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本题50小题,每小题0.6分,共30分)
1.“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这句话出自()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孟子》
2.首次将《教育学》作为大学课程进行讲授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3.“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停止。
”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A.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4.1904年颁布并实施的“癸卯学制”是以()的学制为蓝本的。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5.《我们怎样思维》的作者是()
A.杜威
B.怀特海
C.卢梭
D.布鲁纳
6.开展“教学与发展”实验,以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一般发展”概念的提出者是()
A.巴班斯基
B.维果斯基
C.杜威
D.赞科夫
7.设计教学法,又叫单元教学法,其提出者是()
A.克伯屈
B.特朗普
C.柏克赫斯特
D.兰喀斯特
8.“开其意,达其辞。
”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9.关于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在人的发展中起塑造作用
D.在人的发展中起定型作用
10.在古代,“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二字合用,始于战国时期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11.“教学是教儿童,不是单纯教教材,要展开真正的学习,儿童必须参与教学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只是在教材同学生自身的目的发生关系,由学生去认知时,才能产生。
”持这一主张的是()
A.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B.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C.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D.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12.宋老师要上一节高二数学课,他备课的最重要依据应该是()
A.历年高考题
B.习题集
C.课程标准
D.教学参考书
13.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由此可以判断他主张()
A.启发性教学
B.循序渐进性教学
C.接受性教学
D.巩固性教学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了旨在改造传统学校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和时代要求的教育运动。
这一运动史称()
A.进步教育运动
B.新行为主义教育运动
C.新教育运动
D.全纳教育运动
15.把课程编制分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四大步骤,主张以教育目标为中心来编制学校课程的学者是()
A.施瓦布
B.布鲁纳
C.博比特
D.泰勒
16.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教师资格条例》
17.为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此专设一章做了原则性规定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8.“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
”这一规定出自()A.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B.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C.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号发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19.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其教师资格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A.2年
B.3年
C.5年
D.8年
20.依据课程层级的不同,古德莱德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课程。
据此,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教材属于()
A.领悟的课程
B.理想的课程
C.正式的课程
D.经验的课程
21.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首次将成熟概念移用到教育研究之中。
他认为,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
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必要超前加以训练。
这一结论来自他曾做过的著名的()
A.黑猩猩实验
B.黑箱装置试验
C.爬楼梯实验
D.刺激反应实验
22.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素是()
A.生存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社会实践
23.我国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扰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这述及的教育原则是()A.知行统一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尊重学生原则
D.疏导原则
2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论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针对两个具体领域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改进目标。
这两个领域是()
A.体育和美育
B.体育和德育
C.德育和智育
D.美育和劳动教育
25.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W.C.巴格莱、I.L.坎德尔、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人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流派,其理论主张与进步教育相对立。
这一教育思想流派是()
A.要素主义教育
B.改革主义教育
C.存在主义教育
D.永恒主义教育
26.开展教学过程最优化与教学质量提高实验研究的教育家是()
A.马卡连柯
B.赞科夫
C.奥苏贝尔
D.巴班斯基
27.“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者是()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华生
D.维果斯基
28.人的语言、思维的发展都分别存在着关键期,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29.根据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分类,如果儿童听到“鸟”的叫声或看到文字的“鸟”,就知道它代表实际的鸟,即使此时并未见到真实的鸟,儿童也能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形成关于鸟的形象。
这属于()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发现学习
D.抽象符号学习
3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属于条件作用的()
A.分化
B.泛化
C.反射
D.获得
31.李大力最近发现,正读初三的儿子李小力难以始终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
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李小力个体发展危机没有处理好的阶段是()
A.主动感——内疚感
B.勤奋感——自卑感
C.角色同一——角色混乱
D.信任——怀疑
32.王老师观察到,在若干次探究型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环节中,孙丽同学自己总是拿不定主意,要靠同伴拿主意。
这说明孙丽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
B.冲动型
C.沉思型
D.场依存型
33.下列不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途径的是()
A.心理辅导课程
B.教育教学渗透
C.精神治疗
D.心理咨询
34.张明打了通宵游戏,以致第二天上课时无精打采。
这属于()
A.同时性负诱导
B.相继正诱导
C.相继负诱导
D.同时性正诱导
35.实验发现,人很难做到左手画圆形的同时右手画正方形。
这涉及()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强度
D.注意的稳定性
36.一个实际身高为180厘米的人,距离观察者分别为3米、5米、15米时,观察者都觉得这个人的大小是不变的。
这是由于知觉具有()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7.李小明同学今天参加物理考试时,对于一些简单而熟悉的力学公式,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其中涉及的遗忘理论主要是()
A.衰退理论
B.干扰理论
C.动机性遗忘理论
D.提取失败理论
38.章山同学高考失利后,长期陷于一种消沉的状态中,不能自拔。
影响章山的情绪是()
A.激情
B.应激
C.热情
D.心境
39.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把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特征强加在他人身上,以己度人。
其中涉及的主要的心理概念是()
A.第一印象
B.光环效应
C.定势
D.投射
40.一个男人想结婚,但又怕结婚后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多重趋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避冲突
41.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2.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也会倾向于肯定其人格品质。
这种效应是()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投射效应
43.“只要考出好成绩就不会挨骂”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中的()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44.体育比赛中通常使用名次对运动员进行评价。
这种做法属于()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45.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
这一指标指的是()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46.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孟母三迁”
D.“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47.“谈虎色变”属于()
A.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B.联结—试误说
C.完形—顿悟说
D.认知—发现说
48.对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测验,以考查其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情况。
这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49.下列认知性目标要求中,学习层次最高的是()
A.知道
B.了解
C.应用
D.理解
50.根据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强弱关系,可以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等类型。
据此理论,三国时期的猛将张飞的气质类型更倾向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答案
1.C【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学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学记》的掌握。
★★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2.B【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康德的认识。
★
【错因分析】有些人认为,首次将《教育学》作为大学课程进行讲授的学者是康德,而有些人则认为另有其人,这是目前尚存争议的知识点。
考生如果遇到类似题目,要看选项中是否有康德这一项。
3.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解。
★★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不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内涵。
4.C【解析】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癸卯学制的理解。
★★
【错因分析】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参照蓝本是日本的学制,壬戌学制的参照蓝本是美国的学制,考生需准确区分并熟练掌握。
5.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杜威的著作的认识。
★★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6.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赞科夫的认识。
★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记忆混淆。
7.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
★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8.C【解析】朱熹对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由此,答案为C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启发性原则的理解。
★★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不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9.B【解析】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错因分析】本题为常考题目,难度不大,考生需准确掌握。
10.D【解析】“道德”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命题立意】考查“道德”二字合用的渊源。
★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11.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观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理论的理解。
★★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12.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备课的理解。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
13.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启发性教学的典型示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启发性教学的理解。
★★
【错因分析】混淆常用教学原则的内涵。
14.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新教育运动。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新教育运动的理解。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15.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泰勒模式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目标模式的理解。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16.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与施行的时间。
★★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几个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与施行的时间。
17.D【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章的内容。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
【错因分析】考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不了解。
18.A【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
【错因分析】考生要注意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新修订的内容,易误选B项。
19.C【解析】详见《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
【错因分析】相关知识识记不清楚。
20.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正式的课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定义的理解。
★★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21.C【解析】格塞尔所做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他的自然成熟理论的有力证明。
【命题立意】考查格塞尔为自然成熟说所做的著名的实验。
★★
【错因分析】考生对各个心理学家所做的著名的实验记忆混淆。
22.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
【错因分析】混淆环境、遗传、教育、实践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3.C【解析】题干的意思是: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约束,就像草木开始萌芽,顺应它就发展,摧残它就衰萎。
因此,儿童教育就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也就是说,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本题答案选C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尊重学生原则的理解。
★★★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较大。
考生易错选B项,王阳明提出的教学原则中,有因材施教原则,只是对应该原则的文段是“随人分限所及”。
24.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认识。
★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25.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要素主义教育的观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要素主义教育的理解。
★★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26.D【解析】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家是巴班斯基。
【命题立意】考查巴班斯基的观点。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27.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者。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28.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不均衡性规律的理解。
★★【错因分析】“关键期”是考生理解个体身心发展不均衡性规律的关
键词之一,此外,还有“同一方面的速度快慢”“不同方面水平高低”。
29.D【解析】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符号学习的理解。
★★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准确掌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内涵。
30.B【解析】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泛化的理解。
★★★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泛化与分化的内涵。
31.C【解析】12岁~18岁的青少年的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其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命题立意】考查12岁~18岁的青少年的发展危机。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32.D【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命题立意】考查场依存型学生的认知特点。
★★
【错因分析】本题为常考题目,考生需准确识记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的认知特点。
33.C【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
【命题立意】考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34.C【解析】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以及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
前者是负诱导,后者是正诱导。
相继性诱导是在大脑皮层的相同位置上以兴奋与抑制发生的先后来分的。
例如,由于晚上“开夜车”学习,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大脑抑制,是相继负诱导。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相继负诱导的理解。
★★
【错因分析】考生的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没有理解正诱导与负诱导、同时性诱导与相继性诱导的区别。
35.B【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生活中大量的“一心二用”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都属于注意的分配。
【命题立意】考查注意的分配现象的体现。
★★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稳定性,易错选A项。
36.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
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题干所述是知觉的大小恒常性。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知觉的恒常性的理解。
★★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知觉的四个特征的概念。
37.C【解析】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该理论是弗洛伊德在给病人催眠时发现的。
他认为个体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该记忆使病人感到痛苦而被人为地压抑到潜意识中。
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压抑(动机)说的理解。
★★★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准确识记关于遗忘的原因的几种理论。
38.D【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背景。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心境的理解。
★★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心境、激情与应激的内涵。
39.D【解析】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
这对于婴儿是相对正常的,对于成年人则可能由于极度地歪曲现实而成为偏执妄想。
【命题立意】考查投射的概念。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40.C【解析】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如有些同学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但又怕耽误时间影响学习。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趋避冲突的理解。
★★★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四种动机斗争的概念。
41.D【解析】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它是个
体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命题立意】考查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42.A【解析】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命题立意】考查晕轮效应的概念。
★★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几种偏差的概念。
43.B【解析】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负强化的理解。
★★★
【错因分析】本题为常考题目,考生需注意区分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的概念。
44.B【解析】名义量表(定名测量),其上的值只有类别标志的含义,不能施加任何运算;顺序量表(定序测量),其上的值只有顺序的含义而不等距,既无可加性更无可除性,只可施行顺序递推的逻辑运算;等距量表(定距测量),其上的值不但有顺序含义,还是等距的,即单位相等,只有可加性而无可除性,只能施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作乘除运算;比例量表(比率测量),其上的值不但有顺序性,还等距、等单位、有绝对零点,既有可加性又有可除性。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定序测量的理解。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45.B【解析】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命题立意】考查信度的概念。
★★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信度与效度的概念。
46.D【解析】D项体现了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命题立意】考查环境对人身心发展影响的体现。
★★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记忆混淆。
47.A【解析】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以及典故“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第二信号系统属于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命题立意】考查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的内容。
★★★
【错因分析】考生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几个流派的观点识记不清。
48.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诊断性评价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诊断性评价的理解。
★★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49.C【解析】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
【命题立意】考查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层次。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50.A【解析】胆汁质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张飞的气质就符合胆汁质的特点。
【命题立意】考查胆汁质的气质特点。
★★★
【错因分析】本题为常考题目,考生易混淆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