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教案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教案川教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课标要求】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4、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5、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2、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3、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一、重点:“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 课时【教具(媒体)】《千古帝王》视频,《敕勒歌》视频,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放《敕乐歌》的音乐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创设情境)。

上课,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首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敕勒歌》,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 关于民族差异,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请看视频(放《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视频)。

同学们想想,这视频里讲的长城内的“孩子”是指哪个民族,而长城外的呢?生:汉族、北方少数民族, (点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PPT)长城内的指的是汉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 那他们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点呢?生: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居于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word教案 (1)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word教案 (1)

4.16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选择题1.“五胡闹中原”指的是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他们当中影响最大的是( )A.匈奴B.鲜卑C.羯D.羌【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拓跋部的影响最大。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

其中,439年就有一个政权完成了北方统一。

它是( )A.曹魏B.西晋C.北魏D.北齐【解析】选C。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标志着北朝开始。

3.“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接受同化”的根本目的是( ) A.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C.维护北魏统治D.统一语言【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B、D是“接受同化”的具体措施,C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接受同化”的根源所在。

4.如下图所示,公元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于( )【解析】选D。

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

5.“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此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与下列谁有关( )A.秦始皇B.汉武帝C.曹操D.孝文帝【解析】选D。

由材料中“皆改姓元氏”,可联想到孝文帝改革中,孝文帝让鲜卑族改用汉姓,他带头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故本题选D项。

6.(2014·菏泽学业考)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C.说汉话D.与汉族通婚【解析】选C。

本题考查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

由材料中“断诸北语”“语音不听仍旧”“当加降黜”可知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说汉话。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川教版七年级上)(1)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川教版七年级上)(1)

从公元316年到439年的120多年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16个国 家,史称十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第四学习主题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族名 匈奴 鲜卑 羯 巴氐 氐 羌 汉
所建立的政权
前赵、北凉、夏 前燕、后燕、西秦 南凉、南燕 后赵 成汉 前秦、后凉 后秦 前凉、西凉、北燕
第四学习主题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四学习主题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北魏陶武士俑
马匹和武士均披铠甲,是战斗装束。拓跋鲜卑建立之初多用骑兵,保留许多本民族的 原有风格。
第四学习主题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朝政权更迭表
(534~550年) (550~577年)
东魏 北魏
(439~534年)
北齐 北周
(557~581年)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族名
匈奴 鲜卑 羯 巴氐 氐 羌 汉








前赵(319-329)北凉(401-439)夏(407-431) 前燕(337-370)后燕(384-409)西秦(385-431) 南凉(397-414)南燕(398-410) 后赵(319-350) 成汉(304-347) 前秦(351-394)后凉(386-403) 后秦(384-417) 前凉(317-376)西凉(400-421)北燕(409-436)
第四学习主题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又名涉珪、什 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409),鲜 卑族人。代王拓跋什翼犍(jiān)的孙子,献明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跋寔(shí )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 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 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 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 次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 398年,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 称皇帝。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 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 刚愎(bì )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 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39岁,在位 24年。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 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399年,称帝,为道武帝;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实现了三国以来 第三次北方大统一。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课件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课件川教版

2020/11/30
研修班
6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 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 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 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 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 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四学习主题
《中国历史》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 16 课 北魏孝文帝 改革
2020/11/30
研修班
1
一、教材分析
● 教学内容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册)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 融合》第16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为 一课时完成。
少数民 族内迁
民族 融合趋 势出现
2020/11/30
研修班
12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0分钟)
教师引导:入主中原的鲜卑族面临日益增强的民族 融合趋势,仍然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 社会矛盾。
学生活动3:欣赏历史剧《鲜汉之争》,了解孝文帝 所面临的统治危机。
(换位思考) :孝文帝的统治究竟面临哪些危机? 如果你是孝文帝应该怎么做,才能化解危机呢?
2020/11/30
研修班
27
● Ⅴ 拓展延伸:(时间机动)
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 中国北方,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
提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 克思
2020/11/30
研修班
28

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资料

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资料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 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 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汉服俑
胡服俑
北方民族融合前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服装上有很大差异
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这件扁圆形壶的两面,模印出同样 的胡人乐舞图像,人物形象均为典型的 胡人。乐舞就是后来盛行于唐代的“胡 腾舞”。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 褶服,本是便于骑马打仗的紧 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 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 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 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 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 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 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 上的互相影响。
1.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学习与探究
学习活动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编辑历史小报
建议:
1.以“友好往来话融合”为主题。 2.两人一组,分工合作。 3.一般为手抄小报,图文并茂,有条件的可用电脑
制作。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拓跋宏(元宏)
467~499 孝文帝 庙号高祖
鲜卑族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 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 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xiáo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 (迁都),光宅中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 川教版.
相同点: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不同点: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移风易俗 (汉化政策);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学习测评
C 1.北魏孝文帝是(
)。
A.匈奴族人 B.羌族人
C.鲜卑族人
D.汉族人
C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洛阳地处何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
答: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
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 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 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移风易俗
穿汉服:孝 文帝下令, 无论何人一 律禁穿胡服, 改穿汉服。
北魏帝王出御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 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河洛(洛阳)王里, 因兹大举(迁都),光宅 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公元494年,孝文帝 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原 因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பைடு நூலகம்
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
自于( B )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
1、表现:
①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 农业居民; ②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技 术; ③生活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案川教版夯实基础典型题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的特点是() A.大杂居、小聚居 B.各民族共同杂居在一起C.汉族主要在中原地、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D.少数民族在南方,汉族在北方2、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A. 匈奴B. 鲜卑C. 羯D.吐蕃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4、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A.鲜卑B.匈奴C.羌D.氐5、北魏孝文帝是()A. 匈奴族人B. 鲜卑族人C. 羌族人D.汉族人6、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B.氐C. 鲜卑D.羌7、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A.439年B.494年C.495年D.498年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9、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0、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1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A.打击守旧贵族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D.没收寺院财产1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13、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B.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16、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17、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A. “五胡”内迁B.北魏孝文帝改革C.前秦统一北方D.北魏建立1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B .北方民族渐趋融合C.完成了封建化进程D.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创新题19、《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素材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素材 川教版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历史纪事》南朝宋永初元年(北魏泰常五年,420)至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南朝与北朝为扩张势力和疆土进行争夺、兼并的战争。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

拓跋珪称魏王后,即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

在击败后燕、夺取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之后,于天兴元年(398)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称帝。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即位,开始向黄河以南发展。

与此同时,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讨灭篡晋称帝的原荆州刺史桓玄,灭南燕、后秦,于公元420年代东晋称帝,建国号为宋。

拥有东自青、兖二州,西至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的黄河以南地区.与北魏隔黄河对峙。

北魏与南朝宋、齐、梁的战争宋永初三年(422),拓跋嗣乘刘裕病故,发动北魏攻宋河南之战,先后投入十余万步骑,重点进攻黄河南岸的宋军事重镇。

至次年闰四月,先后攻取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西)、滑台(今滑县东)和东阳(今山东青州)等城,占领司、兖、豫等州。

宋元嘉七年(430)三月,宋文帝刘义隆乘北魏与柔然作战无暇南顾之机,出兵北伐.七月,收复滑台、洛阳(今洛阳东北)、虎牢、碻磝(今山东茌平南),一度收复河南失地。

十月,魏军渡河,再次攻克洛阳、虎牢.十一月,复攻滑台.次年初,宋将檀道济救滑台被阻.守军粮尽,滑台被北魏军攻占.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10万步骑部南下攻宋,围攻悬瓠(今河南汝南)。

四十余日不克,退还平城。

七月,宋军攻魏,取碻磝,围滑台。

十月,拓跋焘以号称百万之众渡黄河,解滑台之围,长驱南进.十二月抵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声言欲渡江夺取建康(今南京).次年正月,因乏食、疾疫流行而北撤。

宋泰始二年(466),宋内讧,边将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后,淮北四州及淮西之地尽入于北魏。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word教案 (2)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word教案 (2)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能力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在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多民族在家庭中,民族团结、平等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教学用具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授课类型新授课学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歌?听出来了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各族儿女都为她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同学们对一个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流血牺牲的事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你们可曾知道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还有那些以牺牲本民族的利益来换取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的兄弟民族吗?虽然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消亡,但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们这个民族日益强大起来,并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川教版历史七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word教案

川教版历史七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word教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评价孝文帝改革,培养和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学习,培养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进步作用。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抗绝的潮流,在积极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应该注意保持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辩论法、谈话法、比较归纳法、图表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即播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良好气氛。

师:这幅图片上有多少人?不许数,马上说。

师:对,56个。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很多民族,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女图片,看看她们分别属于那个民族。

出示四幅少数民族人物图片,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五幅图片分别属于那个民族,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师:对,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

除了刚才的这四个,同学们还知道我国古代或现在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匈奴族、鲜卑、羌族等)师:“匈奴、鲜卑等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强盛一时的少数民族,现在还存在吗?(生:不存在了)那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师:是不是这样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学习《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93页”(板书课题)新课教学一、改革背景师:说到改革,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了。

是哪两次呢?生:一次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称霸诸侯,任用管仲为相进行的改革,另一次是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的商鞅变法。

初中历史川教版七年级上册4.16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9张

初中历史川教版七年级上册4.16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9张

【学史中的收获】 阅读下列材料:
(4)甲、乙两位同学对“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持有分歧,请结合 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赞同乙。 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利 于社会进步。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 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加速了黄 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当加 以肯定。
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又进 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最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 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在这一过程中,北魏孝 文帝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顺应潮流的改革】 材料一
材料二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 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 意纵马践踏他们。 (1)材料一中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所反映的史 实产生了什么后果? 提示: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 着危机。
三、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_民__族__大__融__合__的过程。 1.更多的少数民族改变游牧方式,成为_农__业__居__民__。 2.汉族人民学到不少_畜__牧__业__生__产__的经验和畜产品加工制作技术。 3.少数民族穿_汉__族__服__装__,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数字记忆】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种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直接目的是学习汉族的 先进文化。 ☉三项改革内容:制度变革,迁移都城和汉化政策。
2.北魏统一北方后,_民__族__融__合__的趋势明显增强。 3.鲜卑贵族用_政__权__面临着危机。

川教版七年级上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上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目标: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重点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实施的新制度【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看今朝,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建四个现代化;忆往昔,早在北魏时期各民族已融为一体,共创我国的历史。

古代北魏各民族的大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功绩。

(二)探究新知:1、少数民族内迁:(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民族的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掌握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匈奴、鲜卑、氐、羯、羌;知道少数民族迁移的方向:南迁中原。

再出示鲜卑族迁移、发展、建立北魏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多媒体,了解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鲜卑族拓拔部的影响最大。

)(教师小结)中原主要是汉族的居住地,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内迁的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标志着北朝开始。

(指导学生观看北朝(439年-581年)示意图,了解北朝的更替情况)(过渡)北魏的发展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改革背景:(先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再出示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做些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设想假如不改革会导致什么后果?)(教师小结)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羌族人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C
)。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洛阳地处何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
答: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xiá o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 (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 任城王传》
拓跋宏(元宏)
467~499 孝文帝 庙号高祖 鲜卑族
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 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第四学习二、措施: • 1、借鉴汉族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 列的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 2、迁移都城,494年从平城迁都至洛阳 •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三、影响: • 1、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走向统 一奠定了基础 •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3、促进了北魏农耕文明的确立和巩固,加 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第四学习主题
课堂小结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
少数民族内迁
2.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北魏孝文帝 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北方民族 大融合
1.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四学习主题
学习测评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北魏孝文帝是( A.匈奴族人
C
)。 C.鲜卑族人 D.汉族人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汉服俑
胡服俑 北方民族融合前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服装上有很大差异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帝王出御图(今河南巩义市石窟寺里的浮雕临摹图)
北魏帝王出御图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 融合的情形。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
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胡床
椅子
方凳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 • • • • • •
一、民族融合的表现: 1、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文化和风俗 2、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 3、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二、民族融合的影响: 1、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2、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北魏· 元羽墓志
河南洛阳出土,为孝文帝的弟弟元羽的墓志。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曾命元羽在旧都平 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族人。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 卑 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 元

长孙 穆 陆


第四学习主题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
• 一、背景: • 1、各族人民交往增多,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 2、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社 会矛盾激化 • 二、目的: • 1、直接目的: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危机 • 2、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 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4、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改革都取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D.都改变了国家的实力 5、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朝政权更迭表
(534~550年) (550~577年)
东魏 北魏
(439~534年)
北齐 北周
(557~581年)
西魏
(535~557年)
北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鲜卑门阀腐化,阶级斗争的发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争权夺利。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 西魏政权,定都长安。北魏最终分裂。东、西魏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 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形成周、齐对峙。北周通过实行 均田制、府兵制等措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北齐,统一北方。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少数民族内迁
第四学习主题
少数民族内迁和建立的政权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鲜卑 鲜卑 羌 氐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匈奴 羯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 1、民族分布特点: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 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 2、主要的内迁民族:匈奴、鲜卑、氐 (di)、羯(羯)、羌等(“五胡”)
第四学习主题
魏晋墓葬壁画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扬场图
放猎
牵羊的少数民族
耕耙图
蒸馍、烙饼
牧马
魏晋墓葬的壁画和砖画反映出当时汉族和入迁少数民族间杂居、交流情景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
第四学习主题
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方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鹿纹金牌
金牌上的三鹿均回首张望,是拓跋鲜卑的 典型饰物。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陈智峰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
第四学习主题
导入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学习目标
• 结合以下问题,阅读教材,并展开讨论: • 1、当时我国的民族分布和内迁的基本情况 有哪些? • 2、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主要 措施有哪些,改革又给我国历史带来了哪 些影响? • 3、民族大融合有些表现和意义?
C
C
A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谢谢
鲜卑祖庙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一处高百米的峭壁上。“嘎仙”是 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这一带即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又名涉珪、什 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409),鲜 卑族人。代王拓跋什翼犍(jiān)的孙子,献明帝 拓跋寔(shí )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 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 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 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 次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 398年,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 称皇帝。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 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 刚愎(bì )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 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39岁,在位 24年。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 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399年,称帝,为道武帝;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实现了三国以来 第三次北方大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