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word同步测试

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word同步测试

.15%。

(90分钟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上海市1999年以来出生率在 6%。

以下,死亡率在 8%。

以下。

下图是 1999〜2008年来上 海市人口总数与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4题。

5. 1950A . 33%B. 43% C . 25% D6•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分析,未来 10〜20年内将出现的情况是(一)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I 卷(选择题共 50 分) 1.上海市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 . “高高低”模式B •“三低”模式C .高增长模式 2. 近年来,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而人口总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 .出生率高 B.死亡率低 3. 导致上海市人口总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文化因素 B.政治因素4. 人口合理容量A .是持续供养的最佳人口数量C.是地球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读下图“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图”C.人口迁移 C.生态环境因素D. D. 增长下降模式 经济发达经济因素D ,回答 .与环境承载力相同.大于环境承载力5〜6题。

(万人人 口 自然增 长率总 数A .人口总量稳定 B.人口老龄化加速C.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D .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7%。

左右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A.原始型和现代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8.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F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C •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10.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可能相符合的国家是A .尼日利亚B .韩国 C.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D .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中国读下右图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11.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C.③②①④D.12.按照联合国标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④③②①④①②③如一地区》60岁10%则可视为人口年龄绪构农图.美国11〜12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和环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和环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读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成婚年纪构造(各年纪段百分比)表,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自然增添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②自然增添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③造成两国婚龄差别的主要原由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④造成两国婚龄差别的主要原由是两国的婚姻制度、文化及宗教不一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新中国建立以来海南曾出现过几次人口迁徙的顶峰:1950年前后,大量解放军官兵留驻海南;1966;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又有10万年后,大量“知青”上山下乡迁入海南人材下海南。

据此达成以下各题。

2.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吸引了10万人材下海南的主要原由是( )①投资创业,充满商机②经济发达,薪资较高③政策优惠,就业时机多④国家呼吁,增援边境⑤环境优美,适合养老A.①④B.①③C.②⑤D.④⑤3.以下说法与实质符合的是()A.1950年前后海南的人口迁徙,属于自觉性迁徙B.新中国建立以来海南的人口迁徙皆由天气环境要素所致C.“知青”上山下乡引起的人口迁徙是由经济要素惹起的D.几十年来大量人口迁入海南,促使了海南经济的大发展以下图为“台湾省不一样年份人口金字塔图”,读以下图,达成以下两题。

4.图示过程能够显然反应台湾省()A.人口出生率不停降落B.人口死亡率不停降落C.人口迁入率不停上涨D.人口自然增添率不停上涨5.展望到2031年台湾省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增添速度过快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劳动力就业压力大D.城市人口占比率过高以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变化关系图。

读以下图,回答以下各题。

6.据图可知,该地区A.在纯自然状态下供应的物质能够养活大概6000人B.t2期间,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t3期间,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华平定D.t4期间的生态环境优于t1期间7.图中人口数目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变化说明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要素的影响B.人口数目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限制C.人口数目一定低于环境承载力D.环境承载力是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睦发展的底线8.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色是()①地区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②地处内地,天气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柔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以下图表示某国近五十年的人口自然增添率变化。

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湘教版必修2)

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湘教版必修2)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单元 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 )A. 人口基数大 B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 .人口死亡率低 D .国外人口迁入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我国 ( )A .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B .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C .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D .人口再生产处于“现代型”阶段3.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之一是( )A .实施西部大开发B .控制城市发展规模C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D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4.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 .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B .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C .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D .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环境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都很大B .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C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最适合人口D .科技越发达,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则越少读下图,a 、b 、c 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① B.② C.③ D .④7.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 .70% 鼓励生育B .60% 计划生育C .15% 采取移民政策 D30% 鼓励人员出国读下页“世界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人口增长图”,回答8-9题:8.图中A 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 )A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 下列既属于B 类国家,人口再生产又进入“现代型”阶段的是( )A .尼日利亚B .德国C .古巴D .印度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2.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A.① B.② C.③ D.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完成3~4题。

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0~400 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增加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4.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密度是指单位农田面积上的农民人数;生理密度是指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密度、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单位:人/ km2)统计表。

读表,回答5~6题。

5.与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相比,人口密度未考虑( )①土地类型②土地面积③农业生产技术④人口总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根据材料可知( )A.生理密度大的国家农业密度大 B.荷兰的农业技术水平比日本高C.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 D.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读江苏省江阴市各种资源可承载规模上限示意图,完成7~8题。

7.江阴市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可能为()A.600万人B.200万人C.700万人D.400万人8.影响江阴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A.水资源B.能源C.水环境D.大气环境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澳大利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差不大B.地形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C.内陆地区水资源缺乏,资源环境承载力小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10.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适宜的气候B.发达的农、牧、工矿业C.对外联系便利D.地域文化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为2001年、2025年(预测)全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据(单位:百万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001~2025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地区是A.北美和拉丁美洲B.非洲和拉丁美洲C.大洋洲和欧洲D.亚洲和大洋洲2.“人口数量及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人口增长缓慢,导致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发展问题B.非洲资源丰富,经济增长快,人口压力将很快缓解C.北美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移民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很大D.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城市化迅速,人口压力变小读四种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回答问题。

3.图中表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A.①B.②C.③D.④4.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左图为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示意图,右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A.Ⅰ阶段人口总数变化大 B.Ⅱ阶段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C.Ⅲ阶段人口数量迅速减少 D.Ⅳ阶段老年人口比重上升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A.2000年江苏人口增长处于阶段ⅡB.2010年江苏人口增长处于阶段ⅡC.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D.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劳动力充足下图为“某城市2018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该城市2018年的人口容量为( )A.351万B.105.6万C.97.3万D.85.4万8.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 )A.土地资源B.市政C.教育D.劳动就业据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的重要发源地。

姓氏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了解我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李姓人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使河南成为我国李姓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造成这一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因素B.经济因素C.家庭因素D.文化因素10.近30多年来,我国不少省级行政区人口姓氏越来越复杂,下列省份中最典型的是( ) A.甘肃省B.河南省C.四川省D.江苏省11.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读下图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下面小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和环境》测试卷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和环境》测试卷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图甲为“联合国人口署预测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为“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图”。

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1.与联合国人口署预测相比,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2050年我国人口的变化是()A. 0~14岁人口比重下降B. 60~79岁人口比重上升C. 15~59岁人口总数增加D. 80岁以上人口总数下降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0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回答下列几题。

2.针对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高的现状,我国政府应()①吸引外来移民迁入 ①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劳务输出①推迟退休年龄 ①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下令,民间婚娶,依《朱子家礼》进行,即男16岁、女14岁,听其婚配。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三题。

3.目前,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类似法令的是( ) A . 美国 B . 英国C . 中国D . 非洲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

读图,回答下列各两题。

4.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 . 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 . 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C . 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D .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的估算的部分数据表,回答以下两题。

5.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 ①光照 ①地形 ①水源 ①热量 A . ①① B . ①①C . ①①D . ①①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6.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矿产资源 B . 淡水资源C . 地形地势D . 科技水平下图示意“江西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X 表示初期,Y 表示末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造成曲线B性别比较低年份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不同性别死亡率不同造成
C.该地大力发展加工业,吸引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D.传统观念思想严重造成
11.曲线A达到最大值时可能带来的问题有( )
①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②男女比例失调
③“老夫少妻”现象增加 ④劳动力缺乏
A.北欧B.非洲C.东南亚D.南美洲
14.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A.人口的老龄化B.性别比例失调C.人口增长过快D.人口的负增长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推动“归雁经济”兴起。四川省2015年累计扶持37.4万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完成下面小题。
15.四川省“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表示意某国历史上不同年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甲、乙、丙、丁四个年份人口变动的情况反映了人口增长模式的一般规律。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D.甲、丙 、乙、丁
13.该国家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4)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_______阶段(填字母)。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接近“_______型”,即处于图中_______阶段向_______阶段(填字母)转变的过程。
参考答案
1.B2.A3.A4.D5.C6.D7.A8.B9.B10.C11.B12.B13.A14.A15.A16.B17.C18.C19.B20.D21.C22.C23.C24.B25.D
(2)(灌溉)水源;风沙危害;灌溉不合理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过度用水引起下游河段用水紧张。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一、选择题A.天津市年净增人口数最低B.吉林省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湖南省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D.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高2.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答案】1.C 2.D【解析】:第1 题,根据表格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可知,吉林省年净增人口最少,湖南省死亡率最高,天津市人口密度较大,湖南省的人口增长模式符合现代型的特点。

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其首要的影响因素为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是区域供养最大的人口数量,因而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下图为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国死亡率最低的时期是()A.甲B.乙C.丙D.丁4、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A.甲→乙→丁→丙B.甲→乙→丙→丁C.乙→甲→丁→丙D.丁→甲→乙→丙【答案】3、B 4、D【解析】3、读图,根据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计算出人口死亡率的数值。

甲时期死亡率约为13‰,乙时期约为6‰,丙时期约10‰,丁时期约33‰,所以最低时期是乙,B对。

A、C、D错。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首先从人口死亡率下降开始,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然后人口出生率下降,转变成现代型增长模式。

所以最初是丁,最后是丙,只有D对。

A、B、C错。

下图为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率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入区B.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大约为8%C.西部各省区迁出率都高于迁入率D.北京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于广东省6.关于图中人口迁移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安徽省人口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B.大量人口迁入福建会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压力C.人口的迁入会进一步加剧上海市人口老龄化D.农民工大量迁入天津促进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答案】5、A 6、B【解析】5、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省区人口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说明其为主要人口迁入区;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约为8%-2%=6%;图中并没有把全国各省区人口迁移情况都标出,我国西部个别省区由于资源开发或政策影响,人口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北京虽然人口迁入率高于广东,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小,迁入人口数量仍可能小于广东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选择题(2015·辽宁模拟)读下面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比较图(单位:‰),回答1~2题。

1.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小的年份是()A.2012年B.2010年C.2000年D.1995年【解析】读图,左侧分别是全国和黑龙江的人口死亡率,右侧分别是黑龙江与全国的人口出生率。

可以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黑龙江与全国同期的差异大小。

1995年相差2.6,2000年相差3.6,2010年相差2.4,2012年相差3.6,故2010年相差最小。

B项对。

【答案】 B2.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A.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B.总量呈下降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总量呈增长态势【解析】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黑龙江省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A 项错。

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故总量仍呈增长趋势,B、C两项错,D项对。

【答案】 D(2015·广州检测)某地区2012年人口总量2 443万,城镇人口1 452万(外来人口有520万),农村人口991万。

下图为该地区部分人口资料图。

读图回答3~4题。

3.目前,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特点为()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B.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解析】该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低于1%,所以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答案】 D4.影响该地区城镇与乡村人口老龄化差异的直接因素是()A.人口政策B.医疗条件C.人口迁移D.经济水平【解析】城镇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小于农村,是因为农村劳动力人口,即15~59岁的人口向城市迁移,而导致城镇的老龄化小于农村。

【答案】 C(2015·南昌调研)下图示意江西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X表示初期,Y表示末期。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B.O拐点出现是受政策因素影响C.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D.从X到Y,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一直加快【解析】Ⅰ阶段出生率在不断上升,死亡率则在不断下降,人口增长的速度处于加速阶段。

从O开始,出生率下降明显,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在下降,主要是受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答案】 B6.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将对江西近十年产生的影响是()A.老年人口数量会有所下降B.出生人口性别趋衡C.家庭抗风险能力降低D.城市就业压力增大【解析】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女孩子的数量会增加。

单独二孩政策,直接的影响是青少年的数量会增加,对老年人口数量增减没有直接影响。

【答案】 B(2015·福州质检)图甲表示2010年我国东部沿海某特大城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柱状图,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A.Ⅰ阶段B.Ⅱ阶段C.Ⅲ阶段D.Ⅳ阶段【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根据图甲和图乙判断,图中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Ⅱ阶段。

【答案】 B8.图甲所示城市在今后应()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②制定鼓励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④适当调整生育政策,提高少年儿童比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该市人口自然增长处于“三低”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

该市是我国东部沿海特大城市,因此一方面要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生育政策(但不能鼓励生育),提高少儿比例,同时适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现状。

【答案】 B(2015·成都诊断)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及2013A.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数量一直明显上升B.老年人口数量一直明显上升C.人口素质仍需不断提升D.人口流动及迁移比较频繁【解析】由表可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及2013年人口的相关数据比较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数量先增后减,不是呈一直上升趋势,A项错,符合题意;老年人口比例呈一直增加趋势,B项正确;每10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在明显增加,但总体比例较低,说明我国人口素质仍需不断提升,C项正确;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人口流动及迁移比较频繁,D项正确。

【答案】 A10.针对上述人口变化特点,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是()①改变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增长②继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③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④改革户籍政策,引导人口流动⑤积极鼓励境外移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短期内不能改变,故①错,排除选项里含①的,即A、D两项;积极鼓励境外移民势必会造成大量人才流失,我国人口素质得不到提升,故⑤错,排除C项,本题选B项。

【答案】 B(2015·武汉联考)当人口负担系数(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小于或等于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

据专家预测,我国人口红利将从2014年开始消失。

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四幅图中,未来几年人口红利增长较快的是()【解析】四幅图中B图显示10~14岁和20~2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可推测15~19岁人口比重较大,同时50~60岁人口和10岁以下人口比重较小,则未来几年劳动年龄人口会快速增长。

而非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较慢,必然是未来几年人口红利增长较快。

A图年轻人口增长快,C、D两图老年人口增长快,都会使人口红利增长减慢。

【答案】 B12.人口红利消失将带来的影响为()A.劳动力充足B.社会负担轻C.经济增速减缓D.人口数量减少【解析】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增长慢于非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则社会负担加重,使经济增速减缓。

【答案】 C(2015·苏州模拟)图甲示意某国人口数量和每十年人口增长率状况。

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国()A.人口容量小,人口问题突出B.人口迁入率高,人口数量增加快C.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增速趋缓D.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解析】图中显示该国2001年人口达到10亿,人口容量很大,且该国只能是中国或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故A、D两项错误;从十年人口增长率可看出,人口增速先快后慢,经济较落后的国家人口迁入率一般不高,故C项正确、B项错误。

【答案】 C14.图乙中反映该国201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序号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根据图中人口增长率分析,70年代后该国人口增长率下降,则2011年少年儿童比重应较低,不会超过40%;同时由于总体上人口增长较快而老龄化不应很严重,即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应低于20%。

据此可判断可有②符合。

【答案】 B(2015·保定调研)下图为成都市2001~2008年人口增长统计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总人口数、户籍人口数、迁入率、机械增长率。

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表示机械增长率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由材料可知,成都市人口快速增长,因此其户籍人口数也应是增长的,总人口数也是增长的,故②曲线表示总人口数,④曲线表示户籍人口数;机械增长率是迁入率减去迁出率之后的值,成都市的迁入率是高于机械增长率的,故①曲线表示迁入率、③曲线表示机械增长率。

【答案】 C16.人口变化给成都市带来的影响是()A.老龄化趋势加剧B.社会公共资源相对不足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产业结构升级【解析】成都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会导致社会公共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减小,从而出现社会公共资源相对不足的局面。

【答案】 B(2015·长沙联考)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7~18题。

17.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人口增长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率之和,①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率均为正值,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值较高,故此时期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

【答案】 A18.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转移B.生态环境恶化C.技术人才外流D.本地人口大量外迁【解析】该地在③时期之前人口迁移率总体是提高的,说明该地区对劳动力需求大,有大量劳动力迁入该地,而③时期之后迁入人口减少。

说明其对劳动力需求减少,故人口迁移率下降最可能是劳动力指向型企业外迁造成的。

【答案】 A(2015·成都诊断)下图是2012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

读图,完成19~20题。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和子女团聚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自南部向东北部D.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20.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A.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B.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C.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19~20.【解析】美国老年人因气候、环境等原因主要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我国农村人口婚育年龄早,且农村人口多,因此人口迁移率峰值提前。

我国大量人口因经济因素向城市迁移,迁移人口主要集中在婚育年龄阶段,故需要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答案】19.A20.B二、非选择题21.(2015·南京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12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

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

材料二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

材料三2010迁出迁入乡村75.6% 22.8%城市24.4% 77.2%材料四2010年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答案】(1)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人口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流动人口主要从农村到城市);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人口流动方向主要从内陆到沿海);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生活水平一般较高等。

(3)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