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正义取向及其实现措施_彭定光

合集下载

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彭定光男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1

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彭定光男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1

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彭定光男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1彭定光。

彭定光。

男。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

湖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本科。

获学士学位;1988年9月至1991年6月。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1998年9月至xx年6月。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

获博士学位;xx年9月至xx年7月。

清华大学哲学系进修政治伦理学。

中文名,彭定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湖南师范大学。

性别,男。

人物简介。

彭定光。

1963年2月出生。

男。

6项国家课题和8项 * 课题的研究。

发表了《论制度伦理的立论基础》等学术论文86篇。

出版了《社会的正义基础研究》等专著3部。

参与撰写《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等著作或教材11部。

荣获厅级以上教学科研奖5项。

主要著作。

1.《理想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xx年。

2.《社会的正义基础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3.《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

山东人民出版社xx年;4.《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 教育》。

中南工大出版社1995年;5.《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

中南工大出版社1996年;6.《21世纪财经人才形象设计》。

中南工大出版社1996年;7.《道德建设工程》。

湖南出版社1997年;8.《思想道德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 * 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儒家伦理道德精粹》。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1.《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

江西高校出版社xx年;13.《中国应用伦理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xx年;14.《思想道德修养》。

湖南科技出版社xx。

xx年;15.《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

人民出版社xx年;16.《大学诚信读本》。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xx。

xx年;。

发表论文。

论自我意识在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合著。

本人排名第二;论个人利益的本质及其实现途径。

高中政治选修2课件专题五第2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高中政治选修2课件专题五第2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主要观点
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三个 阶段(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立建 十一届三中全 邓小平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会之后的改革 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开放 都是经济手段,消除了把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作答的各项内容顺序不
能颠倒)
第二十一页,共42页。
知识点二 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关于 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的生 马克思 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不存 自由竞争时代
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市场的存在只是权宜之计。 苏俄当时的生产力
第十页,共42页。
教材 P84 探究问题 提示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 的传统观念。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 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不再把市场调节 置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第十一页,共42页。
教材 P85 探究问题 提示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命题是指在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方 式和手段,不具备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结束了姓资姓社的争 论,突破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2)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 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从此,我 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业的蓬勃发展。
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
__理___论___基___础_,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八页,共42页。

我国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思路和对策

我国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思路和对策

浅谈我国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思路和对策摘要公平的正义是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必然追求。

面对我国目前在制度、分配和社会意识方面突出的社会公正问题,政府可以建立“发展经济、‘做大蛋糕’,打好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础;建立制度、深化改革,做好维护社会公正的保障;打造环境、以身作则,践行维护社会公正的决心;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树立维护社会公正的理念”的思路,从抓好经济增长、完善制度保障、转变政府职能、培育价值理念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更好地维护社会公正。

关键词社会公正现状思路对策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a1 社会公正的内涵及我国社会公正现状1.1 社会公正的内涵认清社会公正的内涵是维持社会公正的前提条件。

公正,即公平正义;《辞源》中对“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

“公正”偏重价值观的含义,注重应然性、正当性,强调价值和价值评判。

社会公正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其实质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的;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每个人都应承担其所应承担的。

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公正既包含社会公平又包含社会正义。

社会公正要求各项权利、义务、资源等合理配置,这种配置不仅要求是相对公平的,而且要达到正义的要求,即公平的正义。

1.2 我国社会公正现状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公正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分配问题和社会意识三方面:在我国社会制度方面,社会管理制度不合理造成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公正的保护,影响社会公正的实现;法律制度运行不到位,“找熟人”、“走关系”的现象司空见惯,部分官员不仅不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还肆意践踏法律,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造成执法和司法不公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的巨大行业差距和城乡地域差距,导致社会公正的实现受阻。

在有关分配问题方面,“房叔”、“表哥”、“房姐”等强势群体凭借自身职位权力大肆敛财,名利双收,而大多数弱势群体却买不起房,基本利益却得不到公正的保障;基尼系数连续十年突破0.40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分配不公正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东部和中西部分布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导致近年来“看病难”、“通宵排队挂号”等现象层出不穷,引发社会不公正。

我们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我们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我们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2008年09月23日08:41:08 来源:学习时报最近,看到一些文献,一些同志对市场取向的改革提出了质疑。

我认为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认真分析计划经济内在的矛盾和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说清楚为什么三十年来,我们的资源配置方式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一、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设想与几十年的争论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即使从1978年以来算起,到1994年止,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持续了16年。

争论主要在计划与市场的性质上,也即它们到底姓社还是姓资,而不是考虑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动力和均衡配置资源的需要。

关于计划与市场,西方和东欧的经济学家早在本世纪的30年代就进行过争论。

然而,他们争论的角度却与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完全不一样。

他们的争论是经济学意义的争论,而我们的争论,包括延续到今天的争论,却更像是意识形态的政治争论。

这场争论不再在这里赘述。

然而,如果将西方经济学家与东欧经济学家们的理论争论和现实中的问题介绍一下,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支柱──计划经济体制是怎样失败的。

社会主义能不能既有效率,又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西方和东欧的经济学家进行过长期的争论。

西方经济学界20世纪30年代有过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论战。

论战的背景是当时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这里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生产资料市场。

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V on Mises)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计算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能解决它的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

理论依据主要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结果是生产资料市场的消失,这样,生产资料的价值便不可能用货币表现出来,市场就不能从货币度量的价格信息传递和卖买双方的供求不断均衡中起调节作用,从而货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就不可能起它在竞争市场上反映产品价值方面的作用,用货币形式进行计划就不可能了。

论我国的行政决策过程中程序正义其实现

论我国的行政决策过程中程序正义其实现
[11】【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2】【美】科恩.论民主【 ̄q.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儿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4儿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一一个规范的分析瞰】.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9】【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I[MI.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咖.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一一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英】丹宁.法律的程序正义【M】.李克强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嗍.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德】哈贝马斯、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一一与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对话tMl.章国锋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0】【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Z001.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嗍.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眦】.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美】马丁·P·戈尔丁.法律哲q!t]vI].齐海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6】【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嗍.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我国善政目标实现方法

我国善政目标实现方法

中国善政目标的实现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是实现善政目标的基础。

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鼓励创新创业,吸引外资等。

2. 保障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实现善政目标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社会矛盾的排查和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加强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实现善政目标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司法公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4. 加强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实现善政目标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5.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善政目标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总之,实现善政目标需要政府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邓小平公平正义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

邓小平公平正义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

邓小平公平正义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

邓小平的公平正义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就邓小平公平正义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展开论述,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邓小平重视公平正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的初期。

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首先需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他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公平正义。

因此,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动了一系列经济重大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工业企业改革等,为实现公平正义奠定了基础。

其次,邓小平公平正义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公平正义需要建立健全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

他强调,要推动发展不平衡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公平正义。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邓小平积极推动改革开放,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即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

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邓小平公平正义思想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社会领域。

邓小平关注改革开放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他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起健全的法律体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邓小平的公平正义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紧密相连。

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不仅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更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邓小平提出的公平正义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推动改革进程的重要力量,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指导。

总而言之,邓小平的公平正义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54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54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前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措施不断深化,改革进程明显加速。

笔者将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历史回顾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

1978年至1992年,中国进行了市场经济试验,并在逐步积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和城市个体经济崛起,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得到了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强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这种体制既有政府的调节和管理,也有市场的自由调节,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了大众的福利。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1980年到2010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其它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科技、文化、教育、社会和环保等。

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作用。

30年的经验总结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新型的经济体制,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代化市场经济需要更完善的法制保障。

经济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矛盾和矛盾方面的利益制约,这就需要越来越高水平的法制保障来调整。

我们需要更多的法规和条例来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们的利益。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
• 未来与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创 新和人才培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也将积极参与全 球经济治理和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成就
工业体系的建立
01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
02
通过农业集体化、农村人民公社等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同时,农村改革也为农业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
03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
说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 和处理方式,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 靠性。
文献综述
梳理国内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 主要观点和争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 参考和借鉴。
引言
01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阐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分析计划经
济体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等方面的贡献。
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和人民福利的 提高。
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实 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推动了区域均衡发展, 缩小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05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
经济形势
01
02
03
经济增长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保 持总体平稳,增速在全球 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 经验与教训: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如过度 强调重工业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忽视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导致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等。

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作 者简介 : 广 明 , , 学硕 士 , 颜 男 法 中共 怀 化 市委 党校 、 化 市行 政 学院 、 化 市社 会 主 义 学 院 马 列 主 义理 论 教 研 部 教 师。 研 究 方 怀 怀
向: 会 公 正理 论 与 实践 。 社
中 共 贵 州省 委 党 校 学 报 2 13l 1 3期 ) 01 . 总 3
确 的方 向。推 进我 国社 会公 正 , 必须 坚持 以科 学发展 观 为指导 , 必须始终 坚持把 发展作 为 第一要 务 。 必须始 终 坚持 以人 为本 的本 质与核 心 , 须始终 坚持 全 面协 调 可持 续发展 的 基本要 求 。 必 必须 始终 坚持 统筹 兼顾 的根本
方 法 , 而将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公 正 导 入 良性 运 行 、 康 和 谐 的 发展 轨 道 , 力推 动 社 会为一 切工 作 的 出发 点 和落 脚 点 ,不 断满 足 人们 的多 方 面需求 和 促进 人 的 全 面发 展 。具 体地
说 . 是在 经 济发 展 的基础 上 , 断提 高 人 民群 众物 就 不 质 文 化生 活水 平 和健 康水 平 ;就 是要 尊 重 和保 障 人 权 . 括公 民的政 治 、 济 、 包 经 文化权 利 ; 是要 不 断 提 就 高 人 们 的思想 道德 素 质 、 科学 文 化素 质 和健 康 素质 ; 就是 要创 造人 们平 等 发 展 、充分 发 挥 聪 明才智 的社 会 环 境 。” 学 发展 观强 调 的“ 科 以人 为本 ” 是蕴 涵 社 , 会 主义 发展 主体 、发展 动力 、发展 目的 的总 体性 概
是 发展 , 心是 以人 为本 。 核 基本 要求 是全 面协 调可 持
续 , 本方法 是统 筹兼 顾 。” 学发 展观 是体 现公 正 根 科 价 值准 则 的发展理 念 .是 我 国经济 社会 发展 的重 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之经济正义的体现_学习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体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之经济正义的体现_学习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体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之经济正义的体现———学习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体会彭定光①②(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学术界所形成的关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目标论”和“代价论”,在理论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正义,它强调所有社会成员享受社会物质财富的平等性,决不允许存在一部分人的富裕幸福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富裕幸福为代价的现象。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判断标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当然责任。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正义中图分类号:B82 - 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29 (1999) 0520019206 Common Wealthy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Economic Justice of Socialist System ———K nowl e dge From Deng Xi aopi ng’s Idea of common WealthyPeng Ding guang( Ethics Research Institute ,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 Hunan ,410081)Abstract :The Goal - Theory and the Cost - Theory about Deng Xi aopi ng’s common wealthy thought formed in academic are unscientific theoretically and harmful to the practice. Being one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 m and the economic justice of socialist system ,Common Wealthy emphasizes that all social members are equal in enjoying social material riches ,not permitting the existence of such phenomenon :one part of member’s rich are based on sacrificing those of the other part of members. This is the moral principle which socialist system must obey when moving ,and also the definite duty of it .Key words :Common Wealthy Socialist System Economic J u stice在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中,形成了两种典型的观点,一是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实现,只有在临近共产主义社会的门槛时才能达到的“目标论”,二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暂时牺牲部分人的富裕幸福为代价、允许存在这种“必要的恶”的“代价① 收稿日期:1999 - 04 - 19②作者简介:彭定光(1963 —),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发展观的演变与对发展的正义性的寻求

发展观的演变与对发展的正义性的寻求

发展观的演变与对发展的正义性的寻求
彭定光
【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发展是具有正义性的.发展观蕴涵着正义观,发展观的演变就是人们探求发展的正义性的过程.
【总页数】6页(P85-90)
【作者】彭定光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3
【相关文献】
1.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暨《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J], 戴维奎;王嘉;
2.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式发展观 [J], 黄红生;邓诗泉
3.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 [J], 于国强
4.从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历程看科学发展观 [J], 王永恒
5.发展观的逻辑演变--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J], 刘凯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公正及其实现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公正及其实现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公正及其实现
刘化军;郭佩萍
【期刊名称】《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7)001
【摘要】文章从分析公正和经济公正的一般含义和主要内容出发,阐述了公正和经济公正的基本观点及内容,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公正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论述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公正及实现经济公正所面临的困难.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刘化军;郭佩萍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正原则及公正实现的探讨 [J], 张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实现按劳分配 [J], 和军
3.浅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按劳分配 [J], 王玲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探索 [J], 闫强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与民企共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J], 卢金钟;雅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索核电设备采购与市场的关系

探索核电设备采购与市场的关系

探索核电设备采购与市场的关系发布时间:2021-01-19T07:47:03.6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0年23期作者:彭湃[导读] 党的十四大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是与计划相对应的概念,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度,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飞速发展。

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但对于采购工作来说,尤其是核电设备采购,还存留着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化程度有待加强,所以顾军总经理的讲话对于解放我们的思想,提升采购执行力,实现优采优办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指引。

彭湃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采购经理部合同部党的十四大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是与计划相对应的概念,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度,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飞速发展。

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但对于采购工作来说,尤其是核电设备采购,还存留着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化程度有待加强,所以顾军总经理的讲话对于解放我们的思想,提升采购执行力,实现优采优办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指引。

下面仅从七个方面初步探索核电设备采购与市场的关系。

一、寻源多样化核电设备市场受核安全法规导则约束,其准入门槛较高,相对处于内循环状态,市场狭小,竞争力有限,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命令、窗口指导,市场化意识较弱。

想要打破这一局面,进一步打开市场,首先需要了解市场。

具体来说有以下七点:1、通过机构、平台、杂志、网站、行业协会,及时了解市场动态2、建立供应商开发评估团队,定期评估,并形成考察报告3、根据评估报告,引入名录外合格供应商,扩大兴原认证范围4、对于公开招标项目,引入知名招标代理机构,扩大标的知悉范围5、开发项目所在国本地化供应商寻源团队6、引入第三方寻源机构7、引入工业品超市二、供应商管理供应链是由供应商组成,采购经理部所挑选的供应商水平就代表了采购经理部的水平,也代表了中原公司核电走出去的水平。

论法制诚信

论法制诚信

论法制诚信
彭定光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7(036)006
【摘要】法制诚信是一种不同于人格性诚信的制度性诚信,它是法治社会中组织社会生活的首要力量.法制诚信由立法诚信、司法诚信和守法诚信所构成.立法诚信包括立法过程方面的诚信与法律设计方面的诚信.司法诚信包括对法律忠诚及法律运用过程的公正(包括司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守法诚信则体现在公民真诚地认同法律、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积极地使用法律上.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彭定光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1
【相关文献】
1.美国社会诚信理念树立和实践对我国诚信法制建设的启示和借鉴--访美期间对美国诚信社会的印象与考究 [J], 曹树青
2.加强法制计量倡导公平诚信--福建省计量院开展“3·15”计量维权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J], 俞水清
3.大学生诚信教育法制化的构建※ [J], 李蔚
4.大学生诚信教育法制化的构建 [J], 李蔚;
5.论诚信原则对商法制度变革的推动作用 [J], 汪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公共目的实现的伦理思考

关于公共目的实现的伦理思考

作者: 彭定光[1]
作者机构: [1]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伦理学研究
页码: 56-60页
主题词: 公共目的实现;道德性质;道德价值;公共管理
摘要:公共目的是对公共生活的总体把握,是用于引导公共生活的。

实现公共目的是公共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责任。

道德上合理的公共目的的实现要求使用正当的公共管理手段,它要求公共管理者用道德来约束其对公共管理手段的选择。

这种道德约束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多样化的手段中选择正当性的公共管理手段,其二是使公共管理手段的使用正当化。

论实现行政权公益性目的的问题与对策

论实现行政权公益性目的的问题与对策

论实现行政权公益性目的的问题与对策刘辉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这一治国方略也已载入宪法,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由“法制”走向“法治”,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思路和工作方式的重大改革,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极大进步。

为适应形势的要求,我们应加强对行政执法、依法行政和行政审判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主动加以修正,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笔者拟就利益趋动对行政权公益性目的的冲击加以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进行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人们对依法行政的基本内涵、目的要求等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

通常认为,所谓依法行政,就是指行政主体实施任何行政行为均要按照法定权限、遵循实体和程序法的规则。

从中不难看出,依法行政的内涵包括较多,但其核心内容却是行政权的依法行使。

行政权,作为宪政思想的体现,自其从国家活动中分离出来之日,便具有了公权力的性质,其所追求的目的是谋求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

其权力的行使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

如行政机关所实施的行政处罚是为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行政征收是为了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行政许可是为科学分配资源和机会等等。

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其一,从行政权的行使主体来看,其行政主体是特定的,即行政机关。

在我国,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对法律负责,对权力机关负责。

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的方式,集中公众的意志制定全社会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行政机关作为执行机关只能据此实施活动。

从此种意义上讲,行政机关与全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共同利益的代表与被代表之间的关系。

行政机关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不能也不应该作为其本身或其工作人员享受的特殊利益。

其二,从行政权的运行规则来看,行政权的权限范围主要限于公共事务。

根据宪法及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职权为: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工作。

公平正义的理念与政府公共职能的配置

公平正义的理念与政府公共职能的配置

*+

峰 ! 公平正义的理念与政府公共职能的配置
的利益 " 那么 " 这种允许就是公平的 #
$ 那些先天有利的人 " 不论他们是谁 " 只能在改善那些不
利者的状况的条件下从他们的幸运中得利 %&! 罗尔斯对正义原则的探讨 " 反映了社会最贫困者的 思想 " 代表了在收益 ’ 财富和其他利益方面最迫切需要的人们的观点 # 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善社会 最底层的境遇 " 政府不能扮演 (守夜人 & 的角色 % 正如罗尔斯所说 " 政府必须用家庭津贴以及疾 病和失业的专门支出 " 或是通过消极的收入税 " 来保证某种社会最低标准 % 通过政府的收入再分 配政策 " 不仅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结果平等 " 而且也体现了对极端贫困群体加以扶助的社会价值 观念 % 降低结果不平等方面的努力 " 目的是希望人与人之间达成某种事实上的平等 % 当然 " 这也 给正义论抹上了平均主义的色彩 %
!" 过程公平的正义观
罗尔斯的观点受到哈耶克 ’ 诺齐克等人的挑战 " 他们认为正义是过程性的而非结果性的 % 在 诺齐克看来 " 只有关于既往一切合法所得的证据才同公正相关 " 现在的分配方式本身不涉及公正 问题 % 如果获取和转移利益的程序是正确的 " 谈论利益分配的结果是否公正就没有意义 % 诺齐克 认为 " 罗尔斯的 ( 再分配福利国家 & 没有严肃地对待个人 " 强迫性地使某些个人所有的才能成为 那些没有这些才能的人们实现其目的的手段 % 任何分配原则一旦强制施行 " 就会违反每个人都享 有的自由权利 % 诺齐克认为 " 真正的正义是 ( 持有正义 &" 即人们对财产权的拥有 " 只有这种正 义才与个人权利相吻合 " 诺齐克把他的持有正义的原则称之为 ( 权利原则 &%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 人物哈耶克指出 ! (我们的观点是 ! 尽管国家因其他原因在某些地方必须使用强制手段 " 但它必 ( 如果说为了实现真正的平等 " 我们 须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 如果以为为使人们在境况上更加相同 " 便有理由进一步使用有差别的强 制手段 " 这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 就必须放弃自由社会的基本公理 " 亦即放弃用平等的法律限制所有强制手段的话 " 那么这其实是 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回事 % 与此相反 " 我们认为 ! 经济上的不平等尽管是一种弊端 " 但是我们没有 理由凭借有区别的强制和特权对其进行纠正 % &" 过程公平的核心是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财产权以 及其他的权利进行必要的保护 %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 " 社会的正常运作必须以保障个人自由为核心 的这些权利为基础 % 任何背离这些权利的做法 " 都必须有特殊的理由来为之辩解 % 他们主张运用 法治来支配社会的所有领域 " 以保障个人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 % 他们观点中所捍卫的权利 " 主要 还是指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权 % 尽管罗尔斯明确承认福利国家存在着局限性 " 但他作为自由主义 的平等派仍然认为 " 对比新右派所支持的不加限制的财产权 " 福利国家有 其 必 要 性 和 正 当 性 % ( 他们试图保存福利国家的残存内容以抵御新右派的攻击 " 为的是保持最低水准的再分配以减少 贫困和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正义取向及其实现措施彭定光(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收入平均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正义取向,它是通过社会资源国有化、国家职能扩大化、经济伦理化与观念革命化来实现的。

这种正义取向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正义性的。

关键词:中国;计划经济;正义取向;实现措施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6X(2001)05-0038-05 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正义特质,但是,这一正义特质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产生出互不相同的、反映时代特点的正义问题,由此而影响人们对正义取向的选择和对实现正义的措施的采取,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正义实践的不同阶段。

拙文拟就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所确定的正义取向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予以探讨,以期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实践。

一、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正义取向正义取向是某一社会或者阶级根据其正义理念和正义标准所确定的社会正义生活的目标指向。

正义取向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从人与对象世界之间关系的角度来选择某种正义目标,如功利主义者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马克思的“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又可以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选择某种正义目标,如自由主义者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儒家的“和谐”(荀子的“群居和一”和《礼记》的“大同”即是);既可以是人人在起点上的平等,又可以是人人在结果上的平等,还可以是人人在过程中的平等(如美国尤重“程序法”实即以程序正义为正义的目标);等等。

至于某一社会或者阶级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作为正义目标,则是由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决定的。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是以收入平均作为正义目标的。

我国之所以强调收入平均,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根除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被推翻之后建立起来的。

由于它刚从旧中国脱胎出来,因而,人们对旧中国社会分配的极度不公、贫富两极分化的残酷现实记忆犹新,他们痛恨这一残酷现实,要求过上彼此没有程度差别的富裕生活,社会主义理论家所描绘的社会主义蓝图正好满足了贫苦民众的这一心愿。

而且,社会主义制度本来就是作为剥削制度的反对者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它本身就担负着铲除导致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的历史使命,并通过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来实际地推进人们的平等。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也承认这一点,他写道:“锐意追求收入广泛迅速地实现均等就要求以一种新的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

目前资本主义的主要对手,同时也是最可能带来更大平等的制度,当然是社会主义。

”[1]第二,我国强调收入平均是因为受到了平均主义传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价值观,它不仅在统治阶级思想家的思想中反映出来,如孔子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均无贫”,而且还是中国古代农民运动的思想武器,如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所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设想。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历代文化的传承中积淀、保存下来,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集体意识,成为中国人审视和对待现实生活的尺度与心理需要。

第三,我国强调收入平均还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过第22卷 第5期 益 阳 师 专 学 报 Vol.22 N O.5 2001年9月 J OURNAL OF YIYANG TEAC HERS COLLE GE Sep.2001 收稿日期:2001-08-03 作者简介:彭定光(1963-),男,湖南双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程中形成了平均分配式的供给制,它作为一种习惯的、方便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时期被保留了下来;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解放前的中国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毛泽东将其比喻为“一张白纸”。

由于当时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充分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因而,我国实行平均分配完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三是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能够维待人们的低标准的生活尚属不易。

为了维持这种生活,我国当初也会选择生活资料的平均分配方式。

二、实现正义取向的措施为了实行平均分配,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得到与他人相等的一份收入,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社会资源国有化。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准确地说是中央政府控制和支配着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招工、录干、住房等社会福利在内的几乎全部的社会资源,集中而又有计划地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

在此时期,“以最大为最好”的“观念被普遍接受,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集团内,在这里,大和集中化几乎被抬到道德美的高度。

”[2]这就是说,中央政府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统一而又集中的管理被视为极具合理性、正当性的。

在我国计划经济的理论者和实践者看来,各种社会资源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资料。

因此,中央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支配主要就是对生产资料的统一而又集中的管理,即“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让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生存斗争停止了。

”[3]恩格斯的这段话道出了计划经济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心声,表征了我国在一定条件下实行社会资源国有化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

这种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由于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支配这一切东西,所以同现在实行的大工业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灭。

”[4]即盲目的商品生产所导致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由分工所造成的每个人的片面化,乃至商品经济本身,会随着计划经济的建立而被送进坟墓,与商品经济如影随形的残酷竞争、生产者的贫困化等不道德的现象也会因此成为历史的陈迹。

其二,生产资料一旦变为国家财产,国家就能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确定整个社会的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使其按照国家制定的计划来自觉地、统一地调拨和投入,从而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

其三,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就能够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以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这样,人们就会因其需要得到了满足而停止生存斗争。

正是因为中央政府控制社会资源具有这样三种作用和道德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建立就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目的是剥夺地主、手工业主和资本家对大量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支配权,将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使其凭劳动而得到一份与其他劳动者相同的收入。

第二,国家职能扩大化。

我国计划经济的理论者和实践者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家职能极其有限。

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建立,人们就照搬苏联模式,无限制地扩大国家的职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职能不能限于西方自由放任主义者所主张的“守夜人”职能一种,而应该包括这样一些职能:“组织经济———即经济职能;管理生产资料———即社会职能;文化—教育———即意识形态职能;保卫社会主义法制———即政治法律职能;保卫祖国及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互助合作、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及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保卫和平及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

”[5]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职能的扩大化,实际上是国家代行了各种社会职能部门应该相对独立地行使的职能,实际上是各种社会职能部门的高度政治化,换句话说,那就是各种“社会组织参与政治体系的构成,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6]。

在扩大化的国家职能中,与收入平均相关的是国家组织经济的职能和管理生产资料的职能。

关于国家管理生产资料的职能,我们在论述社会资源国有化时已经论及,这里只就国家组织经济第22卷 彭定光: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正义取向及其实现措施 39的职能这一点来分析国家职能扩大化对平均分配的意义。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职能的扩大化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它取消了个人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质。

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全社会的成员几乎都成了“单位”的一员,只有极少数的个体手工业者和经商者不是这样的单位职工。

这就使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没有可能去独立地从事可能给自己带来较大利益的经济活动,实际上也不可能去从事这样的活动,因为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都被中央政府所控制和支配。

于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从自己的单位取得一份与他人相同的收入,而收入的多少则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好了的。

其二,它取消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企业同其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样,都是国家这一整体的一个单位,国家如同一家超大工厂,所有的企业都只是这一工厂的一个小车间。

这样,一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如何销售,都不是企业本身必须考虑的事情,而是由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规定好了的,企业既用不着去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确定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又不必担心自己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

虽然不同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及其数量不一样,但是,这并没有使不同企业的职工在收入的分配方面表现出多大差别。

其三,它取消了市场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中央政府统一而集中地控制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个人和企业就不可能独立地占有和管理各种社会资源了,于是,个人和企业也就没有可能从市场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了。

企业作为国家这一大工厂的车间,它所需要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和其它资源,都是由国家所统一提供的,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则由中央政府统一调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国家在统一调拨、统一定价时用不着去考虑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这样,市场就不可能出现了,人们欲想从市场中寻找机会来改善自己的收入状况也就不可能了。

第三,经济伦理化。

经济伦理化,指的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完全依循某种道德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来建立和组织的社会现象。

经济伦理化,表现在发生上,就是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完全按照已经形成的道德思想体系和道德价值观念来确立;表现在过程上,就是经济运行方向和经济管理体制完全受一定道德价值导向体系的导控;表现在结果上,就是对经济运行的绩效和财富分配主要用道德尺度来加以衡量。

经济伦理化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展开和实现的。

一方面,经济本身的特殊规律被忽视或者被架空。

经济伦理化必定会否定经济的独特本性,无视经济运行的动力因素和其它因素,忽视经济因素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作用,于是,经济制度、经济关系、经济活动仅仅被视为道德的符号,仅仅被看作一定道德的实现方式和表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