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口与环境1.4 Word版含答案 精品导学案

合集下载

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案、习题)

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案、习题)

第一节人口增长从容说课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

教学时,可对这几种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在基本特点、影响因素、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型之间并无严格的界线。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励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与学水平。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法。

2.通过探究与活动,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3.运用本地区人口统计资料绘制图表,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

2.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必修Ⅰ主要学习了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Ⅱ,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第1章 人口与环境1.1 Word版含答案 精品导学案

第1章 人口与环境1.1 Word版含答案 精品导学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课时训练1人口增长模式基础夯实下图为国家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各曲线中所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

A.①为出生率,②为死亡率B.②为出生率,③为人口数变化C.①为人口数变化,②为死亡率D.①为人口数变化,②为出生率2.关于此统计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渡期时,人口增长迅速B.过渡期时,死亡率高于出生率C.工业前期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工业后期D.工业期时,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仍然持续增加答案1.D 2.B解析第1题,一般国家人口数量在过渡期和工业期增长很快,故①为人口数变化,②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

第2题,过渡期人口数量在增长,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图甲为a、b、c、d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乙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图甲图乙3.图甲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乙中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a—①B.b—②C.c—③D.d—④4.影响c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3.B 4.C解析第3题,读图甲可知,b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的过渡类型,与图乙中的②阶段对应;a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c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d国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第4题,c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1%左右,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医疗卫生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读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统计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人口增长符合欧洲发达国家现状的是()。

A.①B.②C.③D.④6.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10%的税率。

其初衷是()。

A.鼓励生育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C.以税养老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答案5.A 6.A解析欧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人口老龄化明显,许多欧洲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精编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精编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材内容剖析教材围绕人地关系对人口问题深化阐释。

人口问题是全球的第一号问题,全球诸多问题都和人口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由于人口与粮食、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

本单元是高中地理选修课第一册的第一单元。

本单元围绕着“人口与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六节教学内容,第一节到第三节讲述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节探讨的是人口迁移的历史和现状。

因此,前三节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其中第一节是学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基础。

人口再生产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属于人口学的知识,讲述了人口再生产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深刻地揭示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

第二框题“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属于人口地理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比较,总体上描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布情况。

重点难点透视1.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应着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类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

在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目前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2)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总体上处于“过渡型”。

目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很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3.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但由于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答案)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一.自主学习二.师生互学 活动1:(1)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2)A:“高-高-低”模式 B:“高-较高-较低”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 “低-低-低”模式 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3)A 阶段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B 阶段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原因:生产力水平、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人口有所增长。

C 阶段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迅速;原因:社会生产力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粮食增产,人口死亡率下降。

D 阶段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进步,文化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变化,出生率下降。

(4)经济基础、生物学规律、上层建筑等 活动2:(1)(2)49年到57年全国解放,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较快。

58年—61年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农业基础破坏严重,粮食严重不足,死亡率很高,人口增长慢,出现负增长。

60年代政策调整,农业开始恢复,人口增长较快。

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人口增长减慢。

80年代,生育高峰周期影响,人口增长略有回升。

90年代,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过渡。

(3)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特征: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措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欧洲的人口增长特征: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有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鼓励生育,人口入迁。

三.目标自检 1.C 2.D 3.C 4.A 5.(1)30 A C (2)A (3)见图:(4)人口出生率高 自然增长快 少年儿童比重65岁及以上人口(﹪)515岁及以下人口(﹪)-0.50年)大 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5)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 加大了教育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一.自主学习二.师生互学 活动1:(1)A B 区域环境承载力较大。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导学案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导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掌握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了解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总结不同区域的人口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4.人地协调观:理解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重难点】 1. 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知识梳理】一、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状况。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程度,是指单位上居住的数。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世界人口分布,有明显的的人口区和人口区。

目前全世界大约的人口分布在的陆地上。

主要分布于、、、和,以及一些荒凉海岛人口稀疏。

主要分布于,人口稀疏的纬度带主要是以上的寒冷地带、附近的干热地带,以及两侧的湿热地带。

主要分布于地带,远离海洋的通常人口稀疏。

拥有良好港口条件的发达地区,以及大河和等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人口最为稠密。

主要分布于地带,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面积不足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却分布着世界的人口。

主要趋向于。

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面积广阔的乡村地区。

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聚集,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条件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和生产、生活的。

气候:主要通过、等影响人口分布。

、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集中。

地形:不同地形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作用不同。

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地区。

水资源:稳定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

人口较为稠密。

土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不同,而影响人口分布。

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人口。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使开发地区人口增多。

此外,森林等自然因素也影响人到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高中地理 1.4 第一单元 《人口素质与环境》教案 旧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 1.4 第一单元 《人口素质与环境》教案 旧人教版选修1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4人口素质与环境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人口身体素质的含义及影响因素2、理解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3、理解自然环境特别是次生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4、理解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特殊影响教学重点、难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课型:新授课授课过程:一、人口素质学生讨论,老师总结: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三个方面,我们仅讨论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身体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1、人口身体素质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对人口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两:2、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两个因素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先天性的,黑人在一些力量型和耐力型运动项目上具有遗传优势,黄种人则在技巧型和智力型体育方面见长,因而中国的技巧型、智力型体育运动项目总能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白种人身高普遍比黄种人高。

这些都表明遗传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是后天性的,但对人口身体素质起着重要的影响,更何况遗传也是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重点讨论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3、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现代社会,这种影响越来越大,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流行病被有效控制,基因技术和生物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使一些疑难杂症得以治愈,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黑非洲)由于经济落后、政治动乱,大批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日本人的身高在不断上升也和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当然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4、人口身体素质也受自然条件制约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人类社会早期,自然因素曾经起过决定性作用。

即使在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并不可忽视。

自然环境可分为两大类:(1)原生环境指地形、气候、湿度、降水等因素。

如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克山病(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地方病)、大骨节病与硒(希腊语是月亮女神的意思,具有抗癌和延缓衰老的作用)的缺乏有关,地方性硒中毒与硒的过多有关,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碘的缺乏有关,畸形胎儿的发生率与环境中放射线过多有关。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 导学精要参考答案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 导学精要参考答案

第一章人口导学精要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导学精要参考答案问题探究问题1.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环境中取得各类资源、能源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同时,人类把在生产、生活中不断产生的废弃物(废水、废气、垃圾等)输送到环境里,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人口增长过快,为了满足各种需要,人类就会大量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出现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等破坏环境的现象,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

人口增长过快,还会带来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贫困、治安等许多社会问题。

问题2.发展中国家:(1)问题: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少儿所占比重过大等问题。

(2)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3)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发达国家:(1)问题:人口生育率过低,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

(2)影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对策:鼓励生育或接纳海外移民等。

问题3.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形势的十分严峻性,存在着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低等问题。

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人均资源减少,对资源的压力加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日趋严重。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实行计划生育,可控制人口的增长,可有效协调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行计划生育,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只有全面提高了人口素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才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才能更加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基本解决了70年代所面临的人口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人口、资源与环境导学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导学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导学案一、导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口、资源和环境这几个词汇,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干系,了解它们之间的影响和作用。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2. 掌握资源利用与环境珍爱之间的平衡;3. 能够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干系,提出解决方案。

三、进修重点1. 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2. 资源利用与环境珍爱的平衡;3. 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干系。

四、进修内容1. 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人口增长导致资源消耗加剧,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2. 资源利用与环境珍爱的平衡: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3. 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干系:人口的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珍爱之间的平衡。

五、进修方法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2. 图表分析:分析资源利用与环境珍爱的平衡;3. 案例分析: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干系,提出解决方案。

六、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进修内容:分组讨论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图表分析资源利用与环境珍爱的平衡,案例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干系;3.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状况,提出改善措施;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干系,培养学生的环境珍爱认识和责任感。

七、教室作业1. 结合实际情况,撰写一篇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干系的短文;2. 就当前社会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干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环境珍爱认识和责任感。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资源,珍爱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口、资源与环境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沪教版上海》

《人口、资源与环境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沪教版上海》

《人口、资源与环境》导学案一、导入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地球上三个互相关联的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的干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将盘绕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展开讨论,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课题。

二、认识人口、资源与环境1.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或整个世界的居民总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 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3. 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三、人口与资源的干系1.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产生影响,如食物、水资源等。

2. 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如资源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环境恶化,影响人口健康。

四、人口与环境的干系1. 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压力,如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

2. 环境恶化对人口健康产生影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会风险人类健康。

五、资源与环境的干系1. 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影响,如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

2. 环境的恶化影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如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

六、综合案例分析1. 以中国为例,人口浩繁、资源相对紧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如何平衡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干系,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2.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推动资源勤俭利用,珍爱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教室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干系,希望同砚们能够认识到这一重要课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八、作业请同砚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干系的小论文,要求包括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和个人观点等内容。

提交时间为下节课前。

《人口、资源与环境导学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导学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导学案一、导入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地球上三大重要因素,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节课将重点盘绕人口、资源与环境展开讨论,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干系。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观点及其互相干系;2. 掌握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3. 理解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4. 提高环境珍爱认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三、进修内容1. 人口与资源的干系-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影响- 资源开发利用对人口的影响2. 人口与环境的干系-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珍爱与可持续发展四、进修过程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干系,列出相关的问题和疑惑。

2. 教师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介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基本观点及其互相干系。

3. 案例分析:请同砚们就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环境状况展开案例分析,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挑战。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环境珍爱的重要性。

五、进修评判1. 教室讨论:评判同砚们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 作业安置:安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要求同砚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同砚们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更多关于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2. 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资源,帮助同砚们进一步深入进修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关知识。

七、教室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对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干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环境珍爱认识。

希望同砚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人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人口》导学案一、导入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人口》这一话题中,我们将探讨人口的观点、人口的变化、人口问题以及人口管理等内容。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人口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3. 分析人口问题的原因和影响;4. 探讨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进修内容1. 人口的定义和分类2. 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3. 人口问题及其影响4. 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和措施四、进修过程1. 人口的定义和分类-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根据不同的标准,人口可以分为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等。

- 请同砚们思考,你们所在的城市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大约是多少?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如何?2. 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 人口数量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人口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 请同砚们观察并分析一下你们所在地区过去几年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了解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

3. 人口问题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人口贫困等。

这些问题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请同砚们讨论一下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 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和措施- 人口管理是指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对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进行调控和管理。

合理的人口管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你们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人口管理?五、总结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进修了人口的定义和分类、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人口问题及其影响以及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和措施。

通过进修,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资源,要合理管理人口,增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作业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撰写一份关于人口问题的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七、拓展延伸1. 了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些?人口最少的国家又是哪些?2. 钻研一下中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1》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1》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练习1一、单项选择题: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A.工业化社会B.原始社会C.封建社会D.高度发达的社会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B.世代更替快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A.大洋洲、非洲B.欧洲、非洲C.非洲、欧洲D.亚洲、拉丁美洲6.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7.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8.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10.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①②⑤11.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13.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14.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A.科技水平提高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CCCBC BACCD ABAC二、综合题:1.读“人口增长模式随时间变化图”,以及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与环境导学案(第1课时)

人口与环境导学案(第1课时)

【课题名称】:必修2 人口与环境(第1课时) 【学习任务1】简单完成知识脉络(重点把握1.1人口增长模式、1.2人口合理容量、1.4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习任务2】列表法:重点突破1.1人口增长模式,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图示增长 模式“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原始模式 传统模式过渡模式现代模式地域文化 与人口人口 与 环境人口增长模式人口 合理 容量人口 迁移【学习任务3】作(网络)图法:指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并写出人口容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参考《世纪金榜》P68)【学以致用】(2013·黄冈模拟)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人口容量小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人口容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A.警戒性B.相对性C.差异性D.临界性【知识拓展】几种人口统计图的判读:1.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完成《世纪金榜》P69【典例1】,写出简单解析。

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完成《世纪金榜》P71【高考实战】,写出简单解析。

3.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例:读我国2006~2011年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1)、(2)题。

(1)右图中表示我国2011年各年龄结构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0~14岁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环境管理)人口与地理环境专题导学案

(环境管理)人口与地理环境专题导学案

人口与地理环境专题导学案考纲要求:1.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及面临的问题。

2.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地区分布及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4.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热点预测:1.以坐标图、柱状图、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或表格、曲线图、折线图等为载体,综合考查人口再生产的类型、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和影响。

2.结合人口问题,考查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的表现、原因、人口老龄化及人口性别结构失调等问题。

3.以人口与地理环境的相关图表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以及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4.关注人口的增长、分布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必备知识点的梳理: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又称________________,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__________、死亡率和____________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阶段划分及模式类型请大家看书后并结合教材的图完成下列问题]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1.世界:主要表现为人口_________、数量过多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引起的问题。

2.发展中国家(1)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____________________比重过大等。

(2)影响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降低__________速度和生活水平。

②造成巨大__________惯性。

(3)措施:实行__________政策。

3.发达国家(1)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__________。

(2)影响:①___________;②国防兵源不足;③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问题。

(3)措施:___________、接纳海外移民。

思想升华:1、人口生产模式的转变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在这一因素影响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人口生产的各个阶段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规律?2、人口增长的速度除自然增长率外,还有没别的因素(知识背景:我国在长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经大大减小,但人口数量依然很大,人口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3、我国人口的生产处于什么阶段,并表现什么样的人口问题?4、就课本上的人口金字塔,请你们分析各类型的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变化趋、各类型在全球分布的地区及属于什么人口增长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训练4地域文化与人口基础夯实1.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的地域文化有()。

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解析华南妈祖文化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地;京津地区主要是华北平原文化;沪是江南水乡文化;荒漠绿洲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故B项正确。

2.一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人世界”,又称之为“丁克家庭”,即“DINK家庭”。

“DINK”意为“Double Income,No Kids”。

20世纪60—70年代,这种家庭模式开始在欧美等地流行。

1967年,美国18~44岁的妇女中有3%的人自愿不育;1980年,这个年龄组的妇女中自愿不育者占6%,占全部女性的11%;1987年,美国5名不足44岁的已婚女性中,就有1个不打算生育,而30岁以下的已婚妇女中有40%以上没有生育过孩子。

“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A.传统农业文化B.现代工业文化C.现代大城市文化D.原始文明文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叙述可知,“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是现代大城市文化。

3.有关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高C.婚姻不稳定,人口的出生率高D.离婚率高,人口的出生率高答案B解析初婚年龄越小,人口出生率越高;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一般会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4.下图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

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D.劳动力成本下降答案B解析图中反映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减少,可能是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

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老年人口比例提升,人口出现老龄化。

5.某中学的小华同学搜集资料,对婚俗与人口的关系进行研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小华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小华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14年上海平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4.4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比2013年推迟约0.4岁。

乙:2004—2015年我国的粗离婚率统计表(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人中15~64岁的离婚人数)。

续表(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表可知,2004—2015年我国粗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什么?分析这种变化使我国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答案(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2)会使人口亲子年龄差距变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持续上升。

粗离婚率增加一般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会使单亲家庭增多,对家庭尤其是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社会稳定。

解析第(1)题,婚礼主持人的发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而单位证婚人强调计划生育,反映了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2)题,人口结婚年龄推迟,会延长亲子年龄差,降低生育率,其原因在于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3)题,离婚人口增加一般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同时产生家庭与社会问题。

能力提升阅读材料,完成第6~7题。

①俄罗斯政府将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得到的补贴提高到1万卢布,对18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的补贴也由500卢布增加到800~1 000卢布。

②宋代法定婚龄要求“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③日本国会在1948年通过了《优生保护法》,以应对战后婴儿激增现象及有力的公共保健政策所致死亡率下降而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冲击。

④到20世纪70年代,印度由中央统一严密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这种没有缓冲带的高压政策不仅与文化、习俗、宗教等碰撞,而且引起了政治骚乱,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甚微且被迫中断。

6.从各国政府关于婚育的政策看,政策制定时妇女生育率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7.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的亲子年龄差距最小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6.A7.B解析第6题,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俄罗斯政府鼓励生育是因为人口的出生率低,即妇女生育率低;宋代鼓励早婚,加上没有相应的节育政策,导致妇女生育率高;日本婴儿激增说明当时妇女的生育率较高;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限制生育,说明妇女的生育率较高。

第7题,宋朝的法定婚龄很小,将导致亲子年龄差距小。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完成第8~9题。

8.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9.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B.“重男轻女指数”高与劳动密集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D.发达国家受宗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答案8.C9.B解析由表中数值可知,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较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

该思想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10.与婚姻的稳定程度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的再婚率比较低B.西方国家的离婚率较高C.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低D.发展中国家生活贫困,婚姻不稳定答案B解析经济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很高,所以再婚率就较高。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逐渐转变,离婚率呈上升趋势。

11.下图表示某年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子女数有何关系?为什么?(2)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妇女和城市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有何不同?(3)以上说明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哪里?落实计划生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答案(1)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育的子女数量越来越少。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程度对生育率的影响很大。

(2)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多于城市妇女。

(3)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应是农村。

落实计划生育的主要形式有提高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妇女受教育的程度,使其接受新的生育观念。

第二章过关检测(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某城市规模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该图代表的城市所属的国家可能是()。

A.日本B.美国C.印度D.英国2.该图反映了该市()。

A.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慢,甚至停滞B.许多人口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C.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答案1.C 2.B解析由图可知,该城市核心区面积小且增长缓慢,而城乡过渡带面积大且1980年以后增长迅速,说明大量人口和企业从城市核心区迁往了城乡过渡带,促进了郊区的发展,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应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

读下表,完成第3~4题。

3.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B. 1980—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缓C. 1950—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D. 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4.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更明显D.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答案3.D 4.C解析第3题,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进行一些粗略的估算就可以得出,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第4题,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过快的城市化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引起的。

下图为1995—2010年某市各圈层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的净变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根据各圈层人口数量的变化判断,中圈层主要布局的功能区为()。

A.住宅区B.工业区C.商业区D.行政区6.影响市中心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交通通达度低②环境质量差③地租昂贵④服务设施差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5.A 6.B解析第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中圈层净增人口比例最大,所以应为住宅区。

第6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市中心区由于受环境质量下降、地租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成为人口净迁出区。

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表示城市化后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A.①B.②C.③D.④8.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A.兴建污水处理厂B.减小楼房密度C.加强道路建设D.完善排水系统答案7.A8.D解析第7题,城市化后,地表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面硬化,下渗量减少,两者都会使雨水快速汇入河流,而导致流量迅速上涨,降水少时流量非常小,故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

水库按照人们的需要控制江河径流量,使河水流量趋向平稳,故流量最稳定的③过程线是修建水库以后的过程线。

第8题,防治城市内涝,主要措施是使降雨之后形成的城市地面径流快速排走,故D项正确。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

读某城市《体检》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0.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答案9.A10.A解析第9题,从图中和谐指数来看,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