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斯亮:《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
陶斯亮: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
陶斯亮: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2012-12-22编辑按:1991年1月,《中华儿女》杂志刊出陶斯亮所写的《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一文,一时洛阳纸贵,杂志一印再印,各种文摘报刊更是蜂拥而上。
四位“公主”的不同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导演谢晋还曾产生了拍摄一部名为《红色公主》的电影的冲动。
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想,这是因为她们的背后,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并引以为戒的共和国历史,它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正如陶斯亮所言:“我们生在这样的家庭,命运都把握不住,有时被抛到天上,有时被抛到地下,何况中国的一般老百姓。
”有谁希望重蹈覆辙?十多年过去了,仍有不少人苦苦寻觅这篇文章,而还有更多的80后、90后对此一无所知。
鉴于此,本网特将此文刊出,以飨读者。
最左边这个,像个土改工作队女队员似的,是当时被称之为“红色公主”的李讷(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再过来的陕西土妞是林立衡——林豆豆(林彪和叶群的女儿);第三位像知识分子的是聂力(聂荣臻的女儿);顶右边这个像女子钻井队长的便是我。
那时候的我们是多么年轻,多么健壮,又是多么的纯朴啊!一我是不愿翻阅旧相簿的。
那永远逝去了的过去,有着我太多太多的快乐和太多太多的幸福,以至我都不愿再去触动它,就像那些陈年老酒,封存的年月越久,反而越舍不得品尝了。
可是有一天,也不知是那根筋兴奋了,竟将相簿统统抖落出来,在床上摊了个横七竖八。
我打开了其中的一本,纸皮面的,微微有些泛黄,里面全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照片。
照片上的那个小女孩是如此的稚气,那双清澈透明、无忧无虑的眼睛,似乎总是在憧憬着一个七彩的梦。
“难道这是我么?我曾经这么年轻过么?”我反复莫名其妙地问着自己。
就这样信手翻着,翻着,突然,我的眼光停留在一帧照片上,就再也移不开了。
这是张极普通的黑白照,由于是阴天,整个照片显得乌涂涂的。
照片上的四个姑娘并排而立,背景是荒凉的深圳罗湖桥头,时间是1961年元月。
照片上的姑娘衣着朴素,甚至显得土里土气的,即便是在以朴素为时尚的60年代,像这样的女孩子,也不会吸引行人投来一瞥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课件(共9张PPT)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最爱好的东西?能否 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请以“我和 × × ”为题写一首小诗。
1、修改完成“我和 × × ”的诗歌创 作。
2、拓展阅读苏金伞诗歌《无弦琴》《寻 找》,选择一首作赏析点评。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
表现手法:对照、联想、烘托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 1、你读懂了三黑的情感,有没有 感悟到作者在这饱含深情的文字 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开头: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结尾: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古典诗歌中农民生活的写照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蹚
• 1、通过作者和背景来了解
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土地改 革的 作者:苏金伞,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 人之一。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言“三生修来是诗人”,创作诗歌70年。 “故乡即诗”,苏金伞用诗创造一个如同 故乡的家,营造了浓浓的乡土精神家园。
1、通过作者和背景来了解 2、通过标题来了解 3、通过问题来了解
三黑对土地怀有怎样的情感? 三黑在土地上怎样劳作? 三黑在劳作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解诗意: 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三黑怎样的情感?
• 1、你从哪些诗句、字词中品读到 了三黑的喜悦、热爱、向往······请 作具体分析。
陶斯亮1
陶斯亮: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2)发布时间:2012-12-22 04:13 作者:陶斯亮字号:大中小点击: 5605次李讷并没有像她当初断言的那样,她既没有成为最好的人,也没有成为最坏的人,也没有去当什么“巴扎洛夫”,而是成了一个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的人,属于那种凭工资过日子的人,既要为油盐柴米房租水电而操心,又要为孩子上学看病坐车而犯难,甚至冬天也要像老百姓一样贮存几百斤大白菜。
去年她一家三口分配的180斤大白菜,是自己用平板三轮车拉回来的。
每当毛泽东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她也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排在长长的队列中,静静地等候进纪念堂去见父亲一面,然后随着队伍出来,消失在那些匆匆忙忙去挤公共汽车的人流中……当我听到这些情况时,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
讲给友人听,有的感叹同情,有的则说:这有什么!挺好,就应该这样!不管怎么说,我仍要为李讷的回归而庆幸,做一名普通人(实为正常人),难道不是李讷当年所向往的吗?难道不是她那伟大的父亲所期望于她的吗?比起当年的“红色公主”来,我觉得今天的李讷更值得我尊敬。
三再说林豆豆。
我第一次见她大概是1953年,在广州石碑子弟小学。
那时她也就八、九岁吧,她和她弟弟,两人都是浓眉大眼,一望便知是谁的孩子。
小时候的豆豆既没有一般小女孩的活泼,也没有一般小女孩的扭捏,而总是静静地用两只黑黑的大眼睛看着你,一副认真专注的神态。
不知为什么,我对第一次见到的豆豆的形象至今记忆犹新。
大概是由于她那小巧精致的模样儿,使我觉得,啊,真是一粒小豆豆!以后也断断续续见过她几次,但她总不爱说话,老是紧紧抿着小嘴而大睁着黑眼睛,我感到这位小姑娘真是又清高,又矜持,又娇气,加上大了她几岁,也就更不介意这个一号首长(在东北时林彪是一号首长)家里的小金豆了。
以后,依稀听说她一度也患了青春期忧郁症,同她的妈妈闹别扭,怀疑自己不是叶群生的。
再后来,她成了大名鼎鼎的林立衡,而我则成了“黑帮子女”,我们之间有若天渊之别,自然更谈不上任何联系了。
政治抒情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革张晶赵小琪摘要: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神州大地焕然一新,也再一次将中国政治抒情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催发了这一独特文化圈层内部权力关系的重大变革。
立足于改革开放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回顾三十年间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内性别、身份、空间等结构网络中权力关系的变革,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抒情诗已经超越了传统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模式和理想框架,呈现了更加宽泛和自由的文化追求。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抒情诗性别政治身份政治空间政治作者简介:张晶,女,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赵小琪,男,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权力关系无处不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兼具鲜明政治色彩和艺术审美特质的政治抒情诗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个时代权力关系竞相争夺、相互较量的力的场所。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神州大地焕然一新,也再一次将中国政治抒情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催发了这一独特文化圈层内部权力关系的重大变革。
因此,立足于改革开放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回顾三十年间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内性别、身份、空间等结构网络中权力关系的变革,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抒情诗已经超越了传统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模式和理想框架,呈现了更加宽泛和自由的文化追求。
一、性别政治的变革在权力场域中,性别早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意义,而成为一个颇具政治色彩和权力机制的范畴。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性别是代表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
换言之,性别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和主要途径。
”1[1]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革首先就在性别政治的子场域中有所反映。
在中国五六十年代延续的那些渲染着时代激情和英雄崇拜的政治抒情诗里,我们几乎听不到任何女性特征的抒情声音,也感受不到抒情主体在性别属性上的丝毫差异,完全被整齐划一的时代口号和空洞激昂的政治标语所淹没。
改革开放前政治抒情诗中抒情声音的性别表现与当时中国社会性别政治的现状是一致的。
新中国第一个彝族女作家李纳
新中国第一个彝族女作家李纳她,是这样一位作家——以她的真诚去寻求暗淡生活中的亮光,青年时代就从云南毅然投奔延安,成了革命战士,她又以革命者的真诚在东北写下了第一个短篇《煤》,从此登上了文坛,成了作家。
是幸运,也是成功。
《煤》问世,老作家叶圣陶和端木燕良就撰文推荐,并被译成外文,在美国、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刊物上登载。
但是,她不是喧嚣的溪流,而是澄澈明净的一涨清水。
她不声不响地走自己的路,虽然“走得很吃力,很缓慢。
”。
她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她创作的每篇作品都有自己的追求。
她把自己的艺术眼光集中到普通人的身,“寻找人们心灵的珍珠”。
②因此,她奉献给读者的是珍珠连缀成的闪光的项链。
但是,她并不为评论界特别注目,甚而至于在那些当代文学的宏观论著里还没有“李纳”这两个字。
我们决不要责怪评论界偏心,在那个评价体系的坐标图上,“李纳”原是个连不成线的点。
在这里在我这张坐标图上李纳是一颗璀灿的明星,是一条无限延长的射线的端点:李纳,彝族当代的第一位女作家。
她的短篇小说是用真诚连缀起来的一串串珍珠,真可谓流光谧彩而最为鲜艳夺目的是表现民族生活的篇章。
有评论家认为,最能代表李纳文学成就的是她的短篇小说。
但是,如果孤立地来看这些短篇,如果仅仅把这些短篇放到一个评价体系的理论格局中去衡量,也许会被认为主题太浅薄,人物刻画也不够丰满。
如果整体来看,如果进行多向性审视,我们确实可以认定李纳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是相当高。
首先,我们应该找到作家的艺术视角。
李纳是位真诚的作家,她说“创作不应该是用笔写,而应该是用心写。
”“作家应该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明澈的洞察力,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一颗真诚的心。
” ③李纳正是以她那颗赤子之心去感受生活,去寻找人们心灵的珍珠,用心血创造出作品,所以我认为李纳的短篇小说是用真诚连缀起来的一串串珍珠。
细心的读者会发觉,李纳的每篇作品都渗透了真诚,是用真诚感应生活中的美和向上的东西的。
任何作品都不能脱离时代,李纳的也不例外。
《 我的母亲》课件(共19张PPT)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下册.ppt
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
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 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 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4
PA R T
课堂小结
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 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 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挣扎着,咬着嘴唇, 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 徐的走去”这一句中, “扎”“咬”“扶”“ 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 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 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 “去吧,小子!”这句 话中又蕴含着深刻的爱 子之情。
(2)作者善于 运用白描的手法 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 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 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 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 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 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 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 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 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 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 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 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 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提示: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 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 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因为亲情,成就了今天 的我们。
3
PA R T
重点探究
3 重点探究
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
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
四位公主李纳林豆豆聂力陶斯亮的命运
四位公主李纳、林豆豆、聶力、陶斯亮的命运原文地址:四位公主---李纳、林豆豆、聶力、陶斯亮的命运作者:海布衣四位公主---李纳、林豆豆、聶力、陶斯亮的命运我从头看到尾,心情随文章的内容而起伏。
说实在的,我是抱着好奇的心情和看热闹的态度去看这篇文章的。
因此,对李纳、林豆豆并无好感,她们都是靠父辈而飞黄腾达,不可一世,靠政治运动而指点江山,或投机取巧而击扬文字。
有人由可爱的小公主一眼之间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杀人恶魔!是谁让她们四位小公主变成了誓不两立的仇敌?从四位小公主的大起大落看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折射出中国大地六十年、七十年代给中华民族带来多么沉重的災难!一个月前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林豆豆是9、13事件的罪魁祸首]。
看了这篇文章后,又觉的林豆豆后来的命运又太可怜了,又产生了同情之心。
这不仅是四位公主的命运,也是当时八亿中国人民的命运。
看到文章的结尾时,我流泪了。
她们也是不幸的,即是整人者,又是被整者,即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
但愿十三亿中国人能从中吸取教训,千万别再搞文化大革命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否则下一个人就是你!这就是本文给我的启发。
最后,向敢于发表这篇好文章的记者袁海表示致敬。
在日华人---海布衣2013年1月20日原文地址:陶斯亮: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作者:虚怀陶斯亮: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从左至右依次为李讷、林豆豆、聂力、陶斯亮一我是不愿翻阅旧相簿的。
那永远逝去了的过去,有着我太多太多的快乐和太多太多的幸福,以至我都不愿再去触动它,就像那些陈年老酒,封存的年月越久,反而越舍不得品尝了。
可是有一天,也不知是那根筋兴奋了,竟将相簿统统抖落出来,在床上摊了个横七竖八。
我打开了其中的一本,纸皮面的,微微有些泛黄,里面全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照片。
照片上的那个小女孩是如此的稚气,那双清澈透明、无忧无虑的眼睛,似乎总是在憧憬着一个七彩的梦。
“难道这是我么?我曾经这么年轻过么?”我反复莫名其妙地问着自己。
真性情必有真文章
真性情必有真文章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8年第17期我与《中华儿女》的情缘还是在20多年前结下的。
1991年4月的一个周末,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我去了王府井书店。
那个时候,在北京上学的我有时间就会去泡书店,一泡就是一整天。
在杂志类的书柜上,一本《中华儿女》(1991年1月出版)杂志赫然醒目。
捧着散发着油墨香的《中华儿女》,翻开目录,陶斯亮写的《我和聂力、李纳、林豆豆》文章让我的眼睛再也无法离开。
也许,与陶斯亮的身世一样,我们都是老红军的后代,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读着文章更感到亲切。
陶斯亮笔下的四位“红色公主”的不同命运深深打动了我,也为她们的大起大落、悲喜交加人生沉浮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她们的故事为何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她们的背后有一段中国人都铭记并引以为戒的共和国历史,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正如陶斯亮所言:“我们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命运都把握不住,有时被抛到天上,有时被抛到地下,何况中国的一般老百姓。
”有谁希望重蹈覆辙?的确,通过陶斯亮讲述的故事,让读者看见了一个个灵魂对生命的尊重,看见了亲情、友情、毅力、信心、责任——这些温暖我们生命的东西。
大苦必有大感动,真性情必有真文章。
那个年代《中华儿女》刊发了这么厚重的文章,我开始对这本杂志格外关注。
经过进一步了解后得知:《中华儿女》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国家大型人物类综合期刊,连刊名都是邓小平亲自题写的。
应该说,她是面向海内外优秀中华儿女的高层次、高格调、高水准、高质量的期刊。
也许与从事新闻专业有关,引起我格外重视的《中华儿女》,就是因为她的真性情。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天地间正气的表现之◎刘枫一。
“齐太史”“董狐”等也被孔子赞为“古之良史”。
这种“良史精神”,对今天的传媒人来说不无具有深入反省和践行的现实意义。
《中华儿女》坚守了“良史精神”,说白了就是坚持真理——放大弱者的声音,传播智者的声音;坚信秉承社会良知、展示思想力量的天职;让世界增一份理性,多一声正气,能对人有所启发。
毛主席和李纳在延安的故事
毛主席和李纳在延安的故事作者:叶水胡来源:《档案天地》2011年第11期李纳是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儿,她出生于1940年8月。
笔者近几年走访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和幼年曾带过李纳的阿姨,她们回忆起毛主席和他的女儿李纳在转战陕北时的许多小故事,十分有趣。
我要学会自已走路党中央和我军撤离延安后,人们虽有胜利的信念,但心情都很沉重。
小李纳那时正好六七岁,她长得活泼天真伶俐,白皙的皮肤,精灵的眼睛,十分逗人喜爱。
主席和她母亲以及大家都很爱逗她。
那时几乎每天都行军,首长都有骡马。
年幼的李纳看到大人都在地下行走,看到爸爸也很少骑马,所以有时也下来自己行走,别人问她:“李纳,你年纪小走不动,骑马吧。
”她挺着小胸脯说:“爸爸和叔叔阿姨们都在地上走,我也要走。
”阿姨们也说:“你年纪小,走不动,还是骑马好了。
”她说:“我走不动时再来骑,我走路时叔叔阿姨还可以骑马。
”走路时有的阿姨和主席身边工作人员逗她:“小李纳,咱们来个行军比赛吧!”李纳总是高兴地响应阿姨们提出的挑战,每次她都不愿服输,有时阿姨看她走得很累,只好把她抱到马背上或提拉双手背在身上。
她很感激地说:“阿姨,你背我不是更累了吗?”阿姨说:“我们是大人了,体力比你好。
”她天真地说:“那我长大了也可以和你们一起行军作战了吧?”阿姨们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我们都是老太太喽,那时汽车多了,大家都可以坐公共汽车了。
”那时,天上总有飞机追踪侦察,行军中经常受到敌机的轰炸和扫射。
李纳经常跟着大人跑警报,所以也习已为常了。
有时小脚跑的还挺快,动作敏捷灵活。
阿姨和叔叔们都夸奖说:“小李纳也是未来一位好女兵了。
”听到赞扬,她神气十足地回答:“我长大了,也能和你们一样勇敢,不怕敌人的飞机。
”有的叔叔插话鼓励说:“将来我们有飞机了,说不定咱小李纳还是一位勇敢的女飞行员哪!”她满有信心地说:“我学开飞机,也一定敢向敌人扔炸弹。
”吃黑豆牙齿不会变黑的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李纳当时虽然年纪很小,在生活上也遇到了极大困难,她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普通大灶,每到开饭时她也和战士一样自己拿着小碗,叔叔阿姨照样给她打一碗饭一份菜,她自己也像叔叔阿姨那样,找一个地方蹲着,或找一个树桩坐着吃,俨然是一位女战士了。
“不能搞特殊”1
2.“不能搞特殊”马英民等李讷11(nè)是毛泽东的小女儿,毛泽东虽然格外疼爱自己的小女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女儿的严格要求。
一次,卫士长听说李讷饿得脸发黄,就瞒着毛泽东给李讷送去了一包饼干。
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立即批评卫士长:“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卫士长解释:“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
”听到这话,毛泽东更是生气,他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此事过后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李讷从学校回家。
卫士趁倒茶的机会,向毛泽东提议:“主席,李讷回家了,两三个星期没见了,一起吃顿饭吧?”按常规毛泽东是不允许女儿和自己一起吃饭的,他总是让她在大食堂吃饭,但这次,毛泽东理解卫士的心意,同时他也确实心疼女儿,便笑着回答:“那好,那好。
”饭前,李讷向爸爸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后,现委婉地告诉爸爸自己在学校饭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一点油水也没有,上课肚子老是咕咕叫。
听后,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要带头,要做宣传,要相信共产党……”饭准备好了,饭桌上摆着四菜一汤,有辣子、霉豆腐等四个小菜,主食是热气腾腾的红糙米掺芋头的米饭。
李讷随爸爸来到饭桌前,一股饭香扑鼻而来,李讷将头伸过去嗅了嗅:“啊,真香啊。
”说罢抬头冲父亲调皮一笑,显得那么天真可爱。
“吃吧,快吃吧。
”毛泽东爱怜地望着女儿。
话音未落,李讷已开始向嘴里扒饭,饭太烫,她不时咝咝地向外吹着热气。
毛泽东在旁边劝女儿慢点吃,可李讷慢吃不了几口,又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因为她实在是太饿了。
看到女儿饿成这个样子,毛泽东脸上露出了几分苦涩,他再也无心吃饭了,转身拿起报纸看起来,以掩饰自己的情绪。
李讷看到父亲不吃了,望着他问道:“您怎么不吃了?”毛泽东说道:“老了,吃不多,我很羡慕你们年轻人。
”李讷信以为真,于是就将桌上的饭菜一扫而光。
后来,卫士又从伙房找来两个白面掺玉米面的馒头,李讷又将这两个馒头连同盘底的菜汤一同吞下了肚。
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拓展延伸
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坪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隔延河与城相望, 旧址处于两座大山脚下,左边叫脑畔山,右边叫 花豹山,一条小沟从林中穿过,依山傍水,环境 优美。这里曾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国民 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部)总部所在地。王家坪革命旧址分为南北两院, 人们一般称南院为政治部,北院为司令部。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希望在新时 期继续发扬和传承延安精神。
什么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 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 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小组讨论:现在延安精神 还需要传承吗?
现在还需要传承延安精神。延安 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现在我们的 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 这种精神。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 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 扬延安精神。
齐读第5、6节诗歌,思考: 作者在追寻什么?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 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 美好的未来,说明了延安精神的重要。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点明中心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延安,一座北国边塞之城,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土地。延 安,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史册,启迪后人的经典。 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革命浪潮曾经从这里席卷全国, 延安也因此被称为革命圣地。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南泥 湾,这里革命的足迹历历在目,看着这一切,诗人满怀激情 地写下这样的诗句:“延安,我把你追寻”,诗人在追寻什 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个时代一本期刊一群人一纸传奇
余玮档案:余玮,《中华儿女》首席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等。
出版有《荣归》《红墙见证》《触摸红墙》《本真毛泽东》《魅力雷锋》等100余部畅销专著,并有作品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与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大量文章被作为中学范文考题。
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等120多项奖项,多部作品被评定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或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重点图书。
立于时代的潮头,启动一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之中。
由此,自主设立部门、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杂志扩版等等领全国期刊出版界改革风气之先的一幕幕创新大戏在这里率先开启……1992年,开启了一个春天故事的序幕,也为一本杂志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脉动。
《中华儿女》的改革正逢其时!这份全国青联的机关刊,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在困惑中不断调整,以适应她所热衷推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松了绑的《中华儿女》,很快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到1992年底,《中华儿女》国内版发行量猛增,达到14.2万册。
1994年1月,团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决定:曾任副主编的杨筱怀任中华儿女杂志社总编辑,年届62岁的王维玲改任中华儿女杂志社理事会秘书长。
《中华儿女》生于伟大时代、长于伟大时代,这是值得庆幸的,但却不是平坦的。
人们都还记得,1988年她出生时业内竞争相当激烈。
全国的杂志“文革”时期的1970年仅存21种,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也只有930种,到1985年就达4705种,到1998年又跃升到8000多种,现在己达上万种,不仅如雨后春笋,而且不断引起“报刊大战”。
1998年8月,美国《侨报》曾用《中国期刊市场犹如战国时代》的醒目标题一点也不夸张。
正是在这时代的大潮中,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中华儿女》的负责人和编辑人员团结拼搏、永不言弃,一次次潮头弄潮,一次次把握机遇,一次次事业推进。
整整30年啊,跻身芸芸报刊而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品牌刊物,终于在中国新闻出版业中确立了主流期刊的地位,名副其实地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刊物,实属不易。
我爱延安一腔火
我爱延安一腔火作者:刘江来源:《延安文学》 2019年第1期双手搂定宝塔山,砂梁哭碎延河月;我爱延安一腔火,滔天冷水泼不灭!——靳之林“我想在延安办一次画展,用两辆大轿车,一车小程村,一车桑洼村,接那里的农民朋友参加开幕式,让他们来看来自他们生活中的画。
”这是靳之林先生晚年的一大心愿,没想到当朋友、学生正为此筹划准备时,先生却永远离我们而去。
“在黄河岸边、宝塔山下画画招魂,招艺术之魂!招民族之魂!”先生那洪亮的声音在延安的天地之间回荡……当年以延安鲁艺为代表的艺术形式、艺术思想特别是古元那“能震撼到人们灵魂的”木刻作品深深地吸引了靳之林先生。
1959年,他有幸接受油画《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创作任务来到延安,一下飞机他像战争年代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一样直奔宝塔山下。
夕阳下,他跪在延河边,手掬延河水,热泪盈眶:俯吮延河水,脸贴宝塔山,十年不眠夜,热泪想延安。
这一次,他在延安一待就是几个月,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足迹踏遍延安周边的山山峁峁,创作获得了巨大成功。
从此他决心把延安当作艺术创作的母土、当作故乡,把余生奉献给延安!经过十多年痛苦磨难和努力,终于在1973年11月来到延安枣园插队落户。
在延安工作和生活的十三年间,他创作了《公社女书记》等经典油画作品;徒步3000里全程考察了南起淳化林光宫北到内蒙古包头九原的“秦直道”;考察了陕北由北魏至民国历代408个石窟的10万余尊雕像;把陕北的剪纸老太太带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并成功举办了“延安地区民间剪纸艺术展”,她们神奇的剪刀赢得一片惊叹,为使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陕北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评论说,靳之林先生复活了隐蔽在民间生活中许多古老文化的原型,揭示出民间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他揭开了中国本原文化研究的新序幕,打破了当下学术研究之间的门户界限,发现并跨入了民间文化的新大陆。
毛主席和李纳在延安的故事
毛主席和李纳在延安的故事
叶水胡
【期刊名称】《档案天地》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李纳是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儿,她出生于1940年8月。
笔者近几年走访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和幼年曾带过李纳的阿姨.她们回忆起毛主席和他的女儿李纳在转战陕北时的许多小故事.十分有趣。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叶水胡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4
【相关文献】
1.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纪念建党八十周年重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对延安中央医院的指示
2.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
3.延安十三年中共是怎样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重新研读毛主席在延安时期13篇著作的体会
4.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
5.毛主席对馬克思主义文艺理論的重大发展——为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談会上的讲話》发麦三十六周年而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三黑和土地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四课时《 三黑和土地 》。《这 篇课文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 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 天的幸福生活。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 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 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 胜利。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 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四课时《三黑和土地 》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四 课时《 三黑和土地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 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 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 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 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望未来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人间正道是沧桑》经典台词
《人间正道是沧桑》经典台词1、你要相信大海有自我净化和调节的能力。
唐朝注解:这是黄埔政治处教管瞿恩在讲解中共早期反腐倡廉、提高自身建设时说的话。
其实论坛也是这样,有很多无聊得帖子,总是被大浪淘汰了,不见了踪影。
2、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就会来关心你唐朝注解:这是黄埔的老班长讲给同学说的。
当时他对国共两党之争,反应在不同党派的同学间争执,持不同看法时说的话。
3、老穆在床上对老婆瞿霞说:“这事由主席来操盘”。
唐朝注解:没太注意这话。
比较无聊。
4、趁着日头好,赶紧凉稻草唐朝注解:杨立仁在收到中共林娥提供的日本轰炸重庆日寇罪魁离汉赴台的重要情报后,喜形于色时说的一句话。
以后在三年内战时期,他在判断其弟提供的情报时,犹豫不决还说过:黄瓜敲锣——就看这一锤子买卖了。
这话也说得很有功利性,两性情感总有疲倦的时候,所以奉劝有情人,趁着日头好,赶快晒稻草,否则就会成为“落叶娇”,你看看他现在的样子,天天哭天抹泪,刺激非浅,可叹。
5、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唐朝注解:这是黄埔的老班长毕业时说的话,意思是:“好男人要争主义,同时要更重情义。
”很多人和气一团,不理解真的纷争是主义之争,而不是意气用事,能真的了解这点的人,实在太少了。
6、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唐朝注解:国民党原老老董说的一句话,指出不同地区的人尤其地域性的不同。
江浙人注意生意等。
他人对其评价为:此人是卖花布的,谁的期货好就买谁的。
(显然指出摇摆性太强。
)7、董建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唐朝注解:《过秦论》里的白话,没啥好讲的,只能说现在的孩子读古文太少。
8、理想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而实现。
唐朝注解:瞿恩的立志教育。
现在人讲个人英雄主义奋斗。
连续剧里的老董也说:有一种理想主义者,比如瞿恩。
还有一种实用主义者,比如我。
9、莫斯科不是天堂唐朝注解:当时立华作为国民党人留学前苏联。
其他人评价一句话。
收录斯诺的中学课文
收录斯诺的中学课文埃德加。
斯诺《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语文版课文原文我于一八九三年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我父亲叫毛顺生,我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其美。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
他当了好多年的兵。
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六十担谷。
一家五口一年共吃三十五担——即每人七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二十五担剩余。
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七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
那时候我家每年可以收八十四担谷。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
早晚我到地里干活。
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
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
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
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
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
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
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
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
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了。
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这次“罢课”胜利了。
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
他要我学珠算。
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
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
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
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
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
对于我,他不给蛋也不给肉。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
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
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
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我家分成两“党”。
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斯亮:《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
陶斯亮《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
左起:李讷、林豆豆、聂力、陶斯亮。
1961年摄于深圳罗湖桥头。
陶斯亮:我当时写那篇文章是有感而发。
1989年之后,我的命运有一个大的跌宕。
偶然翻出一张照片,1961年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四个女孩子的合影。
拍那张照片的时候,我爸爸还在中南局工作,只是个小地方官,我怎么能称得上是“红色公主”呢?!
写那篇文章,我主要是客观地说说我们四个人的命运。
说李讷,我的意思是,虽然她贵为“红色公主”,但是她吃的、穿的都很普通,像个街道大妈似的,过得连个普通人也不如,把她的身份和实际状况做个对比,那篇文章最早的标题是《高干子弟乎?》,后来改了。
“文革”中,李讷和林豆豆的境遇自然比较好,而我和聂力就很惨。
“文革”之后,颠倒过来了。
李讷完全成了普通人,林豆豆更惨。
我自己是感慨命运无常。
我们生在这样的家庭,命运都把握不住,有时被抛到天上,有时被抛到地下,何况中国的一般
老百姓。
写这篇文章,我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这些人的命运和中国大众的命运是一样,有起有落。
但是从此把我称做“红色公主”,到处泛滥,这造成了大众对高干子女的一种误读。
现在,我要“利用”你,为我“平反”!
袁海:1990年10月左右,《中华儿女》的创刊编委陶斯亮寄来一篇稿子,题目为《高干子弟乎》,那是一篇手写稿,一看就知道是“亮亮姐”一气呵成的。
亮亮姐还附了一封信,说这篇稿子转了几个地方,大家都说不错,但都认为风险太大,没人能发。
我一下被文中描述的共和国四位“公主”不同的命运所吸引了,并为她们大起大落、悲喜交替的人生沉浮而感慨万端。
文中的四位女性,一是毛泽东与江青的爱女,一是林彪和叶群的千金,一是“中国最大保皇派”、中央政治局常委陶铸与老革命家曾志的掌上明珠,一位是共和国开国元帅聂荣臻的独苗,都可以称作共和国的“红色公主”。
然而,这四位年龄相差无几、儿时都非常活泼可爱的“公主”,由于父母的不同政治际遇和政治作为,却导致她们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李讷,可谓共和国的“第一公主”,“文革”中以“肖力”之名入主《解放军报》,后来曾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
“文革”后期因生病停止了工作,住进医院。
待到能够重新关注社会时,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父亲毛泽东主席逝世了,母亲江青倒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
李讷面对的是一个与过去全然不同的政治环境与社会,从共和国“第一公主”的位置成为共和国的普通公民、中央办公厅调研室资料室的普通干部。
她住在北京西单附近的一个胡同里,像胡同里的大妈们一样,用三轮车拉冬贮的大白菜,挎着篮子与小贩讨价还价,过着北京平民的生活。
林豆豆,“法定接班人”林彪的女儿,学名林立衡,“文革”中《空军报》。
“9·13事件”前,向党中央报告了父亲林彪与母亲叶群、弟弟林立果准备外逃的动向,为党和人民立了大功。
可是,后来不知为何却与丈夫一起被安排在河南的一个工厂,住在一个盛过化肥的仓库里。
“拨乱反正”之后,才回到北京,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化名“路漫”。
聂力,共和国开国元帅聂荣臻的独生女,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可能是由于德高望重的聂荣臻元帅沉浮幅度稍小,加之聂力本人一直在部队工作,是四位“公主”中命运之途最为平坦的一个。
陶斯亮,是“文革”中曾一度为中共党内排名第四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陶铸与井冈山时期的女革命家曾志之独女,
“文革”期间在部队当军医。
父亲陶铸由于历史上曾与林彪一起在解放东北时共事,两家之间有交往。
陶铸性格耿直,嫉恶如仇。
本来,毛泽东将陶铸调到中央工作,是想加强党内“造反势力”--因陶铸在延安整风期间与刘少奇有点过节。
没想到,“心底无私”的陶铸到了北京后竟一屁股坐到了“保守派”周恩来等党内老革命家的板凳上。
“造反领袖”悔恨交加,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毛泽东态度忽明忽暗,但最后还是下了搬到陶铸的决心,于是,“中国最大的保皇派”的帽子一扣,陶铸便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最后,身患绝症的前中央政治局常委离开中南海,“疏散”到安徽,不久,含冤去世。
妻子曾志和女儿陶斯亮则天各一方,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胡耀邦冲破重重阻力,为陶铸平反昭雪,陶斯亮写出了一篇《一封终于发出去的信》,全国所有报纸纷纷以头条转载,读者无不热泪潸然。
从此,陶斯亮以其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走上中国文坛,成为不可多得的“红色女作家”,进而被特邀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后来,脱下军装进入政坛,当上中央统战部知识分子局的局长。
亮亮姐寄来《高干子弟乎》这篇谁都不便发的稿子,我却认为《中华儿女》能发。
原因,原先认为不能发的缘由主
要是林豆豆,虽然早先的中央文件说“关键时刻林立衡为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立了大功”,但是这个立了大功的人却在很多时间销声匿迹,什么原因,无人知晓。
而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李讷,父亲是伟大领袖,母亲却是罪魁祸首。
当时的李讷,只是中办调研室资料室的工作人员,从不出头露面。
那个时候,尽管“文革”已结束很多年,但人们的内心仍然笼罩着政治灾难的阴影。
虽说我们党和国家并没有新闻审查制度,是通过在新闻出版机构的中共党员和党的干部根据党的方针政策来把关。
但是,害怕担当责任,只将上级的指示精神往下传达,而不努力地发现、发掘“前所未有”的文章在当时的新闻出版界也是一个并不罕见的现象。
身在此环境中的我,也是凡夫俗子,也深知“安全是人生第一要则”这样的普通常识。
但是,我有一个毛病,容不得好文章被废弃,见到好题材就眼红心动。
将亮亮姐的稿子读了两遍,我就下决心,一定把这稿子发出来。
于是,就埋头编辑,把标题定为《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
尔后,交给我的各位领导“看看”,而不是“审阅”。
看过之后,大家都说好。
这就更增加了我的信心。
于是,我对领导说:“这篇文章,倘若出了问题,你们就说都没有看,
是我擅自作主发出的,你们可以尽管批评,严肃处理。
我,豁出去了。
”
这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今天的年轻人会觉得好笑,但当时,我却是真的做了从此告别岗位的准备。
1991年1月,《我和聂力、李纳、林豆豆》一文一出,《中华儿女》洛阳纸贵,一印再印,文摘报刊更是蜂拥而上,很多人为四位“公主”的不同命运热泪沾襟,导演谢晋还产生了拍摄一部名为《红色公主》的电影的冲动。
各界读者对亮亮姐这篇文章赞誉有加,一位中央领导还亲自给她打电话祝贺。
这时候的我,庸人自扰的心情才得以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