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
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
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迅速发展与改革。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宏观形势1. 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和意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泛的内涵,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新时代的教育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明显,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另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亟待改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3. 国家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视与支持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提高了教师待遇和培训力度,加强了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还加大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共享,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并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政策要点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区域教育差距。
还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2.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和引导。
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政府应该加大对学生课外活动和实践机会的支持,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相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文章从成本效益分析、资金投入、校园资源的利用率及信息网络安全等角度来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文献标识码:A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成本效益分析。
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
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
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
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
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作者: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来源:《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第01期[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伴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中教育实践的深化发展以及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应用,而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全球性热点问题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世界上许多地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都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并积极推动这些宏观政策与战略的落实与实施。
通过系统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对“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系列文章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过程进行介绍,进而深入分析了此项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1-0025-08一、问题的提出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
促使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日趋鲜明。
教育信息化也成为了世界各国推进教育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必由之路。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技术教育。
从学校教育到企业职场学习,教育信息化实践成为在过去几十年间,国内外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教育信息化不断被世界各国纳入到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之中。
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行动计划、欧盟的“尤里卡计划”、韩国的“虚拟大学”、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进入教育网计划、新加坡的“智慧岛”计划等。
为了在教育信息化这一国际浪潮中争取优先地位,并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
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都积极推行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在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教学与学习模式的创新以及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等方面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3.10•【字号】京教策〔2022〕5号•【施行日期】2022.03.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通知京教策〔2022〕5号各区教委,各高等学校,各直属单位: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繁荣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3月10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为推进落实《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服务支撑首都教育向高水平现代化迈进,全面加强首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高首都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特制订本纲要。
一、“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问题开展研究,教育科研事业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科研工作破解教育难题、服务教育决策的能力明显增强,繁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更加彰显,在完善首都教育体系、促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首都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市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教育科研队伍持续壮大,共有9034名课题负责人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共有1876项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科研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课题承担者中高级职称占57.5%,研究生学历占60%,70后、80后成为研究主力;服务大局能力不断提升,重大课题、优先关注课题精准设题、择优立项,有力服务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科研成果更加丰硕,据不完全统计,立项课题共出版著作325部,发表学术论文2562篇;成果转化途径更加多元,网站宣传、自主应用推广、成果库建设、《成果快报》齐头并进;科研影响力不断增强,11项课题的研究结论被省部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纳,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等观念深入人心,专家型校长教师、科研特色学校不断涌现。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8
上述两个难 以逾越 的挑 战强烈地提醒着 教育信 息化工作 者一一 教育 信 息化 是否与 教育 总体 发展 战略 相一 致 ?一方 面,出现上述 问题也有其 必然原因 ;另外 一方面 ,要解决上
述两 个 问题 并 非 易事 ,需 要 多 方 的 努 力 。 而 问题 的 核 心 是 如
社 会 中 的重 要 位 置 ,体 现 了党 和 国 家对 教 育 事 业 的 高度 重 视 ,
明确 了教育 发展的总体战略 。报告 指出 ,教育是 民族 振兴 的 基石 ,教育 公平是社会公平 的重要 基础 。教育 的均衡 发展体 现 了一种公平与公正的理念 ,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 的潮流 ,
同 时也 体 现 了教 育 现 化 的核 心理 念 。
的影响是不确 定的,充满着 争议 【。由于尚缺 少广泛认 可方法 4 ] 和指标体系来评估 教育信息化效果 ,面对 来 自各方对 “ 高投 入 、低产 出”的质疑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 策与措 施也会 出现
几分不可预知性。
信息化是世界 发展的大趋势 。教育 信息化是 国民经济 和 社会信 息化 的重要 组成部分 。以教育信 息化为龙头 ,带动 教 育现代化 ,实现 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成 为我 国教育事业发 展 的战略选择 。人们对 发展教育信息化 寄予厚望 ,期望通过大
另 一 方 面 ,从 世 界 范 围 来 看 ,教 育 信 息 化 普 遍 遭 遇 “ 生 产 力 悖 论 ”3 世 界 银 行 ( 0 5 的报 告 指 出 : 育 中 使用 IT [o 】 20 ) 教 C
育,建设人 力资源强 国”作为 “ 快推 进 以改善 民生为重点 加 的社会 建设 ”任务之首 ,突 出了教 育在 改善 民生 、建设和谐
区域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
区域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作者:马晓梅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9期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从现实来看,新时期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事业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文章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政策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因而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研究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制定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在宏观上调控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我国地域宽广,由于区域间实际情况的差异,教育信息化也必然存在着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是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现象,区域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
受差异化地域文化、非均衡的经济环境、各种信息要素投入及其转化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教育信息化速度与规模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在我国东、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1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识。
根据我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响应国家政策,各省在十二五规划颁布以后积极部署分别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而达到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目的。
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经从实验试点进入到推广普及的阶段。
在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二十年(1993—2013年)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二十年(1993—2013年)[摘要] 教育政策研究是教育科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中介。
文章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政策环境、政策价值、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内容为分析框架,从政策文本阐释的视角系统分析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其演进。
研究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环境以全球信息化为根本特征,政策价值体现为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政策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政策客体兼具客体性与主体性,政策内容从“应用整合”走向“融合创新”。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阐释一、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的意义政治社会学家Harold Lasswell(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51年提出‘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的理念,继而倡导一套‘政策取向’(Policy Orientation)的社会研究取向”。
[1]Yehezkel Dror(叶海卡·德罗尔)认为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革命。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政策科学“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科学革命’(德洛尔、里夫林语)、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语)以及‘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罗迪语)”。
[2]政策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桥梁,是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的中介与载体。
实践中的问题不断积聚、凸显,成为理论研究对象并进入政策视域;理论研究成果被政策吸纳,进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
无论是对于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深化,政策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即是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需求驱动、国家政策推动多重动力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公共政策、教育政策的下位概念,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是政策科学之意义与价值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体现,它对于正确认识信息化问题、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本质、创新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推进教育信息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教育政策”一词,最早出现在1898年富兰克林所著《社会发展的逻辑过程:社会学视野的教育政策理论基础》一书中,[3]但直到20世纪后半叶,随着政策科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领域中的政策科学研究,教育政策才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与世界其他 国家相 比,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显著. 由于我国是一个 幅员辽阔、 经纬度的跨度比较大、 地理环境比较复杂、 口 人 众多的国家, 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 , 所 采取了“ 优 先发展城市” 的发展模式. 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期 , 采取了“ 城市辐射农村” 的发展模式 , 即基础 教育信息化 的建设首先在大中型城市试点进行 , 然后再推广到小城市 , 最后是农村的中小学校. 这种模 式本身决定 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 为此 , 今后要改革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 即由原来 的“ 优先发展城市” 的模式和“ 城市辐射农村” 的模式向“ 重点扶植农村” 的模式转变.
和措施 , 促进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 中央政府有计划地制定阶段性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 目 标, 并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上向西部地区倾斜 , 鼓励经济发达的城市与经济落后的城市之间开展各种 形式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援活动 , 并重点向西部地区中小学投放信息化方面的专项贷款或捐赠信息设
备等.
今后很 长一段 时间内要 重点解决 的问题. 文对我 国基础教 育信 息化 的现状和存在 的 问题 以及 对策进行 本 了论述 , 并得 出 了以下结论 : 利用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改变不均衡现状 ; 改革基础教 育信 息化发展 的模式 ; 充 分发挥教 育信 息化优 秀试点 学校 的示 范效应 ; 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 , 高其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 关键词 : 基础教 育; 信息化 ; 发展 不均衡 ; 应用效 率
上没 有得 到充分 利用 J .
3 提升我 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水平的措施
为了解决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和应用效率低的问题 , 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 3 1 利 用 国家 宏观调 控 政策改 变不均衡 现状 .
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
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一、概述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教育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篇文章旨在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冠疫情对我国高等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育资源配置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场危机中,我国高等教育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创新力。
线上教学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未来教育模式变革奠定了基础。
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挑战。
疫情导致国际学生流动受限,跨国教育合作受阻,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疫情也使得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发生变化。
就业市场的动荡,使得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改革。
高校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产业界合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高校在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以期对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考和建议。
1. 简述疫情对全球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爆发以来,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造成了巨大影响,也迫使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政策与实践。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而言,这场疫情同样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疫情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关闭,迫使高等教育机构迅速转向在线教学。
这一转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教师需要迅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在线教学工具和技术另一方面,学生则需要适应在家学习的环境,这对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分析
• 核心价值观和追求:
加强省级人民政府的统筹, 变条块分割为条 块有机结合等改革思路
• 1998 年8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 教育法》 • 1998 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 • 1999 年6 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004年2 月, 教育部的《2003- 体: 在各类相关政策的文本中, 几乎都没有明 确改革的主体,不明确应该由谁来发动和实 施这项改革, 也不明确应该由谁来负改革的 责任。
• • • •
制定程序: 制定----连贯性。 内容以体制改革为主。 推行以区域化为主, 以点带动全局。
• 取向是教育的法制化、经营化、大众化、 终身化。
• 重视人力资本作用,强调教育先行的战略(教 育与现代化的紧密关联) • 保障公民教育权利,追求有质量或高质量的教 育平等(全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 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强化教育在国家创 新体系中的作用。(人才本土化、大学作用) • 信息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习,打造终身学习 的制度平台。(只是革命与教育信息化) • 应对跨境教育服务贸易的挑战。(教育属性分 化与教育国际化)
政策的价值分析
• • • • 酝酿改革阶段( 1978-1984年) 引导阶段( 1985-1991年) 全面推进阶段( 1992-1997年) 深化突破阶段( 1998年至今)
• 1.1979 年9月, 中共中央转批教育部党组的关于建议 重新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决 定的报告, 确定我国再次沿用1963年的 中央统一领 导, 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 •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加速 发展阶段。在经历10年人才流失和改革开放初期急 需大量人才的背景下, 全国产生了自下而上的强烈 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愿望和要求。 • 3. 上海交通大学从1979年起, 率先实行部分改革带 动了各地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行动,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研究
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研究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第2章教育信息化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概述 (4)2.1 教育信息化理论 (4)2.2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4)2.3 教育信息化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 (5)第3章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5)3.1 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5)3.2 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6)3.3 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差距及原因 (6)第4章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摸索 (7)4.1 政策制度路径 (7)4.1.1 完善政策体系 (7)4.1.2 优化财政投入 (7)4.1.3 强化监管评估 (7)4.2 资源配置路径 (7)4.2.1 优化硬件设施配置 (7)4.2.2 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7)4.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7)4.3 人才培养与交流路径 (7)4.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8)4.3.2 加强城乡教师交流 (8)4.3.3 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8)4.3.4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8)第5章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创新 (8)5.1 政策制度现状分析 (8)5.1.1 政策制度取得的成效 (8)5.1.2 政策制度存在的问题 (8)5.2 政策制度创新策略 (9)5.2.1 完善政策体系 (9)5.2.2 强化政策执行 (9)5.2.3 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9)5.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9)5.2.5 推动教育信息化法治建设 (9)第6章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优化 (9)6.1 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9)6.1.1 城乡资源配置差异 (9)6.1.2 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9)6.2 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10)6.2.1 完善政策体系 (10)6.2.2 优化投入机制 (10)6.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0)6.2.4 整合教育资源 (10)6.2.5 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 (10)6.2.6 强化监管评估 (10)第7章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与交流 (11)7.1 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7.2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 (11)7.2.1 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 (11)7.2.2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 (11)7.2.3 构建多元化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渠道 (11)7.3 城乡教师交流与合作机制 (11)7.3.1 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11)7.3.2 加强城乡教师团队合作 (11)7.3.3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师交流与合作 (11)第8章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 (12)8.1 城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12)8.1.1 智慧校园建设 (12)8.1.2 网络课程与资源共享 (12)8.1.3 个性化教学与学习 (12)8.2 农村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12)8.2.1 基础设施建设 (12)8.2.2 优质资源共享 (12)8.2.3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 (12)8.3 创新应用模式摸索 (12)8.3.1 混合式教学 (12)8.3.2 跨区域协作 (13)8.3.3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13)8.3.4 家校社会协同育人 (13)8.3.5 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 (13)第9章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 (13)9.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3)9.1.1 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具有科学性,保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2023年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目录概述 (4)一、教育信息化行业(2023-2028)发展趋势预测 (5)(一)、教育信息化行业当下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5)(二)、教育信息化行业经营理念快速转变的意义 (6)(三)、整合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技术服务 (6)(四)、迅速转变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增长动力 (6)二、教育信息化行业政策背景 (7)(一)、政策将会持续利好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 (7)(二)、教育信息化行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7)(三)、教育信息化行业一级市场火热,国内专利不断攀升 (8)(四)、宏观经济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定位 (9)三、教育信息化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9)(一)、教育信息化行业近三年财务数据及指标分析 (9)(二)、现金流对教育信息化业的影响 (12)四、教育信息化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12)(一)、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测 (13)(二)、教育信息化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 (13)(三)、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市场增长点 (13)(四)、细分教育信息化产品将具有最大优势 (14)(五)、教育信息化行业与互联网等行业融合发展机遇 (14)(六)、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市场广阔,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15)(七)、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需要突破创新瓶颈 (16)五、教育信息化业发展模式分析 (17)(一)、教育信息化地域有明显差异 (17)六、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前景 (17)(一)、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估 (18)(二)、教育信息化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18)(三)、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增长点 (18)(四)、教育信息化行业细分化产品将会最具优势 (19)(五)、教育信息化产业与互联网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19)(六)、教育信息化国际合作前景广阔、人才培养市场大 (20)(七)、巨头合纵连横,行业集中趋势将更加显著 (21)(八)、建设上升空间较大,需不断注入活力 (22)(九)、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22)七、教育信息化行业企业转型思考(2023-2028) (23)(一)、教育信息化业的内生延伸——选择与定位 (23)(二)、教育信息化跨行业转型延伸 (24)(三)、教育信息化企业资本计划分析 (24)(四)、教育信息化业的融资问题 (24)(五)、加强教育信息化行业人才引进,优化人才结构 (25)八、教育信息化行业多元化趋势 (25)(一)、宏观机制升级 (25)(二)、服务模式多元化 (25)(三)、新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26)(四)、社会化特征增强 (26)(五)、信息化实施力度加大 (26)(六)、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27)1、内生发展闭环,对外输出价值 (27)2、开放平台,共建生态 (27)(七)、呈现集群化分布 (27)(八)、各信息化厂商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28)(九)、政府采购政策加码 (29)(十)、个性化定制受宠 (29)(十一)、品牌不断强化 (29)(十二)、互联网已经成为标配“风生水起“ (30)(十三)、一体式服务为发展趋势 (30)(十四)、政策手段的奖惩力度加大 (30)九、教育信息化行业企业差异化突破战略 (31)(一)、教育信息化行业产品差异化获取“商机” (31)(二)、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分化赢得“商机” (32)(三)、以教育信息化行业服务差异化“抓住”商机 (32)(四)、用教育信息化行业客户差异化“抓住”商机 (32)(五)、以教育信息化行业渠道差异化“争取”商机 (33)十、教育信息化行业风险控制解析 (33)(一)、教育信息化行业系统风险分析 (33)(二)、教育信息化业第二产业的经营风险 (34)概述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火爆,其应用场景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安全和多样性的创新。
教育信息化的关系模式与策略模式探讨
法和策略的研究上 , 当前 尚显不足。
1 关 系模 型 的提 出 .
从教育技术学的范畴分析 , 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对象有两个 , 学习资源” 即“ 信息化和“ 学习过程” 信 息化。因此 , 息 技术 的应 用包 含 两 个载 体 ( 信 线 程) 即信息化的“ 习过程 ” , 学 线程和“ 习资源” 学 线 程。同时 , 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形态包含两个层面 , 即 关于信息化的学 习资源和学 习过程的设计 、 开发 、 利 用、 管理 和评 价 的理 论 研 究 和 实 践 研 究 ( 以下 简称
化 的“ 论” 实践” 理 与“ 则2 ) 1两个 不 同 的层 面 ; 育信 息化是 一项 系统 工 程 , 教 应该 “ 法” 技术” 方 与“ 并重, 因时 因需 , 合实施 。 综
关键词 : 教育信息化; 关系模 型; 策略模型; 学习过程; 学习资源 分类号 :4 0 7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i63 19 (0 6 0 - 14— G 0— 5 A 17 — 35 20 )4- 2 0 0 4
如何将信息化教育的新 思想、 新理念 、 新技术 、
新成果应用到教育资源建设 和教学过程 中去 , 即如
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实践 , 进而改革教育 , 当前 对于相关策略的分析 尚不 明晰。针对这一问题笔者 拟建立教育信息化 的策略模型 , 将教育信息化的复 杂过程更科学、 直观地表达 出来 。
地实施。为了便于进一步 阐明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性
一
、
问题 概 述
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笔者拟设计建 立一个教 育信息化推广应用的哲学关系模型。
2 策略 模 型 的提 出 .
“ 教育信息化” 是指在教育领域全 面深人地运 , 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 进教育改革 和教育发展 的过
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计划
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计划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第2章教育信息化理论框架 (4)2.1 教育信息化基本概念 (4)2.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4)2.3 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 (5)第3章教育资源配置理论 (6)3.1 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与分类 (6)3.1.1 内涵 (6)3.1.2 分类 (6)3.2 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与方法 (6)3.2.1 原则 (6)3.2.2 方法 (6)3.3 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 (7)3.3.1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资源配置方向 (7)3.3.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7)3.3.3 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7)3.3.4 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 (7)3.3.5 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教育活力 (7)第4章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7)4.1 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现状 (7)4.1.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7)4.1.2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7)4.1.3 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7)4.2 国外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现状 (8)4.2.1 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 (8)4.2.2 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 (8)4.3 存在问题与挑战 (8)4.3.1 资源配置不均衡 (8)4.3.2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8)4.3.3 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 (8)4.3.4 政策支持与保障不足 (8)4.3.5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融合度不够 (8)第5章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8)5.1 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8)5.1.1 政策因素 (9)5.1.2 经济因素 (9)5.1.3 技术因素 (9)5.1.4 人力资源因素 (9)5.1.5 资源因素 (9)5.2 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模型的构建 (9)5.2.1 确定资源配置目标 (9)5.2.2 构建资源配置指标体系 (9)5.2.3 建立资源配置模型 (10)5.2.4 模型求解与分析 (10)5.3 模型验证与分析 (10)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0)5.3.2 模型验证 (10)5.3.3 结果分析 (10)5.3.4 对比分析 (10)第6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配置 (10)6.1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现状 (10)6.1.1 资源分布不均 (10)6.1.2 资源投入不足 (10)6.1.3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11)6.2 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策略 (11)6.2.1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11)6.2.2 加大投入力度 (11)6.2.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1)6.3 案例分析 (11)第7章数字教育资源资源配置 (12)7.1 数字教育资源概述 (12)7.2 数字教育资源资源配置现状 (12)7.3 数字教育资源资源配置策略 (12)第8章教育信息化人才资源配置 (13)8.1 教育信息化人才概述 (13)8.1.1 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内涵 (13)8.1.2 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分类 (13)8.1.3 教育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 (13)8.2 教育信息化人才资源配置现状 (14)8.2.1 人才数量不足 (14)8.2.2 人才结构不合理 (14)8.2.3 人才素质参差不齐 (14)8.2.4 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14)8.3 教育信息化人才资源配置策略 (14)8.3.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14)8.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4)8.3.3 优化人才结构 (15)8.3.4 加强人才培训与提升 (15)8.3.5 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 (15)8.3.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5)第9章教育信息化政策与管理资源配置 (15)9.1 教育信息化政策与管理概述 (15)9.2 教育信息化政策与管理资源配置现状 (15)9.3 教育信息化政策与管理资源配置策略 (16)第10章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实证研究 (16)10.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10.1.1 研究方法 (16)10.1.2 数据来源 (17)10.2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17)10.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7)10.2.2 相关性分析 (17)10.2.3 回归分析 (17)10.2.4 结果讨论 (17)10.3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17)10.3.1 政策建议 (17)10.3.2 未来展望 (17)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架构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架构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变得愈发重要,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学校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便利和资源,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架构进行探讨。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组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组织主要由学校领导班子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
学校领导班子担负着决策和规划的重要责任,他们需要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相应的资源投入和工作重点。
同时,他们还需要加强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建设过程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设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或科室,负责具体的组织和推动工作。
信息化建设办公室通常由资深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他们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监督项目的进展,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培训。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观组织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观组织层面上,通常应设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
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他们负责监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项目汇报和经验分享。
同时,为了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还需要组建信息化建设工作组。
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由各个部门的骨干成员组成,他们负责具体的项目实施和运维工作,例如网络建设、设备采购、系统开发等。
信息化建设工作组需要与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密切合作,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需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微观组织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微观组织层面上,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探讨
育 的 中心位 置 。 是 , 但 教师 所掌 握 的知识 是 有 限的 , 这就 导 致 了
教育信 息化 推进策 略探讨
黄 志 强
( 嘉应 学 院 教 育科 学 学 院 , 东 梅 州 54 1) 广 10 5
摘 要 : 着信 息化 时代 的 到来 , 立 完善 的教 育信 息化 系统 变得 日益迫 切 。讨 论 了教 育信 息化 建 设 的重要 意 随 建
义 . 析 了 目前 我 国教 育信 息化 推进 过程 中所 面临 的挑 战 , 分 并提 出了一 些有利 于推 进 我 国教 育信 息化 的策略 。
所 面临 的一个 重要 的挑 战 。
统, 如果没有 这些理论 基础 的指导 , 么教育 信息化 建设 都是 非 那 常盲 目的 , 只是从建设 者个人 的观点 出发来建设 。 没有 考 虑 它 并 到学 习者 的学 习效果 , 因此很 难 达到好 的教 育效 果 [。 3 ] 34 提 高教 育信 息化建 设 的技术 水平 . 教育 信息 化建设 是一 个技 术密 集型 工程 , 及到 的信 息 技 涉 术非 常 多 , 网络技术 、 储技 术 、 索技术 、 面技 术 等 。 及 如 存 检 界 涉
统 、 据库 系统 、 数 网络 系统等 , 目前我 国的基 础技 术 主要是 引 进 其 它 国家 的技 术 和产 品 . 发 达 国家 具有 依 赖性 , 乏 自主 知 对 缺
识 产权 的产 品 , 也缺 乏适应 我 国文化 的产 品 。
刘延东:推动科研发展为教育强国提供支持
刘延东:推动科研发展为教育强国提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作贡献。
刘延东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把教育科学研究作为党的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多年来,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撑。
刘延东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
要深刻认识教育科研的重大意义,自觉担负起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崇高使命。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探索真理,发现规律,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先进经验,确保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
要围绕主题主线,着眼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宏观政策和战略研究,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科研服务。
要以推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书斋、贴近百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言献策。
要深入探索教育规律,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把做人与治学统一起来,把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树立优良学风,努力创造学术精品。
刘延东指出,在中央教科所成立70周年之际成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希望教育科学研究院立足新起点,弘扬光荣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国家教育智库。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
有关部委负责同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代表和全国教育科研院所、部分高校、地方代表出席了大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前沿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宏 观 政 策 与 战 略 研 究 荨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结合中国教育信息化过去三十年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理性省思和系统审视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 对于促进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系列文章①旨在立足我国教育信息化实际,在深入剖析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和借鉴教育信息化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 总结和反思国际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发展趋势, 着力探讨与构建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框架, 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如果对于一个事物究竟是什么、 具有哪些特征都无法达成统一共识,那么,基于此的实践与应用的探讨则略显乏力。
为此,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关于教育信息化是什么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教育信息化”这个词是伴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应用而逐步产生的, 它最初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一些学术词典中。
虽然,在西方的政策文件中很难见到“教育信息化”这个字眼,但是,从西方国家所发布的有关信息与通讯技术(ICT )在教育中的应用规划方面的文献中, 却能反映出西方学界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认识。
比如,美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 以及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NETP );澳大利亚的“数字教育革命”(Digital Education Revolution );东盟的 ICT 国家计划 (ASEAN ICT Master Plan );韩国的 “让教育适应信息时代”(Aapting Education to the Information Age )等等。
在这些政策、计划和文献中,人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着重于教育(Education ) 与信息(Information )两个词,侧重于用技术变革教育的程度。
从西方国家的一些具体的政策计划与许多学者的大量研究报告来看, 西方学术界更常用 “教育中的信息与通讯技术”(ICT in Eucation )、 “为教育服务的信息与通讯技术”(ICT for Education )、“数字化教育”(e-Education )、“教育信息与通讯技术”(Educatinoal ICT )等等术语,来具体表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水平与程度。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情景中的应用,我国学者围绕“教育信息化”开展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研究工作,议题多涉及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历史与现状、基础设施建设调查、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研究、人力资源培训的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研究、 国外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的研究等等。
然而,在现有文献中有关教育信息化内涵与外延的论述却相对较少,在这个问题上各家观点也不尽统一,甚至存在较大分歧。
总体来看,国内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 TheoryFront一类突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系统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或者系统工程。
例如,南国农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1]。
黎加厚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2]。
他不仅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的结果,更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
2004 年,李克东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3]。
另一类突出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强调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
例如,2002 年,陈小鹰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与教学中,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4]。
2004 年,吕耀怀认为,“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领域通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全面变革”[5]。
2011 年,何克抗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6]。
无论是从过程的角度,还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是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系统地提升和变革教育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从字面上来理解,“信息化”、“现代化”、“工业化” 等语汇之中的“化”字本身,应当被理解为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一种为人们所追求的状态和境界。
因此,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全或无”的两极状态,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历程;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技术应用,而是一个整个教育系统与各个子系统的系统变革;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领域,以促进教学变革为目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实现学习型社会为核心的动态的系统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的外延通常,明确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分别是定义和划分。
要弄清楚教育信息化的外延,就必须从对教育信息化的划分入手。
而事实上,不同的划分标准,往往会得到不同的分类。
具体联系到教育信息化,如果我们将其看作是一个系统,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它的外延,必然就涉及到教育信息化的子系统是什么?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涉及哪些领域?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能否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到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是否全面、深入,更关乎我们所有的实践、评估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地展开。
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外延的论证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课题。
理论前沿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荨荨尽管有关教育信息化报道随处可见,但关于教育信息化本质、内涵与外延的论述,在国内并不多见,其中有说服力的观点则更为罕见。
在论及教育信息化要素的时候,比较普遍且通俗简明的一个说法是“路”、“车”、“货”、“人”。
其中“路”指的是教育信息化中的基础设施,如,计算机、机房、网络等;“车”指各种平台系统;“货” 指为了促进教学而设计开发的各类教学资源;“人”指的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人,包括教师、学生、其他教育工作者。
有了路,车才能够行走,车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运货,而货的最终价值是为了服务于人。
从这个角度看,“路”、“车”、“货”、“人” 的教育信息化要素说,似乎能够很好地解释教育信息化的要素及其发展路线。
事实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也确实大体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历程。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也开展了一定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张建伟从环境与实施两个层面,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认为教育信息化包含执行层、动力层。
其中执行层包括教育实践、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与服务、人件、规划管理。
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层(制约层)包括思想观念、投资、体制、文化[7]。
杨晓宏则从物、人、应用、保障四个维度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包含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8]。
虽然张建伟与杨晓宏二人对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的分析角度不同,但他们都认为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包含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政策的保障。
二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管理、文化、法规和标准三个要素。
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2012 年3 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国家教育部就围绕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对未来十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9]。
此外,规划中还强调了平台、支撑环境的建设。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个规划中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却较少涉及。
我们通过比较发现,无论是一些学者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要素,还是我国政策中所体现的教育信息化的内容,都有一些共性。
其中,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政策是大家所认同的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作为一个系统,教育信息化中首先包含有物、人。
从物与人的关系考虑,就涉及到人对于物的作用,以及对于这个活动过程的管理与评价。
此外,国家的政策也是整个活动过程的一个导向与保障。
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顶层中包含有物、人、应用、管理、评价、政策这六个要素。
在物这个要素中,又包含有基础设施、软件资源的建设。
在人这个要素中包含教师、学生、教育工作者以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 TheoryFront及对他们的培训活动。
应用方面则主要指课程的开设、教学模式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变革等。
管理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于整个教育活动的管理。
那么,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包含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教学的变革、学习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政策。
为了站在国际的视角对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展开分析,我们需要了解各个国家在进行教育信息化规划时的方向与侧重点。
我们选择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这七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如UNESCO[10][11]、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简称IEA),对其ICT 运用于教育的国家政策、评价的报告作为分析对象。
由于政策是我们分析的抓手,其它七个要素都分别在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我们从以上七个要素展开横向分析。
再者,教与学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将教与学的变革合为一个专题来考察,观察文献中是否会涉及到这六个部分,具体结果如表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