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中学2012级高三双周一练语文试题2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龙中学2012级高三双周一练语文试题(二)
参考答案
1.D(骄横的“横”应读hèng)
2.A .(A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此句是比喻用法。
B项,墙倒众人推:比喻趁别人受挫折时,一齐来打击他,可改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C项,大模大样:形容傲慢、自大的样子;或形容洋洋得意,神气十足的样子。
此处可改用“大行其道”,并删去句中“登上舞台”的文字。
D.“义形于色”是指义愤之气显露在脸上。
不合语境)
3.C A:搭配不当;B:去掉“一年一度”;D:“生活水平”与“改善”不搭配,“精神生活”与“提高”不搭配
4.D(第③句总说。
第⑤句引出下文,第①、②句式用概括性事实来证明第③句,第④句是引用名言来进一步证明第③句。
)
5.C.(A“网络阅读盛行”,原文为“网络文化盛行”,内涵有异;“网络文化盛行”是因,“网络阅读”是果;“使年轻人”与原文“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表述不同。
B原文“网络是……的工具”并非“网络阅读是……工具”,“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有别于原文“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D“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是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的“很大一个因素”,并非唯一原因。
)
6.D.(该项谈现代社会对人才、对阅读的要求,是人们要阅读的原因,不是“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的原因。
)
7.A.(答案在首段。
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孩子们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但“疏远经典阅读亲近网络阅读的罪魁祸首”这一判断,于文无据。
)
8.D(见:称代副词,我。
见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
)
9.B(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
10.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11.⑴(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得分点:①务:力求。
(1分)②质:评定。
(1分)③泥古:拘泥于古代。
(1分)④空言:虚而不实的话,空话。
(1分)
⑵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了它们。
得分点:①高弟:高足,高徒。
(1分)②遗书:遗留下来的书稿。
(1分)③序:名词作动词,作序。
12.江流天地外余音袅袅,不绝于缕情随事迁虽九死其犹未悔
有杀身以成仁海内存知己似曾相识燕归来杨柳依依
13.(1)诗人仅仅通过三次“听雨”情景的描写,就把少年的浪漫多情、中年的流离奔波、晚年的悲苦凄凉等人生况味全部表现出来了,文字很少,容量极大,诗人以极少的文字浓缩了一生的命运。
(2)考生可任选一种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4.(5分)不可以。
(1分)内容上,描绘了黄昏时分的雪域高原的荒凉、冷峻、浩瀚、坚毅的特点;(2分)结构上,为下文写夜色降临后雪域高原的清幽与安谧作烘托、铺垫。
(2分)(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1)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色给作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上的极大震撼,表达了高原的庄严和肃穆给作者带来的崇敬、敬仰之情。
(2分)(言之成理即可)(2)运用比喻、叠词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密密匝匝”“一列列”的叠词强化了夜色中树林阴森的氛围,描绘了雪域高原的清幽之景。
(2分)(言之成理即可)
16.(6分)文章以时间、行踪为序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1分)写出夜幕降临时雪域高原的安静宁谧与深邃的黑暗、月牙初现时河面天宇的清幽之美、开阔的河谷的苍茫月色(3分)。
全文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1分)从光线的变化、鸟蛙声音的有无、河谷高原天宇的特征写出雪域高原的夜色之美。
(1分)
17.(8分)
(1)示例:①面对壮美的自然的震撼崇敬之情;②面对安静的景色的惬意之情;③面对清幽月色的愉悦之情;
④面对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兴之情;⑤面对明月引发的思古之情;⑥面对没有被破坏的自然的欣慰之情。
(4分。
就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如果另选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
(2)示例:作者笔下的高原景色,有着丝毫没有被破坏的安静与宁谧,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分
子,旨在希望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4分。
言之成理即可。
)
18.(4分)示例:打理好“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甭操心“老天爷的事”。
(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
19.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头,常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基本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导语的特点是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提纲挈领,统帅全篇。
故本题答案为:北京市对公路“三乱”的问题,深入调查,采取有力措施,严加治理,深得群众好评。
20.(1)持批评态度。
如:这段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的网络“新语言”,生吞活剥地“拿来”方言西方语言参合在汉语中,不知所云。
这种行为是对我们母语的一种污染和羞辱,损害了汉语的纯洁性,这样下午,汉语将是一个连本国人都不认识的“怪语”。
(2)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如:语言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汲取方言和外来的语言精华,补充新词汇,可使汉语更充满活力。
但是,生吞活剥地“拿来”,不知所云,只能把汉语弄得不伦不类,起不到汉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应有作用。
(3)持完全赞同观点的不给分。
21.写作指导:台阶能使人登高望远,开阔眼界。
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台阶的含义表现在:①捷径;②扎实;③进步;④困难……。
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之处——抓住“台阶”的特性。
从以上几个特性,我们就可以引申出如下立意:踏实地走,一步一个台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登上人生的高峰等等。
有了这些立意,再以生活中的实事、真情为素材,加上适当点题,就会是一篇佳作。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
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
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学复社。
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
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
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
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
”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
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
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
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
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
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
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
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
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所得,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
大学士方孝感用信召见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先生说:“希望以死推辞,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
”方孝感听后惊恐,就停止召见他。
戊午年朝廷大规模选拨人才,皇帝诏书下达,众官员争相想招致他,先生预先让在京城的众门生推辞,并且说:“刀绳都有,不要让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众官员又想推荐他,他写信给学士叶訒庵,请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编修的职务。
有人说:“先生为何不让人推荐自己,只是不出去就任,那样名声会更大。
”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沽名钓誉。
”华阴的诸生请求他讲学,他也推辞了。
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
尚书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等到他们富贵了,多次写信迎接先生南归,愿意把别墅给他居住,并且买田来供养他,他都没有去。
先生死在华阴,死时六十九岁。
先生没有子女,徐尚书把先生的从孙顾洪慎立为他的孙子,以便祭祀先生。
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
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
我沉吟思考很久,等到读到王不庵的话:“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到老都没有儿子,他过着隐居孤寂的生活,数十年没有吐露过的思想,竟然不能够一吐为快,却让后起的少年从他的文集中增长见闻,那委屈已够大的了,怎么能够不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