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十年高考真题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名师制作优质作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名师制作优质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达标]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 A解析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项。

2.(2018·淄博高二月考)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A.援佛入法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答案 B解析由“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明显可以看出韩愈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故本题答案选B项。

3.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答案 C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反映了A,“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B,“为万世开太平”反映了D,C与史实不符,理学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

4.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因果轮回B.“天理”C.修炼养生D.“致良知”答案 B解析程颢、程颐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理学方面的知识,故选B项。

A项是佛教主张;C项是道教主张;D项是王守仁的思想。

5.(2018·济宁高二质检)“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这副对联所赞誉的学者是()A.周敦颐B.韩愈C.王守仁D.朱熹答案 D解析“穷理致知”“传二程”(即:二程的传人)都点明了赞誉的对象是朱熹,故选D项。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随堂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随堂

第一单元第3课一、选择题1.(2020·贵阳高二期末)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C)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C.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解析]根据题干“忠孝之意,表于经文”,可知高僧慧远把儒佛思想进行了融合,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势,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排除A项;“忠孝之意,表于经文”体现了儒佛思想融合并非强调其对立,B项错误;题干无从体现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而是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故排除D项。

2.(2020·兰州高二期末)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C)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解析]从材料可知,程颐的观点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们应顾全“大节”,节制个人的私欲,即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

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是说读书人的一种精神追求;B项是主张实行王道治理,与题意不符;D项是王守仁的主张,也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C项。

3.(2020·东莞高二期末)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B) 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解析]朱熹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德”,与“皇权的需要”没有直接的关系,故A项错误;在朱熹看来,“德”才是其与人交往的标准,即倡导重德修身,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是朱熹的主张,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道德修养并不等于纲常名教,故D项错误。

4.(2020·江门高二期末)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

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A.道家学派B.道教C.理学D.佛教禅宗4.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5.“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6.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其目的是()①巩固封建统治②培养社会责任感③维护社会稳定④禁绝个人欲望A.①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8·常州高二检测)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 C解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故A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派别,与陆王心学有区别,故B项错误;“二程”所谓“天理”,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

3.(2017·宿迁高二期末)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答案 A解析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 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4.(2017·泰州高二期末)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其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该主张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儒家的思想观念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C.程朱理学成为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宋明理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律制度答案 B解析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故A项错误;“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说明三纲五常的作用,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C 项错误;理学是思想,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 -专题一 第 3 课 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不比古时 ,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 ,他们向佛法 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 ,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

这说明程朱理学 ( ) A. 致力于社会稳定 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 融儒释道为一体 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2•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 外冠裳而内禽兽 ,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据此可知 ,王阳明 ( ) A. 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学体系 B. 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 C. 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 D. 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 3.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 “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 ,学必到心斋” ,下列诗词 与此观点相通的是4.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 :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经典 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

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5.朱熹认为 ,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A. 推广儒家礼仪A. 有约不来过夜半 , 闲敲棋子落灯花B. 肯信良知原不昧, 从他外物岂能撄C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D.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 ( )B. 实现儒学生活化C. 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6•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A. 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7•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

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3宋明理学

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3宋明理学

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1.3宋明理学1.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2.朱熹提倡“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以下对二者的评价中正确的是()A.二者所代表的理论体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B.二者的宇宙观是完全相反、背道而驰的C.二者都是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D.后者的思想主张与真理更加接近3.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主旨是()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4.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

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本思想深入人心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D.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5.“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C.宋明理学D.维新思潮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D.财政权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1.3宋明理学7.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心即理也8.〃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D. 一概反对人的欲望8.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高考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 真题按课汇编 第3课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魏晋时期 ,孝道备受推崇 ,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 ,虽然法令禁止 ,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 ,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 B. 社会动乱 ,维护家族利益C. 国家分裂 ,法律受到破坏 D. 民族内迁 ,尚武风气盛行2.以下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 ,正确的有①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底 ,吸收佛、道思想而逐渐形成②朱熹是理学开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 ,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以下各项中 ,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B. “天者 ,理也〞C. “饮食者 ,天理也;要求美味 ,人欲也〞D.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4.“人之一心 ,天理存 ,那么人欲亡;人欲胜 ,那么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来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5.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 ,宗陆者以朱为俗学 ,两家之学各成门户 ,几如冰炭矣。

……二先生同植纲常 ,同扶名教 ,同宗孔孟。

即使意见终于不合 ,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评述意在〔〕A. 说明理学和心学家理论和实践不一致B. 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佛教思想C. 劝说朱熹和陆九渊停止互相攻击对方D. 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6.以下是?宋史?中出现的人名: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由此可见 ,宋人取名深受当时哪一思想的影响〔〕A. 佛学B. 道学 C. 理学 D. 法学7.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张和奉献是①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②提出“理气论〞③提出“正君心〞④提出“致良知〞学说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8.北宋司马光说:“隋始置进士 ,唐益以明经等科……皆白投牒求试 ,不复使人察举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检测题(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检测题(含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释、道三教发展状况。

材料只是讲皇帝对各教的态度,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2、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其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答案:B。

3、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

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

答案:A4、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高考真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2014•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3.(2014•大纲文综)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5.(2013•广东文综)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6.(2013•福建文综)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

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

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 项错误。

2、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的“实践”主要是指()A.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遵从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C.改革科举取士的内容和形式D.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这里的真理,就是朱熹说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指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恪守三纲五常,故选B。

ACD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3、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A.理学的理论化 B.教育的平民化C.社会的宗族化 D.儒学的社会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社会化。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xx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

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

2.(20xx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3.(20xx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

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属于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B、D两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4. (2009·宁波市高三八校联考)“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A. 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B.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 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 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解析】对联体现了朱子与孔子的关系,结合朱熹在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所以选B项。

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2018·天津文综·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B.C.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

【答案】B2017年题组1.(2017·江苏单科·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答案】D2.(2017·海南单科·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考点】儒家思想的内涵。

【解析】材料的大致含义是:研究事物原理而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而后意念诚实,意念诚实而后心志端正,心志端正而后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修养而后整顿好家庭,整顿好家庭而后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天下太平。

A项的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行动起来;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1_3 宋明理学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1_3 宋明理学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

这种现象的意义在于A.佛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B.道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C.促进了儒释道“三教合一”D.促进了无神论的发展【答案】C【解析】三教直接进行交流争论,促进了相互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成果,促进了三教合一,结合时代背景也可以得出三教合一的结论,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2.【题文】宋代程颐认为:“帝王之道,教化为本”。

这是强调A.以德教化天下B.应加强法制建设C.心学不如理学D.格物致知【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要靠教化,而程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其所说的教化即指用儒家思想道德进行教化,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不选BC两项。

“格物致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3.【题文】“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格物致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可知,材料表明获取“理”的方式是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B项。

AC两项是心学思想主张,不选AC两项。

D项是理学家朱熹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未涉及天理与人欲的观点,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4.【题文】范文澜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宋明理学”真题汇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宋明理学”真题汇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宋明理学”真题汇总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2.(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3.(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

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

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

这主要反映了()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B.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C.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迁2.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

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

下面不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客观上有利于求科学之真B.重义轻利阻碍商品经济的转型发展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官方哲学左右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3.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材料中的口指的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守仁D. 李贽4.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过不断改造创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主要由于()A. 儒学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和要求B. 儒家思想是古代最进步的思想主张C. 佛、道与儒学较量后退出舆论阵地D. 儒家吸取各派学说以适应统治需要5.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

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

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

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A. 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B. 程颐主张知行合一C. 宋代市民文化繁荣D. 二程思想走向对立6.《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此判断该作者应是()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23..(2013·广东高考·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
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
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
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6.(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
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神”的地位
12.(2015·海南高考·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
B.儒 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29.(2012·海南高考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 成万物。生,
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30.(2020·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8.(2014·广东高考·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
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9.(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
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17.(2014·浙江高考·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
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
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24.(2013·全国新课标卷 I 高考·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
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2013·北京高考·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
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2013·福建高考·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
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9.(2014·全国大纲卷·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
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3 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20.(2013·浙江高考·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
3
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②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③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④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7.(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2012·海南高考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 臣之义乖,夫
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1
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18.11·浙江高考·6)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
5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
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
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
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
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 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4
27.(2012·浙江高考卷·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力”写一篇小论文。(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
右)
32.(2015·山东高考·38)(16 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 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 分) 3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 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 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
6
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
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
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2
14.(2015·浙江高考·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
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10.(2016·上海高考·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11.(2016·海南高考·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