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传统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不和或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的。
治疗的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清热解毒,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1. 脾胃失和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消化,如果脾胃失常,消化吸收不良,就容易出现胆固醇向血液中转移的情况,从而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功能,增进胃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适当进行饮食调理,缓慢进食、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
2.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也是引起高脂血症的一个原因。
肝肾阴虚会导致肝阴亏损,解毒功能下降,无法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垃圾,从而导致胆固醇等物质在体内滞留,引起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是滋肾养肝、润燥生津,如用枸杞子、地黄等中药来调理肝肾功能,增强解毒能力,消除体内毒素和垃圾。
3. 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疏肝理气、消食宽中等功效,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如用丹参、三七、土茯苓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帮助降低三酰甘油水平;金钱草、苦瓜、决明等则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山楂、薏苡仁、茯苓等可以清脾化湿,帮助降低血脂等功效,可根据个体情况,在选药后进行配伍或加减。
综上所述,治疗高脂血症需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既要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又要通过中药来调节脏腑机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低三大血脂浓度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因症施治,科学用药,透过调理,修复身体平衡,预防高脂血症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系指血浆中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根据WHO统计,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四五十岁人群发病率不断升高[1]。
目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72岁左右[2]。
心脑血管疾病治愈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病人痛苦,给社会及家庭千万很大影响。
因此,调节改善引起高脂血症的诸多因素,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本组共94例,均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的病例。
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8岁,平均52;用西药调脂。
治疗组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9,平均51岁;中西医结合治疗。
两组在病程、性别、年龄等分布上基本相似,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1中西医结合对照组以西药方法调脂,根据化验情况,选用力平脂、舒降之功普拉固等。
治疗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调脂。
药用:决明子10g、枸杞子10g、山楂4枚,放入一容器中开水冲服,代茶饮。
每日饮水量约1500ml,夏季应多饮水。
银杏天定胶囊2粒,每日3次。
深海鱼油2粒,每日3次,餐时服用,日总量6~8g。
2.2饮食疗法2.2.1减少脂肪的摄入量是控制热量的基础减少动物性脂肪如猪油、肥猪肉、黄油、肥羊、肥牛、肥鸭、肥鹅等。
提倡多吃海鱼,以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血脂。
烹调时,应采用植物油,如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茶油、芝麻油等,每日烹调油10ml~15ml。
2.2.2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胆固醇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但摄入过多的确害处不少,膳食中的胆固醇每日不超过300mg,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鱼子、鱿鱼等食物。
2.2.3供给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来源非常重要,主要来自于牛奶、鸡蛋、瘦肉类、禽类应去皮、鱼虾类及大豆、豆制品等食品。
但植物蛋白质的摄入量要在50%以上。
2.2.4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要过多吃糖和甜食,因为糖可转变为甘油三酯。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在
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归为痰浊内蕴范畴。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
湿浊停滞,巨细胞吞噬增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化痰祛湿,健脾消脂。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蓉、茯苓、泽泻、红豆薯、山楂、甘草等。
这些中药
可以通过增加代谢和排泄脂质的能力,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和糖分高的食物,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对控制高脂血症有帮助。
4.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相通,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虽然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高脂血症,西医药治疗是首选。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采取西医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高脂血症的中西药治疗》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高脂血症的中西药治疗》1.脂代谢的核心是(单项选择题)☐A.血液代谢☐B.新陈代谢☐C.淋巴代谢☑D.血脂代谢2.血脂的来源不包括(单项选择题)☑A.皮肤吸收脂类☐B.肠道吸收脂类☐C.肝肠合成脂类☐D.脂库动员释放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单项选择题)☐A.成熟的脂蛋白是球形颗粒☑B.由含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的亲水性核组成☐C.由含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的疏水性核组成☐D.由含磷脂、游离胆固醇、载脂蛋白的亲水性外壳组成4.血脂水平高于正常上线即为高脂血症,我国一般以成人空腹血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为高脂血症的标准。
(单项选择题)☑A.6.22mmol/L,2.26mmol/L☐B.2.26mmol/L,6.22mmol/L☐C.4.14mmol/L,3.12mmol/L☐D.3.12mmol/L,4.14mmol/L5.血脂的作用包括(多项选择题)☑A.构成生物膜☑B.氧化供能☑C.协助维生素吸收☑D.保持体温6.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是脂代谢紊乱的主要形式,与()等疾病密切相关☑A.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多项选择题)☑B.肥胖症☑C.脂肪肝☑D.2型糖尿病7.脂蛋白的代谢途径都包括哪些(多项选择题)☑A.外源性代谢途径☑B.内源性代谢途径☑C.胆固醇逆转运☐D.血液转运8.脂蛋白的生理功能包括(多项选择题)☑A.CM将食物中的TG从小肠转运到肝脏☑B.LDL转运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细胞☑C.VLDL转运内源性TG到脂肪及肌肉组织☑D.HDL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脏9.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项选择题)☑A.合适范围:TC<5.18mmol/L☑B.边缘升高:TC5.18~6.19mmol/L☑C.升高:TC≥6.22mmol/L☑D.升高:LDL-c≥4.14mmol/L10.高脂蛋白血症的遗传因素中主要的异常基因包括(多项选择题)☑A.LDLR基因异常☑B.LPL基因异常☑C.apoB100基因异常☑D.apoE基因异常。
高血脂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高血脂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常见的健康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就像是隐藏在身体内的“无声杀手”,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控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那么,高血脂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有效地治疗呢?要了解高血脂症的发病机制,首先得知道血脂是什么。
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脂质在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构成细胞膜、提供能量等。
然而,当它们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时,问题就来了。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高血脂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遗传易感性,其家族中可能存在高血脂症的病史。
这种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体内脂质代谢相关的酶或受体功能异常,从而影响血脂的正常代谢。
饮食不当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现代生活中,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比比皆是。
长期摄入过多这类食物,会使身体无法及时将其代谢和消耗,导致血脂水平升高。
缺乏运动同样会增加高血脂症的发病风险。
现代人往往因为工作忙碌或生活习惯的改变,运动量大幅减少。
身体活动量不足,能量消耗降低,脂质容易在体内堆积。
另外,年龄的增长也会使得血脂代谢能力逐渐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会有所减退,包括脂质代谢的相关器官和系统,这也容易导致血脂升高。
除了西医的观点,中医对高血脂症的认识也有其独特的理论。
中医认为,高血脂症多与痰湿、血瘀、脾虚、肝郁等有关。
痰湿内阻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人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不能正常代谢,就会凝聚成痰湿。
痰湿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导致血脂代谢紊乱。
血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气血不畅,瘀血内阻,会影响脂质的正常代谢和运行。
脾虚则是根本。
脾主运化,如果脾气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就会导致痰湿内生,血脂升高。
肝郁气滞也可能影响血脂。
情绪不畅,肝气郁结,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间接导致血脂代谢异常。
关于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
关于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也叫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高脂血症是许多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通常,高脂血症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习惯来管理,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在中医中,高脂血症通常被描述为“脂证”或“血脂紊乱”。
从中医角度来看,高脂血症的症状可能涉及脾脏、肾脏、肝脏和心脏问题。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肾主水代谢,肝主调节气血,心主循环,因此,高脂血症的治疗应以调节这些脏器功能为主。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在中药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降脂丸、定喘丸、泽泻汤等。
此外,针灸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常,在耳朵上穴位贴压新一片(旁门、肝、脾、腎、胆、胰、交感)等穴位进行治疗。
另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常用的推拿部位包括大腿前侧、肚脐周围、首颈部等。
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旨在通过改善机体自身调节功能,达到调整血脂、保护心脑血管等的目的。
西医治疗与中医相比,西医治疗高脂血症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尤其是针对胆固醇过高的情况。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脂药(如他汀类、质子泵抑制剂等)、胆汁酸制剂、鱼油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血管等方面发挥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西医还注重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习惯。
推荐采用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此外,适当增加运动量也是有益的。
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因素的不同,西医通常推荐采用耐力型(如快步走、游泳、跳舞等)或者肌肉筋骨型(如力量训练、瑜伽等)的运动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在中医药治疗和西医药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个体化特征进行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控制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同时也能减少药物副作用、加快康复等。
目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通过中医立足于调理脾胃、调养肝肾、调节心气的治疗原则,通过调整食谱,增加饮食中的纤维素和膳食植物固醇,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转化脂肪酸,有利于控制血脂。
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经验
西医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注意药物副作用和 相互作用。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
控制饮食中脂肪和糖分的 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 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水 平。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 身体新陈代谢,消耗多余 脂肪,降低血脂水平。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导致肝气 郁结,影响气血运行。
脏腑功能失调
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 调,影响气血运行和津液 代谢,导致痰浊、瘀血等 病理产物形成。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症状描述
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由 于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所致。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由于瘀血 内停所致。
肢体麻木、沉重:由于痰浊痹 阻经络所致。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可以改善身体的 内分泌和代谢状态,从而 降低血脂水平。
04 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优 缺点比较
中医治疗的优缺点
注重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重视整体调节,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从根本上解决高脂血症的问 题。
副作用小
相对于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使用的药物大多天然、安全,副 作用较小,更适合长期治疗和调理。
反馈一
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 疗方案,如调整药物 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
反馈二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了解其病情状况及 治疗效果,及时解决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 临床经验
目录
CONTENTS
•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 • 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优缺点比较 • 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分享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脂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同时伴随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由于脾胃失运、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理气和血、健脾化痰。
具体的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应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摄入,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可以适当饮用一些降血脂的中药茶,如莲子心茶、山楂花茶等。
2.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有桑叶、山楂、决明子、枸杞子、茯苓等。
其中桑叶具有清凉降脂的作用,可以适量饮用桑叶茶或冲泡桑叶粉末。
山楂可以化湿消食、降血脂,可以将山楂与茶叶一起泡水饮用。
决明子具有泻火明目、降低血脂的功效,可以泡水饮用或煮成粥食用。
3. 调理情绪:高脂血症与情绪紧张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情绪紧张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脾胃运化,增加血脂的生成。
适当调理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积聚。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5.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等途径,达到降脂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足三里、太渊、曲池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施治,不能盲目使用中药。
由于高脂血症是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坚持治疗并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血浊病(高脂血症)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制定的《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痰浊内阻证治法:化痰降浊。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降脂通脉胶囊、葶苈降血脂胶囊等。
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心脉通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血脂康胶囊等。
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复方红曲口服制剂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
(二)针灸治疗: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
治疗主要以耳针、穴位埋线为主。
2、针灸方法:(1)耳针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
每次取4~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1~4个疗程。
(2)体针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高血脂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高血脂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高血脂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是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的水平升高。
高血脂症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可能对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高血脂症至关重要。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高血脂症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一、西医治疗高血脂症1、生活方式干预这是治疗高血脂症的基础。
包括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等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控制体重,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饮食控制,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血脂代谢的不良影响;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2、药物治疗(1)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之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它们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贝特类药物主要用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如非诺贝特。
(3)依折麦布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来降低血脂。
(4)PCSK9 抑制剂对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PCSK9 抑制剂是一种新的选择。
二、中医对高血脂症的认识中医认为,高血脂症多与痰湿、血瘀、脾虚、肝郁等因素有关。
痰湿内阻是高血脂症的常见病因,由于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阻于脉络,导致血脂升高。
血瘀也是高血脂症的重要病理因素,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影响脂质代谢。
此外,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肝郁气滞影响气血运行,均可导致血脂代谢紊乱。
三、中医治疗高血脂症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如化痰祛湿的二陈汤、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汤、健脾益气的参苓白术散、疏肝理气的逍遥散等。
2、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内关等,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脂质代谢。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脂,效果立竿见影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脂,效果立竿见影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升高以及体检普及率的提升,中年人群中患有高血脂症的数量逐渐增加。
高血脂症是脂代谢障碍的病症,属于代谢性疾病。
患上高血脂症必须积极治疗,加强管理,以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但放眼患有高血脂症病人的现状,很多人在检查出来之后不以为然。
殊不知一旦高血脂症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脑部供血不足,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栓、心肌梗死等。
因此患上高血脂症后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说是防治高血脂病症的有效方式,那么,你对此了解多少呢?一、高血脂症的分类高血脂症指的是血清中的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空腹静脉血脂检测的血脂指标,将高血脂分为以下四种,分别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高血脂症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及下肢动脉闭塞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除导致上述心血管危害外,甚至会导致急性胰腺炎及眼底静脉血栓等疾病。
二、高血脂症的临床表现(一)视觉异常:患者在看东西时经常会感觉模糊;(二)腿肚抽筋:患者的腿肚部位会经常抽筋并有刺痛感;(三)头脑不清:在早晨起床后会觉得自己的头脑不清醒,一般在进食早餐后会得到一定的改善,午后易犯困,夜晚较清醒,经常头昏脑涨,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容易睡着,给患者的正常交流与沟通造成影响;(四)睑黄疣:睑黄疣是中老年人血脂增高的主要表现之一,患者的内眼睑上会开始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在小皮疹刚长出来时和米粒的大小差不多,比面部皮肤略高一些,在患者高血脂症状严重时会布满整个眼睑;(五)面部、手部黑斑:短时间内在面部及手部出现较多黑斑。
三、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脂的方式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脂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一)改善生活方式①控制理想体重: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心型肥胖者患上高血脂症的概率更大。
但在肥胖者体重减轻后,高血脂症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高血脂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高血脂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高血脂症,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常见的健康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对身体的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
在应对高血脂症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法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高血脂症。
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中的脂质含量过高,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这些脂质在血管内堆积,会导致血管狭窄、硬化,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冠心病、脑卒中等。
西医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通常会采取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的方法。
常见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的代谢等机制,来降低血脂水平。
同时,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此外,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是西医治疗高血脂症的重要措施。
然而,中医对于高血脂症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高血脂症多与痰湿、血瘀、肝郁等有关。
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的气血、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降脂的目的。
比如,对于痰湿内阻型的高血脂症患者,常用的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等,以化痰祛湿;对于血瘀阻滞型的患者,则可能会使用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的方剂。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也能对高血脂症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有助于降低血脂。
推拿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代谢状况。
那么,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高血脂症的治疗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一方面,西医的降脂药物能够迅速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控制病情的发展。
而中医的调理方法则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痰湿、血瘀等病理产物的生成,预防血脂的再次升高。
另一方面,中药在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保护肝脏功能,减少他汀类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高血脂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进展
高血脂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进展高血脂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水平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
长期的高血脂水平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西医治疗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
饮食控制是基础,通过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运动疗法对于改善血脂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可以促进脂肪代谢,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脂。
药物治疗则是西医治疗高血脂症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等。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贝特类药物主要用于降低甘油三酯;烟酸类药物则对多种血脂指标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然而,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
中医认为,高血脂症多与痰湿、血瘀、脾虚、肝郁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方剂治疗高血脂症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泽泻汤、二陈汤、失笑散等方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应用,可以起到祛痰化湿、活血化瘀、健脾疏肝等作用。
现代研究也发现,许多中药具有降脂作用,如山楂、何首乌、决明子、丹参等。
这些中药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能改善血液循环,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
针灸治疗高血脂症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等,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脂的目的。
推拿按摩则可以通过手法的作用,疏通经络,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是将西医的精准治疗与中医的整体调理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高血脂的中西药降脂利器用药要点梳理
治疗高血脂的中西药降脂利器用药要点梳理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肪类物质含量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治疗高血脂,降低血脂水平,中西药降脂利器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治疗高血脂的中西药降脂利器进一步进行梳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西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注意事项。
I. 中药降脂利器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多种降脂作用的药物可供选择。
1. 降气化痰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促进体内脂肪代谢,调节血脂水平。
代表性药物包括陈皮、苦楝子等,可通过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的作用产生良好的降脂效果。
2. 清热利湿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减少体内水分等方式将胆固醇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常用的药物有茵陈、白术等。
3. 活血化瘀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液淤滞,促进脂肪的代谢和消除。
代表性药物有三七、益母草等。
II. 西药降脂利器西药治疗高血脂的有效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降脂药物,在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作用下,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2. 胆酸螯合剂胆酸螯合剂可以与胆酸结合,阻止胆酸的再吸收,促进胆酸排出体外,进而降低血脂。
其中常见的药物包括柏美齐、格列齐特等。
3. 纤维酸类药物纤维酸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再吸收,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
常见的纤维酸类药物有贝特类等。
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中的胆固醇吸收来降低血脂。
常见的药物有艾塞那肽、依折麦布等。
III. 注意事项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中西药物进行治疗,都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等,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2. 定期检测血脂指标使用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血脂指标的检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方案。
3. 风险评估治疗期间,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了解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怎么治高血脂,中西医结合效果好
怎么治高血脂,中西医结合效果好人们生活逐渐转好,随之健康也会存在相应隐患。
比如不注重饮食、不注重作息、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都可能诱发高血脂的产生。
一旦表现出高血脂的现象,会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情况较重,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对于高血脂的治疗,根据相关数据表明:采取单纯西医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调脂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西医治疗高血脂是指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等血脂含量较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西医治疗高血脂的方案有改变饮食、运动治疗、减轻体重、药物治疗等。
1、改变饮食高血脂是指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升高的一种情况。
体内血脂含量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胰腺炎等疾病的风险。
改变饮食是治疗高血脂的关键措施之一。
具体如下:(1)增加膳食纤维: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麦麸、全麦面条、杂粮等。
这些食物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有益于心脏健康。
(2)控制食用糖分:高糖饮食会增加体内脂肪的淤积,导致血脂含量上升。
适当限制糖分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含糖饮料、冰淇淋、蛋糕、糖果等。
(3)少盐少油:高盐饮食会增加血压,高油脂会引起血脂升高。
因此,生活中需要合理控制食盐和油的使用量。
另外,还需要食用新鲜食材,但是应避免食用过多的咸菜、腌制食品,烹调时最好选择蒸、煮、烤等低油热处理方法。
2、运动治疗通过运动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而运动的主要作用包括:(1)加速脂质代谢:适当运动可促进身体代谢,加速脂肪的分解、消耗,减少体内的脂肪堆积,对于高血脂的控制有一定作用。
(2)提高心肺功能:运动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释放力,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同时,还可以加强肺部的功能,提高氧气的摄取和利用效果。
(3)提高免疫功能: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4)降低血压、血糖: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血压、血糖的问题,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风险。
高血脂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内蒙中药第 40 卷2021 年 2 月第2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f T丨’a(ii丨ional Chinese Medirine \ (丄167高血脂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马俊萍1张娟2(I.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天津301800:2.天津市津南区小站医院天津300353)摘要高血脂症是指血清中甘油三酯、磷脂及胆固醇等脂肪素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及 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控制血脂含量,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现阶段,临床针对高血脂症主要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虽然西医 治疗可快速控制血脂水平,但是长期服用西药将产生较强依赖性,且服药后还将产生较多副作用,治疗效果较差临床发现,在 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具有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效果,并分 析治疗进展,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关键词高血脂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丨006-0979(2021 )02-0丨67_()_2高血脂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困倦感、心悸等,主 要与饮食不合理、饮食不规律、喝酒、抽烟等习惯有密切联系m。
中医认为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脾、肾、肝等代谢紊乱,在气 血不通情况下,导致多余脂肪无法正常消耗和排泄,使得血液 中血脂含M过高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调节脏腑功能、活血化 瘀、健脾利湿.纠iH肾脏不足、肝气瘀滞等症状,以达到控制血 脂目的1辨证论治中医将高血脂症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症候情况给予不同中 医治疗方案湿热壅滞型,用药配方为:茯苓、白术、苍术、薏苡 r.、车前子.生山楂、川楝子、猪苓、黄芪、梔子、陈皮,熬水煎服, 具有清热利湿功效1\痰湿浊阻型,药方:半夏、t只壳、白术、贝时、陈皮、瓜蒌、薤丨'丨j i丨芎、焦山楂、桂枝。
水煎服,具有化痰降 浊功效。
瘀血痹阻型,药方:川芎、红花、大黄、丹参、郁金、茺蔚 子、生蒲黄水煎服,具有活血理气功效。
观察高血脂症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观察高血脂症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脂症使用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对2012年至2013年我院的80例高血脂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使用的是中药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使用辛伐他汀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血胆固醇和血甘油三脂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有效率为95%,比对照组的82.5%要高不少。
两组患者的血胆固醇和血甘油三脂都存在降低的情况,观察组下降的幅度更大。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脂血症疗效【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08-01高脂血症是体内的脂肪代谢出现了问题以至于患者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增加,出现了全身性的致密度代谢疾病,一般还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等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1]。
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能力非常的好,稳定性好,能够让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几率下降,可是因为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让患者产生便秘,所以不能够长期使用。
本文就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来研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内科门诊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9.3±9.4岁;伴冠心病19例,高血压病17例,中风后遗症4例。
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58.7±9.8岁;伴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8例,中风后遗症7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脂血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学》有关诊断标准[2]。
TC>5.9mmol/L和TG>1.7mmol/L。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骨髓瘤等继发高脂血症患者除外。
高脂血症,中西医治疗小科普
高脂血症,中西医治疗小科普高脂血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相关脂蛋白的增加(同时包括高密度脂蛋白的减少),从而造成对健康的损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1],也是一种备受关注、严重影响中老年人正常生活的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生化监测技术的普及,身体检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血脂症与很多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高脂血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那么,对于高血脂有哪些注意事项?中西医又是如何治疗的呢?下面带大家一一了解。
1.高血脂的症状1.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在病发初期是不容易出现高血脂的症状,但是高血脂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希望有家族史的人要及早的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2.一般的患者都会出现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还会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混淆,有的患者血脂高但无症状,常常是在体检化验血液时发现高脂血症[2]。
另外,高脂血症常常伴随着体重超重与肥胖。
3.高血脂较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高血脂的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表现。
4.长期血脂高,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冠心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等,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间歇性跛行(肢体活动后疼痛)。
5.高血脂的症状还包括少数高血脂还可出现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二、高血脂的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1)脾虚湿盛:症状包括体胖虚松、疲倦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四肢沉重或肿胀、食欲不振或伴便溏、舌苔白厚、脉濡等[3]。
应采用益气健脾,除湿化痰等方法治疗。
(2)气滞血瘀:症状包括面色晦暗或有褐色斑点、四肢麻木、肌肤甲错、舌头呈紫色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可采用化瘀散结、通络降脂等方法治疗。
唱主角:高血脂中西医治疗策略
唱主角:高血脂中西医治疗策略1.高血脂怎么治疗比较好?2.怎么治疗高血脂3.得了高血脂怎么办?怎么调理?4.高血脂怎么治高血脂怎么治疗比较好?高血脂的治疗方法如下——主要以食补的方法来辅助改善1、生活规律,适当运动,肥胖者适当减轻体重;2、清淡饮食,忌油腻,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勿食动物内脏类食物。
定期复查血脂动态观察其变化。
3?可吃大豆磷脂4、海豹油紫苏籽油这样做的好处:①海豹油与紫苏籽油都有高度的不饱和脂肪酸,而不饱和脂肪酸对高血脂有一定降脂作用。
②海豹油含有丰富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OMEGA-3具有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舒张血管、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含量、软化血管、调节胰岛素分泌等功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栓塞的发生。
③紫苏籽油富含丰富α-亚麻酸,对降低胆固醇、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脑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持久作用。
值得选择注意:1?看有效成分含量,是否有不良添加剂;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售后有保障。
怎么治疗高血脂对于现在生活中的很多人们来说,总是不注意好保养的话,会导致自己的免疫力降低,特别是上了一定岁数之后,身体内的器官开始老化,很多功能都不如从前,因此更加容易导致自己健康受到影响,比方说出现了血脂较高的状况。
控制血脂平时可以选择中药茶疗,偌迈晴芷茶来缓解改善血脂高,没有副作用。
血脂较高,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要是不及时的采取措施改善的话只会导致自己患上的疾病越来越严重起来,高血脂会引起人们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每一种都是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的,那么对于女性来说有高血脂的话不能吃什么东西呢?第一,对于有血脂较高的人来说不可以吃太多的动物内脏,比方说猪腰子,其中含有胆固醇含量较高,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疾病的发病率,高胆固醇血症、肝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应少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摘要:高脂血症是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压力加大,近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不容忽视,本文就高脂血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和中西药治疗种类机制和疗效适应症加以综述。
关键词:高脂血症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血脂分层切点建议合适的血浆胆固醇(TC)水平为5.18mmol/L以下,血浆甘油三酯(TG)的正常值为<1.76mmol/L,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为低HDL-C血症【1】。
据卫生部的权威报告显示,在我国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血脂异常总患病人数已达1.6亿,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500万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危害上升到原来的3~5倍【2】。
因此,对血脂异常的认识与防治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尤为重要。
本文现就血脂异常的中西医治疗综述如下。
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国内外目前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1.非药物治疗早期发现血脂异常,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疗法分情况及进行处理。
如保持合适的体重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低脂饮食,戒烟限酒,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增加钙的摄入量、改善膳食结构、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供给足够的蛋白质、适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的食物等【3,4.】。
2西医药物治疗2.1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并能增加肝脏LDL受体合成,而使TC、LDL-C及TG水平下降【5】。
他汀类是目前临床上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线治疗药,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分别降低LDL-C水平18%~55%【6】。
他汀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血中胆固醇及LDL-C增高为主的患者。
2.2贝特类(贝丁酸类)贝特类药物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最有效的药物,对LDL-C疗效差。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苯扎贝特、非诺贝特以及吉非贝特。
这类药物能增强脂蛋白脂酶(LPL)的活性,促进VLDL、CM、IDL等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颗粒中TG成分的水解。
贝特类药物还能增加脂肪组织中TG的分解,抑制肝脏摄取人游离脂肪酸(FFA),减少VLDL的合成和分泌。
由于贝特类药物还可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增强细胞表面LDL受体活性,有利于胆固醇进入细胞内代谢,因此可轻度降低LDL-C水平【7】。
贝特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对于血脂的改善有互补作用,但与他汀类联用会增加肌病的危险。
2.3烟酸烟酸类包括普通烟酸制剂和阿西莫司,属于β族维生素,其降脂作用是通过抑制外周脂肪组织动员游离脂肪酸到肝脏这一过程实现的,因此肝脏合成LDL和甘油三酯减少,VLDL作为底物减少后,LDL-C水平降低,烟酸阻断肝脏摄取载脂蛋白A-1,后者是HDL-C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血清中HDL-C水平升高【8】。
另外,烟酸能在CoA的作用下与甘氨酸合成烟尿酸,阻止肝细胞利用CoA合成胆固醇。
常见不良反应为面红耳赤、转氨酶升高及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等。
2.4胆酸螯合剂这类药物也称为胆酸隔置剂,共同的调脂机制是在肠道内与胆酸不可逆结合,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促进胆酸或胆固醇随粪便排出体外,阻断胆汁酸中胆固醇的重吸收,同时伴有肝内胆酸合成增加,通过肝细胞的自身调节机制,反馈性上调肝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因而加速血浆LDL分解代谢,使血浆TC和LDL-C浓度降低。
这类药物有树脂类、新霉素类、β-谷固醇及活性炭等。
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肠梗阻、头痛等【4】。
因此主要适用于年轻患者,或与他汀类合用。
2.5依折麦布是一种新型的口服调血脂药。
GARCIA—CALⅣO等证实它是通过与小肠尤其是空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膜上的Niemann —PickCl·Like l蛋白(NPCILl,在肠道吸收胆固醇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特异性地结合,选择性抑制肠道对食物中胆固醇以及胆汁中胆固醇的吸收,达到减少肝脏胆固醇储量和降低血浆固醇水平的目的,但不影响小肠对TG、脂肪酸、胆汁酸、孕酮、乙炔雌二醇及脂溶性维生紊A、D的吸收。
本品通过肝肠循环可较长时间维持其药理作用。
因其与他汀类作用机制互补,故与他汀类合用时,调脂效应能得到增强【9】。
2.6联合用药对于严重的高脂血症患者,单用一种降脂药物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调脂效果,或者虽然降低LDL-C水平可以达标,但在降低TG,或升高HDL-C方面并不理想,这时就有必要考虑联合降脂治疗。
而临床上常用的联合用药是:(1)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此种联合治疗适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目的是使TC、LDL-C和TG的水平明显降低,HDL-C的水平明显升高。
适用于有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的治疗,尤其在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时伴有的血脂异常。
(2)他汀类与烟酸类药物联合应用:在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烟酸是一种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法,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可显著升高HDL-C,而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高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研究发现烟酸与他汀类联合治疗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管重建术的比例。
【10】(3)他汀类与胆酸螯合剂联合应用:两药合用有协同降低血清LDH-C水平的作用。
他汀类与胆酸螯合剂联用可增加各自的降脂作用,并且研究还表明,两者联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可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4)他汀类与抗氧化剂普罗布考联合应用:普罗布考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部分血脂调节作用。
其降脂作用是通过降低TC合成与促进胆固醇分解使TC和LDH-C降低,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消退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并使斑块更加稳定,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11】。
针对患者血脂水平选择不同联合用药方案,但同时应注意联合用药增加的不良反应。
3、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饮食不节、肥甘厚腻、过逸少劳、情志不畅是造成本病的外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虚、肾阳衰弱,三脏功能失衡、导致血脂代谢异常是本病的内因,内外因造成本虚标实恶性循环损及肝、脾、肾三脏。
而摄取过量高胆固醇、运动量减少和工作压力增大,成为发病诱因。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肝失调达,气结痰凝;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犯,聚而为痰;肾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或血热互结,血为之瘀结,最终导致本病发生。
故中医治以健脾祛痰,柔肝,活血通络【12】。
中药以山楂,红花,决明子,泽泻,莱菔子,葛根,淫羊藿等具抗氧化、降脂作用的中药加减运用。
山楂性甘、微温,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既可直接入药,又可水煎代茶饮。
山楂有效成分主要为山楂总三萜酸和山楂总黄酮,可降低TC、TG和LDL-C,并同时升高HDL-C,具有抗氧化作用,其降脂作用明确而无明显的毒性和不良反应【13】。
决明子、银杏叶、北冬虫夏草、荷叶有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对心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也可代茶饮。
张爱玲【14】的降脂饮由白术、茯苓、山楂、决明子、昆布、泽泻、红花、淫羊藿组方在降低血粘度调节血脂代谢取得效果。
林薇【15】等山楂降脂汤由山楂、柴胡、荷叶、莱菔子、生黄芪组方具有一定防治高脂血症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肖伟【16】等观察运用电针丰隆及足三里合并口服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
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脂异常明显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 等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17】血脂康,通心络、脂脉康、防风通圣散、复方丹参滴丸等中成药具有类似辛伐他汀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相互促进,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将会被逐渐阐明。
参考文献【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919-922.【3】王爱萍.高脂血症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4,6(3):20.【4】杨永磊,谷新顺.血脂异常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525-526.【5】Monroe VS , Parilak LD ,Kerensky RA.Angraphic patterns and thenatural history of the vulnerable plague[J].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2008,31(5):339 340.【6】石雷.他汀类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9,16(1):23 25.【7】Newman CB,Palmer G,Silbershatz H,et al.Safety of atorvastatin derived from analysis of 44 completed trials in 9 416 patients[J]. Am J Cardiol,2008,92:670 672.【8】胡忠良,王晓,李美川.阿托伐他汀联用烟酸缓释片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6:201-202.【9】熊祯,翟所迪,陈凤荣.新型血脂调节药-依折麦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11):865.【10】赵进,陈思伟,吴同果.烟酸缓释片联用辛伐他汀对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3):177-180 【11】张毅.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34-135【12】曹永芬.从脾肾肝三脏论治老年高脂血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45.【13】洪晗吒,李娜娅,秦颖.山楂在高脂血症中的临床应用现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58.【14】张爱玲,陆冰,孙世竹.降脂饮治疗高脂血症60例[J].江苏中医药,2008,40(1):93.【15】林薇,郑良朴,陈文列,等.山楂降脂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调节和血管内皮保护作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19(4):48-51.【16】肖伟,李飞.针药并用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14-15.【17】陈匡,杨晓坤.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中国中医急症,2009,4:61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