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2016上半年临床路径工作持续改进
心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范本
心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范本
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同时心脏科在医疗行业中也日渐重要。
而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心脏科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特别重要。
目标
本计划的目标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 提升心脏科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2. 确保医疗服务满足患者需求和期望,提高患者满意度;
3. 优化医疗流程和效率,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计划内容
1. 建立心脏科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我们将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加强对医生、护士和其他医
疗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2.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建立
和完善医疗质量控制机制和检测手段,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
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3. 加强医患沟通和服务质量管理
我们将建立健全的医患沟通机制和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定期对
患者开展满意度调查和评价,完善患者服务管理,提高医院美誉度
和公信力。
4. 优化医疗流程和效率
我们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改进和优化心脏科医疗流程,推行
全院信息化管理,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
疗效率和效益。
总结
本计划旨在通过各项改进措施提高心脏科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确保医疗服务满足患者需求和期望,优化医疗流程和效率,推动医
院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将为其他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和帮助。
心脏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范本
心脏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范本一、前言本计划范本旨在为心脏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提供专业指导。
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医疗人员专业技能等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医疗质量管理体系1. 制定医疗质量政策:由医院高层领导与心脏病科专家共同制定,明确医疗质量目标与改进方向。
2. 组织结构: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评估和改进医疗质量。
下设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3. 标准化流程:制定并落实各项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4. 质量监控与评估:定期进行质量检查、数据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追踪、整改。
5. 持续改进:根据质量监控结果,制定改进措施,持续优化医疗流程与服务。
三、医疗质量改进计划1. 患者安全管理:加强患者病情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降低医疗风险。
2. 医疗技术提升: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与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3. 医疗人员培训:加强医疗团队建设,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4. 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需求,改进服务质量。
5. 跨部门协作: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
四、实施与监督1. 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医疗质量改进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实施时间与预期目标。
2. 监督与评估: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计划顺利进行。
3. 反馈与整改: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确保医疗质量持续提升。
五、总结与展望本计划范本为心脏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
通过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我们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们也期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改进计划,为心脏病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贡献更多力量。
心内科上半年工作总结7篇
心内科上半年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上半年,心内科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二、上半年工作回顾1. 业务收入情况心内科上半年实现业务收入XXXX元,比去年同期增长XXXX元,增长率为XX%。
其中,门诊收入XXXX元,占业务收入的XX%;住院收入XXXX元,占业务收入的XX%。
2. 医疗工作情况(1)门诊诊疗情况心内科上半年门诊诊疗XXXX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XXXX人次,增长率为XX%。
门诊诊疗的主要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针对不同疾病,科室制定了相应的诊疗方案和用药规范,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
(2)住院诊疗情况心内科上半年住院诊疗XXXX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XXXX人次,增长率为XX%。
住院诊疗的主要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科室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进行诊疗,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满意度。
3. 教学与科研工作情况(1)教学工作心内科承担了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上半年共接收实习生XX名,规培生XX名。
科室定期组织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科室医护人员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讲座,提高了自身的学术水平。
(2)科研工作心内科上半年共完成科研课题XX项,发表学术论文XX篇。
科研课题主要围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展开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学术论文的发表也提高了科室在学术界的知名度。
4. 护理工作情况心内科护理团队上半年共完成护理工作XXXX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XXXX人次,增长率为XX%。
护理团队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操作,确保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
同时,护理团队也积极参与科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业务收入增长不够显著:尽管心内科上半年业务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够显著,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科室的知名度和患者满意度。
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外出检查落实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外出检查落实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患者外出检查落实中的作用。
方法成立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分析检查落实不到位的现状及原因、建立目标、寻找解决办法、实施、测量实施结果。
结果实施改进后辅助检查的完成率由原来的84.2%上升达92%。
结论实施CQI后,遵循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原则有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通过护士积极参与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患者检查落实率,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辅助检查落实【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300-02心内科各种需外出的辅助检查多,如各种类型的心电图检查,动态血压检查,超声心动图,CT,MRI,MRA等等。
而且相互之间有干扰,不能同时进行,造成辅助检查漏做,迟做现象,严重影响诊断和治疗。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的,是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1]。
持续改进的基本活动包括:测量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解决办法、实施、测量实施结果[2]。
我科在2011年1-6月有辅助检查漏做,迟做现象,严重影响诊断和治疗。
为此我科自2011年7月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重点对落实辅助检查的各工作流程,各环节进行改进和控制,提高了患者辅助检查落实的完成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分析1.1调查查阅2011年1-6月心内科出院病例86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各检查完全落实的724例,占84.2%;有一项未做的有98例,占11.4%;有两项未做的有34例,占4%;有三项及以上未做的有4例,占0.4%。
对涉及检查落实医护人员60名,对60名出院时检查未落实患者发放调查表,统计检查落实不好的原因有:患者原因:科室老年患者多不知晓自己的检查项目(外出未留院,遗忘、记错、记混);因病情在预约时间不能外出检查;因费用原因拒绝检查;觉得检查太麻烦不愿意配合;认为医务人员大处方;反复住院不重视检查。
心内科上半年工作总结2篇
心内科上半年工作总结心内科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一)心内科上半年工作总结心内科是医院中重要的科室之一,负责诊疗各类心血管疾病。
在上半年的工作中,我作为心内科的一名医生,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通过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科室工作的突破。
下面将对我上半年的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在诊疗工作方面,我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时刻保持敬业的态度。
我在诊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优势,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检查和诊断。
通过精确的病史采集、仔细的体格检查和科学的辅助检查,确诊了许多患者的疾病,并给予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同时,我注重与患者的沟通,积极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焦虑。
通过我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有效治疗,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评价。
其次,在科研工作方面,我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
在上半年中,我参与了几个课题的研究,并积极参加了心血管学术会议和讲座。
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我不断积累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同时,我也积极总结和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与同事们进行学术讨论和病例研讨,促进了学科的交流和发展。
此外,在科室管理方面,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积极参与科室的管理和组织工作。
我与同事们共同制定和落实工作计划,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我还加强了对科室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我也关注人员素质培养和团队建设,通过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果。
最后,在个人素质提升方面,我注重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提高。
我参加了多个专业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更新了临床知识。
同时,我还加强了对医学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与同事们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和病例分享,共同进步,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上半年的工作中,我兢兢业业、努力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我个人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心内科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心内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心内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心内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
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
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计划、手术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须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
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责任分工。
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
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医务部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评价。
检查标准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济南市中心医院制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规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由质检及临床药学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临床路径持续改进分析汇报
临床路径持续改进分析汇报
措施,对入径率高、入径完成率高的医护人员进行嘉奖,对未能达标的进行罚款或处罚。
3.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合作度,降低未入径和半途退出的情况。
4.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进修,提高对临床路径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提高并发症的处理能力。
5.增加临床路径病种,拟增加积累病(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计划。
6.加强科室临床路径治理小组的监管和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推动临床路径工作的全面落实。
7.目标:争取在2016年达到收治病人50%入径,入径完成率达到60%,并提高临床路径的质量和效果。
心脏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策略
心脏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策略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全面的心脏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策略,以确保在心脏科领域提供最高标准的医疗服务,同时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2. 组织结构为了有效实施心脏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策略,将成立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心脏科主任担任主席,成员包括护士长、医疗质量管理人员、临床工程师以及其他关键部门的代表。
该委员会将负责制定、监督和评估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策略的实施。
3.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制定明确的心脏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包括:- 降低心脏病患者死亡率- 减少心脏病患者再次住院率- 提高心脏病患者康复率- 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4. 持续改进策略实施以下持续改进策略,以提高心脏科医疗质量安全:4.1 临床路径和指南- 制定和实施心脏病治疗临床路径和指南,确保患者接受标准化和循证医学支持的护理。
- 定期更新临床路径和指南,以反映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
4.2 病情评估与监测- 实施严格的病情评估流程,确保及时诊断和治疗心脏病患者。
-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病情变化,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4.3 团队合作与沟通- 加强心脏科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确保无缝协调护理流程。
- 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和专业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4.4 患者教育与参与- 提供全面的患者教育计划,帮助患者了解心脏病的治疗和管理。
-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决策过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4.5 质量监控与评估- 建立质量监控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心脏科患者的治疗结果和医疗质量数据。
- 开展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
4.6 技术创新与研发- 积极采用新技术和创新方法,以提高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 支持心脏科相关的研发项目,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5. 培训与发展为心脏科团队成员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以确保他们具备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心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华法林的使用)
3.出院时除予以患者及家属出院小结外,还另附一张华法林的注意事项,华法林最佳的抗凝强度为INR2.0-3.0,此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均最低。
4.使用华法林前仔细评估出血风险。
效果评价
整改后,对房颤病因机制及治疗有进一步了解及掌握。对华法林的使用较前更规范。
心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
检查日期
检查人员
主要检查内容
房颤及华法林的使用
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存在问题、相关责任人等)
本科室今年3月间共收治房颤患者20例。其中入院后均积极予以抗凝治疗。其中住院号为404480 患者严重心衰,根据CHA2DS2-VAS2评分,须应用华法林抗凝。
1.对房颤病因理解不够以及需要监测INR,导致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主,而非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
2.对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评估不够。
3.因担心华法林的出血风险而未选择最佳抗凝治疗方案。
4.使用华法林前未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适应症及并发症,出院后未予以书面的华法林注意事项。
改进措施
1.共同学习房颤的诊治指南和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机制
科主任签名
年4月28日
心血管内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质量持续改进报告( 修改后)
未认真学习临床路径的相关 资料,缺乏培训; 管理不到位,未落实奖惩措 施; 工作责任心不强,积极性差, 缺乏对临床路径的正确认识; 临床路径信息系统欠完善; 沟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U”阶段——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S”阶段——选择流程改进方案
1、改进方案:
加强教育, 认识到临床路 径的重要性。
1 急性左心衰临床路径的实施 未按照卫生部要求表单执行。 药品比例及住院总费用偏高。
2
2014年6月20日临 床路径管理小组检 查我科急性左心衰 临床路径存在问题:
5
3
急性左心衰临床路径的准入存 在随意性。
4
部分入选病例患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选病例无患者满意度及医师满意度调查。
“O”阶段——成立QCI小组
“C”阶段——检查阶段
“A”阶段——处理阶段
固定我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及质控流程。
完善我科临床路径实施制度。
持续监控:临床路径质量监控将常态化进行。
针对急性左心衰临床路径药品比例及住院
总费用高。拟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A”阶段——处理阶段
“A”阶段——处理阶段
心内科临床路径实施制度
上级医师
入径 病例
进行环 节质控
出径 病例
科室 自查
质控医师
科内 质控
正常
院临床路 径管理小 组
质控护师
不合格
图2 拟改进急性左心衰临床路径质量流程
“P”阶段——计划阶段
1、持续改进计划:
加强学习:从7月份开始开 展培训,每月1次;并针对每 月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 11月底前完成第一轮培训,并 择期进行考核。 科主任、上级医师对所有入选急性 左心衰临床路径病例进行核查,严格 把握准入标准。入选病例均需按卫生 部临床路径表单执行,签署患者知情 同意书,并做好患者及医师满意度调 查。控制住院总费用及药品比例。
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叶锦梅
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叶锦梅摘要: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运用。
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8例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常规组与持续组,给予两组常规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结果:持续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持续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
持续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用于心内科护理,可提升护理安全性及护理质量。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心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前言:近年来,随着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心内科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随之增加[1]。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相关护理不良事件。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以护理质量为关注要点的护理管理方法,为确定其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10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内科于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常规组(52例)和持续组(56例)。
常规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59.4±14.9)岁。
持续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59.8±14.8)岁。
差异不显著。
1.2方法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
持续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1)护理安全评估。
结合既往心内科护理管理经验,综合评估护理工作安全性,确定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及原因如下:①意外拔管。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留置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等多种管道,其形成意外拔管的风险较高。
②跌倒坠床。
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容易因单独活动而引发跌倒、坠床。
③压疮。
心内科患者多需长期卧床,臀部、足踝部等易受压部位容易形成压疮。
(2)原因分析。
从环境、患者、护理人员三方面,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形成原因。
①环境。
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种类多,给药方式较为复杂,上述状况为护理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心内科扩展速度较快,为应对接诊量增长而扩充护理人员队伍,导致低年资护理人员占比增加,而培训相对不足。
2016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总结分析
2016年上半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及持续改进计划一、临床路径管理方面我院共归入路径管理的3个专业10个病种,其中:外科2个(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骨科2个(股骨颈骨折、锁骨干骨折)、内科4个(腔隙性脑梗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不稳定心绞痛,肺炎),中医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颈椎病),上半年临床各科室收入患者4015人,其中符合路径诊断患者2118例,入径763例,变异32例,总的入径率约19%,单病种入径率约36.1%,完成率95。
8%;其中内科分4 个病种上报481例,变异3例,中医软伤科外科腰间盘突出1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但骨外科只进入路径1例,入径率12.5%.存在问题:(1)科室重视程度不够。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科室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部分科室的临床路径工作滞后,执行不到位。
(3)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变异和退出的标准掌握不到位,科室存在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的病种例数少。
(4)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过程评价资料不完整.(5)科室没有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进行评估与分析,并及时修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度,并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二、下步工作计划(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我院已有10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扩大范围,计划分4个专业,实施12个病种临床路径。
1、高标准制定临床路径方案,优化规范病种诊疗规范在制定二级医院临床路径标准过程中,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选取最新标准,药物费用标准适用基层患者,制定出了符合二级医院特点,适合本医院开展,能够真正规范临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负担的临床路径方案。
注重重点科室的建设,组织各临床科室、重点专科遴选本科室临床路径、优势病种,严格执行病种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措施。
临床路径科室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科室整改措施【篇一:临床路径管理整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自去年12月1日起,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
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任组长,医务科长为副组长,医、护、药、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务处,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是试点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
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处及试点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
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试点管理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培训制度、督查制度、评估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质控管理制度以及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
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
一级抓一级,确保试点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存在问题我院在试点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试点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试点工作的熟悉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局部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以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熟悉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个别科室没有依照医务科的统一部署成立科主任为组长的相关构造,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用度,会影响自身的支出,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对临床科室、相关本能机能局部提出的试点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没有及时研究解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 36病区临床路径工作持续改进
2016年上半年我科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及省、市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我科列入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患者数20人,进入路径14人,入径率70.00%,完成路径13人,完成率92.86%。
在上半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也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例如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和完成率等。
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经验及体会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
一是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有卫生部公布的规范文本及治疗程序为参考,可控性强。
二是诊断及病情变化预见更为准确,进入路径后实施成功率较高。
三是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下一步我科将陆续开展其他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2.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
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
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
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
四是要重视和
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
3.各部门密切配合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的关键。
推行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医疗、护理、医技、行政等部门密切配合,行政加强指导和检查,心内科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医技科室配合制定好临床路径文本并及时安排各项检查,做好药物应用的指导工作,各部门要共同抓好数据统计及分析工作。
二、存在问题
1.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自主权与标准化的冲突:部分医生认为,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限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完善的实施需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和一定的经费投入,治疗方案僵化,会减少医生的自主权,对患者的治疗产生消极影响,限制了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临床路径实施中可能引起相关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问题:临床路径重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发挥了病人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对治疗的作用,如果医生没有完全遵守临床路径而患者得了并发症,医生面对医疗事故投诉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一旦偏离路径,易导致医疗纠纷,对预防此类医疗纠纷未见相关规定。
3.医患沟通有待加强。
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我科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
评价和改进工作。
4.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
分析原因主要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已超过入径时间窗或患方拒绝行急诊PCI治疗或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不符合入径要求;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三、持续改进: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科室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
同时,在稳定开展好现有病种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其他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在全科全面推行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例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危急值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医疗质量监控,通过对变异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结合诊疗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改进、修正路径,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 医生应加强对患方的沟通,积极引导病人及其家属参与整个医疗过程,说明临床路径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但在治疗方案上临床路径仅作为标准参照,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出治疗的最终方案。
4.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临床路径工作和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考评,鼓励、促进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