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抚州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攻击性行为分类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但要正确地了解和处理这些行为并不容易。
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解析。
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或威胁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涉及到推、打、咬、踢、抓、喊叫、毁坏等任何一种形式。
2.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泄情绪:幼儿经常无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攻击可以成为一种发泄手段。
(2)自卫:幼儿可能因为感到受到威胁而采取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
(3)模仿行为:有些孩子可能在家中或是在其他人的影响下学习了攻击性行为模式,然后将其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4)处于孤独无助的情境:当幼儿感到孤独、被忽视、无助或沉闷时,攻击行为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注意力寻求行为。
3.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以下是一些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建立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将会受到惩罚。
(2)教导情绪管理:幼儿需要学会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沉稳、关注和倾听他人。
(3)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幼儿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且这些行为被认为不正常或过于频繁,那么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4)提供有效地互动和支持:幼儿需要父母和其他的照顾者同样需要互动和关爱,以及稳固的情感支持。
4.结论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孩子无法处理情感或是无法表达自己感受。
因此,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以建立积极、倾听、正面和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方式。
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
剖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受到挫折时,由愤怒情绪表现出来的用言语或身体向一定对象的发泄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类。
其一是直接攻击。
即对构成儿童挫折的人或事用言语、表情、手势甚至打头的方式立即作出反应.其二是转向攻击。
转向攻击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慑于对方的权势而不敢直接攻击,或碍于自己的身体不便进行直接攻击;二是挫折的来源不明,如莫名的烦恼或内分泌失常等因素引起的情绪冲动,将怒气发汇在他人或其它事物上。
在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
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既会影响儿童当前的生活和学习,更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首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4岁前儿童,男孩和女孩发生踢打、哭叫,表现得大致类同,但是,4岁以后,男孩则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更加稳定。
研究表现:幼小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年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大多数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与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
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把攻击性行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所认可、所接受,受到鼓励。
而对女性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则为社会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惩罚。
于是女孩自小就逐渐学会抑制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却毫无顾虑地表现攻击性行为。
其次,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
经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
当前,大量电视、电影、录像片中的武打动作、枪战场面、凶杀情景等暴力情节,引诱儿童模仿打斗,表现凶残,情感冷漠,行为失常,甚至形成攻击性人格障碍。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幼儿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问题,他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如果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频繁出现、强度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发展到成年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在实习一个月的时候曾看到这样的例子。
佳佳2岁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佳佳,家里的大人都视她为掌上明珠,大家都很宠她,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特别是妈妈。
佳佳是一个文静爱撒娇,不太爱说话的小女孩,每天都是由妈妈接送来幼儿园,每次妈妈来接的时候就跟妈妈撒娇。
有一天早上妈妈突然问老师,昨天佳佳在是不是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老师想想昨天一整天下来都很好根本就没发生什么事情啊。
当老师跟她妈妈聊起来的时候才知道原因。
原来,昨天在吃午饭的时候老师叫她多吃点饭可她不怎么情愿吃,回去就跟妈妈说老师骂她。
老师都已经跟妈妈说了原因,可妈妈一直在问;“真的没发生什么事吗?可是她回家一直哭说再也不去幼儿园。
”有一次我在组织《大树妈妈找孩子》活动,当我给幼儿发树叶的时候佳佳看到身边的乐乐拿了一个与他不一样的树叶,他就跑过去,二话不说就想抢夺乐乐手里的树叶,这边的乐乐当然不乐意了,于是两人就争夺了起来,这时佳佳为了拿到树叶二话不说的就煽了一把掌,并把树叶抢到手。
当我看到的情形,走过去要求佳佳向乐乐道歉,并将树叶还给乐乐,这时的佳佳才不情不愿地把树叶还给乐乐。
当妈妈来接的时候,老师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妈妈却说:“不可能,我女儿从来不打人的啊,都很听话啊。
在家里我说什么她就做什么,一直都很乖的啊,怎么会打人呢?案例分析:佳佳是家里的小宝贝,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大家都宠爱有加,疼爱有加,特别是妈妈对佳佳的话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佳佳的任何要求,让其为所欲为。
对孩子说的话从不去怀疑,小孩说什么就是什么,听之任之。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分类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分类
幼儿不符合社会常理的行为被称为问题行为或异常行为(个人理解,非科学定义)。
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可划分为以下九大类:
一、攻击性行为:咬人、打人、爱抢玩具、喜欢暴力游戏、说脏话、爱给别人取外号、向他人扔东西、不爱分享、拒绝服从、伤害他人、吐口水。
二、捣乱行为:扰乱集体活动、制造噪声、随便更换区域、不告而别、教室里大喊大叫。
三、破坏性行为:破坏他人作品、故意弄坏玩具、浪费纸张、爱拿别人东西。
四、恶劣情绪行为:爱哭、发牢骚、爱发脾气、挑衅。
五、不合时宜的身体行为:内向、黏人、装傻、爱告状、爱说谎。
六、不正常的身体行为:总吃手、总尿裤子、自慰和手淫。
七、社会交往问题行为:不爱参加活动、只喜欢一种活动、不愿参加体育活动、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不爱表达。
八、不良的饮食行为:挑食、暴饮暴食、不会正确使用餐具、狼吞虎咽、吃饭过慢。
九、其他问题行为(基于一些幼儿个性化的身体、心理因素,或特殊经历产生的问题行为):贿赂别的幼儿、沉迷于电视、新转学来的幼儿。
幼儿攻击性行为
1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 行为;到两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一些 明显的冲突,如打、推、踢、咬、扔东西 等,其中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 如玩具、手巾,甚至为争座位而发生的。
例: 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 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为表现:在做 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 具的现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 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不能得 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 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 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 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 走别人 的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攻击性行为从意向性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 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 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 到伤害以外的目的。 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 指向的,采用嘲笑、骂 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 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
(4)攻击性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 主。观察者发现:儿童常常为了玩具、 活动材料或活动空间而争吵打架。但随 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第一性的攻击 行为,有时故意向自己不喜欢的小朋友 说难听的话等。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而且任其发展,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 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培养幼儿交往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设与他人交往的条件, 交往的对象可以是成人或与自己同于攻击 性行为的环境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应起到良好的榜样 作用,给幼儿正确的行为示范。为幼儿创设一 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应过分地溺爱孩子 .
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与特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与特点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与特点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与特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常常以选择题,案例题作为题目类型出现。
随着考试趋势越来越灵活,今年依旧以主客观即选择题案例题进行备考。
具体如何来考察的,老师会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给大家梳理备考的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当我们在探讨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内容时,要对这个内容进行深入的总结,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更好的理解。
例如一个叫作明明的小朋友,他喜欢动手抢到别人的玩具,目的为了得到物品,这种行为就是工具性行为。
随着年龄的不段增长,他的攻击性行为不再单独指向玩具,而是变更为由固定物体指向人,目的在于打击伤害别人,从而产生嘲笑、起外号等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和敌意性就是攻击性行为的两种分类。
当然,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只是对这个知识点的初步分析。
此外,我们在明确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之后,也需要好好理解一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具备着怎样的特点。
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攻击性行为比较频繁幼儿期的孩子喜欢和同伴交往,但是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所以表现出为抢玩具或其他物品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2.更多的是依靠身体多,而不是语言所以说身体多余言语。
那小的时候我们可能看别人有玩具,伸手就它抢过来,抢不过我就打你,慢慢长大了,当把你玩具抢过来的时候,哼,大笨蛋,再也不和你玩了,这又是什么?3.工具性转向了敌意性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单指向抢夺物品,言语上有了一定发展。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1. 取乐性攻击
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 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行为;有些幼儿追求心理愉悦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 而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些行为没有导致他人的严重伤害, 动机仅仅是为了取乐, 但结果却可能给他人心理、精神、肉体增加痛苦;
2. 手段性攻击
试图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 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行为;它往往集中于争夺所有权或行使权- - 幼儿之间相互为玩具而你争我夺, 为游戏角色而争吵、谩骂, 把别的幼儿从玩具旁边推开, 便于独占; 或为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被别的幼儿夺走而不遗余力等;但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则被看作是攻击性的;
3. 模仿性攻击
模枋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影视和文艺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 往往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尤其他们在看了武打作品后, 会马上效仿其中榜样人物的攻击行为;
4. 习惯性攻击
有的幼儿多次出现攻击行为又没有得到有效矫治, 因而养成某种习惯,攻击行为频频发生;这种行为的动机或意图往往是不明确的, 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如言语讽刺、挖苦、谩骂, 或用工具拍打别人的头部、身体等;。
幼儿攻击性行为
∙攻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无论是破坏玩具还是少年帮派之间的打架斗殴豆薯于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只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侵犯行为,如嘲笑、殴打等。
另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为了实现某一种目标而以攻击性行为作为手段,如为了从其他小朋友手重获得一个可爱的玩具。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
如孩子打架,对他人的身体进行大、推、咬、踢、吐口水,用其他物品上伤害别人。
从别的孩子那里抢夺物品,骂人等。
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回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会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
孩子的种种“侵犯”行为使父母、老师感到不安,所以一定要严加防范,设法控制,不要使之日久成习,泛滥成灾。
∙[镜头一]:玩娃娃家的时候,假扮妈妈的西西总是一刻不停地抱着娃娃不放。
这时,假扮阿姨的小鱼也想和西西一起照顾娃娃,也想抱抱娃娃,可西西却十分粗暴的一把夺过娃娃,还推了小鱼一把。
[镜头二]:一次,一个小女孩穿了一双粉红色的鞋子,格外漂亮。
边上的小朋友见到自己的鞋子不如别人好看,便盯着去踩她的鞋子,还扬言要把她的鞋子踩得黑黑的。
类似这样的侵犯行为还很多,那么造成这一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先来分析一下这几个案例吧。
侵犯行为可分为有意侵犯和无意侵犯两种,但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幼儿无意的,他不是有意的去伤害别人。
如镜头一中,聪聪只是为了想帮老师的忙,却遭到同伴的拒绝,没办法之下就硬抢。
其实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不知如何表达和沟通。
结果事与愿违,好心办了坏事。
∙A、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侵犯行为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作用。
如父母过于逆爱孩子,或经常体罚、强迫孩子,或是自身的言行中有暴力的倾向。
蒙台梭利曾说过:“孩子的心智是吸收性的。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此时的孩子大多数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还比较简单,也往往难以完全掌控情绪和行为。
因此,幼儿时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说攻击性行为。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侵犯他人身体或财产的行为,包括推搡、抓挠、打骂、抢夺、毁坏别人的物品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1. 生理原因有的孩子天生情绪比较激烈、活跃、好动,容易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较为剧烈的反应。
2. 心理原因有时候,孩子会因为遇到了某些挫折,比如说家长的离异、换学校、换老师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3. 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也可能是产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身处的环境比较贫困、吸烟、酗酒、吵架等不良习惯比较多,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根据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类:1. 物质性攻击行为比如砸坏、打爆、摔坏等。
2. 言语攻击行为比如打骂、辱骂、贴标签(比如说“笨”、“傻”等)等。
3. 身体性攻击行为比如推、拍、打、掐、抓、拉等。
4. 关系攻击行为比如排斥、抢夺、说闲话等。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1. 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以尝试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其他地方,比如可以让他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尝试与他交流、玩耍等。
2. 认真聆听当孩子因为一些原因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我们需要认真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避免过度严厉的惩罚,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略、不被关心。
3. 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个体的能力问题,因此我们要透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意识、自控力等能力。
4. 保持平和心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过度紧张和惊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加重孩子恐慌心理,增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应对措施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应对措施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幼儿行为问题,它不仅给孩子本人带来困扰,也对周围的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地面对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帮助幼儿改善行为,发展良好的社交技巧。
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攻击性行为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
身体攻击包括打、踢、推、咬等直接的身体接触,言语攻击是指嘲笑、恶言相向等言语辱骂行为,间接攻击如背后说坏话、损坏他人物品等。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与年龄和性格特点有关,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情绪受挫。
当幼儿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情绪时,攻击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应对方式。
2.影响的模仿。
有时,幼儿会通过模仿其他人的攻击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3.过度活跃或亢奋。
一些幼儿由于身体活跃或过度兴奋,可能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4.生活环境和经验。
幼儿在家庭环境或托幼机构中的经历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对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均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幼儿本人而言,攻击性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可能导致自尊心的受伤和自我认同感的下降。
此外,攻击性行为还有可能导致孤立和排斥,造成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
对于家庭和托幼机构而言,攻击性行为会对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幼儿园的正常秩序产生冲击。
家长和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会因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增加。
同时,攻击行为还可能造成其他孩子的受伤,给整个教育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三、应对措施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引导幼儿改善行为,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
1.搭建沟通桥梁。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通过与幼儿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
2.积极的引导和表达。
引导幼儿学习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鼓励他们通过语言来表达不满或需求。
同时,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到攻击并不能解决问题。
3.提供正面激励。
幼儿攻击行为的分类
幼儿攻击行为的分类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
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言语或身体上的侵犯,对其他孩子或成人造成伤害。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幼儿攻击行为,对其进行分类是必要的。
以下是幼儿攻击行为的七种分类:1. 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或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他人生理或心理造成伤害的攻击行为。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表现为为了获得玩具、零食或其他物品而推搡、抓挠或抢夺。
2. 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幼儿故意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通常源于对其他孩子的嫉妒、愤怒或竞争心态。
例如,为了争夺老师的关注或成为“领导者”,幼儿可能会对其他孩子采取嘲笑、排斥、威胁等行为。
3. 愤怒/应激性攻击愤怒/应激性攻击是指幼儿在感到愤怒或受到威胁时采取的攻击行为。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是由于幼儿感到不安、受挫或受到恐吓而引起的。
例如,当幼儿受到批评或与同伴争吵时,可能会采取打人、踢人或咬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4. 歧视性攻击歧视性攻击是指幼儿基于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外貌或其他特征对他人进行歧视和攻击的行为。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表现为对其他幼儿的嘲笑、排斥或侮辱,以及对他们身体上的侵犯。
5. 反社会性攻击反社会性攻击是指幼儿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表现为无缘无故地伤害他人,如踢人、抓挠或咬人等。
反社会性攻击的幼儿可能存在心理或情感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6. 语言性攻击语言性攻击是指幼儿通过言语对他人进行侮辱、嘲笑或挑衅的攻击行为。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表现为骂人、嘲讽、威胁或其他具有恶意的言语表达。
语言性攻击同样会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伤害,并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
7. 身体接触性攻击身体接触性攻击是指幼儿通过身体接触对他人进行伤害的攻击行为。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表现为打人、踢人、推搡或抓挠等具有物理接触的行为。
身体接触性攻击会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疼痛和伤害,并可能导致外伤和长期的身体影响。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呢?幼儿园小朋友们经常抢玩具,打闹其他小朋友,这种行为就叫做攻击性行为。
那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知道如何解决。
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常以选择题、案例题出现,随着我们的考试越来越灵活,今年依旧以主客观即选择题案例题进行备考。
(一)分类:攻击性行为,有哪些分类呢?小朋友们动手抢到别人的玩具,目的就是得到物品,这就是工具性行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不单单的指向玩具,而是单纯指向人,目的在于打击伤害别人,如嘲笑、起外号等行为称为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和敌意性就是攻击性行为的两种分类。
(二)特点:1.攻击性行为比较频繁,幼儿期的孩子喜欢和同伴交往,但是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所以表现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工具性攻击转为敌意性攻击。
4.调查表明,男孩子发生的攻击性行为的频率高于女孩。
刚刚在考情中我们提到了会以材料分析题出现,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真题,广大考生可以一同思考。
材料:大一班有个小朋友叫小强。
穿衣服邋遢,脾气暴躁,对人很有敌意,还喜欢打人、骂人。
经常欺负小朋友,班上小朋友见到他,就躲开。
没人愿意与他在一起。
问:(1)根据材料分析小强的心理现象。
(2)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他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案例分析题答题的一个基本思路:给出论点,就某一现象做出价值判断;结合材料进行论据的说明;给出教学启示。
其次,在确定基本思路之后,对题目要求作出简单分析。
将题目与知识点进行对接,如第二问考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头脑中要检索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最后,组织语言、分条缕析的作答。
答题要点:首先,小强的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脾气暴躁,对人有敌意且喜欢打人、骂人。
第二问,影响因素有哪些?第一,因为穿衣服邋遢,受到父母的惩罚,第二经常骂人、打人,说明身边小朋友的不良榜样,及电视媒体的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时3—6岁左右的常见特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内容经常会在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中出现,会描述一位幼儿打其他幼儿,考查我们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本文来深度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出现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都属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骂人,抢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指的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
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击打、伤害他人,如嘲笑、殴打等。
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表现出高水平的敌意、报复性攻击。
主动型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那么攻击性行为有什么特点呢?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大多都是有目的的,除了强烈的目的性,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
2.幼儿更多的是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小班孩子大多是工具性攻击,也就是主要为了某一物品,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为敌意性攻击,开始指向人。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要比女孩多很多。
幼儿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1.父母的惩罚。
父母的惩罚并不能有效抑制所有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调查显示,如果孩子偶尔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是可以抑制攻击性行为,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榜样。
一些影视剧的暴力镜头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
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导致人和动物身体或情感受伤害的行为,或者是导致财物损坏或毁灭的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假如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
所以,只有准确理解幼儿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实行有效干预,协助幼儿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的解决及处理问题,促动幼儿社会化健康发展。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伤害,对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来看也不利,也影响到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实事证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不是很好,与此同时,被欺负的小朋友也常会产生心理恐惧,有的甚至不敢上幼儿园,导致老师及家长工作处于被动。
所以,理解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促动幼儿健康发展是我们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再者,父母经常对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或一块宝,对孩子采取溺养的态度,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各种需要,如此一来,孩子稍微有些不如意,就会采取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
(二)家庭生活环境我们说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对儿童身心影响最大的因素。
假如家庭生活成员不和谐,经常争吵,甚至大驾,对幼儿的身心影响很大,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受其害,再加上家庭成员意见不统一,他们都很爱孩子,但在教育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存有分歧,尤其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有批评,有训斥,有打骂,也有哄骗,护短的,这些都在孩子脑海里形成意识,进而潜移默化。
(三)模仿现在幼儿花很多时间看电视,无形当中,电视起了一个“学习”的辅助工具,好的不好的都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儿童,在这过程中,家长看见孩子在目不转睛的看电视也放任不管,尤其是儿童在看到武打片中那些具有攻击性的镜头,往往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极端的想法,那就是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教师考试讲解之幼儿攻击性行为
教师考试讲解之幼儿攻击性行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师考试讲解之幼儿攻击性行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无论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教师招聘考试,攻击性行为无疑都是重要命题点,尤其是材料分析题,但是都让广大考生颇为头疼的,特别是当“作为老师,你怎么办”、“你如何处理”出现时,对于没有任何幼儿园实践工作的考生而言,无疑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攻击性行为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性别差异: 男孩比女孩更有攻击性;
年龄发展: 敌意性攻击不断增多。行Βιβλιοθήκη 表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1.表达自己的需求,或保护自己物品、捍卫独 立性的方式; 2.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3.饥饿、疲劳; 4.拥挤的环境; 5.被攻击对象的挑衅行为、敌意性倾向;
一、攻击性行为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攻击对象:人或动物 攻击形式:身体、言语、侵犯他人权利 时间表现:持续半年以上且经常发生 其他表现:(1)情绪不稳定
(2)屏气发作 (3)好胜心强、好争执 (4)讲粗话、骂人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四种类型: (1)无意性攻击——不小心 (2)表现性攻击——获得乐趣 (3)工具性攻击——争夺物品、空间、权力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6.组织难度适宜的活动及材料,避免儿童的挫 折感,创设适宜的纪律策略; 7.创设积极愉悦的人际关系,避免错误的模仿; 8.科学地选择影视节目与游戏; 9.自我控制时间策略(time-out)p231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6.挫折、惩罚性纪律手段; 7.观察(错误的教养方式)与模仿社会行为; 8.暴力节目或游戏; 9.获取成人的关注; 10.基因缺陷、身体疾病、睡眠不足、营养不良、 大脑发育、气温、铅中毒等其他因素
行为表现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1.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回应与反馈; 2.与儿童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3.提前吃饭、午睡或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 4.合理规划儿童活动人数、区域,预防拥挤情 况的发生; 5.分离攻击性与被攻击性儿童;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分类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分类从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角度分析,教育研究方面对幼儿攻击性发展的特点有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比较广泛认可的是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不同的类型。
工具性攻击主要是指幼儿为了获得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作出的抢、夺、推、摔等动作,以毁坏物品为目的。
而敌意性的攻击是指以身边的人为对象作出的打、踹、骂、咬等行为动作,伤害他人,有报复性、嫉妒性和迁怒性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危害(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发生,容易形成习惯。
主要是幼儿处于年龄小,与他人的交流接触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加上长辈的溺爱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对心中的不满会体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争抢玩具零食,破坏物品,踢打长辈等来表现。
孩子的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制造一些小麻烦,一下打人,一下推人,行为控制能力差,家长、教师也非常头疼,讲道理时好像很明白,保证不再犯错,结果“屡教不改”,时常发生。
2、幼儿攻击性行为语言攻击较少,大多依靠身体的攻击来表现。
幼儿的语言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表现方式上更多是用抓、打、踹、咬等肢体语言来表达。
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回家跟父母告状,说被谁咬了,打了之类的,幼儿的是非观念模糊,很多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
3、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数据表明,男孩子的攻击性倾向比女孩子的更为突出,由于生理雄性激素水平的原因,男孩子身体强壮、性格易怒,所以更加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幼儿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但会给同伴、家长造成危害,更会影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对社会的认知。
一般而言,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人际关系较差,不受大家的欢迎,甚至对其避而远之。
在幼儿园,攻击性强的幼儿往往影响和欺负其他幼儿,导致其他小朋友产生恐惧、厌学等情绪,并且影响幼儿园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及矫正策略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种类依据不同的角度,人们对攻击行为提出了不同的分类,得到了较广泛认可的是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
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
(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幼儿期攻击性行为存在如下特点:1、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2、幼儿攻击行为方式的改变。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呈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3、幼儿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在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件中。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父母的因素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
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父母自己如何表现。
一个在家里因侵犯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侵犯性。
惩罚使孩子在家里限制了侵犯行为,但却等于鼓励了他在外面的侵犯行为,因为孩子模仿的是父母的侵犯行为。
惩罚教育孩子在家里要老老实实,等于告诉他们,如果干了坏事不被发觉是不会被惩罚的,这样使儿童不是减少了侵犯行为,而是加剧了这一行为。
另外,经常在孩子面前暴露矛盾,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强攻击频率。
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抚州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攻击性行为分类
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与特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在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常常以选择题,案例题作为题目类型出现。
随着考试趋势越来越灵活,今年依旧以主客观即选择题案例题进行备考。
具体如何来考察的,老师会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给大家梳理备考的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当我们在探讨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内容时,要对这个内容进行深入的总结,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更好的理解。
例如一个叫作明明的小朋友,他喜欢动手抢到别人的玩具,目的为了得到物品,这种行为就是工具性行为。
随着年龄的不段增长,他的攻击性行为不再单独指向玩具,而是变更为由固定物体指向人,目的在于打击伤害别人,从而产生嘲笑、起外号等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和敌意性就是攻击性行为的两种分类。
当然,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只是对这个知识点的初步分析。
此外,我们在明确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之后,也需要好好理解一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具备着怎样的特点。
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比较频繁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和同伴交往,但是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所以表现出为抢玩具或其他物品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2.更多的是依靠身体多,而不是语言
所以说身体多余言语。
那小的时候我们可能看别人有玩具,伸手就它抢过来,抢不过我就打你,慢慢长大了,当把你玩具抢过来的时候,哼,大笨蛋,再也不和你玩了,这又是什么?
3.工具性转向了敌意性
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单指向抢夺物品,言语上有了一定发展。
出现了人身攻击,比如起外号。
4.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大家来说一说,喜欢打闹的孩子中,究竟是男孩多还是女孩多?答案当然是男孩子多。
从性别上来看,男孩好冲动,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调查表明,男孩子发生的频率要高于女
孩。
所有说这就是攻击性行为的特点,这一部分内容在我们考试当中,以选择题备考,分别喜欢考上述四个特点。
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与特点,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吸收与分化,进行考点内容的不断提升,对此使学习者获得一个良好且长远的发展。
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攻击性行为的概念逐步深化,从而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度。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解,除了我们需要掌握的相应理论知识点外,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会在这个过程换位思考,为什么幼儿会产生这些攻击性行为?孕育这些攻击性行为环境,究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欠缺,还是需要社会环境得到改善,都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更需要在如今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以此来完善我们的教育内容,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从而使教育领域在未来的时代里华光璀璨,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