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1 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通关训练 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1.2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规范特训湘教版
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2015·大连模拟]2014年5月21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30年的《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
从2018年起,俄罗斯将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如下图所示)向中国供气。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符合管道运输特点的是( )A.占地少,灵活便捷B.成本高,效益好C.受自然条件影响大D.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答案 D解析管道运输的特点是灵活性差,投资大,运转成本低,连续性强,运输流体安全可靠,故选D。
2.中俄天然气合作对于中国的意义表现在( )A.加快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B.消除环境污染C.促进能源进口多元化D.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答案 C解析强调对中国的影响,排除A、D;可减轻环境污染但不可能消除污染,排除B;可促进我国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故选C。
引汉济渭工程是将汉水引入渭河以补充秦岭以北几个城市的给水量。
读图,回答3~4题。
3.该调水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 )A.沿线古迹众多B.水土流失严重C.石灰岩地貌广布D.地形起伏大答案 D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工程要穿越秦岭等山脉,因此复杂的地形是调水工程的最大障碍。
4.实施引汉济渭工程( )A.缓解了兰州城市用水紧张状况B.解决了受水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C.导致输水地区地面大面积沉陷D.有利于受水地区地下水采补平衡答案 D解析引汉济渭工程不仅能缓解关中(受水)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能有效改变关中地区超采地下水的状况,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减轻城市环境地质危害。
[2015·河南十校测试]滇中引水工程是云南省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该工程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金沙江奔子栏河段为取水水源,受水区主要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的30个县区。
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路线示意图。
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3第1章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第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进展阶段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2.依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进展的是()。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解析第1题,由图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
第2题,由图知该地有高校内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森林公园,环境美丽,适宜进展电子工业。
答案 1.D 2.C读我国四大茶区分布图,回答3~4题。
3.关于四大茶区叙述正确的是()A.四大茶区1月份均温都在0℃以上B.同一季茶叶采摘时间自南向北渐渐推迟C.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以长江为分界线D.自南向北,茶区土壤酸性呈增加趋势解析江北茶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江南茶区延长到长江以北;自北向南,茶区的土壤酸性呈增加趋势;受气候影响,同一季茶叶采摘时间大致自南向北渐渐推迟。
答案 B4.“南茶北引”过程中,茶叶在江北茶区易受到的自然灾难有() A.低温、冻害B.台风、寒潮C.水土流失D.风暴潮、霜冻解析江北茶区位置偏北,冬春季节易受寒潮、风雪、低温、冻害等影响。
答案 A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5~6题。
5.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B.利用综合指标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6.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气候干旱、洪涝灾难、生物多样性削减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解析第5题,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是依据流域这一单一指标划分的。
第6题,甲地位于贺兰山以西的腾格里沙漠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2 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通关训练 湘教版
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研析图表·素养强化产业转移示意图的判读与应用产业转移示意图是主要反映产业转移方向、目的地和分布的一种图示。
该类图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或以统计图形式呈现,综合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和区域地理特征等。
[答案对照]1.(1)B (2)A 2.(1)B (2)A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欧美地区的一些跨国公司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跨区域直接投资,率先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转移的现象。
材料二下图为全球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
(1)简析材料二图中产业转移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分析欧美地区率先进行产业转移的原因。
(3)近年来,我国环渤海地区在中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环渤海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
(2)欧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土地、劳动力、内部交易等成本的上升,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压力加大,欧美地区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故进行产业转移,并且形成向亚洲转移的明显趋势。
(3)承接产业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承接的产业应以资源节约型为主;应该加快承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步伐。
解析(1)图中信息表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区域分布上非常不均衡,其中以东亚、东南亚地区为主,尤其是中国。
(2)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水平高,现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成本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环境因素等方面;其进行产业转移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 湘教版
(2)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4 分)
解析 第(1)题,抓住“自然条件”这一关键词 ,能够围海造田,从海水浅,多港湾,泥沙 多等自然条件和西风带风大,推动风车排水 等方面展开说明。第(2)题,从保护环境,恢 复原始生态入手。
答案 (1)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 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 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任 答三点)
•( )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解析 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 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 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 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 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
2.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概念的理解 (1)区域空间结构的点、线、面、网
空间结构类型
举例
点状
工业、城市、商业中心
线状
交通线、通讯线、供水线
面状
农业、城市辐射力、工业区
网络状
交通网络、通讯网络
经济技术
区空域间位中置的 点 、 线 、 面 依 据 其 内 在 的
联系和
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
就形成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
”
3.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规律
区域在发展前期,以第一产业经济为主,随着工
业化的不断加速,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当区域
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区域经济
以第三产业为主。如下图所示。
[深 度 解 读] 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湘教版
课时作业3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一、单项选择题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新垦区(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1~2.【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所以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由图知,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有相似性;与非农垦区是相互联系的。
第2题,区域空间分布形式一般是:农业区呈面状,城市和工业区呈点状。
【答案】 1.C 2.D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3~4题。
3.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4.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3~4.【解析】第3题,由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迅速下降,但产值可能上升,B项错误;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C项错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明显,为主要拉动因素,A项错误。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格局时,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第4题,由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可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答案】 3.D 4.D(2016·青岛期末测试)读日本四个阶段公路运输发展指数图,回答5~6题。
注:①2000年指数为100;②1945年到1955年为经济恢复阶段,1956年到1973年为高速增长阶段,1974年到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为波动发展阶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第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课件湘教版必修3
、资源配置状况、
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断区域经济发 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当区域内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 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 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更合理。
解析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 D
解析 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 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 的阻隔作用。
答案
解析
(2)1997~2001 年,分工指数的变化说明环渤海地区( ) A.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 B.产业结构趋于一致 C.经济发展速度都在加快 D.内部竞争更加激烈
答案 A
答案
解析 表格数值反映环渤海地区从 1997 年到 2001 年的行业分工指数值 有变大的趋势,说明行业差异性逐渐增加,也就是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 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 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等。
3.西部大开发只是资源的开发吗? 不是。西部地区尽管自然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落后。所以在西部大开发中,不能简单理解成就是资源的开发,首先应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水资源紧张现象只在北方出现吗? 不是。我国降水量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北方水资源相对紧张。由于南 方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污染严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水资源 也比较紧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第1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湘教版必修3(湖南专用)
(2010·山东烟台高三统考)甲、乙、丙代表三省 区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图,图中a、b、 c分别为三次产业的产值。据图回答3~4题。
3.三个省区的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B ) A.江苏 陕西 西藏 B.西藏 江苏 陕西 C.陕西 江苏 西藏 D.陕西 西藏 江苏
【解析】 本题读图时注意两点:一是观测三省区三次产 业的比重关系;二是注意图中三省区坐标上的 数值不相同。很显然,三省区中,江苏经济总 量最大,陕西次之,西藏最少。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5题,由材料知,榆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充 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初期, 最适合发展高耗能工业。 第6题,由发展模式图知,煤炭有发电、焦化、化 工等多种模式,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 度和深度,延长了产业链,同时煤矸石、煤泥等固 体废弃物和废气被回收利用,对废水进行处理,既 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环境保 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维过程】 第(1)题,主要考查我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发 展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需求量越 来越大,石油需要进口;铁路通车里程不断增 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农业人口比 例不断降低;随着科技进步,单位面积粮食产 量不断提高。故答案为D
【思维过程】 第(2)题,主要考查上海城市经济的发 展。上海港区布局沿黄浦江向沿长江口 发展;钢铁工业由分散到集中;城市用 地规模扩大,郊区农业用地面积变小; 由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 重由低到高。故答案为B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检测试题湘教版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一、选择题福建土楼(下图所示)是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的象征,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屋顶外缘距墙体较远,墙体厚实,以圆形土楼为主。
据此回答1~2题。
1.土楼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屋顶外缘距墙体较远,墙体厚实,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A.气候湿热B.河网密布C.地势低平D.地质稳定2.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的优势主要有( )①增加实用面积②减小地震危害③抵御敌人入侵④利于御寒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第1题,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是为了排水;屋顶外缘距墙体较远是为了避免雨水侵蚀墙角;墙体厚实是为了隔热,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
故选A。
第2题,相对于方形土楼,圆形土楼首尾相连,实用面积大;方形土楼多死角,不利于防御敌人入侵,圆形土楼无死角,利于防御敌人入侵。
故选A。
答案:1.A 2.A(2019·赣州十四校联考)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
下表为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
读表回答3~4题。
A.我国棉花的主产区B.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C.水能丰富的地区D.西电东送的输出地4.形成区际人口流动主流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B.东部地区人口比中、西部地区稀疏C.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D.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力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共同的特征根据提供的选项内容只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第4题,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方向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东部地区,原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
答案:3.B 4.A(2019·安徽十校联盟段考)下图为世界两著名岛屿分布简图。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1.1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规范特训湘教版
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2016·山西模拟]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新垦区(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答案 C解析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所以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A.面状与点状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D.点状与面状答案 D解析读图可以看出:行政中心是一个一个的点状分布,而两块新垦区是呈面状分布。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图为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答案 A解析根据图中图例分析,在采集和狩猎阶段(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山麓和丘陵地带。
4.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答案 D解析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主要是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集中分布区。
[2016·西安模拟]读中国四大区域示意图,回答5~7题。
5.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abcd B.adbcC.dbac D.dcba答案 D解析根据地理位置可知,a是南方地区,b是北方地区,c是西北地区,d是青藏高原地区。
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由大到小排序是: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2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名师课件 湘教版
黄河上游
可利用__京__杭__大__运__河____;黄
需开凿过巴颜喀拉山等的
主要特点
基本自流
河以北可自流
输水隧洞
2.西气东输
(1)主气源:新疆塔里木盆地的__轮__南___。 (2)消费市场:我国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如一线工程最后到达__上__海___,二线工程最后到达广东。
(3)意义
①社会效益:促进了_民__族__团__结_______和社会稳定;提高了生活品质。 ②经济效益:增加了财政收入和___就__业__机__会_____;利于冶金、建材、石化、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③环境效益:改善了__大__气__环__境______。
板块二 课堂·能力整 体打造
考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 主要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分 析如下: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
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济建设
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
对社会 经济的 影响
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 西气东输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 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轻重工
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业的结构调整
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
基础设施建设
(4)西电东送的必要性 ①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
②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西部地区煤炭资源调配为例) (1)调出区:煤炭资源减少、__地__面__沉__降______、产业层次偏低等。 (2)调入区:大气污染、__废__渣__处__理______等环境问题。 (3)总体: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练结合:第二十六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
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练结合:第二十六讲区域的基本
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
考点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识记—基础梳理]
1.区域的主要特征
(1)含义
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类型及特征
(1)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
①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③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4)时空差异
[理解—要点突破]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1 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名师课件 湘教版
考点 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
影响因素 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
地形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
有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
提示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当 区域内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更合理。
盲点提问想一想,思维更活跃 1.区域的界线是明确的吗?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 2.区域的空间结构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吗? 区域是长期在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经济等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要受到自然 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方面的共同影响。
二、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_人__口__状__况___、城市化水平、 _区__域__开__放__程__度____和对外联系等
类型 乡村 范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_基__础__和依托 及特 地域
对外开放程 高
度
开放程度低,振兴东北老工 低
业基地战略实施晚
2.南方与北方 (1)界线:__秦__岭___—__淮__河____一线。
(2)北方地区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1_1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湘教版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一、选择题(2020·辽宁省高三二模)2019年11月,王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前往我国某地区进行考察。
考察前,学生们了解到该地年均温为16~18°C,年均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但冬干旱、春旱、夏涝、秋绵雨,降水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考察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该地区有一些奇特的平顶房,房顶几乎都积满了水。
通过采访当地人,师生了解到这些平顶房的屋顶上常年积着满满的“一池水”,房顶四周砌有约30厘米高的矮墙,房顶和矮墙都做了精细的防水处理。
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研学小组发现的这种平顶房最可能位于( )A.川渝山区 B.华北平原C.浙闽丘陵D.关中平原2.推测该民居屋顶11月积满“一池水”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A.平顶屋内保温保暖B.延长屋顶使用寿命C.增加室外空气湿度D.存蓄雨水浇灌农田【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位于半湿润地区,年均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由题干提示“年均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可以排除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
浙闽丘陵距海较近,降水季节变化小,雨季开始较早,故春旱不明显,而题干提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故可以推测该地为距海较远的川渝山区,而非浙闽丘陵。
故选A。
第2题,11月川渝山区气候较温暖,此时屋内不需要保温保暖,A错。
11月为秋季,秋季多绵绵细雨,空气湿度大,不需要增加室外空气湿度,C错。
屋顶的“一池水”的水量有限,不能起到浇灌农田的作用,D错。
屋顶11月积满“一池水”可以防止冬春干旱季节,强烈的昼夜温差变化导致屋顶开裂,保护屋顶,从而延长屋顶使用寿命,B对。
【答案】 1.A 2.B台湾兰屿岛居民日夜与海共生。
岛上传统民居为独特的木石结构房——地下屋,这种房屋房顶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房体建在挖空的凹陷处,四周用石头垒成围墙,室内配有火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一讲、发展差异练习 湘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发展差异[基础巩固组]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
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利;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1.D 2.C(2017·河南六校联考)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
读图,回答3~4题。
3.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A.气候B.土壤C.市场D.水源4.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弱B.降水少C.多大风D.低温冻害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第4题,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答案:3.A 4.D(2017·齐齐哈尔质检)读两区域相关示意图,完成5~6题。
5.从自然条件看,两区域发展的产业是( )A.甲畜牧业,乙水产养殖业B.甲渔业,乙商品谷物农业C.甲畜牧业,乙水稻种植业D.甲水稻种植业,乙高寒畜牧业6.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横断山区多数河谷地势低,夏季气候温和,近年来逐渐形成我国为数不多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主要供应( )A.东部冬季市场B.东部夏季市场C.本地夏季市场D.本地冬季市场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水系形状特征判断,甲区域为洞庭湖流域,乙区域是青藏高原地区。
【金版教程】2017地理湘教版一轮通关训练:3-1-1 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 Word版含解
研析图表·素养强化区域图中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的对比这类图一般为地理位置有明显差异的不同区域,在地理环境特征方面有诸多可比之处。
该区域由相关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组成。
该类图的一般读图方法如下:[答案对照]1.(1)C(2)B2.(1)都分布在广阔的平原上;都分布在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地区。
(2)D(3)相同点:均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宜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种植面积比重较大。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我国玉米带所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价格低。
阅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图一、图二所示区域的自然特征。
图一图二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河流少,水量小矿产资源丰富,以________为主较少要有哪些?(3)图一中甲地附近多风蚀地貌,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层后再种植。
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
请帮助他们解释其原因。
答案(1)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3)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蒸发旺盛;覆盖砾石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积累;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
解析(1)图一为新疆,图二为安徽,调动两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知识解题即可。
(2)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热量、降水、光照等条件)、地形、土壤、水源以及劳动力、技术、机械化水平等。
安徽省水热条件优于新疆,水源条件好,劳动力更丰富。
(3)地表覆盖砾石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增大昼夜温差,且减小风蚀,减少土壤肥力损失。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一章 第一讲 区域的发展阶段与差异 学案(湘教版).doc
第一讲区域的发展阶段与差异考纲解读1.掌握区域概念的内涵和特征2.掌握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知识导图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特征表现界线有虚有实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这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内部相对一致,区域间差异明显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方法点拨] 用图形归纳法认识区域的主要特征。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分类: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空间分布:农业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为岛状。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4.趋势: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四、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
2.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含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
研析图表·素养强化
区域图中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的对比
这类图一般为地理位置有明显差异的不同区域,在地理环境特征方面有诸多可比之处。
该区域由相关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组成。
该类图的一般读图方法如下:
[答案对照]
1.(1)C (2)B
2.(1)都分布在广阔的平原上;都分布在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地区。
(2)D
(3)相同点:均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宜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种植面积比重较大。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我国玉米带所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
土地价格低。
阅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图一、图二所示区域的自然特征。
一
丰富,以________为主
与图一所示区域相比,图二所示区域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
(3)图一中甲地附近多风蚀地貌,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层后再种植。
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
请帮助他们解释其原因。
答案(1)
(2)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3)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蒸发旺盛;覆盖砾石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积累;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
解析(1)图一为新疆,图二为安徽,调动两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知识解题即可。
(2)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热量、降水、光照等条件)、地形、土壤、水源以及劳动力、技术、机械化水平等。
安徽省水热条件优于新疆,水源条件好,劳动力更丰富。
(3)地表覆盖砾石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增大昼夜温差,且减小风蚀,减少土壤肥力损失。