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邱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篇1本学期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过程中,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
现将我感受深刻的几条教育心理效应分享给大家。
一、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师演讲的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
吐温最终选择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就是因为牧师不懂超限效应造成的。
这使我想到在以前学生犯了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是要批评教育,但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效果还得遵守超限效应,孩子在犯了错误时为了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给他讲这么做的危害,一开始孩子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他就不耐烦了,随之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你说的话不以为然,充耳不闻,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一样要遵守这一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每节课前半节孩子们都可以表现得很积极,可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还继续讲下去,不去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缓解孩子的厌倦情绪,他们就很难坚持到下课了,还有课堂上我们为了给孩子讲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会絮絮叨叨的讲解很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以后本学科的学习。
二、要想吃肉,必须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认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里效应有感
又见“葵花宝典”——《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里效应》读后感从教20多载,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教育并不是仅靠一腔热情、埋头苦干就能干好的,它更需要广大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及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深入思考、研究,努力探索、实践,从而达到教育最优化。
可是,现实中教育的功利性使得教育简单化,教学机械、套路化,这不仅伤害着学生,也伤害着广大从教者,更让人对内心一直坚守的教育产生动摇,陷入迷惘。
孙媛教授《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扫除了我内心困惑,同时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遴选了广为认可的一些典型的心理效应,并列举相应的案例对其进行辅助说明,把深奥的心理学理论融入一个个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中,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把大量时间用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培优补差,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可是心血的付出不一定就换来你以为的效果,学生上课无精打采,班级缺少你追我赶的氛围,纪律、作业、考试成绩,哪样都不让人省心。
于是,我们就开始怨声载道,怨学生,怨家长,怨该死的教育体制,继而又变本加厉地实施题海战术,折腾学生也折腾自己。
有的老师为了分数,甚至做出有违师德、有损学生人格的事情来。
面对这些现象,我一度动摇,自己一直努力践行着的教育理想,难道就只是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完全不堪一击?这本书一扫我心头的疑惑,让我又陡增几分信心。
“乔治效应”——我坚信教育的成功来自师生间有效的沟通;“南风效应”——春风化雨的关爱一定胜过铁面冷酷的批评;“霍桑效应”——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那位;“自己人效应”——俯下身子,拉近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针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育现象,本书不仅提出相对应的各种心理效应以应对,呈上丰富的教育案例以解读,更对每一种心里效应的实施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法及操作技巧,令人一目了然。
与一般此类书籍不同的是,它的语言通俗易懂,不晦涩、不自说自话,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时不时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困惑,反思自己的工作行动,鞭挞自己的师德灵魂,令人热血澎湃,燃起心底残存的星星火苗。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必然学过心理学。
但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加以运用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给了我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在几乎每一篇论述之前,先以一段故事或实例来铺陈,来加强读者对这些心理学知识的了解。
读了这本书,确感有趣,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破窗效应的论述。
美国学者研究指出,在一栋建筑物里,若是有一扇窗子的玻璃打破了,却没有做任何的处理,很快地就会再破第二块、第三块。
当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整个破坏的速度更会呈倍速上升。
关于调皮学生的控制。
班主任要对班上调皮的学生严格控制,加强管理。
尤其要抓好带头的。
如果对这些调皮学生疏于管理,会干扰整个班级教学秩序,也牵制班主任大量的精力。
我班有一学生陈某,刚到我班时很是调皮,我对他以前的表现也早有耳闻。
所以我对他特别“关照”,控制和他一起玩的学生,经常找他谈话,适时加以鼓励,所以一段时间下来转变很大。
我想如果当时不及时采取措施,他就会带动一部分学生调皮,形成破窗效应。
现在不是他影响别人,而是好学生影响他。
事情变好或变坏,往往只是一个关键点的突破而已,坏同学多到一定的量,全班就会快速沦陷;好同学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全班也会快速地步上正轨。
作为班主任要知道破窗效应的道理,控制好班级的调皮学生。
对控制调皮学生,在开学第一个月最为关键,如果能有效控制调皮学生,让好学生带动整个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使班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班级团结,,奋进,有朝气。
关于学困生的管理。
对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教师不能对之失去信心。
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无论从学生个人方面还是从整个班级方面都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否则也会形成破窗效应,后果严重。
我班有一学生杨某,学习很不理想。
课后我找她谈话,告诉她,你不要跟别人比,就跟自己比,每一次只要进步就是成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慨。
首先,书中提到了学习成绩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这让我深感到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之大。
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在接受一种教育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和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这让我想到了过去学习中的一些经历,有时在做某个任务时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信心。
而如果教师能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相信我会有更大的动力去面对困难。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存在于教育中的“齐观影响效应”。
这指的是一位学生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这让我想到了班级里的集体行为,有时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班级,带来负面效应。
教师要及时发现、引导和纠正这种行为,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去塑造良好的集体行为。
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理的引导和塑造。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期望和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也要关注班级集体的行为影响,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奖励,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行为。
只有学生们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才能更好地发展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二)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心理效应对教育的影响。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心理效应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实践中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首先,书中指出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效应。
教师的语言表达和态度对学生的情绪和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其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教师过于严厉或冷漠的态度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和消极情绪,降低其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供积极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要能有效必须要首先尊重规律,善用规律。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后收获颇多,里面谈到的教育心理效应让我眼前一亮,所谓的“效应”,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效应,一般情况下,有类似的环境和刺激,机会产生预期的效应变化,营造相对应的氛围和条件能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能让我们的教育省心省力。
对其中两个效应印象最深,分享如下:一、增减效应“增减效应”的核心概念是“减少指责,把赞美送给学生”,“增减效应”认为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持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持续减少的人,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这时很多潜能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
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这样,“美”的东西就会越赞越多、越赞越美。
让赞美成为兴奋剂: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不逊之言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并所以一蹶不振;也会因为一次表扬、赞美而走向成功。
教师对学生的赞美会使这终身难忘,乃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记得在一次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时,一位老先生说过:“教师的一句话能够成就一个天才,同时,也能够摧毁一个天才。
”“增减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赏识、激励、赞美学生如果说被尊重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那么被赏识则是学生的更高心理需求。
赏识学生就是对学生身上的长处予以肯定、予以赞美。
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美时,学生会所以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在这种鼓舞下,力求做得更好、更完美。
安东尼·罗宾说过:“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
”教师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可开发学生的“金矿”,提升其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动心”的艺术,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家长我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并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从而科学地引导学生!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原来自己的工作中一直忽略了这些效应,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更应该借鉴书中的一些做法!下面就书中提到的几点对我影响较大的心理效应发表几点自己的感想: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每个学生都期待被老师表扬,赞许,也许有时一个眼神也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可是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这个,每次都是等到学生犯了错误才去“灭火”,却错过了在他蠢蠢欲动时恰当的给予一个心理暗示,也许会避免很多麻烦!老师是学生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批评或忽视,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老师可以适时的积极的肯定,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鼓励他,表扬他,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学生就会信赖我。
记得曾经有人问我,现在的学生都那么高,逆反心理也强,你能管得住吗?我笑笑:对待学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会跟老师逆着干的,就算他逆着你干,那就要把他理顺了,只要顺了一切都好了!我一直尽力的从这些学生身上找一些优点,不断放大这些优点,那样,他自然就不再好意思犯错误了!因为老师一直这么关心他,重视他!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读完孙媛教授编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受益良多,感触颇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从而科学地引导学生!下面就书中提到的两个对我影响较大的心理效应发表几点自己的感想:(一)情绪效应“一天早晨,有一位智者看到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于是上前问道:‘你要去做什么?’死神回答说:‘我要到前方那个城市里去带走100个人。
’那个智者说:‘这太可怕了!’死神说:‘但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这么做。
’这个智者告别死神,并抢在它前面跑到那座城市里,提醒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请大家小心,死神即将来带走100个人。
第二天早上,他在城外又遇到到了死神,带着不满的口气问道:‘昨天你告诉我你要从这儿带走100个人,可是为什么有1000个人死了?’死神看了看智者,平静地回答说:‘我从来不超量工作,而且也确实准备按昨天告诉你的那样做了,只带走100个人。
可是恐惧和焦虑带走了其他那些人。
’”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而温暖的微笑可以化解心中的坚冰,这就是情绪效应。
一些教师经常会因个人私事或学生所做的坏事、气人事,而“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殊不知,教师一番倾盆大雨、酣畅淋漓的训斥,固然把压在自己心头的怨气、愤恨都发泄出去了,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而学生呢,从看到教师那张阴沉的脸起,就知大事不妙,胆战心惊了,而此时更被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种紧张、压抑的氛围,只能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扼杀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活泼好动、心理不成熟的学生呢。
小学老师读书感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小学老师读书感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教育更是一个慢艺术.师者何以为师?我想大概就是示以美好,授以希望吧.刚接触一年级孩子时,不太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教学有些吃力,直到朋友给我推荐了这本刘儒德编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后,我发现,平时的任何事情都存在心理效应,这书向我们展示了一切心理活动,把不同的事情现象用不同的心理效应进行总结归纳,给我们一个方向,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做,真是得益匪浅。
教师需要掌握各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教案在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共鸣。
书中主要归纳了64条心理效应和规则,而且每篇小文前添加了一个小故事,使得一些原本容易忽略的事情变成一个个心理学的规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眼前一亮,更加让读者容易了解。
本来以为心理学是一本很难理解的学科,可是放了一个个小故事就让人轻松易懂,让人知道很多事情多存在的心理效应,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
在教授教学任务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流,相互感染,造成心理和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形成集体心理气氛。
体育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是“贴标签效应”,教师中有一些禁语,比如“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之类,其实这就是“贴标签效应”。
时间长了,这位学生就真的成了教师所说的“笨蛋”了。
因为这样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上进心,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所以,教师必须在语言上进行控制。
比如某大年纪的学生欺负低年级的学生,在被你发现时,不同的语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你是怎么搞的,你比他大你就欺负他丫,看我跟你父母反应好好教育教育你”另一则是“我知道你不是一个爱欺负弱小的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负小朋友对吧”两种说法,结果会截然不同。
所以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让孩子们心理上健康的成长。
作为在一线教师,只有在心理上了解学生后,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不断鼓励,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书体会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书体会《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的书籍,通过介绍59个心理效应,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和指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也体会到了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阅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情绪对学习的重要影响。
例如,情绪传染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情绪会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
教师如果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另外,心理学还提供了一些方法,如情绪驱动学习和情绪调节等,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其次,这本书还向我展示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对学习的影响。
比如,心理预期效应告诉我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期望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就。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预期,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
另外,这本书还提到了许多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心理效应,如空耳效应、串联效应等。
了解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与学生行为和动机有关的心理现象。
比如,禁忌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禁止学生做某事时,他们反而更有可能去做。
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不要这样做”,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具体的指导和引导。
另外,这本书还提到了自我肯定和动机效应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心理学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知识,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总之,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我收获了很多关于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的知识和经验。
初中教师读书笔记《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初中教师读书笔记《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初中教师读书笔记《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一知半解。
学生不会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教师,而当教师确实有知识时才会敬重和信任教师。
教师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很难提高教学效率,“若是身无千斤力,何来四两拨千斤”。
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想都好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并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
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学到不少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现将此书中提及的第11—17个“心理效应”中精彩、值得深思的部分整理出来,便于以后工作中参考应用:11.泡菜效应——创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泡菜效应”——盐的量大小不同,泡菜味道不同。
它揭示了环境对事物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在性格、气质、素质和思想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
“出淤泥而不染”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敬不教,性乃迁。
”这里的“性”指道德品质,“习”指言行举止,而“迁”则有变迁之意,即人从母体出生时,天性是一样的,但每个人成长的环境、生活经历、所受教育却是不一样的,导致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
12.情绪效应——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学生“情绪效应”——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使用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之前在考心理咨询师时学了许多枯燥的心理学,什么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等,而且无外乎都是从知、情、意、行等方面来讲述的理论知识,所以,当我看到这本《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时,简直是不屑一顾。
但这个题目深深吸引了我: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哪些心理学是老师不可以不知道的呢?《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个在心理学、教育学、咨询学都没有知名度的台湾普通老师写的,是一个初中化学老师“半路出家”学心理学的老师写的,就更好奇了:到底是怎么样的心理学?好奇心驱使我拿起书,封面上一句“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是的,学生想认真学习,老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
我们每天都在做我自己认为对的事,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往往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
打开书,越往下读越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不像其他心理学书那样从知情意行来阐述。
每篇都很有规律,题目是心理学的名称,先呈现一个场景,讲发生在当今校园中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鲜活的、真实生动的教育教学故事,接着是故事背后的心理学理论分析,联系著名心理学家的实验,引出心理学专业知识,又针对故事中的教育教学进行精辟分析,又总结告诫大家。
把理论联系到实际,把高深意难的心理学理论解析得如此简单易懂,而且生动有趣,很有可读性。
感受最深的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有些习以为常,甚至有些觉得很成功的做法,都有一些心理学弊端。
如我们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希望学生表现更好、进步更快就给学生表扬奖励,开始很有效,但过一段时间效果不大了,学生习以为常,而且不奖励,学生就不愿上进了。
斯滕伯格曾做过“田野”实验,把这种现象称作“过度辩证效应”:内在动机的强度有可能会因为外在动机的加入而遭到破坏。
读教师不得不知的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读心得体会读<教师不得不知的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都说“阅读是成长的阶梯”,可我却是个懒于阅读的人,不过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现有的知识面的狭窄,知识量的不足,所以我必须阅读。
学校在暑假布置了每位教师必须阅读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的心得体会的作业。
我就借阅了〈〈教师不得不知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是一个台湾的普通老师写的,是一个“半路出家”学心理学的老师写的。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书中所描述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很有可读性。
读着这本书,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我隐约感觉到书中讲得很多事例就在我身边,我的好多做法、好多尴尬就如同书中说得一样,可我又却无从改变我的现状,我读着这本书,一会儿忽然开朗,一会儿又一头雾水,总感觉好累,这是一种痛苦地阅读,这种痛苦又让我不忍放弃,牵着我一路读下去;这种阅读又是一种快乐的阅读,这种快乐更让我不愿放弃,伴我一路前进。
“习得无助”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新”名词,我常常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害怕去学校,害怕见老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习得无助”,而且不仅仅是学习方面。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
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
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
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不仅仅是学生会产生“习得无助”现象,其实老师也会“习得无助”,有时面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有时面对乱哄哄的课堂纪律……我也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个学生实在是无可救药了,随他去吧;这个班级我已经费尽心思了,可就是不见效果,算了,我已经尽力,我实在是没办法了…… 但我是老师,作为老师我要有坚定的信念,了解了这种心理现象后,我要主动地克服,面对暂时的困难要积极地应对,树立信心。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1大学时,就学习过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
当时的老师经常把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规律、效应、法则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兴趣盎然。
如今再次研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对那些熟悉的道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心理学的规律、效应、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本书以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它们,让我们对平凡、琐碎和繁重的教育生活形成新的真知真信,给予我们付诸行动的智慧和力量,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一、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第十名现象以香港大学对内地入学者的面试,不录取对课外活动缺乏的“书呆子”故事为例,深入浅出为我们介绍第十名教育现象。
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
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它是现实生活中真正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
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
而学业成绩考查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
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
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以“人人都能成功”为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多元化评价。
要相信: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二、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一个学校里,一位老教师对新来的年轻教师说: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如果这个学生的成绩是A,将来他可能是杰出的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他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也许他会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绩是D,你更要对他好,因为他将来很有可能去竟选州长或总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这个暑假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与其他心理学的书不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运用实例来解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有二种心理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
一、破窗效应:书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
班主任应该为了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更加的细心观察。
班级内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希望每一个班级都不会出现一扇破窗。
二、单纯曝光效应:曝光效应: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这种曝光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都比较的实用。
类似于无意识的记忆,无压力的轻松的记忆环境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必须提及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
它其实没有那么“单纯”,其中至少还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多出现在学生的视线当中,轻松无压力单纯的出现可能会让学生更加的喜欢你。
因此,作为教师,以后应该多接触一些心理学知识,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教育的大道理从来不是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知识本来也是扣人心弦的”。
在未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时,我对心理学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总觉得心理学高深莫测,殊不知,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中,自己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应用着某些心理效应。
这本书脱离了以往深奥的心理术语,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结合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了心理学规律,读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维,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
此书分为三辑,分别为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以及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可以说,大部分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认识的部分并从中获益。
诸如“超限效应”,我们其实在杂志中就曾读过关于马克吐温关于演讲募捐的例子,故事讲述的道理也浅显易懂,再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令人茅塞顿开。
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常常生怕讲的内容学生不懂,拼命抓住下课后的几分钟,“不厌其烦”地指导教育学生,却不知道此时学生已由一开始的耐心渐渐演变到了不耐烦,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之差,因此这一小节作者用了“给学生留白”的小标题,读后不禁大悟,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给学生空间,留白的目标吗?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反省的空间,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或者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这一辑有助于我们改善教学技巧,提高教育效率,学习需要有效的记忆方法,还需要有效的目标,有效的诱导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洪合镇中心小学邱月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充满着生气与希望,但是却经不起风吹雨打,需要的是我们给以温暖、信心的呵护。
1858年,林肯在竞选美国上议院议员的时候,在伊利诺斯州南部进行演说。
那时蓄养黑奴的恶霸们平时对废奴主义者就非常仇恨,当然对林肯到此做反对奴隶制的演说恨之入骨,并发誓只要他来就置他于死地。
演说之前,林肯说:南伊里诺州的同乡们,肯特基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对,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那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们一样有着发表意见的权利呢?好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人,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里诺州,正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认识南伊里诺州的人和肯特基州的人,也想认识密苏里的人,因为我是他们中的一个……
林肯根据听众的情况,简明扼要地把自己与听众相关的情况、经历加以介绍,使听众形成“认同感”。
他的话竟把可能面对的敌对怒视变为大声喝彩,据说还有打算与他作对的听众成了他的好朋友。
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人效应”,利用“自己人效应”,可以让你的听众感到亲切,激发他们的共鸣,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愿意听,能更容易的接受你的观点。
这一点,在教学上也是一样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要让学生接受你,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你,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学年我担任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语文课的认识不足,在进行教学时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教学组织方面,有时真的会让我感到束手无策,学生太过活泼好动,总是在课堂上随意发言,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教学任务也会难以完成。
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强,而且小学生有英雄情结,对课堂上的一些小活动、小游戏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在一年级的学生认知中,也许教师是可怕的,也许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所以师生之间存在着距离。
教师只有走近学生,
倾听学生的内心,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
因此,要运用好“自己人效应”,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喜欢自己,那么,学生会认真地听你讲话,也会对教师的课产生兴趣。
在语文课上,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朗读、游戏、比赛,我也时不时在上课的时候穿插一些小游戏、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课文教学中,给学生范读,让学生看看教师的表现,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你,那你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会争着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就会更加认真的了参与学习过程。
我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会由于教师参与而更加积极地展示自己。
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沟通,及时地赞美学生,会自然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心理上认为老师是跟我们一样的,老师也喜欢跟我们一起学习、玩游戏,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呵护,这样在不自觉中,让学生卸下了心灵上的防护设备,消除戒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相信老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