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四首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

这份文档旨在整理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

以下为相关知识的概述:
诗歌介绍
- 诗歌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绘事物的艺术表达形式。

- 诗歌常常采用特殊的格式和韵律来传达情感和理念。

古诗欣赏
课文中包含了四首古诗,它们分别是: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2. 《望庐山瀑布》——李白
3. 《春晓》——孟浩然
4. 《静夜思》——李白
以下对每首古诗进行简要介绍: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描述了作者站在高楼之上,远眺山河景色的情景。

- 通过对景物描写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
祝愿。

《望庐山瀑布》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
的热爱。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讴歌。

《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

- 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必备古诗四首

语文必备古诗四首

语文古诗
1、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教科版语文四下《古诗四首》教学课件(课文讲解)

教科版语文四下《古诗四首》教学课件(课文讲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 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
夕阳西下
暮江吟
新月东升
对大自然的 热爱之情
中心思想
《暮江吟》这首诗描 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 到夜幕降临时江上的奇 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 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 喜爱之情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边塞诗
(王维)
——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 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 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 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 “千古壮观”的名句。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 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 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 描绘中。
品味佳句: 大 漠 孤 烟 直 长 河落 日 圆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

观沧海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题《观沧海》为后人所加。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

体裁:古体诗中汉乐府诗。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诗。

诗歌精讲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

译文: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课下注释: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下文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观”二字表现了诗人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

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译文:(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课下注释: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写法:◎动静结合。

“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写实手法。

描写大海的全景,渲染了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碣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得很茂盛。

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写法:◎动静结合。

“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写实手法。

分别描写山岛景色和大海景色。

炼字:“涌”本指“翻涌”,诗中生动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画面: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惹得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

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描述画面: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课下注释:⑤星汉:银河。

第课古诗四首

第课古诗四首

第课古诗四首《古诗四首》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所选的四首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以培养他们对古诗的喜爱。

以下是四首古诗的原文和内容简析:1.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幽州台上俯瞰四周,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

2.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伟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下望诸山,必将心胸开阔,精神百倍。

3.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4.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初一一单元古诗词四首

初一一单元古诗词四首

初一一单元古诗词四首
初一一单元的古诗词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曹操的一首诗,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展现了曹操远大的抱负和豪情壮志。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北固山下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诗,全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四首古诗词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初一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首古诗词

四首古诗词

四首古诗词
第一首: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第二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首: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四首: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风雨与战争之间本来并无必然联系,但 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 望,所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 情思,在他听来,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 马蹄声是很相似的。
哪些诗句是现实,哪些诗句是想象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实写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虚写
总结全诗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首联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 当时的心境?
寒。
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 是在借题发挥。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 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 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泊秦淮》抒发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城:长安城。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怅恨离别,看到花开, 听到鸟鸣,也让人不由得流泪、惊 心。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 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 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 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 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过零丁洋
经历:高中状元 现实:国家危难 心情:昔日惶恐 精神:赤胆忠心
率兵抗元 个人飘零பைடு நூலகம்
今日零丁
流芳百世
舍 生 取 义
课堂讨论
读完这四首古诗之后,你 能说说它们表达了哪些共同的 感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是什么?
• 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 上万两黄金呢? • 战祸之长,家书难得。
• 杜甫当年只有45岁 ,头上满是 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 为什么呢? • 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 人的离别而忧愁。

千古最经典四首古诗

千古最经典四首古诗

千古最经典四首古诗题记中华诗歌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体系。

其中,有四首经典的古诗,历经风雨,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一、《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最具唐代诗歌风韵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只有四句,却表现出了作者在夜晚时思念故乡的孤独和深情。

床前的明月光仿佛是地上的霜,让人感到清冷无比;同时作者仰头望着明月,想到了远离之乡,回首遥望,心中不禁涌起思乡之情。

这首古诗简练清新,抒发出幽静的夜色中的孤独,令人深感唐代诗歌的美。

二、《登高》作者:唐代王之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山青水秀,是中国自然风光的代表,这首古诗主要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山谷中的猿鸣声。

在北方,猿只能在动物园中见到,但在江南,大家可以听到猿猴的啼声,令人惊叹。

古诗通过形容自然景色和动物声音,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独特之美。

三、《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展现着春天清晨美丽的风景和人们快乐的情绪。

诗歌中表现出睡眠的温暖和舒适,同时也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整首诗句句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之情。

这首古诗具有很强的韵律感,读起来十分流畅动听。

四、《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是一首以景点“鹳雀楼”为背景的诗歌。

诗歌通过描绘黄河流进大海的美景,表达了作者追求进步,不断探究新事物的精神。

同时,鹳雀楼又象征着知识的殿堂,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这首古诗简练而富有深意,令人印象深刻。

结语四首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哲学内涵。

这四首古诗是中文世界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储藏。

换句话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将这四首古诗变成实际行动,那么我们的生命也将会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4.古诗四首

4.古诗四首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 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 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 抒发了一统江山,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 口的雄浑诗句。
诗歌品析
诗句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作者生平馆
王湾 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 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 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 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 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 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 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 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 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 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古诗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内容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 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 ,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在唐代,这 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 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 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 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铺垫。
且听风吟阁
1.播放录音,听 名家泛读,感受语言 之美,并给发音不准 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自由朗读,要 求:读准字音,声音 洪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观沧海 钱塘湖春行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
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 削平北方群雄,打垮乌桓和袁绍残部, 消除后患,统一北方。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 过碣石山时时写的。大战之后,身为主 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 过的碣石山,正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 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宏 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 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 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 至今的优秀作品。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天,瘦 涯马 。。
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 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 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 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 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是诗人对人 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
浅草:
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内容总结:
全诗以“ 行 ”字为线索,从 孤山起寺,

终白。沙堤以“
”字为着春眼点,
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
情。
喜悦
• 4.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 者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 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种感情从诗中的哪个词语中 可以表现出来?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 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 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 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 之情。
马致远 元朝著名戏曲作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诗四首,带注音、译文

古诗四首,带注音、译文

古诗四首,带注音、译文1、赠刘景文宋苏轼hé jìn yǐ wú qíng yǔ gài荷尽已无擎雨盖,jú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菊残犹有傲霜枝。

yì nián háo jǐng jūn xū jì一年好景君须记,zùn shì chéng huáng jú lǜ shí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2、山行杜牧(唐)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远上寒山石径斜,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白云生处有人家。

Ting chē zuòài fēng lín wǎn停车坐爱枫林晚,Shuāng yèhóng yúèr yuèhuā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3、回乡偶书【唐】贺知章shào xiǎo líjiā lǎo dà huí少小离家老大回,xiāng yīn wúgǎi bìn máo cuī乡音无改鬓毛衰。

ér tong xiāng jiàn bùxiāng shí儿童相见不相识,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4课 《古诗四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4课 《古诗四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思考探究(教参)
反复诵读 《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 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 样的感觉。
参考: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 如“沧海”“洪波”“日月” “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 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 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解读主旨
背景:王湾作为唐代开元初年的北方 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这是 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 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 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 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主旨: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冬末春初时 北固山下青山绿水、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 景色,抒发了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
课内注释 降职
柳絮《闻王昌杨龄花左落迁尽龙子标规遥啼有,此寄布》谷鸟, 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称杜鹃
唐代县名。此处 王昌龄,古代常 官职或任官的州 名来称呼一个人郎西。东部
称。
南 五
西 条
部 溪
, 流
贵州 的总
译诗赏句
杨花落尽,布谷鸟不断 地啼鸣。我听说您被贬为 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 经过五溪。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诗人观到了哪些景物?
沧海、山岛、书树木、 百草、秋风、洪波等
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请描绘出来?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 山岛突兀耸立。岛上的树 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 丰茂繁密。秋风吹动树木 发出萧瑟之声,海中涌着 巨大的海浪。
套语
实写之景
课内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件4、《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件4、《古诗四首》
点拨:此时,明月已成为李白的化身, 与被贬的老朋友形影相随。诗人通过丰 富的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好 友的关切与同情表达得具体形象,真挚 动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 一首借景抒情的诗。诗人通过对杨 花、子规等代表性景物的描写,营 造出一种哀伤、凄凉的气氛,表达 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切与同情。
探究 活动
点拨:诗人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 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营造 出一种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 时情境,也就是融情于景,景中见情 ,虽无悲痛之语,但悲痛之意自现。
探究 4、名句欣赏:“我寄愁心与 活动 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学法指导:从内容、意境、修辞手 法,及表达的感情等方面来赏析。
歌 以 咏 志
虚写(想象之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表达诗人统一天下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远大政治抱负
探究 5、《观沧海》这首诗运用 活动 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点拨: (1)虚实结合 (3)托物言志
(2)动静结合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 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 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 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探究 1、品读课文,感知内容
活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途在青山之外,(游子)在绿水中行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书送到什么地方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学习 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背诵四首古诗。 2、理解体会诗歌语言和意境。 3、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 达方法。 4、学会赏析名句。

初一语文第四课古诗四首

初一语文第四课古诗四首

初一语文第四课古诗四首1、《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初一语文古诗四首

初一语文古诗四首

初一语文古诗四首摘要:一、学习四首古诗的重要性1.丰富文学素养2.培养审美情趣3.了解历史背景二、四首古诗简介1.《登鹳雀楼》2.《静夜思》3.《赋得古原草送别》4.《悯农》三、四首古诗的具体解读1.《登鹳雀楼》的意境与情感2.《静夜思》中的乡愁与寂静3.《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与友情4.《悯农》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感慨四、四首古诗的启示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珍惜时间,充实自己3.关注社会,关心民生正文:在我国的初中语文课程中,古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提高我们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四首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悯农》。

首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几句寓意着要不断努力,勇往直前,才能登高望远。

其次,《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中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它启示我们要学会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常回家看看。

再者,《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原草地上与友人离别的情景,抒发了离别的惆怅与友情的珍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中的这句话则寓意着生命力的顽强,鼓励我们要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最后,《悯农》是宋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表达了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启示我们要学会关注社会,关心民生。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诗,我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从中得到启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珍惜时间,充实自己,关注社会,关心民生。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的古诗四首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1.《观沧海》
这首诗是曹操在登临碣石山时所写,他描述了大海的壮丽景象,并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生动地描绘了大海的广阔与气势。

诗人接着详细描绘了沧海之中的景色,包括树木、百草、日月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大海的魅力。

2.《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王湾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写,他通过描绘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乡之情。

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江面宽阔、帆船在顺风中航行的画面,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游览钱塘湖时所写,他通过描绘湖光山色、莺歌燕舞等自然美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是马致远在秋天游览时所写,他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四首诗都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 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 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 篇。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 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 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 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 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 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 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 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 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 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 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 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 削平北方群雄,打垮乌桓和袁绍残部, 消除后患,统一北方。如果,如果再以 优势的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就 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 经过碣石山时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 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 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 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 宏伟的抱负、旷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 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 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 至今的优秀作品。
曹操
语文作业要求: 1、登记表 2、认真及时完成
今天作业: 1、读书心得 2、自己认真修改《高分突破》1-3 课内容,做第4课自学部分 3、练字一篇(周四检查)
这周开始启用读书登记表, 每天阅读的情况要进行记录, 老师定期检查。 下午去往图书馆阅读时,组 长负责考勤,组长要在表格 上签名。
作业规范 1、按时完成作业,登记好未交名单。 2、用红笔认真自批自改。
听说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寄托
作者写杨花、子规有何用意?
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 “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 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 避之地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鸟,传说它是蜀国国王 杜宇的魂魄化成的,叫声凄凉衰婉,因此, 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 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结构全解
写景 叙事
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景兼点时令,
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隐含同情。景中 见情,融情入景.
闻道龙标过五溪。 直叙友人之事,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深切挂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
抒情
饱含深情 丰富想象
随风直到夜郎西。
品味佳句: 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 到夜郎西”的理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月亮代表思乡,梧桐代表悲伤
为什么?
读懂诗歌的关键在于读懂 意象 读懂意象的关键在于思考 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诗人选取具有这些特点的 意象想要表达什么?
看看这些意象,诗人可能 会用来寄托什么感情? 长亭 柳 酒 雁 寒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主旨:
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 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 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 初年,李白在长安拱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 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 李白的傲慢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 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 被贬龙标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 远方的友人。
这句诗有三层意味:一是自己心中的 愁思无人理解只有向明月说;二是说唯 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 三是说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予,别 无它法。
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 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 远方,此句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 官场倾轧的憎恶。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 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 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 的朋友。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 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 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次北固山下》
叙事: 客路
舟行 写景: 平 阔 (漂流异乡) 正 悬
春意萌动
日生 春入年 抒情: 鸿雁捎家书 (思乡愁绪)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 绿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 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 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分 《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 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 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 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 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 祈丰年、颂祖德。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如何读懂一首诗? 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 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 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 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 听南宫清漏长。”写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 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 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 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苍茫)
(波涛汹涌)
(屹立)
(生机勃勃)
远视大海 → 想象 (吞吐日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待观海方位地点,统领全文,点题
水澹澹,山竦峙
——动静相衬,显示海的辽阔和威严
观 沧 海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海的惊人力量宏伟气势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实写 海之 宏伟
——想像,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 ——虚写海之气概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 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 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 潺,小溪边住着 几户人家。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欣赏: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z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s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读《观沧海》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沧海景色和诗人抒发 的情怀 写景抒情诗
叙事:交待观海方位地点,统领全文,点题
写景:远视大海→俯视海岛→近看草木→
全曲共二十八字, 用了二十个字写了十个 景物,看来好象互不相 关,但组合起来却勾画 出萧疏、凄凉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作者成功地调动了读者的 联想与想象,把这些单个形象有机地 组合起来,产生了强烈地艺术效果。
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时的音 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 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 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 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 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 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 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是汉魏 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称为乐府双璧。
周末作业: 1、完成练习册11页《夏感》 2、周末完成2篇读书心得,在右下角标注日 期,每篇读书心得不得少于3行。 3、一篇《每周一练》 4、阅读名著《西游记》与《朝花夕拾》
字词正音 jié cāng dàn Sǒng zhì
碣石
Xiāo s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沧海
zāi
澹澹
竦峙
萧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 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 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附文 抒情:
表达作者的昂扬奋发的精神,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 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 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 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 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 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选自——柳永《雨霖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 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 术境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 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 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 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 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 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