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综合征

合集下载

原发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象 各系细胞均明显增生,以巨核细 胞为主,原始及幼稚细胞均增多
鉴别诊断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见于慢 性炎症、肿瘤、脾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后、大 量出血、溶血性贫血等 仅轻至中度增多。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骨髓纤维化症
治疗 骨髓抑制药:羟基脲、白消安、 美法仑,约需3-4周或更长时间 获得缓解 干扰素 血小板单采:可迅速减少血小板 量
原发血小板增多症
赵松颖
亦称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多 能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特征:血小板显著增多,伴有出 血及血栓形成,常脾大。
临床表现 80%患者有出血或血栓形成,胃 肠道出血及鼻出血较常见。 肝脾都有轻至中度肿大。
血象 血小板多在1000-3000 ×10 ^ 9/L,血片血小板聚集成堆,大 小不一 白细胞增多,在10-30 ×10 ^ 9/L之间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抗凝和溶栓
预后 进展缓慢,年轻无出血及血栓患 者可不用骨髓抑制药 反复血栓及出血老年患者应积极 治疗,一般预后差 10%患者可转成其他骨髓增殖 性疾病
THANKS

血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项重要指标组成作用、指标解读和关联临床疾病总结

血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项重要指标组成作用、指标解读和关联临床疾病总结

血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项重要指标组成作用、指标解读和关联临床疾病总结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掌握阅读大方向首先,看到一堆数字和专业医学名词不必害怕,因为我们不需要明确知道每个指标的具体参考值。

建议通过看化验单上的箭头,来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健康问题,比如“↑”表示超出参考值范围,“↓”表示低于参考值范围,没有箭头说明指标在参考值范围内。

这样就可以从一张看似毫无头绪的化验单中迅速找准异常值,如果一整张化验单上没有一个箭头,就不用担心了。

各细胞组成和作用如果把血液和抗凝剂混合、离心,就可以看到血细胞和血浆是分开的,中上层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两者之间的就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血液中,红细胞占45%,血浆占55%左右,白细胞和血小板只占总容积的0.15%~1%。

血浆的基本成分有水、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气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血浆蛋白(比如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类)。

检查血常规主要看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相关数值,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各类细胞的组成和作用。

白细胞白细胞(WBC)其实是5种细胞的总称,主要包括单核细胞(MONO)、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嗜酸性粒细胞(EOS)、嗜碱性粒细胞(BASO)。

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当细菌或病毒袭击人体时,白细胞就会首先冲上去和致病菌打仗,保卫身体。

具体来说,当人体被细菌偷袭时,身体就会快速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派遣它们到患病的地方上阵杀敌。

在血常规报告中,如果看到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可以认定是细菌感染。

如果确定是细菌感染,一般会用到抗生素治疗,比如头孢克洛、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红霉素和万古霉素等。

血小板增多症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血小板增多症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血小板增多症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血小板增多症是指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高限以上而言。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出血血栓性疾病,其特征为血小板持久性明显增多,伴有反复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血栓形成及脾脏肿大,故又名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其他疾病引起血小板增多,一般为暂时性的,在本文就不重点叙述。

本病自1920年首次报道至今,见于文献的约有200多例;我国医学杂志上的病例报告,累计约有40例之多,估计临床实际发病数远远超过文献病例数,男女发病率为2:1。

本病属于中医“血瘀证”、“阴虚火旺”、“瘀血癥瘕”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原因未明的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病因是脾切除后、急或慢性失血、外伤、分娩、急或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或溶血性贫血、药物反应、运动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恢复期(反跳性)和骨质疏松症等。

2.病理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病理改变是骨髓巨核系列细胞数增多,形态怪异,常常同时伴有全骨髓增生。

巨核细胞来自异常于细胞,生成的血小板大多具有内在性功能缺陷,易致出血倾向。

本病血小板有自发性聚集趋向,有可能引起血栓形成,有人认为本病与血小板激活因子X的作用增高也可能有关。

但出血与血栓形成的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两者之间关系也未了解。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为血小板寿命正常或稍低,血小板功能无明显缺陷,但血小板的生成率显著增加,提示是因血小板的产生过多引起。

其原因可能与血浆血小板刺激因子有关。

“反跳性”血小板增多症也是因液递性血小板刺激因子的生成过多所致。

“运动后”血小板的增多,是因脾、肺等贮藏池内血小板释放过多的结果。

二、中医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与“阴虚火旺”、“瘀血停滞”有关。

其主要病因病机如下:1.肾阳不足 肾为水火之脏,有主骨、生髓、生血之功。

肾阴不足,精血亏虚,阴虚阳亢,骨髓增生功能过盛,故形成阴虚内热诸证。

血小板增多症研究进展

血小板增多症研究进展

血小板增多症研究进展一、病因病机及现代诊断黄振翘认为本病由血瘀证所致的眩晕,或痹痛,或癥积,或失血,虽其症状种种,病因不一,但从阴阳、水火、气血及五脏生克乘侮辨证,则属肝木失条,气火偏旺,以营血痹窒、络脉瘀阻为主要病机,故治宜条达肝木之气,清泄肝火,以使血络宣通。

血瘀证,现代诊断研究随临床活血化瘀的兴起而十分活跃,王阶总结认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①对症状体征等传统认识进行科学的机制阐释。

一大批研究者从各种不同的病种进行了研究,如青紫舌,从肉眼观察到镜下观察,从甲皱循环到血液流变学,从心脏血管到其他系统,都做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肯定了作为诊断主要依据的科学性。

②试图用客观、可靠、易于重复并具有可对照性的指标来研究血瘀证。

所作的指标主要有:血液动力学检测、微循环检查(甲皱、舌尖、球结膜)、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粘滞度、血液生化、血液凝固性、血小板诸指标)及其他检查(前列腺素及其代谢产物、胶原天然杀伤素、血浆纤维蛋白原结合素等)。

这些指标可以作为血瘀证诊断的依据或参考。

二、辨证论治黄振翘治疗两例血小板增多证的经验为:①肝火燔灼,伤络留瘀。

认为火发为邪,则血横决,肝失所脏,瘀阻络道。

治用泻肝化瘀,兼以滋养,药用龙胆草、青黛、蛇舌草、狗舌草、玄参、生地、水蛭、地鳖虫、丹参。

药用月余后,血小板降至正常。

②肝血瘀结,气合心火。

认为病人肝络,风木挟痰,合于心火,心肝之火熬血为瘀,阴液被烙。

治以泻肝化瘀,药用青黛、丹皮、赤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狗舌草、龙胆草、黄药子、水蛭、虻虫、丹参、茜草根、生地、山萸肉,兼用黄连、大黄、黄芩、炙甘草,乃为“实则泻其子”之意,清心火以助制肝消瘀之力;制半夏、陈皮、沉香粬化痰浊、降气逆,不使痰随风木之火升动。

调治3月余,血小板降至正常。

苏尔云认为本病急投清热凉血活血之剂,以缓其毒药之害;补气填精生津之品,以壮复其元气。

药用熟地、郁金各45g,太子参、北沙参、土大黄各60g,炒蛞蝓5条,黄精30g:制首乌24g,鳖甲12g,鸡血藤100g,合欢皮9g,羚羊角1g。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较常见的亚型,年发病率为1~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

ET 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表现为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ET的发病机制为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高度活化。

ET的驱动基因突变包括JAK2V617F、钙网蛋白基因(CA1R)及骨髓增殖性白血病蛋白基因(MP1)突变,分另!!占50%~60%、15%~35%及2%~4%.20%~30%的患者存在MPN非特异性基因突变(包括信号通路、转录因子、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以及剪接基因等\一、典型病例患者,女,28岁,因孕检发现”血小板增多4周”入院。

入院4周前血常规:WBC1o.53χ109/1、RBC4.6×1012∕1x HGB123g∕1x红细胞压积(HCT)36%、P1T1180×109/1、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7.4×109/1,无不适症状。

3d前复查血常规:WBC9.46χ109/1、RBC4.8×1012∕1x HGB130g/1、HCT38%、P1T1460×109∕1s ANC6.9×109∕1z未治疗。

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妊娠16周,孕1产0,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

入院后血常规:WBC9.56χ109/1、RBC4.7×1012∕1x HGB125g/1、HCT37%、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7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7g/1、P1T1582×109∕1.ANC7.1×109∕1;外周血乳酸脱氢酶(1DH)176U∕1(参考值0~248U/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77%(参考值50%~160%),VWF活性58.1%(参考值48.8%~163.4%);肝肾功能、电解质、铁代谢、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谱、狼疮抗凝物及抗磷脂抗体均未见异常。

白细胞数目偏高的原因

白细胞数目偏高的原因

白细胞数目偏高的原因白细胞高是怎么回事,对于人体的健康指标,大多人都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些人甚至不知道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每个人体内都有一定的白细胞数量,偏高或者偏低都是不健康的。

那么白细胞高是怎么回事?白细胞高是怎么回事1成年人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正常范围为(3.5-9.5)×109/L,当白细胞数持续高于9.5×109/L时被认为高于正常,称为白细胞增多症。

白细胞是血液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一类细胞的总称,引起白细胞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类:1、病理性白细胞增多:各种病菌导致的急性感染如肺炎、阑尾炎等,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大型手术、心肌梗死等以及白血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病因都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水痘、肝炎等和某些传染性疾病恢复期可导致患者淋巴细胞数目增多。

某些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等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病因。

另外,如果出现大量异常形态的白细胞,则需要考虑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例如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2、生理性白细胞增多:在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妊娠及分娩时,或者严寒、酷热情况下,有些人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生理反应。

另外,婴幼儿时期,由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可能出现体内淋巴细胞比正常偏高的现象。

由此可见,可以造成白细胞增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当化验提示白细胞数目持续高于正常时,应及时就诊,完善系统、正规的检查及化验,明确诊断后进行及时准确的治疗。

白细胞一直偏高的原因可见于以下几种:1、感染,细菌病毒感染以后可能会引起白细胞计数升高。

经过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感染得到控制以后白细胞计数可以降至正的。

2、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都会引起白细胞计数升高,为了明确诊断需要做骨髓穿刺、流式细胞学、基因检测等检查确诊。

3、一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激素治疗。

白细胞及血小板PPT

白细胞及血小板PPT

血小板计数异常与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可能导 致出血、瘀斑、紫癜等症状,可 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 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相关。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数量高于正常值,可能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 常综合征等疾病相关。
血小板形态变化与疾病
巨血小板综合征
血小板体积增大,形态异常,可能导 致出血、贫血等症状,可能与遗传性 疾病相关。
阻止血液流失。
然后,血小板会聚集形成血块 ,加固血栓并进一步止血。
最后,血小板会释放出生长因 子等化学物质,促进受损血管 的修复和愈合。
05 血小板计数与疾病诊断
血小板计数方法
自动计数法
利用血液分析仪自动检测并计数 血小板数量。
手工计数法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人工 计数血小板数量。
血沉法
通过测量血小板在血浆中的沉降 速度来间接反映血小板数量。
组织的修复。
单核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后释放到血液中,并在组织 中转化为巨噬细胞或树突状
细胞等。
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和杀灭病 原体、清除坏死和凋亡的组 织细胞,树突状细胞则能够 识别和呈递抗原,激活T细胞
和B细胞的免疫应答。
单核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提示 感染、炎症或某些血液系统
疾病等病症。
03 白细胞计数与疾病诊断
白细胞与血小板在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在疾病治疗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例 如,在使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时,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 计数会明显下降,此时需要采取措施预防感染和出血。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来 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医生 会密切监测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便及时调整剂量或采 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是指在血液中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而血小板增多症则是血小板计数高于450×10^9/L。

其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于骨髓内血小板生产异常所致,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常伴随其他系统疾病。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病史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家族史、用药史、疾病史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症状等。

如发现患者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家族史,则应高度怀疑该患者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二、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四肢紫斑、皮肤瘀点等。

三、血小板计数患者需进行全血细胞计数,以判断其血小板计数是否高于正常范围。

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超过450×10^9/L,则需要考虑其是否为血小板增多症。

四、骨髓穿刺若血液学检查结果提示血小板增多症,则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确定是否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正常骨髓中血小板含量成比例地与红、白细胞相乘,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显示骨髓内血小板数目明显增加。

五、常规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常规检查,包括胸部X线、腹部CT、B超等。

若存在其他系统疾病,则需要进一步诊断。

总结: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血小板计数、骨髓穿刺以及常规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对于患有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需了解其类型及病因,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PT)是造成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表现不一、病程长、并发症多,诊断也十分困难。

对于高危患者应多加关注。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状况引起的,例如感染、铁粒幼细胞贫血、炎症、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等;此型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侧重于该患者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bocythemia)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

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

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患者多为成人,小儿极少见,约5%的患儿可演变为急性白血病。

1原因-----------------------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hemorrhagic thrombocythemi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异常增生伴血小板持续增血小板增多症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①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②常伴有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反复发作;③有血栓形成;④脾肿大;⑤血小板持久性明显增多。

病因不明。

其与红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关系密切,合称为“骨髓增生综合征”或“骨髓增生性疾病”(MPD)。

其出血机理可能与血小板功能障碍或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有关。

国内报导男多于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血小板增高,伴有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肝脾肿大和粒细胞增多等。

本病较少见,中医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当归属于“血瘀”“积聚”“血证”的范畴。

临床应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效果。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血瘀,血瘀可因寒凝,气滞,气虚,热邪,阴虚,肝郁等因素所致。

唐容川《血证论》将消瘀列为治血证四法之一,探讨了瘀血与出血的关系。

强调“凡瘀血,急以祛瘀为要”,认为“吐觑、便溺,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己腰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经G6PD 同工酶检查证实本病也为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持续明显增殖,血小板生成增多,加上脾和肝储存血小板的释放,但血小板寿命大多正常。

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

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

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血小板增多症(polycythemia)是一种由于骨髓中血小板产生增多而引起的疾病。

血小板是一种负责止血的细胞,当其数量过多时,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血小板增多症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眩晕、视力模糊、面色潮红、皮肤瘙痒、血管扩张、四肢发绀、血栓形成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这些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是血小板增多症的主要实验室特征之一。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00-300×10^9/L,而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超过600×10^9/L。

2. 骨髓穿刺检查,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骨髓穿刺可见到明显的增生,以及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增多。

3.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血液酸碱平衡情况,对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缺氧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血小板计数持续升高,且明显超过正常范围。

2. 骨髓穿刺显示明显的增生。

3. 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增多,如缺氧、高原适应、肿瘤等。

四、诊断注意事项。

在诊断血小板增多症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增多,如感染、炎症、肿瘤等。

2. 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避免仅依靠单一指标进行诊断。

3. 对于疑似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可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结语。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对于其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准确诊断血小板增多症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多无任何症状
1、80%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1)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
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齿龈出血、血 尿、呼吸道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出血机制: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
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 放功能异常
3、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3~5mu/d。 以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患(MPD)
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 约半数患者可生存5年以上,部分患者生存10年以上。 脾大见于80%以上的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 大多数是由于血小板生成加速所致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以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患(MPD) (1)抗血小板治疗: 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 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齿龈出血、血尿、呼吸道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
血尿酸、乳酸脱氢酶、血清酸性磷酸 酶均增高。
部分病人因血小板破坏,大量钾离子 释放到血中,引起假性高血钾症。
染色体检查部分病人有21号染色体长 臂缺失(2lq-),也有报告21号染色体长臂 大小不一的变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
1、血小板持续大于450×10^9/L 2、骨髓象以巨核细胞系增多为主 3、除外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4、存在基因突变 5、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PLT大于1500×10^9/L 易出现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2)血栓发生较少
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以脾、系膜及下肢静脉为血栓好发

儿童高白细胞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继发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告

儿童高白细胞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继发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告
临床儿 科杂志 第 36卷第Feb.2018
·l55 ·
· 临 床 经 验 点 滴 ·
儿童高 白细胞性 B淋 巴细胞 白血病治疗 中继 发 血小板增 多症 1例报告
继发性血小 板增多症 (secondary thrombocytosis, ST)又称 反应 性血 小板增 多症 ,多 由急 慢性感 染 、贫 血 、脾 切 除手 术 、肿瘤 、药 物等 原 因诱 发 ,一般 无 临 床症状 ,在儿 童 阶段 极少发 生血栓 。一般 血小板计 数 (PLT)>400×10 /L并证 实有 原发疾 病 即可诊断 为 ST。现对 河北省廊坊市 中医医院 1例儿童急性 高 白细 胞 性 B淋 巴 白血病治疗 过程 中 出现 ST的病例进行 回 顾 分 析 。
HGB 88 g/L,PLtT 210×10 /L;胸片示双侧 中下肺 野 纹 理增 多 ,沿 其走 行方 向分布颗 粒状 和小 片状 阴影 , 密度 中等 ,边缘模糊 ;考虑双侧支气 管肺炎 ,加阿奇霉 素 、氨 溴索静 脉点滴 ,赖氨 匹林静 注 。入 院后 83天 体 温 39℃,血常规WBC 5.08×10 /L,RBC 3.15×10 /L, HGB 88 g/L,PLT 2 253×10 /L;外 周血涂片 中性粒 细 胞胞浆 中可见 中毒颗粒 ,红 细胞大小 不等 ,有核 红 细胞 1个 /100个有核细胞 ,血小板显著增多 ,散在分 布 , 可 见个 别 大血 小板 ;凝血 四项 中活化 部分 凝血 酶原 时 间 (APTT)40.2 S,余 未见异常 。次 日发 热好 转 ,复 查 血 WBC 21.31× 10 /L,RBC 3.35×10 /L,HGB 92 g/L,PLT 1 859×10 /L,停用阿奇霉素 ,口服双密达 莫及阿司 匹林 。8月8日患儿血常规WBC 20.90×10 /L,

白细胞增多症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

白细胞增多症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

白细胞增多症的重要性
白细胞增多症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病理 生理反应。白细胞增多可能是机体对感染、炎症、创伤等刺激的 一种防御反应,也可能是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表现。因此,对白 细胞增多症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准确地 找到原发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病毒感染
如流感、艾滋病等病毒感染,也会引发白细胞增多 ,以参与免疫应答。
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如疟疾,会引起白细胞增多,特别是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非感染性疾病
01
02
03
04
$item1_c炎症反应:如风湿性 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 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白细 胞数量增加。
$item1_c炎症反应:如风湿性 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 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白细 胞数量增加。
白细胞增多症的病因诊断与鉴 别诊断
汇报人:XXX
2023-11-2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ONTENCT

• 概述 • 白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 白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 白细胞增多症的鉴别诊断 • 总结
01
概述
白细胞增多症的定义
• 白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4.0~10.0)×10^9/L ,当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时,即可诊断为白细胞增多症。
05
5. 病因诊断
结合上述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白细胞增多的可 能病因。
治疗原则与预后评估
1.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根据病因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抗 感染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手术治疗等。
3. 观察与随访

血小板1032

血小板1032

血小板(Platelets)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们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的数量在100-300×10^9/L之间,而血小板1032显然超出了这个范围。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血小板为什么会升高至1032。

在人体中,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被召集到伤口处,帮助止血和修复受损的血管。

然而,当血小板数量异常升高时,可能意味着身体存在某些问题。

其中一种可能的原因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这是一种骨髓疾病,会导致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异常增加或减少。

此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升高。

除了疾病原因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升高。

例如,在严重感染、外伤、手术或严重烧伤等情况下,身体需要大量的血小板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血管,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升高。

此外,某些药物和激素也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升高。

对于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1. 进一步检查:医生会要求进行更多的检查,以确定导致血小板升高的具体原因。

这可能包括骨髓穿刺、染色体检查、基因检测等。

2. 药物治疗:如果确诊为骨髓疾病或其他导致血小板升高的疾病,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化疗药物或激素药物等。

3. 生活方式改变:如果发现血小板升高是由于某些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医生可能会建议改变这些因素。

例如,减轻压力、避免过度劳累、控制饮食等。

4. 手术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

例如,如果发现脾脏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可能会考虑进行脾切除手术。

总之,血小板1032需要引起重视。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的建议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小板数量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外周血涂片,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其中,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状、染色性和有无形态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则主要观察白细胞的类型、数量和形态异常;血小板形态检查则主要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异常。

通过观察这些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在临床上,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很多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红细胞形态检查为例,当发现红细胞大小、形状和染色性有异常时,可以初步推测存在红细胞的遗传性贫血病、获得性贫血病以及一些器质性疾病如肾性贫血等。

对于白细胞形态的检查,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它们的形态特征,来推测出不同的疾病情况,如感染、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此外,对血小板的形态检查,也可以帮助检查血小板减少或增多的原因,如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然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结果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疾病,只能作为初步的参考,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进行综合性的临床分析。

除了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外,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染色方法,对一些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进一步检查。

例如,在进行血小板形态检查时,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并通过其他染色方法检查血小板内的颗粒、免疫球蛋白等成分的存在情况。

这些进一步检查可以为解释外周血细胞形态异常的原因提供更多的线索。

总之,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相关的疾病,并为进一步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参考依据。

然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妊娠期易栓症及病例分享

妊娠期易栓症及病例分享

病例二
住院辅助检查: 病理:宫颈前壁组织活检炎性肉芽组织。
进一步外院检查:血沉37mm/h,自身免疫抗体(-) 针刺反应(+)
病例二
最后诊断: 1.抗磷脂综合征 2.白塞氏综合症 3.血小板增多症 3.妊娠期易栓症 4.宫内孕19+1周 孕1产0
病例三
基本信息:王× ,女,31岁 主 诉:停经1+月,发现D二聚体升高2天于2021-08-23 21:05入院 现 病 史:患者于1+月前出现停经,停经后验尿早早孕试验阳性,2天前于我院孕 检查凝血系列D二聚体 1645ng/ml,诉近一周偶有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恶 心、无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及无其他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查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门诊以“1.妊娠期易栓症? 2.宫内孕7周”收入院。
病例二
既 往 史:2011年因“阑尾炎”于00000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 2018年因“左下肢股静脉血栓”于00000行滤网下 肢股静脉血栓取出术。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否认 药物过敏史。反复口腔溃疡病史。
婚育史:28岁结婚,配偶体健,双方均为初婚,非近亲结婚。孕1产0。 家族史:父母体健,家族中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血栓病
概述
反复流产是妊娠期育龄女性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5%,在1 项对反复流产女性的研究中,在排除其他病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 分泌因素、解剖因素、感染因素、男方因素、环境因素)后,易栓症的患 病率达到78%。
CONTENTS


01 易栓症的概述 02 易栓症的分类 03 获得性易栓症-APS 04 易栓症的筛查 05 易栓症的治疗
不孕和辅助生育与易栓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性贫血,多有较明显的脾肿大。

原发卵巢癌伴发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综合征。

常见的伴发白细胞增多的恶性肿瘤有肺癌、胰腺癌、黑色素瘤、脑瘤、霍奇金病、弥散性组织细胞淋巴瘤等,原发卵巢癌伴发白细胞增多综合征很少见。

肿瘤伴发白细胞增多综合征一般认为是由肿瘤产生的克隆生长刺激因子所致,包括粒细胞克隆生长刺激因子,粒细胞2巨嗜细胞克隆生长刺激因子、巨嗜细胞克隆生长刺激因子, IL23 ,IL21 等。

肿瘤伴发血小板增多是指血小板计数> 400 ×109/ L ,并除外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慢性炎症,急性出血,缺铁、溶血性贫血,长春新碱治疗后等。

在恶性肿瘤病人中发病率达30 %~40 %。

发生机制多认为是促使肿瘤生长的某些细胞介素能非特异性的刺激血小板增加,如IL23
和IL26 。

治疗应首先治疗肿瘤,对血小板计数> 1 000 ×109/ L 的病人,为防止血栓形成,可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