:Pe≈f(STB/N)=f(S/N*B/Bm)。上式表明差错 概率Pe是信噪比(S/N)和信号带宽与信息带宽之比(B/Bm)二者乘积的函 数。同样,可以增加信号带宽的方法来换取低信噪比。 由信息论和抗干扰理论中的两个公式可以看出,将信息带宽扩展100倍或 更多,来传输信息,就是为了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即在强干扰条件保证 可靠安全地通信。这就是扩频通信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码分多址技术基础
以区分不同用户。这样在一宽频带上许多用户可以同时通信而互不造成严重 干扰。虽然码分多址占用较宽频带,但平均到每个用户占用带宽来计算,则 频带利用率高。在FDMA的AMPS系统、TDMA的GSM系统和CDMA的蜂窝系 统中,CDMA系统容量最大,为FDMA的20倍,TDMA的4倍。 4、抗衰落、抗多径干扰 无线道信不可避免会出现慢衰落、快衰落等现象。在频域上看,快衰落会 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扩频系统具有潜在的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能力,这是 因为扩频频谱已经很宽,频谱密度很低,如在传输中小部分频谱衰落时,不 会造成信号严重畸变。还可以采取把多个路径来的同一码序的波形相加合 成,从而能有效克服多径效应。
CDMA DS-CDMA
Frequency
Walsh Code
一、码分多址技术基础

扩展频谱通信的含义
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在发端采用扩频码调制,使信 号所占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必需的带宽,在收端采用相同的扩频码 进行相关解扩以恢复所传信息数据。 a、信号频谱被扩宽了。但容量却提高了。 b、采用扩频码序列调制的方式来展宽信号频谱。采用大约0.814us 脉冲(带宽为1.2288MHz)来直接序列扩频。扩频码只是起到扩展信号频 谱的作用,并不影响所传数据的透明性。 c、在接收端用相关解调来解扩。在接收端用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扩 频码序列进行相关解扩。
处理增益和抗干扰容限

处理增益
我们可以用系统输出信噪比与输入信噪比二者之比来表征扩频系统的抗干 扰能力。各种扩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大体上都与扩频信号带宽B与信息带宽 Bm之比成正比。即 Gp=10lg(B/Bm)。Gp称为扩频系统的处理增益,它表示了 扩频系统信噪比的改善程度。是扩频系统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