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发展史4-6章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武汉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控制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公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除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由此制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是: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1日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则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武昌起义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
1912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期间,在北京注册的新报纸就有89家之多。
1912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创立的通讯社甚至还超过了二十家!而这些新创立的报刊中,其绝大部分为党报性质。
政权机构机关报:四川都督府《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云南政治公报》政党机关报:国民党《湖南民报》、共和党《群报》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为自己鼓吹:尹昌衡成都《西方报》、谭延闿武汉《国民日报》知识分子:章士钊上海《独立周报》黄晦闻广州《天民日报》争取妇女参政商业报纸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国民新闻》等;天津《民意报》、《国风报》等。
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小政党、政治团体报刊自由党上海《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铭主编“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横三民”民国成立后,“政党政治”风起云涌,短时间内全国出现大小政党达惊人的300多个!为宣扬各自政治主张,他们纷纷创立新报刊。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3、《民报》创刊及其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民报》(1905.11.26-1910.2)东 京 LOGO
LOGO
LOGO
《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归纳为十二条,称为《民报)与(新民丛 报)辩驳之纲领》(《民报》第三期号外)。其中有: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 “四、《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 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 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 要求。” ……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 制。”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 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弓流民之具。”
LOGO
• 2、“苏报案”(《苏报》1896-1903)
•
三阶段: 胡璋阶段:1896-1900,内容:市 井琐事与社会新闻,声名不佳 陈范阶段:1900-1902,宣传改 良与保皇 陈范、章士钊阶段:支持革命
起因: 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 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 关系》一文的发表
• 此四者,实惟我《清议报》之脉络之神髓,一言 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 …… • 《清议报》之在中国,其沧海之一栗乎!《 清议报》之在世界,其大千之一尘乎! 虽然, 其寿命固已亘于新旧两世纪,无舌而呜;其踪迹 固已遍于纵横五大洲,不胚而走。 今请与阅报 诸君一为戏言,斯亦可谓文字界中之得天最厚者 耶?且勿具论。要之,《清 议报》时代,实为 中国与世界最有关系之时代,读者若能研究此时 代之历史,而有所心 得,有所感奋,则其于天 下事,思过半矣。 ……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内容共分25个栏目。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
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4.1 结构脉络图4.2 本章要点详解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最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学分析(即人类为什么产生传播行为,为什么需要进行传播活动?)(一)本能的需求1、领土意识2、求偶意识(化学信息、姿体语言、对山歌等)(二)生存、生产的需要人类群体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集体劳作、协作,因而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以便于群体的组织与协调。
(三)文化生活的需要1、情感、信息的交流强化群体认知与认同(如:“井边会议”、河边聚谈、“大树会议”、茶馆等)。
2、民族历史的传唱与认同。
如传唱各民族史诗的行吟诗人。
《荷马史诗》、《格萨尔王传》等。
3、原始(远古)的宗教冲动。
巫士在人、神之际进行信息传递。
二、古代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一)前语言时期:体语传播(二)语言的产生及其在传播史上的意义1、语言的产生(1)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类大概在几十万年前产生了音节语言。
(2)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与百里之外的沿海居民交往,交换海贝壳,必须以语言为中介。
(3)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喇叭筒(青海民和县)。
(4)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动物:简单的本能发声;人类:后天学习传承的复杂的语音系统。
(如印度“狼孩”)2、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不再只通过本能的嚎叫来交流,而开始通过语言和逻辑的规则来交流。
(2)语言的产生促进人类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
(3)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的经验得以“口口相授”,代代相传;(4)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提高了人类活动的效率。
反例:《圣经》中“巴比伦人造通天塔”的故事。
(三)古代口语传播的诸种形式1、个人交谈2、聚众交流3、民谣4、行吟诗人的说唱(四)古代口语传播阶段的辅助传播手段1、标记传播(结绳记事、草标等)2、声光传播(烽火、号角、战鼓、货郎鼓及各种响器、非洲的“大鼓电报”——现代的霓虹灯、灯光工程等)3、图式传播(中国古代的行业标识、巴西土人的“鱼图案”、古埃及金字塔上的动物图案等)三、古代传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字传播(一)文字的产生1、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埃及、印度和两河流域,分别出现了早期的象形文字。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赵云泽《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中国政党报刊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章 中国政党报刊的发展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万国公报》与强学会
梁启超与《时务报》
资产阶级维新派拉开中国政党办报的帷幕 维新派其他报刊
中 国
国人同期办报高潮
政
党 报
维新派报刊的历史
刊
的 发
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办报的重要性
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保皇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国内革命报刊的兴起
革命报刊的发展与报刊使命
报历程 党的新闻事业在瑞金的继续发展
延安新闻事业的发展
国统区的《新华日报》
【重点难点归纳】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拉开中国政党办报的帷幕 1.《万国公报》与强学会
1 / 6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务文体的特征: ①“纵笔所至,略不检束”。梁启超打破了传统八股文的清规戒律和条框束缚,打破了 古文、骈文、散文等的界限,大胆运用各种笔法,点评时政,畅所欲言,实现了写作上的大 解放。 ②内容浅显流畅,明白易懂。梁启超摒弃了传统文言文估屈聱牙、深奥难懂的词汇,而 是使用大量的通俗语、外来语,采用外来的句法来论证问题、说明道理,使文章变得易于理 解、易于阅读。 ③“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的文章虽然洋洋洒洒,但逻辑清晰,层析易辨; 同时笔锋总是饱含情感,读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能使读者受到很强的感染。 3.维新派其他报刊 (1)《知新报》 它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于 1897 年 2 月 22 日在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 康广仁任总经理。因为是在澳门出版,所以它的言论大胆直接,同时也最全面。1901 年 1 月 20 日,《知新报》停刊。它是维新派在国内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 (2)《国闻报》 它是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 年由严复在天 津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尤以通外情为要务”。其副刊《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六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战士,由民主主义迅速转向社会主义。
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
1920年8月,陈独秀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相继成立。
这一切,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
为此,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报刊、通讯社,宜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在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的工作,在印刷发行上也解除了原来与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
在宣传内容方面,《新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称该刊已抛弃了先前崇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思想,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自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出至第9卷第3号止,共发表36篇文章,绝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关苏俄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
这一专栏的设置,为中国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供了丰富材料。
在言论上,《新青年》刷新论说、通信、随感录等栏目,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方向来引导读者。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1.简要评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其中的作用。
答:(1)《新青年》的创办经过①《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
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中国社会仍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同时,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鼓吹复古思想。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杰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
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
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
《新青年》杂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②《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新青年》,创办人陈独秀。
创刊之初,《新青年》是一份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它一创刊,就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③《新青年》的发展阶段《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提倡自由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中国新闻史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七—十一章)总结一,一条总纲:新闻事业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中发展变化。
二,两级政治:民主共和—专制独裁;共产党—国民党。
三,三个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共产党开始统治时期。
四,四类新闻传媒。
1,期刊。
2,报纸:军阀,国民党,共产党,民营,敌伪。
2,广播:报纸:军阀,国民党,共产党,民营,敌伪。
3,通讯社:报纸:军阀,国民党,共产党,民营,敌伪,外国。
五,五类地区:1,北洋军阀统治区。
2,国民党统治区。
3,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4,日伪统治的沦陷区。
5,孤岛(上海租界区)六,六个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邹韬奋,胡政之,王芸生。
七,七件大事:史良才事件,新生事件,刘煜事件,延安《解放日报》整改,《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八,八大报刊:《中央日报》,《扫荡报》,《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申报》,《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
九,九个章节1,我国最早的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2,中国共产党第一分理论机关报是1915年创刊,1920年转变的《新青年》。
3,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1922年在上海创刊的《向导》。
4,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是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
5,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份工人报纸是1921年在上海创刊的《劳动周刊》。
6,中国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上海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7,中国的一座官办的广播电台是1926年建成的哈尔滨广播电台。
8,中国第一座民营的广播电台是1929年在上海建成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9,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是1904年广东的中兴通讯社。
十,十篇论著:1陈独秀,《敬告青年》,《论政治》2,李大钊,“两个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徐宝璜,《新闻学》。
4陆定一,《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5博古,《党与党报》。
6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内: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
基本信息主要领导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阵地:《新青年》。
(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旗帜: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
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
“双簧戏”新青年》第4 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1、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2、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宣传贡献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提倡民主反对封建)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维新时期的政党报纸
晚清民间新式报人——汪康年 ○殷晏梅 汪康年出生在一个中国遭遇剧变的时代,他的一生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早年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挣扎,30岁中举;一年后,担当湖广总督张之洞孙辈的家庭教师, 视野、社交都得到扩大,为以后从事新闻业打下了基础。37岁到上海独立办报,任《时务报》报馆经理,成为维新派的实干家。一生中直接创办了6种民营报刊,多 次率先借鉴外国经验,对报纸编排形式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报刊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此外,他还曾协助策划创建过中国第一家总部设在国外的民营国际通讯社, 为国家争取海外话语权。 作为近代新式民间报人,他为中国近代报刊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37岁创办的《时务报》算起,到51岁因病辞世,汪康年将生命中的最后16年交 给了新闻业;在这16年中,汪康年主持并创办了6份报刊,即《时务报》、《时务日报》、《昌言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作为中国较早的近 代新闻业的民间从业者,汪康年积累了大量的实用经验,作出了许多建设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他以政府要改革、民间要安定为出发点,目光犀利,刚正不阿,从权贵 高官到民间人士,一律抨击无误;同时他具有独立见解,从不人云亦云;捍卫个人理想,不管处境多么艰难,从不低头屈服。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他不可避免的带 有那个时代所赋予他的种种局限性,不可能为中国找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2、郑观应的办报思想 (1)广设报纸,通民隐。 (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报纸可以凝聚民族力。 (4)制定报律,管理报纸。 郑观应据说是提倡中国办世博会的人。
在《盛世危言》中,郑观应还提出了举办世博会,是中国主张办博的第一 人。《盛世危言》中的《赛会》一篇集中反映了郑观应对世博会的理解, 他不仅充分地认识到了世博会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 还大胆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他写道:“故欲富华民,必兴商 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为什么要在上 海举办呢?郑观应写道:“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 不隔。”甚至在上海举办的办法、经费等集款招商、辟地建屋的具体问题 及解决的途径,郑观应在书中都一一想到。文中还提出具体的筹办步骤, 先组织小会,逐渐推广,每岁扩充,以与东西各国“齐驱并驾”,裕民足 国、致富通商,最后希望当事者“高见远识”,促成此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
第一次办报高潮
《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发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主要报人是康有为。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为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活动重新崛起。该报的主要报人是黄遵宪、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政论性报刊,是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并在这次高潮中发挥了积极的领先作用,举其要者有澳门的《知新报》、天津的《国闻报》、湖南长沙的《湘学新报》与《湘报》等。
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二是加强报纸发行。该报抓紧报纸发行这一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除了发展本埠订户外,还设法扩展外埠订户。
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这一切,是《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并为以后进一步企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举的意义是: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申报》、《新闻报》已经发展成为不仅是上海最大的两份报纸,而且还是全国最大的两份报纸。
阐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阐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严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阐述了报纸的文风。
阐述了报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名词解释)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办报宗旨,成为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图强的报纸之一。在业务上,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以“立言”为目的,大胆改革文体,首创并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开我国国人自办报刊重政论的传统。
(名词解释)
《新记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英华(敛之)在天津法租界创办了《大公报》。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建新记公司,重组大公报。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育这“四不”方针。对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和政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
(简答)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与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在1906年到1907年之间进主要创办人是于右任。
武汉的主要报刊为《楚报》、《商务报》和《大江报》
广州的主要报刊为《拒约报》、《时事画报》、《群报》。主要创办人是高剑父、潘达微。
(名词解释)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这三份报纸都有于右任创办,且报名都以“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简答)
黄远生通讯: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黄远生的新闻通讯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二是针砭时弊,为民请命。
三是通俗自然,涉笔成趣。
此外,黄远生还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通讯体裁,用日记形式报道或评论当日新闻。
(名词解释)
《飞龙报篇》:1866年1月14日《飞龙报篇》在英国伦敦创刊,不仅重新续写海外中文报刊的历史,而且还揭开了欧洲中文报刊史的第一页。《飞龙报篇》的办刊宗旨,是以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生产厂商在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地区推销产品服务的,其终极目的是想通过广告来兜售商品。《飞龙报篇》的读者和服务对象,主要在中国等东亚汉语通行地区,应以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官僚、商人阶层为主。
(名词解释)
葵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更是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大规模地摧残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史称“葵丑报灾”。
(简答)
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后,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办报方针,在企业化方面,《申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四、第五、第六章考试要点整理
(简答)
19世纪70年代后,王韬撰写了《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阐述了他对报业的认识和有关办报、特别是中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思想。
阐述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王韬提出了借日报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这一观点,后来发现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
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名词解释)
报章文体:所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现代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报人曾作过尝试,而梁启超则成为这一文体的集大成者。由于报章文体在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最好,因而被称为“时务文体”、“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和笔锋常带感情。
(简答)
第二次办报高潮
时代背景: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使清廷不得不改弦易辙,以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实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更改旧有的法治,于是,新闻法制建设在朝野上下的强烈呼声中重新起步。
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日益兴旺,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各地都先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报刊,其中上海、武汉和广州发展成为革命派在国内的三大办报基地。
这场大论战的主题,一是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二是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三是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四是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这场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冬《新民丛报》停刊止,为时一年半,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士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加入同盟会。
《国闻报》的主要创办人是严复,《湘学新报》和《湘报》的主要创办人分别是唐才常和谭嗣同。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以政论见长的政治性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很大的进步作用:一是思想启蒙。二是救亡图存。三是探索变法之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以政论见长的政治性报刊,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